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yè) | 注冊(cè)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jī)版 | 設(shè)為首頁(yè) 長(zhǎng)沙社區(qū)通 做長(zhǎng)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qǐng)先核實(shí)! 宋史

 

卷六十一 志第十四

◎五行一上 水上 天以陰陽(yáng)五行化生萬(wàn)物,盈天地之間,無(wú)非五行之妙用。人得陰陽(yáng)五行之氣以為形,形生神知而五性動(dòng),五性動(dòng)而萬(wàn)事出,萬(wàn)事出而休咎生。和氣致祥,乖氣致異,莫不于五行見之!吨杏埂罚骸爸琳\(chéng)之道,可以前知。國(guó)家將興,必有禎祥;國(guó)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dòng)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人之一身,動(dòng)作威儀,猶見休咎,人君以天地萬(wàn)物為體,禎祥妖孽之致,豈無(wú)所本乎?故由漢以來(lái),作史者皆志五行,所以示人君之戒深矣。自宋儒周惇頤《太極圖說(shuō)》行世,儒者之言五行,原于理而究于誠(chéng)。其于《洪范》五行五事之學(xué),雖非所取,然班固、范曄志五行已推本之,及歐陽(yáng)修《唐志》,亦采其說(shuō),且于庶征惟述災(zāi)眚,而休祥闕焉,亦豈無(wú)所見歟? 舊史自太祖而嘉禾、瑞麥、甘露、醴泉、芝草之屬,不絕于書,意者諸福畢至,在治世為宜。祥符、宣和之代,人君方務(wù)以符瑞文飾一時(shí),而丁謂、蔡京之奸,相與傅會(huì)而為欺,其應(yīng)果安在哉?高宗渡南,心知其非,故《宋史》自建炎而后,郡縣絕無(wú)以符瑞聞?wù),而水旱、札瘥一切咎征,前史所罕見,皆屢書而無(wú)隱。于是六主百五十年,兢兢自保,足以圖存。 《易·震》之《彖》曰:“震來(lái)虩虩,恐致福也。”人君致福之道,有大于恐懼修省者乎?昔禹致群臣于會(huì)稽,黃龍負(fù)舟,而執(zhí)玉帛者萬(wàn)國(guó)?准缀霉砩瘢埥底蕴,而諸侯相繼畔夏。桑谷共生于朝,雉升鼎耳而雊,而大戊、武丁復(fù)修成湯之政。穆王得白狼、白鹿,而文、武之業(yè)衰焉。徐偃得朱弓矢,宋湣有雀生鹯,二國(guó)以霸,亦以之亡。大概征之休咎,猶卦之吉兇,占者有德以勝之則兇可為吉,無(wú)德以當(dāng)之則吉乃為兇。故德足勝妖,則妖不足慮;匪德致瑞,則物之反常者皆足為妖。妖不自作,人實(shí)興之哉!今因先后史氏所紀(jì)休咎之征,匯而輯之,作《五行志》。 潤(rùn)下,水之性也。水失其性,則為災(zāi)沴。舊說(shuō)以恒寒、鼓妖、魚孽、豕禍、雷電、霜雪、雨雹、黑眚、黑祥皆屬之水,今從之。醴泉、河清雖為瑞應(yīng),茍非其時(shí),未必不為異,故雜附于編。他如甘露、嘉禾、芝草一切祥瑞之物,見于后者,因其事而考其時(shí),則休咎自見,故亦各以類相從云。 建隆元年十月,棣州河決,壞厭次、商河二縣居民廬舍、田疇。二年,宋州汴河溢。孟州壞堤。襄州漢水漲溢數(shù)丈。四年八月,齊州河決。九月,徐州水損田。 乾德二年四月,廣陵、揚(yáng)子等縣潮水害民田。七月,泰山水,壞民廬舍數(shù)百區(qū),牛畜死者甚眾。三年二月,全州大雨水。七月,蘄州大雨水,壞民廬舍。開封府河決,溢陽(yáng)武。河中府、孟州并河水漲,孟州壞中氵單軍營(yíng)、民舍數(shù)百區(qū)。河壞堤岸石,又溢于鄆州,壞民田。泰州潮水損鹽城縣民田。淄州、濟(jì)州并河溢,害鄒平、高苑縣民田。四年,東阿縣河溢,損民田。觀城縣河決,壞居民廬舍,注大名。又靈河縣堤壞,水東注衛(wèi)南縣境及南華縣城。七月,滎澤縣河南北堤壞。八月,宿州汴水溢,壞堤。淄州清河水溢,壞高苑縣城,溺數(shù)百家及鄒平縣田舍。泗州淮溢。衡州大雨水月余。五年,衛(wèi)州河溢,毀州城,沒(méi)溺者甚眾。 開寶元年六月,州府二十三大雨水,江河泛溢,壞民田、廬舍。七月,泰州潮水害稼。八月,集州霖雨河漲,壞民廬舍及城壁、公署。二年七月,下邑縣河決。是歲,青、蔡、宿、淄、宋諸州水,真定、澶、滑、博、洺、齊、潁、蔡、陳、亳、宿、許州水,害秋苗。三年,鄭、澶、鄆、淄、濟(jì)、虢、蔡、解、徐、岳州水災(zāi),害民田。四年六月,汴水決宋州谷熟縣濟(jì)陽(yáng)鎮(zhèn)。又鄆州河及汶、清河皆溢,注東阿縣及陳空鎮(zhèn),壞倉(cāng)庫(kù)、民舍。鄭州河決原武縣。蔡州淮及白露、舒、汝、廬、潁五水并漲,壞廬舍、民田。七月,青、齊州水傷田。五年,河決澶州濮陽(yáng),絳、和、廬、壽諸州大水。六月,河又決開封府陽(yáng)武縣之小劉村。宋州、鄭州并汴水決。忠州江水漲二百尺。六年,鄆州河決楊劉口。懷州河決獲嘉縣。潁州淮、渒水溢,渰民舍、田疇甚眾。七月,歷亭縣御河決。單州、濮州并大雨水,壞州廨、倉(cāng)庫(kù)、軍營(yíng)、民舍。是秋,大名府、宋、亳、淄、青、汝、澶、滑諸州并水傷田。七年四月,衛(wèi)、亳州水。泗州淮水暴漲入城,壞民舍五百家。安陽(yáng)縣河漲,壞居民廬舍百區(qū)。八年五月,京師大雨水。濮州河決郭龍村。六月,澶州河決頓丘縣。沂州大雨,入城,壞居舍、田苗。九年三月,京師大雨水。淄州水害田。 太平興國(guó)二年六月,孟州河溢,壞溫縣堤七十余步,鄭州壞滎澤縣寧王村堤三十余步,又漲于澶州,壞英公村堤三十步。開封府汴水溢,壞大寧堤,浸害民田。忠州江漲二十五丈。興州江漲,毀棧道四百余間。管城縣焦肇水暴漲,逾京水。濮州大水,害民田凡五千七百四十三頃。潁州潁水漲,壞城門、軍營(yíng)、民舍。七月,復(fù)州蜀、漢江漲,壞城及民田、廬舍。集州江漲,泛嘉川縣。三年五月,懷州河決獲嘉縣北注。又汴水決宋州寧陵縣境。六月,泗州淮漲入南城,汴水又漲一丈,塞州北門。十月,滑州靈河已塞復(fù)決。四年三月,河南府洛水漲七尺,壞民舍。泰州雨水害稼。宋州河決宋城縣。衛(wèi)州河決汲縣,壞新場(chǎng)堤。八月,梓州江漲,壞閣道、營(yíng)舍。九月,澶州河漲。鄆州清、汶二水漲,壞東阿縣民田。復(fù)州沔陽(yáng)縣湖皛漲,壞民舍、田稼。五年五月,潁州潁水溢,壞堤及民舍。徐州白溝河溢入州城。七月,復(fù)州江水漲,毀民舍,堤塘皆壞。六年,河中府河漲,陷連堤,溢入城,壞軍營(yíng)七所、民舍百余區(qū)。鄜、延、寧州并三河水漲,溢入州城:鄜州壞軍營(yíng),建武指揮使李海及老幼六十三人溺死;延州壞倉(cāng)庫(kù)、軍民廬舍千六百區(qū);寧州壞州城五百余步,諸軍營(yíng)、軍民舍五百二十區(qū)。七年三月,京兆府渭水漲,壞浮梁,溺死五十四人。四月,耀、密、博、衛(wèi)、常、潤(rùn)諸州水害稼。六月,均州涢水、均水、漢江并漲,壞民舍,人畜死者甚眾。又河決臨邑縣,漢陽(yáng)軍江水漲五丈。七月,大名府御河漲,壞范濟(jì)口。南劍州江水漲,壞居民舍一百四十余區(qū)。京兆府咸陽(yáng)渭水漲,壞浮梁,工人溺死五十四人。九月,梧州江水漲三丈,入城,壞倉(cāng)庫(kù)及民舍。十月,河決懷州武陟縣,害民田。八年五月,河大決滑州房村,徑澶、濮、曹、濟(jì)諸州,浸民田,壞居民廬舍,東南流入淮。六月,陜州河漲,壞浮梁;又永定澗水漲,壞民舍、軍營(yíng)千余區(qū)。河南府澍雨,洛水漲五丈余,壞鞏縣官署、軍營(yíng)、民舍殆盡。谷、洛、伊、瀍四水暴漲,壞京城官署、軍營(yíng)、寺觀、祠廟、民舍萬(wàn)余區(qū),溺死者以萬(wàn)計(jì)。又壞河清縣豐饒務(wù)倉(cāng)庫(kù)、軍營(yíng)、民舍百余區(qū)。雄州易水漲,壞民廬舍。鄜州河水漲,溢入城,壞官寺、民舍四百余區(qū)。荊門軍長(zhǎng)林縣山水暴漲,壞民舍五十一區(qū),溺死五十六人。八月,徐州清河漲丈七尺,溢出,塞州三面門以御之。九月,宿州睢水漲,泛民舍六十里。是夏及秋。開封、浚儀、酸棗、陽(yáng)武、封丘、長(zhǎng)垣、中牟、尉氏、襄邑、雍丘等縣河水害民田。九年七月,嘉州江水暴漲,壞官署、民舍,溺者千余人。八月,延州南北兩河漲,溢入東西兩城,壞官寺、民舍。淄州霖雨,孝婦河漲溢,壞官寺、民田。孟州河漲,壞浮梁,損民田。雅州江水漲九丈,壞民廬舍。新州江漲,入南砦,壞軍營(yíng)。 雍熙二年七月,朗江溢,害稼。八月,瀛、莫州大水,損民田。三年六月,壽州大水。 端拱元年二月,博州水害民田。五月,英州江水漲五丈,壞民田及廬舍數(shù)百區(qū)。七月,磁州漳、滏二水漲。 淳化元年六月,吉州大雨,江漲,漂壞民田、廬舍。黃梅縣堀口湖水漲,壞民田、廬舍皆盡,江水漲二丈八尺。洪州漲壞州城三十堵、民廬舍二千余區(qū),漂二千余戶。孟州河漲。二年四月,京兆府河漲,陜州河漲,壞大堤及五龍祠。六月乙酉,汴水溢于浚儀縣,壞連堤,浸民田。上親臨視,督衛(wèi)士塞之。辛卯,又決于宋城縣。博州大霖雨,河漲,壞民廬舍八百七十區(qū)。亳州河溢,東流泛民田、廬舍。七月,齊州明水漲,壞黎濟(jì)砦城百余堵。許州沙河溢。雄州塘水溢,害民田殆盡。嘉州江漲,溢入州城,毀民舍。復(fù)州蜀、漢二江水漲,壞民田、廬舍。泗州招信縣大雨,山河漲,漂浸民田、廬舍,死者二十一人。八月,藤州江水漲十余丈,入州城,壞官署、民田。九月,邛州蒲江等縣山水暴漲,壞民舍七十區(qū),死者七十九人。是秋,荊湖北路江水注溢,浸田畝甚眾。三年七月,河南府洛水漲,壞七里、鎮(zhèn)國(guó)二橋;又山水暴漲,壞豐饒務(wù)官舍、民廬,死者二百四十人。十月,上津縣大雨,河水溢,壞民舍,溺者三十七人。四年六月,隴城縣大雨,牛頭河漲二十丈,沒(méi)溺居人、廬舍。九月,澶州河漲,沖陷北城,壞居人廬舍、官署、倉(cāng)庫(kù)殆盡,民溺死者甚眾。梓州玄武縣涪河漲二丈五尺,壅下流入州城,壞官私廬舍萬(wàn)余區(qū),溺死者甚眾。十月。澶州河決,水西北流入御河,浸大名府城,知府趙昌言壅城門御之。 至道元年四月甲辰,京師大雨、雷電,道上水?dāng)?shù)尺。五月,虔州江水漲二丈九尺,壞城流入深八尺,毀城門。二年六月,河南瀍、澗、洛三水漲,壞鎮(zhèn)國(guó)橋。七月,建州溪水漲,溢入州城,壞倉(cāng)庫(kù)、民舍萬(wàn)余區(qū)。鄆州河漲,壞連堤四處。宋州汴河決谷熟縣。閏七月,陜州河漲。是月,廣南諸州并大雨水。 咸平元年七月,侍禁、閣門祗候王壽永使彭州回,至鳳翔府境,山水暴漲,家屬八人溺死。齊州清、黃河泛溢,壞田廬。二年十月,漳州山水泛溢,壞民舍千余區(qū),民黃拏等十家溺死。三年三月,梓州江水漲,壞民田。五月,河決鄆州王陵埽。七月,洋州漢水溢,民有溺死者。四年七月,同州洿谷水溢夏陽(yáng)縣,溺死者數(shù)十人。五年二月,雄、霸、瀛、莫、深、滄、諸州、乾寧軍水,壞民田。六月,京師大雨,漂壞廬舍,民有壓死者。積潦浸道路,自朱雀門東抵宣化門尤甚,皆注惠民河,河復(fù)漲,溢軍營(yíng)。 景德元年九月,宋州汴水決,浸民田,壞廬舍。河決澶州橫隴埽。二年六月,寧州山水泛溢,壞民舍、軍營(yíng),多溺死者。三年七月,應(yīng)天府汴水決,南注亳州,合浪宕渠東入于淮。八月,青州山水壞石橋。四年六月,鄭州索水漲,高四丈許,漂滎陽(yáng)縣居民四十二戶,有溺死者。鄧州江水暴漲。南劍州山水泛溢,漂溺居人。七月,河溢澶州,壞王八埽。八月,橫州江漲,壞營(yíng)舍。 大中祥符元年六月,開封府尉氏縣惠民河決。二年七月,徐、濟(jì)、青、淄大水。八月,鳳州大水,漂溺民居。十月,京畿惠民河決,壞民田。三年六月,吉州、臨江軍并江水泛溢,害民田。九月,河決河中府白浮梁村。四年七月,洪、江、筠、袁州江漲,害民田,壞州城。八月,河決通利軍,大名府御河溢,合流壞府城,害田,人多溺死。九月,河溢于孟州溫縣。蘇州吳江泛溢,壞廬舍。十一月,楚、泰州潮水害田,人多溺者。五年正月,河決棣州聶家口。七月,慶州淮安鎮(zhèn)山水暴漲,漂溺居民。六年六月,保安軍積雨河溢,浸城壘,壞廬舍,判官趙震溺死,又兵民溺死凡六百五十人。七年六月,泗州水害民田。河南府洛水漲。秦州定西砦有溺死者。八月,河決澶州。十月,濱州河溢于安定鎮(zhèn)。八年七月,坊州大雨河溢,民有溺死者。九年六月,秦州獨(dú)孤谷水壞長(zhǎng)道縣鹽官鎮(zhèn)城橋及官廨、民舍二百九十五區(qū),溺死六十七人。七月,延州洎定平、安遠(yuǎn)、塞門、栲栳四砦山水泛溢,壞堤、城。九月,雄、霸州界河泛溢。利州水漂棧閣萬(wàn)二千八百間。 天禧三年六月,河決滑州城西南,漂沒(méi)公私廬舍,死者甚眾,歷澶州、濮、鄆、濟(jì)、單至徐州,與清河合,浸城壁,不沒(méi)者四板。明年既塞。六月,復(fù)決于西北隅。 乾興元年正月,秀州水災(zāi),民多艱食。十月己酉夜,滄州鹽山、無(wú)棣二縣海潮溢,壞公私廬舍,溺死者甚眾。是歲,京東、淮南路水災(zāi)。 天圣初,徐州仍歲水災(zāi)。三年十一月辛卯,襄州漢水壞民田。四年六月丁亥,劍州、邵武軍大水,壞官私廬舍七千九百余區(qū),溺死者百五十余人。是月,河南府、鄭州大水。十月乙酉,京山縣山水暴漲,漂死者眾,縣令唐用之溺焉。是歲,汴水溢,決陳留堤,又決京城西賈陂入護(hù)龍河,以殺其勢(shì)。五年三月,襄、潁、許、汝等州水。七月辛丑,泰州鹽官鎮(zhèn)大水,民多溺死。六年七月壬子,江寧府、揚(yáng)、真、潤(rùn)三州江水溢,壞官私廬舍。是月,雄、霸州大水。八月甲戌,臨潼縣山水暴漲,民溺死者甚眾。是月,河決楚王埽。七年六月,河北大水,壞澶州浮梁。 明道元年四月壬子,大名府冠氏等八縣水浸民田。 景祐元年閏六月甲子,泗州淮、汴溢。七月,澶州河決橫隴埽。八月庚午,洪州分寧縣山水暴發(fā),漂溺居民二百余家,死者三百七十余口。三年六月,虔、吉諸州久雨,江溢,壞城廬,人多溺死。四年六月乙亥,杭州大風(fēng)雨,江潮溢岸,高六尺,壞堤千余丈。八月甲戌,越州大水,漂溺居民。 寶元元年,建州自正月雨,至四月不止,溪水大漲,入州城,壞民廬舍,溺死者甚眾。 康定元年九月甲寅,滑州大河泛溢,壞民廬舍。 慶歷元年三月,汴流不通。八年六月乙亥,河決澶州商胡埽。是月,恒雨。七月癸丑,衛(wèi)州大雨水,諸軍走避,數(shù)日絕食。是歲,河北大水。 皇祐元年二月甲戌,河北黃、御二河決,并注于乾寧軍。河朔頻年水災(zāi)。二年,鎮(zhèn)定復(fù)大水,并邊尤被其害。三年七月辛酉,河決館陶縣郭固口。八月,汴河絕流。四年八月,鄜州大水,壞軍民廬舍。 嘉祐二年六月,開封府界及京東西、河北水潦害民田。自五月大雨不止,水冒安上門,門關(guān)折,壞官私廬舍數(shù)萬(wàn)區(qū),城中系栰渡人。七月,京東西、荊湖北路水災(zāi);此韵那锉q,環(huán)浸泗州城。是歲,諸路江河溢決,河北尤甚,民多流亡。三年七月,京、索、廣濟(jì)河溢,浸民田。五年七月,蘇、湖二州水災(zāi)。六年七月乙酉,泗州淮水溢。七年六月,代州大雨,山水暴入城。七月,竇州山水壞城。河決北京第五埽。 治平元年,慶、許、蔡、潁、唐、泗、濠、楚、廬、壽、杭、宣、鄂、洪、施、渝州、光化軍水。九月,陳州水災(zāi)。二年八月庚寅,京師大雨,地上涌水,壞官私廬舍,漂人民畜產(chǎn)不可勝數(shù)。是日,御崇政殿,宰相而下朝參者十?dāng)?shù)人而已。詔開西華門以泄宮中積水,水奔激,殿侍班屋皆摧沒(méi),人畜多溺死,官為葬祭其無(wú)主者千五百八十人。 熙寧元年秋,霸州山水漲溢,保定軍大水,害稼,壞官私廬舍、城壁,漂溺居民。河決恩、冀州,漂溺居民。二年八月,河決滄州饒安,漂溺居民,移縣治于張為村。泉州大風(fēng)雨,水與潮相沖泛溢。損田稼,漂官私廬舍。四年八月,金州大水,毀城,壞官私廬舍。七年六月,熙州大雨,洮河泛溢。八年四月,潭、衡、邵、道諸州江水溢,壞官私廬舍。九年七月,太原府汾河夏秋霖雨,水大漲。十月,海陽(yáng)、潮陽(yáng)二縣海潮溢,壞廬舍,溺居民。十年七月,河決曹村下埽,澶淵絕流,河南徙,又東匯于梁山、張澤濼,凡壞郡縣四十五,官亭、民舍數(shù)萬(wàn),田三十萬(wàn)頃。洺州漳河決,注城。大雨水,二丈河、陽(yáng)河水湍漲,壞南倉(cāng),溺居民。滄、衛(wèi)霖雨不止,河濼暴漲,敗廬舍,損田苗。 元豐元年,章丘河水溢,壞公私廬舍、城壁,漂溺民居。舒州山水暴漲,浸官私廬舍,損田稼,溺居民。四年四月,澶州臨河縣小吳河溢北流,漂溺居民。五月,淮水泛漲。五年秋。陽(yáng)武、原武二縣河決,壞田廬。七年六月,青田縣大水,損田稼。七月,河北東、西路水。北京館陶水,河溢入府城,壞官私廬舍。八月,趙、邢、洺、磁、相諸州河水泛溢,壞城郭、軍營(yíng)。是年,相州漳河決,溺臨漳縣居民。懷州黃、沁河泛溢,大雨水,損稼,壞廬舍、城壁。磁州諸縣鎮(zhèn),夏秋漳、滏河水泛溢。臨漳縣斛律口決,壞官私廬舍,傷田稼,損居民。 元祐四年,夏秋霖雨,河流泛漲。八年,自四月,雨至八月,晝夜不息,畿內(nèi)、京東西、淮南、河北諸路大水。詔開京師宮觀五日,所在州令長(zhǎng)吏祈禱,宰臣呂大防等待罪。 紹圣元年七月,京畿久雨,曹、濮、陳、蔡諸州水,害稼。 元符元年,河北、京東等路大水。二年六月,久雨,陜西、京西、河北大水,河溢,漂人民,壞廬舍。是歲,兩浙蘇、湖、秀等州尤罹水患。 大觀元年夏,京畿大水。詔工部都水監(jiān)疏導(dǎo),至于八角鎮(zhèn)。河北、京西河溢,漂溺民戶。十月,蘇、湖水災(zāi)。二年秋,黃河決,陷沒(méi)邢州鉅鹿縣。三年七月,階州久雨,江溢。四年夏,鄧州大水,漂沒(méi)順陽(yáng)縣。 政和五年六月,江寧府、太平、宣州水災(zāi)。八月,蘇、湖、常、秀諸郡水災(zāi)。七年,瀛、滄州河決,滄州城不沒(méi)者三版,民死者百余萬(wàn)。 重和元年夏,江、淮、荊、浙諸路大水,民流移、溺者眾,分遣使者振濟(jì)。發(fā)運(yùn)使任諒坐不奏泗州壞官私廬舍等勒停。 宣和元年五月,大雨,水驟高十余丈,犯都城,自西北牟駝岡連萬(wàn)勝門外馬監(jiān),居民盡沒(méi)。前數(shù)日,城中井皆渾,宣和殿后井水溢,蓋水信也。至是,詔都水使者決西城索河堤殺其勢(shì),城南居民冢墓俱被浸,遂壞藉田親耕之稼。水至溢猛,直冒安上、南薰門,城守凡半月。已而入汴,汴渠將溢,于是募人決下流,由城北入五丈河,下通梁山濼,乃平。十一月,東南州縣水災(zāi)。四年十二月戊戌,詔:“訪聞德州有京東、西來(lái)流民不少,本州振濟(jì)有方,令保奏推恩。余路遇有流移,不即存恤,按劾以聞!绷昵铮╃芎阌。河北、京東、兩浙水災(zāi),民多流移。 建炎二年春,東南郡國(guó)水。 紹興二年閏月,徽、嚴(yán)州水,害稼。三年七月丙子,泉州水三日,壞城郭、廬舍。五年秋,西川郡國(guó)水。六年冬,饒州雨水壞城四百余丈。十四年五月丙寅,婺州水。乙丑,蘭溪縣水侵縣市,丙寅中夜,水暴至,死者萬(wàn)余人。十六年,潼川府東、南江溢,水入城,浸民廬。十八年八月,紹興府、明、婺州水。二十二年,淮甸水。二十三年,金堂縣大水。潼川府江溢,浸城內(nèi)外民廬。宣州大水,其流泛溢至太平州。七月,光澤縣大雨,溪流暴涌,平地高十余丈,人避不及者皆溺,半時(shí)即平。二十七年,鎮(zhèn)江、建康、紹興府、真、太平、池、江、洪、鄂州、漢陽(yáng)軍大水。二十八年六月丙申,興、利二州及大安軍大雨水,流民廬,壞橋棧,死者甚眾。九月,江東、淮南數(shù)郡水。浙東、西沿江海郡縣大風(fēng)、水,平江、紹興府、湖、常、秀、潤(rùn)為甚。二十九年七月戊戌,福州水入城,閩、候官、懷安三縣壞田廬,官吏不以聞,憲臣樊光遠(yuǎn)坐黜。三十年五月辛卯夜,于潛、臨安、安吉三縣山水暴出,壞民廬、田桑,溺死者甚眾。三十一年八月,建始縣大水,流民廬,死者甚眾。三十二年四月,淮溢數(shù)百里,漂民田廬,死者尤眾。六月,浙西郡縣山涌暴水,漂民舍,壞田覆舟。 隆興元年八月,浙東、西州縣大風(fēng)、水,紹興、平江府、湖州及崇德縣為甚。二年七月,平江、鎮(zhèn)江、建康、寧國(guó)府、湖、常、秀、池、太平、廬和光州、江陰、廣德、壽春、無(wú)為軍、淮東郡皆大水,浸城郭,壞廬舍、圩田、軍壘。操舟行市者累日,人溺死甚眾。越月,積陰苦雨,水患益甚,淮東有流民。 乾道元年六月,常、湖州水壞圩田。二年八月丁亥,溫州大風(fēng),海溢,漂民廬、鹽場(chǎng)、龍朔寺,覆舟,溺死二萬(wàn)余人,江濱胔骼尚七千余。三年六月,廬、舒、蘄州水,壞苗稼,漂人畜。七月己酉,臨安府天目山涌暴水,決臨安縣五鄉(xiāng)民廬二百八十余家,人多溺死。八月,湖、秀州、上虞縣水,壞民田廬。時(shí)積潦至于九月,禾稼皆腐。江東山水溢,江西諸郡水,隆興府四縣為甚。四年七月壬戌,衢州大水,敗城三百余丈,漂民廬,孳牧,壞禾稼。諸既縣大水害稼。江寧、建康府水。是歲,饒、信亦水。五年七月丁巳,建寧府瑞應(yīng)場(chǎng)大漈、山棗等山暴水涌出,漂民廬,溺死甚眾。是歲夏秋,溫、臺(tái)州凡三大風(fēng),水漂民廬,壞田稼,入畜溺死者甚眾,黃巖縣為甚,郡守王之望、陳巖肖不以聞,皆黜削。六年五月,平江、建康、寧國(guó)府、溫、湖、秀、太平州、廣德軍及江西郡大水,江東城市有深丈余者,漂民廬,湮田稼,潰圩堤,人多流徙。八年五月,贛州、南安軍山水暴出,及隆興府、吉、筠州、臨江軍皆大雨水,漂民廬,壞城郭,潰田害稼。六月壬寅,四川郡縣大雨水,嘉、眉、邛、蜀州、永康軍及金堂縣尤甚,漂民廬,決田畝。九年五月戊午,建康、隆興府、嚴(yán)、吉、饒、信、池、太平州、廣德軍水,漂民居,壞圩湮田,分水縣沙塞四百余畝,采石流民多渡江。六月,湖北郡縣水。 淳熙元年七月壬寅、癸卯,錢塘大風(fēng)濤,決臨安府江堤一千六百六十余丈,漂居民六百三十余家,仁和縣瀕江二鄉(xiāng)壞田圃。三年八月辛巳,臺(tái)州大風(fēng)雨,至于壬午,海濤、溪流合激為大水,決江岸,壞民廬,溺死者甚眾。癸未,行都大雨水,壞德勝、江漲、北新三橋及錢塘、余杭、仁和縣田,流入湖、秀州,害稼。浙東西、江東郡縣多水,婺州、會(huì)稽嵊、廣德軍建平三縣尤甚。四年五月庚子,建寧府、福、南劍州大雨水,至于壬寅,漂民廬數(shù)千家。己亥夜,錢塘江濤大溢,敗臨安府堤八十余丈;庚子,又?jǐn)〉贪儆嗾伞C髦轂l海大風(fēng),海濤敗定?h堤二千五百余丈、鄞縣堤五千一百余丈,漂沒(méi)民田。九月丁酉、戊戌,大風(fēng)雨駕海濤,敗錢塘縣堤三百余丈;余姚縣溺死四十余人,敗堤二千五百六十余丈;敗上虞縣堤及梁湖堰及運(yùn)河岸;定?h敗堤二千五百余丈;鄞縣敗堤五千一百余丈。五年六月戊辰,古田縣大水,漂民廬,圮縣治市橋。閏月己亥,階州水,壞城郭。乙巳,興化軍及福清縣及?阪(zhèn)大水,漂民廬、官舍、倉(cāng)庫(kù),溺死者甚眾。六年夏,衢州水。秋,寧國(guó)府、溫、臺(tái)、湖、秀、太平州水,壞圩田,樂(lè)清縣溺死者百余人。七年五月戊戌,分宜縣大水,決田害稼。八年五月壬辰,嚴(yán)州大水,漂浸民居萬(wàn)九千五百四十余家、壘舍六百八十余區(qū)。紹興府大水,五縣漂浸民居八萬(wàn)三千余家,田稼盡腐;漁浦?jǐn)〉涛灏儆嗾,新林(jǐn)〉掏ㄟ\(yùn)河。是歲,徽、江二州亦水。十年五月辛巳,信州大水入城,沈廬舍、市井。襄陽(yáng)府大水,漂民廬,蓋藏為空。江東、浙東數(shù)郡亦水。八月辛酉,雷州大風(fēng)激海濤,沒(méi)瀕海民舍,死者甚眾。九月乙丑,福、漳州大風(fēng)雨,水暴至,長(zhǎng)溪、寧德縣瀕海聚落、廬舍、人舟皆漂入海,漳城半沒(méi),浸八百九十余家。丁卯,吉州龍泉縣大水,漂民廬,壞田畝,溺死者眾。十一年四月,和州水,湮民廬,壞圩田。五月丙申,階州白江水溢,決堤圮城,浸民廬、壘舍、祠廟、寺觀甚多。建康府、太平州水。六月甲申,處州龍泉縣大雨,水浸民舍,壞杠梁,匯田害稼。七月壬辰,明州大風(fēng)雨,山水暴出,浸民市,圮民廬,覆舟殺人。十二年六月,婺州及富陽(yáng)縣皆水,浸民廬,害田稼。八月戊寅,安吉縣暴水發(fā)棗園村,漂廬舍、寺觀,壞田稼殆盡,溺死千余人,郡守劉藻不以聞,坐黜。是歲,鄂州自夏徂冬,水浸民廬。九月,臺(tái)州水。十四年三月辛未,汀州水,漂百余家、軍壘六十余區(qū)。十五年五月,淮甸大雨水,淮水溢,廬、濠、楚州、無(wú)為、安豐、高郵、盱眙軍皆漂廬舍、田稼,廬州城圮。荊江溢,鄂州大水,漂軍民壘舍三千余。江陵、常德、德安府、復(fù)、岳、澧州、漢陽(yáng)軍水。戊午,祁門縣群山暴匯為大水,漂田禾、廬舍、冢墓、桑麻、人畜什六七,浮胔甚眾,及害及浮梁縣。六月,建寧、隆興府、袁、撫州、臨江軍水圮民廬。七月,黃巖縣水?dāng)√镤。番昜湖溢番昜縣,漂民舍、田稼,有流徙者。十六年四月甲戌,紹興府新昌縣山水暴作,害稼湮田,漂民廬。五月丙辰,沅、靖州山水暴溢至辰州,常德府城沒(méi)一丈五尺,漂民廬舍。汀州大水,浸民廬千五百余家,溺死三千人。分宜縣水。丁巳,階州白江水溢,浸城市民廬。六月庚寅,鎮(zhèn)江府大雨水五日,浸軍民壘舍三千余。辛卯,潼川府東南二江溢,決堤,毀橋,浸民廬,涪城、中江、射洪、通泉、郪縣沒(méi)田廬。 紹熙二年三月,寧化縣連水漂廬舍、田畝,溺死二十余人。五月戊申,建寧州水。己酉,福州水,浸附郭民廬,懷安、候官縣漂千三百余家,古田、閩清縣亦壞田廬。庚午,利州東江溢。壞堤、田、廬舍。辛未,潼川府東、南江溢;六月戊寅,又溢,再壞堤橋,水入城,沒(méi)廬舍七百四十余家,郪、涪、射洪、通泉縣匯田為江者千余畝。七月癸亥,嘉陵江暴溢,興州圮城門、郡獄、官舍凡十七所,漂民居三千四百九十余,潼川崇慶府、綿、果、合、金、龍、漢州、懷安、石泉、大安軍魚關(guān)皆水。時(shí)上流西蕃界古松州江水暴溢,龍州敗橋閣五百余區(qū),江油縣溺死者眾。三年五月壬辰,常德府大雨水,浸民田廬。乙未,潼川府東、南江溢,后六日又溢,浸城外民廬,人徙于山。己亥,池州大雨水連夕,青陽(yáng)縣山水暴涌,漂田廬殺人,蓋藏?zé)o遺;貴池縣亦水。庚子,涇縣大雨水,敗堤,圮縣治、廬舍。六月辛丑,建平縣水,敗堤入城,漂浸民廬。甲戌,祁門縣水。七月壬申,天臺(tái)、仙居縣大水連夕,漂浸民居五百六十余,壞田傷稼。襄陽(yáng)、江陵府大雨水,漢江溢,敗堤防,圮民廬、沒(méi)田稼者逾旬,復(fù)州、荊門軍水亦如之。鎮(zhèn)江府三縣水,損下地之稼。四年四月,上高縣水,浸二百余家。五月壬申、癸酉,奉新縣大雷雨、水,漂浸八百二十余家。五月辛未、丙子,鎮(zhèn)江府大雨水,浸營(yíng)壘六千余區(qū)。戊寅,安豐軍大水,平地三丈余,漂田廬,絲麥皆空。是月,諸暨、蕭山、宣城、寧國(guó)縣大水,壞田稼。廣德軍屬縣水害稼。筠州水浸民廬。戊寅,進(jìn)賢縣水,圮百二十余家。六月丙申,興國(guó)軍水,池口鎮(zhèn)及大冶縣漂民廬,有溺死者。戊戌,靖安縣水,漂三百二十余家。是夏,江、贛州、江陵府亦水。七月乙酉,豐城縣水,壬午,臨江軍水,皆圮民廬。丁亥,新淦縣漂浸二千三百余家。八月辛丑,隆興府水,圮千二百七十余家。吉州水,漂浸民廬及泰和縣官舍。自夏及秋,江西九州三十七縣皆水。是歲,興化軍大風(fēng)激海濤,漂沒(méi)田廬尤多。五年五月辛未,石埭、貴池、涇縣皆水,圮民廬,溺死者眾。是月,泰州大水。七月壬申,慈溪縣水,漂民廬,決田害稼,人多溺死。乙亥,會(huì)稽、山陰、蕭山、余姚、上虞縣大風(fēng)駕海濤,壞堤,傷田稼。八月辛丑,錢塘、臨安、新城、富陽(yáng)、於潛縣大雨水,余杭縣尤甚,漂沒(méi)田廬,死者無(wú)算。安吉縣水,平地丈余。平江、鎮(zhèn)江、寧國(guó)府、明、臺(tái)、溫、嚴(yán)、常州、江陰軍皆水。是秋。武陵縣江溢,圮田廬甚眾。 慶元元年六月壬申,臺(tái)州及屬縣大風(fēng)雨,山洪、海濤并作,漂沒(méi)田廬無(wú)算,死者蔽川,漂沉旬日。至于七月甲寅,黃巖縣水尤甚。常平使者莫漳以緩于振恤,坐免。七月,臨安府水。二年秋,浙東郡國(guó)大水。三年九月,紹興府屬縣二婺州屬縣二,水害稼,五年秋,臺(tái)、溫衢、婺水,漂民廬,人多溺死,衢守張經(jīng)以匿災(zāi)吝振坐黜。六年五月,建寧府、嚴(yán)、衢、婺、饒、信、徽、南劍州及江西郡縣皆大水,自庚午至于甲戌,漂民廬,害稼。 嘉泰二年七月丙午,上杭縣水,圮田廬,壞稼,民多溺死。建安縣漂軍民廬舍百二十余,山摧,覆民廬七十七家,溺壓死者六十余。丁未,長(zhǎng)溪縣漂民廬二百八十余家。古田縣漂官舍、民廬甚眾,溺死者二百七十。劍浦縣圮二百五十余家,死者亦眾。三年四月,江南郡邑水害稼。 開禧元年九月丙戌,漢、淮水溢,荊襄、淮東郡國(guó)水,楚州、盱眙軍為甚,圮民廬,害稼。二年五月庚寅,東陽(yáng)縣大水,山千七百三十余所同夕崩洪,漂聚落五百四十余所,湮田二萬(wàn)余畝,溺死者甚眾。三年,江、浙、淮郡邑水,鄂州、漢陽(yáng)軍尤甚。 嘉定二年五月己亥,連州大水,敗城郭百余丈,沒(méi)官舍、郡庠、民廬,壞田畝聚落甚多。六月辛酉,西和州水,沒(méi)長(zhǎng)道縣治、倉(cāng)庫(kù)。丙子,昭化縣水,沒(méi)縣治,漂民廬。成州水,入城,圮壘舍。同谷縣及遂寧府、閬州皆水。七月壬辰,臺(tái)州大風(fēng)雨激海濤,漂圮二千二百八十余家,溺死尤眾。三年四月甲子,新城縣大水。五月,嚴(yán)、衢、婺徽州、富陽(yáng)、余杭、鹽官、新城、諸暨、淳安大雨水,溺死者眾,圮田廬、市郭,首種皆腐。行都大水,浸廬舍五千三百,禁旅壘舍之在城外者半沒(méi),西湖溢。四年七月辛酉,慈溪縣大水,圮田廬,人多溺者。八月,山陰縣海敗堤,漂民田數(shù)十里,斥地十萬(wàn)畝。五年五月庚戌,嚴(yán)州水。六月丁丑,臺(tái)州及建德、諸暨、會(huì)稽縣水,壞田廬。六年六月丁丑,淳安縣山涌暴水,陷清泉寺,漂五鄉(xiāng)田廬百八十里,溺死者無(wú)算,巨木皆拔。丁亥,于潛縣大水。戊子,諸暨縣風(fēng)雷大雨,山涌暴作,漂十鄉(xiāng)田廬,溺死者尤多。錢塘縣、臨安、余杭、于潛、安吉縣皆水。九年五月,行都及紹興府、嚴(yán)、衢、婺、臺(tái)、處、信、饒、福、漳、泉州、興化軍大水,漂田廬,害稼。十年冬,浙江濤溢,圮廬舍,覆舟,溺死甚眾。蜀、漢二州江沒(méi)城郭。十一年六月戊申,武康、吉安縣大水,漂官舍、民廬,壞田稼,人畜死者甚眾。十二年,鹽官縣海失故道,潮汐沖平野三十余里,至是侵縣治,廬州港瀆及上下管、黃灣岡等場(chǎng)皆圮。蜀山淪入海中,聚落、田疇失其半,壞四郡田。后六年始平。十四年,建康府大水。十五年七月,蕭山縣大水。時(shí)久雨,衢、婺、徽、嚴(yán)暴流與江濤合,圮田廬,害稼。十六年五月,江、浙、淮、荊、蜀郡縣水,平江府、湖、常、秀、池、鄂、楚、太平州、廣德軍為甚,漂民廬,害稼,圮城郭、堤防,溺死者眾。鄂州江湖合漲,城市沉沒(méi),累月不泄。是秋,江溢,圮民廬。余杭、錢塘、仁和縣大水。福、漳、泉州、興化軍水壞稼十五六。十七年五月,福建大水,漂水口鎮(zhèn)民廬皆盡,候官縣甘蔗砦漂數(shù)百家,人多溺死;建寧府沒(méi)平政橋,入城;南劍州圮郡治、城樓、郡獄、官舍,城壞,民避水樓上者皆死。乙卯,建昌軍大水,城不沒(méi)者三板,漂民廬,圮官舍、城郭、橋梁,害稼。 紹定二年,天臺(tái)、仙居縣大水。四年,沿江水災(zāi)。 端平三年三月辛酉,蘄州大雨水,漂民居。是年,英德府、昭州及襄、漢江皆大水。 嘉熙元年,饒、信州水。二年,浙江溢。 淳祐二年,紹興府、處、婺州水。七年,福建水。十年,嚴(yán)州水。十一年八月甲辰,汀州山水暴至,漂人民。九月,江陵水。是年,江、浙多水,饒州亦水。十二年六月,建寧府、嚴(yán)、衢、婺、信、臺(tái)、處、南劍州、邵武軍大水,冒城郭,漂室廬,死者以萬(wàn)數(shù)。 寶祐元年七月,溫、臺(tái)、處、信、饒州大水。 開慶元年五月己未,婺州水,漂民廬。是歲,滁、嚴(yán)州水。 景定二年,浙東水。 咸淳六年五月,大雨水。七年五月甲申,諸暨縣大水,漂廬舍。是月,重慶府江水泛溢者三,漂城壁,壞樓櫓。十年三月,廬州水。四月,紹興府大雨水。八月,臨安府水,安吉、武康縣水。 太平興國(guó)四年八月,滑州黎陽(yáng)縣河清。 端拱元年二月,澶、濮二州河清二百余里。 大中祥符三年十一月丁酉,陜西河清。十二月乙巳,河再清,當(dāng)汾水合流處清如汾水。 元豐四年十月,環(huán)州河水變甘。 大觀元年八月,乾寧軍河清。二年十二月,陜州河清,同州韓城縣、郃陽(yáng)縣至清及百里,涉春不變。自是迄政和、宣和,諸路數(shù)奏河清,輒遣郎官致祭,宰臣等率百官拜表賀,歲以為常。 大中祥符元年二月,醴泉出蔡州汝陽(yáng)鳳原鄉(xiāng),有疾者飲之皆愈。八年十一月,通州軍言醴泉出汶山下,有疾者飲之皆愈。 熙寧元年五月,京師開化坊醴泉出。 政和五年正月,河陽(yáng)臺(tái)觀醴泉出。

 

宋史

  《宋史》是二十五史之一,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后主持修撰,《宋史》與《遼史》、《金史》同時(shí)修撰!端问贰啡珪斜炯o(jì)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共計(jì)496卷,約500萬(wàn)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

卷三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卷三百九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三
卷三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十四 卷三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五
卷三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十六 卷三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五十七
卷三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五十八 卷四百 列傳第一百五十九
卷四百一 列傳第一百六十 卷四百二 列傳第一百六十一
卷一 本紀(jì)第一 卷二 本紀(jì)第二
卷三 本紀(jì)第三 卷四 本紀(jì)第四
卷五 本紀(jì)第五 卷六 本紀(jì)第六
卷七 本紀(jì)第七 卷八 本紀(jì)第八
卷九 本紀(jì)第九 卷十 本紀(jì)第十
卷十一 本紀(jì)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jì)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jì)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jì)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jì)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jì)第十六
卷十七 本紀(jì)第十七 卷十八 本紀(jì)第十八
卷十九 本紀(jì)第十九 卷二十 本紀(jì)第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jì)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jì)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 本紀(jì)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jì)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 本紀(jì)第二十五 卷二十六 本紀(jì)第二十六
卷二十七 本紀(jì)第二十七 卷二十八 本紀(jì)第二十八
卷二十九 本紀(jì)第二十九 卷三十 本紀(jì)第三十
卷三十一 本紀(jì)第三十一 卷三十二 本紀(jì)第三十二
卷三十三 本紀(jì)第三十三 卷三十四 本紀(jì)第三十四
卷三十五 本紀(jì)第三十五 卷三十六 本紀(jì)第三十六
卷三十七 本紀(jì)第三十七 卷三十八 本紀(jì)第三十八
卷三十九 本紀(jì)第三十九 卷四十 本紀(jì)第四十
卷四十一 本紀(jì)第四十一 卷四十二 本紀(jì)第四十二
卷四十三 本紀(jì)第四十三 卷四十四 本紀(jì)第四十四
卷四十五 本紀(jì)第四十五 卷四十六 本紀(jì)第四十六
卷四十七 本紀(jì)第四十七 卷四十八 志第一
卷四十九 志第二 卷五十 志第三
卷五十一 志第四 卷五十二 志第五
卷五十三 志第六 卷五十四 志第七
卷五十五 志第八 卷五十六 志第九
卷五十七 志第十 卷五十八 志第十一
卷五十九 志第十二 卷六十 志第十三
卷六十一 志第十四 卷六十二 志第十五
卷六十三 志第十六 卷六十四 志第十七
卷六十五 志第十八 卷六十六 志第十九
卷六十七 志第二十 卷六十八 志第二十一
卷六十九 志第二十二 卷七十 志第二十三
卷七十一 志第二十四 卷七十二 志第二十五
卷七十三 志第二十六 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七
卷七十五 志第二十八 卷七十六 志第二十九
卷七十七 志第三十 卷七十八 志第三十一
卷七十九 志第三十二 卷八十 志第三十三
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四 卷八十二 志第三十五
卷八十三 志第三十六 卷八十四 志第三十七
卷八十五 志第三十八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九
卷八十七 志第四十 卷八十八 志第四十一
卷八十九 志第四十二 卷九十 志第四十三
卷九十一 志第四十四 卷九十二 志第四十五
卷九十三 志第四十六 卷九十四 志第四十七
卷九十五 志第四十八 卷九十六 志第四十九
卷九十七 志第五十 卷九十八 志第五十一
卷九十九 志第五十二 卷一百 志第五十三
卷一百一 志第五十四 卷一百二 志第五十五
卷一百三 志第五十六 卷一百四 志第五十七
卷一百五 志第五十八 卷一百六 志第五十九
卷一百七 志第六十 卷一百八 志第六十一
卷一百九 志第六十二 卷一百一十 志第六十三
卷一百一十一 志第六十四 卷一百一十二 志第六十五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卷一百十四 志第六十七
卷一百一十五 志第六十八 卷一百一十六 志第六十九
卷一百一十七 志第七十 卷一百一十八 志第七十一
卷一百一十九 志第七十二 卷一百二十 志第七十三
卷一百二十一 志第七十四 卷一百二十二 志第七十五
卷一百二十三 志第七十六 卷一百二十四 志第七十七
卷一百二十五 志第七十八 卷一百二十六 志第七十九
卷一百二十七 志第八十 卷一百二十八 志第八十一
卷一百二十九 志第八十二 卷一百三十 志第八十三
卷一百三十一 志第八十四 卷一百三十二 志第八十五
卷一百三十三 志第八十六 卷一百三十四 志第八十七
卷一百三十五 志第八十八 卷一百三十六 志第八十九
卷一百三十七 樂(lè)志第九十 卷一百三十八 志第九十一
卷一百三十九 志第九十二 卷一百四十 志第九十三
卷一百四十一 志第九十四 卷一百四十二 志第九十五
卷一百四十三 志第九十六 卷一百四十四 志第九十七
卷一百四十五 志第九十八 卷一百四十六 志第九十九
卷一百四十七 志第一百 卷一百四十八 志第一百一
卷一百四十九 志第一百二 卷一百五十 志第一百三
卷一百五十一 志第一百四 卷一百五十二 志第一百五
卷一百五十三 志第一百六 卷一百五十四 志第一百七
卷一百五十五 志第一百八 卷一百五十六 志第一百九
卷一百五十七 志第一百十 卷一百五十八 志第一百十一
卷一百五十九 志第一百十二 卷一百六十 志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六十一 志第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六十二 志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六十三 志第一百一十六 卷一百六十四 志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六十五 志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六十六 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六十七 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六十八 志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六十九 志第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七十 志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七十一 志第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七十二 志第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七十三 志第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七十四 志第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七十五 志第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七十六 志第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七十七 志第一百三十 卷一百七十八 志第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七十九 志第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八十 志第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八十一 志第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八十二 志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三 志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四 志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五 志第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八十六 志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八十七 志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八十八 志第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八十九 志第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九十 志第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九十一 志第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九十二 志第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九十三 志第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九十四 志第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九十五 志第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九十六 志第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九十七 志第一百五十 卷一百九十八 志第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九十九 志第一百五十二 卷二百 志第一百五十三
卷二百一 志第一百五十四 卷二百二 志第一百五十五
卷二百三 志第一百五十六 卷二百四 志第一百五十七
卷二百五 志第一百五十八 卷二百六 志第一百五十九
卷二百七 志第一百六十 卷二百八 志第一百六十一
卷二百九 志第一百六十二 卷二百一十 表第一
卷二百一十一 表第二 卷二百一十二 表第三
卷二百一十三 表第四 卷二百一十四 表第五
卷二百一十五 表第六 卷二百一十六 表第七
卷二百一十七 表第八 卷二百一十八 表第九
卷二百一十九 表第十 卷二百二十 表第十一
卷二百二十一 表第十二 卷二百二十二 表第十三
卷二百二十三 表第十四 卷二百二十四 表第十五
卷二百二十五 表第十六 卷二百二十六 表第十七
卷二百二十七 表第十八 卷二百二十八 表第十九
卷二百二十九 表第二十 卷二百三十 表第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一 表第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二 表第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三 表第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四 表第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五 表第二十六 卷二百三十六 表第二十七
卷二百三十七 表第二十八 卷二百三十八 表第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九 表第三十 卷二百四十 表第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一 表第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第二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第三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四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六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七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第八 卷二百五十 列傳第九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十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二百五十三 傳第十二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第十三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第十四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第十五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十六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第十七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第十八 卷二百六十 列傳第十九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十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第二十一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二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二十三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十四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第二十五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第二十六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十七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十八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三十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第三十一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第三十二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第三十三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第三十四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第三十五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第三十七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第三十八 卷二百八十 列傳第三十九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第四十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第四十一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第四十二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第四十三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四十四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第四十五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六 卷二百八十八列 傳第四十七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四十八 卷二百九十 列傳第四十九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第五十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五十一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第五十二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第五十三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第五十四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第五十五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第五十六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第五十七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三百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三百一 列傳第六十 卷三百二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三百三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三百四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三百五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三百六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三百七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三百八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三百九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三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三百一十一 列傳第七十 卷三百一十二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三百一十三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三百一十四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三百一十五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三百一十六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三百一十八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三百一十九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三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第八十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三百二十八 列卷第八十七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三百三十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九十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第九十一
卷三百三十三 列傳第九十二 卷三百三十四 列傳第九十三
卷三百三十五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
卷三百三十七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三百三十八 列傳第九十七
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第九十八 卷三百四十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 卷三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 卷三百四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
卷三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 卷三百四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六 卷三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
卷三百四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 卷三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九
卷三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 卷三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三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三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三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三百六十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三百六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三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三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三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三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三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三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三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三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三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三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三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三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三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三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三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三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三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三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三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三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卷三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三百八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三百九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三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三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五十一
卷四百三 列傳第一百六十二 卷四百四 列傳第一百六十三
卷四百五 列傳第一百六十四 卷四百六 列傳第一百六十五
卷四百七 列傳第一百六十六 卷四百八 列傳第一百六十七
卷四百九 列傳第一百六十八 卷四百一十 列傳第一百六十九
卷四百一十一 列傳第一百七十 卷四百一十二 列傳第一百七十一
卷四百一十三 列傳第一百七十二 卷四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卷四百一十五 列傳第一百七十四 卷四百一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卷四百一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十六 卷四百一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卷四百一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十八 卷四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七十九
卷四百二十一 列傳第一百八十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卷四百二十三 列傳第一百八十二 卷四百二十四 列傳第一百八十三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卷四百二十六 列傳第一百八十五
卷四百二十七 列傳第一百八十六 卷四百二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卷四百二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卷四百三十 列傳第一百八十九
卷四百三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十 卷四百三十二 列傳第一百九十一
卷四百三十三 列傳第一百九十二 卷四百三十四 列傳第一百九十三
卷四百三十五 列傳第一百九十四 卷四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九十五
卷四百三十七 列傳第一百九十六 卷四百三十八 列傳第一百九十七
卷四百三十九 列傳第一百九十八 卷四百四十 列傳第一百九十九
卷四百四十一 列傳第二百 卷四百四十二 列傳第二百一
卷四百四十三 列傳第二百二 卷四百四十四 列傳第二百三
卷四百四十五 列傳第二百四 卷四百四十六 列傳第二百五
卷四百四十七 列傳第二百六 卷四百四十八 列傳第二百七
卷四百四十九 列傳第二百八 卷四百五十 列傳第二百九
卷四百五十一 列傳第二百一十 卷四百五十二 列傳第二百一十一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十二 卷四百五十四 列傳第二百一十三
卷四百五十五 列傳第二百一十四 卷四百五十六 列傳第二百一十五
卷四百五十七 列傳第二百一十六 卷四百五十八 列傳第二百一十七
卷四百五十九 列傳第二百一十八 卷四百六十 列傳第二百一十九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百二十 卷四百六十二 列傳第二百二十一
卷四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百二十二 卷四百六十四 列傳第二百二十三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卷四百六十六 列傳第二百二十五
卷四百六十七 列傳第二百二十六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百二十七
卷四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百二十八 卷四百七十 列傳第二百二十九
卷四百七十一 列傳第二百三十 卷四百七十二 列傳第二百三十一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卷四百七十四 列傳第二百三十三
卷四百七十五 列傳第二百三十四 卷四百七十六 列傳第二百三十五
卷四百七十七 列傳第二百三十六 卷四百七十八 列傳第二百三十七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第二百三十八 卷四百八十 列傳第二百三十九
卷四百八十一 列傳第二百四十 卷四百八十二 列傳第二百四十一
卷四百八十三 列傳第二百四十二 卷四百八十四 列傳第二百四十三
卷四百八十五 列傳第二百四十四 卷四百八十六 列傳第二百四十五
卷四百八十七 列傳第二百四十六 卷四百八十八 列傳第二百四十七
卷四百八十九 列傳第二百四十八 卷四百九十 列傳第二百四十九
卷四百九十一 列傳第二百五十 卷四百九十二 列傳第二百五十一
卷四百九十三 列傳第二百五十二 卷四百九十四 列傳第二百五十三
卷四百九十五 列傳第二百五十四 卷四百九十六 列傳第二百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