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jī)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 宋史

 

卷四百二十四 列傳第一百八十三

○陸持之 徐鹿卿 趙逢龍 趙汝騰 孫夢觀 洪天錫 黃師雍 徐元杰孫子秀 李伯玉 陸持之,字伯微,知荊門軍九淵之子也。七歲能為文。九淵授徒象山之上,學(xué)者數(shù)百人,有未達(dá),持之為敷繹之。荊門郡治火,持之倉卒指授中程,九淵器之。 韓侂胄將用兵,持之憂時之懌,乃歷聘時賢,將有以告,見徐誼于九江,時議防江,持之請擇僚吏察地形,孰險而守,孰易而戰(zhàn),孰隘而伏,毋專為江守。具言:“自古興事造業(yè),非有學(xué)以輔之,往往皆以血氣盛衰為銳惰。故三國、兩晉諸賢,多以盛年成功名。公更天下事變多矣,未舉一事,而朝思夕惟,利害先入于中,愚恐其為之難也。”誼憮然。又之鄂謁薛叔似、項安世,之荊謁吳獵,爭欲留之,尋皆謝歸。著書十篇,名《戇說》。 嘉定三年,試江西轉(zhuǎn)運司預(yù)選,常平使袁燮薦于朝,謂持之議論不為空言,緩急有可倚仗。不報。豫章建東湖書院,連帥以書幣強起持之長之。嘉定十六年,寧宗特詔持之秘書省讀書,固辭,不獲。既至,又詔以迪功郎入省,乞歸,不許。理宗即位,轉(zhuǎn)修職郎,差干辦浙西安撫司,以疾請致仕,特命改通直郎。所著有《易提綱》、《諸經(jīng)雜說》。 徐鹿卿,字德夫,隆興豐城人。博通經(jīng)史,以文學(xué)名于鄉(xiāng),后進(jìn)爭師宗之。嘉定十六年,廷試進(jìn)士,有司第其對居二,詳定官以其直抑之,猶置第十。 調(diào)南安軍學(xué)教授。張九成嘗以直道謫居,鹿卿摭其言行,刻諸學(xué)以訓(xùn)。先是周惇頤、程顥與其弟頤皆講學(xué)是邦,鹿卿申其教,由是理義之學(xué)復(fù)明。立養(yǎng)士綱條,學(xué)田多在溪峒,異時征之無藝,農(nóng)病之,鹿卿撫恤,無逋租者。其后盜作,環(huán)城屋皆毀,惟學(xué)宮免,曰:“是無撓我者。” 辟福建安撫司干辦公事。會汀、邵寇作,鹿卿贊畫備御,動中機(jī)會。避寇者入城,多方振濟(jì),全活甚眾?ざ嗷馂(zāi),救護(hù)有方。會都城火,鹿卿應(yīng)詔上封事,言積陰之極,其征為火,指言惑嬖寵、溺燕私、用小人三事尤切。真德秀稱其氣平論正,有憂愛之誠心。改知尤溪縣。德秀守泉,辟宰南安,鹿卿以不便養(yǎng)辭。德秀曰:“道同志合,可以拯民,何憚不來?”鹿卿入白其母,欣然許之。既至,首罷科斂之無名者,明版籍,革預(yù)借,決壅滯,達(dá)冤抑,邑以大治。德秀尋帥閩,疏其政以勸列邑。歲饑,處之有法,富者樂分,民無死徙。最聞,令赴都堂審察。以母喪去。 詔服闋赴樞密稟議,首言邊事、楮幣。主管官告院,干辦諸司審計司。故相子以集英殿修撰食祠祿,又幫司農(nóng)少卿米麥,鹿卿曰:“奈何為一人壞成法!背植豢。遷國子監(jiān)主簿。入對,陳六事,曰:“洗凡陋以起事功,昭勸懲以收主柄,清班著以儲實才,重藩輔以蔽都邑,用閩、越舟師以防海,合東南全力以守江!鄙辖约渭{。改樞密院編修官,權(quán)右司,贊畫二府,通而守法。會右史方大琮、編修劉克莊、正字王邁以言事黜,鹿卿贈以詩,言者并劾之,太學(xué)諸生作《四賢詩》。知建昌軍,未上,而崇教、龍會兩保與建黎原、鐵城之民修怨交兵,鹿卿馳書諭之,斂手聽命。既至,則寬賦斂,禁掊克。汰贓濫,抑強御,恤寡弱,黥黠吏,訓(xùn)戍兵,創(chuàng)百丈砦,擇兵官,城屬縣,治行大孚,田里歌誦。 督府橫取秋苗斛面,建昌為米五千斛。鹿卿爭之曰:“守可去,米不可得!泵窨质骨洌堓斨怨裁。鹿卿曰:“民為守計則善矣。守獨不為民計乎?”卒爭以免。召赴行在,將行,盜發(fā)南豐,捕斬渠首二十人,余不問。擢度支郎官兼右司。入對,極陳時敝。改侍右郎官兼敕令刪修官,兼右司。鹿卿又言當(dāng)時并相之敝。宰相以甘言誘鹿卿,退語人曰:“是牢籠也,吾不能為宰相私人!毖哉咭运略g鹿卿,主管云臺觀。越月,起為江東轉(zhuǎn)運判官。歲大饑,人相食,留守別之杰諱不詰,鹿卿命掩捕食人者,尸諸市。又奏援真德秀為漕時撥錢以助振給,不報。遂出本司積米三千余石減半賈以糶,及減抵當(dāng)庫息,出緡錢萬有七千以予貧民,勸居民收字遺孩,日給錢米,所活數(shù)百人。宴集不用樂。 會岳珂守當(dāng)涂,制置茶鹽,自詭興利,橫斂百出,商旅不行,國計反屈于初。命鹿卿核之,吏爭竄匿。鹿卿寬其期限,躬自鉤考,盡得其實。珂辟置貪刻吏,開告訐以罔民,沒其財,民李士賢有稻二千石,囚之半歲。鹿卿悉縱舍而勸以其余分,皆感泣奉命。珂罷,以鹿卿兼領(lǐng)太平,仍暫提舉茶鹽事。弛苛征,蠲米石、蕪湖兩務(wù)蘆稅。江東諸郡飛蝗蔽天,入當(dāng)涂境,鹿卿露香默禱,忽飄風(fēng)大起,蝗悉度淮。之杰密請移鹿卿浙東提點刑獄,加直秘閣兼提舉常平。鹿卿言罷浮鹽經(jīng)界鹼地,先撤相家所筑,就捕者自言:“我相府人!甭骨湓唬骸靶蟹ū刈再F近始!弊湔撊绶。丞相史彌遠(yuǎn)之弟通判溫州。利韓世忠家寶玩,籍之,鹿卿奏削其官。 初,鹿卿檄衢州推官馮惟說決婺獄,惟說素廉平,至則辨曲直,出淹禁。大家不快其為,會鄉(xiāng)人居言路,乃屬劾惟說。州索印紙,惟說笑曰:“是猶可以仕乎?”自題詩印紙而去。衢州鄭逢辰以繆舉,鹿卿以委使不當(dāng),相繼自劾,且共和其詩。御史兼二人劾罷之。及知泉州,改贛州,皆辭。遷浙西提點刑獄、江淮都大坑冶,皆以病固辭,遂主管玉局觀。及召還,又辭,改直寶章閣知寧國府,提舉江東常平,又辭。 淳祐三年,以右司召,猶辭。丞相杜范遺書曰:“直道不容,使人擊節(jié)。君不出,豈以馮惟說故耶?惟說行將有命矣!甭骨淠顺觥_偾浼嬗宜。入對,請定國本、正紀(jì)綱、立規(guī)模,“時事多艱,人心易搖,無獨力任重之臣,無守節(jié)伏義之士,愿蚤決大計”。上嘉納之。兼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兼崇政殿說書。逾年,兼權(quán)吏部侍郎。時議使執(zhí)政分治兵財,鹿卿執(zhí)議不可。以疾丐祠,遷右文殿修撰、知平江府兼發(fā)運副使。力丐祠,上諭丞相挽留之。召權(quán)兵部侍郎,固辭,上令丞相以書招之,鹿卿至,又極言君子小人,切于當(dāng)世之務(wù)。兼國子祭酒,權(quán)禮部侍郎,兼同修國史,兼實錄院同修撰,兼侍講,兼權(quán)給事中。鹿卿言“瑣闥之職無所不當(dāng)問,比年命下而給舍不得知,請復(fù)舊制”。從之。 上眷遇冞篤而忌者浸多,有撰偽疏托鹿卿以傳播,歷詆宰相至百執(zhí)事,鹿卿初不知也,遂力辨上前,因乞去,上曰:“去,則中奸人之計矣!绷钆R安府根捕,事連勢要,獄不及竟。遷禮部侍郎。累疏告老,授寶章閣待制、知寧國府,而引年之疏五上,不允,提舉鴻禧觀,遂致仕,進(jìn)華文閣待制。卒,遺表聞,贈四官。 鹿卿居家孝友,喜怒不形,恩怨俱泯,宗族鄉(xiāng)黨,各得歡心。居官廉約清峻,豪發(fā)不妄取,一廬僅庇風(fēng)雨。所著有《泉谷文集》、奏議、講義、《鹽楮議政稿》、《歷官對越集》,手編《漢唐文類》、《文苑菁華》,謚清正。 趙逢龍,字應(yīng)甫,慶元之鄞人?炭嘧孕蓿瑸閷W(xué)淹博純實。登嘉定十六年進(jìn)士第。授國子正、太學(xué)博士,歷知興國、信、衢、衡、袁五州,提舉廣東、湖南、福建常平。每至官,有司例設(shè)供張,悉命撤去,日具蔬飯,坐公署,事至即面問決遣。為政務(wù)寬恕,撫諭惻怛,一以天理民彝為言,民是以不忍欺。居官自常奉外,一介不取。民賦有逋負(fù),悉為代輸。尤究心荒政,以羨余為平糴本。遷將作監(jiān),拜宗正少卿兼侍講。凡道德性命之蘊,禮樂刑政之事,縷縷為上開陳。疏奏甚眾,稿悉焚棄。年八十有八終于家。 逢龍家居講道,四方從游者皆為鉅公名士。丞相葉夢鼎出判慶元,修弟子禮,常謂師門庳陋,欲市其鄰居充拓之。逢龍曰:“鄰里粗安,一旦驚擾,彼雖勉從,我能無愧于心!”逢龍寡嗜欲,不好名,揚歷日久,泊然不知富貴之味;騿柡我栽:螅挲埿υ唬骸拔釕n子孫學(xué)行不進(jìn),不患其饑寒也。” 趙汝騰,字茂實,宗室子也。居福州。寶慶二年進(jìn)士。歷官差主管禮、兵部架閣,遷籍田令,召試館職,授秘書省正字,升校書郎,尋升秘書郎兼史館?。輪對,言節(jié)用先自乘輿宮掖始。兼玉牒所檢討官,以直煥章閣知溫州,進(jìn)直徽猷閣、江東提點刑獄,又進(jìn)直寶文閣,差知婺州。召赴闕,遷起居舍人,兼權(quán)中書舍人,升起居郎,時暫兼權(quán)吏部侍郎,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討,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兼侍講,遷吏部侍郎兼侍講,權(quán)工部尚書兼權(quán)中書舍人,皆兼同修撰,以左司諫陳垓論罷。召為禮部尚書兼給事中,兼修國史、實錄院修撰。入奏,言:“前后奸諛之臣,傷善害賢,自取穹官要職,何益于陛下,而深損于圣德。興利之臣,移東就西,順適宮禁,自遂溪壑無厭之欲,何益于陛下,而深戕于國脈。則陛下私惠群小之心,可以息矣!庇盅裕骸氨菹掠杏镁又,無用君子之實! 兼直學(xué)士院,拜翰林學(xué)士兼知制誥,兼侍讀。辭歸故里,累召,力辭,以龍圖閣學(xué)士知紹興府、浙東安撫使。召至闕,以端明殿學(xué)士提舉佑神觀,兼翰林學(xué)士承旨,知泉州、知州南外宗正事,復(fù)提舉佑神觀兼侍讀。兼翰林學(xué)士承旨。景定二年,卒,遺表上,特贈四官。 孫夢觀,字守叔,慶元府慈溪人。寶慶二年進(jìn)士。調(diào)桂陽軍教授、浙西提舉司干辦公事,差主管吏部架閣文字,為武學(xué)諭。輪對,言:“人主不容有所憚,尤不容有所玩,憚則有言而不能容,玩則雖容其言而不能用!绷φ埻,添差通判嚴(yán)州,主管崇道觀,召為武學(xué)博士、太常寺丞兼諸王宮大小學(xué)教授,大宗正丞兼屯田郎官、將作少監(jiān)。知嘉興府,仍舊班兼右司郎官、將作監(jiān)。轉(zhuǎn)對,極言:“風(fēng)憲之地,未聞有十八疏攻一竦者。封駁之司,未聞有三舍人不肯草制者。道揆不明,法守滋亂,天下之權(quán)將有所寄,而倒持之患作!碑(dāng)路者滋不悅。出知泉州兼提舉市舶,改知寧國府。蠲逋減賦,無算泛入者盡籍于公帑。戶部遣官督賦,急若星火,闔郡皇駭,莫知為計。夢觀曰:“吾寧委官以去,毋寧病民以留!绷ωれ,且將以府印牒所遣官,所遣官聞之夜遁。他日夢觀去寧國,人言之為之流涕。 丞相董槐召還,帝問江東廉吏,槐首以夢觀對,帝說,乃遷司農(nóng)少卿兼資善堂贊讀。輪對,謂:“今內(nèi)外之臣,恃陛下以各遂其私,而陛下獨一無可恃,可為寒心!”次論:“郡國當(dāng)為斯民計,朝廷當(dāng)為郡國計。乞命大臣應(yīng)自前主計之臣奪州縣之利而歸版曹者,復(fù)歸所屬,庶幾郡國蒙一分之寬,則斯民亦受一分之賜。”帝善其言。遷太府卿、宗正少卿,兼給事中、起居舍人、起居郎。八上章辭免,以監(jiān)察御史吳燧論罷,直龍圖閣與祠,授秘閣修撰、江淮等路提點鑄錢司公事。甫至官,即復(fù)召為起居郎兼侍右侍郎、給事中兼贊讀,兼國子祭酒,權(quán)吏部侍郎。奏事抗論益切,以寵賂彰、仁賢逝、貨財偏聚為言,且謂“未易相之前,敝政固不少;既易相之后,敝政亦自若!痹谕⒅拷晕V。夢觀曰:“吾以一布衣蒙上恩至此,雖捐軀無以報,利鈍非所計也! 力求補外,以集英殿修撰知建寧府。蠲租稅,省刑罰,郡人徐清叟、蔡抗以為有古循吏風(fēng)。民有夢從者甚郡,迎祠山神,出視之則夢觀也。俄而夢觀得疾,口授遺表,不忘規(guī)諫,遂卒。帝悼惜久之,賻銀帛三百。夢觀退然若不勝衣,然義所當(dāng)為,奮往直前;其居敗屋數(shù)間,布衣蔬食,而重名節(jié)云。 洪天錫,字君疇,泉州晉江人。寶慶二年進(jìn)士。授廣州司法。長吏盛氣待僚屬,天錫糾正為多。丁內(nèi)艱,免喪,調(diào)潮州司理。勢家奪民田,天賜言于守,還之。 帥方大琮辟真州判官,留置幕府。改秩知古田縣。行鄉(xiāng)飲酒禮。邑劇,牒訴猥多,天錫剖決無留難。有倚王邸勢殺人者,誅之不少貸。調(diào)通判建寧府。大水,擅發(fā)常平倉振之。擢諸司糧料院,拜監(jiān)察御史兼說書。累疏言:“天下之患三:宦官也,外戚也,小人也!臂蓝纬、謝堂、厲文翁,理宗力護(hù)文翁,天錫又言:“不斥文翁,必為王府累!鄙狭顓庆菪I再三,天錫力爭,謂:“貴幸作奸犯科,根柢蟠固,乃遲回護(hù)惜,不欲繩以法,勢焰愈張,紀(jì)綱愈壞,異時禍成,雖欲治之不可得矣!鄙嫌殖鲇绿戾a易疏,欲自戒飭之。天錫又言:“自古奸人雖憑怙,其心未嘗不畏人主之知,茍知之而止于戒飭,則憑怙愈張,反不若未知之為愈也!闭挛迳希鲫P(guān)待罪。詔二人已改命,宋臣續(xù)處之。天錫言:“臣留則宋臣去,宋臣留則臣當(dāng)斥,愿早賜裁斷!痹皆,天雨土,天錫以其異為蒙,力言陰陽君子小人之所以辨,又言修內(nèi)司之為民害者。 蜀中地震,浙、閩大水,又言:“上下窮空,遠(yuǎn)近怨疾,獨貴戚巨閹享富貴耳。舉天下窮且怨,陛下能獨與數(shù)十人者共天下乎?”會吳民仲大論等列訴宋臣奪其田,天錫下其事有司,而御前提舉所移文謂田屬御莊,不當(dāng)白臺,儀鸞司亦牒常平。天錫謂:“御史所以雪冤,常平所以均役,若中貴人得以控之,則內(nèi)外臺可廢,猶為國有紀(jì)綱乎?”乃申劾宋臣并盧允升而枚數(shù)其惡,上猶力護(hù)之。天錫又言:“修內(nèi)司供繕修而已,比年動曰‘御前’,奸贓之老吏,跡捕之兇渠,一竄名其間,則有司不得舉手,狡者獻(xiàn)謀,暴者助虐,其展轉(zhuǎn)受害者皆良民也。愿毋使史臣書之曰:‘內(nèi)司之橫自今始。’”疏上至六七,最后請還御史印,謂:“明君當(dāng)為后人除害,不當(dāng)留患以遺后人。今朝廷輕給舍臺諫,輕百司庶府,而北司獨重,倉卒之際,臣實懼焉!毖噪m不果行,然終宋世閹人不能竊弄主威者,皆天錫之力,而天錫亦自是去朝廷矣。改大理少卿,再遷太常,皆不拜。 改廣東提點刑獄,五辭。明年,起知潭州,久之始至官。戢盜賊,尊先賢,逾年大治。直寶謨閣,遷廣東轉(zhuǎn)運判官,決疑獄,劾貪吏,治財賦,皆有法。召為秘書監(jiān)兼侍講,以聵辭,升秘閣修撰、福建轉(zhuǎn)運副使,又辭。度宗即位,以侍御史兼侍讀召,累辭,不許,在道間,監(jiān)察御史張桂劾罷之。乃疏所欲對病民五事:曰公田,曰關(guān)子,曰銀綱,曰鹽鈔,曰賦役。又言:“在廷無嚴(yán)憚之士,何以寢奸謀?遇事無敢諍之臣,何以臨大節(jié)?人物稀疏,精采銷耎,隱惰惜已者多,忘身徇國者少!边M(jìn)工部侍郎兼直學(xué)士院,加顯文閣待制、湖南安撫使、知潭州,改潭州,皆力辭。 又明年,改福建安撫使,力辭,不許。亭戶買鹽至破家隕身者,天錫首罷之,民作佛事以報。罷荔枝貢。召為刑部尚書,詔憲守之臣趣行無虛日,不起。久之,進(jìn)顯文閣直學(xué)士,提舉太平興國宮,三降御札趣之,又力辭。逾年,進(jìn)華文閣直學(xué)士,仍舊宮觀,尋致仕,加端明殿學(xué)士,轉(zhuǎn)一官。疾革,草遺表以規(guī)君相。上震悼,特贈正議大夫,謚文毅。 天錫言動有準(zhǔn)繩,居官清介,臨事是非不可回折。所著奏議、《經(jīng)筵講義》,《進(jìn)故事》、《通祀輯略》、《味言發(fā)墨》、《陽巖文集》。 黃師雍,字子敬,福州人。少從黃斡學(xué)。入太學(xué)。寶慶二年,舉進(jìn)士。詔為楚州官屬。出盜賊白刃之沖,不畏不懾。李全反狀已露,師雍密結(jié)忠義軍別部都統(tǒng)時青圖之,謀泄,全殺青,師雍不為動,全亦不加害。秩滿,朝議褒異,師雍恥出史彌遠(yuǎn)門,不往見之。調(diào)婺州教授,學(xué)政一以呂祖謙為法。李完勉、趙必愿、趙汝談皆薦之。 師雍慕徐僑有清望,欲謁之,會其有召命,師雍曰:“今不可往也!眱S聞而賢之,至闕,以其學(xué)最聞,宗勉在政府,力言于丞相喬行簡,行簡已許以朝除。師雍以書見行簡,勸其歸老,行簡不悅,宗勉之請遂格。 知遂之龍溪,轉(zhuǎn)運使王伯大上其邑最。行簡罷,宗勉與史嵩之入相,召師雍審察,將至而宗勉卒。嵩之延師雍,密示相親意,師雍不領(lǐng);遷糧料院,又曰:“料院與相府密邇,所以相處!睅熡阂嗖活I(lǐng)。嵩之獨相,權(quán)勢浸盛,上下懼禍,未有發(fā)其奸者。博士劉應(yīng)起首疏論嵩之,帝感悟,思逐嵩之。師雍與應(yīng)起相善,故嵩之疑師雍左右之,諷御史梅杞擊師雍,差知興化軍,旋奪之,改知邵武軍。及應(yīng)起為監(jiān)察御史,師雍遷宗正寺簿,尋亦拜監(jiān)察御史。首疏削金淵秩,送外居住。再疏斥趙綸、項容孫、史肯之。嵩之終喪,正言李昴英、殿中侍御史章琰共疏乞竄斥之,師雍亦上疏論列,帝感悟,即其日詔勒令致仕。權(quán)直舍人院劉克莊封還詞頭,乞畀嵩之以貼職如宰臣去國故事,遂得守金紫光祿大夫、觀文殿學(xué)士致仕。議者曰:“大夫,官也。觀文,職也。元降御筆但云‘守官’,無‘本官職’之辭。觀文之命,自克莊啟之。朋邪顧望,不可赦!睅熡核燠揽饲f臨事失身犯義,免所居官,琰亦繼劾克莊,師雍又乞籍嵩之家隸張叔儀,皆從之。 未幾,昴英劾臨安尹趙與及執(zhí)政,琰亦劾執(zhí)政,帝怒昴英并及琰。鄭采乘間劾琰、昴英,又嗾同列再疏,以昴英屬某人,琰屬師雍。師雍毅然不從,獨擊葉閶乃與腹心。琰、昴英去國,采于是薦周坦、葉大有入臺,首劾程公許、江萬里,善類日危矣。未逾月,坦攻參政吳潛去,陳垓為監(jiān)察御史,時采、與、坦、垓、大有合為一,師雍獨立。采惡之尤甚,思所以去師雍,未得,招四人共謀之。會大旱求言,應(yīng)招者多指采、坦等為起災(zāi)之由,牟子才、李伯玉、盧鉞語尤峻。坦等偽撰匿名書,誣三士,師雍榻前辨,謂:“匿名書條令所禁,非公論也,不知何為至前。”因發(fā)其偽撰之跡。適鉞疏譽師雍,采乃以鉞附師雍,帝不聽,擢師雍左司諫。 未幾,采入政府,謝方叔、趙汝騰疏其奸,采遂罷去。師雍與丞相鄭清之故同舍,然以劾劉用行、魏峴皆清之親故,清之不樂。坦喜曰:“吾得所以去之矣!鼻财鋴D日造清之妻,譖曰:“彼去用行、峴,乃去丞相之漸也!钡蹖⒁詭熡簽槭逃,清之曰:“如此,則臣不可留!边w起居舍人兼侍講,即力丐去。清之猶冀師雍少貶,師雍曰:“吾欲為全人!苯K不屈。數(shù)月,坦卒劾師雍及高斯得俱罷。久之,以直寶文閣奉祠,陳垓又嗾同列寢之。清之卒,起師雍為左史,既而改江西轉(zhuǎn)運使,遷禮部侍郎,命下而卒于江西官舍。 師雍簡淡寡欲,靖厚有守,言若不出口,而于邪正之辨甚明,視外物輕甚,故博采公論,當(dāng)官而行,愛護(hù)名節(jié),無愧師友云。 徐元杰,字仁伯,信州上饒人。幼穎悟,誦書日數(shù)千言,每冥思精索。聞陳文蔚講書鉛山,實朱熹門人,往師之。后師事真德秀。紹定五年,進(jìn)士及第。簽書鎮(zhèn)東軍節(jié)判官廳公事。 嘉熙二年,召為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奏否泰、剝復(fù)之理,因及右轄久虛,非骨鯁耆艾,身足負(fù)荷斯世者,不可輕畀。又言皇子竑當(dāng)置后及蚤立太子,乞蚤定大計。時諫官蔣峴方力排竑置后之說,遂力請外,不許,即謁告歸,丐祠,章十二上。三年,遷著作佐郎兼兵部郎官,以疾辭。差知安吉州,辭。召赴行在奏事,辭益堅。 淳祐元年,差知南劍州。會峽陽寇作,擒渠魁八人斬之。余釋不問。父老或相語曰:“侯不來,我輩魚肉矣!笨び醒悠綍,率郡博士會諸生親為講說。民訟,率呼至以理化誨,多感悅而去。輸苗聽其自概,闔郡德之。丁母憂去官,眾遮道跪留。既免喪,授侍左郎官。言敵國外患,乞以宗社為心。言錢塘駐蹕,驕奢莫尚,宜抑文尚質(zhì)。兼崇政殿說書,每入講,必先期齋戒。嘗進(jìn)仁宗詔內(nèi)降指揮許執(zhí)奏及臺諫察舉故事為戒,語多切宮壺。拜將作監(jiān),進(jìn)楊雄《大匠箴》,陳古節(jié)儉。時天久不雨,轉(zhuǎn)對,極論《洪范》天人感應(yīng)之理及古今遇災(zāi)修省之實,辭益忠懇。 丞相史嵩之丁父憂,有詔起復(fù),中外莫敢言,惟學(xué)校叩閽力爭。元杰時適輪對,言:“臣前日晉侍經(jīng)筵,親承圣問以大臣史嵩之起復(fù),臣奏陛下出命太輕,人言不可沮抑。陛下自盡陛下之禮,大臣自盡大臣之禮,玉音賜俞,臣又何所容喙。今觀學(xué)校之書,使人感嘆。且大臣讀圣賢之書,畏天命,畏人言。家庭之變,哀戚終事,禮制有常。臣竊料其何至于忽送死之大事,輕出以犯清議哉!前日昕庭出命之易,士論所以凜凜者,實以陛下為四海綱常之主,大臣身任道揆,扶翊綱常者也。自聞大臣有起復(fù)之命,雖未知其避就若何,凡有父母之心者莫不失聲涕零,是果何為而然?人心天理,誰實無之,興言及此,非可使聞于鄰國也。陛下烏得而不悔悟,大臣烏得而不堅忍?臣懇懇納忠,何敢詆訐,特為陛下愛惜民彝,為大臣愛惜名節(jié)而已!笔璩,朝野傳誦,帝亦察其忠亮,每從容訪天下事,以筵益申前議。未幾,夜降御筆黜四不才臺諫,起復(fù)之命遂寢。 元老舊德次第收召,元杰亦兼右司郎官,拜太常少卿,兼給事中、國子祭酒,權(quán)中書舍人。杜范入相,復(fù)延議軍國事。為書無慮數(shù)十,所言皆朝廷大政,邊鄙遠(yuǎn)慮。每裁書至宗社隱憂處,輒閣筆揮涕,書就隨削稿,雖子弟無有知者。六月朔,輪當(dāng)侍立,以暴疾謁告。特拜工部侍郎,隨乞納,詔轉(zhuǎn)一官致仕。夜四鼓。遂卒。 先,元杰未死之一日,方謁左丞相范鐘歸,又折簡察院劉應(yīng)起,將以冀日奏事。是夕,俄熱大作,詰朝不能造朝,夜煩愈甚,指爪忽裂,以死。朝紳及三學(xué)諸生往吊,相顧駭泣。訃聞,帝震悼曰:“徐元杰前日方侍立,不聞有疾,何死之遽耶?”亟遣中使問狀,賻贈銀絹二百計。已而太學(xué)諸生伏闕訴其為中毒,且曰:“昔小人有傾君子者,不過使之自死于蠻煙瘴雨之鄉(xiāng),今蠻煙瘴雨不在領(lǐng)海,而在陛下之朝廷。望奮發(fā)睿斷,大明典刑!庇谑侨龑W(xué)諸生相繼叩閽訟冤,臺諫交疏論奏,監(jiān)學(xué)官亦合辭聞于朝。二子直諒、直方乞以恤典充賞格。有旨付臨安府逮醫(yī)者孫志寧及常所給使鞫治。既又改理寺,詔殿中侍御史鄭采董之,且募告者賞緡錢十萬、官初品。大理寺正黃濤謂伏暑證,二子乞斬濤謝先臣。然獄迄無成,海內(nèi)人士傷之,帝悼念不已,賜官田五百畝、緡錢五千給其家。賜謚忠愍。 孫子秀,字元實,越州余姚人。紹定五年進(jìn)士。調(diào)吳縣主簿。有妖人稱“水仙太!保な赝跛鞂⑹怪沃,莫敢行,子秀奮然請往,焚其廬,碎其像,沈其人于太湖,曰:“實汝水仙之名矣!毖旖^。日詣學(xué)宮與諸生討論義理。辟淮東總領(lǐng)所中酒庫,檄督宜興縣圍田租。既還,白水災(zāi),總領(lǐng)恚曰:“軍餉所關(guān),而敢若此,獨不為身計乎?”子秀曰:“何敢為身計,寧罪去爾!绷幹,遂免。 調(diào)滁州教授,至官,改知金壇縣。嚴(yán)保伍,厘經(jīng)界,結(jié)義役,一切與民休息。訟者使赍牒自詣里正,并鄰證來然后行,不實者往往自匿其牒,惟豪黠者有犯,則痛繩不少貨;疵窳魅胍匀f計,振給撫恤,樹廬舍,括田使耕,拔其能者分治之。崇學(xué)校,明教化,行鄉(xiāng)飲酒禮。訪國初茅山書院故址,新之,以待遠(yuǎn)方游學(xué)之士。 通判慶元府,主管浙東鹽事。先是,諸場鹽百袋附五袋,名“五厘鹽”,未幾,提舉官以為正數(shù),民困甚,子秀奏蠲之。辟干辦行在諸司糧料院。衢州冠作,水冒城郭,朝廷擇守,屬子秀行。子秀謂捕賊之責(zé),雖在有司,亦必習(xí)土俗之人,乃能翦其憑依,裁其奔突。乃立保伍,選用土豪,首旌常山縣令陳謙亨、寓士周還淳等捍御之勞,且表于朝,乞加優(yōu)賞,人心由是競勸。未幾,盜復(fù)起江山、玉山間,甫七日,而眾禽四十八人以來。終子秀之任,賊不復(fù)動,水潦所及,則為治橋梁,修堰閘,補城壁,浚水原,助葺民廬,振以錢米,招通鄰糴。奏蠲秋苗萬五千石有奇,盡代納其夏稅,并除公私一切之負(fù);坍溪沙壅之田,請于朝,永蠲其稅,民用復(fù)蘇。 南渡后,孔子裔孫寓衢州,詔權(quán)以衢學(xué)奉祀,因循逾年,無專饗之廟。子秀撤廢佛寺,奏立家廟如闕里。既成,行釋菜禮。以政最遷太常丞,以言罷。未幾,遷大宗正丞,遷金部郎官。金部舊責(zé)州郡以必不可辨之泛數(shù),吏顛倒為奸欺。子秀日夜討論,給冊轉(zhuǎn)遞以均其輸,人人如債切身,不遣一字而輸足。遷將作監(jiān)、淮東總領(lǐng),辭。改知寧國府,辭。為左司兼右司,再兼金部。與丞相丁大全議不合,去國。差知吉州,尋鐫罷。 時嬖幸朱熠凡三劾子秀。開慶元年,為浙西提舉常平。先是,大全以私人為之,盡奪亭民鹽本錢,充獻(xiàn)羨之?dāng)?shù);不足,則估籍虛攤。一路騷動,亭民多流亡。子秀還前政鹽本錢五十余萬貫,奏省華亭茶鹽分司官,定衡量之非法多取者,于是流徙復(fù)業(yè)。徙浙西提點刑獄兼知常州;幢鴶(shù)百人浮寓貢院,給餉不時,死者相繼,子秀請于朝,創(chuàng)名忠衛(wèi)軍,置砦以居,截?fù)苌瞎┵犞。盜劫吳大椿,前使者諱其事,誣大椿與兄子焴爭財,自劫其家,追毀大椿官,編置千里外,徙黥其臧獲。子秀廉得實,乃悉平反之。尋以兼郡則行部非便,得請專臬事。擊貪舉廉,風(fēng)采凜然,犴獄為清。 進(jìn)大理少卿,直華文閣、浙東提點刑獄兼知婺州。婺多勢家,有田連阡陌而無賦稅者,子秀悉核其田,書諸牘,勢家以為厲己,嗾言者罷之。尋遷湖南轉(zhuǎn)運副使,以迎養(yǎng)非便辭,移浙西提點刑獄。子秀冒暑周行八郡三十九縣,獄為之清。安吉州有婦人訴人殺其夫與二仆,郡守捐賞萬緡,逮系考掠十余人,終莫得其實。子秀密訪之,乃婦人賂宗室子殺其夫,仆救之,并殺以滅口。一問即伏誅,又釋偽會之連逮者,遠(yuǎn)近稱為神明。 初,獄訟之滯,皆由期限之不應(yīng)。使者下車,或親書戒州縣勿違,而違如故,則怒之。怒之,改匣,又違則又重怒之,至再三。而專卒四出,巡尉等司繳限抱匣費不貲,則其勢必違。子秀與州縣約,到限者徑詣庭下,吏不得要索,亦無違者。其后創(chuàng)循環(huán)總匣屬各州主管官,凡管內(nèi)諸司報應(yīng)皆并入匣,一日一遣,公移則又總實于匣以往。于是事無小大,纖悉畢具,而風(fēng)聞?wù)叻粗^專卒凌州縣,劾罷之,子秀笑而已。移江東提點刑獄。度宗即位,進(jìn)太常少卿兼右司,尋兼知臨安府,以言罷。起知婺州,卒。 子秀少從上虞劉漢弼游,磊落英發(fā),抵掌極談,神采飛動。與人交久而益親,死生患難,營救不遺力。聞一善則手錄之。 李伯玉,字純甫,饒州余干人。端平二年,進(jìn)士第二。初名誠,以犯理宗潛諱更今名。授觀察推官、太學(xué)正兼莊文府教授、太學(xué)博士。召試館職,歷詆貴戚大臣,直聲暴起。改校書郎,奏言:“臺評迎合上意,論罷尤焴、楊棟、盧鉞三人,忠邪不辨,乞同罷。”帝不允。監(jiān)察御史陳垓連劾罷之。 奉云臺祠,差知南康軍,遷著作佐郎兼沂靖惠王府教授,兼考功郎官,兼尚書右司員外郎。引故事彈臺臣蕭隸來,遷著作郎。帝怒,降兩官罷敘。復(fù)知邵武軍,改湖北提點刑獄,移福建,遷尚右郎官。侍御史何夢然論伯玉乃吳潛之死黨,奉祀,遷福建提舉常平、淮西轉(zhuǎn)運判官。召赴經(jīng)筵,遷考功郎兼太子侍讀,拜太府少卿、秘書少監(jiān)、起居郎、工部侍郎。 度宗即位,兼侍講,權(quán)禮部侍郎,升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賈似道嘗集百官議事,忽厲聲曰:“諸君非似道拔擢,安得至此!”眾默然莫敢應(yīng)者,伯玉答曰:“伯玉殿試第二名,平章不拔擢,伯玉地步亦可以至此!彼频离m改容而有怒色。既退,即治歸。以顯文閣待制知隆興府,右正言黃萬石論罷。召入覲,擢權(quán)禮部尚書兼侍讀。似道益專國柄,帝以伯玉舊學(xué),進(jìn)之臥內(nèi),相對泣下,欲用以參大政,似道益忌之,而伯玉尋病卒。 伯玉嘗請罷童子科,以為非所以成人材,厚風(fēng)俗。趙汝騰嘗薦八士,各有品目,于伯玉曰“銅山鐵壁”。立朝風(fēng)節(jié),大較似之。所著有《斛峰集》。 論曰:陸持之學(xué)足以承其家,而不幸蚤喪,徐鹿卿論議明達(dá),克施有政,趙逢龍之清操,汝騰之不撓,孫夢觀之平直,洪天錫、黃師雍、徐元杰、李伯玉皆悉心直言,不避權(quán)勢,孫子秀政績著見,皆當(dāng)時之杰出云。

 

宋史

  《宋史》是二十五史之一,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后主持修撰,《宋史》與《遼史》、《金史》同時修撰。《宋史》全書有本紀(jì)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共計496卷,約500萬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

卷三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卷三百九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三
卷三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十四 卷三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五
卷三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十六 卷三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五十七
卷三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五十八 卷四百 列傳第一百五十九
卷四百一 列傳第一百六十 卷四百二 列傳第一百六十一
卷一 本紀(jì)第一 卷二 本紀(jì)第二
卷三 本紀(jì)第三 卷四 本紀(jì)第四
卷五 本紀(jì)第五 卷六 本紀(jì)第六
卷七 本紀(jì)第七 卷八 本紀(jì)第八
卷九 本紀(jì)第九 卷十 本紀(jì)第十
卷十一 本紀(jì)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jì)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jì)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jì)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jì)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jì)第十六
卷十七 本紀(jì)第十七 卷十八 本紀(jì)第十八
卷十九 本紀(jì)第十九 卷二十 本紀(jì)第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jì)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jì)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 本紀(jì)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jì)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 本紀(jì)第二十五 卷二十六 本紀(jì)第二十六
卷二十七 本紀(jì)第二十七 卷二十八 本紀(jì)第二十八
卷二十九 本紀(jì)第二十九 卷三十 本紀(jì)第三十
卷三十一 本紀(jì)第三十一 卷三十二 本紀(jì)第三十二
卷三十三 本紀(jì)第三十三 卷三十四 本紀(jì)第三十四
卷三十五 本紀(jì)第三十五 卷三十六 本紀(jì)第三十六
卷三十七 本紀(jì)第三十七 卷三十八 本紀(jì)第三十八
卷三十九 本紀(jì)第三十九 卷四十 本紀(jì)第四十
卷四十一 本紀(jì)第四十一 卷四十二 本紀(jì)第四十二
卷四十三 本紀(jì)第四十三 卷四十四 本紀(jì)第四十四
卷四十五 本紀(jì)第四十五 卷四十六 本紀(jì)第四十六
卷四十七 本紀(jì)第四十七 卷四十八 志第一
卷四十九 志第二 卷五十 志第三
卷五十一 志第四 卷五十二 志第五
卷五十三 志第六 卷五十四 志第七
卷五十五 志第八 卷五十六 志第九
卷五十七 志第十 卷五十八 志第十一
卷五十九 志第十二 卷六十 志第十三
卷六十一 志第十四 卷六十二 志第十五
卷六十三 志第十六 卷六十四 志第十七
卷六十五 志第十八 卷六十六 志第十九
卷六十七 志第二十 卷六十八 志第二十一
卷六十九 志第二十二 卷七十 志第二十三
卷七十一 志第二十四 卷七十二 志第二十五
卷七十三 志第二十六 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七
卷七十五 志第二十八 卷七十六 志第二十九
卷七十七 志第三十 卷七十八 志第三十一
卷七十九 志第三十二 卷八十 志第三十三
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四 卷八十二 志第三十五
卷八十三 志第三十六 卷八十四 志第三十七
卷八十五 志第三十八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九
卷八十七 志第四十 卷八十八 志第四十一
卷八十九 志第四十二 卷九十 志第四十三
卷九十一 志第四十四 卷九十二 志第四十五
卷九十三 志第四十六 卷九十四 志第四十七
卷九十五 志第四十八 卷九十六 志第四十九
卷九十七 志第五十 卷九十八 志第五十一
卷九十九 志第五十二 卷一百 志第五十三
卷一百一 志第五十四 卷一百二 志第五十五
卷一百三 志第五十六 卷一百四 志第五十七
卷一百五 志第五十八 卷一百六 志第五十九
卷一百七 志第六十 卷一百八 志第六十一
卷一百九 志第六十二 卷一百一十 志第六十三
卷一百一十一 志第六十四 卷一百一十二 志第六十五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卷一百十四 志第六十七
卷一百一十五 志第六十八 卷一百一十六 志第六十九
卷一百一十七 志第七十 卷一百一十八 志第七十一
卷一百一十九 志第七十二 卷一百二十 志第七十三
卷一百二十一 志第七十四 卷一百二十二 志第七十五
卷一百二十三 志第七十六 卷一百二十四 志第七十七
卷一百二十五 志第七十八 卷一百二十六 志第七十九
卷一百二十七 志第八十 卷一百二十八 志第八十一
卷一百二十九 志第八十二 卷一百三十 志第八十三
卷一百三十一 志第八十四 卷一百三十二 志第八十五
卷一百三十三 志第八十六 卷一百三十四 志第八十七
卷一百三十五 志第八十八 卷一百三十六 志第八十九
卷一百三十七 樂志第九十 卷一百三十八 志第九十一
卷一百三十九 志第九十二 卷一百四十 志第九十三
卷一百四十一 志第九十四 卷一百四十二 志第九十五
卷一百四十三 志第九十六 卷一百四十四 志第九十七
卷一百四十五 志第九十八 卷一百四十六 志第九十九
卷一百四十七 志第一百 卷一百四十八 志第一百一
卷一百四十九 志第一百二 卷一百五十 志第一百三
卷一百五十一 志第一百四 卷一百五十二 志第一百五
卷一百五十三 志第一百六 卷一百五十四 志第一百七
卷一百五十五 志第一百八 卷一百五十六 志第一百九
卷一百五十七 志第一百十 卷一百五十八 志第一百十一
卷一百五十九 志第一百十二 卷一百六十 志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六十一 志第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六十二 志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六十三 志第一百一十六 卷一百六十四 志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六十五 志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六十六 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六十七 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六十八 志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六十九 志第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七十 志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七十一 志第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七十二 志第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七十三 志第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七十四 志第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七十五 志第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七十六 志第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七十七 志第一百三十 卷一百七十八 志第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七十九 志第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八十 志第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八十一 志第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八十二 志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三 志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四 志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五 志第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八十六 志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八十七 志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八十八 志第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八十九 志第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九十 志第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九十一 志第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九十二 志第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九十三 志第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九十四 志第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九十五 志第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九十六 志第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九十七 志第一百五十 卷一百九十八 志第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九十九 志第一百五十二 卷二百 志第一百五十三
卷二百一 志第一百五十四 卷二百二 志第一百五十五
卷二百三 志第一百五十六 卷二百四 志第一百五十七
卷二百五 志第一百五十八 卷二百六 志第一百五十九
卷二百七 志第一百六十 卷二百八 志第一百六十一
卷二百九 志第一百六十二 卷二百一十 表第一
卷二百一十一 表第二 卷二百一十二 表第三
卷二百一十三 表第四 卷二百一十四 表第五
卷二百一十五 表第六 卷二百一十六 表第七
卷二百一十七 表第八 卷二百一十八 表第九
卷二百一十九 表第十 卷二百二十 表第十一
卷二百二十一 表第十二 卷二百二十二 表第十三
卷二百二十三 表第十四 卷二百二十四 表第十五
卷二百二十五 表第十六 卷二百二十六 表第十七
卷二百二十七 表第十八 卷二百二十八 表第十九
卷二百二十九 表第二十 卷二百三十 表第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一 表第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二 表第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三 表第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四 表第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五 表第二十六 卷二百三十六 表第二十七
卷二百三十七 表第二十八 卷二百三十八 表第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九 表第三十 卷二百四十 表第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一 表第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第二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第三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四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六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七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第八 卷二百五十 列傳第九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十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二百五十三 傳第十二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第十三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第十四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第十五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十六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第十七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第十八 卷二百六十 列傳第十九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十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第二十一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二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二十三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十四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第二十五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第二十六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十七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十八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三十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第三十一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第三十二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第三十三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第三十四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第三十五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第三十七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第三十八 卷二百八十 列傳第三十九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第四十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第四十一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第四十二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第四十三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四十四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第四十五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六 卷二百八十八列 傳第四十七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四十八 卷二百九十 列傳第四十九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第五十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五十一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第五十二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第五十三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第五十四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第五十五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第五十六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第五十七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三百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三百一 列傳第六十 卷三百二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三百三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三百四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三百五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三百六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三百七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三百八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三百九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三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三百一十一 列傳第七十 卷三百一十二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三百一十三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三百一十四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三百一十五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三百一十六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三百一十八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三百一十九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三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第八十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三百二十八 列卷第八十七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三百三十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九十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第九十一
卷三百三十三 列傳第九十二 卷三百三十四 列傳第九十三
卷三百三十五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
卷三百三十七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三百三十八 列傳第九十七
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第九十八 卷三百四十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 卷三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 卷三百四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
卷三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 卷三百四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六 卷三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
卷三百四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 卷三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九
卷三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 卷三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三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三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三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三百六十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三百六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三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三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三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三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三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三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三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三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三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三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三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三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三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三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三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三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三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三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三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三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卷三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三百八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三百九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三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三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五十一
卷四百三 列傳第一百六十二 卷四百四 列傳第一百六十三
卷四百五 列傳第一百六十四 卷四百六 列傳第一百六十五
卷四百七 列傳第一百六十六 卷四百八 列傳第一百六十七
卷四百九 列傳第一百六十八 卷四百一十 列傳第一百六十九
卷四百一十一 列傳第一百七十 卷四百一十二 列傳第一百七十一
卷四百一十三 列傳第一百七十二 卷四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卷四百一十五 列傳第一百七十四 卷四百一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卷四百一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十六 卷四百一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卷四百一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十八 卷四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七十九
卷四百二十一 列傳第一百八十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卷四百二十三 列傳第一百八十二 卷四百二十四 列傳第一百八十三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卷四百二十六 列傳第一百八十五
卷四百二十七 列傳第一百八十六 卷四百二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卷四百二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卷四百三十 列傳第一百八十九
卷四百三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十 卷四百三十二 列傳第一百九十一
卷四百三十三 列傳第一百九十二 卷四百三十四 列傳第一百九十三
卷四百三十五 列傳第一百九十四 卷四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九十五
卷四百三十七 列傳第一百九十六 卷四百三十八 列傳第一百九十七
卷四百三十九 列傳第一百九十八 卷四百四十 列傳第一百九十九
卷四百四十一 列傳第二百 卷四百四十二 列傳第二百一
卷四百四十三 列傳第二百二 卷四百四十四 列傳第二百三
卷四百四十五 列傳第二百四 卷四百四十六 列傳第二百五
卷四百四十七 列傳第二百六 卷四百四十八 列傳第二百七
卷四百四十九 列傳第二百八 卷四百五十 列傳第二百九
卷四百五十一 列傳第二百一十 卷四百五十二 列傳第二百一十一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十二 卷四百五十四 列傳第二百一十三
卷四百五十五 列傳第二百一十四 卷四百五十六 列傳第二百一十五
卷四百五十七 列傳第二百一十六 卷四百五十八 列傳第二百一十七
卷四百五十九 列傳第二百一十八 卷四百六十 列傳第二百一十九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百二十 卷四百六十二 列傳第二百二十一
卷四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百二十二 卷四百六十四 列傳第二百二十三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卷四百六十六 列傳第二百二十五
卷四百六十七 列傳第二百二十六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百二十七
卷四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百二十八 卷四百七十 列傳第二百二十九
卷四百七十一 列傳第二百三十 卷四百七十二 列傳第二百三十一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卷四百七十四 列傳第二百三十三
卷四百七十五 列傳第二百三十四 卷四百七十六 列傳第二百三十五
卷四百七十七 列傳第二百三十六 卷四百七十八 列傳第二百三十七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第二百三十八 卷四百八十 列傳第二百三十九
卷四百八十一 列傳第二百四十 卷四百八十二 列傳第二百四十一
卷四百八十三 列傳第二百四十二 卷四百八十四 列傳第二百四十三
卷四百八十五 列傳第二百四十四 卷四百八十六 列傳第二百四十五
卷四百八十七 列傳第二百四十六 卷四百八十八 列傳第二百四十七
卷四百八十九 列傳第二百四十八 卷四百九十 列傳第二百四十九
卷四百九十一 列傳第二百五十 卷四百九十二 列傳第二百五十一
卷四百九十三 列傳第二百五十二 卷四百九十四 列傳第二百五十三
卷四百九十五 列傳第二百五十四 卷四百九十六 列傳第二百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