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宋史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第五十四

○尹洙 孫甫 謝絳(子景溫)葉清臣 楊察 尹洙,字師魯,河南人。少與兄源俱以儒學知名。舉進士,調(diào)正平縣主簿。歷河南府戶曹參軍、安國軍節(jié)度推官、知光澤縣。舉書判拔萃,改山南東道節(jié)度掌書記、知伊陽縣,有能名。用大臣薦,召試,為館閣校勘,遷太子中允。會范仲淹貶,敕榜朝堂,戎百官為朋黨。洙上奏曰:“仲淹忠亮有素,臣與之義兼師友,則是仲淹之黨也。今仲淹以朋黨被罪,臣不可茍免!痹紫嗯,落校勘,復為掌書記、監(jiān)唐州酒稅。 西北久安,洙作《敘燕》、《息戍》二篇,以為武備不可弛。 《敘燕》曰: 戰(zhàn)國世,燕最弱。二漢叛臣,持燕挾虜,蔑能自固,以公孫伯珪之強,卒制于袁氏。獨慕容乘石虎亂,乃并趙。雖勝敗異術,大概論其強弱,燕不能加趙。趙、魏一,則燕固不敵。唐三盜連衡百余年,虜未嘗越燕侵趙、魏,是燕獨能支虜也。自燕入于契丹,勢日熾大。顯德世,雖復三關,尚未盡燕南地。國初,始與并合,勢益張,然止命偏師備御。王師伐蜀伐吳,泰然不以兩河為顧,是趙、魏足以制之明矣。并寇既平,悉天下銳專力契丹,不能攘尺寸地。頃嘗以百萬眾駐趙、魏,訖敵退莫敢抗,世多咎其不戰(zhàn)。然我眾負城,有內(nèi)顧心,戰(zhàn)不必勝,不勝則事亟矣,故不戰(zhàn)未嘗咎也。 原其弊,在兵不分。設兵為三,壁于爭地,掎角以疑其勢,設覆以待其進。邊壘素固,驅(qū)民以守之,俾其兵頓堅城之下,乘間夾擊,無不勝矣。蓋兵不分有六弊:使敵蓄勇以待戰(zhàn),無他枝梧,一也;我眾則士怠,二也;前世善將兵者必問幾何,今以中才盡主之,三也;大眾儻北,彼遂長驅(qū)無復顧忌,四也;重兵一屬,根本虛弱,纖人易以干說,五也;雖委大柄,不無疑貳,復命貴臣監(jiān)督,進退皆由中御,失于應變,六也。兵分則盡易其弊,是有六利也。 勝敗兵家常勢。悉內(nèi)以擊外,失則舉所有以棄之,苻堅淝水、哥舒翰潼關是也。是則制敵在謀不在眾。以趙、魏、燕南,益以山西,民足以守,兵足以戰(zhàn)。分而帥之,將得專制,就使偏師挫衄,他眾尚奮,詎能系國安危哉?故師覆于外而本根不搖者,善敗也。昔者六國各有地千里,師敗于秦,散而復振,幾百戰(zhàn)猶未及其都,守國之固也。陳勝、項梁舉關東之眾,朝敗而夕滅,新造之勢也。以天下之廣謀其國,不若千里之固,而襲新造之勢,僥幸于一戰(zhàn),庸非惑哉?兵既久弭,士大夫誦習,謂百世不復用,非甚妄者不談。然兵果廢則已,儻后世復用之,鑒此少以悟世主,故跡其勝敗云。 《息戍》曰: 國家割棄朔方,西師不出三十年,而亭徼千里,環(huán)重兵以戍之。雖種落屢擾,即時輯定,然屯戍之費,亦已甚矣。西戎為寇,遠自周世,西漢先零,東漢燒當,晉氐、羌,唐禿發(fā),歷朝侵軼,為國劇患。興師定律,皆有成功,而勞弊中國,東漢尤甚,費用常以億計。孝安世,羌叛十四年,用二百四十億。永和末,復經(jīng)七年,用八十余億。及段紀明,用裁五十四億,而剪滅殆盡。今西北涇原、邠寧、秦鳳、鄜延四帥,戍卒十余萬。一卒歲給,無慮二萬,騎卒與冗卒,較其中者,總廩給之數(shù),恩賞不在焉,以十萬較之,歲用二十億。白靈武罷兵,計費六百余億,方前世數(shù)倍矣。平世屯戍,且猶若是,后雖有他警,不可一日輟去,是十萬眾,有增而無損期也。國家厚利募商入粟,傾四方之貨,然無水漕之運,所挽致亦不過被邊數(shù)郡爾。歲不常登,廩有常給,頃年亦嘗稍匱矣。儻其乘我薦饑,我必濟師,饋饟當出于關中,則未戰(zhàn)而西垂已困,可不慮哉? 按唐府兵,上府千二百人,中府千人,下府八百人。為今之計,莫若籍丁民為兵,擬唐置府,頗損其數(shù)。又今邊鄙雖有鄉(xiāng)兵之制,然止極塞數(shù)郡,民籍寡少,不足備敵。料京兆西北數(shù)郡,上戶可十余萬,中家半之,當?shù)帽呷f。質(zhì)其賦無他易,賦以帛名者不易以五谷,畜馬者又蠲其雜徭。民幸于庇宗,樂然隸籍。農(nóng)隙講事,登材武者為什長、隊正,盛秋旬閱,常若寇至。以關內(nèi)、河東勁兵傅之,盡罷京師禁旅,慎簡守帥,分其統(tǒng),專其任。分統(tǒng)則兵不重,專任則將益勵,堅其守備,習其形勢,積粟多,教士銳,使虜眾無隙可窺,不戰(zhàn)而懾!侗尽匪^“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其廟勝之策乎? 又為《述享》、《審斷》、《原刑》、《敦學》、《矯察》、《考績》、《廣諫》,凡《雜議》共九篇上之。 趙元昊反,大將葛懷敏辟為經(jīng)略判官。洙雖用懷敏辟,尤為韓琦所深知。頃之,劉平、石元孫戰(zhàn)敗,朝廷以夏竦為經(jīng)略、安撫使,范仲淹、韓琦副之,復以洙為判官。洙數(shù)上疏論兵,請便殿召對二府大臣議邊事,及講求開寶以前用兵故實,特出睿斷,以重邊計。又請減并柵壘,召募土兵,省騎軍,增步卒。又上鬻爵令。時詔問攻守之計,竦具二策,令琦與洙詣闕奏之。帝取攻策,以洙為集賢校理。洙遂趨延州謀出兵,而仲淹持不可。還至慶州,會任福敗于好水川,因發(fā)慶州部將劉政銳卒數(shù)千,趨鎮(zhèn)戎軍赴救,未至,賊引去。夏竦奏洙擅發(fā)兵,降通判濠州。當時言者謂福之敗,由參軍耿傅督戰(zhàn)太急。后得傅書,乃戒福使持重,毋輕進。洙以傅文吏,無軍責而死于行陣,又為時所誣,遂作《憫忠》、《辨誣》二篇。 未幾,韓琦知秦州,辟洙通判州事,加直集賢院。上奏曰: 漢文帝盛德之主,賈誼論當時事勢,猶云可為慟哭。孝武帝外制四夷,以強主威,徐樂、嚴安尚以陳勝亡秦、六卿篡晉為戒。二帝不以危亂滅亡為諱,故子孫保有天下者十余世。秦二世時,關東盜起;蛞苑凑呗,二世怒,下吏;或曰逐捕今盡,不足憂,乃悅。隋煬帝時,四方兵起,左右近臣皆隱賊數(shù),不以實聞,或言賊多者,輒被詰。二帝以危亂滅亡為諱,故秦、隋宗社數(shù)年為丘墟。陛下視今日天下之治,孰與漢文?威制四夷,孰與漢武?國家基本仁德,陛下慈孝愛民,誠萬萬于秦、隋矣。至于西有不臣之虜,北有強大之鄰,非特閭巷盜賊之勢也。 自西夏叛命四年,并塞苦數(shù)擾,內(nèi)地疲遠輸。兵久于外而休息無期,卒有乘弊而起。《兵法》所謂“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當此之時,陛下宜夙夜憂懼,所以慮事變而塞禍源也。陛下延訪邊事,容納直言,前世人主。勤勞寬大,未有能遠過者。然未聞以宗廟為憂,危亡為懼,此賤臣所以感憤于邑而不已也。何者?今命令數(shù)更,恩寵過濫,賜與不節(jié)。此三者,戒之慎之,在陛下所行爾,非有難動之勢也。而因循不革,弊壞日甚。臣謂陛下不以宗廟為憂、危亡為懼者,以此。 未命令者,人主所以取信于下也。異時民間,朝廷降一命令,皆竦視之;今則不然,相與竊語,以為不久當更,既而信然,此命令日輕于下也。命令輕,則朝廷不尊矣。又聞群臣有獻忠謀者,陛下始甚聽之,年復一人沮之,則意移矣。忠言者以信之不能終,頗自詘其謀,以為無益,此命令數(shù)更之弊也。 夫爵賞,陛下所持之柄也。近時外戚、內(nèi)臣以及士人,或因緣以求恩澤,從中而下謂之“內(nèi)降”。臣聞唐氏政衰,或母后專制,或妃主擅朝,樹恩私黨,名為“斜封”。今陛下威柄自出,外戚、內(nèi)臣賢而才者,當與大臣公議而進之,何必襲“斜封”之弊哉。且使大臣從之,則壞陛下綱紀;不從,則沮陛下德音。壞綱紀,忠臣所不忍為;沮德音,則威柄輕于上。且盡公不阿,朝廷所以責大臣。今乃自以私昵撓之,而欲責大臣之不私,難矣。此恩寵過濫之弊也。 夫賜予者,國家所以勤功也。比年以來,嬪御及伶官、太醫(yī)之屬,賜予過厚。民間傳言,內(nèi)帑金帛,皆祖宗累朝積聚。陛下用之,不甚愛惜,今之所存無幾。疏遠之人,誠不能知內(nèi)府豐匱之數(shù),但見取于民者日煩,即知畜于公帑者不厚。臣亦知國家自西方宿兵,用度浸廣,帑藏之積,未必悉為賜予所費,然下民不可家至而戶曉,獨見陛下行事感動爾。往歲聞邊將王珪,以力戰(zhàn)賜金,則無不悅服;或見優(yōu)人所得過厚,則往往憤嘆。人情不可不察,此賜予不節(jié)之弊也。 臣所論三事,皆人人所共知,近臣從諛而不言,以至今日。方今非獨四夷之為患,朝政日弊而陛下不寤,人心日危而陛下不知。故臣愿先正于內(nèi),以正于外。然后忠謀漸進,紀綱漸舉,國用漸足,士心漸奮。邊境之患,庶乎息矣。惟深察秦、隋惡聞忠言所以亡,遠法漢王不諱危亂所以存,日親盛德,與民更始,則天下幸甚。 仁宗嘉納之。 改太常丞、知涇州。以右司諫、知渭州兼領涇原路經(jīng)略公事。會鄭戩為陜西四路都總管,遣劉滬、董士廉城水洛,以通秦、渭援兵。洙以為前此屢困于賊者,正由城砦多而兵勢分也。今又益城,不可,奏罷之。時戩已解四路。而奏滬等督役如故。洙不平,遣人再召滬,不至;命張忠往代之,又不受。于是諭狄青械滬、士廉下吏。戩論奏不已,卒徙洙慶州而城水洛。又徙晉州,遷起居舍人、直龍圖閣、知潞州。會士廉詣闕上書訟洙,詔遣御史劉湜就鞫,不得他罪。而洙以部將孫用由軍校補邊,自京師貸息錢到官,亡以償。洙惜其才可用,恐以犯法罷去,嘗假公使錢為償之,又以為嘗自貸,坐貶崇信軍節(jié)度副使,天下莫不以為湜文致之也。徙監(jiān)均州酒稅,感疾,沿牒至南陽訪醫(yī),卒,年四十七。嘉祐中,宰相韓琦為洙言,乃追復故官,及官其子構(gòu)。 洙內(nèi)剛外和,博學有識度,尤深于《春秋》。自唐末歷五代,文格卑弱。至宋初,柳開始為古文,洙與穆修復振起之。其為文簡而有法,有集二十七卷。自元昊不庭,洙未嘗不在兵間,故于西事尤練習。其為兵制之說,述戰(zhàn)守勝敗,盡當時利害。又欲訓土兵代戍卒,以減邊費,為御戎長久之策,皆未及施為。而元昊臣,洙亦去而得罪矣。 孫甫字之翰,許州陽翟人。少好學,日誦數(shù)千言,慕孫何為古文章。初舉進士,得同學究出身,為蔡州汝陽縣主簿。再舉進士及第,為華州推官。轉(zhuǎn)運使李纮薦其材,遷大理寺丞、知絳州翼城縣。杜衍辟為永興司錄,凡吏職,纖末皆倚辦甫。甫曰:“待我以此,可以去矣!毖苈勚粡鸵孕∈聦俑。衍與宴語,甫必引經(jīng)以對,言天下賢俊,歷評其才性所長。衍曰:“吾辟屬官,得益友!敝T生亦多從甫學問。 徙知永昌縣,監(jiān)益州交子務,再遷太常博士。蜀用鐵錢,民苦轉(zhuǎn)貿(mào)重,故設書紙代錢,以便市易。轉(zhuǎn)運使以偽造交子多犯法,欲廢不用。甫曰:“交子可以偽造,錢亦可以私鑄,私鑄有犯,錢可廢乎?但嚴治之,不當以小仁廢大利!焙笞洳荒軓U。衍為樞密副使,薦于朝,授秘閣校理。 是歲,詔三館臣僚言事。甫進十二事,按祖宗故實,校當世之治有所不逮者,論述以為諷諫,名《三圣政范》。改右正言。時河北降赤雪,河東地震五六年不止,甫推《洪范五行傳》及前代變驗,上疏曰:“赤雪者,赤眚也,人君舒緩之應。舒緩則政事弛,賞罰差,百官廢職,所以召亂也。晉太康中,河陰降赤雪。時武帝怠于政事,荒宴后宮。每見臣下,多道常事,不及經(jīng)國遠圖,故招赤眚之怪,終致晉亂。地震者,陰之盛也。陰之象,臣也,后宮也,四夷也。三者不可過盛,過盛則陰為變而動矣。忻州趙分,地震六年。每震,則有聲如雷,前代地震,未有如此之久者。惟唐高宗本封于晉,及即位,晉州經(jīng)歲地震。宰相張行成言,恐女謁用事,大臣陰謀,宜制于未萌。其后武昭儀專恣,幾移唐祚。天地災變,固不虛應,陛下救紓緩之失,莫若自主威福,時出英斷,以懾奸邪,以肅天下。救陰盛之變,莫若外謹戎備,內(nèi)制后宮。謹戎備,則切責大臣,使之預圖兵防,熟計成敗;制后宮,則凡掖庭非典掌御幸者,盡出之,且裁節(jié)其恩,使無過分,此應天之實也!睍r契丹、西夏稍強,后宮張修媛寵幸,大臣專政,甫以此諫焉。 又言:“修媛寵恣市恩,禍漸已萌。夫后者,正嫡也,其余皆婢妾爾。貴賤有等,用物不宜過僣。自古寵女色,初不制而后不能制者,其禍不可悔!钡墼唬骸坝梦镌谟兴荆藓薏恢獱。”甫曰:“世謂諫臣耳目官,所以達不知也。若所謂前世女禍者,載在書史,陛下可自知也! 夏國乞盟,甫上一利、曰害曰:“宿兵以來,國用空耗。今若與之約和,則邊兵可減,科斂可省。其為利一也。始,契丹聲言,嘗遣使諭西人使臣中國。今和議既成,必恃其功。去歲有割地之請,朝廷已增歲賂,若更有求,將安拒之?其為害一也。自承平四十年,武事不飭,及邊鄙有警,而用不習之將,不練之兵,故久無成功。然比來邊臣中材謀勇健者,往往復出,方在講訓不懈,以張中國之威。一旦因議和弛備,復如曩日,緩急必不可用。其為害二也。自元昊拒命,終不敢深入關中者,以唃廝啰等族不附,慮為后患也。今中國與之和,獲歲遺之厚,彼必專力以制二蕃,強大之勢,自茲為始。其為害三也。且朝廷恃久安之勢,法令紀綱,弛而不葺。及西戎累敗,王師始議更張,以救前弊。今見戎人請和,茍貪無事,他時之患,不可救矣。其為害四也。凡利害之機,愿陛下熟圖之! 又言:“張子奭使夏州回,元昊復稱臣,然乞歲賣青鹽十萬石,兼欲就京師互市諸物,仍求增歲給之數(shù)。臣以謂西鹽數(shù)萬石,其直不下錢十余萬緡。況朝廷已許歲賜二十五萬,若又許其賣鹽,則與遺契丹物數(shù)相當。使契丹聞之,則貪得之心生矣。況自德明之時,累乞放行青鹽,先帝以其亂法,不聽。及請之不已,追德明弟入質(zhì)而許之,是則以彼難從之事,杜其意也。蓋鹽,中國之大利,又西戎之鹽,味勝解池所出,而出產(chǎn)無窮。既開其禁,則流于民間,無以堤防矣。兼聞張子奭言,元昊自拒命以來,收結(jié)人心,鈔掠所得,旋給其眾,兵力雖勝,用度隨窘。當此之時,尤宜以計困之,安得汲汲與和,曲徇其請乎?” 時陜西經(jīng)略招討副使韓琦、判官尹洙還朝,甫建議請詔琦等,條四路將官能否,為上、中、下三等,黜其最下者。保州兵變前,有告者,大臣不時發(fā)之。甫因言樞密使副當?shù)米,使,乃杜衍也。邊將劉滬城水洛于渭州,總管尹洙以滬違節(jié)度,將斬之。大臣稍主洙議,甫以謂:“水洛通秦、渭,于國家為利,滬不可罪。”由是罷洙而釋滬。衍屢薦甫,洙與甫素善者,而甫不少假借,其鯁亮不私如此。 甫嘗言參知政事陳執(zhí)中不學亡術,不可用。帝難之,由是求補外,不許。其后奏丁度因?qū)η筮M用,帝曰:“度未嘗請也!倍绕蚺c甫辯,且指甫為宰相杜衍門人。乃以右司諫出知鄧州,徙安州,歷江東、兩浙轉(zhuǎn)運使。 范仲俺知杭州,多以便宜從事。甫曰:“范公,大臣也。吾屈于此,則不得伸于彼矣!币磺欣K之以法,然退未嘗不稱其賢。再遷尚書兵部員外郎,改直史館、知陜州,徙晉州。為河東轉(zhuǎn)運使、三司度支副使,遷刑部郎中、天章閣待制、河北都轉(zhuǎn)運使,留為侍讀。卒,特贈右諫議大夫。 甫性勁果,善持論,有文集七卷,著《唐史記》七十五卷。每言唐君臣行事,以推見當時治亂,若身履其間,而聽者曉然,如目見之。時人言:“終日讀史,不如一日聽孫論也!薄短剖贰凡孛亻w。 謝絳,字希深,其先陽夏人。祖懿文,為杭州鹽官縣令,葬富陽,遂為富陽人。父濤,以文行稱,進士起家,為梓州榷鹽院判官。李順反成都,攻陷州縣,濤嘗畫守御之計。賊平,以功遷觀察推官,權(quán)知華陽縣。亂亡之后,田廬荒廢,詔有能占田而倍入租者與之,于是腴田悉為豪右所占,流民至無所歸。濤收詔書,悉以田還主。改秘書省著作佐郎、知興國軍。還,以治行召對長春殿,命試學士院。會契丹入寇,真宗議親征,時曹、濮多盜,而契丹聲言趨齊、鄆,以濤知曹州。屬縣賦稅多輸睢陽助兵食,是歲霖潦,百姓苦于轉(zhuǎn)送,濤悉留不遣。奏曰:“江、淮漕運,日過睢陽,可取以餉軍。愿留曹賦繇廣濟河以饋京師!鞭D(zhuǎn)運使論以為不可,詔從濤奏。嘗使蜀還,舉所部官三十余人。宰相疑以為多,濤曰:“有罪,愿連坐之!狈钍古e官連坐,自濤始。久之,用馮拯薦,復召試,以尚書兵部員外郎直史館,遂兼侍御史知雜事。真宗山陵靈駕所經(jīng)道路,有司請悉壞城門、廬舍,以過車輿象物。濤言:“先帝車駕封祀,儀物大備,猶不聞有所毀撤,且遺詔從儉薄。今有司治明器侈大,以勞州縣,非先帝意,愿下少府裁損之。”進直昭文館,累官至太子賓客。 絳以父任試秘書省校書郎,舉進士中甲科,授太常寺奉禮郎、知汝陰縣。善議論,喜談時事,嘗論四民失業(yè),累數(shù)千言。天禧中,上疏謂宋當以土德王天下。時大理寺丞董行父,請用天為統(tǒng),以金為德。詔兩制議,皆言:“用土德,則當越唐上承于隋;用金德,則當越五代紹唐。而太祖實受終周室,豈可弗遵傳繼之序?”絳、行父議皆黜不用。 楊億薦絳文章,召試,擢秘閣校理、同判太常禮院。丁母憂,服除,仁宗即位,遷太常博士。用鄭氏《經(jīng)》、唐故事議宣祖非受命祖,不宜配享感生帝,請以真宗配之。翰林學士承旨李維以為不可。尋出通判常州。天圣中,天下水旱、蝗起,河決滑州,絳上疏曰: 去年京師大水,敗民廬舍,河渠暴溢,幾冒城郭;今年苦旱,百姓疫死,田谷焦槁,秋成絕望:此皆大異也。按《洪范》、京房《易傳》皆以為簡祭祀,逆天時,則水不順下;政令逆時,水失其性,則壞國邑,傷稼穡;顓事者知,誅罰絕理,則大水殺人;欲德不用,茲謂張,厥災荒;上下皆蔽,茲謂隔,其咎旱:天道指類示戒,大要如此。陛下夙夜勤苦,思有以上塞時變,固宜策告殃咎,變更理化,下罪己之詔,修順時之令,宣群言以導壅,斥近幸以損陰。而圣心優(yōu)柔,重在改作,號令所發(fā),未聞有以當天心者。 夫風雨、寒暑之于天時,為大信也;信不及于物,澤不究于下,則水旱為沴。近日制命,有信宿輒改,適行遽止,而欲風雨以信,其可得乎?天下之廣,萬幾之眾,不出房闥,豈能盡知?而在廷之臣,未聞被數(shù)刻之召,吐片言之善,朝夕左右,非恩澤即佞幸,上下皆蔽,其應不虛。 昔兩漢日食、地震、水旱之變,則策免三公,以示戒懼。陛下進用丞弼,極一時之選,而政道未茂,天時未順,豈大臣輔佐不明邪?陛下信任不篤邪?必若使之,宜推心責成,以極其效;謂之不然,則更選賢者。比來奸邪者易進,守道者數(shù)窮,政出多門,俗喜由徑。圣心固欲盡得天下之賢能,分職受業(yè);而宰相方考賢進吏,無敢建白。欲德不用之應,又可驗矣。 今陽驕莫解,蟲孽漸熾,河水妄行。循故道之跡,行尋常之政,臣恐不足回靈意、塞至戒。古者,谷不登則虧膳,災屢至則降服,兇年不涂塈。愿下詔引咎,損太官之膳,避路寢之朝,許士大夫斥諱上聞,譏切時病。罷不急之役,省無名之斂,勿崇私恩,更進直道,宣德流化,以休息天下。至誠動乎上,大惠浹于下,豈有時澤之艱哉! 仁宗嘉納之。 會修國史,以絳為編修官,史成,遷祠部員外郎、直集賢院。時濤官西京,且老矣,因請便養(yǎng),通判河南府。又論:“唐室麗正、史官之局,并在大明、華清宮內(nèi)。太宗皇帝肇修三館,更立秘閣于升龍門左,親為飛白書額,作贊刻石閣下。景德中,圖書浸廣,真宗皇帝益以內(nèi)帑四庫。二圣數(shù)嘗臨幸,親加勞問,遞宿廣內(nèi)者,有不時之召。人人力道術、究藝文,知天子尊禮甚勤,而名臣高位,繇此其選也。往者遭遘延燔,未遑中葺,或引兩省故事,別建外館,直舍卑喧,民櫩叢接。大官衛(wèi)尉,供擬滋削,虧體傷風,莫茲為甚。陛下未嘗迂翠華、降玉趾,寥寥冊府,不聞輿馬之音,曠有日矣。議者以謂慕道不篤于古,待士少損于前。士無延訪之勤,而因循相尚,不自激策,文雅漸弊,竊為圣朝惜之。愿辟內(nèi)館,以恢景德之制!痹t可。 絳雖在外,猶數(shù)論事。奏言:“近歲不逞之徒,托言數(shù)術,以先生、處士自名,禿巾短褐,內(nèi)結(jié)權(quán)幸,外走州邑,甚者矯誣詔書,傲忽官吏。請嚴禁止。嘗以墨敕賜封號者,追還之! 還權(quán)開封府判官,言: 蝗亙田野,坌人郛郭,跳擲官寺,井郾皆滿。魯三書螟,《谷梁》以為哀公用田賦虐取于民。朝廷斂弛之法,近于廉平,以臣愚所聞,似吏不甚稱而召其變。凡今典城牧民,有顓方面之執(zhí):才者掠功取名,以嚴急為術,或辯偽無實,數(shù)蒙獎錄;愚者期會簿書,畏首與尾。二者政殊,而同歸于弊。 夫為國在養(yǎng)民,養(yǎng)民在擇吏,吏循則民安,氣和而災息。愿先取大州邑數(shù)十百,詔公卿以下,舉任州守者,使得自辟屬縣令長,務求術略,不限資考。然后寬以約束,許便宜從事。期年條上理狀,或徙或留,必有功化風跡,異乎有司以資而任之者焉。漢時,詔問京房災異可息之術,房對以考功課吏。臣愿陛下博訪理官,除煩苛之命;申敕計臣,損聚斂之役。勿起大獄,勿用躁人,務靜安,守淵默!秱鳌吩唬骸按笄种Y,百官備而不制。言省事也!比绱硕鴽l氣不弭,嘉休不至,是靈意讠讕,而圣言罔惑歟。 會郭皇后廢,絳陳《詩白華》,引申后、褒姒事以諷,辭甚切至。徙三司度支判官,再遷兵部員外郎。上言:“邇來用物滋侈,賜予過制,禁中須索,去年計為緡錢四十五萬。自今春至四月,已及二十余萬。比詔裁節(jié)費用,而有司移文,但求咸平、景德簿書。簿書不存,則無所措置。臣以謂不若推近及遠,遞考歲用而裁節(jié)之,不必咸平、景德為準也! 初,詔罷織密花透背,禁人服用,且云自掖庭始。既而內(nèi)人賜衣,復取于有司。又后苑作制玳瑁器,索龜筒于市。龜筒,禁物也,民間不得有,而索不已。絳皆論罷之。又言:“號令數(shù)變則虧國體,利害偏聽則惑聰明。請者務欲各行,而守者患于不一。請罷內(nèi)降,凡詔令皆由中書、樞密,然后施行!币蜻M《圣治箴》五篇。 以父憂去,服除,擢知制誥,判吏部流內(nèi)銓、太常禮院。吏部擬官,舊視職田有無,不問多寡,以是不均。絳為核其實,以多寡為差,其有名而無實者皆不用,人以為便。初改判禮院為知禮儀事,自張絳建請。 使契丹,還,請知鄧州。距州百二十里,有美陽堰,引湍水溉公田。水來遠而少,利不及民;濱堰筑新土為防,俗謂之墩者,大小又十數(shù),歲數(shù)壞,輒調(diào)民增筑。奸人蓄薪茭,以時其急,往往盜決堰墩,百姓苦之。絳按召信臣六門堰故跡,距城三里,壅水注鉗廬陂,溉田至三萬頃。請復修之,可罷州人歲役,以水與民,未就而卒,年四十六。 絳以文學知名一時,為人修潔醞藉,所至大興學舍,嘗請諸郡立學。在河南修國子學,教諸生,自遠錠而至者數(shù)百人。好施宗族,喜賓客,以故,卒之日,家無余貲。有文集五十卷。子景初、景溫、景平、景回。景平好學,著詩書傳說數(shù)十篇,終秘書丞。景回早卒。 景溫字師直。中進士第,通判汝、莫二州,江東轉(zhuǎn)運判官。興宣城百丈圩,議者以為罪,降通判、知漣水軍。神宗初,知諫院邵亢直其前事,徙真州,提點江西刑獄。歷京西、淮南轉(zhuǎn)運使。 景溫平生未嘗仕中朝,王安石與之善,又景溫妹嫁其弟安禮,乃驟擢為侍御史知雜事。安石方惡蘇軾,景溫劾軾向丁憂歸蜀,乘舟商販。朝廷下六路捕逮篙工、水師窮其事,訖無一實。蘇頌等論李定不持母服,景溫察安石指,為辨于前。已而事下臺,景溫難違眾議,始云定當追服。又言薛向不當?shù)檬虖,王韶邊奏誣罔,浸失安石意,然猶以嘗助己,但改直史館兼侍讀。不敢拜,出知鄧州。 逾年,進陜西都轉(zhuǎn)運使,以不奉司農(nóng)約束,改知鄧、襄、澶三州,加直龍圖閣,判將作監(jiān)。轉(zhuǎn)右諫議大夫、知潭州。章惇開五溪,景溫協(xié)力拓筑,論功進官,召拜禮部侍郎。復出知洪州、應天府、瀛州。 元祐初,進寶文閣直學士、知開封府。未滿歲,御史中丞劉摯言其非撥煩吏。右司諫王覿言:“瀛州妖婦李自稱事九仙圣母,能與人通語言,談禍福。景溫在郡為所惑,禮餉甚厚,遣十兵挈之入京。數(shù)遣子慥至其處;補李婿為小史,使出入官府,崇大聲勢;至縱嬖妾之弟,醉歐市人。為政若此,尚何惜而不加譴!庇谑橇T知蔡州。 三年初,置權(quán)六曹尚書,以為刑部。劉安世復論之,改知鄆州,再歷永興軍。時章惇為相,景溫言元祐大臣改先帝之政,并西夏人偃蹇終未順命,宜罷分畫,以馬跡所至為境。惇用其說,徙知河陽,卒,年七十七。 葉清臣,字道卿,蘇州長洲人。父參,終光祿卿。清臣幼敏異,好學善屬文。天圣二年,舉進士,知舉劉筠奇所對策,擢第二。宋進士以策擢高第,自清臣始。授太常寺奉禮郎、簽書蘇州觀察判官事。還為光祿寺丞、集賢校理,通判太平州、知秀州。入判三司戶部勾院,改鹽鐵判官。 上言九事:請遣使循行天下,知民疾苦,察吏能否;興太學,選置博士,許公卿大臣子弟補學生;重縣令;諸科舉人取名大義,責以策問;省流外官,無得入仕;聽武臣終三年之喪;罷度僧;廢讀經(jīng)一業(yè);訓兵練將,慎出令,簡條約。詞多不載。出知宣州,累遷太常丞,同修起居注,判三司鹽鐵勾院,進直史館。 是冬,京師地震,上疏曰:“天以陽動,君之道也;地以陰靜,臣之道也。天動地靜,主尊臣卑。易此則亂,地為之震。乃十二月二日丙夜,京師地震,移刻而止;定襄同日震,至五日不止,壞廬寺,殺人畜,凡十之六。大河之東,彌千五百里而及都下,誠大異也。屬者熒惑犯南斗,治歷者相顧而駭。陛下憂勤庶政,方夏泰寧,而一歲之中,災變?nèi)砸。必有下失民望、上戾天意者,故垂戒以啟迪清衷。而陛下泰然不以為異,徒使?nèi)侍走四方,治佛事,修道科,非所謂消復之實也。頃范仲淹、余靖以言事被黜,天下之人,齰舌不敢議朝政者,行將二年。愿陛下深自咎責,許延忠直敢言之士,庶幾明威降鑒,而善應來集也!睍鄶(shù)日,仲淹等皆得近徙。 會詔求直言,清臣復上疏言大臣專政,仁宗嘉納之。清臣請外,為兩浙轉(zhuǎn)運副使。并太湖有民田,豪右據(jù)上游,水不得泄,而民不敢訴。嘗建請疏盤龍匯、滬瀆港入于海,民賴其利。以右正言知制誥,知審官院,判國子監(jiān)。 時陜西用兵,上言:“當今將不素蓄,兵不素練,財無久積。小有邊警,外無驍將,內(nèi)無重兵。舉西北二垂觀之,若濩落大瓠,外示雄壯,其中空洞,了無一物。脫不幸戎馬猖突,腹內(nèi)諸城,非可以計術守也。自元昊僣竊,因循至于延州之寇,中間一歲矣。而屯戍無術,資糧不充,窮年畜兵,了不足用,連監(jiān)牧馬,未幾已虛。使蚩蚩之甿無所倚而安者,此臣所以孜孜憂大瓠之穿也。今羌戎稍卻,變詐亡窮,豈宜乘即時之小安,忘前日之大辱?又將泰然自處,則后日視今,猶今之視前也! 元昊圍延州,既解去,鈐轄內(nèi)侍盧守勤與通判計用章更訟于朝。時內(nèi)侍用事者,多為守勤游說,朝廷議薄守勤罪,而流用章嶺南。清臣上疏曰:“臣聞眾議,延州之圍,盧守勤首對范雍號泣,謀遣李康伯見元昊,為偷生之計。計用章以為事急,不若退保鄜州,李康伯遂有‘死難,不可出城見賊’之語。自元昊退,守勤懼金明之失、二將之沒,朝廷歸罪邊將;又思倉卒之言,一旦為人所發(fā),則禍在不測。遂反覆前議,移過于人,先為奏陳,冀望取信。正如黃德和誣奏劉平,欲免退走之罪。尋聞計用章亦疏斥守勤事狀,詔文彥博置劾,未分曲直,而遽罪用章、康伯,牲赦守勤。此必有議者結(jié)中人、惑圣聽,以為方當用師邊陲,不可輕起大獄。臣觀前史,魏尚、陳湯雖有功,尚不免削爵,罰作案驗吏士。何況擁兵自固,觀望不出,恣縱羌賊,破一縣,擒二將。大罪未戮,又自蔽其過,矯誣上奏,此而不按,何罪不容?設用章有退保之言,止坐畏懦;而守勤謀見賊之行,乃是歸款。二者之責,孰重孰輕,望詔彥博鞫正其獄。茍用章之狀果虛,守勤之罪果白,用章更置重科,物論亦允。無容偏聽一辭,以虧王道無黨之義。”其后獄具,守勤才降湖北兵馬都監(jiān)。 時西師未解,急于經(jīng)費,中書進擬三司使,清臣初不在選中。帝曰:“葉清臣才可用!边獮槠鹁由崛、龍圖閣學士、權(quán)三司使公事。始奏編前后詔敕,使吏不能欺,簿帳之叢冗者,一切刪去。內(nèi)東門、御廚皆內(nèi)侍領之,凡所呼索,有司不敢問,乃為合同以檢其出入。清臣與宋庠、鄭戩雅相善,為呂夷簡所惡,出知江寧府。逾年,入翰林學士,知通進銀臺司、勾當三班院。丁父憂,言者以清臣為知兵,請起守邊。及服除,宰相陳執(zhí)中素不悅之,即除翰林侍讀學士、知邠州。道由京師,因請對,改澶州,進尚書戶部郎中、知青州。徙知永興軍,浚三白渠,溉田逾六千頃。 仁宗御天章閣,召公卿,出手詔問當世急務。清臣聞之,為條對,極論時政闕失,其言多劘切權(quán)貴。且曰:“陛下欲息奔競,此系中書。若宰相裁抑奔競之流,則風俗惇厚,人知止足;宰相用憸佞之士,則貪榮冒進,激成渾波。向有職在管庫,日趨走時相之門。入則取街談巷言,以資耳目;出則竊廟謨朝論,以驚流輩。一旦皆擢職司,以酬所任。比日人士競踵此風,出入權(quán)要之家,時有‘三尸’、‘五鬼’之號。乃列館職,或置省曹。且臺諫官為天子耳目,今則不然,盡為宰相肘腋。宰相所惡,則捃以微瑕,公行擊搏;宰相所善,則從而唱和,為之先容。中書政令不平,賞罰不當,則箝口結(jié)舌,未嘗敢言。人主纖微過差,或?qū)m闈小事,即極言過當,用為訐直。供職未逾歲時,遷擢已加常等。宋禧為御史,勸陛下宮中畜犬設棘,以為守衛(wèi)。削弱朝體,取笑四夷,不加訶譴,擢為諫官。王達兩為湖南、江西轉(zhuǎn)運使,所至苛虐,誅剝百姓,徒配無辜,特以宰相故舊,不次拔擢,遂有河北之行。如此,是長奔競也!逼渌欣ι醣。 會河決商胡,北道艱食,復以為翰林學士、權(quán)三司使。舊制,有三司使、權(quán)使公事,而清臣所除,止言“權(quán)使”,自是分三等焉。以戶部副使向傳式不職,奏請出之;实v元年春,帝御便殿,訪近臣以備邊之策。清臣上對,略曰: 陛下臨御天下,二十八年,未嘗一日自暇自逸。而西夏、契丹頻歲為患者,豈非將相大臣,不得其人,不能為陛下張威德而攘四夷乎?昔王商在廷。單于不敢仰視。郅都臨代,匈奴不敢犯邊。今內(nèi)則輔相寡謀,綱紀不振;外則兵不素練,將不素蓄。此外寇得以內(nèi)侮也。慶歷,劉六符來,執(zhí)政無術略,不能折沖樽俎,以破其謀。六符初亦疑大國之有人,藏奸計而未發(fā)。既見表里,遂肆陸梁。只煩一介之使,坐致二十萬物,永匱膏血,以奉腥膻。此有識之士,所以為國長太息也。 今詔問:“北使詣闕,以伐西戎為名,即有邀求,何以答之?”臣聞誓書所載,彼此無求。況元昊叛邊,累年致討,契丹坐觀金鼓之出,豈有毫發(fā)之助?今彼國出師,輒求我助,奸盟違約,不亦甚乎?若使辯捷之人,判其曲直,要之一戰(zhàn),以破其謀,我直彼曲,豈不憚服。茍不知咎,或肆侵陵,方河朔災傷之余,野無廬舍,我堅壁自守,縱令深入,其能久居?既無所因之糧,則亟當遁去。然后選擇驍勇,遏絕歸師,設伏出奇,邀擊首尾,若不就禽,亦且大敗矣。 詔問:“輔翊之能,方面之才,與夫帥領偏裨,當今敦可以任此者!背家詾椴换紵o人,患有人而不能用爾。今輔翊之臣,抱忠義之深者,莫如富弼。為社稷之固者,莫知范仲淹。諳古今故事者,莫如夏竦。議論之敏者,莫如鄭戩。方面之才,嚴重有紀律者,莫如韓琦。臨大事能斷者,莫如田況。剛果無顧避者,莫如劉渙。宏達有方略者,莫如孫沔。至于帥領偏裨,貴能坐運籌策,不必親當矢石,王德用素有威名,范仲淹深練軍政,龐籍久經(jīng)邊任,皆其選也。狄青、范全頗能馭眾,蔣偕沉毅有術略,張亢倜儻有膽勇,劉貽孫材武剛斷,王德基純愨勁勇,此可補偏裨者也。 詔謂:“朔方災傷,軍儲缺乏!贝藙t三司失計置,轉(zhuǎn)運使不舉職,固非一日。既往固已不咎,來者又復不追,臣未見其可也。且如施昌言承久弊之政,方欲竭思慮、辦職事,一與賈昌朝違戾,遂被移徙,軍儲何由不乏?自去年秋八月,計度市糴,而昌朝執(zhí)異議,仲春尚未與奪,財賦何緣得豐?先朝置內(nèi)帑,本備非常。今為主者之吝,自分彼我,緩急不以為備,則臣不知其所為也。至如粒食之重,轉(zhuǎn)徙為難,莫若重立爵等,少均萬數(shù),豪民詿誤,使得入粟,以免杖笞,必能速辦。夫能儉嗇以省費,漸致于從容。德音及此,天下之福也。比日多以卑官躐請厚奉,或身為內(nèi)供奉而有遙刺之給,或為觀察使便占留后之封,幸門日開,賜予無藝,若令有司執(zhí)守,率循舊規(guī),庶幾物力亦獲寬弛。 詔問:“戰(zhàn)馬乏絕,何策可使足用?”臣前在三司,嘗陳監(jiān)牧之弊,占良田九萬余頃,歲費錢百萬緡。天閑之數(shù),才三四萬,急有征調(diào),一不可用。今欲不費而馬立辦,莫若賦馬于河北、河東、陜西、京東西五路。上戶一馬,中戶二戶一馬,養(yǎng)馬者復其一丁。如此,則坐致戰(zhàn)馬二十萬匹,不為難矣。 時清臣以河北乏兵食,自汴漕米繇河陰輸北道者七十余萬;又請發(fā)大名庫錢,以佐邊糴。而安撫使賈昌朝格詔不從,清臣固爭,且疏其跋扈不臣。宰相方欲兩中之,乃徙昌朝鄭州,罷清臣為侍讀學士、知河陽。卒,贈左諫議大夫。 清臣天資爽邁,遇事敢行,奏對無所屈。郭承祐妻舒王元偁女,封郡主,給奉;及承祐為殿前副都指揮使,妻以不加封,請增月給,清臣執(zhí)奏不可。仁宗曰:“承祐管軍,妻又諸王女,當優(yōu)之!鼻宄荚唬骸笆墙K為僥幸!彼炀砥渥嘀脩阎校恍。數(shù)上書論天下事,陳九議、十要、五利,皆當世可行者。有文集一百六十卷。子均,為集賢校理。 楊察,字隱甫。其先晉人,從唐僖宗入蜀,家于成都。至其祖鈞,始從孟昶歸朝。鈞生居簡,仕真宗時,至尚書都官員外郎,嘗官廬州,遂為合肥人。居簡生察,景祐元年,舉進士甲科,除將作監(jiān)丞、通判宿州。遷秘書省著作郎、直集賢院,出知潁、壽二州,入為開封府推官,判三司鹽鐵、度支勾院,修起居注,歷江南東路轉(zhuǎn)運使。屬吏以察年少,易之。及行部,數(shù)摘奸隱,眾始畏伏。察在部,專以舉官為急務。人或議之,察曰:“此按察職也,茍掎拾羨余,則俗吏之能,何必我哉!”召為右正言、知制誥,權(quán)判禮部貢院。時上封者請罷有司糊名考士,及變文格,使為放軼以襲唐體。察以謂:“防禁一潰,則奔競復起。且文無今昔,惟以體要為宗,若肆其澶漫,亦非唐氏科選之法!鼻白h遂寢。 晏殊執(zhí)政,以妻父嫌,換龍圖閣待制。母憂去職,服除,復為知制誥,拜翰林學士、權(quán)知開封府,擢右諫議大夫、權(quán)御史中丞。論事無所避。會詔舉御史,建言:“臺屬供奉殿中,巡糾不法,必得通古今治亂良直之臣。今舉格太密,公坐細故,皆置不取,恐英偉之士,或有所遺!庇泛污耙哉撌虏坏脤,中書問狀。察又言:“御史,故事許風聞;縱所言不當,自系朝廷采擇。今以疑似之間,遽被詰問,臣恐臺諫官畏罪緘默,非所以廣言路也! 又數(shù)以言事忤宰相陳執(zhí)中。未幾,三司戶部判官楊儀以請求貶官,察坐前在府失出笞罪,雖去官,猶罷知信州。徙揚州,復為翰林侍讀學士,又兼龍圖閣學士、知永興軍,加端明殿學士、知益州。再遷禮部侍郎,復權(quán)知開封府,復兼翰林學士、權(quán)三司使。 內(nèi)侍楊永德毀察于帝,三司有獄,辭連衛(wèi)士,皇城司不即遣,而有詔移開封府鞫之。察由是乞罷三司,乃遷戶部侍郎兼三學士,提連集禧觀,進承旨。逾年,復以本官充三司使。餌鐘乳過劑,病癰卒。贈禮部尚書,謚宣懿。 察美風儀。幼孤,七歲始能言,母頗知書,嘗自教之。敏于屬文,其為制誥,初若不用意;及稿成,皆雅致有體,當世稱之。遇事明決,勤于吏職,雖多益喜不厭。癰方作,猶入對,商畫財利,歸而大頓,人以為用神太竭云。有文集二十卷。無子,以兄子庶為嗣。 弟寘,舉進士第一,通判潤州,以母憂不赴,毀瘠而卒。時人傷之。 論曰:當仁宗在位時,宋興且百年,海內(nèi)嘉靖,上下安佚。然法制日以玩弛,僥幸之弊多。自西陲用兵,關中困擾,天子憫勞元元,奮然欲用群材以更內(nèi)外之治,于時俊杰輩出。尹洙崎嶇兵間,亦頗論天下之事。孫甫馳騁言路,咸以文學、方正知名。絳文詞議論,尤為儒林所宗。朝廷方欲倚用之,不幸死矣。最后,清臣、察繇進士高等,不數(shù)年致位侍從,立朝謇謇,無所附麗,為一時名臣。豈非出于上之所自擢,故奮勵不撓,以圖報稱哉?

 

宋史

  《宋史》是二十五史之一,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后主持修撰,《宋史》與《遼史》、《金史》同時修撰!端问贰啡珪斜炯o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共計496卷,約500萬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

卷三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卷三百九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三
卷三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十四 卷三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五
卷三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十六 卷三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五十七
卷三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五十八 卷四百 列傳第一百五十九
卷四百一 列傳第一百六十 卷四百二 列傳第一百六十一
卷一 本紀第一 卷二 本紀第二
卷三 本紀第三 卷四 本紀第四
卷五 本紀第五 卷六 本紀第六
卷七 本紀第七 卷八 本紀第八
卷九 本紀第九 卷十 本紀第十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卷十七 本紀第十七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卷二十 本紀第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 本紀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 本紀第二十五 卷二十六 本紀第二十六
卷二十七 本紀第二十七 卷二十八 本紀第二十八
卷二十九 本紀第二十九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卷三十一 本紀第三十一 卷三十二 本紀第三十二
卷三十三 本紀第三十三 卷三十四 本紀第三十四
卷三十五 本紀第三十五 卷三十六 本紀第三十六
卷三十七 本紀第三十七 卷三十八 本紀第三十八
卷三十九 本紀第三十九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卷四十二 本紀第四十二
卷四十三 本紀第四十三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卷四十五 本紀第四十五 卷四十六 本紀第四十六
卷四十七 本紀第四十七 卷四十八 志第一
卷四十九 志第二 卷五十 志第三
卷五十一 志第四 卷五十二 志第五
卷五十三 志第六 卷五十四 志第七
卷五十五 志第八 卷五十六 志第九
卷五十七 志第十 卷五十八 志第十一
卷五十九 志第十二 卷六十 志第十三
卷六十一 志第十四 卷六十二 志第十五
卷六十三 志第十六 卷六十四 志第十七
卷六十五 志第十八 卷六十六 志第十九
卷六十七 志第二十 卷六十八 志第二十一
卷六十九 志第二十二 卷七十 志第二十三
卷七十一 志第二十四 卷七十二 志第二十五
卷七十三 志第二十六 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七
卷七十五 志第二十八 卷七十六 志第二十九
卷七十七 志第三十 卷七十八 志第三十一
卷七十九 志第三十二 卷八十 志第三十三
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四 卷八十二 志第三十五
卷八十三 志第三十六 卷八十四 志第三十七
卷八十五 志第三十八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九
卷八十七 志第四十 卷八十八 志第四十一
卷八十九 志第四十二 卷九十 志第四十三
卷九十一 志第四十四 卷九十二 志第四十五
卷九十三 志第四十六 卷九十四 志第四十七
卷九十五 志第四十八 卷九十六 志第四十九
卷九十七 志第五十 卷九十八 志第五十一
卷九十九 志第五十二 卷一百 志第五十三
卷一百一 志第五十四 卷一百二 志第五十五
卷一百三 志第五十六 卷一百四 志第五十七
卷一百五 志第五十八 卷一百六 志第五十九
卷一百七 志第六十 卷一百八 志第六十一
卷一百九 志第六十二 卷一百一十 志第六十三
卷一百一十一 志第六十四 卷一百一十二 志第六十五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卷一百十四 志第六十七
卷一百一十五 志第六十八 卷一百一十六 志第六十九
卷一百一十七 志第七十 卷一百一十八 志第七十一
卷一百一十九 志第七十二 卷一百二十 志第七十三
卷一百二十一 志第七十四 卷一百二十二 志第七十五
卷一百二十三 志第七十六 卷一百二十四 志第七十七
卷一百二十五 志第七十八 卷一百二十六 志第七十九
卷一百二十七 志第八十 卷一百二十八 志第八十一
卷一百二十九 志第八十二 卷一百三十 志第八十三
卷一百三十一 志第八十四 卷一百三十二 志第八十五
卷一百三十三 志第八十六 卷一百三十四 志第八十七
卷一百三十五 志第八十八 卷一百三十六 志第八十九
卷一百三十七 樂志第九十 卷一百三十八 志第九十一
卷一百三十九 志第九十二 卷一百四十 志第九十三
卷一百四十一 志第九十四 卷一百四十二 志第九十五
卷一百四十三 志第九十六 卷一百四十四 志第九十七
卷一百四十五 志第九十八 卷一百四十六 志第九十九
卷一百四十七 志第一百 卷一百四十八 志第一百一
卷一百四十九 志第一百二 卷一百五十 志第一百三
卷一百五十一 志第一百四 卷一百五十二 志第一百五
卷一百五十三 志第一百六 卷一百五十四 志第一百七
卷一百五十五 志第一百八 卷一百五十六 志第一百九
卷一百五十七 志第一百十 卷一百五十八 志第一百十一
卷一百五十九 志第一百十二 卷一百六十 志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六十一 志第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六十二 志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六十三 志第一百一十六 卷一百六十四 志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六十五 志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六十六 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六十七 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六十八 志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六十九 志第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七十 志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七十一 志第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七十二 志第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七十三 志第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七十四 志第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七十五 志第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七十六 志第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七十七 志第一百三十 卷一百七十八 志第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七十九 志第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八十 志第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八十一 志第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八十二 志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三 志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四 志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五 志第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八十六 志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八十七 志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八十八 志第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八十九 志第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九十 志第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九十一 志第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九十二 志第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九十三 志第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九十四 志第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九十五 志第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九十六 志第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九十七 志第一百五十 卷一百九十八 志第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九十九 志第一百五十二 卷二百 志第一百五十三
卷二百一 志第一百五十四 卷二百二 志第一百五十五
卷二百三 志第一百五十六 卷二百四 志第一百五十七
卷二百五 志第一百五十八 卷二百六 志第一百五十九
卷二百七 志第一百六十 卷二百八 志第一百六十一
卷二百九 志第一百六十二 卷二百一十 表第一
卷二百一十一 表第二 卷二百一十二 表第三
卷二百一十三 表第四 卷二百一十四 表第五
卷二百一十五 表第六 卷二百一十六 表第七
卷二百一十七 表第八 卷二百一十八 表第九
卷二百一十九 表第十 卷二百二十 表第十一
卷二百二十一 表第十二 卷二百二十二 表第十三
卷二百二十三 表第十四 卷二百二十四 表第十五
卷二百二十五 表第十六 卷二百二十六 表第十七
卷二百二十七 表第十八 卷二百二十八 表第十九
卷二百二十九 表第二十 卷二百三十 表第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一 表第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二 表第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三 表第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四 表第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五 表第二十六 卷二百三十六 表第二十七
卷二百三十七 表第二十八 卷二百三十八 表第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九 表第三十 卷二百四十 表第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一 表第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第二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第三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四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六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七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第八 卷二百五十 列傳第九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十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二百五十三 傳第十二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第十三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第十四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第十五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十六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第十七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第十八 卷二百六十 列傳第十九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十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第二十一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二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二十三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十四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第二十五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第二十六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十七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十八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三十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第三十一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第三十二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第三十三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第三十四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第三十五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第三十七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第三十八 卷二百八十 列傳第三十九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第四十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第四十一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第四十二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第四十三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四十四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第四十五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六 卷二百八十八列 傳第四十七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四十八 卷二百九十 列傳第四十九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第五十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五十一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第五十二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第五十三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第五十四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第五十五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第五十六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第五十七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三百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三百一 列傳第六十 卷三百二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三百三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三百四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三百五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三百六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三百七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三百八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三百九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三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三百一十一 列傳第七十 卷三百一十二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三百一十三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三百一十四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三百一十五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三百一十六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三百一十八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三百一十九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三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第八十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三百二十八 列卷第八十七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三百三十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九十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第九十一
卷三百三十三 列傳第九十二 卷三百三十四 列傳第九十三
卷三百三十五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
卷三百三十七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三百三十八 列傳第九十七
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第九十八 卷三百四十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 卷三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 卷三百四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
卷三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 卷三百四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六 卷三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
卷三百四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 卷三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九
卷三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 卷三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三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三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三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三百六十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三百六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三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三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三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三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三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三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三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三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三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三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三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三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三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三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三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三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三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三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三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三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卷三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三百八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三百九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三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三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五十一
卷四百三 列傳第一百六十二 卷四百四 列傳第一百六十三
卷四百五 列傳第一百六十四 卷四百六 列傳第一百六十五
卷四百七 列傳第一百六十六 卷四百八 列傳第一百六十七
卷四百九 列傳第一百六十八 卷四百一十 列傳第一百六十九
卷四百一十一 列傳第一百七十 卷四百一十二 列傳第一百七十一
卷四百一十三 列傳第一百七十二 卷四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卷四百一十五 列傳第一百七十四 卷四百一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卷四百一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十六 卷四百一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卷四百一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十八 卷四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七十九
卷四百二十一 列傳第一百八十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卷四百二十三 列傳第一百八十二 卷四百二十四 列傳第一百八十三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卷四百二十六 列傳第一百八十五
卷四百二十七 列傳第一百八十六 卷四百二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卷四百二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卷四百三十 列傳第一百八十九
卷四百三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十 卷四百三十二 列傳第一百九十一
卷四百三十三 列傳第一百九十二 卷四百三十四 列傳第一百九十三
卷四百三十五 列傳第一百九十四 卷四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九十五
卷四百三十七 列傳第一百九十六 卷四百三十八 列傳第一百九十七
卷四百三十九 列傳第一百九十八 卷四百四十 列傳第一百九十九
卷四百四十一 列傳第二百 卷四百四十二 列傳第二百一
卷四百四十三 列傳第二百二 卷四百四十四 列傳第二百三
卷四百四十五 列傳第二百四 卷四百四十六 列傳第二百五
卷四百四十七 列傳第二百六 卷四百四十八 列傳第二百七
卷四百四十九 列傳第二百八 卷四百五十 列傳第二百九
卷四百五十一 列傳第二百一十 卷四百五十二 列傳第二百一十一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十二 卷四百五十四 列傳第二百一十三
卷四百五十五 列傳第二百一十四 卷四百五十六 列傳第二百一十五
卷四百五十七 列傳第二百一十六 卷四百五十八 列傳第二百一十七
卷四百五十九 列傳第二百一十八 卷四百六十 列傳第二百一十九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百二十 卷四百六十二 列傳第二百二十一
卷四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百二十二 卷四百六十四 列傳第二百二十三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卷四百六十六 列傳第二百二十五
卷四百六十七 列傳第二百二十六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百二十七
卷四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百二十八 卷四百七十 列傳第二百二十九
卷四百七十一 列傳第二百三十 卷四百七十二 列傳第二百三十一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卷四百七十四 列傳第二百三十三
卷四百七十五 列傳第二百三十四 卷四百七十六 列傳第二百三十五
卷四百七十七 列傳第二百三十六 卷四百七十八 列傳第二百三十七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第二百三十八 卷四百八十 列傳第二百三十九
卷四百八十一 列傳第二百四十 卷四百八十二 列傳第二百四十一
卷四百八十三 列傳第二百四十二 卷四百八十四 列傳第二百四十三
卷四百八十五 列傳第二百四十四 卷四百八十六 列傳第二百四十五
卷四百八十七 列傳第二百四十六 卷四百八十八 列傳第二百四十七
卷四百八十九 列傳第二百四十八 卷四百九十 列傳第二百四十九
卷四百九十一 列傳第二百五十 卷四百九十二 列傳第二百五十一
卷四百九十三 列傳第二百五十二 卷四百九十四 列傳第二百五十三
卷四百九十五 列傳第二百五十四 卷四百九十六 列傳第二百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