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jī)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shí)! 宋史

 

卷三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張燾 黃中 孫道夫 曾幾(兄開)勾濤 李彌遜(弟彌大) 張燾,字子公,饒之德興人,秘閣修撰根之子也。政和八年進(jìn)士第三人,嘗為辟雍錄、秘書省正字。靖康元年,李綱為親征行營使,辟燾入幕。綱貶,親知坐累者十七人,燾亦貶。 建炎初,起通判湖州。明受之變,賊矯詔俾燾撫諭江、浙,燾不受。上既復(fù)辟,詔求言。燾上書略曰:“人主戡定禍亂,未有不本于至誠而能有濟(jì)者。陛下踐祚以來,號令之發(fā)未足以感人心,政事之施未足以慰人望,豈非在我之誠有未修乎?天下治亂,在君子小人用舍而已。小人之黨日勝,則君子之類日退,將何以弭亂而圖治?”又言措置江防非計,徒費(fèi)民財、損官賦,不適于用。又言:“侍從、臺諫觀望意指,毛舉細(xì)務(wù),至國家大事,坐視不言!庇盅裕骸把残宜,營繕困民,越棲會稽,似不如是。” 紹興二年,呂頤浩薦,除司勛員外郎,遷起居舍人。言:“自古未有不知敵人之情而能勝者,愿詔大臣、諸將,厚爵賞,募可任用者往伺敵動靜。既審知之,則戰(zhàn)守進(jìn)退,在我皆備,彼尚安得出不意犯吾行闕!痹t以付都督府及沿邊諸帥。遷中書舍人。 呂祉之撫諭淮西也,燾謂張浚曰:“祉書生,不更軍旅,何可輕付!笨2粡,遂致酈瓊之變。七年,張滉特賜進(jìn)士出身。滉,浚兄也,將母至行在,上引對而命之。燾言:“宣和以來,奸臣子弟濫得儒科。陛下方與浚圖回大業(yè),當(dāng)以公道革前弊。今首賜滉第,何以塞公議?”上念浚功,欲慰其母心,乃命起居郎樓炤行下,炤又封還。著作郎兼起居舍人何掄曰:“賢良之子,宰相之兄,賜科第不為過!蹦伺c書行。燾不自安,與炤皆求去,不許,言者論之,以集英殿修撰提舉江州太平觀。 明年,以兵部侍郎召,詔引對,上曰:“卿去止緣張滉!睜c曰:“臣茍有所見,不敢不言。如內(nèi)侍王鑒,陛下所親信,臣尚論列,豈有宰相親兄自賜出身,公論不與。臣若不言,豈惟負(fù)陛下,亦負(fù)張浚!鄙弦騿枺骸半迗D治一紀(jì),收效蔑然,其弊安在?”燾曰:“自昔有為之君,未有不先定規(guī)模而能收效者,臣紹興初首以是為言,今七年。往者進(jìn)臨大江,退守吳會,未期月而或進(jìn)或卻,豈不為敵所窺乎?今陛下相與斷國論者,二三大臣而已。一紀(jì)之間,十四命相,執(zhí)政遞遷無慮二十余。日月逝矣,大計不容復(fù)誤,愿以先定規(guī)模為急! 尋權(quán)吏部尚書;臻嚅w待制黎確卒,詔贈官推恩,燾言:“確素號正人,一旦臨變,失臣節(jié),北面邦昌之庭,且為將命止勤王之師。今曲加贈恤,何以示天下?”詔追奪職名。 時金使至境,詔欲屈己就和,令侍從、臺諫條上。燾言:“金使之來,欲議和好,將歸我梓宮,歸我淵圣,歸我母后,歸我宗社,歸我土地人民,其意甚美,其言甚甘,廟堂以為信然,而群臣、國人未敢以為信然也。蓋事關(guān)國體,臣請推原天意為陛下陳之。《傳》曰:‘天將興之,誰能廢之?’臣考人事以驗(yàn)天意,陛下飛龍濟(jì)州,天所命也。敵騎屢犯行闕,不能為虞。甲寅一戰(zhàn)敗敵師,丙辰再戰(zhàn)卻劉豫,丁巳酈瓊雖叛,實(shí)為偽齊廢滅之資,皆天所贊也。是蓋陛下躬履艱難,側(cè)身修行,布德立正,上副天意,而天佑之之所致也。臣以是知上天悔禍有期,中興不遠(yuǎn)矣。愿益自修自強(qiáng),以享天心,以俟天時。時之既至,吉無不利,則何戰(zhàn)不勝,何功不立。今此和議,姑為聽之,而必?zé)o信之可恃也。彼使已及境,勢難固拒。使其果愿和好,如前所陳,是天誘其衷,必不復(fù)強(qiáng)我以難行之禮。如其初無此心,二三其說,責(zé)我以必不可行之禮,要我以必不可從之事,其包藏何所不有,便當(dāng)以大義絕之。謹(jǐn)邊防,厲將士,相時而動。愿斷自淵衷,毋取必于彼而取必于天而已。乃若略國家之大恥,置宗社之深仇,躬率臣民,屈膝于金而臣事之,而凱和議之必成,非臣所敢知也!鄙嫌[奏,愀然變色曰:“卿言可謂忠,然朕必不至為彼所紿,方且熟議,必非詐偽而后可從,不然,當(dāng)再使審虛實(shí),拘其使人。”燾頓首謝。 金使張通古、蕭哲至行在,朝議欲上拜金詔。燾曰:“陛下信王倫之虛詐,發(fā)自圣斷,不復(fù)謀議,便欲行禮,群臣震懼罔措。必已得梓宮,已得母后,已得宗族,始可議通好經(jīng)久之禮。今彼特以通好為說,意謂割地講和而已,陛下之所愿欲而切于圣心者,無一言及之,其情可見,奈何遽欲屈而聽之。一屈之后,不可復(fù)伸,廷臣莫能正救,曾魯仲連之不如,豈不獲罪于天下萬世! 既而監(jiān)察御史施廷臣抗章力贊和議,擢為侍御史。司農(nóng)寺丞莫將忽賜第,擢為起居郎。朝論大駭。燾率吏部侍郎晏敦復(fù)上疏曰:“仰惟陛下痛梓宮未還,兩宮未復(fù),不憚屈己與敵議和,特以眾論未同,故未敢輕屈爾。幸小大之臣,無復(fù)異議,從容獻(xiàn)納,庶幾天聽為回,卒不敢屈,此宗社之福也。彼施廷臣乃務(wù)迎合,輒敢抗章,力贊此議,姑為一身進(jìn)用之資,不恤君父屈辱之恥,罪不容誅,乃由察官超擢柱史。夫御史府朝廷紀(jì)綱之地,而陛下耳目之司,前日勾龍如淵以附會而得中丞,眾論固已喧鄙之矣。今廷臣又以此而躋橫榻,一臺之中,長貳皆然,既同鄉(xiāng)曲,又同心腹,惟相朋附,變亂是非,豈不紊紀(jì)綱而蔽陛下之耳目乎?眾論沸騰,方且切齒,而莫將者又以此議由寺丞擢右史。如淵、廷臣庸人也,初無所長,但知觀望,而將則奸人也,考其平昔無所不為,此輩烏可與之?dāng)鄧摵酰客映庵,庶幾少杜群枉之門。至于和議,則王倫實(shí)為謀主,彼往來敵中至再四矣,陛下恃以為心腹,信之如蓍龜,今其為言自己二三,事之端倪,蓋亦可見。更望仰念祖宗付托之重,俯念億兆愛戴之誠,貴重此身,無輕于屈。但務(wù)雪恥以思復(fù)仇,加禮其使,厚資遣發(fā),諭以必得事實(shí)之意,告以國人皆曰不可之狀。使彼悔禍,果出誠心,惟我所欲,盡歸于我,然后徐議報之之禮,亦未晚也。如其變詐,誘我以虛詞,則包藏終不可測,便當(dāng)厲將士,保疆埸,自治自強(qiáng),以俟天時,何為不成?伏愿陛下少忍而已。自朝廷有屈己之議,上下解體,儻遂成屈己之事,則上下必至離心,人心既離,何以立國?伏愿戒之重之!庇谑菍ⅰ⑼⒊冀圆桓野。燾又面折如淵曰:“達(dá)觀其所舉,君薦七人,皆北面張邦昌,今囁嚅附會,墮敵計,他日必背君親矣! 燾既力詆拜詔之議,秦檜患之,燾亦自知得罪,托疾在告。檜使樓炤諭之曰:“北扉闕人,欲以公為直院!睜c大駭曰:“果有此言,愈不敢出矣!睓u不能奪,乃止。 和議成,范如圭請遣使朝八陵,遂命判大宗正士亻褭與燾偕行,且命修奉,令荊湖帥臣岳飛濟(jì)其役。燾與士亻褭道武昌,出蔡、潁,河南百姓歡迎夾道,以喜以泣曰:“久隔王化,不圖今日復(fù)為宋民!本拍晡逶拢劣腊仓T陵,朝謁如禮。陵前石澗水久涸,二使垂至忽涌溢,父老驚嘆,以為中興之兆。 燾等入柏城,披鉏荊棘,隨所葺治,留二日而還,自鄭州歷汴、宋、宿、泗、淮南以歸。即奏疏曰:“金人之禍,上及山陵,雖殄滅之,未足以雪此恥、復(fù)此仇也。陛下圣孝天至,豈勝痛憤,顧以梓宮、兩宮之故,方且與和,未可遽言兵也。祖宗在天之靈,震怒既久,豈容但已,異時恭行天罰,得無望于陛下乎?自古戡定禍亂,非武不可,狼子野心不可保恃久矣;伏望修武備,俟釁隙起而應(yīng)之,電掃風(fēng)驅(qū),盡俘丑類以告諸陵。夫如是然后盡天子之孝,而為人子孫之責(zé)塞矣!鄙蠁栔T陵寢如何?燾不對,唯言“萬世不可忘此賊。”上黯然。 燾因請永固陵不用金玉,大略謂:“金玉珍寶,聚而藏之,固足以動人耳目,又其為物,自當(dāng)流布于世,理必發(fā)露,無足怪者!鄙嫌[疏,謂秦檜曰:“前世厚葬之禍,如循一軌。朕斷不用金玉,庶先帝神靈有萬世之安!睜c又言:“頃劉豫初廢,人情恟恟,我斥候不明,坐失機(jī)會。今又聞敵于淮陽作筏、造繩索,不知安用?諸將朝廷戒勿得遣間探,遂不復(fù)遣,我之動息,敵無不知,敵之情狀,我則不聞。又見黃河船盡拘北岸,悉為敵用,往來自若,無一人敢北渡者。愿飭邊吏廣耳目,先事而防。”又言:“酈瓊部伍皆西陲勁兵,今在河南,尚可收用。新疆租賦已蠲,而使命絡(luò)繹,推恩費(fèi)用猶循兵興時例,愿加裁損,非甚不得已勿遣使,以寬民力!庇终摚骸瓣兾髦T帥不相下,動輒喧爭,請置一大帥統(tǒng)之,庶首尾相應(yīng),緩急可恃。”燾所言皆切中時病,秦檜方主和,惟恐少忤敵意,悉置不問。 成都謀帥,上諭檜曰:“張燾可,第道遠(yuǎn),恐其憚行!睓u以諭燾,燾曰:“君命也,焉敢辭。”十月,以寶文閣學(xué)士知成都府兼本路安撫使,付以便宜,雖安撫一路,而四川賦斂無藝者,悉得蠲減。陛辭,奏曰:“蜀民困矣,官吏從而誅剝之,去朝廷遠(yuǎn),無所赴愬。俟臣至所部,首宣德意,但一路咸沾惠澤!鄙显唬骸柏M惟一路,四川恤民事悉委卿!睜c因言官吏害民者,請先罷后劾,上許之。又言:“軍興十余年,日不暇給。今和議甫定,愿汲汲以政刑為先務(wù)!鄙显唬骸爱(dāng)書之座右。”十年三月,至成都。 在蜀四年,戢貪吏,薄租賦;撫雅州蕃部,西邊不驚;歲旱則發(fā)粟,民得不饑;暇則修學(xué)校,與諸生講論。會有詔令宣撫司納契丹降人,燾為宣撫使胡世將言:“蜀地狹不能容,前朝常勝軍可為戒!笔缹⒆鄬嬈涫。 燾乞祠,以李璆代之。燾自蜀歸,臥家凡十有三年。二十五年冬,檜死,舊人在者皆起,燾除知建康府兼行宮留守。金陵積歲負(fù)內(nèi)庫錢帛鉅萬,悉為奏免。池有義子與父爭訟,守昏謬,系父,連年不決,燾移大理,斥其守。居二年,進(jìn)端明殿學(xué)士。二十九年,提舉萬壽觀兼侍讀,以衰疾力辭,不許。除吏部尚書。 初,上知普安郡王賢,欲建為嗣,顯仁皇后意未欲,遲回久之。顯仁崩,上問燾方今大計,燾曰:“儲貳者,國之本也,天下大計,無逾于此!鄙显唬骸半迲汛司靡,卿言契朕心,開春當(dāng)議典禮!庇謩裆鲜≠n予,罷土木,減冗吏,止北貨。上嘉獎之。 金使施宜生來,燾奉詔館客。宜生本閩人,素聞燾名,一見顧副使曰:“是南朝不拜詔者!睜c以“首丘桑梓”動之,宜生于是漏敵情,燾密奏早為備。 先是,御前置甲庫,凡乘輿所需圖畫什物,有司不能供者悉聚焉。日費(fèi)不貲。禁中既有內(nèi)酒庫,釀殊勝,酤賣其余,頗侵大農(nóng)。燾因?qū)Γ约讕燧凸で梢允幧闲,酒庫酤良醞以奪官課。且乞罷減教坊樂工人數(shù)。上曰:“卿言可謂責(zé)難于君!泵魅障ぴt罷之。 屢以衰疾乞骸。三十年,以資政殿學(xué)士致仕,尋遷太中大夫,給真奉。三十一年八月,落致仕,復(fù)知建康府。時金人窺江,建業(yè)民驚徙過半,聞燾至,人情稍安。尋詔沿江帥臣條上恢復(fù)事宜,燾首陳十事,大率欲預(yù)備不虞,持重養(yǎng)威,觀釁而動,期于必勝。 孝宗受禪,除同知樞密院,遣子埏入辭。詔肩輿至宮,給扶上殿,首問為治之要,言內(nèi)治乃可外攘。又乞命百執(zhí)條弊事,詔從之,令侍從、臺諫集都堂給札以聞。隆興元年,遷參知政事,以老病不拜,臺諫交章留之,除資政殿大學(xué)士、提舉萬壽觀兼侍讀。謁告將理,許之。及家,固求致仕。后二年卒,年七十五,謚忠定。 燾外和內(nèi)剛,帥蜀有惠政,民祠之不忘。始論和議,歸之于天,士論歉然。洎繳駁施廷臣之奏,朝野復(fù)一辭歸重焉。 黃中,字通老,邵武人。幼受書,一再輒成誦。初以族祖蔭補(bǔ)官。紹興五年廷試,言孝弟動上心,擢進(jìn)士第二人,授保寧軍節(jié)度推官。二十余年,秦檜死,乃召為校書郎,歷遷普安、恩平府教授。中在王府時,龍大淵已親幸,中未嘗與之狎,見則揖而退,后他教授多蒙其力,中獨(dú)不徙官。 遷司封員外郎兼國子司業(yè)。芝草生武成廟,官吏請以聞,中不答,官吏陰畫圖以獻(xiàn)。宰相謂祭酒周綰與中曰:“治世之瑞,抑而不奏,何耶?”綰未對,中曰:“治世何用此為?”綰退,謂人曰:“黃司業(yè)之言精切簡當(dāng),惜不為諫官。” 充賀金生辰使,還,為秘書少監(jiān),尋除起居郎,累遷權(quán)禮部侍郎。中使金回,言其治汴宮,必徙居見迫,宜早為計。上矍然。宰相顧謂中曰:“沈介歸,殊不聞此,何耶?”居數(shù)日,中白宰相,請以妄言待罪。湯思退怒,語侵中。已乃除介吏部侍郎,徙中以補(bǔ)其處。中猶以備邊為言,又不聽,遂請補(bǔ)外,上不許,曰:“黃中恬退有守!背笫,且錫鞍馬。 金使賀天申節(jié),遽以欽宗訃聞,朝論俟使去發(fā)喪,中馳白宰相:“此國家大事,臣子至痛,一有失禮,謂天下后世何!”竟得如禮。中自使還,每進(jìn);見輒言邊事,又獨(dú)陳御備方略,高宗稱善。不數(shù)月,金亮已擁眾渡淮。中因入謝,論淮西將士不用命,請擇大臣督師。既而以殿帥楊存中為御營使,中率同列力論不可遣。敵既臨江,朝臣爭遣家逃匿,中獨(dú)晏然。比敵退,唯中與陳康伯家屬在城中,眾慚服。 天申節(jié)上壽,議者以欽宗服除當(dāng)舉樂。中言:“《春秋》君弒賊不討,雖葬不書,以明臣子之罪,況欽宗實(shí)未葬而可遽作樂乎?”事竟寢。兼給事中。內(nèi)侍遷官不應(yīng)法,諫官劉度坐論近習(xí)龍大淵忤旨補(bǔ)郡,已復(fù)罷之,中皆不書讀。群小相與媒蘗,中罷去。尹穡希意詆中為張浚黨。 乾道改元,中年適七十,即告老,以集英殿修撰致仕,進(jìn)敷文閣待制。居六年,上御講筵,顧侍臣曰:“黃中老儒,今居何許?年幾許?筋力或未衰耶?”召引對內(nèi)殿,問勞甚渥,以為兵部尚書兼侍讀。 中前在禮部,嘗諫止作樂事,中去,卒用之。至是又將錫宴,遂奏申前說。詔遣范成大使金以山陵為請。中言:“陛下圣孝及此,天下幸甚,然欽廟梓宮置不問,有所未盡!鄙仙破溲裕荒苡。 未滿歲,有歸志,乃陳十要道:以為用人而不自用;以公議進(jìn)退人才;察邪正;廣言路;核事實(shí);節(jié)用度;擇監(jiān)司;懲貪吏;陳方略;考兵籍。上亟稱善。中力求去,除顯謨閣、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賜犀帶、香茗。 除龍圖閣學(xué)士,致仕。凡邑里后生上謁,必訓(xùn)以孝弟忠信。朱熹裁書以見,有曰:“今日之來,將再拜堂下,惟公坐而受之,俾進(jìn)于門弟子之列,則某之志也。”其為人敬慕如此。其后,上手書遣使訪朝政闕失,進(jìn)職端明殿學(xué)士。屬疾,手草遺表,猶以山陵、欽宗梓宮為言,深以人主之職不可假之左右為戒。淳熙七年八月庚寅卒,年八十有五。九月,詔贈正議大夫。中有奏議十卷。謚簡肅。 孫道夫,字太沖,眉州丹棱人。年十八貢辟雍。時禁元祐學(xué),坐收蘇氏文除籍。再貢,入優(yōu)等。張浚薦于高宗,召對,道夫奏:“愿修德以回天意,定都以系人心,任賢材、圖興復(fù)以雪國恥。” 上在越,浚遣道夫奏事,賜出身,改左承奉郎。再詔對,言:“漢中前瞰三秦,后蔽巴蜀,孔明、蔣琬出圖關(guān)輔,未有不屯漢中者。今欲進(jìn)兵陜右,當(dāng)先經(jīng)營漢中。荊南東連吳會,北通漢沔,號用武之國,晉、宋以來,嘗倚為重鎮(zhèn)。武帝亦以荊南居上流,故以諸子居之。今守江當(dāng)先措置荊南,時至則蜀漢師出秦關(guān),荊楚師出宛洛,陛下親御六軍,由淮甸與諸將會咸陽,孰能御之?”上嘉納,召試館職。上諭宰相:“自渡江以來,文氣未有如道夫者,涵養(yǎng)一二年,當(dāng)命為詞臣! 除秘書正字、權(quán)禮部郎官;兆趦磫柖Y儀,多所草定。尋權(quán)左司員外郎。上問蜀中水運(yùn)陸運(yùn)孰便?道夫奏:“水運(yùn)遲而省費(fèi),陸運(yùn)速而勞民。宣撫司初由水運(yùn),率石費(fèi)錢十千,后以為緩,從陸起丁夫十?dāng)?shù)萬,率石費(fèi)五十余千!鄙显唬骸八\(yùn)便,行之! 遷校書郎。出知懷安軍,乞罷都運(yùn)司以寬民力,罷戍兵以弭亂階,罷泛使以省浮費(fèi)。知資州,宣撫鄭剛中薦其治行第一。移知蜀州,盜不敢入境。州產(chǎn)綾,先是,守以軍匠置機(jī)買絲虧直,民病之,道夫斷其機(jī)。遇事明了,人目為“水晶燈籠。”九年不遷,蓋非秦檜所樂也。 以吏部郎中入對,言蜀民二稅監(jiān)酒茶額之弊,上納其言。除太常少卿,假禮部侍郎充賀金正旦使。金將敗盟,詰秦檜存亡,及關(guān)、陜買馬非約,道夫隨事折之。使還,擢權(quán)禮部侍郎。上曰:“卿自小官已為朕知,第趙鼎與張浚相失后,蜀士仕于朝者,皆為沮抑。繼自今有所見,可數(shù)求對! 兼侍講,奏敵有窺江、淮意。上曰:“朝廷待之甚厚,彼以何名為兵端?”道夫曰:“彼金人身弒其父兄而奪其位,興兵豈問有名,臣愿預(yù)為之圖!痹紫嗌蛟摬灰詾閼],道夫每進(jìn)對,輒言武事,該疑其引用張浚,忌之。道夫不自安,請出,除知綿州,致仕,卒,年六十六。 道夫居官,一意為民,不可干以私。仕宦三十年,奉給多置書籍。然性剛直,喜面折,不容人之短,或以此少之云。 曾幾,字吉甫,其先贛州人,徙河南府。幼有識度,事親孝,母死,蔬食十五年。入太學(xué)有聲。兄弼,提舉京西南路學(xué)事,按部溺死,無后,特命幾將仕郎。試?yán)舨浚脊佼惼湮,置?yōu)等,賜上舍出身,擢國子正兼欽慈皇后宅教授。遷辟雍博士,除校書郎。 林靈素得幸,作符書號《神霄錄》,朝士爭趨之,幾與李綱、傅崧卿皆稱疾不往視。久之,為應(yīng)天少尹,庭無留訟。閹人得旨取金而無文書,府尹徐處仁與之,幾力爭不得。 靖康初,提舉淮東茶監(jiān)。高宗即位,改提舉湖北,徙廣西運(yùn)判、江西提刑,又改浙西。會兄開為禮部侍郎,與秦檜力爭和議,檜怒,開去,幾亦罷。逾月,除廣西轉(zhuǎn)運(yùn)副使,徙荊南路。盜駱科起郴之宜章,郴、桂皆澒洞,宣撫司調(diào)兵未至,謾以捷聞。幾疏其實(shí),朝廷遣他將平之。請間,得崇道觀。復(fù)為廣西運(yùn)判,固辭,僑居上饒七年。 檜死,起為浙西提刑、知臺州,治尚清凈,民安之。黃巖令受賄為兩吏所持,令械吏置獄,一夕皆死,幾詰其罪;蛟唬骸傲,丞相沈該客也!敝沃婕薄 賀允中薦,召對,以疾辭,除直秘閣,歸故治。未幾,復(fù)召對,幾言:“士氣久不振,陛下欲起之于一朝,矯枉者必過直,雖有折檻斷鞅、牽裾還笏、若賣直干譽(yù)者,愿加優(yōu)容。”時帝懲檜擅權(quán)之弊,方開言路,應(yīng)詔者眾,幾懼有獲戾者,先事陳之。帝大悅,授秘書少監(jiān)。 幾承平已為館職,去三十八年而復(fù)至,須鬢皓白,衣冠偉然。每會同舍,多談前輩言行、臺閣典章,薦紳推重焉。詔修《神宗寶訓(xùn)》,書成,奏薦,帝稱善。權(quán)禮部侍郎。兄楙、開皆嘗貳春官,幾復(fù)為之,人以為榮。 吳、越大水、地震,幾舉唐貞元故事反覆論奏,帝韙其言。他日謂幾曰:“前所進(jìn)陸贄事甚切,已遣漕臣振濟(jì)矣!币暾堉x,上曰:“卿氣貌不類老人,姑為朕留!敝x曰:“臣無補(bǔ)萬一,惟進(jìn)退有禮,尚不負(fù)陛下拔擢!鄙祥h勞以事,提舉玉隆觀,紹興二十七年也。除集英殿修撰,又三年,升敷文閣待制。 金犯塞,中外大震,帝召楊存中偕宰執(zhí)對便殿,諭以將散百官,浮海避之。左仆射陳康伯持不可。存中言:“敵空國遠(yuǎn)來,已闖淮甸,此正賢智馳騖不足之時。臣愿率先將士,北首死敵!钡巯玻於ㄗh親征,下詔進(jìn)討。有欲遣使詣敵求緩師者,幾疏言:“增幣請和,無小益,有大害,為朝廷計,正當(dāng)嘗膽枕戈,專務(wù)節(jié)儉,經(jīng)武外一切置之,如是雖北取中原可也。且前日詔諸將傳檄數(shù)金君臣,如叱奴隸,何辭可與之和耶?”帝壯之。 孝宗受禪,幾又上疏數(shù)千言。將召,屢請老,乃遷通奉大夫,致仕,擢其子逮為浙西提刑以便養(yǎng)。乾道二年卒,年八十二,謚文清。 幾三仕嶺表,家無長物,人稱其廉。早從舅氏孔文仲、武仲講學(xué)。初佐應(yīng)天時,諫官劉安世亡恙,黨禁方厲,無敢窺其門者,幾獨(dú)從之,談經(jīng)論事,與之合。避地衡岳,又從胡安國游,其學(xué)益粹。為文純正雅健,詩尤工。有《經(jīng)說》二十卷、文集三十卷。 二子:逢仕至司農(nóng)卿,逮亦終敷文閣待制,而逢最以學(xué)稱。 開字天游。少好學(xué),善屬文。崇寧間登進(jìn)士第,調(diào)真州司戶,累遷國子司業(yè),擢起居舍人,權(quán)中書舍人。掖垣草制,多所論駁,忤時相意,左遷太常少卿,責(zé)監(jiān)大寧監(jiān)鹽井,匹馬之官,不以自卑。召還,時相復(fù)用事,監(jiān)杭州市易務(wù)。除直秘閣,知和州,徙知恩州。請祠,得鴻慶宮,判南京國子監(jiān)。復(fù)為中書舍人,罷。提舉洞霄宮。 欽宗即位,除顯謨閣待制、提舉萬壽觀、知潁昌府,兼京西安撫使。奪職,奉祠。建炎初,復(fù)職,知潭州、湖南安撫使。逾年求去,復(fù)得鴻慶宮,起知平江府、廣東經(jīng)略安撫使。奉詔駐潮陽招捕處寇,訖事,乃之鎮(zhèn)。居二年,盡平群盜。提舉太平觀。 復(fù)以中書舍人召,首論:“自古興衰撥亂之主,必有一定之論,然后能成功。愿講明大計,使議論一定,斷而必行,則功烈可與周宣侔矣!庇终摚骸败囻{撫巡東南,重兵所聚,限以大江,敵未易遽犯,其所窺伺者全蜀也。一失其防,陛下不得高枕而臥矣。愿擇重臣與吳玠協(xié)力固護(hù)全蜀!睂艺埲ィM(jìn)寶文閣待制,知鎮(zhèn)江府兼沿江安撫使。 召為刑部侍郎。言:“太祖懲五季尾大不掉之患,畿甸屯營,倍于天下,周廬宿衛(wèi),領(lǐng)以三衙。今禁旅單弱,愿參舊制增補(bǔ)之!钡巯ぜ渭{。 遷禮部侍郎兼直學(xué)士院。時秦檜專主和議,開當(dāng)草國書,辨視體制非是,論之,不聽,遂請罷,改兼侍讀。檜嘗招開慰以溫言,且曰:“主上虛執(zhí)政以待。”開曰:“儒者所爭在義,茍為非義,高爵厚祿弗顧也。愿聞所以事敵之禮!睓u曰:“若高麗之于本朝耳。”開曰:“主上以圣德登大位,臣民之所推戴,列圣之所聽聞,公當(dāng)強(qiáng)兵富國,尊主庇民,奈可自卑辱至此,非開所敢聞也。”又引古誼以折之。檜大怒曰:“侍郎知故事,檜獨(dú)不知耶?”他日,開又至政事堂,問“計果安出?”檜曰:“圣意已定,尚何言!公自取大名而去,如檜,第欲濟(jì)國事耳!比华q以梓宮未還,母后、欽宗未復(fù),詔侍從、臺諫集議以聞。開上疏略曰:“但當(dāng)修德立政,嚴(yán)于為備,以我之仁敵彼之不仁,以我之義敵彼之不義,以我之戒懼?jǐn)潮酥溙娣e力久,如元?dú)夤潭∽韵箨柹幾陨,不待屈己,陛下之志成矣。不然,恐非在天之靈與太后、淵圣所望于陛下者也!睓u曰:“此事大系安危!遍_曰:“今日不當(dāng)說安危,只當(dāng)論存亡!睓u矍然。 會樞密編修胡銓上封事,痛詆檜,極稱開,由是罷,以寶文閣待制知婺州。開言:“議論妄發(fā),實(shí)緣國事!绷φ垰w。檜議奪職,同列以為不可,提舉太平觀、知徽州。以病免,居閑十余年。黃達(dá)如請籍和議同異為士大夫升黜,即擢達(dá)如監(jiān)察御史,首劾開,褫職。引年請還政,僅復(fù)秘閣修撰,卒,年七十一。檜死,始復(fù)待制,盡還致仕遺表恩數(shù)。 開孝友厚族,信于朋友。其守歷陽也,從游酢學(xué),日讀《論語》,求諸言而不得,則反求諸心,每有會意,欣然忘食。其留南京,劉安世一見如舊,定交終身。故立朝遇事,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師友淵源,固有所自云。 勾濤,字景山,成都新繁人。登崇寧二年進(jìn)士第,調(diào)嘉州法掾、川陜鑄錢司屬官。建炎初,通判黔州。田祐恭兵道境上,濤白守,燕勞之,祐恭感恩厲下,郡得以無犯。湖湘賊王辟破秭歸,桑仲、郭守忠攻茶務(wù)箭窠砦,將犯夔門。夔兵素單弱,宣司檄祐恭捍御,濤帥黔兵佐之,賊潰去。宣撫張浚奏濤知巴州,不赴。 翰林侍讀學(xué)士范仲薦,召見,論五事,除兵部郎中。七年,遷右司郎官兼校正。日食,上言。八月,遷起居舍人,以足疾,命閣門賜墩待班。九月,兼權(quán)中書舍人。 時沿邊久宿兵,江、浙罷于饋餉,荊、襄、淮、楚多曠土,濤因進(jìn)羊祜屯田故事,事下諸大將,于是邊方議行屯田。淮西都統(tǒng)制劉光世乞罷,丞相張浚欲以呂祉代之,濤謂:“祉疏庸淺謀,必敗事,莫若就擇將士素所推服者用之,否則劉锜可!笨2患{,祉至,果以輕易失士心,未幾,酈瓊叛,祉死于亂?B勚,夜半召濤愧謝。 時帝駐蹕建康,欲亟還臨安。濤入見曰:“今江、淮列戍十余萬,茍付托得人,可無憂顧。適此危疑,詎宜輕退,以啟敵心!币蛩]劉锜。帝即命以其眾鎮(zhèn)合肥。川、陜宣撫使吳玠言都轉(zhuǎn)運(yùn)使李迨朘刻賞格,迨亦奏玠苛費(fèi),帝以問濤。濤曰:“玠忠在西蜀,縱費(fèi),寧可核?第移迨他路可爾!钡廴恢。 會金人廢劉豫,金、房鎮(zhèn)撫使郭浩遣其弟沔奏事。濤察沔警敏可仗,乞詔諭陜右諸叛將乘機(jī)南歸,帝命濤草詔,沔持以往,聞?wù)吡魈。十二月,除中書舍人? 八年,除史館修撰。重修《哲宗實(shí)錄》,帝諭之曰:“昭慈圣獻(xiàn)皇后病革,朕流涕問所欲言,后愴然謂朕曰:‘吾逮事宣仁圣烈皇后,見其任賢使能,約己便民,憂勤宗社,疏遠(yuǎn)外家,古今母后無與為比。不幸奸邪罔上,史官蔡卞等同惡相濟(jì),造謗史以損圣德,誰不切齒!在天之靈亦或介介。其以筆屬正臣,亟從刪削,以信來世!尥茨钸z訓(xùn),未嘗一日輒忘,今以命卿!睗啵骸皵(shù)十年來,宰相不學(xué)無術(shù),邪正貿(mào)亂,所以奸臣子孫得逞其私智,幾亂裕陵成書。非賴陛下圣明,則任申必先有過嶺之謫,臣亦恐復(fù)蹈媒蘗之禍!钡畚棵阒。六月,《實(shí)錄》成,進(jìn)一秩,就館賜宴。復(fù)修《徽宗實(shí)錄》,以中書舍人呂本中為薦,丞相趙鼎諭旨宜婉辭紀(jì)載。濤曰:“崇寧、大觀大臣誤國,以稔今禍,藉有隱諱,如天下野史何?” 七月,除給事中。求去,以徽猷閣待制知池州,改提舉江州太平觀。俄除荊湖北路安撫使、知潭州。秦檜嘗令人諭意,欲與共政,濤以書謝之。檜諷言劾之,不報。 濤上書論時事之害政者:“大臣密諭王倫變易地界,一也;蔡攸之妻近居臨平,咫尺行都,略不畏避,二也;小大之臣,凡在謫籍,皆已甄敘,惡如京、黼,尚蒙寬宥,今待從之臣,初無大過,理宜牽復(fù),三也;河南故地復(fù)歸中國,新附之民,延頸德澤,承流之寄,當(dāng)加精選,四也;臺諫為耳目之司,今宰相引援,皆同舍之舊,倚為鷹犬,五也!钡蹏@其忠直,賜以繒彩、茶藥,且令事有大于此者,悉以聞。秩滿,提舉太平觀。 十一年,帝謂秦檜曰:“勾濤久閑,性喜泉石,可進(jìn)職與一山水近郡!睓u對:“永嘉有天臺、雁蕩之勝!钡墼唬骸坝兰翁h(yuǎn),其以湖州命之。”俄以疾卒,年五十九。遺表聞,帝震悼,顧近臣曰:“勾濤死矣,惜哉!”贈左太中大夫。 濤身長七尺,風(fēng)貌偉然,頗以忠亮自許。國有大議,帝必委心延訪,往復(fù)酬詰,率漏下數(shù)刻始罷。料邊情如在目前,知名之士多所薦進(jìn)。有文集十卷,《西掖制書》十卷,奏議十卷。 李彌遜,字似之,蘇州吳縣人。弱冠,以上舍登大觀三年第,調(diào)單州司戶,再調(diào)陽谷簿。政和四年,除國朝會要所檢閱文字。引見,特遷校書郎,充編修六典校閱,累官起成郎。以封事剴切,貶知盧山縣,改奉嵩山祠。廢斥隱居者八載。 宣和末,知冀州。金人犯河朔,諸郡皆驚備,彌遜損金帛,致勇士,修城堞,決河護(hù)塹,邀擊其游騎,斬首甚眾。兀術(shù)北還,戒師毋犯其城。 靖康元年,召為衛(wèi)尉少卿,出知瑞州。二年,建康府牙校周德叛,執(zhí)帥宇文粹中,殺官吏,嬰城自守,勢猖獗。彌遜以江東判運(yùn)領(lǐng)郡事,單騎扣賊圍,以蠟書射城中招降。賊通款,開關(guān)迎之,彌遜諭以禍福,勉使勤王。時李綱行次建康,共謀誅首惡五十人,撫其余黨,一郡帖然。 改淮南運(yùn)副。后奉興國宮祠,知饒州,召對,首奏“當(dāng)堅(jiān)定規(guī)模,排斥奸言”。又謂:“朝廷一日無事,幸一日之安,一月無事,幸一月之安,欲求終歲之安,已不可得,況能定天下大計乎?”帝嘉其讜直。輔臣有不悅者,以直寶文閣知吉州。陛辭,帝曰:“朕欲留卿,大臣欲重試卿民事,行召卿矣。” 七年秋,遷起居郎。彌遜自政和末以上封事得貶,垂二十年,及復(fù)居是職,直前論事,鯁切如初。冬,試中書舍人,奏六事曰:“固蕃維以御外侮,嚴(yán)禁衛(wèi)以尊朝廷,練兵以壯國勢,節(jié)用以備軍食,收民心以固根本,擇守帥以責(zé)實(shí)效!睍r駐蹕未定,有旨料舟給卒以濟(jì)宮人。彌遜繳奏曰:“六飛雷動,百司豫嚴(yán),時方孔艱,宜以宗社為心,不宜于內(nèi)幸細(xì)故,更勤圣慮,事雖至微,懼傷大體!钡奂渭{之。試戶部侍郎。 秦檜再相,惟彌遜與吏部侍郎晏敦復(fù)有憂色。八年,彌遜上疏乞外甚力,詔不允。趙鼎罷相,檜專國,贊帝決策通和。金國遣烏陵思謀等入界,索禮甚悖,軍民皆不平,人言紛紛。檜于御榻前求去,欲要決意屈己從和。樞密院編修官胡銓上疏乞斬檜,校書郎范如圭以書責(zé)檜曲學(xué)背師,忘仇辱國,禮部侍郎曾開抗聲引古誼以折檜,相繼貶逐。 彌遜請對,言金使之請和,欲行君臣之禮,有大不可。帝以為然,詔廷臣大議,即日入奏。彌遜手疏力言:“陛下受金人空言,未有一毫之得,乃欲輕祖宗之付托,屈身委命,自同下國而尊奉之,倒持太阿,授人以柄,危國之道,而謂之和可乎?借使金人姑從吾欲,假以目前之安,異時一有無厭之求,意外之欲,從之則害吾社稷之計,不從則釁端復(fù)開,是今日徒有屈身之辱,而后患未已!庇盅裕骸氨菹侣蕠艘允鲁,將何以責(zé)天下忠臣義士之氣?”力陳不可者三。 檜嘗邀彌遜至私第,曰:“政府方虛員,茍和好無異議,當(dāng)以兩地相浼!贝鹪唬骸皬涍d受國恩深厚,何敢見利忘義。顧今日之事,國人皆不以為然,獨(dú)有一去可報相公。”檜默然。次日,彌遜再上疏,言愈切直,又言:“送伴使揣摩迎合,不恤社稷,乞別選忠信之人,協(xié)濟(jì)國事!睓u大怒。彌遜引疾,帝諭大臣留之。時和議已決,附會其說者,至謂“向使明州時,主上雖百拜亦不問”,議論靡然。賴彌遜廷爭,檜雖不從,亦憚公論。再與金使者計,議和不受封冊,如宰相就館見金使,受其書納入禁中,多所降殺,惟君臣之禮不得盡爭。 九年春,再上疏乞歸田,以徽猷閣直學(xué)士知端州,改知漳州。十年,歸隱連江西山。是歲,兀術(shù)分四道入侵,明年,又侵淮西,取壽春,竟如彌遜言。 十二年,檜乘金兵既敗,收諸路兵,復(fù)通和好,追仇向者盡言之臣,嗾言者論彌遜與趙鼎、王庶、曾開四人同沮和議。于是彌遜落職,十余年間不通時相書,不請磨勘,不乞任子,不序封爵,以終其身,常憂國,無怨懟意。二十三年,卒。朝廷思其忠節(jié),詔復(fù)敷文閣待制。有奏議三卷,外制二卷,《議古》三卷,詩十卷。弟彌大。 彌大字似矩,登崇寧三年進(jìn)士第。以大臣薦召對,除校書郎,遷監(jiān)察御史。假太常少卿充契丹賀正旦使。時傳聞燕民欲歸漢,徽宗遣彌大覘之。使還,奏所聞有二:“或謂彼主淫刑滅親,種類畔離,女真侵迫,國勢危殆為可。换蛑^下詔罪己,擢用耆舊,招赦盜賊,國尚有人未可取;莫若聽其自相攻并!边w起居郎,試中書舍人,同修國史。 童貫宣撫永興,走馬承受白鍔恃貫不報師期,朝廷止從薄責(zé)。彌大繳奏,以為邊報不至,非朝廷福。鍔坐除名,彌大亦出知光州。移知鄂州。召為給事中兼校正御前文籍詳定官,拜禮部侍郎。 金人大舉入侵,李綱定城守之策,命彌大為參議,與綱不合,罷。未幾,除刑部尚書。初,朝廷許割三鎮(zhèn)畀金人,既而遣種師道、師中援河北,姚古援河?xùn)|,彌大上疏乞起河?xùn)|西境麟、府諸郡及陜西兵以濟(jì)古之師,起河?xùn)|路及京東近郡兵以濟(jì)師道、師中之師,為腹背攻劫之圖。遂除彌大河?xùn)|宣撫副使。張師正領(lǐng)勝捷軍敗于河?xùn)|,潰歸,彌大誅之。復(fù)遣余卒援真定,余卒叛。 宣撫罷,命彌大知陜州。河?xùn)|破,小將李彥先來謁,言軍事,彌大壯之,留為將,戍崤、澠間以遏敵。詔遣使召援,彌大未敢進(jìn)。會永興帥范致虛糺兵勤王,檄彌大充諸道計議。行至方城,道阻,乃率眾赴大元帥府。 建炎元年,除知淮寧府。到郡未幾,杜用等夜叛,彌大縋城出,賊散乃還,坐貶秩。尋召為吏部侍郎。帝如杭州,命權(quán)紹興府,試戶部尚書兼侍讀。呂頤浩視師,以彌大為參謀官。彌大奏:“王導(dǎo)、謝安為都督,未嘗離朝廷,今邊圉幸無他,頤浩不宜輕動!庇盅裕骸耙褳樘熳訌墓,非宰相可辟。乞于諸軍悉置軍正,如漢朝故事,以察官、郎官為之。陛下必欲留臣,當(dāng)別為一司,伺察頤浩過失。”忤旨,出知平江府。 中丞沈與求劾彌大謀間君臣,妄自尊大,奪職歸。起知靜江府,奏廣西邊防利害。入為工部尚書。未幾,罷去。廣西提刑韓璜劾其在靜江日斷強(qiáng)盜死罪,引絞入斬,貶兩秩。紹興十年卒,年六十一。 論曰:宋既南渡,日以徽宗梓宮及韋后為念。秦檜主和,甘心屈己。張燾連章論列,謀深慮遠(yuǎn),其言取必于天,豈忘宗社之仇哉,亦曰相時而動耳!惜其利澤專于蜀也。黃中不黨不阿,明察料敵,立朝忠實(shí),退不忘君。道夫受知張浚,憂國而不為身謀。曾幾積學(xué)潔行,風(fēng)節(jié)凜凜,陳嘗膽枕戈之言,以贊親征,亦壯矣哉!勾濤直節(jié)正論,不受檜私,潔身歸老。彌遜、曾開同沮和議,廢絀以沒,無怨懟心,所謂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者歟!

 

宋史

  《宋史》是二十五史之一,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后主持修撰,《宋史》與《遼史》、《金史》同時修撰!端问贰啡珪斜炯o(jì)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共計496卷,約500萬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

卷三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卷三百九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三
卷三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十四 卷三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五
卷三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十六 卷三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五十七
卷三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五十八 卷四百 列傳第一百五十九
卷四百一 列傳第一百六十 卷四百二 列傳第一百六十一
卷一 本紀(jì)第一 卷二 本紀(jì)第二
卷三 本紀(jì)第三 卷四 本紀(jì)第四
卷五 本紀(jì)第五 卷六 本紀(jì)第六
卷七 本紀(jì)第七 卷八 本紀(jì)第八
卷九 本紀(jì)第九 卷十 本紀(jì)第十
卷十一 本紀(jì)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jì)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jì)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jì)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jì)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jì)第十六
卷十七 本紀(jì)第十七 卷十八 本紀(jì)第十八
卷十九 本紀(jì)第十九 卷二十 本紀(jì)第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jì)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jì)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 本紀(jì)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jì)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 本紀(jì)第二十五 卷二十六 本紀(jì)第二十六
卷二十七 本紀(jì)第二十七 卷二十八 本紀(jì)第二十八
卷二十九 本紀(jì)第二十九 卷三十 本紀(jì)第三十
卷三十一 本紀(jì)第三十一 卷三十二 本紀(jì)第三十二
卷三十三 本紀(jì)第三十三 卷三十四 本紀(jì)第三十四
卷三十五 本紀(jì)第三十五 卷三十六 本紀(jì)第三十六
卷三十七 本紀(jì)第三十七 卷三十八 本紀(jì)第三十八
卷三十九 本紀(jì)第三十九 卷四十 本紀(jì)第四十
卷四十一 本紀(jì)第四十一 卷四十二 本紀(jì)第四十二
卷四十三 本紀(jì)第四十三 卷四十四 本紀(jì)第四十四
卷四十五 本紀(jì)第四十五 卷四十六 本紀(jì)第四十六
卷四十七 本紀(jì)第四十七 卷四十八 志第一
卷四十九 志第二 卷五十 志第三
卷五十一 志第四 卷五十二 志第五
卷五十三 志第六 卷五十四 志第七
卷五十五 志第八 卷五十六 志第九
卷五十七 志第十 卷五十八 志第十一
卷五十九 志第十二 卷六十 志第十三
卷六十一 志第十四 卷六十二 志第十五
卷六十三 志第十六 卷六十四 志第十七
卷六十五 志第十八 卷六十六 志第十九
卷六十七 志第二十 卷六十八 志第二十一
卷六十九 志第二十二 卷七十 志第二十三
卷七十一 志第二十四 卷七十二 志第二十五
卷七十三 志第二十六 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七
卷七十五 志第二十八 卷七十六 志第二十九
卷七十七 志第三十 卷七十八 志第三十一
卷七十九 志第三十二 卷八十 志第三十三
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四 卷八十二 志第三十五
卷八十三 志第三十六 卷八十四 志第三十七
卷八十五 志第三十八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九
卷八十七 志第四十 卷八十八 志第四十一
卷八十九 志第四十二 卷九十 志第四十三
卷九十一 志第四十四 卷九十二 志第四十五
卷九十三 志第四十六 卷九十四 志第四十七
卷九十五 志第四十八 卷九十六 志第四十九
卷九十七 志第五十 卷九十八 志第五十一
卷九十九 志第五十二 卷一百 志第五十三
卷一百一 志第五十四 卷一百二 志第五十五
卷一百三 志第五十六 卷一百四 志第五十七
卷一百五 志第五十八 卷一百六 志第五十九
卷一百七 志第六十 卷一百八 志第六十一
卷一百九 志第六十二 卷一百一十 志第六十三
卷一百一十一 志第六十四 卷一百一十二 志第六十五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卷一百十四 志第六十七
卷一百一十五 志第六十八 卷一百一十六 志第六十九
卷一百一十七 志第七十 卷一百一十八 志第七十一
卷一百一十九 志第七十二 卷一百二十 志第七十三
卷一百二十一 志第七十四 卷一百二十二 志第七十五
卷一百二十三 志第七十六 卷一百二十四 志第七十七
卷一百二十五 志第七十八 卷一百二十六 志第七十九
卷一百二十七 志第八十 卷一百二十八 志第八十一
卷一百二十九 志第八十二 卷一百三十 志第八十三
卷一百三十一 志第八十四 卷一百三十二 志第八十五
卷一百三十三 志第八十六 卷一百三十四 志第八十七
卷一百三十五 志第八十八 卷一百三十六 志第八十九
卷一百三十七 樂志第九十 卷一百三十八 志第九十一
卷一百三十九 志第九十二 卷一百四十 志第九十三
卷一百四十一 志第九十四 卷一百四十二 志第九十五
卷一百四十三 志第九十六 卷一百四十四 志第九十七
卷一百四十五 志第九十八 卷一百四十六 志第九十九
卷一百四十七 志第一百 卷一百四十八 志第一百一
卷一百四十九 志第一百二 卷一百五十 志第一百三
卷一百五十一 志第一百四 卷一百五十二 志第一百五
卷一百五十三 志第一百六 卷一百五十四 志第一百七
卷一百五十五 志第一百八 卷一百五十六 志第一百九
卷一百五十七 志第一百十 卷一百五十八 志第一百十一
卷一百五十九 志第一百十二 卷一百六十 志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六十一 志第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六十二 志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六十三 志第一百一十六 卷一百六十四 志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六十五 志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六十六 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六十七 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六十八 志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六十九 志第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七十 志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七十一 志第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七十二 志第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七十三 志第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七十四 志第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七十五 志第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七十六 志第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七十七 志第一百三十 卷一百七十八 志第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七十九 志第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八十 志第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八十一 志第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八十二 志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三 志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四 志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五 志第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八十六 志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八十七 志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八十八 志第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八十九 志第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九十 志第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九十一 志第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九十二 志第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九十三 志第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九十四 志第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九十五 志第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九十六 志第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九十七 志第一百五十 卷一百九十八 志第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九十九 志第一百五十二 卷二百 志第一百五十三
卷二百一 志第一百五十四 卷二百二 志第一百五十五
卷二百三 志第一百五十六 卷二百四 志第一百五十七
卷二百五 志第一百五十八 卷二百六 志第一百五十九
卷二百七 志第一百六十 卷二百八 志第一百六十一
卷二百九 志第一百六十二 卷二百一十 表第一
卷二百一十一 表第二 卷二百一十二 表第三
卷二百一十三 表第四 卷二百一十四 表第五
卷二百一十五 表第六 卷二百一十六 表第七
卷二百一十七 表第八 卷二百一十八 表第九
卷二百一十九 表第十 卷二百二十 表第十一
卷二百二十一 表第十二 卷二百二十二 表第十三
卷二百二十三 表第十四 卷二百二十四 表第十五
卷二百二十五 表第十六 卷二百二十六 表第十七
卷二百二十七 表第十八 卷二百二十八 表第十九
卷二百二十九 表第二十 卷二百三十 表第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一 表第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二 表第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三 表第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四 表第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五 表第二十六 卷二百三十六 表第二十七
卷二百三十七 表第二十八 卷二百三十八 表第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九 表第三十 卷二百四十 表第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一 表第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第二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第三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四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六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七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第八 卷二百五十 列傳第九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十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二百五十三 傳第十二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第十三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第十四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第十五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十六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第十七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第十八 卷二百六十 列傳第十九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十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第二十一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二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二十三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十四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第二十五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第二十六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十七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十八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三十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第三十一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第三十二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第三十三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第三十四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第三十五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第三十七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第三十八 卷二百八十 列傳第三十九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第四十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第四十一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第四十二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第四十三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四十四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第四十五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六 卷二百八十八列 傳第四十七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四十八 卷二百九十 列傳第四十九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第五十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五十一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第五十二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第五十三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第五十四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第五十五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第五十六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第五十七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三百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三百一 列傳第六十 卷三百二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三百三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三百四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三百五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三百六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三百七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三百八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三百九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三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三百一十一 列傳第七十 卷三百一十二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三百一十三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三百一十四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三百一十五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三百一十六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三百一十八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三百一十九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三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第八十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三百二十八 列卷第八十七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三百三十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九十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第九十一
卷三百三十三 列傳第九十二 卷三百三十四 列傳第九十三
卷三百三十五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
卷三百三十七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三百三十八 列傳第九十七
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第九十八 卷三百四十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 卷三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 卷三百四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
卷三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 卷三百四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六 卷三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
卷三百四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 卷三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九
卷三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 卷三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三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三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三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三百六十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三百六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三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三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三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三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三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三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三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三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三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三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三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三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三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三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三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三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三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三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三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三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卷三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三百八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三百九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三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三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五十一
卷四百三 列傳第一百六十二 卷四百四 列傳第一百六十三
卷四百五 列傳第一百六十四 卷四百六 列傳第一百六十五
卷四百七 列傳第一百六十六 卷四百八 列傳第一百六十七
卷四百九 列傳第一百六十八 卷四百一十 列傳第一百六十九
卷四百一十一 列傳第一百七十 卷四百一十二 列傳第一百七十一
卷四百一十三 列傳第一百七十二 卷四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卷四百一十五 列傳第一百七十四 卷四百一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卷四百一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十六 卷四百一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卷四百一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十八 卷四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七十九
卷四百二十一 列傳第一百八十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卷四百二十三 列傳第一百八十二 卷四百二十四 列傳第一百八十三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卷四百二十六 列傳第一百八十五
卷四百二十七 列傳第一百八十六 卷四百二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卷四百二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卷四百三十 列傳第一百八十九
卷四百三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十 卷四百三十二 列傳第一百九十一
卷四百三十三 列傳第一百九十二 卷四百三十四 列傳第一百九十三
卷四百三十五 列傳第一百九十四 卷四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九十五
卷四百三十七 列傳第一百九十六 卷四百三十八 列傳第一百九十七
卷四百三十九 列傳第一百九十八 卷四百四十 列傳第一百九十九
卷四百四十一 列傳第二百 卷四百四十二 列傳第二百一
卷四百四十三 列傳第二百二 卷四百四十四 列傳第二百三
卷四百四十五 列傳第二百四 卷四百四十六 列傳第二百五
卷四百四十七 列傳第二百六 卷四百四十八 列傳第二百七
卷四百四十九 列傳第二百八 卷四百五十 列傳第二百九
卷四百五十一 列傳第二百一十 卷四百五十二 列傳第二百一十一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十二 卷四百五十四 列傳第二百一十三
卷四百五十五 列傳第二百一十四 卷四百五十六 列傳第二百一十五
卷四百五十七 列傳第二百一十六 卷四百五十八 列傳第二百一十七
卷四百五十九 列傳第二百一十八 卷四百六十 列傳第二百一十九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百二十 卷四百六十二 列傳第二百二十一
卷四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百二十二 卷四百六十四 列傳第二百二十三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卷四百六十六 列傳第二百二十五
卷四百六十七 列傳第二百二十六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百二十七
卷四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百二十八 卷四百七十 列傳第二百二十九
卷四百七十一 列傳第二百三十 卷四百七十二 列傳第二百三十一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卷四百七十四 列傳第二百三十三
卷四百七十五 列傳第二百三十四 卷四百七十六 列傳第二百三十五
卷四百七十七 列傳第二百三十六 卷四百七十八 列傳第二百三十七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第二百三十八 卷四百八十 列傳第二百三十九
卷四百八十一 列傳第二百四十 卷四百八十二 列傳第二百四十一
卷四百八十三 列傳第二百四十二 卷四百八十四 列傳第二百四十三
卷四百八十五 列傳第二百四十四 卷四百八十六 列傳第二百四十五
卷四百八十七 列傳第二百四十六 卷四百八十八 列傳第二百四十七
卷四百八十九 列傳第二百四十八 卷四百九十 列傳第二百四十九
卷四百九十一 列傳第二百五十 卷四百九十二 列傳第二百五十一
卷四百九十三 列傳第二百五十二 卷四百九十四 列傳第二百五十三
卷四百九十五 列傳第二百五十四 卷四百九十六 列傳第二百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