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 宋史

 

卷三百二 列傳第六十一

○王臻 魚周詢 賈黯 李京(吳鼎臣附) 呂景初(馬遵附) 吳及 范師道 李絢 何中立 沈邈 王臻,字及之,潁州汝陰人。始就學(xué),能文辭。曾致堯知壽州,有時名,臻以文數(shù)十篇往見,致堯覽之,嘆曰:“潁、汝固多奇士!迸e進士第,為大理評事,歷知舒城、會昌縣,通判徐、定二州,以殿中丞知兗州,特遷監(jiān)察御史。 中使就營景靈宮、太極觀,臻佐助工費有勞,遷殿中侍御史,擢淮南轉(zhuǎn)運副使。時發(fā)運司建議;茨箱钋,廢諸堰,臻言:“揚州召伯堰,實謝安為之,人思其功,以比召伯,不可廢也?G酂o所益!闭贋槿径戎泄,而發(fā)運司卒浚渠以通漕,臻坐前異議,降監(jiān)察御史、知睦州。道復(fù)官,徙福州。閩人欲報仇,或先食野葛,而后趨仇家求斗,即死其處,以誣仇人。臻辨察格斗狀,被誣者往往釋去,俗為之少變。又民間數(shù)以火訛相驚,悉捕首惡杖之,流海上,民乃定。 仁宗即位,遷提舉在京諸司庫務(wù),歷三司戶部、度支副使,擢龍圖閣待制、權(quán)知開封府,累遷尚書工部郎中。奸人偽為皇城司刺事卒,嚇民以取賕,臻購得其主名,黥竄三十余人,都下肅然。以右諫議大夫權(quán)御史中丞,建言:“三司、開封府諸曹參軍及赤縣丞尉,率用貴游子弟,驕惰不習(xí)事。請易以孤寒登第、更仕宦書考無過者為之!庇盅裕骸霸诰┌偎纠羧巳牍,請如《長定格》,歸司三年。”皆可其奏。未幾,卒。臻剛嚴(yán)善決事,所至有風(fēng)跡。 魚周詢,字裕之,開封雍丘人。早孤,好學(xué)。舉進士中第,為大理評事,歷知南華、分宜、靜海三縣,遷太常博士、通判漢州。城中夜有火,部眾救之,植劍于前曰:“攘一物者斬!”火止,民無所失亡。以尚書屯田員外郎知真州,徙提點荊湖南路刑獄。求便郡,知安州,徙蔡州,召為侍御史。陜西用兵,科斂煩數(shù),命安撫京西路,還賜緋衣銀魚。為開封府判官,又使陜西刺民兵,判三司理欠、憑由司。進起居舍人、知諫院,固辭,乃以尚書戶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為三司鹽鐵副使。時渭州城水洛,尹洙、鄭戩爭未決,詔周詢與都轉(zhuǎn)運使程戡相利害。周詢是戩議,遂城之。遷吏部員外郎,擢天章閣待制、知成德軍,徙河北都轉(zhuǎn)運使,拜右諫議大夫、權(quán)御史中丞。 慶歷八年,手詔近臣訪天下之務(wù)。周詢對曰: 陛下患西陲御備,天下繹騷,趣募兵士,急調(diào)軍食,雖常賦有增,而經(jīng)用不足。臣以謂唐季及五代,強臣專地,中國所制,疆域非廣。及祖宗有天下,俘吳、楚、蜀、晉,北捍獯鬻,西服羌戎,所用甲兵,所入租賦,比之于今,其數(shù)尚寡。然而摧堅震敵,庫府無空虛之弊,縣官無煩費之勞,蓋賞信罰必,將選兵精之效也。近元昊背惠,西方宿師。朝廷用空疏阘茸者為偏裨,以游惰怯懦者備行伍,故大舉即大敗,小戰(zhàn)輒小奔。徒日費千金,度支不給,賣官鬻爵,淆雜仕流,以鐵為錢,隳壞國法。而又官立鹽禁,驅(qū)民赍輦,蕩析恒產(chǎn),怨咨盈路。去秋水旱繼作,今春饑饉相屬,生靈重困,于茲為劇。今元昊幼子新立,乃朝廷寬財用、惜民力之時也,速宜經(jīng)度,以紓匱乏。愿委安撫使與本路守邊、掌計臣僚同議,裁減冗兵,節(jié)抑浮費,禁止橫斂,廩假貧民,去武臣之庸懦,出守宰之貪殘。仍冀特發(fā)宸衷,出內(nèi)帑錢助關(guān)陜費,使通鹽商之利,改錢幣之法,宣布德澤,與民休息。然后勸勉農(nóng)桑,隱括稅籍,收遺利,抑兼并,則公有羨財,私有余力矣。 陛下患承平浸久,仕進多門,人污政濫,員多闕少,滋長奔競,靡費廩祿。臣以謂國家于制舉、進士、明經(jīng)之外,復(fù)有任子、流外之補,負(fù)瑕釁、服輿臺者,亦置班列。歷年既久,紛猥塞路,求人任事,適用者鮮,而又亟更數(shù)易,交錯道涂,額置有常,詔除無限,凡守一闕,動逾再期。預(yù)閫籍、服武弁者,坐費水衡之給,虛計歲考之期;赴銓調(diào)、守選格者,居多困乏之嘆,行寡廉恥之風(fēng)。官冗之弊,一至于此!愿陛下特詔,進士先取策論,諸科兼通經(jīng)義,中第解褐,無令過多。其文武班奏薦并流外出官者,權(quán)停五七年,自然名器不濫,奔競衰息矣。 陛下患牧守之職,罕聞奏最。臣聞漢宣帝勉厲二千石,其有治效者,增秩賜金,或爵至關(guān)內(nèi)侯,公卿缺,則以次用之,故良吏為盛。國家鑒諸侯專地之患,一切用郡守治之。而班行浸冗,序遷者眾。乃有地處藩宣,秩為卿監(jiān),而未歷省府提轉(zhuǎn),則為沉抑。內(nèi)重外輕,何以求治?改弦易轍,正在此時。愿詔兩府大臣,選委兩制、臺諫官參舉,如兩任通判可充知州軍京朝官,依次除補。若治狀尤異,即升省府提轉(zhuǎn)。其常例入知州者,一切停罷,則進擢得人,牧守重矣。 陛下患將帥之任,艱于稱職。臣聞晏子薦司馬穰苴曰:“文能附眾,武能威敵!笔侵獙浿,非文武兼?zhèn),則不可為。我朝自二邊款附,久不用兵。近歲有西北之警,補授帥臣,出于遽猝,非自卒伍,即恩澤侯。無信義以結(jié)士心,無莊嚴(yán)以正師律,退則奔北,進則被擒,虧損威靈,取侮夷狄,命將之失,未有若今之甚也。愿擇名臣,選舉深博有謀、知兵練武之士,不限資級,試以邊任,臨軒敦遣,假以威權(quán),如祖宗朝任郭進、李漢超輩,閫外之事,俾得專之,無以謗讒輕有遷徙,使其足以取重,則安有不稱職之憂乎? 陛下患西北多故,邊情罔測,獻奇譎空言者多,陳悠久實效者少,備豫不虞,理當(dāng)先物。臣聞國家和約北戎,爵命西夏,偃革止戈,逾四十載。而守邊多任庸人,不嚴(yán)武備,因循姑息,為敵所窺,致元昊悖逆,耶律張皇。未免屈己為民,息兵講好,皆用茍安之謀,而無經(jīng)遠(yuǎn)之策。此班固所謂“不選武略之臣,恃吾所以待寇而行貨賂,割剝百姓以奉寇仇”者也。愿陛下特議減三路兵馬之駑冗者,以紓經(jīng)費,以息科斂。然后選將帥,擇偏裨,使戢肅驕兵,飭利戎器,識山川形勝,用兵奇正。河朔曠平,可施車陣,亦宜講求其法。雖二邊異時侵軼,恃吾有以待之,庶幾無患矣。 時執(zhí)政及近臣所對多疏闊,仁宗頗嘉周詢詳敏。知恩州張得一誅,坐失舉,出知永興軍;數(shù)日,改知成德軍,未行,卒。帝嗟悼之,特贈尚書工部侍郎。 周詢性和易,聞見該洽,明吏事。在安州時,園吏見大蛇垂闌楯,即視之,乃周詢醉而假寐,世傳其異。 賈黯,字直孺,鄧州穰人。擢進士第一,起家將作臨丞、通判襄州。還為秘書省著作佐郎、直集賢院,遷左正言、判三司開拆司。 黯自以年少遭遇,備位諫官,果于言事。首論韓琦、富弼、范仲淹可大用。杜樞覆張彥方獄,將駁正,忤執(zhí)政意,執(zhí)政以他罪絀樞。黯言:“樞無罪,且旨從中出,不因臣下彈奏?肿源速F幸近習(xí),言一得入,則將陰肆讒毀,害及善良,不可不察!睍r言者或論事亡狀,輒戒勵窮詰。黯奏:“諫官、御史,跡既疏遠(yuǎn),未嘗預(yù)聞時政,不免采于傳聞,一有失言,而詰難沮辱隨之,非所以開廣言路。請如唐太宗用王珪、魏徵故事,每執(zhí)政奏事,聽諫官一人隨入!眻(zhí)政又患言事官旅進,論議上前不肯止。乃詔:“凡欲合班上殿者,皆稟中書俟旨。”黯論以為:“今得進見言事者,獨諫官、御史,若然,言路將壅,陛下不得聞外事矣。請如故便!苯愿ピS。 儂智高反,余靖知桂州,楊畋安撫廣南東、西路,皆許便宜行事。黯言:“二人臨事,指蹤不一,則下將無所適從。又靖專節(jié)制西路,若賊東向,則非靖所統(tǒng),無以使眾,不若并付靖經(jīng)制兩路!睆闹;实v四年,同修起居注,徙判鹽鐵勾院,遷左司諫。建言天下復(fù)置義倉,下其說諸路,而論者不一,黯亦反復(fù)辨析,卒不果行。宰相劉沆請中外薦舉陳乞,一切以詔令從事,毋用例。論者以為非便,黯奏罷之。狄青除樞密副使,黯言:“國初武臣宿將,扶建大業(yè),平定列國,有忠勛者,不可勝數(shù)。然未有以卒伍登帷幄者!辈粓。會靈觀災(zāi),又言:“天意所欲廢,當(dāng)罷營繕,赦守衛(wèi)者罪,以示儆懼修省之意!边普a。 初,仁宗視事退,御邇英閣,召侍臣講讀,而修起居注官獨先出。黯言:“君臣訪對,動關(guān)政體,而史臣不得預(yù)聞,請并召侍經(jīng)筵!痹S之。初,邇英、延義二閣,講讀官自有記注。至是,乃罷焉。直龍圖閣錢延年擢天章閣待制,黯當(dāng)命辭,即詆延年不才,不宜污侍從,封詞目還中書,命遂寢。 判吏部流內(nèi)銓。益州推官桑澤父留鄉(xiāng)里,死三年矣。澤為弗知者而調(diào)京師,既覺而去。黯奏劾,廢終身。福州推官劉抃挾數(shù)術(shù),言人禍福,多游公卿門,黯奏以為靈臺郎。 時詔兩制、兩省官唯公事許至中書、樞密院見執(zhí)政,群臣心知其非,而嫌于自言。后黯知許州,乃言:“他官皆得見執(zhí)政,而侍從近臣,反疏斥疑間如此。嘗聞先朝用王禹偁請,百官候謁宰相,并于政事堂,樞密使亦須聚坐接見,以防請托。令下,左正言謝泌上書,以謂非人主推赤心待大臣,大臣展四體報人主之誼!奔磿r追寢前詔。 徙襄州,迎父之官,而父有故人在部中,遣直廳卒致問。黯輒笞卒,父恚,一夕歸鄉(xiāng)里。他日,疾且亟,黯內(nèi)懷不自安,請徙郡及解官就養(yǎng)。不報,乃棄官去。而御史吳中復(fù)等劾黯輒委州印,撓朝廷法,絀知郢州。未及行,父死。服除,勾當(dāng)三班院,為翰林學(xué)士。唐介等坐言陳升之不當(dāng)柄用,皆外補。黯奏介等敢言,請寬之。以疾請郡,改侍讀學(xué)士、知鄧州。未行,疾愈,復(fù)以為翰林學(xué)士、知審官院。 時官吏有以祖父嫌名,援律為請授他官。黯言:“禮不諱嫌名,二名不偏諱,律:‘府號、官稱犯祖父名而冒榮居之,又上書若奏事犯祖廟諱,罪皆有差!衷唬骸粝用岸刚,不坐!窆倮粼S避嫌名,則或有如此而不自言者,可坐以冒榮之律乎?國朝雍熙中,嘗詔:‘除官犯私諱者,三省御史臺五品、文班四品以上,許用式奏改,余不在此制!埣s雍熙詔書,自某品而上,以禮律從事。”詔非嫌名及二名,不以品秩高下皆聽避。 累遷尚書左司郎中、權(quán)知開封府。兩軍獄囚歲瘐死者眾,而吏不任其責(zé)。黯言:“吏或怠于視囚,饑渴疾病,因以致死,請歲計死者多少而賞罰之!备纛~七百人,以罪廢復(fù)敘者,皆數(shù)外補之,黯請敘者須有闕乃補。然所斷治,或出己見,人不以為允。御史中丞王疇與其屬陳經(jīng)、呂誨、傅堯俞,諫官司馬光、龔鼎臣、王陶,皆言黯剛愎自任,赦書下府,罪應(yīng)釋者反重行之。罷為同提舉在京諸司庫務(wù)。 英宗即位,遷中書舍人。受詔撰《仁宗實錄》,權(quán)知審刑院,為群牧使。時封拜皇子,并除檢校太傅。黯言:“太師、太傅、太保,是為三師,天子之所師法。子為父師,于義不可,蓋前世因循弗思之過。請自今皇子及宗室屬卑者,皆毋兼師傅官,隨其遷序,改授三公!毕聝芍谱h,請如黯奏。而中書亦謂:“自唐以來,親王無兼師傅者。國朝以三師、三公皆虛名,故因而授之,宜正其失!痹t可。 遷給事中、權(quán)御史中丞。未幾,以呂誨知雜事,誨嘗彈治黯,逡巡引避。黯言嘗薦誨為御史,知其方正謹(jǐn)厚,一時公言,非有嫌怨,愿終與共事,誨乃就職。時帝初即位,王廣淵、周孟陽以藩邸之舊,數(shù)召對。黯言:“俊乂滿朝,未有一被召者,獨親近一二舊人,示天下以不廣。請如太宗故事,召侍從館閣之臣,以備顧問!钡蹏L從容謂黯曰:“朕欲用人,少可任者!摈鰧Γ骸疤煜挛磭L乏人,顧所用如何爾!蓖硕衔迨拢阂、知人之明,二、養(yǎng)育以漸,三、材不求備,四、以類薦舉,五、擇取自代。 后與兩制合議,請以濮王為皇伯,執(zhí)政弗從,數(shù)詣中書爭論。會大雨水,時黯已被疾,疏言:“簡宗廟,逆天時,則水不潤下。今二三執(zhí)政,知陛下為先帝后,乃阿諛容說,違背經(jīng)義,建兩統(tǒng)貳父之說,故七廟神靈震怒,天降雨水,流殺人民。”既病,求出,以翰林侍讀學(xué)士知陳州。未行,卒,年四十四。口占遺奏數(shù)百言,猶以濮王議為請。贈尚書禮部侍郎。 初,黯母陳歸宗,繼母史在堂,后迎陳歸,二母不相善,黯能安以事之。黯修潔自喜,在朝數(shù)言事,或從或否,人稱其介直。然卞急,初通判襄州,疑優(yōu)人戲己,以人SX啖之。在開封,為罪人所詈,又啖以人SX,言者亦以是詆之。 李京,字伯升,趙州人。進士中第,歷平定軍判官、冀州推官,改大理寺丞、知魏縣。奉法嚴(yán)正,吏不便,欲以苛中京,遂相率遁去。監(jiān)司果議以苛刻斥京,知府任布曰:“如此,適墮吏計中。”京賴以免。徙永昌縣,通判趙州。王拱辰薦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遷監(jiān)察御史。 時太史言日當(dāng)食不食,群臣皆賀。京上疏曰:“陛下因天之戒,恐懼修省,避正殿,減常膳,故精意感格,日當(dāng)食而陰云蔽虧。雖宋景公之熒惑退舍,商大戊之桑谷并枯,無以異也。然臣區(qū)區(qū)竊有所疑者,自寶元初,定襄地震,壞城郭,覆廬舍,壓死者以數(shù)萬人。殆今十年,震動不已,豈非西、北二邊,有窺中國之意乎?二月雷發(fā)聲,在《易》為《豫》,言萬物出地,皆悅豫也。八月收聲,在《易》為《歸妹》,言雷聲入地,避群陰之害也。今孟夏雷未發(fā)聲,豈非號令不信乎?愿陛下飭邊臣備夷狄,戒輔臣慎出命,以厭禍于未形。又尚美人棄外館多年,比聞復(fù)召入,臣慮假媚道以為蠱惑,宜亟絕之。苗繼宗嬪御子弟,乃緣恩私,為府界提點。宜割帷薄之愛,重名器之分,庶幾不累圣政!比首诩渭{,授右正言、直集賢院、同管勾國子監(jiān),加史館修撰。 數(shù)上書論事,宰相賈昌朝不悅。京嘗屬侍御史吳鼎臣薦推直官李實,鼎臣希昌朝意,以告中丞高若訥。若訥為鼎臣上京簡,謫京太常博士、監(jiān)鄂州稅。既至,引令狐峘、錢徽事言:“臣為御史諫官,首尾五年,凡六上章、四親對,自陳疾故,懇求外補。臣之出處,粗有本末。向者在臺,見《入閣圖》,三院御史立班各異。聞元日將入閣,而御史王贄、何郯皆謁告歸。會推直官李實歲將滿,因簡鼎臣宜留實補御史,鼎臣亦謂議協(xié)公望,不意逾兩月,乃誣臣與實為朋黨。臣初被黜,閱諸橐中,鼎臣所遺私書別紙故在,臣令男諶亟悉焚毀。臣與實僚友,鼎臣鄉(xiāng)曲之舊,鼎臣為御史,臣延譽推引,實有力焉。待之不疑,因以誠告,豈謂傾險包藏,甘為鷹犬,惟陛下察之!蔽磶祝涔。詔錄諶為郊社齋郎。 鼎臣,棣州人。既逐京,會昌朝罷,夏竦自北京召為相。鼎臣先論竦在并州杖殺私仆,復(fù)與諫官、御史言竦論議與陳執(zhí)中異,不可共事。竦既罷,遂以刑部員外郎知諫院。上言:“朝廷方與契丹保誓約,而楊懷敏增廣塘水,輒生事,民或怨叛,雖斬懷敏,無及矣!彼鞛楹颖斌w量安撫,令經(jīng)度塘水利害,而鼎臣更顧望,依違不能決。昌朝與都轉(zhuǎn)運使施昌言議河事不合,鼎臣自度支副使拜天章閣待制,代昌言,數(shù)月卒。 呂景初,字沖之,開封酸棗人。以父蔭試秘書省校書郎,舉進士,歷汝州推官,改著作佐郎、知夏陽縣,僉書河南府判官,通判并州。高若訥薦為殿中侍御史。 張貴妃薨,有司請依荊王故事,輟視朝五日,或欲更增日,聽上裁,乃增至七日。景初言:“妃一品當(dāng)輟朝三日,禮官希旨,使恩禮過荊王,不可以示天下!卞茸穬詾榛屎,又詔立忌,景初力爭,乃罷。 時兵冗,用度乏,景初奏疏曰:“圣人在上,不能無災(zāi),而有救災(zāi)之術(shù)。今百姓困窮,國用虛竭,利源已盡,惟有減用度爾。用度之廣,無如養(yǎng)兵。比年招置太多,未加揀汰。若兵皆勇健,能捍寇敵,竭民膏血以啖之,猶為不可,況羸疾老怯者,又常過半,徒費粟帛,戰(zhàn)則先奔,致勇者亦相牽以敗。當(dāng)祖宗時,四方割據(jù),中國才百余州,民力未完,耕植未廣,然用度充足者,兵少故也,而所征皆克。自數(shù)十年來,用數(shù)倍之兵,所向必敗。以此,知兵在精,不在眾也。議者屢以為言,陛下不即更者,由大臣偷安避怨,論事之臣,又復(fù)緘默,則此弊何時而息。望詔中書、樞密院,議罷招補,而汰冗濫! 又言:“坐而論道者,三公也。今輔臣奏事,非留身求罷免,未嘗從容獨見,以評講治道。雖愿治如堯、舜,得賢如稷、契,而未至于治者,抑由此也。愿陛下于輔臣、侍從、臺諫之列,擇其忠信通治道者,屢詔而數(shù)訪之,幸甚!”又與言事御史馬遵、吳中復(fù)奏彈梁適與劉宗孟連姻,而宗孟與冀州富人共商販。下開封府劾治,所言不實,皆坐謫,景初通判江寧府。徙知衡州,復(fù)召還臺。 嘉祐初,大雨水,景初曰:“此陰盛陽微之誡也。”乃上疏稱:“商、周之盛,并建同姓;兩漢皇子,多封大國;有唐宗室,出為刺史;國朝二宗,相繼尹京。是欲本支盛強,有磐石之安,則奸雄不敢內(nèi)窺,而天下有所倚望矣。愿擇宗子之賢者,使得問安侍膳于宮中,以消奸萌,或尹京典郡,為夾輔之勢!睍r狄青為樞密使,得士卒心,議者憂其為變。景初奏疏曰:“天象謫見,妖人訛言,權(quán)臣有虛聲,為兵眾所附,中外為之恟々。此機會之際,間不容發(fā),蓋以未立皇子,社稷有此大憂。惟陛下蚤為之計,則人心不搖,國本固矣。”數(shù)詣中書白執(zhí)政,請出青。文彥博以青忠謹(jǐn)有素,外言皆小人為之,不足置意。景初曰:“青雖忠,如眾心何,蓋為小人無識,則或以致變。大臣宜為朝廷慮,毋牽閭里恩也!敝普a劉敞亦論之甚力,卒出青知陳州。 李仲昌以河事敗,內(nèi)遣中人置獄。景初意賈昌朝為之,即言:“事無根原,不出政府,恐陰邪用此,以中傷善良。”乃更遣御史同訊。遷右司諫,安撫河北。還,奏比部員外郎鄭平占籍真定,有由七百余頃,因請均其徭役,著限田令。以戶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判都水監(jiān),改度支副使,遷吏部員外郎,擢天章閣待制、知諫院,以病,未入謝而卒。 馬遵者字仲涂,饒州樂平人。嘗以監(jiān)察御史為江、淮發(fā)運判官,就遷殿中侍御史為副使。入為言事御史,謫知宣州,后復(fù)為右司諫,以禮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改吏部,直龍圖閣,卒。性樂易,善議論,其言事不為激訐,故多見推行,杜衍、范仲淹皆稱道之。 吳及,字幾道,通州靜海人。年十七,以進士起家,為侯官尉。閩俗多自毒死以誣仇家,官司莫能辨,及悉為讞正,前后活五十三人,提點刑獄移其法于一路。辟大理寺檢法官,徙審刑院詳議,累遷太常博士。 是時,仁宗春秋既高,無子,及因推言閹寺,以及繼嗣事。至和元年,上疏曰: 臣聞“官師相規(guī),工執(zhí)藝事以諫!背夹业么锓ɡ簦m原刑法之本,以效愚忠。切惟前世肉刑之設(shè),斷支體,刻肌膚,使終身不息。漢文感緹縈之言,易之鞭箠,然已死而笞未止,外有輕刑之意,其實殺人。祖宗鑒既往之弊,蠲除煩苛,始用折杖之法,新天下耳目,茲蓋曠古圣賢,思所未至,陛下深惻民隱,親覽庶獄。歷世用刑,無如本朝之平恕,宜乎天降之祥。而方當(dāng)隆盛之時,未享繼嗣之慶,臣竊惑焉。 或者宦官太多,而陛下未悟也。何則?肉刑之五,一曰宮,古人除之,重絕人之世。今則宦官之家,競求他子,剿絕人理,希求爵命。童幼何罪,隱于刀鋸,因而夭死者,未易悉數(shù)。夫有疾而夭,治世所羞,況無疾乎?有罪而宮,前王不忍,況無罪乎?臣聞漢永平之際,中常侍四員,小黃門十人爾。唐太宗定制,無得逾百員。且以祖宗近事較之,祖宗時宦官凡幾何人,今凡幾何人?臣愚以謂胎卵傷而鳳凰不至,宦官多而繼嗣未育也。伏望順陽春生育之令,浚發(fā)德音,詳為條禁。進獻宦官,一切權(quán)罷,擅宮童幼,置以重法。若然,則天心必應(yīng),圣嗣必廣,召福祥、安宗廟之策,無先于此。 書奏,帝異其言,欲用為諫官,而及以父憂去。 嘉祐三年,始擢秘閣校理,逾月,改右正言。復(fù)上疏曰:“帝王之治,必敦骨肉之愛,而以至親夾輔王室!对姟吩唬骸畱训挛⿲,宗子惟城!释照,國家之屏翰;儲副者,天下之根本。陛下以海宇之廣,宗廟之重,而根本未立,四方無所系心,上下之憂,無大于此。謂宜發(fā)自圣斷,擇宗室子以備儲副。以服屬議之,則莫如親;以人望言之,則莫如賢。既兼親賢,然后優(yōu)封爵以寵異之,選重厚樸茂之臣以教導(dǎo)之,聽入侍禁中,示欲為后,使中外之人悚然瞻望,曰:‘宮中有子矣。’陛下他日有嫡嗣,則異其恩禮,復(fù)令歸邸,于理無嫌,于義為順,弭覬覦之心,屬天下之望,宗廟長久之策也。”既而又言:“開寶詔書:‘內(nèi)侍臣年三十無養(yǎng)父者,聽養(yǎng)一子為嗣,并以名上宣徽院,違者抵死!饶甏私娉,夭絕人理,陰累圣嗣。愿詔大臣明示舊制,上順天意,以綏福祐。”明年,遂權(quán)罷內(nèi)臣進養(yǎng)子。 管勾登聞檢院。又上書論政事,謂:“倉廩空虛,內(nèi)外匱乏,其弊在于官多兵冗。請?zhí)弑,省冗官,然后除民之疾苦!币驐l上十余事,多施用之。建請擇館職,分校館閣書,并求遺書于天下,語在《藝文志》。 明年,日食三朝,及言:“日食者,陰侵陽之戒。在人事,則臣陵君,妻乘夫,四夷侵中國。今大臣無姑息之政,非所謂臣陵君,失在陛下淵默臨朝,使陰邪未盡屏也。后妃無權(quán)橫之家,非所謂妻乘夫,失在左右親倖,驕縱亡節(jié)也。疆埸無虞,非所謂四夷侵中國,失在將帥非其人,為敵所輕也!币蜓詫O沔在并州,苛暴不法,燕飲無度;龐藉前在并州,輕動寡謀,輒興堡砦,屈野之衄,為國深恥。沔繇此坐廢。 又言:“春秋有告糴,陛下恩施動植,視人如傷。然州郡官司各專其民,擅造閉糴之令,一路饑,則鄰路為之閉糴;一郡饑,則鄰郡為之閉糴。夫二千石以上,所宜同國休戚,而坐視流離,豈圣朝子育兆民之意哉!”遂詔:“鄰州、鄰路災(zāi)傷而輒閉糴,論如違制律。” 久之,遷右司諫、管勾國子監(jiān)。在職數(shù)年,以勁正稱,遇事無小大輒言。嘗請毋納群臣上尊號,出后宮私身及非執(zhí)事人,毋以御寶白札子賜近幸家人冠帔及比丘尼紫衣;并責(zé)執(zhí)政大臣因循茍簡,畏避怨謗,宜用唐李吉甫故事,選拔賢俊,約杜預(yù)遺法,旌擢守令;復(fù)置將作監(jiān)官屬,專領(lǐng)營造;論入內(nèi)都知任守忠陵轢駙馬都尉李瑋及干求內(nèi)降。 會諫官陳升之建請裁節(jié)班行補授,下兩制、臺諫官集議。主鐵冶者,舊得補班行。至是,議罷之。既定稿,及與御史沈起輒增注興國軍磁湖鐵冶如舊制。主磁湖冶者,大姓程叔良也。翰林學(xué)士胡宿等即劾及與起職在臺諫,而為程氏經(jīng)營占錮恩例,請詔問狀,皆引伏。及出為工部員外郎、知廬州,進戶部、直昭文館、知桂州。卒,錄其弟齊為太廟齋郎。 及當(dāng)官有守,初為檢法官,三司請重鑄鐵錢法至死。下有司議,及爭不可,主者恚曰:“立天下法,當(dāng)由一檢法邪?”及曰:“義理為先,安有高下?”卒不為詘。 范師道,字貫之,蘇州長洲人。進士及第,為撫州判官,后知廣德縣。縣有張王廟,民歲祠神,殺牛數(shù)千,師道禁絕之。通判許州,累遷都官員外郎,吳育舉為御史。奏請罷內(nèi)降推恩,擇宰相久其任,選宗室賢者養(yǎng)宮中備儲貳。 初,皇祐中,賈昌朝上議置五輔郡,設(shè)京畿轉(zhuǎn)運使、提點刑獄,號為“拱輔京師”,而論者謂宦官謀廣親事親從兵,欲取京畿財賦贍之,因以收事柄。師道力奏非便,遂復(fù)舊制。又以四年貢舉,士苦淹久,請易為三年。宰相劉沆護葬溫成皇后,禮官議稱“陵”,師道以為非典制,數(shù)以爭,沆惡之,引著令“臺官滿二年當(dāng)補外”,出知常州。臺諫官共言師道不當(dāng)去,不報。徙廣南東路轉(zhuǎn)運使。舊補攝官皆委吏胥,無先后遠(yuǎn)近之差,師道為置籍次第之。召為鹽鐵判官,道改兩浙轉(zhuǎn)運使,遷起居舍人、同知諫院,管勾國子監(jiān)。 后宮周氏、董氏生公主,諸閣女御多遷擢。師道上疏曰:“禮以制情,義以奪愛,常人之所難,惟聰明睿哲之主然后能之。近以宮人數(shù)多而出之,此盛德事也。然而事有系風(fēng)化治亂之大,而未以留意,臣敢為陛下言之。竊聞諸閣女御,以周、董育公主,御寶白札并為才人,不自中書出誥。而掖庭覬覦遷拜者甚多,周、董之遷可矣,女御何名而遷乎?才人品秩既高,古有定員,唐制止七人而已。祖宗朝宮闈給侍不過二三百,居五品之列者無幾,若使諸閣皆遷,則不復(fù)更有員數(shù)矣。外人不能詳知,止謂陛下于寵幸太過,恩澤不節(jié)耳。夫婦人女子,與小人之性同,寵幸太過,則瀆慢之心生,恩澤不節(jié),則無厭之怨起,御之不可不以其道也。且用度太煩,須索太廣,一才人之奉,月直中戶百家之賦,歲時賜予不在焉。況誥命之出,不自有司,豈盛時之事耶?恐斜封、墨敕,復(fù)見于今日矣! 時大星隕東南,有聲如雷。又上疏曰:“《漢》、《晉天文志》:‘天狗所下,為破軍殺將,伏尸流血!陡适蠄D》:‘天狗移,大賊起!癯⒎菬o為之時也,而備邊防盜,未見其至。雖有將帥,不老則愚,士卒雖多,勁勇者少。小人思亂,伺隙乃作,必有包藏險心,投隙而動者。宜揀拔將帥,訓(xùn)練卒伍,詔天下預(yù)為備御!比首谕砟暧裙,而四方無事,師道言雖過,每優(yōu)容之。遷兵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判都水監(jiān)。與諫官、御史數(shù)奏樞密副使陳升之不當(dāng)用,升之罷,師道亦出知福州。頃之,以工部郎中入為三司鹽鐵副使。感風(fēng)眩,遷戶部,直龍圖閣、知明州,卒。 師道厲風(fēng)操,前后在言責(zé),有聞即言,或獨爭,或列奏。如陳執(zhí)中家人殺婢,卒坐免;奪王拱辰宣徽使、李淑翰林學(xué)士;及王德用、程戡領(lǐng)樞密,宦官石全彬、閻士良升進,皆嘗奏數(shù)其罪焉。 李絢,字公素,邛州依政人。少放蕩亡檢,兄綯教之書,嚴(yán)其課業(yè)而出,絢遨自若,比暮綯歸,絢徐取書視之,一過輒誦數(shù)千言,綯奇之。稍長,能屬文,尤工歌詩。嘗以事被系,既而逸去。 擢進士第,再授大理評事、通判邠州。元昊犯延州,并邊皆恐。邠城陴不完,絢方攝守,即發(fā)民治城,僚吏皆謂當(dāng)言上逮報,絢不聽。帝聞之喜,因詔他州悉治守備。還為太子中允、直集賢院,歷開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為京西轉(zhuǎn)運使。是時,范雍知河南,王舉正知許州,任中師知陳州,任布知河陽,并二府舊臣,絢皆以不才奏之。 未幾,召修起居注,糾察在京刑獄。時宰相杜衍各拔知名士置臺省,惡衍者指絢為其黨。絢嘗舉陸經(jīng),經(jīng)坐贓貶;而任布又言絢在京西苛察,出知潤州。改太常丞,徙洪州。時五溪蠻寇湖南,擇轉(zhuǎn)運使,帝曰:“有館職善飲酒者為誰,今安在?”輔臣未諭,帝曰:“是往歲城邠州者,其人才可用!陛o臣以絢對,遂除湖南轉(zhuǎn)運使。絢乘驛至邵州,戒諸部按兵毋得動,使人諭蠻以禍福,蠻罷兵受約束。 復(fù)修起居注,權(quán)判三司鹽鐵勾院,復(fù)糾察在京刑獄。以右正言、知制誥奉使契丹,知審官院,遷龍圖閣直學(xué)士、起居舍人、權(quán)知開封府,治有能名。絢夜醉,晨奏事酒未解,帝曰:“開封府事劇,豈可沉湎于酒邪?”改提舉在京諸司庫務(wù),權(quán)判吏部流內(nèi)銓。初,慈孝寺亡章獻太后神御物,盜得,而絢誤釋之,詘知蘇州,未行,卒。 絢疏明樂易,少周游四方,頗練世務(wù)。數(shù)上書言便宜。仁宗春秋高,未有繼嗣,絢因祀高禖還獻賦,大指言宜遠(yuǎn)嬖寵,近賢良,則神降之福,子孫繁衍,帝嘉納之。性嗜酒,終以疾死。 何中立,字公南,許州長社人。幼警邁,與狄遵度游,遵度曰:“美才也!”其父棐遂以女妻之。進士及第,授大理評事,歷僉書鎮(zhèn)安、武勝二鎮(zhèn)節(jié)度判官,遷殿中丞,召試學(xué)士院,為集賢校理。改太常博士、修起居注,遷祠部員外郎、知制誥,權(quán)發(fā)遣開封府事。 初,有盜慈孝寺章獻皇太后神御服器者,既就縶,李絢以屬吏,考掠不得其情,輒釋去。中立至,人復(fù)執(zhí)以來,中立曰:“此真盜也。”窮治之,卒伏罪。遷兵部員外郎,糾察在京刑獄。除龍圖閣直學(xué)士、知秦州。言者以為非治邊才,改慶州。奏曰:“臣不堪于秦,則不堪于慶矣,愿守汝!辈粓。戍卒有告大校受贓者,中立曰:“是必挾他怨也!北拮涓Z之。或曰:“貸奸可乎?”中立曰:“部曲得持短長以制其上,則人不自安矣!边判太常寺,遷刑部郎中,進樞密直學(xué)士、知許州,改陳州。訛言大水至,居人皆恐,中立捕誅之。又徙杭州,暴中風(fēng)卒。 中立頗以文詞自喜,然嗜酒無行。慶歷中,集賢校理蘇舜欽監(jiān)進奏院,為賽神會,預(yù)者皆一時知名士,中立亦在召中。已而辭不往,后舜欽等得罪,中立有力焉。 沈邈,字子山,信州弋陽人。進士及第,起家補大理評事、知侯官縣,通判廣州,累遷都官員外郎,歷知真州、福州。慶歷初,為侍御史。時呂夷簡罷相,輔臣皆進官,邈言:“爵祿所以勸臣下,非功而授則為濫。今邊鄙屢警,未聞廟堂之謀有以折外侮,無名進秩,臣下何勸焉!庇终摚骸跋鸟党龢忻苁,而竦陰交內(nèi)侍劉從愿。使從愿內(nèi)濟狡譎,竦外專機務(wù),奸黨得計,人主之權(quán)去矣。”其言甚切。權(quán)鹽鐵判官,轉(zhuǎn)兵部員外郎。時選諸路轉(zhuǎn)運加按察使,邈與張昷之、王素首被選。邈加直史館,使京東。歲余,入為侍御史知雜事。未幾,擢天章閣待制、知澶州,徙河北都轉(zhuǎn)運使,又徙陜西,歲中,加刑部郎中、知延州,卒。 邈疏爽有治才,然性少檢。在廣州時,歲游劉王山,會賓友縱酒,而與閭里婦女,笑言無間。 論曰:慶歷以來,任諫官、御史,名有風(fēng)采,見推于時者,繇臻、京之輩,凡數(shù)十人,觀其所陳,蓋不虛得。及之論閹宦,真仁人之言,其最優(yōu)乎!絢、中立、邈亦有美才,致位通顯,然皆以酒失自累,故不能無貶焉。

 

宋史

  《宋史》是二十五史之一,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后主持修撰,《宋史》與《遼史》、《金史》同時修撰!端问贰啡珪斜炯o(jì)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共計496卷,約500萬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

卷三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卷三百九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三
卷三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十四 卷三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五
卷三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十六 卷三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五十七
卷三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五十八 卷四百 列傳第一百五十九
卷四百一 列傳第一百六十 卷四百二 列傳第一百六十一
卷一 本紀(jì)第一 卷二 本紀(jì)第二
卷三 本紀(jì)第三 卷四 本紀(jì)第四
卷五 本紀(jì)第五 卷六 本紀(jì)第六
卷七 本紀(jì)第七 卷八 本紀(jì)第八
卷九 本紀(jì)第九 卷十 本紀(jì)第十
卷十一 本紀(jì)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jì)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jì)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jì)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jì)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jì)第十六
卷十七 本紀(jì)第十七 卷十八 本紀(jì)第十八
卷十九 本紀(jì)第十九 卷二十 本紀(jì)第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jì)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jì)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 本紀(jì)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jì)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 本紀(jì)第二十五 卷二十六 本紀(jì)第二十六
卷二十七 本紀(jì)第二十七 卷二十八 本紀(jì)第二十八
卷二十九 本紀(jì)第二十九 卷三十 本紀(jì)第三十
卷三十一 本紀(jì)第三十一 卷三十二 本紀(jì)第三十二
卷三十三 本紀(jì)第三十三 卷三十四 本紀(jì)第三十四
卷三十五 本紀(jì)第三十五 卷三十六 本紀(jì)第三十六
卷三十七 本紀(jì)第三十七 卷三十八 本紀(jì)第三十八
卷三十九 本紀(jì)第三十九 卷四十 本紀(jì)第四十
卷四十一 本紀(jì)第四十一 卷四十二 本紀(jì)第四十二
卷四十三 本紀(jì)第四十三 卷四十四 本紀(jì)第四十四
卷四十五 本紀(jì)第四十五 卷四十六 本紀(jì)第四十六
卷四十七 本紀(jì)第四十七 卷四十八 志第一
卷四十九 志第二 卷五十 志第三
卷五十一 志第四 卷五十二 志第五
卷五十三 志第六 卷五十四 志第七
卷五十五 志第八 卷五十六 志第九
卷五十七 志第十 卷五十八 志第十一
卷五十九 志第十二 卷六十 志第十三
卷六十一 志第十四 卷六十二 志第十五
卷六十三 志第十六 卷六十四 志第十七
卷六十五 志第十八 卷六十六 志第十九
卷六十七 志第二十 卷六十八 志第二十一
卷六十九 志第二十二 卷七十 志第二十三
卷七十一 志第二十四 卷七十二 志第二十五
卷七十三 志第二十六 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七
卷七十五 志第二十八 卷七十六 志第二十九
卷七十七 志第三十 卷七十八 志第三十一
卷七十九 志第三十二 卷八十 志第三十三
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四 卷八十二 志第三十五
卷八十三 志第三十六 卷八十四 志第三十七
卷八十五 志第三十八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九
卷八十七 志第四十 卷八十八 志第四十一
卷八十九 志第四十二 卷九十 志第四十三
卷九十一 志第四十四 卷九十二 志第四十五
卷九十三 志第四十六 卷九十四 志第四十七
卷九十五 志第四十八 卷九十六 志第四十九
卷九十七 志第五十 卷九十八 志第五十一
卷九十九 志第五十二 卷一百 志第五十三
卷一百一 志第五十四 卷一百二 志第五十五
卷一百三 志第五十六 卷一百四 志第五十七
卷一百五 志第五十八 卷一百六 志第五十九
卷一百七 志第六十 卷一百八 志第六十一
卷一百九 志第六十二 卷一百一十 志第六十三
卷一百一十一 志第六十四 卷一百一十二 志第六十五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卷一百十四 志第六十七
卷一百一十五 志第六十八 卷一百一十六 志第六十九
卷一百一十七 志第七十 卷一百一十八 志第七十一
卷一百一十九 志第七十二 卷一百二十 志第七十三
卷一百二十一 志第七十四 卷一百二十二 志第七十五
卷一百二十三 志第七十六 卷一百二十四 志第七十七
卷一百二十五 志第七十八 卷一百二十六 志第七十九
卷一百二十七 志第八十 卷一百二十八 志第八十一
卷一百二十九 志第八十二 卷一百三十 志第八十三
卷一百三十一 志第八十四 卷一百三十二 志第八十五
卷一百三十三 志第八十六 卷一百三十四 志第八十七
卷一百三十五 志第八十八 卷一百三十六 志第八十九
卷一百三十七 樂志第九十 卷一百三十八 志第九十一
卷一百三十九 志第九十二 卷一百四十 志第九十三
卷一百四十一 志第九十四 卷一百四十二 志第九十五
卷一百四十三 志第九十六 卷一百四十四 志第九十七
卷一百四十五 志第九十八 卷一百四十六 志第九十九
卷一百四十七 志第一百 卷一百四十八 志第一百一
卷一百四十九 志第一百二 卷一百五十 志第一百三
卷一百五十一 志第一百四 卷一百五十二 志第一百五
卷一百五十三 志第一百六 卷一百五十四 志第一百七
卷一百五十五 志第一百八 卷一百五十六 志第一百九
卷一百五十七 志第一百十 卷一百五十八 志第一百十一
卷一百五十九 志第一百十二 卷一百六十 志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六十一 志第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六十二 志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六十三 志第一百一十六 卷一百六十四 志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六十五 志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六十六 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六十七 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六十八 志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六十九 志第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七十 志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七十一 志第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七十二 志第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七十三 志第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七十四 志第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七十五 志第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七十六 志第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七十七 志第一百三十 卷一百七十八 志第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七十九 志第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八十 志第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八十一 志第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八十二 志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三 志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四 志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五 志第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八十六 志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八十七 志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八十八 志第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八十九 志第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九十 志第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九十一 志第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九十二 志第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九十三 志第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九十四 志第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九十五 志第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九十六 志第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九十七 志第一百五十 卷一百九十八 志第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九十九 志第一百五十二 卷二百 志第一百五十三
卷二百一 志第一百五十四 卷二百二 志第一百五十五
卷二百三 志第一百五十六 卷二百四 志第一百五十七
卷二百五 志第一百五十八 卷二百六 志第一百五十九
卷二百七 志第一百六十 卷二百八 志第一百六十一
卷二百九 志第一百六十二 卷二百一十 表第一
卷二百一十一 表第二 卷二百一十二 表第三
卷二百一十三 表第四 卷二百一十四 表第五
卷二百一十五 表第六 卷二百一十六 表第七
卷二百一十七 表第八 卷二百一十八 表第九
卷二百一十九 表第十 卷二百二十 表第十一
卷二百二十一 表第十二 卷二百二十二 表第十三
卷二百二十三 表第十四 卷二百二十四 表第十五
卷二百二十五 表第十六 卷二百二十六 表第十七
卷二百二十七 表第十八 卷二百二十八 表第十九
卷二百二十九 表第二十 卷二百三十 表第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一 表第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二 表第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三 表第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四 表第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五 表第二十六 卷二百三十六 表第二十七
卷二百三十七 表第二十八 卷二百三十八 表第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九 表第三十 卷二百四十 表第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一 表第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第二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第三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四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六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七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第八 卷二百五十 列傳第九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十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二百五十三 傳第十二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第十三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第十四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第十五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十六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第十七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第十八 卷二百六十 列傳第十九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十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第二十一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二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二十三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十四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第二十五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第二十六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十七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十八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三十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第三十一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第三十二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第三十三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第三十四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第三十五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第三十七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第三十八 卷二百八十 列傳第三十九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第四十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第四十一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第四十二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第四十三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四十四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第四十五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六 卷二百八十八列 傳第四十七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四十八 卷二百九十 列傳第四十九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第五十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五十一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第五十二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第五十三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第五十四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第五十五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第五十六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第五十七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三百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三百一 列傳第六十 卷三百二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三百三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三百四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三百五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三百六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三百七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三百八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三百九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三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三百一十一 列傳第七十 卷三百一十二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三百一十三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三百一十四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三百一十五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三百一十六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三百一十八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三百一十九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三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第八十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三百二十八 列卷第八十七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三百三十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九十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第九十一
卷三百三十三 列傳第九十二 卷三百三十四 列傳第九十三
卷三百三十五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
卷三百三十七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三百三十八 列傳第九十七
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第九十八 卷三百四十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 卷三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 卷三百四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
卷三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 卷三百四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六 卷三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
卷三百四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 卷三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九
卷三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 卷三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三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三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三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三百六十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三百六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三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三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三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三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三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三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三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三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三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三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三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三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三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三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三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三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三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三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三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三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卷三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三百八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三百九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三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三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五十一
卷四百三 列傳第一百六十二 卷四百四 列傳第一百六十三
卷四百五 列傳第一百六十四 卷四百六 列傳第一百六十五
卷四百七 列傳第一百六十六 卷四百八 列傳第一百六十七
卷四百九 列傳第一百六十八 卷四百一十 列傳第一百六十九
卷四百一十一 列傳第一百七十 卷四百一十二 列傳第一百七十一
卷四百一十三 列傳第一百七十二 卷四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卷四百一十五 列傳第一百七十四 卷四百一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卷四百一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十六 卷四百一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卷四百一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十八 卷四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七十九
卷四百二十一 列傳第一百八十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卷四百二十三 列傳第一百八十二 卷四百二十四 列傳第一百八十三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卷四百二十六 列傳第一百八十五
卷四百二十七 列傳第一百八十六 卷四百二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卷四百二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卷四百三十 列傳第一百八十九
卷四百三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十 卷四百三十二 列傳第一百九十一
卷四百三十三 列傳第一百九十二 卷四百三十四 列傳第一百九十三
卷四百三十五 列傳第一百九十四 卷四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九十五
卷四百三十七 列傳第一百九十六 卷四百三十八 列傳第一百九十七
卷四百三十九 列傳第一百九十八 卷四百四十 列傳第一百九十九
卷四百四十一 列傳第二百 卷四百四十二 列傳第二百一
卷四百四十三 列傳第二百二 卷四百四十四 列傳第二百三
卷四百四十五 列傳第二百四 卷四百四十六 列傳第二百五
卷四百四十七 列傳第二百六 卷四百四十八 列傳第二百七
卷四百四十九 列傳第二百八 卷四百五十 列傳第二百九
卷四百五十一 列傳第二百一十 卷四百五十二 列傳第二百一十一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十二 卷四百五十四 列傳第二百一十三
卷四百五十五 列傳第二百一十四 卷四百五十六 列傳第二百一十五
卷四百五十七 列傳第二百一十六 卷四百五十八 列傳第二百一十七
卷四百五十九 列傳第二百一十八 卷四百六十 列傳第二百一十九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百二十 卷四百六十二 列傳第二百二十一
卷四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百二十二 卷四百六十四 列傳第二百二十三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卷四百六十六 列傳第二百二十五
卷四百六十七 列傳第二百二十六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百二十七
卷四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百二十八 卷四百七十 列傳第二百二十九
卷四百七十一 列傳第二百三十 卷四百七十二 列傳第二百三十一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卷四百七十四 列傳第二百三十三
卷四百七十五 列傳第二百三十四 卷四百七十六 列傳第二百三十五
卷四百七十七 列傳第二百三十六 卷四百七十八 列傳第二百三十七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第二百三十八 卷四百八十 列傳第二百三十九
卷四百八十一 列傳第二百四十 卷四百八十二 列傳第二百四十一
卷四百八十三 列傳第二百四十二 卷四百八十四 列傳第二百四十三
卷四百八十五 列傳第二百四十四 卷四百八十六 列傳第二百四十五
卷四百八十七 列傳第二百四十六 卷四百八十八 列傳第二百四十七
卷四百八十九 列傳第二百四十八 卷四百九十 列傳第二百四十九
卷四百九十一 列傳第二百五十 卷四百九十二 列傳第二百五十一
卷四百九十三 列傳第二百五十二 卷四百九十四 列傳第二百五十三
卷四百九十五 列傳第二百五十四 卷四百九十六 列傳第二百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