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 宋史

 

卷四百三十四 列傳第一百九十三

◎儒林四 ○劉子翚 呂祖謙 蔡元定(子沉) 陸九齡(兄九韶)陸九淵 薛季宣陳傅良 葉適 戴溪 蔡幼學(xué) 楊泰之 劉子翚,字彥沖,贈太師韐之仲子。以父任授承務(wù)郎,辟真定府幕屬。韐死靖康之難,子翚痛憤,幾無以為生,墓三年。服除,通判興化軍?軛顒头搁}境,子翚與郡將張當(dāng)世畫計備御,如素服戎事者,賊不敢犯。事聞,詔因任。 子翚始執(zhí)喪致羸疾,至是以不堪吏責(zé),辭歸武夷山,不出者凡十七年。間走其父墓下,瞻望徘徊,涕泗嗚咽,或累日而返。妻死不再娶,事繼母呂氏及兄子羽盡孝友。子羽之子珙,幼英敏嗜學(xué),子翚教之不懈,珙卒有立。 與籍溪胡憲、白水劉勉之交相得,每見,講學(xué)外無雜言。它所與游,皆海內(nèi)知名士,而期以任重致遠者,惟新安朱熹而已。初,熹父松且死,以熹托子翚。及熹請益,子翚告以《易》之“不遠復(fù)”三言,俾佩之終身,熹后卒為儒宗。子翚少喜佛氏說,歸而讀《易》,即渙然有得。其說以為學(xué)《易》當(dāng)先《復(fù)》,故以是告熹焉。 一日,感微疾,即謁家廟,泣別母,與親朋訣,付珙家事,指葬處,處親戚孤弱之無業(yè)者,訓(xùn)學(xué)者修身求道數(shù)百言。后二日卒,年四十七。學(xué)者稱屏山先生。珙,別有傳。 呂祖謙,字伯恭,尚書右丞好問之孫也。自其祖始居婺州。祖謙之學(xué)本之家庭,有中原文獻之傳。長從林之奇、汪應(yīng)辰、胡憲游,既又友張栻、朱熹,講索益精。 初,蔭補入官,后舉進士,復(fù)中博學(xué)宏詞科,調(diào)南外宗教。丁內(nèi)艱,居明招山,四方之士爭趨之。除太學(xué)博士,時中都官待次者例補外,添差教授嚴(yán)州,尋復(fù)召為博士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輪對,勉孝宗留意圣學(xué)。且言:“恢復(fù)大事也,規(guī)模當(dāng)定,方略當(dāng)審。陛下方廣攬豪杰,共集事功,臣愿精加考察,使之確指經(jīng)畫之實,孰為先后,使嘗試僥幸之說不敢陳于前,然后與一二大臣定成算而次第行之,則大義可伸,大業(yè)可復(fù)矣! 召試館職。先是,召試者率前期從學(xué)士院求問目,獨祖謙不然,而其文特典美。嘗讀陸九淵文,喜之,而未識其人?荚嚩Y部,得一卷,曰:“此必江西小陸之文也!苯沂,果九淵,人服其精鑒。父憂,免喪,主管臺州崇道觀。 越三年,除秘書郎、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以修撰李燾薦,重修《徽宗實錄》。書成,進秩。面對,言曰:“夫治道體統(tǒng),上下內(nèi)外不相侵奪而后安。鄉(xiāng)者,陛下以大臣不勝任而兼行其事,大臣亦皆親細務(wù)而行有司之事,外至監(jiān)司、守令職任,率為其上所侵而不能令其下。故豪猾玩官府,郡縣忽省部,掾?qū)倭栝L吏,賤人輕柄臣。平居未見其患,一旦有急,誰與指麾而伸縮之邪?如曰臣下權(quán)任太重,懼其不能無私,則有給、舍以出納焉,有臺諫以救正焉,有侍從以詢訪焉。儻得端方不倚之人分處之,自無專恣之慮,何必屈至尊以代其勞哉?人之關(guān)鬲脈絡(luò)少有壅滯,久則生疾。陛下于左右雖不勞操制,茍玩而弗慮,則聲勢浸長,趨附浸多,過咎浸積,內(nèi)則懼為陛下所遣而益思壅蔽,外則懼為公議所疾而益肆詆排。愿陛下虛心以求天下之士,執(zhí)要以總?cè)f事之機。勿以圖任或誤而謂人多可疑,勿以聰明獨高而謂智足遍察,勿詳于小而忘遠大之計,勿忽于近而忘壅蔽之萌! 又言:“國朝治體,有遠過前代者,有視前代為未備者。夫以寬大忠厚建立規(guī)模,以禮遜節(jié)義成就風(fēng)俗,此所謂遠過前代者也。故于俶擾艱危之后,駐蹕東南逾五十年,無纖毫之虞,則根本之深可知矣。然文治可觀而武績未振,名勝相望而干略未優(yōu),故雖昌熾盛大之時,此病已見。是以元昊之難,范、韓皆極一時之選,而莫能平殄,則事功之不競從可知矣。臣謂今日治體視前代未備者,固當(dāng)激厲而振起。遠過前代者,尤當(dāng)愛護而扶持! 遷著作郎,以末疾,請祠歸。先是,書肆有書曰《圣宋文!,孝宗命臨安府校正刊行。學(xué)士周必大言:《文!啡ト〔钪,恐難傳后,盍委館職銓擇,以成一代之書?孝宗以命祖謙。遂斷自中興以前,崇雅黜浮,類為百五十卷,上之,賜名《皇朝文鑒》。 詔除直秘閣。時方重職名,非有功不除,中書舍人陳爓駁之。孝宗批旨云:“館閣之職,文史為先。祖謙所進,采取精詳,有益治道,故以寵之,可即命詞!睜w不得已草制。尋主管沖祐觀。明年,除著作郎兼國史院編修官。卒,年四十五。謚曰成。 祖謙學(xué)以關(guān)、洛為宗,而旁稽載籍,不見涯涘。心平氣和,不立崖異,一時英偉卓犖之士皆歸心焉。少卞急,一日,誦孔子言:“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忽覺平時忿懥渙然冰釋。朱熹嘗言:“學(xué)如伯恭,方是能變化氣質(zhì)!逼渌v畫,將以開物成務(wù),既臥病,而任重道遠之意不衰。居家之政,皆可為后世法。修《讀詩記》、《大事記》,皆未成書?级ā豆胖芤住贰ⅰ稌f》、《閫范》、《官箴》、《辨志錄》、《歐陽公本末》,皆行于世。晚年會友之地曰麗澤書院,在金華城中,既歿?と思炊糁。子延年。 蔡元定,字季通,建州建陽人。生而穎悟,八歲能詩,日記數(shù)千言。父發(fā),博覽群書,號牧堂老人,以程氏《語錄》、邵氏《經(jīng)世》、張氏《正蒙》授元定,曰:“此孔、孟正脈也。”元定深涵其義。既長,辨析益精。登西山絕頂,忍饑啖薺讀書。 聞朱熹名,往師之。熹扣其學(xué),大驚曰:“此吾老友也,不當(dāng)在弟子列!彼炫c對榻講論諸經(jīng)奧義,每至夜分。四方來學(xué)者,熹必俾先從元定質(zhì)正焉。太常少卿尤袤、秘書少監(jiān)楊萬里聯(lián)疏薦于朝,召之,堅以疾辭。筑室西山,將為終焉之計。 時韓侂胄擅政,設(shè)偽學(xué)之禁,以空善類。臺諫承風(fēng),專肆排擊,然猶未敢誦言攻朱熹。至沈繼祖、劉三杰為言官,始連疏詆熹,并及元定。元定簡學(xué)者劉礪曰:“化性起偽,烏得無罪!”未幾,果謫道州。州縣捕元定甚急,元定聞命,不辭家即就道。熹與從游者數(shù)百人餞別蕭寺中,坐客興嘆,有泣下者。熹微視元定,不異平時,因喟然曰:“友朋相愛之情,季通不挫之志,可謂兩得矣!痹ㄙx詩曰:“執(zhí)手笑相別,無為兒女悲!北娭^宜緩行,元定曰:“獲罪于天,天可逃乎?”杖屨同其子沉行三千里,腳為流血,無幾微見言面。 至舂陵,遠近來學(xué)者日眾,州士子莫不趨席下以聽講說。有名士挾才簡傲、非笑前修者,亦心服謁拜,執(zhí)弟子禮甚恭。人為之語曰:“初不敬,今納命。”愛元定者謂宜謝生徒,元定曰:“彼以學(xué)來,何忍拒之?若有禍患,亦非閉門塞竇所能避也。”貽書訓(xùn)諸子曰:“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勿以吾得罪故遂懈!币蝗,謂沉曰:“可謝客,吾欲安靜,以還造化舊物!遍喨兆。侂胄既誅,贈迪功郎,賜謚文節(jié)。 元定于書無所不讀,于事無所不究。義理洞見大原,下至圖書、禮樂、制度,無不精妙。古書奇辭奧義,人所不能曉者,一過目輒解。熹嘗曰:“人讀易書難,季通讀難書易。”熹疏釋《四書》及為《易》、《詩》傳、《通鑒綱目》,皆與元定往復(fù)參訂!秵⒚伞芬粫,則屬元定起稿。嘗曰:“造化微妙,惟深于理者能識之,吾與季通言而不厭也。”及葬,以文誄之曰:“精詣之識,卓絕之才,不可屈之志,不可窮之辯,不復(fù)可得而見矣。”學(xué)者尊之曰西山先生。 其平生問學(xué),多寓于熹書集中。所著書有《大衍詳說》、《律呂新書》、《燕樂》、《原辯》、《皇極經(jīng)世》、《太玄潛虛指要》、《洪范解》、《八陣圖說》,熹為之序。 子淵、沉,皆躬耕不仕。淵有《周易訓(xùn)解》。 沉字仲默,少從朱熹游。熹晚欲著《書傳》,未及為,遂以屬沉。《洪范》之?dāng)?shù),學(xué)者久失其傳,元定獨心得之,然未及論著,曰:“成吾書者沉也!背潦芨笌熤,沈潛反復(fù)者數(shù)十年,然后成書,發(fā)明先儒之所未及。其于《洪范》數(shù),謂:“體天地之撰者《易》之象,紀(jì)天地之撰者《范》之?dāng)?shù)。數(shù)始于一奇,象成于二偶。奇者數(shù)之所以立,偶者數(shù)之所以行。故二四而八,八卦之象也;三三而九,九疇之?dāng)?shù)也。由是八八而又八八之為四千九十六,而象備矣;九九而又九九之為六千五百六十一,而數(shù)周矣!兑住犯氖ザ笠阎,《范》錫神禹而數(shù)不傳。后之作者,昧象數(shù)之原,窒變通之妙,或即象而為數(shù),或反數(shù)而擬象,牽合傅會,自然之?dāng)?shù)益晦焉! 始,從元定謫道州,跋涉數(shù)千里,道楚、粵窮僻處,父子相對,常以理義自怡悅。元定沒,徒步護喪以還。有遺之金而義不可受者,輒謝卻,之曰:“吾不忍累先人也。”年僅三十,屏去舉子業(yè),一以圣賢為師。隱居九峰,當(dāng)世名卿物色將薦用之,沉不屑就。次子抗,別有傳。 陸九齡,字子壽。八世祖希聲,相唐昭宗。孫德遷,五代末,避亂居撫州之金溪。父賀,以學(xué)行為里人所宗,嘗采司馬氏冠昏喪祭儀行于家,生六子,九齡其第五子也。幼穎悟端重,十歲喪母,哀毀如成人。稍長,補郡學(xué)弟子員。 時秦檜當(dāng)國,無道程氏學(xué)者,九齡獨尊其說。久之,聞新博士學(xué)黃、老,不事禮法,慨然嘆曰:“此非吾所愿學(xué)也。”遂歸家,從父兄講學(xué)益力。是時,吏部員外郎許忻有名中朝,退居臨川,少所賓接,一見九齡,與語大說,盡以當(dāng)代文獻告之。自是九齡益大肆力于學(xué),翻閱百家,晝夜不倦,悉通陰陽、星歷、五行、卜筮之說。 性周謹(jǐn),不肯茍簡涉獵。入太學(xué),司業(yè)汪應(yīng)辰舉為學(xué)錄。登乾道五年進士第。調(diào)桂陽軍教授,以親老道遠改興國軍,未上,會湖南茶寇剽廬陵,聲搖旁郡,人心震攝。舊有義社以備寇,郡從眾請,以九齡主之,門人多不悅。九齡曰:“文事武備,一也。古者有征討,公卿即為將帥,比閭之長,則五兩之率也。士而恥此,則豪俠武斷者專之矣!彼祛I(lǐng)其事,調(diào)度屯御皆有法?茈m不至,而郡縣倚以為重。暇則與鄉(xiāng)之子弟習(xí)射,曰:“是固男子之事也!睔q惡,有剽劫者過其門,必相戒曰:“是家射多命中,無自取死! 及至興國,地濱大江,俗儉嗇而鮮知學(xué)。九齡不以職閑自佚,益嚴(yán)規(guī)矩,肅衣冠,如臨大眾,勸綏引翼,士類興起。不滿歲,以繼母憂去。服除,調(diào)全州教授。未上,得疾。一日晨興,坐床上與客語,猶以天下學(xué)術(shù)人才為念。至夕,整襟正臥而卒。年四十九。寶慶二年,特贈朝奉郎、直秘閣,賜謚文達。 九齡嘗繼其父志,益修禮學(xué),治家有法。闔門百口,男女以班各供其職,閨門之內(nèi)嚴(yán)若朝廷。而忠敬樂易,鄉(xiāng)人化之,皆遜弟焉。與弟九淵相為師友,和而不同,學(xué)者號“二陸”。有來問學(xué)者,九齡從容啟告,人人自得;蛭纯膳c語,則不發(fā)。嘗曰:“人之惑有難以口舌爭者,言之激,適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廣漢張栻與九齡不相識,晚歲以書講學(xué),期以世道之重。呂祖謙常稱之曰:“所志者大,所據(jù)者實。有肯綮之阻,雖積九仞之功不敢遂;有毫厘之偏,雖立萬夫之表不敢安。公聽并觀,卻立四顧,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兄九韶。 九韶字子美。其學(xué)淵粹。隱居山中,晝之言行,夜必書之。其家累世義居,一人最長者為家長,一家之事聽命焉。歲遷子弟分任家事,凡田疇、租稅、出內(nèi)、庖爨、賓客之事,各有主者。九韶以訓(xùn)戒之辭為韻語,晨興,家長率眾子弟謁先祠畢,擊鼓誦其辭,使列聽之。子弟有過,家長會眾子弟責(zé)而訓(xùn)之,不改,則撻之,終不改,度不可容,則言之官府,屏之遠方焉。九韶所著有《梭山文集》、《家制》、《州郡圖》。 陸九淵,字子靜。生三四歲,問其父天地何所窮際,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寢食。及總角,舉止異凡兒,見者敬之。謂人曰:“聞人誦伊川語,自覺若傷我者!庇衷唬骸耙链ㄖ裕蔀榕c孔子、孟子之言不類?近見其間多有不是處。”初讀《論語》,即疑有子之言支離。他日讀古書,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忽大省曰:“宇宙內(nèi)事乃己分內(nèi)事,己分內(nèi)事乃宇宙內(nèi)事。”又嘗曰:“東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至西海、南海、北海有圣人出,亦莫不然。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至于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此心此理,亦無不同也。” 后登乾道八年進士第。至行在,士爭從之游。言論感發(fā),聞而興起者甚眾。教人不用學(xué)規(guī),有小過,言中其情,或至流汗。有懷于中而不能自曉者,為之條析其故,悉如其心。亦有相去千里,聞其大概而得其為人。嘗曰:“念慮之不正者,頃刻而知之,即可以正。念慮之正者,頃刻而失之,即為不正。有可以形跡觀者,有不可。以形跡觀人,則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跡繩人,則不足以救之。”初調(diào)隆興靖安縣主簿。丁母憂,服闋,改建寧崇安縣。以少師史浩薦,召審察,不赴。侍從復(fù)薦,除國子正,教諸生無異在家時。除敕令所刪定官。 九淵少聞靖康間事,慨然有感于復(fù)仇之義。至是,訪知勇士,與議恢復(fù)大略。因輪對,遂陳五論:一論仇恥未復(fù),愿博求天下之俊杰,相與舉論道經(jīng)邦之職;二論愿致尊德樂道之誠;三論知人之難;四論事當(dāng)馴致而不可驟;五論人主不當(dāng)親細事。帝稱善。未幾,除將作監(jiān)丞,為給事中王信所駁,詔主管臺州崇道觀。還鄉(xiāng),學(xué)者輻湊,每開講席,戶外屨滿,耆老扶杖觀聽。自號象山翁,學(xué)者稱象山先生。嘗謂學(xué)者曰:“汝耳自聰,目自明,事父自能孝,事兄自能弟,本無欠闕,不必它求,在乎自立而已!庇衷唬骸按说琅c溺于利欲之人言猶易,與溺于意見之人言卻難!被騽窬艤Y著書,曰:“《六經(jīng)》注我,我注《六經(jīng)》!庇衷唬骸皩W(xué)茍知道,《六經(jīng)》皆我注腳! 光宗即位,差知荊門軍。民有訴者,無早暮,皆得造于庭,復(fù)令其自持狀以追,為立期,皆如約而至,即為酌情決之,而多所勸釋。其有涉人倫者,使自毀其狀,以厚風(fēng)俗。唯不可訓(xùn)者,始置之法。其境內(nèi)官吏之貪廉,民俗之習(xí)尚善惡,皆素知之。有訴人殺其子者,九淵曰:“不至是!奔白肪,其子果無恙。有訴竊取而不知其人,九淵出二人姓名,使捕至,訊之伏辜,盡得所竊物還訴者,且宥其罪使自新。因語吏以某所某人為暴,翌日有訴遇奪掠者,即其人也,乃加追治。吏大驚,郡人以為神。申嚴(yán)保伍之法,盜賊或發(fā),擒之不逸一人,群盜屏息。 荊門為次邊而無城。九淵以為:“郡居江、漢之間,為四集之地,南捍江陵,北援襄陽,東護隨、郢之肋,西當(dāng)光化、夷陵之沖,荊門固則四鄰有所恃,否則有背肋腹心之虞,由唐之湖陽以趨山,則其涉漢之處已在荊門之肋;由鄧之鄧城以涉漢,則其趨山之處已在荊門之腹。自此之外,間道之可馳,漢津之可涉,坡陀不能以限馬,灘瀨不能以濡軌者,所在尚多。自我出奇制勝,徼敵兵之腹肋者,亦正在此。雖四山環(huán)合,易于備御,而城池闕然,將誰與守?”乃請于朝而城之,自是民無邊憂。罷關(guān)市吏譏察而減民稅,商賈畢集,稅入日增。舊用銅錢,以其近邊,以鐵錢易之,而銅有禁,復(fù)令貼納。九淵曰:“既禁之矣,又使之輸邪?”盡蠲之。故事,平時教軍伍射,郡民得與,中者均賞,薦其屬不限流品。嘗曰:“古者無流品之分,而賢不肖之辨嚴(yán);后世有流品之分,而賢不肖之辨略。”每旱,禱即雨,郡人異之。逾年,政行令修,民俗為變,諸司交薦。丞相周必大嘗稱荊門之政,以為躬行之效。 一日,語所親曰:“先教授兄有志天下,竟不得施以沒!庇种^家人曰:“吾將死矣!庇指媪艑僭唬骸澳硨⒏娼K!睍\雪,明日,雪。乃沐浴更衣端坐,后二日日中而卒。會葬者以千數(shù),謚文安。 初,九淵嘗與朱熹會鵝湖,論辨所學(xué)多不合。及熹守南康,九淵訪之,熹與至白鹿洞,九淵為講君子小人喻義利一章,聽者至有泣下。熹以為切中學(xué)者隱微深痼之病。至于無極而太極之辨,則貽書往來,論難不置焉。門人楊簡、袁燮、舒璘、沈煥能傳其學(xué)云。 薛季宣,字士龍,永嘉人。起居舍人徽言之子也;昭宰鋾r,季宣始六歲,伯父敷文閣待制弼收鞠之。從弼宦游,及見渡江諸老,聞中興經(jīng)理大略。喜從老校、退卒語,得岳、韓諸將兵間事甚悉。年十七,起從荊南帥辟書寫機宜文字,獲事袁溉。溉嘗從程頤學(xué),盡以其學(xué)授之。季宣既得溉學(xué),于古封建、井田、鄉(xiāng)遂、司馬法之制,靡不研究講畫,皆可行于時。 金兵之未至也,武昌令劉锜鎮(zhèn)鄂渚。季宣白锜,以武昌形勢直淮、蔡,而兵寡勢弱,宜早為備,锜不聽。及兵交,稍稍資季宣計畫。未幾,汪澈宣諭荊襄,而金兵趨江上,詔成閔還師入援。季宣又說澈以閔既得蔡,有破竹之勢,宜守便宜勿遣,而令其乘勝下潁昌,道陳、汝,趨汴都,金內(nèi)顧且驚潰,可不戰(zhàn)而屈其兵矣。澈不聽。 時江、淮仕者聞金兵且至,皆預(yù)遣其奴而系馬于庭以待。季宣獨留家,與民期曰:“吾家即汝家,即有急,吾與汝偕死。”民亦自奮?h多盜,季宣患之,會有伍民之令,乃行保伍法,五家為保,二保為甲,六甲為隊,因地形便合為總,不以鄉(xiāng)為限,總首、副總首領(lǐng)之。官族、士族、富族皆附保,蠲其身,俾輸財供總之小用。諸總必有圃以習(xí)射,禁蒱博雜戲,而許以武事角勝負(fù),五日更至庭閱之,而賞其尤者;不幸死者予棺,復(fù)其家三年。鄉(xiāng)置樓,盜發(fā),伐鼓舉烽,瞬息遍百里?h治、白鹿磯、安樂口皆置戍。復(fù)請于宣諭司,得戰(zhàn)艦十,甲三百,羅落之。守計定,訖兵退,人心不搖。 樞密使王炎薦于朝,召為大理寺主簿,未至,為書謝炎曰:“主上天資英特,群臣無將順緝熙之具,幸得遭時,不能格心正始,以建中興之業(yè),徒僥幸功利,夸言以眩俗,雖復(fù)中夏,猶無益也。為今之計,莫若以仁義紀(jì)綱為本。至于用兵,請俟十年之后可也! 時江、湖大旱,流民北渡江,邊吏復(fù)奏淮北民多款塞者,宰相虞允文白遣季宣行淮西,收以實邊。季宣為表廢田,相原隰,復(fù)合肥三十六圩,立二十二莊于黃州故治東北,以戶授屋,以丁授田,頒牛及田器谷種各有差,廩其家,至秋乃止。凡為戶六百八十有五,分處合肥、黃州間,并邊歸正者振業(yè)之。季宣謂人曰:“吾非為今日利也。合肥之圩,邊有警,因以斷柵江,保巢湖。黃州地直蔡沖,諸莊輯則西道有屏蔽矣。”光州守宋端友招集北歸者止五戶,而雜舊戶為一百七十,奏以幸賞,季宣按得其實而劾之。時端友為環(huán)列附托難撼,季宣奏上,孝宗怒,屬大理治,端友以憂死。 季宣還,言于孝宗曰:“左右之人進言者,其情不可不察也。托正以行邪,偽直以售佞,薦退人物,曾非誦言,游揚中傷,乃自不意。一旦號令雖自中出,而其權(quán)已歸私門矣。故齊威之霸,不在阿、即墨之誅賞,而在毀譽者之刑。臣觀近政,非無阿、即墨之誅賞,奈何毀譽之人自若乎?”帝曰:“朕方圖之。” 季宣又進言曰:“日城淮郡,以臣所見,合肥板干方立,中使督視,卒卒成之。臣行過郡,一夕風(fēng)雨,墮樓五堵。歷陽南壁闕,而居巢庳陋如故,乃聞有靡錢鉅萬而成城四十余丈者。陛下安取此!然外事無足道,咎根未除,臣所深憂。左右近侍,陰擠正士而陽稱道之,陛下儻因貌言而聽之,臣恐石顯、王鳳、鄭注之智中也!庇盅裕骸敖蛞院妹麠壥看蠓,夫好特為臣子學(xué)問之累。人主為社稷計,唯恐士不好名,誠人人好名畏義,何鄉(xiāng)不立?”帝稱善,恨得季宣晚,遂進兩官,除大理正。 自是,凡奏請論薦皆報可。以虞允文諱闕失,不樂之。居七日,出知湖州,會戶部以歷付場務(wù),錙銖皆分隸經(jīng)總制,諸郡束手無策,季宣言于朝曰:“自經(jīng)總制立額,州縣鑿空以取贏,雖有奉法吏思寬弛而不得騁。若復(fù)額外征其強半,郡調(diào)度顧安所出?殆復(fù)巧取之民,民何以勝!”戶部譙責(zé)愈急,季宣爭之愈強,臺諫交疏助之,乃收前令。 改知常州,未上,卒,年四十。季宣于《詩》、《書》、《春秋》、《中庸》、《大學(xué)》、《論語》皆有訓(xùn)義,藏于家。其雜著曰《浪語集》。 陳傅良,字君舉,溫州瑞安人。初患科舉程文之弊,思出其說為文章,自成一家,人爭傳誦,從者云合,由是其文擅當(dāng)世。當(dāng)是時,永嘉鄭伯熊、薛季宣皆以學(xué)行聞,而伯熊于古人經(jīng)制治法,討論尤精,傅良皆師事之,而得季宣之學(xué)為多。及入太學(xué),與廣漢張栻、東萊呂祖謙友善。祖謙為言本朝文獻相承條序,而主敬集義之功得于栻為多。自是四方受業(yè)者愈眾。 登進士甲科,教授泰州。參知政事龔茂良才之,薦于朝,改太學(xué)錄。出通判福州。丞相梁克家領(lǐng)帥事,委成于傅良,傅良平一府曲直,壹以義。強御者不得售其私,陰結(jié)言官論罷之。 后五年,起知桂陽軍。光宗立,稍遷提舉常平茶鹽、轉(zhuǎn)運判官。湖湘民無后,以異姓以嗣者,官利其貲,輒沒入之。傅良曰:“絕人嗣,非政也!睆(fù)之幾二千家。轉(zhuǎn)浙西提點刑獄。除吏部員外郎,去朝十四年,至是而歸,須鬢無黑者,都人聚觀嗟嘆,號“老陳郎中”。 傅良為學(xué),自三代、秦、漢以下靡不研究,一事一物,必稽于極而后已。而于太祖開創(chuàng)本原,尤為潛心。及是,因輪對,言曰:“太祖皇帝垂裕后人,以愛惜民力為本。熙寧以來,用事者始取太祖約束,一切紛更之。諸路上供歲額,增于祥符一倍。崇寧重修上供格,頒之天下,率增至十?dāng)?shù)倍。其它雜斂,則熙寧以常平寬剩、禁軍闕額之類別項封樁,而無額上供起于元豐,經(jīng)制起于宣和,總制、月樁起于紹興,皆迄今為額,折帛、和買之類又不與焉。茶引盡歸于都茶場,鹽鈔盡歸于榷貨務(wù),秋苗斗斛十八九歸于綱運,皆不在州縣。州縣無以供,則豪奪于民,于是取之斛面、折變、科敷、抑配、贓罰,而民困極矣。方今之患,何但四夷?蓋天命之永不永,在民力之寬不寬耳,豈不甚可畏哉?陛下宜以救民窮為己任,推行太祖未泯之澤,以為萬世無疆之休。” 且言:“今天下之力竭于養(yǎng)兵,而莫甚于江上之軍。都統(tǒng)司謂之御前軍馬,雖朝廷不得知;總領(lǐng)所謂之大軍錢糧,雖版曹不得與。于是中外之勢分,而事權(quán)不一,施行不專,雖欲寬民,其道無由。誠使都統(tǒng)司之兵與向者在制置司時無異,總領(lǐng)所之財與向者在轉(zhuǎn)運司時無異,則內(nèi)外為一體。內(nèi)外一體,則寬民力可得而議矣!钡蹚娜菁渭{,且勞之曰:“卿昔安在?朕不見久矣。其以所著書示朕!蓖,以《周禮說》十三篇上之,遷秘書少監(jiān)兼實錄院檢討官、嘉王府贊讀。 紹熙三年,除起居舍人。明年,兼權(quán)中書舍人。初,光宗之妃黃氏有寵,李皇后妒而殺之。光宗既聞之,而復(fù)因郊祀大風(fēng)雨,遂震懼得心疾,自是視章疏不時。于是傅良奏曰:“一國之勢猶身也,壅底則致疾。今日遷延某事,明日阻節(jié)某人,即有奸險乘時為利,則內(nèi)外之情不接,威福之柄下移,其極至于天變不告,邊警不聞,禍且不測矣!”帝悟,會疾亦稍平,過重華宮。而明年重明節(jié),復(fù)以疾不往,丞相以下至于太學(xué)諸生皆力諫,不聽,而方召內(nèi)侍陳源為內(nèi)侍省押班,傅良不草詞,且上疏曰:“陛下之不過宮者,特誤有所疑而積憂成疾,以至此爾。臣嘗即陛下之心反覆論之,竊自謂深切,陛下亦既許之矣。未幾中變,以誤為實,而開無端之釁;以疑為真,而成不療之疾。是陛下自貽禍也!睍,帝將從之。百官班立,以俟帝出。至御屏,皇后挽帝回,傅良遂趨上引裾,后叱之。傅良哭于庭,后益怒,傅良下殿徑行。詔改秘閣修撰仍兼贊讀,不受。 寧宗即位,召為中書舍人兼侍讀、直學(xué)士院、同實錄院修撰。會詔朱熹與在外宮觀,傅良言:“熹難進易退,內(nèi)批之下,舉朝驚愕,臣不敢書行。”熹于是進寶文閣待制,與郡。御史中丞謝深甫論傅良言不顧行,出提舉興國宮。明年察官交疏,削秩罷。嘉泰二年復(fù)官,起知泉州,辭。授集英殿修撰,進寶謨閣待制,終于家,年六十七。謚文節(jié)。 傅良著述有《詩解詁》、《周禮說》、《春秋后傳》、《左氏章指》行于世。 葉適,字正則,溫州永嘉人。為文藻思英發(fā)。擢淳熙五年進士第二人,授平江節(jié)度推官。丁母憂。改武昌軍節(jié)度判官。少保史浩薦于朝,召之不至,改浙西提刑司干辦公事,士多從之游。參知政事龔茂良復(fù)薦之,召為太學(xué)正。 遷博士,因輪對,奏曰:“人臣之義,當(dāng)為陛下建明者,一大事而已。二陵之仇未報,故疆之半未復(fù),而言者以為當(dāng)乘其機,當(dāng)待其時。然機自我發(fā),何彼之乘?時自我為,何彼之待?非真難真不可也,正以我自為難,自為不可耳。于是力屈氣索,甘為退伏者,于此二十六年。積今之所謂難者陰沮之,所謂不可者默制之也。蓋其難有四,其不可有五。置不共戴天之仇而廣兼愛之義,自為虛弱,此國是之難一也。國之所是既然,士大夫之論亦然。為奇謀秘畫者止于乘機待時,忠義決策者止于親征遷都,深沉慮遠者止于固本自治,此議論之難二也。環(huán)視諸臣,迭進迭退,其知此事本而可以反覆論議者誰乎?抱此志意而可以策勵期望者誰乎?此人才之難三也。論者徒鑒五代之致亂,而不思靖康之得禍。今循守舊模,而欲驅(qū)一世之人以報君仇,則形勢乖阻,誠無展足之地。若順時增損,則其所更張動搖,關(guān)系至重,此法度之難四也。又有甚不可者,兵以多而至于弱,財以多而至于乏,不信官而信吏,不任人而任法,不用賢能而用資格:此五者,舉天下以為不可動,豈非今之實患歟!沿習(xí)牽制,非一時矣。講利害,明虛實,斷是非,決廢置,在陛下所為耳!弊x未竟,帝蹙額曰:“朕比苦目疾,此志已泯,誰克任此,惟與卿言之耳。”及再讀,帝慘然久之。 除太常博士兼實錄院檢討官。嘗薦陳傅良等三十四人于丞相,后皆召用,時稱得人。會朱熹除兵部郎官,未就職,為侍郎林栗所劾。適上疏爭曰:“栗劾熹罪無一實者,特發(fā)其私意而遂忘其欺矣!至于其中‘謂之道學(xué)’一語,利害所系不獨熹。蓋自昔小人殘害忠良,率有指名,或以為好名,或以為立異,或以為植黨。近創(chuàng)為‘道學(xué)’之目,鄭丙倡之,陳賈和之,居要津者密相付授,見士大夫有稍慕潔修者,輒以道學(xué)之名歸之,以為善為玷闕,以好學(xué)為己愆,相與指目,使不得進。于是賢士惴栗,中材解體,銷聲滅影,穢德垢行,以避此名。栗為侍從,無以達陛下之德意志慮,而更襲用鄭丙、陳賈密相付授之說,以道學(xué)為大罪,文致語言,逐去一熹,自此善良受禍,何所不有!伏望摧折暴橫,以扶善類!笔枞,不報。 光宗嗣位,由秘書郎出知蘄州。入為尚書左選郎官。是時,帝以疾不朝重華宮者七月,事無鉅細,皆廢不行。適見上力言:“父子親愛出于自然。浮疑私畏,似是而非,豈有事實?若因是而定省廢于上,號令愆于下,人情離阻,其能久乎!”既而帝兩詣重華宮,都人歡悅。適復(fù)奏:“自今宜于過宮之日,令宰執(zhí)、侍從先詣起居。異時兩宮圣意有難言者,自可因此傳致,則責(zé)任有歸。不可復(fù)近習(xí)小人增損語言,以生疑惑。”不報。而事復(fù)浸異,中外洶洶。 及孝宗不豫,群臣至號泣攀裾以請,帝竟不往。適責(zé)宰相留正曰:“上有疾明甚。父子相見,當(dāng)俟疾瘳。公不播告,使臣下輕議君父,可乎?”未幾,孝宗崩,光宗不能執(zhí)喪。軍士籍籍有語,變且不測。適又告正曰:“上疾而不執(zhí)喪,將何辭以謝天下?今嘉王長,若預(yù)建參決,則疑謗釋矣!痹讏(zhí)用其言,同入奏立嘉王為皇太子,帝許之。俄得御批,有“歷事歲久,念欲退閑”之語,正懼而去,人心愈搖。知樞密院趙汝愚憂危不知所出,適告知閣門事蔡必勝曰:“國事至此,子為近臣,庸坐視乎?”蔡許諾,與宣贊舍人傅昌朝、知內(nèi)侍省關(guān)禮、知閣門事韓侂胄三人定計。侂胄,太皇太后甥也。會慈福宮提點張宗尹過侂胄,侂胄覘其意以告必勝。適得之,即亟白汝愚。汝愚請必勝議事,遂遣侂胄因張宗尹、關(guān)禮以內(nèi)禪議奏太皇太后,且請垂簾,許之,計遂定。翌日禫祭,太皇太后臨朝,嘉王即皇帝位,親行祭禮,百官班賀,中外晏然。凡表奏皆汝愚與適裁定,臨期,取以授儀曹郎,人始知其預(yù)議焉。遷國子司業(yè)。 汝愚既相,賞功將及適,適曰:“國危效忠,職也。適何功之有?”而侂胄恃功,以遷秩不滿望怨汝愚。適以告汝愚曰:“侂胄所望不過節(jié)鉞,宜與之。”汝愚不從。適嘆曰:“禍自此始矣!”遂力求補外。除太府卿、總領(lǐng)淮東軍馬錢糧。及汝愚貶衡陽,而適亦為御史胡纮所劾,降兩官罷,主管沖佑觀,差知衢州,辭。 起為湖南轉(zhuǎn)運判官,遷知泉州。召入對,言于寧宗曰:“陛下初嗣大寶,臣嘗申繹《卷阿》之義為獻。天啟圣明,銷磨黨偏,人才庶幾復(fù)合。然治國以和為體,處事以平為極。臣欲人臣忘己體國,息心既往,圖報方來可也!钡奂渭{之。初,韓侂胄用事,患人不附,一時小人在言路者,創(chuàng)為“偽學(xué)”之名,舉海內(nèi)知名士貶竄殆盡。其后侂胄亦悔,故適奏及之,且薦樓鑰、丘崈、黃度三人,悉與郡。自是禁網(wǎng)漸解矣。 除權(quán)兵部侍郎,以父憂去。服除,召至。時有勸侂胄立蓋世功以固位者,侂胄然之,將啟兵端。適因奏曰:“甘弱而幸安者衰,改弱而就強者興。陛下申命大臣,先慮預(yù)算,思報積恥,規(guī)恢祖業(yè),蓋欲改弱以就強矣。竊謂必先審知強弱之勢而定其論,論定然后修實政,行實德,弱可變而為強,非有難也。今欲改弱以就強,為問罪驟興之舉,此至大至重事也。故必備成而后動,守定而后戰(zhàn)。今或謂金已衰弱,姑開先釁,不懼后艱,求宣和之所不能,為紹興之所不敢,此至險至危事也。且所謂實政者,當(dāng)經(jīng)營瀕淮沿漢諸郡,各為處所,牢實自守。敵兵至則阻于堅城,彼此策應(yīng),而后進取之計可言。至于四處御前大軍,練之使足以制敵,小大之臣,試之使足以立事,皆實政也。所謂實德者,當(dāng)今賦稅雖重而國愈貧,如和買、折帛之類,民間至有用田租一半以上輸納者。況欲規(guī)恢,宜有恩澤。乞詔有司審度何名之賦害民最甚,何等橫費裁節(jié)宜先。減所入之額,定所出之費。既修實政于上,又行實德于下。此其所以能屢戰(zhàn)而不屈,必勝而無敗也! 除權(quán)工部侍郎。侂胄欲藉其草詔以動中外,改權(quán)吏部侍郎兼直學(xué)士院,以疾力辭兼職。會詔諸將四路出師,適又告侂胄宜先防江,不聽。未幾,諸軍皆敗,侂胄懼,以丘崈?yōu)榻、淮宣撫使,除適寶謨閣待制、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適謂三國孫氏嘗以江北守江,自南唐以來始失之,建炎、紹興未暇尋繹。乃請于朝,乞節(jié)制江北諸州。 及金兵大入,一日,有二騎舉旗若將渡者,淮民倉皇爭斫舟纜,覆溺者眾,建康震動。適謂人心一搖,不可復(fù)制,惟劫砦南人所長,乃募市井悍少并帳下愿行者,得二百人,使采石將徐緯統(tǒng)以往。夜過半,遇金人,蔽茅葦中射之,應(yīng)弦而倒。矢盡,揮刀以前,金人皆錯愕不進。黎明,知我軍寡來追,則已在舟中矣。復(fù)命石跋、定山之人劫敵營,得其俘馘以歸。金解和州圍,退屯瓜步,城中始安。又遣石斌賢渡宣化,夏侯成等分道而往,所向皆捷。金自滁州遁去。時羽檄旁午,而適治事如平時,軍須皆從官給,民以不擾;疵穸山兄,次止有寺,給錢餉米,其來如歸。兵退,進寶文閣待制、兼江、淮制置使,措置屯田,遂上堡塢之議。 初,淮民被兵驚散,日不自保。適遂于墟落數(shù)十里內(nèi),依山水險要為堡塢,使復(fù)業(yè)以守,春夏散耕,秋冬入堡,凡四十七處。又度沿江地創(chuàng)三大堡:石跋則屏蔽采石,定山則屏蔽靖安,瓜步則屏蔽東陽、下蜀。西護歷陽,或連儀真,緩急應(yīng)援,首尾聯(lián)絡(luò),東西三百里,南北三四十里。每堡以二千家為率,教之習(xí)射。無事則戍,以五百人一將。有警則增募新兵及抽摘諸州禁軍二千人,并堡塢內(nèi)居民,通為四千五百人,共相守戍。而制司于每歲防秋,別募死士千人,以為劫砦焚糧之用。因言堡塢之成有四利,大要謂:“敵在北岸,共長江之險,而我有堡塢以為聲援,則敵不敢窺江,而士氣自倍,戰(zhàn)艦亦可以策勛。和、滁、真、六合等城或有退遁,我以堡塢全力助其襲逐,或邀其前,或尾其后,制勝必矣。此所謂用力寡而收功博也!比ぞ停髅駶u歸。而侂胄適誅,中丞雷孝友劾適附侂胄用兵,遂奪職。自后奉祠者凡十三年,至寶文閣學(xué)士、通議大夫。嘉定十六年,卒,年七十四。贈光祿大夫,謚文定。 適志意慷慨,雅以經(jīng)濟自負(fù)。方侂胄之欲開兵端也,以適每有大仇未復(fù)之言重之。而適自召還,每奏疏必言當(dāng)審而后發(fā),且力辭草詔。第出師之時,適能極力諫止,曉以利害禍福,則侂胄必不妄為,可免南北生靈之禍。議者不能不為之嘆息焉。 戴溪,字肖望,永嘉人也。少有文名。淳熙五年,為別頭省試第一。監(jiān)潭州南岳廟。紹熙初,主管吏部架閣文字,除太學(xué)錄兼實錄院檢討官。正錄兼史職自溪始。升博士,奏兩淮當(dāng)立農(nóng)官,若漢稻田使者,括閑田,諭民主出財,客出力,主客均利,以為救農(nóng)之策。除慶元府通判,未行,改宗正簿。累官兵部郎官。 開禧時,師潰于符離,溪因奏沿邊忠義人、湖南北鹽商皆當(dāng)區(qū)畫,以銷后患。會和議成,知樞密院事張巖督師京口,除授參議軍事。數(shù)月,召為資善堂說書。 由禮部郎中凡六轉(zhuǎn)為太子詹事兼秘書監(jiān)。景獻太子命溪講《中庸》、《大學(xué)》,溪辭以講讀非詹事職,懼侵官。太子曰:“講退便服說書,非公禮,毋嫌也!睆(fù)命類《易》、《詩》、《書》、《春秋》、《論語》、《孟子》、《資治通鑒》,各為說以進。權(quán)工部尚書,除華文閣學(xué)士。嘉定八年,以宣奉大夫、龍圖閣學(xué)士致仕。卒,贈特進、端明殿學(xué)士。理宗紹定間,賜謚文端。 溪久于宮僚,以微婉受知春官,然立朝建明,多務(wù)秘密,或議其殊乏骨鯁云。 蔡幼學(xué),字行之,溫州瑞安人。年十八,試禮部第一。是時,陳傅良有文名于太學(xué),幼學(xué)從之游。月書上祭酒芮燁及呂祖謙,連選拔,輒出傅良右,皆謂幼學(xué)之文過其師。孝宗聞之,因策士將置首列。而是時外戚張說用事,宰相虞允文、梁克家皆陰附之。幼學(xué)對策,其略曰:“陛下資雖聰明而所存未大,志雖高遠而所趨未正,治雖精勤而大原不立。即位之始,冀太平旦暮至。奈何今十年,風(fēng)俗日壞,將難扶持;紀(jì)綱日亂,將難整齊;人心益搖,將難收拾;吏慢兵驕,財匱民困,將難正救!庇衷唬骸氨菹聬u名相之不正,更制近古,二相并進,以為美談。然或以虛譽惑聽,自許立功;或以緘默容身,不能持正!鄙w指虞允文、梁克家也。又曰:“漢武帝用兵以來,大司馬、大將軍之權(quán)重而丞相輕。公孫弘為相,衛(wèi)青用事,弘茍合取容,相業(yè)無有。宣、元用許、史,成帝用王氏,哀帝用丁、傅,率為元始之禍。今陛下使姨子預(yù)兵柄,其人無一才可取。宰相忍與同列,曾不羞恥。按其罪名,宜在公孫弘上。”蓋指張說也。帝覽之不懌,虞允文尤惡之。遂得下第,教授廣德軍。 丁父憂,再調(diào)潭州。執(zhí)政薦于朝,帝許之,且問:“年幾何矣?何以名幼學(xué)?”參政施師點舉《孟子》“幼學(xué)壯行”之語以對。上佇思,慨然曰:“今壯矣,可行也!彼斐妨钏鶆h定官。首言:“大恥未雪,境土未復(fù),陛下睿知神武,可以有為。而茍且之議,委靡之習(xí),顧得以緩陛下欲為之心!毙⒆谙苍唬骸敖馇湟,欲令朕立規(guī)模爾。”尋以母憂去。 光宗立,以太學(xué)錄召,改武學(xué)博士。逾年,遷太學(xué),擢秘書省正字兼實錄院檢討官,遷校書郎。時光宗以疾不朝重華宮,幼學(xué)上封事曰:“陛下自春以來,北宮之朝不講。比者壽皇愆豫,侍從、臺諫叩陛請對,陛下拂衣而起,相臣引裾,群臣隨以號泣。陛下退朝,宮門盡閉,大臣累日不獲一對清光。望日之朝,都人延頸,遷延至午,禁衛(wèi)飲恨。市廛軍伍,謗誹籍籍,旁郡列屯,傳聞疑怪,變起倉卒,陛下實受其禍。誠思身體發(fā)膚壽皇所與,宗社人民壽皇所命,則疇昔慈愛有感乎心,可不獨出圣斷,復(fù)父子之歡,弭宗社之禍!”疏入,不報。 寧宗即位,詔求直言。幼學(xué)又奏:“陛下欲盡為君之道,其要有三:事親、任賢、寬民,而其本莫先于講學(xué)。比年小人謀傾君子,為安靖和平之說以排之。故大臣當(dāng)興治而以生事自疑,近臣當(dāng)效忠而以忤旨擯棄,其極至于九重深拱而群臣盡廢,多士盈庭而一籌不吐。自非圣學(xué)日新,求賢如不及,何以作天下之才!自熙寧、元豐而始有免役錢,有常平積剩錢,有無額上供錢;自大觀、宣和而始有大禮進奉銀絹,有贍學(xué)糴本錢,有經(jīng)制錢;自紹興而始有和買折帛錢,有總制錢,有月樁大軍錢;至于茶鹽酒榷、稅契、頭子之屬,積累增多,較之祖宗無慮數(shù)十倍,民困極矣! 幼學(xué)既論列時政,其極歸之圣學(xué)。帝稱善,將進用之。時韓侂胄方用事,指正人為“偽學(xué)”,異論者立黜。幼學(xué)遂力求外補,特除提舉福建常平。陛辭,言:“今除授命令徑從中出,而大臣之責(zé)始輕;諫省、經(jīng)筵無故罷黜,而多士之心始惑;蛘哂幸哉`陛下至此耶!”侂胄聞之不悅。既至官,日講荒政。時朱熹居建陽,幼學(xué)每事咨訪,遂為御史劉德秀劾罷,奉祠者凡八年。 起知黃州,改提點福建路刑獄,未行。有勸侂胄以收召海內(nèi)名士者,乃召幼學(xué)為吏部員外郎。入見,言:“高宗建炎間減婺州和買絹折羅事,因諭輔臣曰:‘一日行得如此一事,一年不過三百六十事而已!菹鲁齼烧愣″X,視高宗無間,然而兵事既開,諸路罹鋒鏑轉(zhuǎn)餉之艱,江、湖以南有調(diào)募科需之?dāng)_,惟陛下以愛惜邦本為念!边w國子司業(yè)、宗正少卿,皆兼權(quán)中書舍人。 侂胄既誅,余黨尚塞正路,幼學(xué)次第彈繳,竄黜尤眾,號稱職。遷中書舍人兼侍講。故事,閣門、宣贊而下,供職十年,始得路都監(jiān)若鈐轄。侂胄壞成法,率五六年七八年即越等除授,有已授外職猶通籍禁闥者,幼學(xué)一切厘正。 嘉定初,同樓鑰知貢舉。時正學(xué)久錮,士專于聲律度數(shù),其學(xué)支離。幼學(xué)始取義理之文,士習(xí)漸復(fù)于正。兼直學(xué)士院,內(nèi)外制皆溫醇雅厚得體,人多稱之。除刑部侍郎,改吏部,仍兼職。趙師除知臨安府,辭。故事,當(dāng)有不允詔。幼學(xué)言:“師以媚權(quán)臣進官,三尹京兆,狼籍無善狀,詔必出褒語,臣何辭以草?”命遂寢。改兼侍讀,師命乃下。 除龍圖閣待制、知泉州,徙建康府、福州,進福建路安撫使。政主寬大,惟恐傷民。福建下州,例抑民買鹽,以戶產(chǎn)高下均賣者曰產(chǎn)鹽,以交易契紙錢科敷者曰浮鹽,皆出常賦外,久之遂為定賦。幼學(xué)力請蠲之,不報。提舉司令民以田高下藏新會子,不如令者籍其貲。幼學(xué)曰:“罔民而可,吾忍之乎!惟有去而已!币蜓藻X幣未均,秤提無術(shù),力求罷去。遂升寶謨閣直學(xué)士、提舉萬壽宮。召權(quán)兵部尚書兼修玉牒官,尋兼太子詹事。 先是,朝廷既遣歲幣入金境,適值其有難,不果納,則遽以兵叩邊索之。中外洶洶,皆言當(dāng)亟與。幼學(xué)請對,言:“玉帛之使未還,而侵軼之師奄至,且肆其侮慢,形之文辭。天怒人憤,可不伸大義以破其謀乎!”于是朝論奮然,始詔與金絕。幼學(xué)因請“固本根以弭外虞,示意向以定眾志,公汲引以合材謀,審懷附以一南北!钡鄯Q善。一夕感異夢,星隕于屋西南隅,遂卒,年六十四。 幼學(xué)早以文鳴于時,而中年述作,益窮根本,非關(guān)教化之大、由情性之正者不道也。器質(zhì)凝重,莫窺其際,終日危坐,一語不妄發(fā)。及辨論義理,縱橫闔辟,沛然如決江河,雖辯士不及也。嘗續(xù)司馬光《公卿百官表》,《年歷》、《大事記》、《備忘》、《辨疑》、《編年政要》、《列傳舉要》,凡百余篇,傳于世。 楊泰之,字叔正,眉州青神人。少刻志于學(xué),臥不設(shè)榻幾十歲。慶元元年類試,調(diào)滬川尉,易什邡,再調(diào)綿州學(xué)教授、羅江丞,制置司檄置幕府。吳獵諭蜀,泰之貽書曰:“使吳曦為亂,而士大夫不從,必有不敢為;既亂,而士大夫能抗,曦猶有所憚。夫亂,曦之為也;亂所以成,士大夫之為也! 改知嚴(yán)道縣,攝通判嘉定。白厓砦將王塤引蠻寇利店,刑獄使者置塤于法,又罥絓余人當(dāng)坐死。泰之訪知夷都實邇利店,夷都蠻稱亂,不需引導(dǎo),固請釋之,不聽。乃去官。宣撫使安丙薦之曰:“蜀中名儒楊虞仲之子,當(dāng)逆臣之變,勉有位者毋動。言不用,拂衣而去。使得尺寸之柄,必能見危致命!闭偬┲岸继脤彶,以親老辭。差知廣安軍,未上,丁父憂。免喪,知富順監(jiān)。去官,以祿稟數(shù)千緡予鄰里,以千緡為義莊。知普州,以安居、安岳二縣受禍尤慘,泰之力白丙盡蠲其賦。丙復(fù)薦于朝,召赴行在,固辭。知果州。踦零錢病民,泰之以一年經(jīng)費儲其贏為諸邑對減,上尚書省,按為定式。民歌之曰:“前張后楊,惠我無疆!睆堉^張義,實自發(fā)其端,而泰之踵行之。 理宗即位,趣入對,言:“法天行健,奮發(fā)英斷,總攬威權(quán),無牽于私意,無奪于邪說,以救蠱敝,以新治功。本朝德澤,邇來斫喪無余,民無恒心,何以為國?陛下以直言求人,而以直言罪之,使天下以言為戒。臣恐言路既梗,士氣益消,循循默默,浸成衰世之風(fēng),為國者何便于此?”上奇其對,以為工部郎中。其后言事者相繼,無所避忌,自泰之發(fā)之。遷軍器少監(jiān)、大理少卿。 紹定元年入對,謂:“風(fēng)雨為暴,水潦潰溢,此陰盛陽微之證。而臺臣諉曰霅川水患之慘,桀之余烈也。”后又言:“巴陵追降之命,重于違群臣,輕于絕友愛。陛下居天位之至逸,則當(dāng)思天倫之大痛。秦邸歿于房陵,既行封謚,又錄用其子。今乃曰‘不當(dāng)為之后,以貽它日憂’,何示人之不廣乎?”又曰:“今日不言,后必有言之者。與其追恤于后,固不若舉行于今也。”是日,詔直寶謨閣、知重慶府。為書以別丞相曰:“宰相職事,無大于用人有道,去自私之心,恢容人之度,審取舍之理而已!敝凉,俗用大變。主管千秋鴻禧觀,卒。 所著《克齋文集》、《論語解》、《老子解》、《春秋列國事目》、《公羊》、《穀梁類》、《詩類》、《詩名物編》、《論》、《孟類》、《東漢三國志南北史唐五代史類》、《歷代通鑒本朝長編類》、《東漢名物編》、《詩事類》、《大易要言》、雜著,凡二百九十七卷。

 

宋史

  《宋史》是二十五史之一,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后主持修撰,《宋史》與《遼史》、《金史》同時修撰!端问贰啡珪斜炯o(jì)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共計496卷,約500萬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

卷三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卷三百九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三
卷三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十四 卷三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五
卷三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十六 卷三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五十七
卷三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五十八 卷四百 列傳第一百五十九
卷四百一 列傳第一百六十 卷四百二 列傳第一百六十一
卷一 本紀(jì)第一 卷二 本紀(jì)第二
卷三 本紀(jì)第三 卷四 本紀(jì)第四
卷五 本紀(jì)第五 卷六 本紀(jì)第六
卷七 本紀(jì)第七 卷八 本紀(jì)第八
卷九 本紀(jì)第九 卷十 本紀(jì)第十
卷十一 本紀(jì)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jì)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jì)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jì)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jì)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jì)第十六
卷十七 本紀(jì)第十七 卷十八 本紀(jì)第十八
卷十九 本紀(jì)第十九 卷二十 本紀(jì)第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jì)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jì)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 本紀(jì)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jì)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 本紀(jì)第二十五 卷二十六 本紀(jì)第二十六
卷二十七 本紀(jì)第二十七 卷二十八 本紀(jì)第二十八
卷二十九 本紀(jì)第二十九 卷三十 本紀(jì)第三十
卷三十一 本紀(jì)第三十一 卷三十二 本紀(jì)第三十二
卷三十三 本紀(jì)第三十三 卷三十四 本紀(jì)第三十四
卷三十五 本紀(jì)第三十五 卷三十六 本紀(jì)第三十六
卷三十七 本紀(jì)第三十七 卷三十八 本紀(jì)第三十八
卷三十九 本紀(jì)第三十九 卷四十 本紀(jì)第四十
卷四十一 本紀(jì)第四十一 卷四十二 本紀(jì)第四十二
卷四十三 本紀(jì)第四十三 卷四十四 本紀(jì)第四十四
卷四十五 本紀(jì)第四十五 卷四十六 本紀(jì)第四十六
卷四十七 本紀(jì)第四十七 卷四十八 志第一
卷四十九 志第二 卷五十 志第三
卷五十一 志第四 卷五十二 志第五
卷五十三 志第六 卷五十四 志第七
卷五十五 志第八 卷五十六 志第九
卷五十七 志第十 卷五十八 志第十一
卷五十九 志第十二 卷六十 志第十三
卷六十一 志第十四 卷六十二 志第十五
卷六十三 志第十六 卷六十四 志第十七
卷六十五 志第十八 卷六十六 志第十九
卷六十七 志第二十 卷六十八 志第二十一
卷六十九 志第二十二 卷七十 志第二十三
卷七十一 志第二十四 卷七十二 志第二十五
卷七十三 志第二十六 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七
卷七十五 志第二十八 卷七十六 志第二十九
卷七十七 志第三十 卷七十八 志第三十一
卷七十九 志第三十二 卷八十 志第三十三
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四 卷八十二 志第三十五
卷八十三 志第三十六 卷八十四 志第三十七
卷八十五 志第三十八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九
卷八十七 志第四十 卷八十八 志第四十一
卷八十九 志第四十二 卷九十 志第四十三
卷九十一 志第四十四 卷九十二 志第四十五
卷九十三 志第四十六 卷九十四 志第四十七
卷九十五 志第四十八 卷九十六 志第四十九
卷九十七 志第五十 卷九十八 志第五十一
卷九十九 志第五十二 卷一百 志第五十三
卷一百一 志第五十四 卷一百二 志第五十五
卷一百三 志第五十六 卷一百四 志第五十七
卷一百五 志第五十八 卷一百六 志第五十九
卷一百七 志第六十 卷一百八 志第六十一
卷一百九 志第六十二 卷一百一十 志第六十三
卷一百一十一 志第六十四 卷一百一十二 志第六十五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卷一百十四 志第六十七
卷一百一十五 志第六十八 卷一百一十六 志第六十九
卷一百一十七 志第七十 卷一百一十八 志第七十一
卷一百一十九 志第七十二 卷一百二十 志第七十三
卷一百二十一 志第七十四 卷一百二十二 志第七十五
卷一百二十三 志第七十六 卷一百二十四 志第七十七
卷一百二十五 志第七十八 卷一百二十六 志第七十九
卷一百二十七 志第八十 卷一百二十八 志第八十一
卷一百二十九 志第八十二 卷一百三十 志第八十三
卷一百三十一 志第八十四 卷一百三十二 志第八十五
卷一百三十三 志第八十六 卷一百三十四 志第八十七
卷一百三十五 志第八十八 卷一百三十六 志第八十九
卷一百三十七 樂志第九十 卷一百三十八 志第九十一
卷一百三十九 志第九十二 卷一百四十 志第九十三
卷一百四十一 志第九十四 卷一百四十二 志第九十五
卷一百四十三 志第九十六 卷一百四十四 志第九十七
卷一百四十五 志第九十八 卷一百四十六 志第九十九
卷一百四十七 志第一百 卷一百四十八 志第一百一
卷一百四十九 志第一百二 卷一百五十 志第一百三
卷一百五十一 志第一百四 卷一百五十二 志第一百五
卷一百五十三 志第一百六 卷一百五十四 志第一百七
卷一百五十五 志第一百八 卷一百五十六 志第一百九
卷一百五十七 志第一百十 卷一百五十八 志第一百十一
卷一百五十九 志第一百十二 卷一百六十 志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六十一 志第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六十二 志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六十三 志第一百一十六 卷一百六十四 志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六十五 志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六十六 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六十七 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六十八 志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六十九 志第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七十 志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七十一 志第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七十二 志第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七十三 志第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七十四 志第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七十五 志第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七十六 志第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七十七 志第一百三十 卷一百七十八 志第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七十九 志第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八十 志第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八十一 志第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八十二 志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三 志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四 志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五 志第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八十六 志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八十七 志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八十八 志第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八十九 志第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九十 志第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九十一 志第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九十二 志第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九十三 志第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九十四 志第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九十五 志第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九十六 志第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九十七 志第一百五十 卷一百九十八 志第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九十九 志第一百五十二 卷二百 志第一百五十三
卷二百一 志第一百五十四 卷二百二 志第一百五十五
卷二百三 志第一百五十六 卷二百四 志第一百五十七
卷二百五 志第一百五十八 卷二百六 志第一百五十九
卷二百七 志第一百六十 卷二百八 志第一百六十一
卷二百九 志第一百六十二 卷二百一十 表第一
卷二百一十一 表第二 卷二百一十二 表第三
卷二百一十三 表第四 卷二百一十四 表第五
卷二百一十五 表第六 卷二百一十六 表第七
卷二百一十七 表第八 卷二百一十八 表第九
卷二百一十九 表第十 卷二百二十 表第十一
卷二百二十一 表第十二 卷二百二十二 表第十三
卷二百二十三 表第十四 卷二百二十四 表第十五
卷二百二十五 表第十六 卷二百二十六 表第十七
卷二百二十七 表第十八 卷二百二十八 表第十九
卷二百二十九 表第二十 卷二百三十 表第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一 表第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二 表第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三 表第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四 表第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五 表第二十六 卷二百三十六 表第二十七
卷二百三十七 表第二十八 卷二百三十八 表第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九 表第三十 卷二百四十 表第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一 表第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第二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第三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四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六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七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第八 卷二百五十 列傳第九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十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二百五十三 傳第十二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第十三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第十四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第十五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十六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第十七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第十八 卷二百六十 列傳第十九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十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第二十一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二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二十三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十四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第二十五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第二十六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十七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十八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三十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第三十一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第三十二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第三十三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第三十四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第三十五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第三十七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第三十八 卷二百八十 列傳第三十九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第四十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第四十一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第四十二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第四十三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四十四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第四十五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六 卷二百八十八列 傳第四十七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四十八 卷二百九十 列傳第四十九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第五十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五十一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第五十二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第五十三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第五十四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第五十五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第五十六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第五十七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三百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三百一 列傳第六十 卷三百二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三百三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三百四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三百五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三百六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三百七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三百八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三百九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三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三百一十一 列傳第七十 卷三百一十二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三百一十三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三百一十四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三百一十五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三百一十六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三百一十八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三百一十九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三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第八十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三百二十八 列卷第八十七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三百三十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九十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第九十一
卷三百三十三 列傳第九十二 卷三百三十四 列傳第九十三
卷三百三十五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
卷三百三十七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三百三十八 列傳第九十七
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第九十八 卷三百四十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 卷三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 卷三百四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
卷三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 卷三百四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六 卷三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
卷三百四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 卷三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九
卷三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 卷三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三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三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三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三百六十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三百六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三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三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三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三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三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三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三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三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三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三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三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三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三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三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三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三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三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三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三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三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卷三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三百八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三百九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三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三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五十一
卷四百三 列傳第一百六十二 卷四百四 列傳第一百六十三
卷四百五 列傳第一百六十四 卷四百六 列傳第一百六十五
卷四百七 列傳第一百六十六 卷四百八 列傳第一百六十七
卷四百九 列傳第一百六十八 卷四百一十 列傳第一百六十九
卷四百一十一 列傳第一百七十 卷四百一十二 列傳第一百七十一
卷四百一十三 列傳第一百七十二 卷四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卷四百一十五 列傳第一百七十四 卷四百一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卷四百一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十六 卷四百一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卷四百一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十八 卷四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七十九
卷四百二十一 列傳第一百八十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卷四百二十三 列傳第一百八十二 卷四百二十四 列傳第一百八十三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卷四百二十六 列傳第一百八十五
卷四百二十七 列傳第一百八十六 卷四百二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卷四百二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卷四百三十 列傳第一百八十九
卷四百三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十 卷四百三十二 列傳第一百九十一
卷四百三十三 列傳第一百九十二 卷四百三十四 列傳第一百九十三
卷四百三十五 列傳第一百九十四 卷四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九十五
卷四百三十七 列傳第一百九十六 卷四百三十八 列傳第一百九十七
卷四百三十九 列傳第一百九十八 卷四百四十 列傳第一百九十九
卷四百四十一 列傳第二百 卷四百四十二 列傳第二百一
卷四百四十三 列傳第二百二 卷四百四十四 列傳第二百三
卷四百四十五 列傳第二百四 卷四百四十六 列傳第二百五
卷四百四十七 列傳第二百六 卷四百四十八 列傳第二百七
卷四百四十九 列傳第二百八 卷四百五十 列傳第二百九
卷四百五十一 列傳第二百一十 卷四百五十二 列傳第二百一十一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十二 卷四百五十四 列傳第二百一十三
卷四百五十五 列傳第二百一十四 卷四百五十六 列傳第二百一十五
卷四百五十七 列傳第二百一十六 卷四百五十八 列傳第二百一十七
卷四百五十九 列傳第二百一十八 卷四百六十 列傳第二百一十九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百二十 卷四百六十二 列傳第二百二十一
卷四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百二十二 卷四百六十四 列傳第二百二十三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卷四百六十六 列傳第二百二十五
卷四百六十七 列傳第二百二十六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百二十七
卷四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百二十八 卷四百七十 列傳第二百二十九
卷四百七十一 列傳第二百三十 卷四百七十二 列傳第二百三十一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卷四百七十四 列傳第二百三十三
卷四百七十五 列傳第二百三十四 卷四百七十六 列傳第二百三十五
卷四百七十七 列傳第二百三十六 卷四百七十八 列傳第二百三十七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第二百三十八 卷四百八十 列傳第二百三十九
卷四百八十一 列傳第二百四十 卷四百八十二 列傳第二百四十一
卷四百八十三 列傳第二百四十二 卷四百八十四 列傳第二百四十三
卷四百八十五 列傳第二百四十四 卷四百八十六 列傳第二百四十五
卷四百八十七 列傳第二百四十六 卷四百八十八 列傳第二百四十七
卷四百八十九 列傳第二百四十八 卷四百九十 列傳第二百四十九
卷四百九十一 列傳第二百五十 卷四百九十二 列傳第二百五十一
卷四百九十三 列傳第二百五十二 卷四百九十四 列傳第二百五十三
卷四百九十五 列傳第二百五十四 卷四百九十六 列傳第二百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