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宋史

 

卷一百七十九 志第一百三十二

◎食貨下一(會計) 宋貨財之制,多因于唐。自天寶以后,天下多事,戶口凋耗,租稅日削,法既變而用不給,故興利者進,而征斂名額繁矣。方鎮(zhèn)握重兵,皆留財賦自贍,其上供殊鮮。五代疆境逼蹙,藩鎮(zhèn)益強,率令部曲主場、院,其屬三司者,補大吏以臨之,輸額之外亦私有焉。 太祖周知其弊,及受命,務恢遠略,修建法程,示之以漸。建隆中,牧守來朝,猶不貢奉以助軍實。乾德三年,始詔諸州支度經(jīng)費外,凡金帛悉送闕下,毋或占留。時藩郡有闕,稍命文臣權(quán)知所在場務,或遣京朝官廷臣監(jiān)臨。于是外權(quán)始削,而利歸公上,條禁文簿漸為精密。諸州通判官到任,皆須躬閱帳籍所列官物,吏不得以售其奸。主庫吏三年一易。市征、地課、鹽曲之類,通判官、兵馬都監(jiān)、縣令等并親臨之,見月籍供三司,秩滿較其殿最,欺隱者置于法。募告者,賞錢三十萬。而小民求財報怨,訴訟煩擾,未幾,除募告之禁。 先是,茶鹽榷酤課額少者,募豪民主之。民多增額求利,歲更荒儉,商旅不行,至虧常課,乃籍其貲產(chǎn)以償。太宗始詔以開寶八年為額,既又慮其未均,乃遣使分詣諸州,同長吏裁定。凡左藏及諸庫受納諸州上供均輸金銀、絲帛暨他物,令監(jiān)臨官謹視之。欺而多取,主稱、藏吏皆斬,監(jiān)臨官亦重置其罪。罷三司大將及軍將主諸州榷課,命使臣分掌。掌務官吏虧課當罰,長吏以下分等連坐。雍熙二年,令三分勾院糾本部陷失官錢,及百千賞以十之一,至五千貫者遷其職。 淳化元年詔曰:“周設(shè)司會之職,以一歲為準;漢制上計之法,以三年為期。所以詳知國用之盈虛,大行群吏之誅賞,斯乃舊典,其可廢乎?三司自今每歲具見管金銀、錢帛、軍儲等簿以聞!彼哪,改三司為總計司,左右大計分掌十道財賦。令京東西南北各以五十州為率,每州軍歲計金銀、錢、繒帛、芻粟等費,逐路關(guān)報總計司,總計司置簿,左右計使通計置裁給,余州亦如之。未幾,復為三部。 宋聚兵京師,外州無留財,天下支用悉出三司,故其費浸多。太宗孜孜庶務,或親為裁決。有司嘗言油衣、帟幕損破者數(shù)萬段,帝令煮之,染以雜色,制旗幟數(shù)千。調(diào)退材給窯務為薪,俾?lián)衿淇捎谜咴焓参飻?shù)千事。其愛民惜費類此。 真宗嗣位,詔三司經(jīng)度茶、鹽、酒稅以充歲用,勿增賦斂以困黎元。是時條禁愈密,較課以租額前界遞年相參。景德初,榷務連歲增羨,三司即取多收者為額。帝慮或致掊克,詔凡增額比奏。上封者言:“諸路歲課增羨,知州、通判皆書歷為課最,有虧者則無罰!蹦肆钪T路茶、鹽、酒稅及諸場務,自今總一歲之課,合為一,以額較之。有虧則計分數(shù),知州、通判減監(jiān)官一等科罰,州司典吏減專典一等論,大臣及武臣知州軍者止罰通判以下。 至道末,天下總?cè)刖囧X二千二百二十四萬五千八百。三歲一親祀郊丘,計緡錢常五百余萬,大半以金銀、綾綺、絁綢平其直給之。天禧末,上供惟錢帛增多,余以移用頗減舊數(shù),而天下總?cè)胍蝗f五千八十五萬一百,出一萬二千六百七十七萬五千二百,而贏數(shù)不預焉。景德郊祀七百余萬,東封八百余萬,祀汾、上寶冊又增二十萬。丁謂為三司使,著《景德會計錄》以獻,林特領(lǐng)使,亦繼為之。凡舉大禮,有司皆籍當時所費以聞,必優(yōu)詔獎之。 初,吳、蜀、江南、荊湖、南粵皆號富強,相繼降附,太祖、太宗因其蓄藏,守以恭儉簡易。天下生齒尚寡,而養(yǎng)兵未甚蕃,任官未甚冗,佛老之徒未甚熾;外無金繒之遺,百姓亦各安其生,不為巧偽放侈,故上下給足,府庫羨溢。承平既久,戶口歲增,兵籍益廣,吏員益眾。佛老、外國耗蠹中土,縣官之費數(shù)倍于昔,百姓亦稍縱侈,而上下始困于財矣。 仁宗承之,經(jīng)費浸廣。天圣初,首命有司取景德一歲用度,較天禧所出,省其不急者。自祥符天書一出,齋醮糜費甚眾,京城之內(nèi),一夕數(shù)處,至是,始大裁損。京師營造,多內(nèi)侍傳旨呼索,費無藝極。帝與太后知其弊,詔自今營造所須,先下三司度功費然后給。又減內(nèi)外宮觀清衛(wèi)卒及工匠,分隸諸軍、八作司。舊殿直已上,雖幼未任朝謁,遇乾元、長寧節(jié)皆賜服,至是亦罷給。故事,上尊號、謚號,隨冊寶物并用黃金。帝曰:“先帝、太后用黃金,若朕所御,止用涂金!睍r洞真宮、壽寧觀相繼災,宰相張知白請罷不急營造,以答天戒。及滑州塞決河,御史知雜王鬷復以為言。既而玉清昭應宮災,遂詔諭中外,不復繕修。自是道家之奉有節(jié),土木之費省矣。 帝天資恭儉,尤務約己以先天下,有司言利者,多擯不取。聞民之有疾苦,雖厚利,舍之無所愛。貢獻珍異,故事有者,或罷之。山林、川澤、陂池之利,久與民共者,屢敕有司毋輒禁止。至于州縣征取苛細,蠲減蓋不可勝數(shù)。 至寶元中,陜西用兵,調(diào)度百出,縣官之費益廣。天章閣侍讀賈昌朝言:“臣嘗治畿邑,邑有禁兵三千,而留萬戶賦輸,僅能取足,郊祀慶賞,乃出自內(nèi)府。計江、淮歲運糧六百余萬石,以一歲之入,僅能充期月之用,三分二在軍旅,一在冗食,先所蓄聚,不盈數(shù)載。天下久無事,而財不藏于國,又不在民,儻有水旱軍戎之急,計將安出?”于是議省冗費。右司諫韓琦言:“省費當自掖庭始。請詔三司取先朝及近歲賜予日費之數(shù),裁為中制,無名者一切罷之!蹦肆钊雰(nèi)內(nèi)侍省、御藥院、內(nèi)東門司裁定,有司不預焉。 議者或欲損吏兵奉賜。帝謂:“祿廩皆有定制,毋遽變更以搖人心。”尹洙在陜西,請為鬻爵之法,亦不果行。其后西兵久不解,財用益屈,內(nèi)出詔書:“減皇后至宗室婦郊祠半賜,著為式;皇后、嬪御進奉乾元節(jié)回賜物皆減半,宗室、外命婦回賜權(quán)罷!庇谑腔屎蟆逵魃戏铄X五月以助軍費,宗室刺史已上,亦納公使錢之半。荊王元儼盡納公使錢,詔給其半,后以元儼叔父,全給如故。帝亦命罷左藏庫月進錢一千二百緡。公卿、近臣以次減郊祠所賜銀絹,舊四千、三千者損一千,千損三百,三百損百,百損二十,皆著為式。 三司使王堯臣取陜西、河北、河東三路未用兵及用兵后歲出入財用之數(shù),會計以聞。寶元元年未用兵,三路出入錢帛糧草:陜西入一千九百七十八萬,出二千一百五十一萬;河北入二千一十四萬,出一千八百二十三萬;河東入一千三十八萬,出八百五十九萬。用兵后,陜西入三千三百九十萬,出三千三百六十三萬,蓋視河東、北尤劇,以兵屯陜西特多故也。又計京師出入金帛:寶元元年,入一千九百五十萬,出二千一百八十五萬,是歲郊祠,故出入之數(shù)視常歲為多;慶歷二年,入二千九百二十九萬,出二千六百一十七萬,而奇數(shù)皆不預焉。 會元昊請臣,朝廷亦已厭兵,屈意撫納,歲賜繒、茶增至二十五萬;而契丹邀割地,復增歲遺至五十萬,自是歲費彌有所加。西兵既罷,而調(diào)用無所減,乃下詔切責邊臣及轉(zhuǎn)運司趣議裁節(jié),稍徙戍兵還內(nèi)地。命三司戶部副使包拯行河北,與邊臣、轉(zhuǎn)運司議罷省冗官,汰軍士之不任役者。詔翰林學士承旨王堯臣等較近歲天下財賦出入之數(shù),相參耗登;实v元年,入一億二千六百二十五萬一千九百六十四,而所出無余。堯臣等為書七卷上之,送三司,取一歲中數(shù)以為定式。初,真宗時,內(nèi)外兵九十一萬二千,宗室、吏員受祿者九千七百八十五。寶元以后,募兵益廣,宗室蕃衍,吏員歲增。至是,兵一百二十五萬九千,宗室、吏員受祿者萬五千四百四十三,祿廩奉賜從而增廣。及景德中,祀南郊,內(nèi)外賞賚金帛、緡錢總六百一萬。至是,饗明堂,增至一千二百余萬,故用度不得不屈。 至和中,諫官范鎮(zhèn)上疏曰:“陛下每遇水旱之災,必露立仰天,痛自刻責,而吏不稱職,陛下憂勤于上,人民愁嘆于下。今歲無麥,朝廷為放稅免役及發(fā)倉廩拯貸,存恤之恩不為不至。然人民流離,父母妻子不相保者,平居無事時,不少寬其力役,輕其租賦;歲大熟,民不得終歲之飽;及有小歉,雖加重放,已不及事。此無他,重斂之政在前也。國家自陜西用兵以來,賦役煩重。及近年,轉(zhuǎn)運使復于常賦外進羨錢以助南郊,其余無名斂率不可勝計。” 又言:“古者冢宰制國用,今中書主民,樞密主兵,三司主財,各不相知。故財已匱而樞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財不已。中書視民之困,而不知使樞密減兵、三司寬財者,制國用之職不在中書也。愿使中書、樞密通知兵民財利大計,與三司量其出入,制為國用,則天下民力庶幾少寬!比蛔蕴焓ヒ詠,帝以經(jīng)費為慮,屢命官裁節(jié),而有司不能承上之意,卒無所建明。 治平中,兵數(shù)少損,隸籍者猶百十六萬二千,宗室、吏員視皇祐無慮增十之三。英宗以勤儉自飭,然享國日淺,于經(jīng)紀法度所未暇焉。治平二年,內(nèi)外入一億一千六百十三萬八千四百五,出一億二千三十四萬三千一百七十四,非常出者又一千一百五十二萬一千二百七十八。是歲,諸路積一億六千二十九萬二千九十三,而京師不預焉。 神宗嗣位,尤先理財。熙寧初,命翰林學士司馬光等置局看詳裁減國用制度,仍取慶歷二年數(shù),比今支費不同者,開析以聞。后數(shù)日,光登對言:“國用不足,在用度大奢,賞賜不節(jié),宗室繁多,官職冗濫,軍旅不精。必須陛下與兩府大臣及三司官吏,深思救弊之術(shù),磨以歲月,庶幾有效,非愚臣一朝一夕所能裁減!钡鬯炝T裁減局,但下三司共析。 王安石執(zhí)政,議置三司條例司,講修錢谷之法。帝因論措置之宜,言:“今財賦非不多,但用不節(jié),何由給足?宮中一私身之奉有及八十千者,嫁一公主至費七十萬緡,沈貴妃料錢月八百緡。聞太宗時宮人惟系皂綢襜,元德皇后嘗用金線緣襜,太宗怒其奢。仁宗初定公主奉料,以問獻穆,再三始言初僅得五貫爾,異時中宮月有止七百錢者!睍r天下承平,帝方經(jīng)略四夷,故每以財用不給為憂。日與大臣講求其故,命官考三司簿籍,商量經(jīng)久廢置之宜,凡一歲用度及郊祀大費,皆編著定式。 有司請造龍圖、天章閣覆欄檻青氈四百九十。帝謂:“禁中諸殿欄檻率故弊,不必覆也!奔榷⒀痈m覆檻氈罷之。后呂嘉問復建議省儀鸞司供禁中彩帛。是歲,詔內(nèi)外勿給土木工作,非兩宮、倉廩、武庫,皆罷省。三年,儀鸞司闕氈三千,三司請命河東制之。帝曰:“牛羊司積毛數(shù)萬斤,皆同糞壤,三司不取于此,而欲勤遠民乎?”金州歲貢班竹簾,簡州歲貢綿綢,安州市紅花萬斤,梓州市碌二千斤,帝皆以道遠擾民,亟命停罷。 制置司言:“諸路科置上供羊,民費錢幾倍,而河北榷場博買契丹羊歲數(shù)萬,路遠,抵京皆瘦惡耗死,公私費錢四十余萬緡!痹t著作佐郎程博文訪利害。博文募民有保任者,以產(chǎn)為抵,官預給錢,約期限、口數(shù)、斤重以輸。民多樂從,歲計充足。凡供御膳及祀祭與泛用者,皆別其牢棧,以三千為額,所裁省冗費十之四。其后,又用呂嘉問、劉永淵之言,治灶藏冰,以省工費。 帝嘗患增置官司費財。王安石謂增置官司,所以省費。帝曰:“古者什一而稅,今取財百端!卑彩^古非特什一而已。帝又以倉吏給軍食,多侵盜,詔足其概量,嚴立諸倉丐取法。中書因請增諸倉主典、役人祿至一萬八千九百緡,且盡增選人之祿,均其多寡。令、祿增至十五千;司理至簿、尉,防團軍監(jiān)推、判官增至十二千。其后又增中書、審官東西、三班院、樞密院、三司、吏部流內(nèi)銓、南曹、開封府吏祿,受財者以倉法論。安石蓋欲盡祿天下之吏,帝以役法未就,緩其議。三司上新增吏祿數(shù):京師歲增四十一萬三千四百余緡,監(jiān)司、諸州六十八萬九千八百余緡。時主新法者皆謂吏祿既厚,則人知自重,不敢冒法,可以省刑。然良吏實寡,賕取如故,往往陷重辟,議者不以為善。 初,陜西用兵,凡費緡錢七百余萬。帝以問王安石,安石曰:“楚建中考沈起簿書,計一道半歲費錢銀綢絹千二百萬貫、匹、兩!钡垡蛴兾鳉q用錢谷、金帛及增虧凡數(shù),乃詔薛向條上。王安石以為擾,力請罷之,止詔三司帳司會計熙寧六年天下財用出入之數(shù)以聞。 韓絳既相,建言:“三司總天下財賦,請選官置司,以天下戶口、人丁、稅賦、場務、坑冶、河渡、房園之類租額年課,及一路錢谷出入之數(shù),去其重復,歲比較增虧、廢置及羨余、橫費。計贏闕之處,使有無相通,而以任職能否為黜陟,則國計大綱可以省察!比臼拐聬嘁詾檠裕嗽t置三司會計司,以絳提舉。其后一州一路會計式成,上之,余未就緒,未幾遂罷。 元豐官制既行,三司所掌職務散于六曹、諸寺監(jiān)。元祐初,司馬光言:“今戶部尚書,舊三司使之任,左曹隸尚書,右曹不隸焉。天下之財分而為二,視彼有余,視此不足,不得移用。宜令尚書兼領(lǐng)左右曹,侍郎分職而治,舊三司所掌錢谷財用事,有散于五曹及諸寺、監(jiān)者,并歸戶部。”遂詔尚書省立法。 有司請以府界、諸路在京庫務及常平等文帳悉歸戶部。初,熙寧五年,患天下文帳之繁,命曾布刪定法式。布因請選吏于三司顓為一司,帳司之置始此。至元豐三年,首尾七八年,所設(shè)官吏僅六百人,費錢三十九萬緡,而勾磨出失陷錢止萬緡。朝廷知其無益,遂罷帳司,使州郡應上省帳皆歸轉(zhuǎn)運司,惟錢帛、糧草、酒曲、商稅等別為計帳上戶部。至是,令戶部盡收諸路文帳。蘇轍時為諫官,謂徒益紛紛,請如舊為便。不行。 三年,戶部尚書韓忠彥、侍郎蘇轍、韓宗道言:“文武百官、宗室之蕃,一倍皇祐,四倍景德,班行、選人、胥吏率皆增益,而兩稅、征推、山澤之利,與舊無以相過。治平、熙寧之間,因時立政,凡改官者自三歲而為四歲,任子者自一歲一人而為三歲一人、自三歲一人而為六歲一人,宗室自袒免以上漸殺恩禮,此則今日之成法。乞檢會寶元、慶歷、嘉祐故事,置司選官共議!痹t戶部取應干財用,除諸班諸軍料錢、衣賜、賞給、特支如舊外,余費并裁省。又詔:“方將裁損八流,以清取士之路。命今后遇圣節(jié)、大禮、生辰,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太妃所得恩澤,并四分減一。”于是上自宗室貴近,下至官曹胥吏,旁及宮室械器,皆命裁損。久之,事未就。議者謂裁減浮費所細碎苛急,甚損國體。于是已議未行者一切寢之。后乃詔:“元祐裁損除授正任以下奉祿,失朝廷優(yōu)禮,見條悉除之,循元豐舊制! 元豐鉤考隱漏宜錢,督及一分者賞三厘。自元祐改法,賞薄而吏怠,遂復其舊。時議裁損吏祿,隸省、曹、寺、監(jiān)者,止以元豐三年錢數(shù)為額,而吏三省者,凡兼領(lǐng)因事別給并舊請并罷。劉摯遂乞悉罷創(chuàng)增吏祿,詔韓維等究度,然不果罷。其后有司計中都吏祿,歲費緡錢三十二萬,詔以坊場稅錢給之。于是吏祿之冗濫者,率多革去矣。然三省吏猶有人受三奉而不改者,故孫升、傅堯俞皆以為言。至紹圣、元符,務反元祐之政,下至六曹吏,亦詔皆給見緡,如元豐之制。 先是,既罷導洛、堆垛等局,又罷熙河蘭會經(jīng)制財用司,減放市易欠負及積欠租輸,選官體量茶鹽之法。使者之刻剝害民,如吳居厚、呂孝廉、王子京、李琮,內(nèi)臣之生事斂怨,如李憲、宋用臣等,皆相繼正其罪。既而稍復講修財利。李清臣因白帝,今中外錢谷艱窘,戶部給百官奉,常無數(shù)月之備。章惇遂以財用匱乏,專指為司馬光、呂公著、呂大防、蘇轍諸人之罪。左司諫翟思亦奏疏詆:“元祐以理財為諱,利入名額類多廢罷,督責之法不加于在職之臣,財利既多散失,且借貸百出,而熙、豐余積,用之幾盡。方今內(nèi)外財用,月計歲會,所入不足給所出。愿下諸路會元祐以前所儲金谷及異時財利名額、歲入經(jīng)數(shù),著為成式! 建中靖國元年,詔諸路轉(zhuǎn)運司以歲入財用置都籍,定諸州租額,且計一路凡數(shù);即有贏縮,書其籍。崇寧元年,又令:“歲以錢谷出入名數(shù)報提刑司保驗,以上戶部;戶部歲條諸路轉(zhuǎn)運使財賦虧贏,以行賞罰。諸路無額錢物,立式下提刑司,括三年外未發(fā)數(shù),期以一季聞奏!倍辏倮暨`負上供錢物,以分數(shù)為科罪之等,不及九分者罪以徒,多者更加之。歲首則列次年之數(shù),聞于漕司,考實申部。又以督限未嚴,更一季為一月。然國之經(jīng)費,往往不給。 五年,詔省罷官局,命戶部侍郎許幾專切提舉措置。裁罷開封府重祿通引官客司并街道司額外兵士,及罷在京料次錢三十八處。 大觀三年,罷諸路州軍見貢六上局供奉物名件四百四十余,存者才十一二,減數(shù)十二,停貢六。戶部侍郎范坦言:“戶部歲入有限,支用無窮,一歲之入,僅了三季,余仰朝廷應付。今歲支遣,較之去年又費百萬!庇性t鐫減財賦,命御史中丞張克公與吳居厚、許幾等置局議論?斯寡裕骸肮偃哒咛,奉厚者減,今官較之元祐已多十倍,國用安得不乏。乞?qū)⒐?jié)度使下至遙郡刺史,除軍功轉(zhuǎn)授者,各減奉半,然后閑慢局務、工伎末作,亦宜減省。自貴及賤,自近及遠,行之公當,人自無詞!睍r論韙之。 時諸路轉(zhuǎn)運司類以乏告,詔戶部編次一歲財用出納之數(shù),諸路州縣各為都籍,以待考較;工部金、銀、銅、鉛、水銀、朱砂等,亦嚴帳籍之法;令諸路各條三十年以還一歲出入及泛用之數(shù)。初,比部掌勾稽天下文帳,吏習偷惰,自崇寧至政和,稽違積數(shù)凡二千六百七十有余。于是申敕六曹,以拘督一歲多寡為寺、監(jiān)賞罰。 政和七年,命戶部參稽熙、豐及今財用有余不足之數(shù),又立旁通格,令諸路漕司各條元豐、紹圣、崇寧、政和一歲財用出入多寡來上;茨箱畛紡埜裕骸疤煜轮M,莫大于土木之功。其次如人臣賜第,一第無慮數(shù)十萬緡,稍增雄麗,非百萬不可。佐命如趙普,定策如韓琦,不聞峻宇雕墻,僣擬宮省,奈何剝民膚髓,為廝役之奉乎?其次如田產(chǎn)、房廊,雖不若賜第之多,然日削月朘,所在無幾。又如金帛以供一時之好賜,有不可已者,而亦不可不節(jié)。至如賜帶,其直雖不過數(shù)百緡,然天下金寶糜費日久,夫豈易得?今乃賚及仆隸,使混淆公卿間,貴賤、賢不肖,莫之辨也。如以為左右趨走之人,不欲其墨綬,當別為制度,以示等威!笔枳,不省。 重和初,罷講畫經(jīng)費局。有司議勾收白地,禁榷鐵貨,方田增稅,榷酤增價,量收醋息,河北添折稅米等。俄慮騷擾,悉罷之,并焚其條約。未幾,又置裕民局,命蔡京提舉,徐處仁詳定。京大不悅,尋亦罷。宣和元年,以左藏庫虧沒一百七十九萬有奇,乃別造都籍,催轄司、太府寺、左藏庫互相鉤考,以絕奸弊。 帝初即位,思節(jié)冗費,中都吏重復增給及泛濫員額,并詔裁損。后苑嘗計增葺殿宇,計用金箔五十六萬七千。帝曰:“用金為箔,以飾土木,一壞不可復收,甚亡謂也!绷顑(nèi)侍省罰請者。及蔡京為相,增修財利之政,務以侈靡惑人主,動以《周官》惟王不會為說,每及前朝惜財省費者,必以為陋。至于土木營造,率欲度前規(guī)而侈后觀。元豐改官制,在京官司供給之數(shù),皆并為職錢,視嘉祐、治平時賦祿優(yōu)矣。京更增供給、食料等錢,于是宰執(zhí)皆然。京既罷相,帝惡其變亂法度,將盡更革。命戶部侍郎許幾裁損浮費及百官濫祿,悉循元豐之舊,宰執(zhí)亦聽辭所增奉。京不便,與其黨倡言:“減奉非治世事。司馬光請聽宰臣辭南郊給賜,神宗卒不允,且增選人及庶人在官者之奉。帝以繼述為事,當奉承神宗!庇墒枪倮舴罱o并仍舊,而宰執(zhí)亦增如故。初,宰執(zhí)掌食亦皆有常數(shù)。至是,品目偎多,有公使、乏支之別,臺、省、寺、監(jiān)又增廚錢。侍御史毛注嘗奏論之,不行。蔡京復得政,言者遂以裁損祿廩為幾罪,幾坐奪職。 于時天下久平,吏員冗溢,節(jié)度使至八十余員,留后、觀察下及遙郡刺史多至數(shù)千員,學士、待制中外百五十員。京又專用豐亨豫大之說,諛悅帝意,始廣茶利,歲以一百萬緡進御,以京城所主之。其后又有應奉司、御前生活所、營繕所、蘇杭造作局、御前人船所,其名雜出,大率爭以奇侈為功。歲運花石綱,一石之費,民間至用三十萬緡。奸吏旁緣,牟取無藝,民不勝弊。用度日繁,左藏庫異時月費緡錢三十六萬,至是,衍為一百二十萬。 又三省、密院吏員猥雜,有官至中大夫,一身而兼十余俸,故當時議者有“俸入超越從班,品秩幾于執(zhí)政”之言。又增置兼局,禮制、明堂,詳定《國朝會要》、《九域圖志》、《一司敕令》之類,職秩繁委,廩給無度。侍御史黃葆光論其弊,帝善之而未行;俄而詔云:當豐亨豫大之時,為衰亂減損之計”,自是罕敢言者。然吏祿泛冒已極,以史院言之,供檢吏三省幾千人。蔡京又動以筆帖于榷貨務支賞給,有一紙至萬緡者。京所侵私,以千萬計,朝論喧然。乃詔三省、樞密院吏額用元豐法,其歲賜悉裁之,時翕然以為快。臣僚上言:“諸州遇天寧節(jié),除公使外,別給系省錢,充錫宴之用。獨諸路監(jiān)司許支逐司錢物,一筵之饌,有及數(shù)百千者,浮侈相夸,無有藝極!弊允窃t:“遇天寧節(jié)宴,舊應給錢者,發(fā)運、監(jiān)司每司不得過三百貫,余每司不得過二百貫,以上舊給數(shù)少者,止依舊! 自崇寧以來,言利之臣殆析秋毫,沿汴州縣創(chuàng)增鎮(zhèn)柵以牟稅利。官賣石炭增二十余場,而天下市易務,炭皆官自賣。名品瑣碎,則有四腳鋪床、榨磨、水磨、廟圖、淘沙金等錢,不得而盡記也。宣和以后,王黼專主應奉,掊剝橫賦,以羨為功。嶺南、川蜀農(nóng)民陂罰錢,罷學制學事司贍學錢,皆歸應奉司。所入雖多,國用日匱。 六年,尚書左丞宇文粹中言: “近歲南伐蠻獠,北贍幽燕,關(guān)陜、綿、茂邊事日起,山東、河北寇盜竊發(fā)。賦斂歲入有限,支梧繁夥,一切取足于民。陜西上戶多棄產(chǎn)而居京師,河東富人多棄產(chǎn)而入川蜀。河北衣被天下,而蠶織皆廢;山東頻遭大水,而耕種失時;他路取辦目前,不務存恤。谷麥未登,已先俵糴;歲賦已納,復理欠負。托應奉而買珍異奇寶,欠民積者一路至數(shù)十萬計;價上供而織文繡錦綺,役工女者一郡至百余人。 陛下勤恤民隱,詔令數(shù)下,悉為虛文。民不聊生,不惟寇盜繁滋,竊恐災異數(shù)起。祖宗之時,國計所仰,皆有實數(shù)。有額上供四百萬,無額上供二百萬,京師商稅、店宅務、抵當所諸處雜收錢一百余萬。三司以七百萬之入,供一年之費,而儲其余以待不測之用。又有解池鹽鈔、晉礬、市舶遺利,內(nèi)贍京師,外實邊鄙,間遇水旱,隨以振濟,蓋量入為出,沛然有余。近年諸局務、應奉等司截撥上供,而繁富路分一歲所入,亦不敷額。然創(chuàng)置書局者比職事官之數(shù)為多,檢計修造者比實用之物增倍,其他妄耗百出,不可勝數(shù)。若非痛行裁減,慮智者無以善其后! 久之,乃詔蔡攸等就尚書省置講議財利司,除茶法已有定制,余并講究條上。攸請:內(nèi)侍職掌,事干宮禁,應裁省者,委童貫取旨。時貫以廣陽郡王領(lǐng)右府故也。于是不急之務,無名之費,悉議裁省。帝亦自罷諸路應奉官吏,省六尚歲貢。 七年,詔諸路帥臣、監(jiān)司各條所部當裁省凡目以聞。后苑書藝局等月省十九萬緡,歲可省二百二十萬。應奉司所管諸色窠名錢數(shù)內(nèi):兩浙路錢旁定帖息錢,湖、常、溫、秀州無額上供錢,淮南路添酒錢等,并行截節(jié),更不充應奉支用。十二月,詔曰:“比年寬大之詔數(shù)下,裁省之令屢行。有司便文而實惠不至,蓋緣任用非人,興作事端,蠹耗邦財。假充上之名,濟營私之欲,漁奪百姓,無所不至。朕夙夜痛悼,思有以撫循慰安之。應茶鹽立額結(jié)絕。應奉司兩浙諸路置局及花石綱等,諸路非泛上供拋降物色,延福宮西城所租課,內(nèi)外修造諸處采斫木植、制造局所,并罷。諸局及西城所見管錢物并付有司,其拘收到百姓地上,并給還舊佃人。減掖庭用度,減侍從官以上月廩,及罷諸兼局,以上并令有司據(jù)所得數(shù)撥充諸路糴本,及樁充募兵賞軍之用。應齋醮道場,除舊法合有外,并罷道官及撥賜宮觀等房錢、田土之類。六尚,并依祖宗法。罷大晟府,罷教學所,罷教坊額外人。罷行幸局,罷采石所,罷待詔額外人。罷都茶場,依舊歸朝廷。河坊非危急泛科、免夫錢并罷! 是時天下財用歲入,有御前錢物、朝廷錢物、戶部錢物,其措置裒斂、取索支用,各不相知。天下財賦多為禁中私財,上溢下漏,而民重困。言者請令戶部周知大數(shù),而不失盈虛緩急之宜。上至宮禁所須,下逮吏卒廩餼,一切付之有司,格以法度,示天下以至公。詔可。戶部尚書聶山亦請以熙、豐后增置添給,如額外醫(yī)官、內(nèi)中諸閣分位次主管文字等使臣、福源靈應諸觀清衛(wèi)卒、后妃戚里及文武臣僚之家母妻封國太夫人郡太夫人等請給,并添給食料、茶湯等錢四十萬八千九百余緡,凡熙、豐無法該載者罷之。 靖康元年,詔曰:“朕托于兆庶之上,永念民惟邦本,思所以閔恤安定之。乃者,減乘輿服御,放宮女,罷苑囿,焚玩好之物,務以率先天下;減冗官,澄濫賞,汰貪吏,為民除害。方詔減上供收買之額,蠲有司煩苛之令,輕刑薄賦,務安元元;而田里之間,愁痛未蘇,儻不蠲革,何以靖民!今詢酌庶言,疏剔眾弊,舉其綱目,以授四方。詔到,監(jiān)司、郡守其悉力奉行;應民所疾苦,不在此詔,許推類聞奏!庇谑欠伯敃r苛刻煩細、一切不便于民者皆罷。 高宗建炎元年,詔:“諸路無額上供錢,依舊法,更不立額!比甓拢瑴p婺州上供額羅二萬八千匹,著為定制。八月,減福建、廣南路歲買上供銀三分之一。紹興二年,罷鎮(zhèn)江府御服羅,省錢七萬緡,助劉光世軍。四年二月,詔:“諸路州縣天申節(jié)禮物,并置場和買,毋得抑配于民。”十有一月,免淮南州軍大禮絹。五年,以四川上供錢帛依舊留以贍軍。十一年,始命四川上供羅復輸內(nèi)藏,其后綾、紗、絹悉如之。(四路天申節(jié)大禮絹及上供綢、綾、錦、綺,共九萬五千八百匹。) 淳熙五年,湖北漕臣劉焞言:“鄂、岳、漢陽自紹興九年所收賦財,十分為率,儲一分充上供始,十三年年增二分。鄂州元儲一分,錢一萬九千五百七十緡,今已增至一十二萬九千余緡;岳州五千八百余緡,今增至四萬二千一百余緡;漢陽三千七百緡,今增至二萬二千三百余緡。民力凋弊,無所從出!庇谑且砸娫鲥X數(shù)立額,已后權(quán)免遞增。詔夔州路九州百姓科買上供金、銀、絹,自淳熙六年為始盡免。十六年,蠲兩淮州軍合發(fā)上供諸窠名錢物,極邊全免,次邊展免一年。 紹定元年,江、浙諸州軍折輸上供物帛錢數(shù),除合起輕貨,并用錢、會中半;路不通水,愿以銀折輸者聽,兩不過三貫三百文。兩浙、江東共四百一十三萬八千六百一十二貫有奇,并輸送左藏西庫。 咸淳六年,都省言:“南渡以來,諸路上供數(shù)重,自嘉定至嘉熙,起截之數(shù)雖減,而州縣猶以大數(shù)拘催,害及百姓!庇兄迹骸白韵檀酒吣隇槭,銀、錢、關(guān)、會用咸淳三年起截中數(shù)拘催,綢、絹、絲、綿、綾、羅用咸淳二年起截中數(shù)拘催。錢、關(guān)、會子二千四百九十五萬八千七百四十八貫,銀一十六萬九千六百四十三兩,綢四萬一千四百三十八匹,絹七十三萬七千八百六十匹,絲九萬五千三百三十三兩,綿一百五萬七千九百二十五兩,綾五千一百七十九匹,羅七千三百五十五匹,戶部遍牒諸路,視今所減定額起催! 所謂經(jīng)總制錢者,宣和末,陳亨伯以發(fā)運兼經(jīng)制使,因以為名。建炎二年,高宗在揚州,四方貢賦不以期至,戶部尚書呂頤浩、翰林學士葉夢得等言:“亨伯以東南用兵,嘗設(shè)經(jīng)制司,取量添酒錢及增一分稅錢,頭子、賣契等錢,斂之于細,而積之甚眾。及為河北轉(zhuǎn)運使,又行于京東西,一歲得錢近二百萬緡,所補不細。今若行于諸路州軍,歲入無慮數(shù)百萬計。邊事未寧,茍不出此,緩急必致暴斂。與其斂于倉卒,曷若積于細微!庇谑且蕴砭棋X、添賣糟錢、典賣田宅增牙稅錢、官員等請給頭子錢、樓店務增三分房錢,令兩浙、江東西、荊湖南北、福建、二廣收充經(jīng)制錢,以憲臣領(lǐng)之,通判斂之,季終輸送。紹興五年,參政孟庾提領(lǐng)措置財用,請以總制司為名,又因經(jīng)制之額增析而為總制錢,而總制錢自此始矣。 財用司言:“諸路州縣出納系省錢所收頭子錢,貫收錢二十三文省,內(nèi)一十文省作經(jīng)制起發(fā)上供,余一十三文充本路郡縣并漕司用。今欲令諸路州縣雜稅出納錢貫收頭子錢上,量增作二十三文足。除漕司及州舊合得一十三文省,余盡入經(jīng)制窠名帳內(nèi),起發(fā)助軍!苯魈崤e司言:“常平錢物,舊法貫收頭子錢五文足。今當依諸色錢例,增作二十三文足,除五文依舊法支用,余增到錢與經(jīng)制司別作窠名輸送。” 九年,諫議大夫曾統(tǒng)上疏言:“經(jīng)制使本戶部之職,更置一司,無益于事。如創(chuàng)供給酒庫,亦是陰奪省司之利。若謂監(jiān)司、郡縣違法廢令,別建此司按之,則又不然。夫朝廷置監(jiān)司以轄州郡,立省部以轄監(jiān)司,祖宗制也。稅賦失實,當問轉(zhuǎn)運司;常平錢谷失陷,當問提舉司。若使經(jīng)制司能事事檢察,則雖戶部版曹,亦可廢矣。且自置司以來,漕司之移用,憲司之贓罰,監(jiān)司之妄支,固未嘗少革其弊。罷之便!笔枳啵皇。十六年,以諸路歲取經(jīng)總制錢,本路提刑并檢法干辦官拘催,歲終通紐以課殿最。二十一年,以守、倅同檢察。二十九年,詔專以通判主之。 乾道元年,詔:“諸路州縣出納,貫添收錢一十三文省,充經(jīng)總制錢,以所增錢別輸左藏西庫,補助經(jīng)費!弊允墙(jīng)總制錢每千收五十六文矣。然遇兵兇,亦時有蠲免。三年,復以守、倅共掌之。 淳熙十六年,光宗即位,減江東西、福建、淮東、浙西經(jīng)總制錢一十七萬一千緡。紹熙二年,詔平江府合發(fā)經(jīng)總制錢歲減二萬緡。嘉定十七年,詔蠲嘉定十五年終以前所虧錢數(shù)。端平三年,詔:“諸路州軍因災傷檢放苗米,毋收經(jīng)總制頭子、勘合朱墨等錢;自今已放苗米,隨苗帶納錢并與除放! 所謂月樁錢者,始于紹興之二年。時韓世忠駐軍建康,宰相呂頤浩、朱勝非議今江東漕臣月樁發(fā)大軍錢十萬緡,以朝廷上供經(jīng)制及漕司移用等錢供億。當時漕司不量州軍之力,一例均科,既有偏重之弊,(上供經(jīng)制,無額添酒錢并爭利錢,贍軍酒息錢,常平錢,及諸司封樁不封樁、系省不系省錢,皆是朝廷窠名也。)于是郡縣橫斂,銖積絲累,江東、西之害尤甚。十七年,詔州郡以寬剩錢充月樁,以寬民力,遂減江東、西之錢二十七萬七千緡有奇。 又有所謂板帳錢者,亦軍興后所創(chuàng)也。如輸米則增收耗剩,交錢帛則多收糜費,幸富人之犯法而重其罰,恣胥吏之受賕而課其入,索盜贓則不償失主,檢財產(chǎn)則不及卑幼,亡僧、絕戶不俟核實而入官,逃產(chǎn)、廢田不與消除而抑納,他如此類,不可遍舉。州縣之吏固知其非法,然以版帳錢額太重,雖欲不橫取于民,不可得已。 凡貨財不領(lǐng)于有司者,則有內(nèi)藏庫,蓋天子之別藏也?h官有鉅費,左藏之積不足給,則發(fā)內(nèi)藏佐之。宋初,諸州貢賦皆輸左藏庫,及取荊湖,定巴蜀,平嶺南、江南,諸國珍寶、金帛盡入內(nèi)府。初,太祖以帑藏盈溢,又于講武殿后別為內(nèi)庫,嘗謂:“軍旅、饑饉當預為之備,不可臨事厚斂于民。 太宗嗣位,漳泉、吳越相次獻地,又下太原,儲積益厚,分左藏庫為內(nèi)藏庫,令內(nèi)藏庫使翟裔等于左藏庫擇上綾羅等物別造帳籍,月申樞密院;改講武殿后庫為景福殿庫,俾隸內(nèi)藏。其后乃令揀納諸州上供物,具月帳于內(nèi)東門進入,外庭不得預其事。帝因謂左右曰:“此蓋慮司計之臣不能節(jié)約,異時用度有闕,復賦率于民,朕不以此自供嗜好也。” 自乾德、開寶以來,用兵及水旱振給、慶澤賜賚、有司計度之所闕者,必籍其數(shù)以貸于內(nèi)藏,候課賦有余,即償之。淳化后二十五年間,歲貸百萬,有至三百萬者。累歲不能償,則除其籍。 景德四年,又以新衣庫為內(nèi)藏西庫。初,劉承珪嘗掌庫,經(jīng)制多其所置,又推究置庫以來出納,造都帳及《須知》,屢加賞焉。真宗再臨幸,作銘刻石。大中祥符五年,重修庫屋,增廣其地。既而又以香藥庫、儀鸞司屋益之,分為四庫:金銀一庫,珠玉、香藥一庫,錦帛一庫,錢一庫。金銀、珠寶有十色,錢有新舊二色,錦帛十三色,香藥七色。天禧二年,又出內(nèi)藏緡錢二百萬給三司。 天圣以后,兵師、水旱費無常數(shù),三歲一賚軍士,出錢百萬緡,綢絹百萬匹,銀三十萬兩,錦綺、鹿胎、透背、綾羅紗縠合五十萬匹,以佐三司。又歲入饒、池、江、建新鑄緡錢一百七萬,而斥舊蓄緡錢六十萬于左藏庫,率以為常。異時三司用度不足,必請貸于內(nèi)藏,輒得之,其名為貸,實罕能償。景祐中,內(nèi)藏庫主者言:“歲斥緡錢六十萬助三司,自天禧三年始。計明道二年距今才四年,而所貸錢帛九百一十七萬!痹谔跁r三司所貸甚眾,久不能償,至慶歷中,詔悉蠲之。蓋內(nèi)藏歲入金帛,皇祐中,二百六十五萬七千一十一;治平一百九十三萬三千五百五十四。其出以助經(jīng)費,前后不可勝數(shù),至于儲積贏縮,則有司莫得詳焉。 神宗臨御之初,詔立歲輸內(nèi)藏錢帛之額,視慶歷上供為數(shù)。嘗謂輔臣曰:“比閱內(nèi)藏庫籍,文具而已,財貨出入,初無關(guān)防。舊以龍腦、珍珠鬻于榷貨務,數(shù)年不輸直,亦不鉤考。嘗聞太宗時內(nèi)藏財庫,每千計用一牙錢記之。凡名物不同,所用錢色亦異,他人莫能曉,匣而置之御閣,以參驗帳籍中定數(shù)。晚年,出其錢示真宗曰:‘善保此足矣!袷貎(nèi)藏臣,皆不曉帳籍關(guān)防之法。”即命干當御藥李舜舉領(lǐng)其事。繼詔諸路金銀輸內(nèi)藏庫者,歲以帳上三司拘催。元豐以來,又詔諸路金帛、緡錢輸內(nèi)庫者,委提點刑獄司督趣,若三司、發(fā)運司擅留者,坐之。超發(fā)坊場錢勿寄市易務,直赴內(nèi)藏庫寄帳封樁。當輸內(nèi)庫金帛、緡錢,逾期或他用者,如擅用封樁錢法。 初,藝祖嘗欲積縑帛二百萬易敵人首,又別儲于景福殿。元豐初,乃更景福殿庫名,自制詩以揭之曰:“五季失圖,玁狁孔熾,藝祖造邦,思有懲艾,爰設(shè)內(nèi)府,基以募士,曾孫保之,敢忘厥志。”一字一庫以號之,凡三十二庫。后積羨贏為二十庫,又揭詩曰:“每虔夕惕心,妄意遵遺業(yè),顧予不武姿,何日成戎捷! 元祐元年,監(jiān)察御史上官均言:“自新官制,蓋有意合理財之局總于一司,故以金部右曹主行內(nèi)藏受納,而奉宸內(nèi)藏庫受納又隸太府寺。然按其所領(lǐng),不過關(guān)通所入名數(shù),為之拘催而已,支用多寡,不得轉(zhuǎn)質(zhì)。總領(lǐng)之者,止中官數(shù)十人,彼惟知謹扃鑰、涂窗牖,以為固密爾,又安能鉤考其出入多少,與夫所蓄之數(shù)哉?宜因官制之意,令戶部、太府寺,于內(nèi)藏諸庫皆得檢察!泵髂,詔內(nèi)藏庫物聽以多寡相除。置庫百余年,至是始編閱云。 崇寧元年,詔:“祖宗置內(nèi)藏庫貯經(jīng)費余財,所以募士威敵,振乏固本,皆有成法。比歲官司懈馳,侵蠹耗減,務在協(xié)力遵守,無令偏廢。”于是命倉部郎中丘括行諸路驅(qū)磨。三年,中書奏:“熙寧之制,江南諸路金銀課利并輸內(nèi)帑。元祐中,戶部尚書李常于中以三分助轉(zhuǎn)運司,致內(nèi)帑漸以虧減!蹦嗽t諸路新舊坑冶所收課利金銀并輸內(nèi)帑,如熙寧之舊。后又入于大觀東庫。尋命仍舊以七分輸內(nèi)帑,余給轉(zhuǎn)運司。宣和六年,申截留、借兌內(nèi)帑錢物之制。 時又有元豐庫,則雜儲諸司羨余錢。諸道榷酤場,舊以酧衙前之陪備官費者,熙寧役法行,乃聽民增直以售,取其價給衙前。久之,坊場錢益多,司農(nóng)請歲發(fā)百萬緡輸中都。元豐三年,遂于司農(nóng)寺南作元豐庫貯之,以待非常之用。 元祐元年,右司諫蘇轍論河北保甲之害,因言:“元豐及內(nèi)庫財物山委,皆先帝多方蓄藏,以備緩急。若積而不用,與東漢西園錢,唐之瓊林、大盈二庫何異?愿以三十萬緡募保甲為軍。”尋用其議。元祐三年,改封樁錢物庫為元祐庫。未幾,分元豐庫為元豐南、北庫。數(shù)月,以北庫為司空呂公著廨,封樁并附南庫仍舊。元豐六年,詔歲以內(nèi)藏庫緡錢五十萬樁元豐庫,補助軍費。崇寧以后,諸路封樁禁軍闕額給三路外,與常平、坊場、免役、綢絹、貼輸東北鹽錢,及鬻賣在官田屋錢,應前收樁管封樁權(quán)添酒錢、侵占房廊白地錢、公使庫遺利等錢,并輸元豐庫。別又置大觀庫,制同元豐,但分東西之別。最后,建宣和庫,有泉貨、弊余、服御、玉食、器貢等名,蓋蔡絳欲效王黼以應奉司貢獻要寵,事不足紀。 靖康元年,詔諸路公使庫及神霄宮金銀器皿,所在盡輸元豐庫。戶部尚書聶山輒取元豐庫北珠,宰相吳敏白帝,言:“朝廷有元豐、大觀庫,猶在陛下有內(nèi)藏庫。朝廷有闕用,需于內(nèi)藏,必得旨然后敢取,戶部豈可擅取朝廷庫務物哉?若人人得擅取庫物,則綱紀亂矣。”欽宗然之。 南渡,內(nèi)藏諸庫貨財之數(shù)雖不及前,然兵興用乏,亦時取以為助。其籍帳之詳莫得而考,則以后宋史多闕云。

 

宋史

  《宋史》是二十五史之一,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后主持修撰,《宋史》與《遼史》、《金史》同時修撰!端问贰啡珪斜炯o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共計496卷,約500萬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

卷三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卷三百九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三
卷三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十四 卷三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五
卷三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十六 卷三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五十七
卷三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五十八 卷四百 列傳第一百五十九
卷四百一 列傳第一百六十 卷四百二 列傳第一百六十一
卷一 本紀第一 卷二 本紀第二
卷三 本紀第三 卷四 本紀第四
卷五 本紀第五 卷六 本紀第六
卷七 本紀第七 卷八 本紀第八
卷九 本紀第九 卷十 本紀第十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卷十七 本紀第十七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卷二十 本紀第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 本紀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 本紀第二十五 卷二十六 本紀第二十六
卷二十七 本紀第二十七 卷二十八 本紀第二十八
卷二十九 本紀第二十九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卷三十一 本紀第三十一 卷三十二 本紀第三十二
卷三十三 本紀第三十三 卷三十四 本紀第三十四
卷三十五 本紀第三十五 卷三十六 本紀第三十六
卷三十七 本紀第三十七 卷三十八 本紀第三十八
卷三十九 本紀第三十九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卷四十二 本紀第四十二
卷四十三 本紀第四十三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卷四十五 本紀第四十五 卷四十六 本紀第四十六
卷四十七 本紀第四十七 卷四十八 志第一
卷四十九 志第二 卷五十 志第三
卷五十一 志第四 卷五十二 志第五
卷五十三 志第六 卷五十四 志第七
卷五十五 志第八 卷五十六 志第九
卷五十七 志第十 卷五十八 志第十一
卷五十九 志第十二 卷六十 志第十三
卷六十一 志第十四 卷六十二 志第十五
卷六十三 志第十六 卷六十四 志第十七
卷六十五 志第十八 卷六十六 志第十九
卷六十七 志第二十 卷六十八 志第二十一
卷六十九 志第二十二 卷七十 志第二十三
卷七十一 志第二十四 卷七十二 志第二十五
卷七十三 志第二十六 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七
卷七十五 志第二十八 卷七十六 志第二十九
卷七十七 志第三十 卷七十八 志第三十一
卷七十九 志第三十二 卷八十 志第三十三
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四 卷八十二 志第三十五
卷八十三 志第三十六 卷八十四 志第三十七
卷八十五 志第三十八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九
卷八十七 志第四十 卷八十八 志第四十一
卷八十九 志第四十二 卷九十 志第四十三
卷九十一 志第四十四 卷九十二 志第四十五
卷九十三 志第四十六 卷九十四 志第四十七
卷九十五 志第四十八 卷九十六 志第四十九
卷九十七 志第五十 卷九十八 志第五十一
卷九十九 志第五十二 卷一百 志第五十三
卷一百一 志第五十四 卷一百二 志第五十五
卷一百三 志第五十六 卷一百四 志第五十七
卷一百五 志第五十八 卷一百六 志第五十九
卷一百七 志第六十 卷一百八 志第六十一
卷一百九 志第六十二 卷一百一十 志第六十三
卷一百一十一 志第六十四 卷一百一十二 志第六十五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卷一百十四 志第六十七
卷一百一十五 志第六十八 卷一百一十六 志第六十九
卷一百一十七 志第七十 卷一百一十八 志第七十一
卷一百一十九 志第七十二 卷一百二十 志第七十三
卷一百二十一 志第七十四 卷一百二十二 志第七十五
卷一百二十三 志第七十六 卷一百二十四 志第七十七
卷一百二十五 志第七十八 卷一百二十六 志第七十九
卷一百二十七 志第八十 卷一百二十八 志第八十一
卷一百二十九 志第八十二 卷一百三十 志第八十三
卷一百三十一 志第八十四 卷一百三十二 志第八十五
卷一百三十三 志第八十六 卷一百三十四 志第八十七
卷一百三十五 志第八十八 卷一百三十六 志第八十九
卷一百三十七 樂志第九十 卷一百三十八 志第九十一
卷一百三十九 志第九十二 卷一百四十 志第九十三
卷一百四十一 志第九十四 卷一百四十二 志第九十五
卷一百四十三 志第九十六 卷一百四十四 志第九十七
卷一百四十五 志第九十八 卷一百四十六 志第九十九
卷一百四十七 志第一百 卷一百四十八 志第一百一
卷一百四十九 志第一百二 卷一百五十 志第一百三
卷一百五十一 志第一百四 卷一百五十二 志第一百五
卷一百五十三 志第一百六 卷一百五十四 志第一百七
卷一百五十五 志第一百八 卷一百五十六 志第一百九
卷一百五十七 志第一百十 卷一百五十八 志第一百十一
卷一百五十九 志第一百十二 卷一百六十 志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六十一 志第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六十二 志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六十三 志第一百一十六 卷一百六十四 志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六十五 志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六十六 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六十七 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六十八 志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六十九 志第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七十 志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七十一 志第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七十二 志第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七十三 志第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七十四 志第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七十五 志第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七十六 志第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七十七 志第一百三十 卷一百七十八 志第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七十九 志第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八十 志第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八十一 志第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八十二 志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三 志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四 志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五 志第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八十六 志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八十七 志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八十八 志第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八十九 志第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九十 志第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九十一 志第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九十二 志第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九十三 志第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九十四 志第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九十五 志第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九十六 志第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九十七 志第一百五十 卷一百九十八 志第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九十九 志第一百五十二 卷二百 志第一百五十三
卷二百一 志第一百五十四 卷二百二 志第一百五十五
卷二百三 志第一百五十六 卷二百四 志第一百五十七
卷二百五 志第一百五十八 卷二百六 志第一百五十九
卷二百七 志第一百六十 卷二百八 志第一百六十一
卷二百九 志第一百六十二 卷二百一十 表第一
卷二百一十一 表第二 卷二百一十二 表第三
卷二百一十三 表第四 卷二百一十四 表第五
卷二百一十五 表第六 卷二百一十六 表第七
卷二百一十七 表第八 卷二百一十八 表第九
卷二百一十九 表第十 卷二百二十 表第十一
卷二百二十一 表第十二 卷二百二十二 表第十三
卷二百二十三 表第十四 卷二百二十四 表第十五
卷二百二十五 表第十六 卷二百二十六 表第十七
卷二百二十七 表第十八 卷二百二十八 表第十九
卷二百二十九 表第二十 卷二百三十 表第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一 表第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二 表第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三 表第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四 表第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五 表第二十六 卷二百三十六 表第二十七
卷二百三十七 表第二十八 卷二百三十八 表第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九 表第三十 卷二百四十 表第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一 表第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第二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第三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四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六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七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第八 卷二百五十 列傳第九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十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二百五十三 傳第十二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第十三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第十四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第十五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十六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第十七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第十八 卷二百六十 列傳第十九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十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第二十一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二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二十三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十四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第二十五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第二十六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十七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十八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三十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第三十一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第三十二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第三十三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第三十四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第三十五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第三十七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第三十八 卷二百八十 列傳第三十九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第四十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第四十一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第四十二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第四十三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四十四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第四十五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六 卷二百八十八列 傳第四十七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四十八 卷二百九十 列傳第四十九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第五十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五十一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第五十二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第五十三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第五十四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第五十五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第五十六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第五十七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三百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三百一 列傳第六十 卷三百二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三百三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三百四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三百五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三百六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三百七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三百八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三百九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三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三百一十一 列傳第七十 卷三百一十二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三百一十三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三百一十四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三百一十五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三百一十六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三百一十八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三百一十九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三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第八十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三百二十八 列卷第八十七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三百三十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九十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第九十一
卷三百三十三 列傳第九十二 卷三百三十四 列傳第九十三
卷三百三十五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
卷三百三十七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三百三十八 列傳第九十七
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第九十八 卷三百四十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 卷三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 卷三百四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
卷三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 卷三百四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六 卷三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
卷三百四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 卷三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九
卷三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 卷三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三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三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三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三百六十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三百六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三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三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三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三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三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三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三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三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三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三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三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三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三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三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三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三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三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三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三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三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卷三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三百八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三百九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三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三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五十一
卷四百三 列傳第一百六十二 卷四百四 列傳第一百六十三
卷四百五 列傳第一百六十四 卷四百六 列傳第一百六十五
卷四百七 列傳第一百六十六 卷四百八 列傳第一百六十七
卷四百九 列傳第一百六十八 卷四百一十 列傳第一百六十九
卷四百一十一 列傳第一百七十 卷四百一十二 列傳第一百七十一
卷四百一十三 列傳第一百七十二 卷四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卷四百一十五 列傳第一百七十四 卷四百一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卷四百一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十六 卷四百一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卷四百一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十八 卷四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七十九
卷四百二十一 列傳第一百八十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卷四百二十三 列傳第一百八十二 卷四百二十四 列傳第一百八十三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卷四百二十六 列傳第一百八十五
卷四百二十七 列傳第一百八十六 卷四百二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卷四百二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卷四百三十 列傳第一百八十九
卷四百三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十 卷四百三十二 列傳第一百九十一
卷四百三十三 列傳第一百九十二 卷四百三十四 列傳第一百九十三
卷四百三十五 列傳第一百九十四 卷四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九十五
卷四百三十七 列傳第一百九十六 卷四百三十八 列傳第一百九十七
卷四百三十九 列傳第一百九十八 卷四百四十 列傳第一百九十九
卷四百四十一 列傳第二百 卷四百四十二 列傳第二百一
卷四百四十三 列傳第二百二 卷四百四十四 列傳第二百三
卷四百四十五 列傳第二百四 卷四百四十六 列傳第二百五
卷四百四十七 列傳第二百六 卷四百四十八 列傳第二百七
卷四百四十九 列傳第二百八 卷四百五十 列傳第二百九
卷四百五十一 列傳第二百一十 卷四百五十二 列傳第二百一十一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十二 卷四百五十四 列傳第二百一十三
卷四百五十五 列傳第二百一十四 卷四百五十六 列傳第二百一十五
卷四百五十七 列傳第二百一十六 卷四百五十八 列傳第二百一十七
卷四百五十九 列傳第二百一十八 卷四百六十 列傳第二百一十九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百二十 卷四百六十二 列傳第二百二十一
卷四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百二十二 卷四百六十四 列傳第二百二十三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卷四百六十六 列傳第二百二十五
卷四百六十七 列傳第二百二十六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百二十七
卷四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百二十八 卷四百七十 列傳第二百二十九
卷四百七十一 列傳第二百三十 卷四百七十二 列傳第二百三十一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卷四百七十四 列傳第二百三十三
卷四百七十五 列傳第二百三十四 卷四百七十六 列傳第二百三十五
卷四百七十七 列傳第二百三十六 卷四百七十八 列傳第二百三十七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第二百三十八 卷四百八十 列傳第二百三十九
卷四百八十一 列傳第二百四十 卷四百八十二 列傳第二百四十一
卷四百八十三 列傳第二百四十二 卷四百八十四 列傳第二百四十三
卷四百八十五 列傳第二百四十四 卷四百八十六 列傳第二百四十五
卷四百八十七 列傳第二百四十六 卷四百八十八 列傳第二百四十七
卷四百八十九 列傳第二百四十八 卷四百九十 列傳第二百四十九
卷四百九十一 列傳第二百五十 卷四百九十二 列傳第二百五十一
卷四百九十三 列傳第二百五十二 卷四百九十四 列傳第二百五十三
卷四百九十五 列傳第二百五十四 卷四百九十六 列傳第二百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