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導”生物教學法
研究的背景與目的 學習與發(fā)展是當今教育的主題,“獨白式”的課堂教學已遠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發(fā)展與要求,F(xiàn)在的課堂應是一個互相“對話式”的課堂,“對話的過程即是主體之間在井研共享中的相互早就過程”,這就要求課堂教學鼓勵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發(fā)展一種“對話”關系,在教學中進行知識、情感的相互碰撞與啟發(fā)。新教材最大的特點就是擺脫了以“學科為中心”和“以知識為中心”的課程觀念的束縛,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即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這就要求教育者將學習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以實現(xiàn)學生積極地學主動地學,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而要做到這一點,離不開教師的科學指導。讓學生產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倡導學生敢想、敢問、敢說、敢做,倡導和諧、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以解放他們的手、嘴、眼等感官,達到學以致用,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目的,特提出此課題。 課題的理論依據(jù) 課程改革的關鍵是改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打破舊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育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以來一種和諧的安全的課堂氣氛!睅熒楦腥谇,教學雙方平等、民主合作,教學就容易取得理想的效果;反之,學生處在“心里防互”之中,口不敢言,手不敢動,惴惴不安,甚至反抗對立,其學習效果是不言而喻的。為了追求好的教學效果特提出此課題。 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 、導趣。導趣即通過教師巧妙導入新課,激發(fā)起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源泉,學生對所學內容是否感興趣是課堂效率高低的前提。因此,教師在引入新課時,應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激發(fā)學習興趣,架起探索的橋梁,激起學生“我要學”的認知內驅力,引導學生積極投入新課題的學習,使得師生教與學同步,以期學生迅速進入主動學習狀態(tài)。如:在教學《霉菌》一節(jié)時,提了這樣的問題:夏天的饅頭幾天長毛?毛的顏色有哪些?為什么會有這樣不同的顏色?學生的興趣一下子提高,注意力集中了起來。 2 、導思。導思即教師經(jīng)過精心設計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促進學生主動探索思維。當教學目標明確后,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索。教師設計自學思考題應做到三點:一要圍繞教學目標,有的放矢;二要有新意,有討論余地;三要有一定的思維含量,難易適中,以激起思維內驅力,且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使學生處于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狀態(tài)。 3 、導議。導議就是教師在課堂上適時注意挑起矛盾,圍繞某個問題,通過多種形式的討論(同桌討論、分組討論、全班討論),相互交流,各抒己見。如在學習“人口與環(huán)境”一節(jié)時,就可讓學生討論“我國人口增長過快及帶來的問題”。具體圍繞以下 3 個小問題進行:人口增長過快的原因是什么?人口增長過快帶來了哪些問題?你認為怎樣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各小組討論激烈,氣氛很濃。這種挑起矛盾,拓寬思路的方法,很受學生歡迎。 4 、導問。在課堂教學中,問學生有什么問題要問時,學生往往沉默不語,不愿發(fā)問。究其原因,一是心理素質差,一發(fā)言就膽怯;二是害怕提出的問題別人笑話;三就是不善于積極思考,被動地接受教師所講的知識,確實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造一個教學相長的民主氛圍,厚愛差生,讓其敢問;教給學生方法,引導學生會問;鼓勵學生標新立異,異想天開,提倡好問。此三問,即課題中的導問。 5、導練。學習的目的在于運用。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習題以及解釋生產、在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課堂上,教師應留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練習,對練習的內容、形式事先精心設計。設計練習題要遵循以下原則:( 1 )具有針對性,形式應靈活多樣(選擇、填空、識圖、判斷、簡答)。( 2 )面向全體性,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 3 )緊扣重點難點,有利于理解、鞏固、提高。( 4 )習題內容要有啟發(fā)性和思考性,應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運用能力為主要目的。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指導者、組織者、合作者,是導演,而不是主演。教師的任務就是想方設法讓學生真正動起來,主動參與教學活動。 課題研究步驟與方法 課題研究的周期: 2005 、 2----2007 、 7 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時間: 2005 、 2----2005 、 12 ( 1 )、設立課題研究組,制定研究計劃。 ( 2 )、明確分工。以備課組為單位,采用集體備課形式進行。 ( 3 )、遞交開題報告。 第二階段:研究階段。時間: 2006 、 2----2006 、 12 收集綜合相關資料。主要資料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各備課組的集體備課教案。 2 、聽課紀錄。 3 、評課紀錄。 4 、各任課教師的教學心得及他們收集的教學改革的相關文章及資料等。 第三階段:研究總結階段。時間: 2007 、 2----2007 、 7 主要任務是完成一篇高質量的研究性論文。 教研成果 主要有兩種形式: 一是根據(jù)學生的變化及成績的提高寫一篇研究論文。 二是創(chuàng)建具有生物學科特色的教學模式。 研究保障: 由學校把關,教研組長監(jiān)督各備課組層層落實完成。 [ 主要參考文獻 ] : 《走進新課程》、《中學生物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