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jī)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shí)! 宋史

 

卷一百八十五 志第一百三十八

◎食貨下七 ○酒 坑冶 礬 香附 酒 宋榷酤之法:諸州城內(nèi)皆置務(wù)釀酒,縣、鎮(zhèn)、鄉(xiāng)、閭或許民釀而定其歲課,若有遺利,所在多請官酤。三京官造曲,聽民納直以取。 陳、滑、蔡、潁、隨、郢、鄧、金、房州、信陽軍舊皆不榷。太平興國初,京西轉(zhuǎn)運(yùn)使程能請榷之,所在置官吏局署,取民租米麥給釀,以官錢市薪槱及吏工奉料。歲計(jì)獲無幾,而主吏規(guī)其盈羨,及醞齊不良,酒多醨薄,至課民婚葬,量戶大小令酤,民甚被其害。歲儉物貴,殆不償其費(fèi)。太宗知其弊,淳化五年,詔募民自釀,輸官錢減常課三之二,使其易辦;民有應(yīng)募者,檢視其貲產(chǎn),長吏及大姓共保之,后課不登則均償。是歲,取諸州歲課錢少者四百七十二處,募民自酤,或官賣曲收其直。其后民應(yīng)募者寡,猶多官釀。 陜西雖榷酤,而尚多遺利。咸平五年,度支員外郎李士衡請?jiān)稣n以助邊費(fèi),乃歲增十一萬余貫。兩浙舊募民掌榷,雍熙初,以民多私釀,遂蠲其禁,其榷酤歲課如曲錢之制,附兩稅均率。二年,詔曰:“有司請罷杭州榷酤,乃使豪舉之家坐專其利,貧弱之戶歲責(zé)所輸,本欲惠民,乃成侵?jǐn)_。宜仍舊榷酒,罷納所均錢!碧祆哪,轉(zhuǎn)運(yùn)副使方仲荀言:“本道酒課舊額十四萬貫,遺利尚多。”乃歲增課九萬八千貫。 川峽承舊制,賣曲價重,開寶二年,詔減十之二。既而頗興榷酤,言事者多陳其非便,太平興國七年罷,仍舊賣曲。自是,惟夔、建、開、施、廬、黔、涪、黎、威州、梁山云安軍,及河?xùn)|之麟、府州,荊湖之辰州,福建之福、泉、汀、漳州、興化軍,廣南東、西路不禁。 自春至秋,醞成即鬻,謂之“小酒”,其價自五錢至三十錢,有二十六等;臘釀?wù)翦,候夏而出,謂之“大酒”,自八錢至四十八錢,有二十三等。凡醞用粳、糯、粟、黍、麥等及曲法、酒式,皆從水土所宜。諸州官釀所費(fèi)谷麥,準(zhǔn)常糴以給,不得用倉儲。酒匠、役人當(dāng)受糧者給錢。凡官曲,麥一斗為曲六斤四兩。賣曲價:東京、南京斤直錢百五十五,西京減五。 咸平末,江、淮制置增榷酤錢,頗為煩刻。景德二年,詔毋增榷,自后制置使不得兼領(lǐng)酒榷。四年,又詔中外不得更議增課以圖恩獎。天禧初,著作郎張師德使淮南,上言:“鄉(xiāng)村酒戶年額少者,望并停廢!睆闹。 至道二年,兩京諸州收榷課銅錢一百二十一萬四千余貫、鐵錢一是五十六萬五千余貫,京城賣曲錢四十八萬余貫。天禧末,榷課銅錢增七百七十九萬六千余貫,鐵錢增一百三十五萬四千余貫,曲錢增三十九萬一千余貫。 五代漢初,犯曲者并棄市;周,至五斤者死。建隆二年,以周法太峻,犯私曲至十五斤、以私酒入城至三斗者始處極刑,余論罪有差;私市酒、曲者減造人罪之半。三年,再下酒、曲之禁,戶私造差定其罪:城郭二十斤、鄉(xiāng)閭?cè),棄市;民持私酒入京城五十里、西京及諸州城二十里者,至五斗處死;所定里數(shù)外,有官署酤酒而私酒入其地一石,棄市。乾德四年,詔比建隆之禁第減之:凡至城郭五十斤以上、鄉(xiāng)閭百斤以上、私酒入禁地二石、三石以上、至有官署處四石,五石以上者,乃死。法益輕而犯者鮮矣。 端拱二年令:民買曲釀酒酤者,縣鎮(zhèn)十里如州城二十里之禁。天圣以后,北京售曲如三京法,官售酒、曲亦畫疆界,戒相侵越,犯皆有法。其不禁之地,大概與宋初同,唯增永興軍、大通監(jiān)、川峽之茂州、富順監(jiān)。 時天下承平既久,戶口浸蕃,為酒醪以靡谷者益眾。乾興初,言者謂:“諸路酒課,月比歲增,無有藝極,非古者禁群飲、教節(jié)用之義!彼煸t:“鄉(xiāng)村毋得增置酒場,已募民主之者,期三年;他人雖欲增課以售,勿聽;主者自欲增課,委官吏度異時不至虧額負(fù)課,然后上聞!奔榷分胸╆淌庹埦茍隼≌呦そ稣n。 天圣七年,詔:“民間有吉兇事酤酒,舊聽自便,毋抑配。而江、淮、荊湖、兩浙酒戶往往豪制良民,至出引目,抑使多售。其嚴(yán)禁止,犯者聽人告,募人代之!睉c歷初,三司言:“陜西用兵,軍費(fèi)不給,尤資榷酤之利。請較監(jiān)臨官歲課,增者第賞之!崩^令蕭定基、王琪等商度利害。 初,酒場歲課不登,州縣多責(zé)衙前或伍保輸錢以充其數(shù),嘉禧、治平中,數(shù)戒止之。治平四年,手詔蠲京師酒戶所負(fù)榷錢十六萬緡,又江南比歲所增酒場,強(qiáng)率人酤酒者禁止;实v中,酒曲歲課合緡錢一千四百九十八萬六千一百九十六,至治平中,減二百一十二萬三千七百三;而皇祐中,又入金帛、絲纊、芻粟、材木之類,總其數(shù)四百萬七百六十,治平中,乃增一百九十九萬一千九百七十五。 熙寧三年,詔諸郡遇節(jié)序毋得以酒相饋。初,知渭州蔡挺言:“陜西有醞公使酒交遺,至逾二十驛,道路煩苦!痹t禁之。至是,都官郎中沈行復(fù)言:“知莫州柴貽范饋他州酒至九百余瓶,用兵夫逾一百人!惫什⒅T路禁焉。 四年,三司承買酒曲坊場錢率千錢稅五十,儲以祿吏。六月,令式所刪定官周直孺言:“在京曲院酒戶鬻酒虧額,原于曲數(shù)多則酒亦多,多則價賤,賤則人戶損其利。為今之法,宜減數(shù)增價,使酒有限而必售,則人無耗折之患,而官額不虧。請以百八十萬斤為定額,閏年增十五萬斤。舊直,斤百六十八,百以八十五為數(shù),后增為二百,百用足數(shù),以便入出。”七年,諸郡舊不釀酒者許釀,以公使錢率百緡為千石,溢額者以違制論。在京酒戶歲用糯三十萬石。九年,江、浙災(zāi)傷,米直騰貴,詔選官至所產(chǎn)地預(yù)給錢,俟成稔折輸于官。未幾,詔勿行,止以所糴在京新米與已糴米半用之。 元豐元年,增在京酒戶曲錢,較年額損曲三十萬斤,閏年益造萬斤。二年,詔:“在京鬻曲,歲以百二十萬斤為額,斤直錢二百五十,俟鬻及舊額,令復(fù)舊價。酒戶負(fù)糟、糯錢,更期以二年帶輸,并蠲未請曲數(shù)十萬斤!毕仁,京師曲法,自熙寧四年更定后,多不能償,雖屢閣未請曲數(shù),及損歲額為百五十萬斤,斤增錢至二百四十,未免逋負(fù)。至是,命畢仲衍與周直孺講求利病,請:“損額增直,均給七十店,令日輸錢,周歲而足,月輸不及數(shù),計(jì)所負(fù)倍罰;其炊醞非時、擅益器量及用私曲,皆立告賞法!毕な┬兄,而裁其價。三年,詔:“帶輸舊曲錢及倍罰錢,仍寬以半歲,未經(jīng)免罰者蠲三之一。”五年,外居宗室酒,止許于舊宮院尊長及近屬寄醞。增永興軍乾祐縣十酒場。酒戶負(fù)糟、糯錢,更令三年之內(nèi)增月限以輸,并除限內(nèi)罰息,其倍罰曲錢已蠲三之一,下戶更免一分。 元祐元年,刪監(jiān)司鬻酒及三路饋遺條。紹圣二年,左司諫翟思言:諸郡釀酒,非沿邊并復(fù)熙寧之?dāng)?shù)。詔:“熙寧五年以前,諸郡不釀酒、及有公使錢而無酒者,所釀并依《熙寧編敕》數(shù)。仍令諸郡所減勿逾百石,舊不及數(shù)者如舊,毋得于例外供饋!焙笥忠躁兾餮剡吂俦O(jiān)酒務(wù)課入不足,乃令邊郡非帥府并酌條制定釀酒數(shù),諸將并城砦止許于官務(wù)寄釀。 崇寧二年,知漣水軍錢景允言建立學(xué)舍,請以承買醋坊錢給用。詔常平司計(jì)無害公費(fèi)如所請,仍令他路準(zhǔn)行之。初,元祐臣僚請罷榷醋,戶部謂本無禁文。后翟思請以諸郡醋坊日息用余悉歸常平,至是,景允有請,故令常平計(jì)之。十月,諸路官監(jiān)酒直,上者升增錢二,中下增一,以充學(xué)費(fèi),余裨轉(zhuǎn)運(yùn)司歲用。 大觀四年,以兩浙轉(zhuǎn)運(yùn)司之請,官監(jiān)鬻糟錢別立額比較。又詔:“諸郡榷酒之池,入出酒米,并別遣倉官。賣醋毋得越郡城五里外,凡縣、鎮(zhèn)、村并禁,其息悉歸轉(zhuǎn)運(yùn)司,舊屬常平者如故。 政和二年,淮南發(fā)運(yùn)副使董正封言:“杭州都酒務(wù)甲于諸路,治平前歲課三十萬緡,今不過二十萬。請令分務(wù)為三,更置比較務(wù)二,毋增官吏兵匠,仍請本路諸郡并增務(wù)比較!睆闹。四年,兩浙轉(zhuǎn)運(yùn)司亦請置務(wù)比較,定課額釀酒收息,以增虧為賞罰。詔:“酒務(wù)官二員者分兩務(wù),三員者復(fù)增其一,員雖多毋得過四務(wù)。內(nèi)有官雖多而課息不廣者,聽如舊。”是歲,以湖南路諸務(wù)糟酵錢分入提舉司,令斤增錢三,為直達(dá)糧綱水工之費(fèi)。立酒匠闕聽選試清務(wù)廂軍之法。清務(wù)者,本州選刺供踏曲爨蒸之役,闕則募人以充。 宣和二年,公使庫假用米曲及因耗官課者,以坐贓罪之,監(jiān)官移替。三年,發(fā)運(yùn)使陳遘奏:“江、淮等路官監(jiān)酒直,上者升權(quán)增錢五,次增三,為江、浙新復(fù)州縣之用。”其后尚書省請令他路悉行之。詔如其請,所收率十之三以給漕計(jì),余輸大觀庫。五年,罷夔路榷酤,未幾復(fù)舊,以轉(zhuǎn)運(yùn)司言新邊城砦藉以供億故也。六年,在任官以奉酒抑賣坊戶轉(zhuǎn)鬻者,論以違制律。先是,政和末,嘗詔毋得令人置肆以鬻,今并禁之。諸路增酒錢,如元豐法,悉充上供,為戶部用,毋入轉(zhuǎn)運(yùn)司。七年,諸路鬻醋息,率十五為公使,余如鈔旁法,令提刑司季具儲備之?dāng)?shù),毋得移用。靖康元年,兩浙路酒價屢增,較熙、豐幾倍,而歲稔米曲直賤,民規(guī)利,輕冒法,遂令罷所增價。 渡江后,屈于養(yǎng)兵,隨時增課,名目雜出,或主于提刑,或領(lǐng)于漕司,或分隸于經(jīng)、總制司,惟恐軍資有所未裕。建炎三年,總領(lǐng)四川財賦趙開遂大變酒法:自成都始,先罷公帑實(shí)供給酒,即舊撲買坊場所置隔釀,設(shè)官主之,民以米入官自釀,斛輸錢三十,頭子錢二十二。明年,遍下其法于四路,歲遞增至六百九十余萬緡,凡官槽四百所,私店不預(yù)焉,于是東南之酒額亦日增矣。四年,以米曲價高,詔上等升增二十文,上等升增十八文,俟米曲價平依舊。 紹興元年,兩浙酒坊于買撲上添凈利錢五分,季輸送戶部。又增諸酒錢上升二十文,下十文。其諸州軍賣酒虧折,隨宜增價,一分州用,一分漕計(jì),一分隸經(jīng)制司。先是,酒有定價,每增須上請。是后,郡縣始自增,而價不一矣。五年,令諸州酒不以上下,升增五文,隸制總司。六年,以紹興二年以后三年中一年中數(shù)立額,其增羨給郡縣用。罷四川州、軍、縣、鎮(zhèn)酒官百七員,其酒息微處并罷之。 七年,以戶部尚書章誼等言,行在置贍軍酒庫。四川制置使胡世將即成都、潼川、資、普、廣安立清酒務(wù),許民買撲,歲為錢四萬八千余緡。自趙開行隔槽法,增至十四萬六千余緡,(紹興元年。)及世將改官監(jiān),所入又倍,自后累增至五十四萬八千余緡,(紹興二十五年。)而外邑及民戶坊場又為三十九萬緡。(淳熙二年。)然隔槽之法始行,聽就務(wù)分槽醞賣,官計(jì)所入之米而收其課,若未病也。行之既久,醞賣虧欠,則責(zé)入米之家認(rèn)輸,不復(fù)核其米而第取其錢,民始病矣。 十年,罷措置贍軍酒庫所,官吏悉歸戶部,以左曹郎中兼領(lǐng),以點(diǎn)檢贍軍酒庫為名,與本路漕臣共其事。十五年,弛夔路酒禁。以南北十一庫并充贍軍激賞酒庫,隸左右司。十七年,省四川清酒務(wù)監(jiān)官,成都府二員,興元遂寧府、漢、綿、邛、蜀、彭、簡、果州、富順監(jiān)并漢州綿州、縣各一員。 二十一年,詔諸軍買撲酒坊監(jiān)官賞格依舊。(四萬、三萬貫已上場務(wù):增及一倍,減一年磨勘,二倍減二年磨勘,三倍減三年磨勘,四倍減四年磨勘。二萬、一萬貫已上場務(wù):增及一倍,減三季磨勘,二倍減一年磨勘,三倍減三年磨勘,七千貫以上場務(wù):增及一倍,斤三季名次,二倍減一年磨勘,三倍減一年半磨勘,四倍減二年磨勘。七千貫以下場務(wù):增及一萬貫減一年磨勘,二萬貫減二年磨勘,三萬貫減三年磨勘,四萬貫減四年磨勘。)二十五年,罷諸路漕司寄造酒。二十七年,以隔槽酒擾民,許買撲以便民。罷官監(jiān),后復(fù)制之。 三十年,以點(diǎn)檢措置贍軍酒庫改隸戶部。既而戶部侍郎邵大受等言:“歲計(jì)賴經(jīng)、總制,窠名至多,今諸路歲虧二百萬,皆緣諸州公使庫廣造,別置店酤賣,以致酒務(wù)例皆敗壞!痹t罷諸州別置酒庫,如軍糧酒庫、防月庫、月樁庫之類,并省務(wù)寄造酒及帥司激買酒庫。凡未分隸經(jīng)、總制錢處,并立額分隸,補(bǔ)趁虧額。三十一年,殿帥趙密以諸軍酒坊六十六歸之戶部,(見九年。)同安郡王楊存中罷殿帥,復(fù)以私撲酒坊九上之;歲通收息六十萬緡有奇,以十分為率,七分輸送行在,三分給漕計(jì)。蓋自軍興以來,諸帥擅榷酤之利,由是,縣官始得資之以佐經(jīng)費(fèi)焉。 孝宗乾道元年,以浙東、西犒賞庫六十四隸三衙,輸課于左藏南庫,余錢充隨年贍軍及造軍器。二年,詔:“臨安府安撫司酒庫悉歸贍軍;并贍軍諸庫及臨安府安撫司酒務(wù),令戶部取三年所收一年中數(shù)立額!比帐坼X萬緡,歲收本錢一百四十萬,息錢一百六十萬,曲錢二萬,羨余獻(xiàn)以內(nèi)藏者又二十萬,其后增為五十萬。四年,立場務(wù)官賞格。七年,以淮西總領(lǐng)周閟言,總所庫四,安撫司庫五,都統(tǒng)司庫十八,馬軍司庫一,增置行宮庫一,共為庫二十九,以三年最高年為額;其行宮新庫息錢,除分認(rèn)諸處錢及縻費(fèi),以凈息三分為率,一分輸御前酒庫;以提領(lǐng)建康府戶部贍軍酒庫為名,遂鑄印及改庫名。八年,知常德府劉邦翰言:“江北之民困于酒坊,至貧乏家,不捐萬錢則不能舉一吉兇之禮。”乃檢《乾道重修敕令》,申嚴(yán)抑買之禁。淳熙三年詔:“四川酒課折估困弊,可減額錢四十七萬三千五百余緡,令禮部給降度牒六百六十一道,補(bǔ)還今歲減數(shù),明年于四川合給湖廣總所錢補(bǔ)之! 寧宗開禧元年,知臨安府兼點(diǎn)檢贍軍激賞庫趙善防、轉(zhuǎn)運(yùn)判官提領(lǐng)戶部犒賞酒庫詹徽之言,官吏冗費(fèi),請諸司官屬兼管。明年,又以都省言課額失陷,依舊辟置。 初,趙開之立隔釀法也,蓋以紓一時之急,其后行之諸郡,國家贍兵,郡縣經(jīng)費(fèi),率取給于此。故雖罷行、增減,不一而足,而其法卒不可廢云。 坑冶 凡金、銀、銅、鐵、鉛、錫監(jiān)冶場務(wù)二百有一:金產(chǎn)商、饒、歙、撫四州,南安軍。銀產(chǎn)鳳、建、桂陽三州,有三監(jiān);饒、信、虔、越、衢、處、道、福、汀、漳、南劍、韶、廣、英、連、恩、春十七州,建昌、邵武、南安三軍,有五十一場;秦、隴、興元三州,有三務(wù)。銅產(chǎn)饒、處、建、英、信、汀、漳、南劍八州,南安、邵武二軍,有三十五場;梓州有一務(wù)。鐵產(chǎn)徐、兗、相三州,有四監(jiān);河南、鳳翔、同、虢、儀、蘄、黃、袁、英九州,興國軍,有十二冶;晉、磁、鳳、澧、道、渠、合、梅、陜、耀、坊、虔、汀、吉十四州,有二十務(wù);信、鄂、連、建、南劍五州,邵武軍,有二十五場。鉛產(chǎn)越、建、連、英、春、韶、衢、汀、漳、南劍十州,南安、邵武二軍,有三十六場、務(wù)。錫產(chǎn)河南、南康、虔、道、賀、潮、循七州,南安軍,有九場。水銀產(chǎn)秦、階、商、鳳四州,有四場。朱砂產(chǎn)商、宜二州,富順監(jiān),有三場。 開寶三年,詔曰:“古者不貴難得之貨,后代賦及山澤,上加侵削,下益雕弊。每念茲事,深疚于懷,未能捐金于山,豈忍奪人之利。自今桂陽監(jiān)歲輸課銀,宜減三分之一!泵耔T銅為佛像、浮圖及人物之無用者禁之,銅鐵不得闌出蕃界及化外。 至道二年,有司言:“定州諸山多銀礦,而鳳州山銅礦復(fù)出,采煉大獲,而皆良焉。請置官署掌其事!碧谠唬骸暗夭粣蹖,當(dāng)與眾庶共之!辈辉S。東、西川監(jiān)酒商稅課半輸銀帛外,有司請令二分入金。景德三年,詔以非土產(chǎn)罷之。 天圣中,登、萊采金,歲益數(shù)千兩。仁宗命獎勸官吏,宰相王曾曰:“采金多則背本趨末者眾,不宜誘之!本暗v中,登、萊饑,詔弛金禁,聽民采取,俟歲豐復(fù)故。然是時海內(nèi)承平已久,民間習(xí)俗日漸侈靡,糜金以飭服器者不可勝數(shù),重禁莫能止焉。景祐、慶歷中,屢下詔申敕之,語在《輿服志》。大率山澤之利有限,或暴發(fā)輒竭,或采取歲久,所得不償其費(fèi),而歲課不足,有司必責(zé)主者取盈。仁宗、英宗每降赦書,輒委所在視冶之不發(fā)者,或廢之,或蠲主者所負(fù)歲課,率以為常;而有司有請,亦輒從之,無所吝。故冶之興廢不常,而歲課增損隨之。 皇祐中,歲得金萬五千九十五兩,銀二十一萬九千八百二十九兩,銅五百一十萬八百三十四斤,鐵七百二十四萬一千斤,鉛九萬八千一百五十一斤,錫三十三萬六百九十五斤,水銀二千二百斤。 其后,以赦書從事或有司所請,廢冶百余。既而山澤興發(fā),至治平中,或增冶或復(fù)故者六十有八,而諸州坑冶總二百七十一:登、萊、商、饒、汀、南恩六州,金之冶十一;登、虢、秦、鳳、商、隴、越、衢、饒、信、虔、郴、衡、漳、汀、泉、建、福、南劍、英、韶、連、春二十三州,南安、建昌、邵武三軍,桂陽監(jiān),銀之冶八十四;饒、信、虔、建、漳、汀、南劍、泉、韶、英、梓十一州,邵武軍,銅之冶四十六;登、萊、徐、兗、鳳、翔、陜、儀、邢、虢、磁、虔、吉、袁、信、澧、汀、泉、建、南劍、英、韶、渠、合、資二十四州,興國、邵武二軍,鐵之冶七十七;越、衢、信、汀、南劍、英、韶、春、連九州,邵武軍,鉛之冶三十;商、虢、虔、道、賀、潮、循七州,錫之冶十六;而水銀、丹砂州冶,與至道、天禧之時則一,皆置吏主之。是歲,視皇祐金減九千六百五十六,銀增九萬五千三百八十四,銅增一百八十七萬,鐵、錫場百余萬,鉛增二百萬,又得丹砂二千八百余斤,獨(dú)水銀無增損焉。 熙寧元年,詔:“天上寶貨坑冶,不發(fā)而負(fù)歲課者蠲之!卑四,令近坑冶坊郭鄉(xiāng)村并淘采烹煉,人并相為保;保內(nèi)及于坑冶有犯,知而不糾或停盜不覺者,論如保甲法。 元豐元年,諸坑冶金總收萬七百一十兩,銀二十一萬五千三百八十五兩,銅千四百六十萬五千九百六十九斤,鐵五百五十萬一千九十七斤,鉛九百十九萬七千三百三十五斤,錫二百三十二萬一千八百九十八斤,水銀三千三百五十六斤,朱砂三千六百四十六斤十四兩有奇。 先是,熙寧七年,廣西經(jīng)略司言:“邕州右江填乃洞產(chǎn)金,請以鄧辟鑒金場。”后五年,凡得金為錢二十五萬緡,辟遷官者再焉。元豐四年,始以所產(chǎn)薄罷貢,而虔、吉州界鉛悉禁之。七年,戶部尚書王存等請復(fù)開銅禁,各展磨勘年有差。是歲,坑冶凡一百三十六所,領(lǐng)于虞部。 紹圣元年,戶部尚書蔡京奏:“岑水場銅額浸虧,而商、虢間苗脈多,陜民不習(xí)烹采,久廢不發(fā)。請募南方善工詣陜西經(jīng)畫,擇地興冶!庇谑且栽S天啟同管干陜西坑冶事。元符三年,天啟罷領(lǐng)坑冶,以其事歸之提刑司。初,新舊坑冶合為一司,而漕司兼領(lǐng)。天啟為同管干,欲專其事,慮有所牽制,乃請川、陜、京西路坑冶自為一司,許檢束州縣,刺舉官吏,而漕司不復(fù)兼坑冶。至是,中書奏天啟所領(lǐng),首末六歲,總新舊銅止收二百六萬余斤,而兵匠等費(fèi)繁多,故罷之。 崇寧元年,提舉江、淮等路銅事游經(jīng)言:“信州膽銅古坑二:一為膽水浸銅,工少利多,其水有限;一為膽土煎銅,無窮而為利寡。計(jì)置之初,宜增本損息,浸銅斤以錢五十為本,煎銅以八十!痹t用其言。諸路坑冶,自川、陜、京西之外,并令常平司同管干。所收息薄而煩官監(jiān)者,如元符、紹圣敕立額,許民封狀承買。四年,湖北旺溪金場,以歲收金千兩,乃置監(jiān)官。廣東漕臣王覺自言嘗領(lǐng)常平,講求山澤之利,岑水一場去年收銅,比租額增三萬九千一百斤,較之常年亦增六十六萬一千斤。遂增其秩。是歲,山澤坑冶名數(shù),令監(jiān)司置籍,非所當(dāng)收者別籍之,若弛興、廢置、移并,亦令具注,上于虞部。 大觀二年,詔:“金銀坑發(fā),雖告言而方檢視,私開淘取者以盜論?右迸f不隸知縣、縣丞者,并令兼監(jiān),賞罰減正官一等!庇幸钡,知縣月一行點(diǎn)閱。言者論其職在宣導(dǎo)德澤,平征賦獄訟,不宜為課利走山谷間,遂已之。八月,提舉陜西坑冶司改并入轉(zhuǎn)運(yùn)司。 政和元年,張商英言:“湖北產(chǎn)金,非止辰、沅、靖溪峒,其峽州夷陵、宜郡縣,荊南府枝江、江陵縣赤湖城至鼎州,皆商人淘采之地。漕司既乏本錢,提舉司買止千兩,且無專司定額。請置專切提舉買金司,有金苗無官監(jiān)者,許遣部內(nèi)州縣官及使臣掌干!痹t提舉官措畫以聞,仍于荊南置司。廣東漕司復(fù)奏:“端州高明、惠州信上立溪場皆宜停閉;韶州曹峒場、英州銀岡場皆并入英之清溪場,惟黃坑場欲權(quán)存,俟歲終會所入別奏;惠州楊梅東坑、康州云烈、潮州豐政、連州元魚銅坑黃田白寶、廣州大利宜祿、韶州伍注岑水銅岡、循州大佐羅翊、英州鐘銅凡十六場,請并如舊;循之夜明、英之竹溪、韶之思溪、連之同安請更遣攝官。”從之。 三年,尚書省言:“陜西路坑冶已遣官吏提轄措置,川路金銀坑治興廢,慮失利源!痹t:“令陜西措置官兼行川路事?右彼战稹€y、銅、鉛、錫、鐵、水銀、朱砂物數(shù),令工部置籍簽注,歲半消補(bǔ),上之尚書省!弊允,戶工部、尚書省皆有籍鉤考,然所憑唯帳狀,至有有額而無收,有收而無額,乃責(zé)之縣丞、監(jiān)官及曹、部奉行者,而更督遞年違負(fù)之?dāng)?shù)。九月,措置陜西坑冶蔣彝奏:本路坑冶收金千六百兩,他物有差。詔輸大觀西庫,彝增秩,官屬各減磨勘年。四年,令監(jiān)司遣官同諸縣丞遍視坑冶之利,為圖籍簽注,監(jiān)司覆實(shí)保奏,議遣官再覆,酌重輕加賞,異同、脫漏者罪之。六年,川、陜路各置提轄措置?右惫賱④挥(jì)置萬、永州產(chǎn)金,一歲收二千四百余兩,特與增秩。十二月,廣東漕司言:“本路鐵場坑冶九十二所,歲額收鐵二百八十九萬余斤,浸銅之余無他用!痹t令官悉市以廣浸,仍以諸司及常平錢給本。尚書省奏:“五路坑冶已有提轄措置專司,及淮南、湖北、廣東西亦監(jiān)司領(lǐng),其余路請并令監(jiān)司領(lǐng)之!庇谑墙瓥|西、福建、兩浙漕臣皆領(lǐng)坑冶。 七年,提舉東南九路坑冶徐禋奏:“太平瑞應(yīng),史不絕書。令部內(nèi)山澤、坑冶,若獲希世珍物及古寶器,請赴書藝局上進(jìn)。”蓋自政和初,京西漕臣王璹奏太和山產(chǎn)水精,知桂州王覺奏枕門等處產(chǎn)金及生花金田,提轄京西坑冶王景文奏汝州青嶺鎮(zhèn)界產(chǎn)瑪瑙,其后湟州界蕃官結(jié)彪地內(nèi)金坑千余,收生熟金四等,凡百三十四兩有奇。蔡京請宣付史館,帥百官表賀,故禋復(fù)有是請焉。是時,河北、京東西及徐禋所領(lǐng)九路興修坑冶,類鑿空擾下,抑州縣承額,于是降黜河北提轄官,遣廉訪使者鄭諶并諸路廉訪悉究陳利病真?zhèn)。八月,中書奏坑冶浸已即緒,詔京東西、河北路并提舉東南九路坑冶并罷。十一月,尚書省言:“徐禋以東南黑鉛留給鼓鑄之余,悉造丹粉,鬻以濟(jì)用!痹t諸路常平司以三十萬輸大觀西庫,余從所請。 明年,令諸路鐵仿茶鹽法榷鬻,置爐冶收鐵,給引召人通市。苗脈微者聽民出息承買,以所收中賣于官,私相貿(mào)易者禁之。先是,元豐六年,京東漕臣吳居厚奏:“徐、鄆、青等州歲制軍器及上供簡鐵之類數(shù)多,而利國、萊蕪二監(jiān)鐵少不能給。請鐵從官興煽,所獲可多數(shù)倍。”自是,官榷鐵造器用以鬻于民,至元祐罷之。其后大觀初,入內(nèi)皇城使裴絢為涇原干當(dāng),奏上渭州通判苗沖淑之言:“石河鐵冶既令民自采煉,中賣于官,請禁民私相貿(mào)易。農(nóng)具、器用之類,悉官為鑄造,其冶坊已成之物,皆以輸官而償其直!蹦私愕盟较噘Q(mào)易,農(nóng)具、器用勿禁,官自賣鐵唯許鑄瀉戶市之。 政和初,臣僚言:“鹽鐵利均,今鹽筴推行已備,而鐵貨尚未講畫。請即冶戶未償之錢,收其已煉之鐵,為器鬻之。兼京東二監(jiān)所出尤多,河北固鎮(zhèn)等冶并官監(jiān),其利不貲,而河?xùn)|鐵、炭最盛,若官榷為器,以贍一路,旁及陜、雍,利入甚廣,且以銷盜鑄之弊。又夏人茶山鐵冶既入中國,乏鐵為器,聞以鹽易鐵錢于邊,若官自為器,則鐵與錢俱重,可伐其謀。請榷諸路鐵,擇其最盛者,可置監(jiān)設(shè)官總之,概諸路不越數(shù)十處,余止為鑄瀉之地,屬之都監(jiān)或監(jiān)當(dāng)官兼領(lǐng)。凡農(nóng)具、器用皆官鑄造,表以字號,官本之余,取息二分以上,仍置鐵引以通諸路,儲其錢助三路鈔本!痹t戶部下諸路漕臣詳度。會次年,廣東路請以可監(jiān)之地如舊法收其凈利,苗脈微者召人承買,官不榷取,遂并諸路詳度之旨不行。至是,臣僚復(fù)以為言,故嚴(yán)貿(mào)易之禁,而鐵利盡榷于官,然農(nóng)具、器用從民鑄造,卒如舊法。 四月,廣東廉訪黃烈等言:“廣、惠、英、康、韶州、興慶府,政和中,寶貨司立坑冶金銀等歲額,或苗脈微,或無人承買,而浮冗之人虛托其名,發(fā)毀民田,騷動邀販!痹t:“政和六年所立額并罷,舊有苗脈可給歲課者如故!笔辉,復(fù)諸路元罷提舉坑冶官,其江南路仍令江西漕臣劉蒙同措置。 宣和元年,石泉軍江溪沙磧麩金,許民隨金脈淘采,立課額,或以分?jǐn)?shù)取之。十月,復(fù)置相州安陽縣銅冶村監(jiān)官。先是,詔留邢州綦村、磁州固鎮(zhèn)兩冶,余創(chuàng)置冶并罷,而常平司謂銅冶村近在河北,得利多,故有是命。六年,詔:“坑冶之利,二廣為最,比歲所入,稽之熙、豐,十不逮一。令漕臣鄭良提舉經(jīng)畫,分任官屬典掌計(jì)置,取元豐以來歲入多數(shù)立額,定為常賦,坑冶司毋預(yù)焉。”時江、淮、荊、浙等九路,坑冶凡二百四十五,鑄錢院監(jiān)十八,歲額三百余萬緡。五月,詔:“坑冶舊隸轉(zhuǎn)運(yùn)司者,如熙、豐、紹圣法;崇寧以后隸常平司者,如崇寧法;其江、淮等路坑冶官屬,如熙、豐員數(shù),余路官屬并罷,仍令中書選提點(diǎn)官! 靖康元年,諸路坑冶苗礦既微,或舊有今無,悉令蠲損,凡民承買金場并罷。宋初,舊有坑冶,官置場監(jiān),或民承買以分?jǐn)?shù)中賣于官。初隸諸路轉(zhuǎn)運(yùn)司,本錢亦資焉,其物悉歸之內(nèi)帑。崇寧已后,廣搜利穴,榷賦益?zhèn)洹7矊僦崤e司者,謂之新坑冶,用常平息錢與剩利錢為本,金銀等物往往皆積之大觀庫,自蔡京始。政和間數(shù)罷數(shù)復(fù),然告發(fā)之地多壞民田,承買者立額重,或舊有今無,而額不為損。欽宗即位,詔悉罷之。 南渡,坑冶廢興不常,歲入多寡不同。今以紹興三十二年金、銀、銅、鐵、鉛、錫之冶廢興之?dāng)?shù)一千一百七十,及乾道二年鑄錢司比較所入之?dāng)?shù)附之: 湖南、廣東、江東西金冶二百六十七,廢者一百四十二;湖南、廣東、福建、浙東、廣西、江東西銀冶一百七十四,廢者八十四;潼川、湖南、利州、廣東、浙東、廣西、江東西、福建銅冶一百九,廢者四十五。舊額歲七百五萬七千二百六十斤有奇,乾道歲入二十六萬三千一百六十斤有奇。 淮西、夔州、成都、利州、廣東、福建、浙東、廣西、江東西鐵冶六百三十八,廢者二百五十一,舊額歲二百一十六萬二千一百四十斤有奇,乾道歲入八十八萬三百斤有奇。 淮西、湖南、廣東、福建、浙東、江西鉛冶五十二,廢者一十五,舊額歲三百二十一萬三千六百二十斤有奇,乾道歲入一十九萬一千二百四十斤有奇。 湖南、廣東、江西錫冶一百一十八,廢者四十四,舊額歲七十六萬一千二百斤有奇,乾道歲入二萬四百五十斤有奇。 宋初,諸冶外隸轉(zhuǎn)運(yùn)司,內(nèi)隸金部;崇寧二年,始隸石曹;建炎元年,復(fù)隸金部、轉(zhuǎn)運(yùn)司。隆興二年,坑冶監(jiān)官歲收買金及四千兩、銀及十萬兩、銅錫及四十萬斤、鉛及一百二十萬斤者,轉(zhuǎn)一官;守倅部內(nèi)歲比租額增金一萬兩、銀十萬兩、銅一百萬斤,亦轉(zhuǎn)一官;令丞歲收買及監(jiān)官格內(nèi)之?dāng)?shù),減半推賞。 慶元二年,宰執(zhí)言:“封樁銀數(shù)比淳熙末年虧額幾百五十萬。今務(wù)場所入歲不滿三十萬,而歲奉三宮及冊寶費(fèi)約四十萬,恐愈侵銀額。欲權(quán)以三分為率,一分支銀,二分支會子!鄙显唬骸吧! 端平三年,赦曰:“諸路州縣坑冶興廢,在觀寺、祠廟、公宇、居民墳地及近墳園林地者,在法不許人告,亦不得受理。訪聞官司利于告發(fā),更不究實(shí),多致擾害。自今許人戶越訴,官吏并訟者重置典憲。及有坑冶停閉、苗脈不發(fā)之所,州縣勒令坑戶虛認(rèn)歲額,提點(diǎn)鑄錢司核實(shí)追正。” 礬 唐于晉州置平陽院以收其利。開成三年,度支奏罷之,乃以礬山歸之州縣。五代以來,復(fù)創(chuàng)務(wù)置官吏,宋因之。 白礬出晉、慈、坊州、無為軍及汾州之靈石縣,綠礬出慈、隰州及池州之銅陵縣,皆設(shè)官典領(lǐng),有鑊戶鬻造入官市。晉、汾、慈州礬,以一百四十斤為一馱,給錢六十。隰州礬馱減三十斤,給錢八百。博賣白礬價:晉州每馱二十一貫五百,慈州又增一貫五百;綠礬:汾州每馱二十四貫五百,慈州又增五百,隰州每馱四貫六百。散賣白礬:坊州斤八十錢,汾州百九十二錢,無為軍六十錢;綠礬,斤七十錢。 建隆中,詔:“商人私販幽州礬,官司嚴(yán)捕沒入之。”繼定私販河?xùn)|幽州礬一兩以上、私鬻礬三斤、及盜官礬至十斤者,棄市。開寶三年,增私販至十斤、私鬻及盜滿五十斤者死,余罪論有差。太平興國初,以歲鬻不充,乃詔私販化外礬一兩以上、及私鬻至十斤,并如律論決,再犯者悉配流,還復(fù)犯者死。淳化元年,有司言:“慈礬滯積,小民多于山谷僻奧之地私鬻侵利。而綠礬價賤,不宜與晉礬均法!痹t同犯私茶罪賞。 先是,建隆二年,命左諫議大夫劉熙古詣晉州制置礬,許商人輸金銀、布帛、絲綿、茶及緡錢,官償以礬,凡歲增課八十萬貫。太平興國初,歲博緡錢、金銀計(jì)一十二萬余貫,茶計(jì)三萬余貫。端拱初,銀、絹帛二萬余貫,茶計(jì)十四萬貫。”至是,言者謂:“礬直酬以見錢,商人以陳茶入博,有利豪商,無資國用!痹t今后惟聽金銀、見錢入博。 至道中,白礬歲課九十七萬六千斤,綠礬四十萬五千余斤,鬻錢一十七萬余貫。真宗末,白礬增二十萬一千余斤,綠礬增二萬三千余斤,鬻錢增六萬九千余貫。天圣以來,晉、慈二州礬募民鬻之,季鬻礬一盆,多者千五、六百斤,少者六、七百斤,四分輸一入官,余則官市之。無為軍亦置務(wù)鬻礬,后聽民自鬻,官置場售之,私售礬禁如私售茶法。六年,詔弛兩蜀榷礬之禁。 時河?xùn)|礬積益多,復(fù)聽入金帛、芻粟。芻粟虛估高,商人利于入中。麟州粟斗實(shí)直錢百,虛估增至三百六十,礬之出官為錢二萬一千五百,才易粟六石,計(jì)粟實(shí)直錢才六千,而礬一馱已費(fèi)本錢六十?h官徒有榷礬之名,其實(shí)無利。嘉祐六年,罷入芻粟,復(fù)令入緡錢。礬以百四斤為一馱,入錢京師榷貨務(wù)者,為錢十萬七千;入錢麟、府州者,又減三千。自是商賈不得專其利矣。皇祐中,晉、慈入礬二百二十七萬三千八百斤,以易芻粟之類,為緡錢十三萬六千六百;無為軍礬售緡錢三萬三千一百。治平中,晉、慈礬損一百九萬六千五百四斤;無為軍礬售錢歲有常課,發(fā)運(yùn)使領(lǐng)之,視皇祐數(shù)無增損;隰州礬至是入三十九萬六千斤,亦以易緡錢助河?xùn)|歲糴。 熙寧元年,命河?xùn)|轉(zhuǎn)運(yùn)司經(jīng)畫礬、鹽遺利。李師中言:“官積礬三百斤,走鹵消耗,恐后為棄物!痹t令商人入中糧草,即以償之。三年,罷潞州交子務(wù),以妨中納糧草、算請礬鹽故也。知慶州王廣淵言:“河?xùn)|,礬為利源之最,請河?xùn)|、京東、河北、陜西別立礬法,專置提舉官。”詔遣光祿丞楊蟠會議以聞。蟠言:“坊州產(chǎn)礬,官雖置場,而商多私售。請置鑊戶,定其數(shù),許于陜西北界黃河,東限潼關(guān),南及京西、均、房、襄、鄧、金州、光化軍,令鑊戶遞相保察。或私賣越界,禁如私白礬法,仍增官獲私礬輒以夾雜減斤重之法。”從之。 元豐元年,定畿內(nèi)及京東、西五路許賣晉、隰礬;陜西自潼關(guān)以西、黃河以南,達(dá)于京西均、房、襄、鄧、金州則售坊州礬;礬之出于西山、保霸州者,售于成都、梓州路;出無為軍者,余路售之。私鬻與越界者,如私礬法。 自熙寧初,礬法始變。歲課所入,元年為錢三萬六千四百緡有奇,并增者五年,乃取熙寧六年中數(shù),定以十八萬三千一百緡有奇為新額;至元豐六年,課增至三十三萬七千九百緡,而無為軍礬歲課一百五十萬斤,用本錢萬八千緡;自治平至元豐數(shù)無增損。 元祐元年,戶部言:“商旅販礬,舊聽其便。乃者發(fā)運(yùn)司請用河?xùn)|例,令染肆鋪戶連保豫買,頗致抑?jǐn)_!痹t如舊制。元符三年,崇儀使林像奏:“禁河北土礬非便。若即河北產(chǎn)礬地置場官買,增價出之,罷運(yùn)晉礬,則官獲凈利,無運(yùn)載之勞,民資地產(chǎn),省犯法之弊!痹t下戶部。 初,熙、豐間,東南九路官自賣礬,發(fā)運(yùn)司總之。元祐初通商,紹圣復(fù)熙、豐之制。大觀元年,定河北、河?xùn)|礬額各二十四萬緡,淮南九萬緡,罷官賣,從商販,而河?xùn)|、河北、淮南各置提舉官。政和初,復(fù)官鬻,罷商販如舊制。淮南礬事司罷歸發(fā)運(yùn)司,上供礬錢責(zé)以三萬三千一百緡為額。三年,有司奏減河北、河?xùn)|并淮南礬額,計(jì)十六萬緡。四年,礬額復(fù)循大觀之制。五年,河北、河?xùn)|綠礬聽客販于東南九路,民間見用者,依通商地籍之,聽買新引帶賣,大率循仿鹽法。宣和中,舉比較增虧賞罰,未幾,以擾民罷。 建炎三年,措置財用黃潛厚奏許商人販淮南礬入東南諸路,聽輸錢行在,而持引據(jù)赴場支礬。 紹興十一年,以鑄錢司韓球言,撫州青膽礬斤錢一百二十文,土礬斤三十文省,鉛山場所產(chǎn)品高于撫,青膽礬斤作一百五十文,黃礬斤作八十文。二十九年,以淮西提舉司言,取紹興二十四年至二十八年所收礬錢一年中數(shù)四萬一千五百八十五緡為定額。其他產(chǎn)礬之所,若潭州瀏陽之永興場、韶州之岑水場,皆置場給引,歲有常輸。惟漳州之東,去海甚邇,大山深阻,雖有采礬之利,而潮、梅、汀、贛四州之奸民聚焉,其魁杰者號大洞主、小洞主,土著與負(fù)販者,皆盜賊也。 香 宋之經(jīng)費(fèi),茶、鹽、礬之外,惟香之為利博,故以官為市焉。建炎四年,泉州抽買乳香一十三等,八萬六千七百八十斤有奇。詔取赴榷貨務(wù)打套給賣,陸路以三千斤、水路以一萬斤為一綱。 紹興元年,詔:“廣南市舶司抽買到香,依行在品答成套,召人算請,其所售之價,每五萬貫易以輕貨輸行在!绷,知泉州連南夫奏請,諸市舶綱首能招誘舶舟、抽解物貨、累價及五萬貫十萬貫者,補(bǔ)官有差。大食蕃客啰辛販乳香直三十萬緡,綱首蔡景芳招誘舶貨,收息錢九十八萬緡,各補(bǔ)承信郎。閩、廣舶務(wù)監(jiān)官抽買乳香每及一百萬兩,轉(zhuǎn)一官;又招商入蕃興販,舟還在罷任后,亦依此推賞。然海商入蕃,以興販為招誘,僥幸者甚眾。 淳熙二年,郴、桂寇起,以科買乳香為言。詔:“湖南路見有乳香并輸行在榷貨務(wù),免科降!笔辏謸苋敦泟(wù)乳香于諸路給賣,每及一萬貫,輸送左藏南庫。十五年,以諸路分賣乳香擾民,令止就榷貨務(wù)招客算請。 紹熙三年,以福建舶司乳香虧數(shù),詔依前博買。開禧三年,住博買。嘉定十二年,臣僚言以金銀博買,泄之遠(yuǎn)夷為可惜,乃命有司止以絹帛、錦锜、瓷漆之屬博易。聽其來之多寡,若不至則任之,不必以為重也。

 

宋史

  《宋史》是二十五史之一,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后主持修撰,《宋史》與《遼史》、《金史》同時修撰!端问贰啡珪斜炯o(jì)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共計(jì)496卷,約500萬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

卷三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卷三百九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三
卷三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十四 卷三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五
卷三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十六 卷三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五十七
卷三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五十八 卷四百 列傳第一百五十九
卷四百一 列傳第一百六十 卷四百二 列傳第一百六十一
卷一 本紀(jì)第一 卷二 本紀(jì)第二
卷三 本紀(jì)第三 卷四 本紀(jì)第四
卷五 本紀(jì)第五 卷六 本紀(jì)第六
卷七 本紀(jì)第七 卷八 本紀(jì)第八
卷九 本紀(jì)第九 卷十 本紀(jì)第十
卷十一 本紀(jì)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jì)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jì)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jì)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jì)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jì)第十六
卷十七 本紀(jì)第十七 卷十八 本紀(jì)第十八
卷十九 本紀(jì)第十九 卷二十 本紀(jì)第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jì)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jì)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 本紀(jì)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jì)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 本紀(jì)第二十五 卷二十六 本紀(jì)第二十六
卷二十七 本紀(jì)第二十七 卷二十八 本紀(jì)第二十八
卷二十九 本紀(jì)第二十九 卷三十 本紀(jì)第三十
卷三十一 本紀(jì)第三十一 卷三十二 本紀(jì)第三十二
卷三十三 本紀(jì)第三十三 卷三十四 本紀(jì)第三十四
卷三十五 本紀(jì)第三十五 卷三十六 本紀(jì)第三十六
卷三十七 本紀(jì)第三十七 卷三十八 本紀(jì)第三十八
卷三十九 本紀(jì)第三十九 卷四十 本紀(jì)第四十
卷四十一 本紀(jì)第四十一 卷四十二 本紀(jì)第四十二
卷四十三 本紀(jì)第四十三 卷四十四 本紀(jì)第四十四
卷四十五 本紀(jì)第四十五 卷四十六 本紀(jì)第四十六
卷四十七 本紀(jì)第四十七 卷四十八 志第一
卷四十九 志第二 卷五十 志第三
卷五十一 志第四 卷五十二 志第五
卷五十三 志第六 卷五十四 志第七
卷五十五 志第八 卷五十六 志第九
卷五十七 志第十 卷五十八 志第十一
卷五十九 志第十二 卷六十 志第十三
卷六十一 志第十四 卷六十二 志第十五
卷六十三 志第十六 卷六十四 志第十七
卷六十五 志第十八 卷六十六 志第十九
卷六十七 志第二十 卷六十八 志第二十一
卷六十九 志第二十二 卷七十 志第二十三
卷七十一 志第二十四 卷七十二 志第二十五
卷七十三 志第二十六 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七
卷七十五 志第二十八 卷七十六 志第二十九
卷七十七 志第三十 卷七十八 志第三十一
卷七十九 志第三十二 卷八十 志第三十三
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四 卷八十二 志第三十五
卷八十三 志第三十六 卷八十四 志第三十七
卷八十五 志第三十八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九
卷八十七 志第四十 卷八十八 志第四十一
卷八十九 志第四十二 卷九十 志第四十三
卷九十一 志第四十四 卷九十二 志第四十五
卷九十三 志第四十六 卷九十四 志第四十七
卷九十五 志第四十八 卷九十六 志第四十九
卷九十七 志第五十 卷九十八 志第五十一
卷九十九 志第五十二 卷一百 志第五十三
卷一百一 志第五十四 卷一百二 志第五十五
卷一百三 志第五十六 卷一百四 志第五十七
卷一百五 志第五十八 卷一百六 志第五十九
卷一百七 志第六十 卷一百八 志第六十一
卷一百九 志第六十二 卷一百一十 志第六十三
卷一百一十一 志第六十四 卷一百一十二 志第六十五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卷一百十四 志第六十七
卷一百一十五 志第六十八 卷一百一十六 志第六十九
卷一百一十七 志第七十 卷一百一十八 志第七十一
卷一百一十九 志第七十二 卷一百二十 志第七十三
卷一百二十一 志第七十四 卷一百二十二 志第七十五
卷一百二十三 志第七十六 卷一百二十四 志第七十七
卷一百二十五 志第七十八 卷一百二十六 志第七十九
卷一百二十七 志第八十 卷一百二十八 志第八十一
卷一百二十九 志第八十二 卷一百三十 志第八十三
卷一百三十一 志第八十四 卷一百三十二 志第八十五
卷一百三十三 志第八十六 卷一百三十四 志第八十七
卷一百三十五 志第八十八 卷一百三十六 志第八十九
卷一百三十七 樂志第九十 卷一百三十八 志第九十一
卷一百三十九 志第九十二 卷一百四十 志第九十三
卷一百四十一 志第九十四 卷一百四十二 志第九十五
卷一百四十三 志第九十六 卷一百四十四 志第九十七
卷一百四十五 志第九十八 卷一百四十六 志第九十九
卷一百四十七 志第一百 卷一百四十八 志第一百一
卷一百四十九 志第一百二 卷一百五十 志第一百三
卷一百五十一 志第一百四 卷一百五十二 志第一百五
卷一百五十三 志第一百六 卷一百五十四 志第一百七
卷一百五十五 志第一百八 卷一百五十六 志第一百九
卷一百五十七 志第一百十 卷一百五十八 志第一百十一
卷一百五十九 志第一百十二 卷一百六十 志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六十一 志第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六十二 志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六十三 志第一百一十六 卷一百六十四 志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六十五 志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六十六 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六十七 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六十八 志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六十九 志第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七十 志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七十一 志第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七十二 志第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七十三 志第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七十四 志第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七十五 志第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七十六 志第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七十七 志第一百三十 卷一百七十八 志第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七十九 志第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八十 志第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八十一 志第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八十二 志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三 志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四 志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五 志第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八十六 志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八十七 志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八十八 志第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八十九 志第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九十 志第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九十一 志第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九十二 志第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九十三 志第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九十四 志第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九十五 志第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九十六 志第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九十七 志第一百五十 卷一百九十八 志第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九十九 志第一百五十二 卷二百 志第一百五十三
卷二百一 志第一百五十四 卷二百二 志第一百五十五
卷二百三 志第一百五十六 卷二百四 志第一百五十七
卷二百五 志第一百五十八 卷二百六 志第一百五十九
卷二百七 志第一百六十 卷二百八 志第一百六十一
卷二百九 志第一百六十二 卷二百一十 表第一
卷二百一十一 表第二 卷二百一十二 表第三
卷二百一十三 表第四 卷二百一十四 表第五
卷二百一十五 表第六 卷二百一十六 表第七
卷二百一十七 表第八 卷二百一十八 表第九
卷二百一十九 表第十 卷二百二十 表第十一
卷二百二十一 表第十二 卷二百二十二 表第十三
卷二百二十三 表第十四 卷二百二十四 表第十五
卷二百二十五 表第十六 卷二百二十六 表第十七
卷二百二十七 表第十八 卷二百二十八 表第十九
卷二百二十九 表第二十 卷二百三十 表第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一 表第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二 表第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三 表第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四 表第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五 表第二十六 卷二百三十六 表第二十七
卷二百三十七 表第二十八 卷二百三十八 表第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九 表第三十 卷二百四十 表第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一 表第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第二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第三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四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六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七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第八 卷二百五十 列傳第九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十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二百五十三 傳第十二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第十三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第十四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第十五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十六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第十七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第十八 卷二百六十 列傳第十九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十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第二十一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二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二十三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十四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第二十五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第二十六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十七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十八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三十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第三十一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第三十二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第三十三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第三十四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第三十五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第三十七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第三十八 卷二百八十 列傳第三十九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第四十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第四十一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第四十二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第四十三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四十四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第四十五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六 卷二百八十八列 傳第四十七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四十八 卷二百九十 列傳第四十九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第五十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五十一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第五十二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第五十三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第五十四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第五十五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第五十六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第五十七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三百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三百一 列傳第六十 卷三百二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三百三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三百四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三百五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三百六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三百七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三百八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三百九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三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三百一十一 列傳第七十 卷三百一十二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三百一十三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三百一十四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三百一十五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三百一十六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三百一十八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三百一十九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三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第八十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三百二十八 列卷第八十七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三百三十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九十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第九十一
卷三百三十三 列傳第九十二 卷三百三十四 列傳第九十三
卷三百三十五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
卷三百三十七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三百三十八 列傳第九十七
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第九十八 卷三百四十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 卷三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 卷三百四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
卷三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 卷三百四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六 卷三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
卷三百四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 卷三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九
卷三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 卷三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三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三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三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三百六十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三百六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三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三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三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三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三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三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三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三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三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三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三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三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三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三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三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三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三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三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三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三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卷三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三百八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三百九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三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三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五十一
卷四百三 列傳第一百六十二 卷四百四 列傳第一百六十三
卷四百五 列傳第一百六十四 卷四百六 列傳第一百六十五
卷四百七 列傳第一百六十六 卷四百八 列傳第一百六十七
卷四百九 列傳第一百六十八 卷四百一十 列傳第一百六十九
卷四百一十一 列傳第一百七十 卷四百一十二 列傳第一百七十一
卷四百一十三 列傳第一百七十二 卷四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卷四百一十五 列傳第一百七十四 卷四百一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卷四百一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十六 卷四百一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卷四百一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十八 卷四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七十九
卷四百二十一 列傳第一百八十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卷四百二十三 列傳第一百八十二 卷四百二十四 列傳第一百八十三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卷四百二十六 列傳第一百八十五
卷四百二十七 列傳第一百八十六 卷四百二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卷四百二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卷四百三十 列傳第一百八十九
卷四百三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十 卷四百三十二 列傳第一百九十一
卷四百三十三 列傳第一百九十二 卷四百三十四 列傳第一百九十三
卷四百三十五 列傳第一百九十四 卷四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九十五
卷四百三十七 列傳第一百九十六 卷四百三十八 列傳第一百九十七
卷四百三十九 列傳第一百九十八 卷四百四十 列傳第一百九十九
卷四百四十一 列傳第二百 卷四百四十二 列傳第二百一
卷四百四十三 列傳第二百二 卷四百四十四 列傳第二百三
卷四百四十五 列傳第二百四 卷四百四十六 列傳第二百五
卷四百四十七 列傳第二百六 卷四百四十八 列傳第二百七
卷四百四十九 列傳第二百八 卷四百五十 列傳第二百九
卷四百五十一 列傳第二百一十 卷四百五十二 列傳第二百一十一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十二 卷四百五十四 列傳第二百一十三
卷四百五十五 列傳第二百一十四 卷四百五十六 列傳第二百一十五
卷四百五十七 列傳第二百一十六 卷四百五十八 列傳第二百一十七
卷四百五十九 列傳第二百一十八 卷四百六十 列傳第二百一十九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百二十 卷四百六十二 列傳第二百二十一
卷四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百二十二 卷四百六十四 列傳第二百二十三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卷四百六十六 列傳第二百二十五
卷四百六十七 列傳第二百二十六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百二十七
卷四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百二十八 卷四百七十 列傳第二百二十九
卷四百七十一 列傳第二百三十 卷四百七十二 列傳第二百三十一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卷四百七十四 列傳第二百三十三
卷四百七十五 列傳第二百三十四 卷四百七十六 列傳第二百三十五
卷四百七十七 列傳第二百三十六 卷四百七十八 列傳第二百三十七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第二百三十八 卷四百八十 列傳第二百三十九
卷四百八十一 列傳第二百四十 卷四百八十二 列傳第二百四十一
卷四百八十三 列傳第二百四十二 卷四百八十四 列傳第二百四十三
卷四百八十五 列傳第二百四十四 卷四百八十六 列傳第二百四十五
卷四百八十七 列傳第二百四十六 卷四百八十八 列傳第二百四十七
卷四百八十九 列傳第二百四十八 卷四百九十 列傳第二百四十九
卷四百九十一 列傳第二百五十 卷四百九十二 列傳第二百五十一
卷四百九十三 列傳第二百五十二 卷四百九十四 列傳第二百五十三
卷四百九十五 列傳第二百五十四 卷四百九十六 列傳第二百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