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cè)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jī)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qǐng)先核實(shí)! 宋史

 

卷四百九十六 列傳第二百五十五

◎蠻夷四 ○西南諸夷 黎州諸蠻 敘州三路蠻 威茂渝州蠻 黔涪施高徼外諸蠻 瀘州蠻 西南諸夷,漢牂牁郡地。武帝元鼎六年,定西南夷,置牂牁郡。唐置費(fèi)、珍、莊、琰、播、郎、牂、夷等州。其地北距充州百五十里,東距辰州二千四百里,南距交州一千五百里,西距昆明九百里。無城郭,散居村落。土熱,多霖雨,稻粟皆再熟。無徭役,將戰(zhàn)征乃屯聚?棠緸槠。其法,劫盜者,償其主三倍;殺人者,出牛馬三十頭與其家以贖死。病疾無醫(yī)藥,但擊銅鼓、銅沙鑼以祀神。風(fēng)俗與東謝蠻同。隋大業(yè)末,首領(lǐng)謝龍羽據(jù)其地,勝兵數(shù)萬人。唐末,王建據(jù)西川,由是不通中國。后唐天成二年,牂牁清州刺史宋朝化等一百五十人來朝。其后孟知祥據(jù)西川,復(fù)不通朝貢。 乾德三年,平孟昶。五年,知西南夷南寧州蕃落使龍彥瑫等遂來貢,詔授彥瑫歸德將軍、南寧州刺史、蕃落使,又以順化王武才為懷化將軍,武才弟若啟為歸德司階,武龍州部落王子若溢、東山部落王子若差、羅波源部落王子若臺(tái)、訓(xùn)州部落王子若從、雞平部落王子若冷、戰(zhàn)洞部落王子若磨、羅母殊部落王子若母、石人部落王子若藏并為歸德司戈。開寶二年,武才等一百四十人又來貢,以武才為歸德將軍。來人乞賜武才鈿函手詔,以舊制所無,不許。四年,其國人詣涪州,言南寧州蕃落使龍彥瑫卒,歸德將軍武才及八刺史狀請(qǐng)以彥瑫子漢瑭為嗣,詔授漢瑭南寧州刺史兼蕃落使。八年,三十九部順化王子若發(fā)等三百七十七人來貢馬百六十匹、丹砂千兩。 太平興國五年,夷王龍瓊琚遣其子羅若從并諸州蠻七百四十四人以方物、名馬來貢。六年,保州刺史董奇死,以其子紹重繼之。雍熙二年八月,奉化王子以慈等三百五十人以方物來貢。夷王龍漢璿自稱權(quán)南寧州事兼蕃落使,遣牂牁諸州酋長趙文橋率種族百余人來獻(xiàn)方物、名馬,并上蜀孟氏所給符印。授漢璿歸德將軍、南寧州刺史,以文橋等并為懷化司戈。端拱二年,漢璿又貽書五溪都統(tǒng)向通漢,約以入貢。淳化元年,漢璿遣其弟漢興來朝。三年,夷王龍漢興及都統(tǒng)龍漢<王堯>、刺史龍光顯、龍光盈及順化王雨滯等各貢馬、朱砂。 至道元年,其王龍漢<王堯>遣其使龍光進(jìn)率西南牂牁諸蠻來貢方物。太宗召見其使,詢以地里風(fēng)俗,譯對(duì)曰:“地去宜州陸行四十五日。土宜五谷,多種粳稻,以木弩射獐鹿充食。每三二百戶為一州,州有長。殺人者不償死,出家財(cái)以贖。國王居有城郭,無壁壘,官府惟短垣!惫膺M(jìn)之說,與前書所記小異,故并敘之。上因令作本國歌舞,一人吹瓢笙如蚊蚋聲,良久,數(shù)十輩連袂宛轉(zhuǎn)而舞,以足頓地為節(jié)。詢其曲,則名曰《水曲》。其使十?dāng)?shù)輩,從者千余人,皆蓬發(fā),面目黧黑,狀如猿猱。使者衣虎皮氈裘,以虎尾插首為飾。詔授漢<王堯>寧遠(yuǎn)大將軍,封歸化王;又以歸德將軍羅以植為安遠(yuǎn)大將軍,保順將軍龍光盈、龍光顯并為安化大將軍,光進(jìn)等二十四人并授將軍、郎將、司階、司戈。其本國使從者,有甲頭王子、刺史、判官、長史、司馬、長行、傔人七等之名。 咸平元年,其王龍漢<王堯>遣使龍光腆又率牂牁諸蠻千余人來貢,詔授光腆等百三十人官。三年,都部署張文黔來貢。五年,漢<王堯>又遣牙校率部蠻千六百人、馬四百六十匹并藥物布帛等來貢,賜冠帶于崇德殿,厚赍遣還。六年,知全州錢絳請(qǐng)招誘溪峒名豪,上以生事,寢其奏不報(bào)。 景德元年,詔西南牂牁諸國進(jìn)奉使親至朝廷者,今廣南西路發(fā)兵援之,勿抑其意。先是,龍光進(jìn)等來朝,上矜其道遠(yuǎn),人馬多斃,因詔宜州自今可就賜恩物。至是,懇請(qǐng)?jiān)勱I,從之。二年,詔羈縻保、霸州刺史董紹重、董忠義歲賜紫綾錦袍。四年,西南蠻羅甕井都指揮使顏士龍等來貢。士龍種落遐阻,未嘗來朝,今始至,詔館餼賜予如高、溪州。 大中祥符元年,瀘州言江安縣夷人殺傷內(nèi)屬戶,害巡檢任賽,既不自安,遂為亂。詔遣閣門祗候侍其旭乘傳招撫。旭至,蠻人首罪,殺牲為誓。未幾,復(fù)叛。旭因追斬?cái)?shù)十級(jí),擒其首領(lǐng)三人,又以衣服䌷布誘降蠻斗婆行者,將按誅其罪。上以旭召而殺之,違招安之實(shí),即降詔戒止;且令篤恩信,設(shè)方略制御,無尚討伐以滋驚擾。二年,旭言夷人恃巖險(xiǎn),未即歸服。詔文思副使孫正辭等為都巡檢使,乃分三路入其境,脅以兵威,皆震懾伏罪。三年,正辭言夷人安集,降詔嘉獎(jiǎng)。先有蠻羅忽余甚忠順,防援井監(jiān),捕殺違命者不已。上遣內(nèi)臣郝昭信褒慰之,且諭以赦蠻黨前罪,勿復(fù)邀擊。 四年,茂州夷族首領(lǐng)、耆老,刑牛犬于三溪,誓不侵?jǐn)_州界。又峽路鈐轄執(zhí)為亂夷人王群體等至闕下,上曰:“蠻夷不識(shí)教義,向之為亂,亦守臣失于綏撫!辈⒚馑,分隸江、浙遠(yuǎn)地。其年,霸州董哲為其巡檢使董延早所殺。五年,黎洞夷人互相殺害,巡檢使發(fā)兵掩捕。上聞而切責(zé)之曰:“蠻夷相攻,許邊吏和斷,安可擅發(fā)兵甲,或致擾動(dòng)?”即令有司更選可任者代之。 六年,晏州多剛縣夷人斗望、行牌率眾劫淯井監(jiān),殺駐泊借職平言,大掠資畜。知瀘州江安縣、奉職文信領(lǐng)兵趨之,遇害。民皆驚擾,走保戎州。轉(zhuǎn)運(yùn)使寇瑊即令諸州巡檢會(huì)江安縣,集公私船百余艘,載糧甲,張旗幟,擊銅鑼,鼓吹,自蜀江下抵清浮壩,樹營柵,招安近界夷族,諭以大兵將至,勿與望等同惡。未幾,納溪、藍(lán)順州刺史史個(gè)松,生南八姓諸團(tuán),烏蠻獨(dú)廣王子界南廣溪移、悅等十一州刺史李紹安,山后高、鞏六州及江安界娑婆村首領(lǐng),并來乞盟,立竹為誓門,刺貓狗雞血和酒飲之,誓同力討賊,{乃署榜,許以官軍至不殺其老幼,給賜衣幣酒食。上遣內(nèi)殿崇班王懷信乘傳與瑊等議綏撫方略,瑊言斗望等屢為寇鈔,恃寬赦不悛惡,今請(qǐng)發(fā)嘉、眉屯兵捕剪,以震懼之。 六年九月,詔懷信為嘉、眉、戎、瀘等州水陸都巡檢使,閣門祗候康訓(xùn)、符承訓(xùn)為都同巡檢使,及發(fā)虎翼、神虎等兵三千余人,令懷信與瑊商度進(jìn)討。上因謂樞密使陳堯叟曰:“往時(shí)孫正辭討蠻,有虎翼小校率眾冒險(xiǎn)者三人,朕志其姓名,今以配懷信。正辭嘗料簡鄉(xiāng)丁號(hào)‘白艻子兵’,以其識(shí)山川險(xiǎn)要,遂為鄉(xiāng)導(dǎo),今亦令懷信召募。又使臣宋賁屢規(guī)畫溪洞事,適中機(jī)要,以賁知江安縣與懷信等議事。”瑊乃點(diǎn)集昌、瀘、富順監(jiān)白艻子弟得六千余人。十一月,懷信、康訓(xùn)分領(lǐng),緣溪入合灘,至生南界斗滿村遇夷賊二千余人,擊之,殺傷五百人,奪梭槍藤牌。會(huì)暮,收眾保砦。夷黨三千余人分兩道,張旗喊呼來逼砦柵,懷信出擊,皆潰散。進(jìn)壁娑婆,遇夷二千于羅固募村,又破之。追至斗行村上屏風(fēng)山,連破四砦。一日三戰(zhàn),俘馘百余人,奪資糧五千石、槍刀什器萬數(shù),焚羅固募斗引等三十余村、庵舍三千區(qū)。懷信又引兵至斗行村追擊過盧羅,射仆二百余人,爇其欄柵千數(shù)。分遣部下于羅個(gè)頰羅能落運(yùn)等村及龍峨山掩殺,大獲戎具,斬首級(jí)及重傷投崖死者頗眾,燒舍千區(qū)及積谷累萬。兩路兵會(huì)于涇灘置砦,遣康訓(xùn)部壕砦卒修涇灘路,以渡大軍。俄為夷賊所邀,戰(zhàn)不利,訓(xùn)顛于崖,死之。懷信引兵急擊,大敗之,追斬至涇灘。懷信夾砦于晏江口,瑊與符承訓(xùn)偵知賊諜欲乘夜擊晏江,馳報(bào)懷信,即自涇灘拔砦赴之。比至晏江北山,夷眾萬余已自東南合勢逼懷信砦,懷信彀強(qiáng)弩環(huán)砦射賊,瑊等整眾乘高策援,夷人大懼而卻,合擊破之,死傷千余人。 七年正月,其酋斗望三路分眾來斗,又為官軍大敗,射殺數(shù)百人,溺江水死者莫計(jì)。夷人震詟,詣軍首服,納牛羊、銅鼓、器械,瑊等依詔撫諭。二月,還軍淯井,夷首斗望及諸村首領(lǐng)悉赴監(jiān)自陳,愿貸死,永不寇盜邊境。因殺三牲盟誓,辭甚懇苦。即犒以牢酒,感悅而去,{、懷信等上言夷人寧息,請(qǐng)置淯井監(jiān)壕柵,并許近界市馬。從之。 八年,夔州路上言黔州西南密州夷族張聲進(jìn)遣使進(jìn)奉,為南寧州蕃落使龍漢<王堯>邀奪,仇劫不已,乞降敕書安撫。 天圣四年龍光凝、景祐三年龍光辨、康定元年龍光琇、慶歷五年龍以特、皇祐二年龍光澈等,繼以方物來貢獻(xiàn)。與以特俱至者七百十九人。是年,以安遠(yuǎn)將軍、知蕃落使龍光辨為寧遠(yuǎn)軍大將軍,寧遠(yuǎn)將軍知靜蠻軍節(jié)度使龍光凝、承宣武寧大將軍龍異豈并為安遠(yuǎn)大將軍,承宣奉化大將軍龍異魯為武寧大將軍。至和中,龍以烈、龍異靜、首領(lǐng)張漢陛、王子羅以崇等皆入貢,命其首領(lǐng)而下九十三人為大將軍至郎將。嘉祐中,以烈復(fù)至。大率龍姓諸部族地遠(yuǎn)且貧,熙寧中來見,賜以袍帶等物,刺其數(shù)于背。又有張玉、石自品者,嘉祐中來貢,而鶼州亦遣人貢馬。有董氏世知保州曰仲元者,襲是州二十余年矣,至是益州鈐轄司表其善拊蠻夷,命為本州刺史。鶼州、保州皆西南邊地也。又有夷在瀘州部,亦西南邊地,所部十州:曰鞏、曰定、曰高、曰奉、曰淯、曰宋、曰納、曰晏、曰投附、曰長寧,皆夷人居之,依山險(xiǎn),善寇掠。淯井監(jiān)者,在夷地中,朝廷置吏領(lǐng)之,以拊御夷眾,或不得人,往往生事。 慶歷四年四月,夷人攻三江砦,詔秦鳳路總管司發(fā)兵千人選官馳往捕擊。既而瀘州教練使、生南招安將史愛誘降夷賊斗敖等,詔并補(bǔ)三班差使、殿侍、淯井監(jiān)一路招安巡檢。未幾,夷眾復(fù)寇三江砦,指使王用等擊走之。 皇祐元年二月,夷眾萬余人復(fù)圍淯井監(jiān),水陸不通者甚久。初,監(jiān)戶負(fù)晏州夷人錢而歐傷斗落妹,其眾憤怒,欲報(bào)之。知瀘州張昭信勸諭,既已聽服,而氵肓育井監(jiān)復(fù)執(zhí)婆然村夷人細(xì)令等,殺長寧州落占等十人,故激成其亂。詔知益州田況發(fā)旁郡士卒,命梓夔路兵馬鈐轄宋定往援之。于是兩路合官軍洎白艻子弟幾二萬人與戰(zhàn),兵死者甚眾,饑死又千余人,數(shù)月然后平。賜況及轉(zhuǎn)運(yùn)使敕書,褒獎(jiǎng)宋定而下十三人,進(jìn)秩有差。后況還朝,乃奏夷眾連年為亂,繇主者非其人,請(qǐng)令轉(zhuǎn)運(yùn)、鈐轄司舉官為知監(jiān)、監(jiān)押,代還日,特遷一資。從之。 嘉祐二年,三里村夷斗還等百五十人復(fù)謀內(nèi)寇。有黃土坎夷斗蓋,長寧州人也,先以其事來告。淯井監(jiān)引兵趨之,捕斬七千余級(jí)。鈐轄司上聞,詔賜斗蓋錢三十萬、錦袍、銀帶。明年,又補(bǔ)斗蓋長寧州刺史。 瀘州部舊領(lǐng)姚州廢已久,有烏蠻王子得蓋者來居其地,部族最盛,數(shù)遣人詣官,自言愿得州名以長夷落。事聞,因賜號(hào)姚州,鑄印予之。得蓋又乞敕書一通以遺子孫,詔從其請(qǐng)。 夔州路又有溱、南二州夷,頗盛強(qiáng),皇祐初,詔自今歲遣使者存問之。 雅州西山野川路蠻者,亦西南夷之別種也,距州三百里,有部落四十六,唐以來皆為羈縻州。太平興國三年,首領(lǐng)馬令膜等十四人以名馬、犎牛、虎豹皮、麝臍來貢,并上唐朝敕書告身凡七通,咸賜以冠帶,其首領(lǐng)悉授官以遣之。紹圣二年,以碉門砦蠻部王元壽襲懷化司戈云。 黎州諸蠻,凡十二種:曰山后兩林蠻,在州南七日程;曰邛部川蠻,在州東南十二程;曰風(fēng)琶蠻,在州西南一千一百里;曰保塞蠻,在州西南三百里;曰三王蠻,亦曰部落蠻,在州西百里;曰西箐蠻,有彌羌部落,在州西三百里;曰凈浪蠻,在州南一百五十里;曰白蠻,在州東南一百里;曰烏蒙蠻,在州東南千里;曰阿宗蠻,在州西南二日程。凡風(fēng)琶、兩林、邛部皆謂之東蠻,其余小蠻各分隸焉。邛部于諸蠻中最驕悍狡譎,招集蕃漢亡命,侵攘他種,閉其道以專利。曰大云南蠻,曰小云南蠻,即唐南詔,今名大理國,自有傳。夷俗尚鬼,謂主祭者鬼主,故其酋長號(hào)都鬼主。 山后兩林蠻,后唐天成間始來貢。開寶二年六月壬子,勿兒遣部落將軍離魚以狀白黎州,期十月內(nèi)入貢,成都府以聞,詔嘉答之。至是來朝,賜以器幣。由黎州南行七日而至其地,又一程,至巂州。巂州今廢,空城中但有浮圖一。又二程,至建昌城。又十七程,至云南。三年七月,又朝貢。六年四月,邛部川歸德將軍阿伏上言,為山后兩蠻勿兒率眾侵掠堡砦。八年,懷化將軍勿尼等六十余人來貢,詔以勿尼為歸德將軍,又以兩林蠻大鬼主蘇吠為懷化將軍。 太平興國二年,遣使王子卑彩、副使牟蓋、鬼主還祖等七十八人以名馬來貢,乞頒正朔。下詔曰:“山后兩林要蠻主歸德將軍勿尼、懷化將軍勿兒等克慕聲明,遠(yuǎn)修職貢,并增環(huán)衛(wèi)之秩,俾為夷落之榮。勿尼可特授歸德大將軍,勿兒可特授懷化大將軍!笔嵌智彩闺x魚貢犀二株、馬九匹,來賀登極。四年,勿兒與都鬼主又遣王子祚遇以名馬來貢。八年,蠻主弟牟昂及王子牟蓋、摩忙、卑愧、副使牟計(jì)等二百三十九人來貢。詔以牟昂為懷化大將軍,牟蓋等三人為歸德郎將,牟計(jì)等百二十人并為懷化司戈。 雍熙三年,勿尼等及其王子李奉恩復(fù)來貢馬。淳化元年,王子離魚、副使卑都、卑諭、鬼主岥禮等百二十八人來貢。詔授離魚歸德將軍,卑都保順郎將,卑諭歸德司戈,卑熱等五十四人懷化司戈。 天禧二年,山后兩林百蠻都鬼主李阿善遣將軍卑熱等一百五十人來貢。 邛部川蠻,亦曰大路蠻,亦曰勿鄧,居漢越巂郡會(huì)無縣地。其酋長自稱“百蠻都鬼主”。開寶二年六月,都鬼主阿伏白黎州,期以十月令王子入貢,成都府以聞,詔嘉納之。四年,黎州定遠(yuǎn)兵士構(gòu)叛,聚居鹿角溪,阿伏令弟游擊將軍卑吠等率眾平之。詔賜阿伏銀帶、錦袍,并賜其眾銀帛各百,以為歸德將軍。六年,阿伏與山后兩林蠻主勿兒言語相失,勿兒率兵侵邛部川,頗俘殺部落。黎州以聞,并賜詔慰諭,令各守封疆,勿相侵犯。 太平興國四年,首領(lǐng)牟昂、諸族鬼主副使離襪等各以方物來貢。 雍熙二年,都鬼主諾驅(qū)并其母熱免遣王子阿有等百七十二人以方物、名馬來貢。詔以諾驅(qū)為懷化將軍,并賜其母銀器。 端拱二年,遣弟少蓋等三百五十人來賀籍田,貢御馬十四匹、馬二百八十匹、犀角二、象牙二、莎羅毯一、合金銀飾蠻刀二、金飾馬鞍勒一具、羱羊十、犛牛六。詔以少蓋為歸德郎將。 淳化元年,諾驅(qū)自部馬二百五十匹至黎州求互市,詔增給其直。諾驅(qū)令譯者言更入西蕃求良馬以中市。二年,復(fù)遣子牟昂、叔離襪以方物、良馬、嫠牛來貢,仍乞加恩。詔授諾驅(qū)懷化大將軍,少蓋懷化將軍,牟昂歸德將軍,離襪懷化司戈;又封諾驅(qū)母歸德郡太君熱免寧遠(yuǎn)郡太君,弟離遮、小男阿醉都判官,任彥德等一百九十一人為懷化司戈。 至道元年,李順亂西川,王繼恩討平之。遣嘉州牙校辛顯使,諾驅(qū)奉淳化二年所授官告、敕書及日歷為信,因言與賊樊秀等接戰(zhàn),敗之,復(fù)請(qǐng)朝覲,通嘉州舊路。繼恩上言:“通嘉州路非便,只令于黎州賣馬!痹t不允。其入覲王子一十九人并加官,鬼主三十六人并賜敕書以撫之。至道三年,遣王子阿醉來朝。 真宗咸平二年,遣王子部的等來貢文犀、名馬,賜衣帶、器幣有差。又乞給印,以“大渡河南山前、后都鬼主”為文,從之。五年,又遣王子離歸等二百余人入貢。六年,黎州言邛部川都蠻王諾驅(qū)卒,其子阿遒立。 景德二年,阿遒遣王子將軍百九十二人來貢。詔授阿遒安遠(yuǎn)將軍,阿遒叔懷化將軍,阿育為歸德將軍,離歸為懷化將軍,大判官懷化司候任彥德、王子將軍部的并為懷化郎將,判官任惟慶為懷化司候。大中祥符元年,遣將軍趙勿娑等獻(xiàn)名馬、犀角、象齒、娑羅毯,會(huì)于泰山。禮畢,阿遒加恩。勿娑等厚賜遣還。 天圣八年十月,邛部川都蠻王黎在遣卑郎、離滅等來貢方物。時(shí)占城、龜茲、沙州亦皆入貢,至以家自隨。晏殊因請(qǐng)圖其人物衣冠,并訪道里風(fēng)俗以上史官,詔可。九年三月,命黎在為保義將軍,又命其部族為郎將、司戈、司候,凡三十余人。明道元年,黎州言黎在請(qǐng)三歲一貢,詔諭以道路遐遠(yuǎn),聽五年一至。景祐初,黎州復(fù)言邛部蠻請(qǐng)歲入貢,詔如明道令。寶元元年,百蠻都王忙海遣將軍卑蓋等貢方物,且請(qǐng)三歲一貢,不許。 慶歷四年,邛部川山前、山后百蠻都鬼主牟黑遣將軍阿濟(jì)等三百三十九人獻(xiàn)馬二百一十、嫠牛一、大角羊四、犀株一、莎羅毯一。慶歷間,有都鬼主弁黑等入貢。未幾,其王咩墨擾邊,知黎州孫固使其首領(lǐng)苴克殺之。 熙寧三年,苴克遣使來賀登寶位,自稱“大渡河南邛部川山前、山后百蠻都首領(lǐng)”,賜敕書、器幣、襲衣、銀帶。是年,苴克死,詔以其子韋則為懷化校尉、大渡河南邛部川都鬼主。九年,遣其將軍卑郎等十四人入貢。 乾道元年,詔以崖襪襲兄蒙備金紫光祿大夫、懷化校尉、都鬼主如故。淳熙元年,吐蕃寇西邊,崖襪率眾掩擊,詔嘉其功。二年五月,兩林蠻王弟籠畏及酋長崖來率部義等攻邛部川之籠甕城,不克,大掠而去。崖襪追之,不及。制置使范成大檄黎州嚴(yán)加備御。八年,崖襪死,其侄墨崖襲職。詔黎州屯戍土軍、禁軍及西兵,遇有邊事并聽本州守臣節(jié)制。 嘉定九年,邛部川逼于云南,遂伏屬之。其族素效順,捍御邊陲,既折歸云南,失西南一藩籬矣。 風(fēng)琶蠻,咸平初,其王曩{莎女}遣使烏柏等貢馬五十七匹,素地紅花娑羅毯二,來賀即位。詔授曩{莎女}及進(jìn)奉使等官,優(yōu)賜遣之。景德三年,又遣烏柏來貢,詔授曩{莎女}歸德將軍,烏柏等四十六人弟遷郎將、司階、司戈。 保塞蠻,開寶間,其蠻七十余人由大渡河來歸,時(shí)時(shí)來貨其善馬。紹興二十七年,川、秦都大司言:“漢地民張?zhí)寐时娊贇⑹旭R蠻客崖遇等,恐啟邊釁,已加慰諭,并償其直矣!痹t免知州唐秬及通判陳伯強(qiáng)官,抵首賊法。 部落蠻,有劉、楊、郝、趙、王五姓。淳熙七年十月,黎州五部落蠻貢馬三百匹求內(nèi)附,詔許通互市,卻其所獻(xiàn)馬。 彌羌部落。乾道九年,吐蕃青羌以知黎州宇文紹直不仇其馬價(jià),憤怨為亂。詔帥憲撫安之,紹直罷免。青羌首領(lǐng)奴兒結(jié)等市馬黎州,大肆虜掠,權(quán)州事王昉多給金帛,亟遣還。宣撫使虞允文言昉貪功,恐他部效尤,漸啟邊釁。詔降昉兩官。十月,黎州吐蕃復(fù)寇邊,攻虎掌砦。詔四川宣撫司檄成都府調(diào)兵二千人戍黎州以御之。 淳熙二年,奴兒結(jié)還所虜生口三十九人。黎州與之盟,復(fù)聽其互市,給賞歸之。制置使范成大言:“所虜未盡歸我,豈可復(fù)與通好?”詔謫宇文紹直,編管千里外。成大增黎州五砦,籍強(qiáng)壯五千人為戰(zhàn)兵;吐蕃入寇之徑凡十有八,皆筑堡戍之。奴兒結(jié)率眾二千扣安靜砦。成大調(diào)飛山卒千人赴之,度其三日必遁,戒勿追。已而果然。 青羌奴兒結(jié)為邊害者十余年,其后制置使留正以計(jì)禽殺之,盡殲其黨。淳熙十二年,趙汝愚代為制置使,或謂殺降不祥,必啟邊患,汝愚不為動(dòng),但分守險(xiǎn)要,嚴(yán)備以待之。明年,奴兒結(jié)弟三開果入寇,邊備完固,三開不能攻,走歸。汝愚縣重賞以間群蠻,三開不能孤立,遂以憂死。時(shí)虛恨蠻族最強(qiáng),破小路蠻,并其地,與黎州接壤,請(qǐng)通互市。汝愚以黎州三面被邊,若更通虛恨蠻,恐重貽他日之憂,不若拒之為便。帝以其知大體,從之。尋汝愚以定青羌功加龍圖閣直學(xué)士。 嘉定元年十二月,彌羌蓄卜由惡水渡河,寇黎州,破碉子砦。初,蓄卜弟悶巴至三沖為人所殺,又徙白水村渡于安靜砦,羌人患之。蓄卜遂與青羌詣邛部川,欲假道女兒城以入寇。守臣楊子謨諜知之,數(shù)以貲遺其都王母,俾毋假道,時(shí)時(shí)饋米以濟(jì)其饑,蠻人德之。會(huì)趙公庀代為郡,靳不與,蓄卜遂得假道渡河,攻茆坪砦,掠三松、蠶砂、橫山、三增、白羊諸村?で参鞅鴮Ⅻh壽御之,失利,復(fù)遣統(tǒng)領(lǐng)王光世往。羌人由茆坪以革船渡河,光世憚之,留屯三沖不敢進(jìn)。羌人焚掠既盡,渡河而歸。二年二月,復(fù)寇黎州良溪砦,官軍敗績。八年二月,蓄卜降。蓄卜連年入寇,皆青羌曳失索助之,守臣袁柟遣安靜砦總轄杜軫招降之。 他如浮浪蠻、白蠻、烏蒙蠻、阿宗蠻,則其地各有所服屬云。 敘州三路蠻:西北曰董蠻,正西曰石門部,東南曰南廣蠻。 董蠻在馬湖江右,僰侯國也。唐羈縻馴、騁、浪、商四州之地。其酋董氏,宋初有董舂惜者貢馬,自稱“馬湖路三十七部落都王子”。其地北近犍為之沭川賴因砦。砦厄蠻險(xiǎn),蠻數(shù)寇抄。熙寧、紹圣中,朝廷皆為徙賴因監(jiān)押駐榮丁砦,而以縣吏控截。政和五年,始改差監(jiān)押充知砦事,蠻寇掠如故。 南廣蠻在敘州慶符縣以西,為州十有四。大觀三年,有夷酋羅永順、楊光榮、李世恭等各以地內(nèi)屬,詔建滋、純、祥三州,后皆廢。 石門蕃部與臨洮土羌接,唐曲、播等十二州之地。俗椎髻、披氈、佩刀,居必欄棚,不喜耕稼,多畜牧。其人精悍善戰(zhàn)斗,自馬湖、南廣諸族皆畏之。蓋古浪稽、魯望諸部也。 威州保霸蠻者,唐保、霸二州也。天寶中所置,后陷沒。酋董氏,世有其地,與威州相錯(cuò),因羈縻焉。 保州有董仲元、霸州有董永錫者,嘉祐及熙寧中皆嘗請(qǐng)命于朝。政和三年,知成都龐恭孫始建言開拓,置官吏。于是以董舜咨保州地為祺州,董彥博霸州地為亨州,授舜咨刺史,彥博團(tuán)練使。舜咨尋遷觀察使;彥博留后,遂為節(jié)度使。詔成都給居第、田十二頃。二州經(jīng)費(fèi)歲用錢一萬二千一百緡,米麥一萬四千七百石,絹二千八百五十匹,䌷布、綾綿、茶、鹽、銀等不預(yù)焉。后皆為砦。 茂州諸部落,蓋、涂、靜、當(dāng)、直、時(shí)、飛、宕、恭等九州蠻也。蠻自推一人為州將,治其眾,而常詣茂州受約束。茂州居群蠻之中,地不過數(shù)十里,宋初無城隍,惟植鹿角自固。蠻乘夜屢入寇,民甚苦之。熙寧八年,相率詣州請(qǐng)筑城,知州事范百常實(shí)主是役。蠻以為侵其地,率眾奄至,百常擊走之,乃合靜、時(shí)等蠻來寇。百常拒守凡七十日。詔遣王中正將陜西兵來援,入恭州、宕州,誅殺頗眾,蠻乃降。 政和五年,有直州將郅永壽、湯延俊、董承有等各以地內(nèi)屬,詔以永壽地建壽寧軍,延俊、承有地置延寧軍。時(shí)威州亦建亨、祺二州,然亨至威才九十里,壽寧距茂才五里,在大早江之外,非扼控之所,未幾皆廢。 七年,涂、靜、時(shí)、飛等州蠻復(fù)反茂州,殺掠千余人。知成都周燾遣兵馬鈐轄張永鐸等擊之,畏懦不敢進(jìn),皆坐黜。以孫羲叟節(jié)制綿、茂軍,于是中軍將種友直等破其都祿板舍原諸族,蠻敗散。其酋旺烈等詣茂州請(qǐng)降,乃班師。授旺烈官,月給茶彩。自后蠻亦驕。 宣和五年,宕、恭、直諸部落入寇。六年,涂、靜蠻復(fù)犯茂州云。 渝州蠻者,古板楯七姓蠻,唐南平獠也。其地西南接烏蠻、昆明、哥蠻、大小播州,部族數(shù)十居之。 治平中,熟夷李光吉、梁秀等三族據(jù)其地,各有眾數(shù)千家。間以威勢脅誘漢戶,有不從者屠之,沒入土田。往往投充客戶,謂之納身,稅賦皆里胥代償。藏匿亡命,數(shù)以其徒偽為生獠動(dòng)邊民,官軍追捕,輒遁去,習(xí)以為常,密賂黠民覘守令動(dòng)靜,稍筑城堡,繕器甲。遠(yuǎn)近患之。 熙寧三年,轉(zhuǎn)運(yùn)使孫固、判官張?jiān)柺贡R使馮儀、弁簡、杜安行圖之,以禍福開諭,因進(jìn)兵,復(fù)賓化砦,平蕩三族。以其地賦民,凡得租三萬五千石,絲綿一萬六千兩。以賓化砦為隆化縣,隸涪州;建榮懿、扶歡兩砦。 其外銅佛壩者,隸渝州南川縣,地皆膏腴。自光吉等平,他部族據(jù)有之。朝廷因補(bǔ)其土人王才進(jìn)充巡檢,委之控扼。才進(jìn)死,部族無所統(tǒng),數(shù)出盜邊。朝廷命熊本討平之,建為南平軍,以渝州南川、涪州隆化隸焉。 元豐四年,有楊光震者,助官軍破乞弟,殺其黨阿訛。大觀二年,木攀首領(lǐng)趙泰、播州夷族楊光榮各以地內(nèi)屬,詔建溱、播二州,后皆廢。 黔州、涪州徼外有西南夷部,漢牂牁郡,唐南寧州、牂牁、昆明、東謝、南謝、西趙、充州諸蠻也。其地東北直黔、涪,西北接嘉、敘,東連荊楚,南出宜、桂。俗椎髻、左衽,或編發(fā);隨畜牧遷徙亡常,喜險(xiǎn)阻,善戰(zhàn)斗。部族共一姓,雖各有君長,而風(fēng)俗略同。宋初以來,有龍蕃、方蕃、張蕃、石蕃、羅蕃者,號(hào)“五姓蕃”,皆常奉職貢,受爵命。 治平四年十二月,知靜蠻軍、蕃落使、守天圣大王龍異閣等入見,詔以異閣為武寧將軍,其屬二百四十一人各授將軍及郎將。 熙寧元年,有方異<王兄>,三年,有張漢興各以方物來獻(xiàn),授異<王兄>靜蠻軍,漢興捍蠻軍,并節(jié)度使。六年,龍蕃、羅蕃、方蕃、石蕃八百九十人入覲,貢丹砂、氈、馬,賜袍帶、錢帛有差。其后,比歲繼來。龍蕃眾至四百人,往返萬里,神宗憫其勤,詔五姓蕃五歲聽一貢,人有定數(shù),無輒增加,及別立首領(lǐng),以息公私之?dāng)_。命宋敏求編次《諸國貢奉錄》,客省、四方館撰儀,皆著為式。 元豐五年,張蕃乞添貢奉人至三百,詔故事以七十人為額,不許。七年,西南程蕃乞貢方物,愿依五姓蕃例注籍。從之。 元祐二年,西南石蕃石以定等赍表,自稱“西平州武圣軍”。禮部言元豐著令以五年一貢為限,今年限未及。詔特令入貢。五年,八年,紹圣四年,龍蕃皆貢方物。龍氏于諸姓為最大,其貢奉尤頻數(shù),使者便衣布袍,至假伶人之衣入見,蓋實(shí)貧陋,所冀者恩賞而已。故事,蠻夷入貢,雖交阯、于闐之屬皆御前殿見之,獨(dú)此諸蕃見于后殿,蓋卑之也。 元符二年,又有牟韋蕃入貢,詔以進(jìn)奉人韋公憂、公市、公利等為郎將。 諸蕃部族數(shù)十,獨(dú)五姓最著,程氏、韋氏皆比附五姓,故號(hào)“西南七蕃”云。 施州蠻者,夔路徼外熟夷,南接牂牁諸蠻,又與順、富、高、溪四州蠻相錯(cuò),蓋唐彭水蠻也。 咸平中,施蠻嘗入寇,詔以鹽與之,且許其以粟轉(zhuǎn)易,蠻大悅,自是不為邊患。后因饑,又以金銀倍實(shí)直質(zhì)于官易粟,官不能禁。熙寧六年,詔施州蠻以金銀質(zhì)米者,估實(shí)直;如七年不贖,則變易之。著為令。 熊本經(jīng)制淯井事,蠻酋田現(xiàn)等內(nèi)附,夔路轉(zhuǎn)運(yùn)判官董鉞、副使孫珪、知施州寇平,皆以招納功被賞。 施、黔比近蠻,子弟精悍,用木弩藥箭,戰(zhàn)斗趫捷,朝廷嘗團(tuán)結(jié)為忠義勝軍。其后,瀘州、淯井、石泉蠻叛,皆獲其用。 高州蠻,故夜郎也,在涪州西南。宋初、其酋田景遷以地內(nèi)附,賜名珍州,拜為刺史。景遷以郡多火災(zāi),請(qǐng)易今名。大觀二年,有駱解下、上族納土,復(fù)以珍州名云。 瀘州西南徼外,古羌夷之地,漢以來王侯國以百數(shù),獨(dú)夜郎、滇、邛都、巂、昆明、徙、莋都、冉駹、白馬氐為最大。夜郎,在漢屬牂牁郡,今涪州之西,溱、播、珍等州封域是也;滇,在漢為益州郡,今姚州善闡之地是也;邛都,巂州會(huì)同川與吐蕃接,今邛部川蠻所居也;巂,今巂州;昆明,在黔、瀘徼外,今西南蕃部所居也;徙,今雅州嚴(yán)道地;莋都,在黎州南,今兩林及野川蠻所居地是也;冉駹,今茂州蠻、汶山夷地是也;白馬氐,在漢為武都郡,今階州、汶州,蓋羌類也:此皆巴蜀西南徼外蠻夷也。 自黔、恭以西,至涪、瀘、嘉、敘,自階又折而東,南至威、茂、黎、雅,被邊十余郡,綿亙數(shù)千里,剛夷惡獠,殆千萬計(jì)。自治平之末訖于靖康,大抵皆通互市,奉職貢,雖時(shí)有剽掠,如鼠竊狗偷,不能為深患。參考古今,辨其封域,以見琛贐之自至,梯航之所及者爾。若夫邊荊楚、交廣,則系之溪峒云。 淯水夷者,羈縻十州五囤蠻也,雜種夷獠散居溪谷中。慶歷初,瀘州言:“管下溪峒十州,有唐及本朝所賜州額,今烏蠻王子得蓋居其地。部族最盛,旁有舊姚州,廢已久,得蓋愿得州名以長夷落!痹t復(fù)建姚州,以得蓋為刺史,鑄印賜之。得蓋死,其子竊號(hào)“羅氏鬼主”。鬼主死,子仆射襲其號(hào),浸弱不能令諸族。 烏蠻有二酋領(lǐng):曰晏子,曰斧望個(gè)恕,常入漢地鬻馬。晏子所居,直長寧、寧遠(yuǎn)以南,斧望個(gè)恕所居,直納溪、江安以東,皆仆夜諸部也。晏子距漢地絕近,猶有淯井之阻。斧望個(gè)恕近納溪,以舟下瀘不過半日。二酋浸強(qiáng)大,擅劫晏州山外六姓及納溪二十四姓生夷。夷弱小,皆相與供其寶。 熙寧七年,六姓夷自淯井謀入寇,命熊本經(jīng)制之。景思忠戰(zhàn)沒,本將蜀兵,募土丁及夷界黔州弩手,以毒矢射賊,賊驚潰。于是山前后、長寧等十郡八姓及武都夷皆內(nèi)附。提點(diǎn)刑獄范百祿作文以誓之曰: 蠢茲夷丑,淯溪之滸。為虺為豺,憑負(fù)固圉。殺人于貨,頭顱草莽。莫慘燔炙,莫悲奴虜。狃虓熟慝,胡可悉數(shù)。疆吏茍玩,噤不敢語。 奮若之歲,曾是強(qiáng)御。躑躅嘯聚,三壕、羅募。僨我將佐,戕我士伍。西南繹騷,帝赫斯怒。帝怒伊何?神圣文武。民所安樂,惟曰慈撫。民所疾苦,惟曰砭去。乃用其良,應(yīng)變是許。粥熊裔孫,爰馭貔虎。殲其渠酋,判其黨與。既奪之心,復(fù)斷右股。 攝提孟陬,徂征有敘。背孤?lián)籼,深入厥阻。兵從天下,鐵首其舉。紛紜騰沓,莫敢嬰牾;鹌涑惭ǎ捌鋰镔A。暨其貲畜,墟其林橆。殺傷系縲,以百千數(shù)。涇灘望風(fēng),悉力比附。丁為帝民,地曰王土。投其器械,籍入官府。百死一贖,莫保銅鼓。 歃盟神天,視此狗鼠。敢忘誅絕,以干罪罟。乃稱上恩,俾復(fù)故處。殘丑厥角,泣血訴語:“天子之德,雨旸覆護(hù)。三五噍類,請(qǐng)比涇仵。” 大邦有令,其戒警汝:天既汝貸,汝勿予侮。惟十九姓,往安汝堵。吏治汝責(zé),汝力汝布。吏時(shí)汝耕,汝稻汝黍。懲創(chuàng)于今,無忲往古。小有堡障,大有城戍。汝或不聽,汝擊汝捕。尚有虓將,突騎強(qiáng)旅。傅此黔軍,毒矢勁弩。天不汝容,暴汝居所。不汝遺育,悔于何取! 立石于武寧砦。 熊本言二酋桀黠,不羈縻之則諸蠻未易服,遂遣人說誘招納。于是晏子、斧望個(gè)恕及仆夜皆愿入貢,受王命。晏子未及命而死,乃以個(gè)恕知?dú)w來州,仆夜知姚州,以個(gè)恕之子乞弟、晏子之子沙取祿路并為把截將、西南夷部巡檢。 八年,俞州獠寇南州,獠酋阿訛率其黨奔個(gè)恕。熊本重賞檄斬訛。訛桀黠,習(xí)知邊境虛實(shí),個(gè)恕匿不殺,詭降于納溪。訛得不死,甚德個(gè)恕,為伺邊隙。會(huì)個(gè)恕老厭兵,以事屬乞弟,遂與訛侵諸部。 十年,羅茍夷犯納溪砦。初,砦民與羅茍夷競魚笱,誤毆?dú)⒅魹榘打?yàn)。夷已忿,謂:“漢殺吾人,官不嘗我骨價(jià),反暴露之!彼炫。提點(diǎn)刑獄穆珦言:“納溪去瀘一舍,羅茍去納溪數(shù)里,今托事起端,若不加誅,則烏蠻觀望,為害不細(xì)。”乃詔涇原副總管韓存寶擊之。存寶召乞弟等犄角,討蕩五十六村,十三囤蠻乞降,愿納土承賦租。乃詔罷兵。 元豐元年,乞弟率晏州夷合步騎六千至江安城下,責(zé)平羅茍之賞。城中守兵才數(shù)百,震恐不能授甲,蠻數(shù)日乃引去。知瀘州喬敘要欲與盟,遣梓夔都監(jiān)王宣以兵二千守江安,仍奏以乞弟襲歸來州刺史。韓運(yùn)遣小校楊舜之召乞弟拜敕,乞弟不出;遣就賜之,亦不見;而令小蠻從舜之取敕以去。喬敘因沙取祿路以賄招乞弟,乃肯來。 三年,盟于納溪。蠻以為畏己,益悖慢。盟五日,遂以眾圍羅個(gè)牟族。羅個(gè)牟,熊本所團(tuán)結(jié)熟夷也。王宣往救之,蠻解圍,合力拒官軍。宣與一軍皆沒,事遂張,驲召存寶授方略,統(tǒng)三將兵萬八千趨東川。存寶怯懦不敢進(jìn),乞弟送款紿降,存寶信之,遂休兵于綿、梓、遂、資間。 四年,詔以環(huán)慶副總管林廣代存寶,按寶逗撓,誅之。熟夷楊光震殺阿訛,詔林廣與光震同力討賊。乞弟恐,復(fù)送款。帝以其前后反覆,無真降意,督廣進(jìn)師。廣遂破樂共城,至斗蒲村,斬首二千五百級(jí)。次落婆,乞弟乃納降。廣盛陳兵以受之,對(duì)語良久,乞弟疑有變,引眾遁。廣帥兵深入,會(huì)大雨雪,浹旬始次老人山,山形劍立。度黑崖,至鴉飛不到山。五年正月,次歸來州,天大寒,然桂為薪,軍士皆凍墮指。留四日,求乞弟不可得。內(nèi)侍麥文昞問廣軍事,廣曰:“賊未授首,當(dāng)待罪!蔽臅\乃出所受密詔曰:“大兵深入討賊,期在梟獲元惡。如已破其巢穴,雖未得乞弟,亦聽班師!避娭薪院羧f歲,曰:“天子居九重,明見萬里外!蹦艘员娺。自納溪之役,師行凡四十日。筑樂共城、江門砦、梅嶺席帽溪堡,西達(dá)淯井,東道納溪,皆控制要害。捷書聞,赦梓州路,以歸來州地賜羅氏鬼主。乞弟既失土,窮甚,往來諸蠻間,無所依。帝猶欲招來之,命知瀘州王光祖開諭,許以自新。會(huì)其死,于是羅始黨、斗然、斗更等諸酋請(qǐng)依十九姓?qǐng)F(tuán)結(jié),新收生界八姓、兩江夷族請(qǐng)依七姓?qǐng)F(tuán)結(jié),皆為義軍。從之。自是瀘夷震懾,不復(fù)為邊患。沙取祿路死,子鱉弊承襲。 政和五年,晏州夷卜漏叛,砦將高公老遁,招討使趙遹討平之,授鱉弊西南夷界都大巡檢。事見《趙遹傳》。

 

宋史

  《宋史》是二十五史之一,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后主持修撰,《宋史》與《遼史》、《金史》同時(shí)修撰!端问贰啡珪斜炯o(jì)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共計(jì)496卷,約500萬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

卷三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卷三百九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三
卷三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十四 卷三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五
卷三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十六 卷三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五十七
卷三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五十八 卷四百 列傳第一百五十九
卷四百一 列傳第一百六十 卷四百二 列傳第一百六十一
卷一 本紀(jì)第一 卷二 本紀(jì)第二
卷三 本紀(jì)第三 卷四 本紀(jì)第四
卷五 本紀(jì)第五 卷六 本紀(jì)第六
卷七 本紀(jì)第七 卷八 本紀(jì)第八
卷九 本紀(jì)第九 卷十 本紀(jì)第十
卷十一 本紀(jì)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jì)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jì)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jì)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jì)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jì)第十六
卷十七 本紀(jì)第十七 卷十八 本紀(jì)第十八
卷十九 本紀(jì)第十九 卷二十 本紀(jì)第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jì)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jì)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 本紀(jì)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jì)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 本紀(jì)第二十五 卷二十六 本紀(jì)第二十六
卷二十七 本紀(jì)第二十七 卷二十八 本紀(jì)第二十八
卷二十九 本紀(jì)第二十九 卷三十 本紀(jì)第三十
卷三十一 本紀(jì)第三十一 卷三十二 本紀(jì)第三十二
卷三十三 本紀(jì)第三十三 卷三十四 本紀(jì)第三十四
卷三十五 本紀(jì)第三十五 卷三十六 本紀(jì)第三十六
卷三十七 本紀(jì)第三十七 卷三十八 本紀(jì)第三十八
卷三十九 本紀(jì)第三十九 卷四十 本紀(jì)第四十
卷四十一 本紀(jì)第四十一 卷四十二 本紀(jì)第四十二
卷四十三 本紀(jì)第四十三 卷四十四 本紀(jì)第四十四
卷四十五 本紀(jì)第四十五 卷四十六 本紀(jì)第四十六
卷四十七 本紀(jì)第四十七 卷四十八 志第一
卷四十九 志第二 卷五十 志第三
卷五十一 志第四 卷五十二 志第五
卷五十三 志第六 卷五十四 志第七
卷五十五 志第八 卷五十六 志第九
卷五十七 志第十 卷五十八 志第十一
卷五十九 志第十二 卷六十 志第十三
卷六十一 志第十四 卷六十二 志第十五
卷六十三 志第十六 卷六十四 志第十七
卷六十五 志第十八 卷六十六 志第十九
卷六十七 志第二十 卷六十八 志第二十一
卷六十九 志第二十二 卷七十 志第二十三
卷七十一 志第二十四 卷七十二 志第二十五
卷七十三 志第二十六 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七
卷七十五 志第二十八 卷七十六 志第二十九
卷七十七 志第三十 卷七十八 志第三十一
卷七十九 志第三十二 卷八十 志第三十三
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四 卷八十二 志第三十五
卷八十三 志第三十六 卷八十四 志第三十七
卷八十五 志第三十八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九
卷八十七 志第四十 卷八十八 志第四十一
卷八十九 志第四十二 卷九十 志第四十三
卷九十一 志第四十四 卷九十二 志第四十五
卷九十三 志第四十六 卷九十四 志第四十七
卷九十五 志第四十八 卷九十六 志第四十九
卷九十七 志第五十 卷九十八 志第五十一
卷九十九 志第五十二 卷一百 志第五十三
卷一百一 志第五十四 卷一百二 志第五十五
卷一百三 志第五十六 卷一百四 志第五十七
卷一百五 志第五十八 卷一百六 志第五十九
卷一百七 志第六十 卷一百八 志第六十一
卷一百九 志第六十二 卷一百一十 志第六十三
卷一百一十一 志第六十四 卷一百一十二 志第六十五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卷一百十四 志第六十七
卷一百一十五 志第六十八 卷一百一十六 志第六十九
卷一百一十七 志第七十 卷一百一十八 志第七十一
卷一百一十九 志第七十二 卷一百二十 志第七十三
卷一百二十一 志第七十四 卷一百二十二 志第七十五
卷一百二十三 志第七十六 卷一百二十四 志第七十七
卷一百二十五 志第七十八 卷一百二十六 志第七十九
卷一百二十七 志第八十 卷一百二十八 志第八十一
卷一百二十九 志第八十二 卷一百三十 志第八十三
卷一百三十一 志第八十四 卷一百三十二 志第八十五
卷一百三十三 志第八十六 卷一百三十四 志第八十七
卷一百三十五 志第八十八 卷一百三十六 志第八十九
卷一百三十七 樂志第九十 卷一百三十八 志第九十一
卷一百三十九 志第九十二 卷一百四十 志第九十三
卷一百四十一 志第九十四 卷一百四十二 志第九十五
卷一百四十三 志第九十六 卷一百四十四 志第九十七
卷一百四十五 志第九十八 卷一百四十六 志第九十九
卷一百四十七 志第一百 卷一百四十八 志第一百一
卷一百四十九 志第一百二 卷一百五十 志第一百三
卷一百五十一 志第一百四 卷一百五十二 志第一百五
卷一百五十三 志第一百六 卷一百五十四 志第一百七
卷一百五十五 志第一百八 卷一百五十六 志第一百九
卷一百五十七 志第一百十 卷一百五十八 志第一百十一
卷一百五十九 志第一百十二 卷一百六十 志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六十一 志第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六十二 志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六十三 志第一百一十六 卷一百六十四 志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六十五 志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六十六 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六十七 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六十八 志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六十九 志第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七十 志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七十一 志第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七十二 志第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七十三 志第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七十四 志第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七十五 志第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七十六 志第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七十七 志第一百三十 卷一百七十八 志第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七十九 志第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八十 志第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八十一 志第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八十二 志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三 志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四 志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五 志第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八十六 志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八十七 志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八十八 志第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八十九 志第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九十 志第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九十一 志第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九十二 志第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九十三 志第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九十四 志第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九十五 志第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九十六 志第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九十七 志第一百五十 卷一百九十八 志第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九十九 志第一百五十二 卷二百 志第一百五十三
卷二百一 志第一百五十四 卷二百二 志第一百五十五
卷二百三 志第一百五十六 卷二百四 志第一百五十七
卷二百五 志第一百五十八 卷二百六 志第一百五十九
卷二百七 志第一百六十 卷二百八 志第一百六十一
卷二百九 志第一百六十二 卷二百一十 表第一
卷二百一十一 表第二 卷二百一十二 表第三
卷二百一十三 表第四 卷二百一十四 表第五
卷二百一十五 表第六 卷二百一十六 表第七
卷二百一十七 表第八 卷二百一十八 表第九
卷二百一十九 表第十 卷二百二十 表第十一
卷二百二十一 表第十二 卷二百二十二 表第十三
卷二百二十三 表第十四 卷二百二十四 表第十五
卷二百二十五 表第十六 卷二百二十六 表第十七
卷二百二十七 表第十八 卷二百二十八 表第十九
卷二百二十九 表第二十 卷二百三十 表第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一 表第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二 表第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三 表第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四 表第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五 表第二十六 卷二百三十六 表第二十七
卷二百三十七 表第二十八 卷二百三十八 表第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九 表第三十 卷二百四十 表第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一 表第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第二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第三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四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六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七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第八 卷二百五十 列傳第九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十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二百五十三 傳第十二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第十三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第十四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第十五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十六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第十七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第十八 卷二百六十 列傳第十九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十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第二十一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二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二十三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十四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第二十五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第二十六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十七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十八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三十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第三十一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第三十二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第三十三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第三十四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第三十五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第三十七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第三十八 卷二百八十 列傳第三十九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第四十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第四十一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第四十二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第四十三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四十四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第四十五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六 卷二百八十八列 傳第四十七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四十八 卷二百九十 列傳第四十九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第五十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五十一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第五十二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第五十三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第五十四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第五十五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第五十六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第五十七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三百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三百一 列傳第六十 卷三百二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三百三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三百四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三百五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三百六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三百七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三百八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三百九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三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三百一十一 列傳第七十 卷三百一十二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三百一十三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三百一十四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三百一十五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三百一十六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三百一十八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三百一十九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三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第八十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三百二十八 列卷第八十七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三百三十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九十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第九十一
卷三百三十三 列傳第九十二 卷三百三十四 列傳第九十三
卷三百三十五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
卷三百三十七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三百三十八 列傳第九十七
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第九十八 卷三百四十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 卷三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 卷三百四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
卷三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 卷三百四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六 卷三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
卷三百四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 卷三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九
卷三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 卷三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三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三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三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三百六十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三百六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三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三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三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三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三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三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三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三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三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三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三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三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三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三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三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三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三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三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三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三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卷三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三百八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三百九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三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三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五十一
卷四百三 列傳第一百六十二 卷四百四 列傳第一百六十三
卷四百五 列傳第一百六十四 卷四百六 列傳第一百六十五
卷四百七 列傳第一百六十六 卷四百八 列傳第一百六十七
卷四百九 列傳第一百六十八 卷四百一十 列傳第一百六十九
卷四百一十一 列傳第一百七十 卷四百一十二 列傳第一百七十一
卷四百一十三 列傳第一百七十二 卷四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卷四百一十五 列傳第一百七十四 卷四百一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卷四百一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十六 卷四百一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卷四百一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十八 卷四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七十九
卷四百二十一 列傳第一百八十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卷四百二十三 列傳第一百八十二 卷四百二十四 列傳第一百八十三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卷四百二十六 列傳第一百八十五
卷四百二十七 列傳第一百八十六 卷四百二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卷四百二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卷四百三十 列傳第一百八十九
卷四百三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十 卷四百三十二 列傳第一百九十一
卷四百三十三 列傳第一百九十二 卷四百三十四 列傳第一百九十三
卷四百三十五 列傳第一百九十四 卷四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九十五
卷四百三十七 列傳第一百九十六 卷四百三十八 列傳第一百九十七
卷四百三十九 列傳第一百九十八 卷四百四十 列傳第一百九十九
卷四百四十一 列傳第二百 卷四百四十二 列傳第二百一
卷四百四十三 列傳第二百二 卷四百四十四 列傳第二百三
卷四百四十五 列傳第二百四 卷四百四十六 列傳第二百五
卷四百四十七 列傳第二百六 卷四百四十八 列傳第二百七
卷四百四十九 列傳第二百八 卷四百五十 列傳第二百九
卷四百五十一 列傳第二百一十 卷四百五十二 列傳第二百一十一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十二 卷四百五十四 列傳第二百一十三
卷四百五十五 列傳第二百一十四 卷四百五十六 列傳第二百一十五
卷四百五十七 列傳第二百一十六 卷四百五十八 列傳第二百一十七
卷四百五十九 列傳第二百一十八 卷四百六十 列傳第二百一十九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百二十 卷四百六十二 列傳第二百二十一
卷四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百二十二 卷四百六十四 列傳第二百二十三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卷四百六十六 列傳第二百二十五
卷四百六十七 列傳第二百二十六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百二十七
卷四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百二十八 卷四百七十 列傳第二百二十九
卷四百七十一 列傳第二百三十 卷四百七十二 列傳第二百三十一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卷四百七十四 列傳第二百三十三
卷四百七十五 列傳第二百三十四 卷四百七十六 列傳第二百三十五
卷四百七十七 列傳第二百三十六 卷四百七十八 列傳第二百三十七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第二百三十八 卷四百八十 列傳第二百三十九
卷四百八十一 列傳第二百四十 卷四百八十二 列傳第二百四十一
卷四百八十三 列傳第二百四十二 卷四百八十四 列傳第二百四十三
卷四百八十五 列傳第二百四十四 卷四百八十六 列傳第二百四十五
卷四百八十七 列傳第二百四十六 卷四百八十八 列傳第二百四十七
卷四百八十九 列傳第二百四十八 卷四百九十 列傳第二百四十九
卷四百九十一 列傳第二百五十 卷四百九十二 列傳第二百五十一
卷四百九十三 列傳第二百五十二 卷四百九十四 列傳第二百五十三
卷四百九十五 列傳第二百五十四 卷四百九十六 列傳第二百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