淺談中學生物“問題--探究”教學法
精品源自教學論文 中學生物 “問題--探究”教學法是一種積極的教學方法,即充分調動教師“教”和學生“學”兩方面的積極性,以思生疑,以疑促思,引究。讓問題和探究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切實結合中學生物學科特點和中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開展教學活動,優(yōu)化知識理解掌握,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個性,適應當代創(chuàng)新教育和素質教育的要求。 一、 “問題--探究”教學法的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jù) 1、中學生物學科特點適于運用“問題--探究”教學法。 中學生物學教材體系鮮明,初、高生物學教學內容有一定的連貫性,初中側重于形態(tài)、結構等直觀性較強知識的學習,高中在此基礎上,以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命活動的基本規(guī)律為主線組成教材,有較強的綜合和概括,概念多,理論性較強,要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需要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充分發(fā)揮其直觀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學科內容中有很多以生物科學史為背景的知識,以實驗為基礎的知識和其它大量的基礎知識,都可以組織引導學生提出相關的問題,帶著問題去探究學習,理解掌握知識,培養(yǎng)思維能力、自學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2、中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為較好地實施“問題--探究”教學法奠定了基礎。 中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在由不成熟的成熟過渡,他們已經有了較好的直觀思維和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有更高的自覺性。如對某材料,內容或活動為了達到目的(譬如提出問題需要解決),他們能積極地去探索這些材料內容或參加這種活動,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答案。他們的獨立性明顯增強,不再事事、時時依賴師長。教師應該尊重他們,信任他們,提出一些明確的目標,讓學生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去解決一些經過一定努力就能完成的問題、作業(yè)或工作。 3、“問題--探究”教學法的理論依據(jù)是建構主義的知識觀、學習觀和學生觀,它具有其科學性、合理性,特別適合當代創(chuàng)新教育和素質教育。 90年代初前蘇聯(lián)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傳到美國,對建構主義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建構主義的核心是:每個人都按照自身的經驗去建構對世界的看法。建構主義的學生觀、學習觀和知識觀綜合概括就是,建構主義強調教學不應是知識的簡單傳遞,而應當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對待新知識總是用自己已有的經驗來理解、分析、檢驗、批判和吸收,由他本人建構完成。在中學生物教學中,我們應當運用“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確立學生下一步的學習任務,提出一定的問題學生通過努力完成,還應確立學生是主動建構自己知識的主體,教師只是其引導者、合作者的教學思想!皢栴}--探究”教學法就能較好地貫徹這一教學思想。 二、 “問題--探究”教學法的實話過程及教學策略 1、巧提問,引課題。我國古代教育家張載說過: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疑,于不疑之處有疑,方是進矣。思維活動產生于問題,生物學知識中包含有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學習者去思考、去發(fā)掘。如果感覺不到問題的存在,頭腦中就不會產生積極的思維,不會有所得。通過巧妙地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引出課題,就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并擬出了本節(jié)課的目標,規(guī)范學生的學習行為,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問題的提出可以由教師精心備課后擬出,并盡量列出來,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去實驗;也可以由學生在閱讀、實驗和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提出來,自己再針對問題去探究。 這里需要強調的是:第一、問題一定要以學生已有的知識作為前提,產生于學生已知知識和未知知識之間出現(xiàn)差異或矛盾的基礎之上,既切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所提問在不能太簡單,也不能太難。例如:在學習動物細胞有絲分裂知識之前,在學在已有的細胞亞顯微結構知識和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知識的基礎之上提出動物細胞的中心體有什么功能?讀書思考其具體有什么作用?動物細胞有絲分裂與植物細胞有絲分裂有什么不同等問題,就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活動,運用已知,對比思考,可以較容易地理解動物細胞有絲分裂的特點。 第二、盡量讓學生經過思考后自己提出問題。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平時教學中。教師要靈活運用 “問題--探究”教學法,甚至可以變成為“探究----問題--再探究”的方法,鼓勵并教會學生,善于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恰當提出問題,就提問來說,學生也不能僅僅憑直觀感覺,而必須積極思考,對事物初步的分析、歸納,抓住事物的內在矛盾,才能提出有質量的問題,并對自己提出的問題更能主動、積極地探究完成,并由此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通過以上問題的提出(教師擬出或學生獨立實驗、感知而提出),激發(fā)學習動機,主動感知教材,觀察實物、標本和圖表,經過思考,獲得初步的知識,并發(fā)展了觀察力和一定的思維能力,那么,如何進一步深化知識的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呢? 2、善激疑,深思考。毛澤東同志在《實踐論》中指出:“感覺只解決現(xiàn)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睂W生理解教材,形成自身一系列的科學概念,掌握生物學科的基本結構體系,同時發(fā)展能力,特別要培養(yǎng)思維能力,是教學的中心任務?梢娊處熞龑W生圍繞新問題,經過自己的思維加工,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答案。 第一、要設計 “階梯式”問題情境,讓學生的思維層層遞進,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易到難,探究問題,獲得事物的本質特征和規(guī)律,培養(yǎng)思維的邏輯性和深刻性。例如在“蛋白質知識”的教學中,設置如下問題:請結合化學知識思考甲烷的分子結構?甲烷與乙酸,乙酸與甘氨酸在分子結構上的相似與不同?氨基酸的結構怎樣?兩分子氨基酸怎樣形成二肽,其化學反應的實質是什么?多肽又是怎樣形成的?多肽又如何進一步構成蛋白質?通過蛋白質的結構特點,怎樣理解蛋白質功能的多樣性?這樣由學生熟悉的化學知識入手,從已知到未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把難點分解為一個個小問題,實現(xiàn)了化難為易,從而使學習者更容易開動腦筋思考問題,獲取知識,同時培養(yǎng)學生層層深入的思維習慣和方法,有助于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第二、還要設計 “輻射式”問題情境,讓學生圍繞某一中心知識分散思考與之相關的許多問題,針對某一問題尋找多種解決方法和答案,從而培養(yǎng)思維的發(fā)散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例如:以基因知識為中心,提出如下問題,什么叫基因?基因與染色有什么關系?基因怎樣控制蛋白質的合成?基因突變是怎么回事?哪些因素可能引起基因突變?什么叫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解答這些問題后,學生既找到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形成了一定的知識網絡,又進行了發(fā)散思維。 第三、問題的提出和探究,可圍繞一般的思維方法來開展。如:可以提出比較性的問題(減數(shù)分裂與有絲分裂的異同),提出分析性的問題(葉綠體的結構特點怎樣與功能相適應),提出歸納性的問題(由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思考歸納什么是自養(yǎng)生物)等等,由此可以引導學生在探究問題過程中經常運用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歸納、演繹等思維方法,培養(yǎng)思維能力。 3、妙發(fā)問,展知識。當今科技突飛猛進,知識的更新很快,學生的學習不應只是局限于書本知識,同時學生只有聯(lián)系生產、生活實際,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轉化知識為技能、技巧,才算獲得了完全的知識。因此,通過提問促進知識的運用,實現(xiàn)知識的擴展,就顯得非常重要。 實驗證明,運用知識來解決比較一般不帶具體情節(jié)的課題時,比較容易。而解決比較具體,接近實際的課題時比較困難。因為解決實際課題要再現(xiàn)、重組、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有的要實際操作,另外,實際課題條件復雜,這些都會增加難度,解決這類問題,更能促進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面對實際中的新信息、新情景,更能產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更能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例如:結合生產實際,對綠色植物新陳代謝相關知識提出如下問題,為什么要合理灌溉植物?什么叫 “燒苗”,怎樣發(fā)生的?為什么要合理密植?中耕松土的原理和意義等,學生獨立思考,尋求答案,可以加強心智技能的訓練。又例如:生物學科是一門實驗性科學,能夠提出許多實驗、實習方面的問題,諸如怎樣使用顯微鏡?怎樣制作臨時裝片?扦插、嫁接、壓條的技巧是什么?等,可以加強動作技能的訓練。這樣有利于擴展知識,檢驗知識,真正掌握知識,發(fā)展技能,培養(yǎng)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4、重回答,促鞏固。鞏固知識使大腦皮層上暫時神經聯(lián)系得到強化,如果不抓鞏固工作,暫時聯(lián)系得不到強化,就容易產生遺忘,因為學生所學主要是書本知識,間接經驗。對所學得不到鞏固,就不能靈活運用,就不能進一步領會新知識,對發(fā)展能力也不利。 重回答的含義是指教師和學生都要針對已學知識,已有能力提出更新、更高的問題,重視練習(問題,習題形式),重視考查,并查漏補缺,鞏固知識和能力。 在此需要說明, “重回答,促鞏固”,除常有的鞏固階段(復習、練習)外,還應使之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任何一個探究鞏固,如:對引入課題的感知越清楚,對事物的本質理解越深刻,對知識的運用越落實、具體,那么,記憶就越牢固,知識和能力就鞏固的越好。 三、教學體會和思考 1、“問題--探究”教學,可以充分調動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積極性,因為,問題的提出、探究都需要積極的思維和充分的準備。 2、“問題--探究”教學,改變了以往“填鴨式”的教學,它在啟發(fā)式教學思想和建構主義教學思想等的指導下,遵循生物學科特點和中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來開展實施,是科學的、可行的。教學實踐證明,它對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有著顯著的作 [1] [2] 下一頁 精品源自教學論文 精品源自教學論文用。 3、“問題--探究”教學,改善了師生關系,使他們更和諧、更民主、更平等,相互交流,共同發(fā)展。 4、“問題--探究”教學,有利于知識的真正掌握,有利于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可以教會學生怎樣去學習,能培養(yǎng)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 總之,我們應加強 “問題--探究”教學法的研究、實施、改進,使之更好地指導教學,為教學服務,實現(xiàn)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上一頁 [1] [2] 精品源自教學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