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宋史

 

卷三百六十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宗澤 趙鼎 宗澤。字汝霖,婺州義烏人。母劉,夢天大雷電,光燭其身,翌日而澤生。澤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祐六年進士第。廷對極陳時弊,考官惡直,置末甲。 調(diào)大名館陶尉。呂惠卿帥鄜延,檄澤與邑令視河埽,檄至,澤適喪長子,奉檄遽行;萸渎勚唬骸翱芍^國爾忘家者。”適朝廷大開御河,時方隆冬,役夫僵仆于道,中使督之急。澤曰浚河細事,乃上書其帥曰:“時方凝寒,徒苦民而功未易集,少需之,至初春可不擾而辦!弊溆闷溲陨下劊瑥闹。惠卿辟為屬,辭。 調(diào)衢州龍游令。民未知學(xué),澤為建庠序,設(shè)師儒,講論經(jīng)術(shù),風(fēng)俗一變,自此擢科者相繼。調(diào)晉州趙城令。下車,請升縣為軍,書聞,不盡如所請。澤曰:“承平時固無慮,它日有警,當知吾言矣!敝R州掖縣。部使者得旨市牛黃,澤報曰:“方時疫癘,牛飲其毒則結(jié)為黃。今和氣橫流,牛安得黃?”使者怒,欲劾邑官。澤曰:“此澤意也!豹氥曇月劇Mㄅ械侵。境內(nèi)官田數(shù)百頃,皆不毛之地,歲輸萬余緡,率橫取于民,澤奏免之。 朝廷遣使由登州結(jié)女真,盟海上,謀夾攻契丹,澤語所親曰:“天下自是多事矣!蓖司?xùn)|陽,結(jié)廬山谷間。靖康元年,中丞陳過庭等列薦,假宗正少卿,充和議使。澤曰:“是行不生還矣!被騿栔,澤曰:“敵能悔過退師固善,否則安能屈節(jié)北庭以辱君命乎!弊h者謂澤剛方不屈,恐害和議,上不遣,命知磁州。 時太原失守,官兩河者率托故不行。澤曰:“食祿而避難,不可也!奔慈諉悟T就道,從嬴卒十余人。磁經(jīng)敵騎蹂躪之余,人民逃徙,帑廩枵然。澤至,繕城壁,浚湟池,治器械,募義勇,始為固守不移之計。上言:“邢、洺、磁、趙、相五州各蓄精兵二萬人,敵攻一郡則四郡皆應(yīng),是一郡之兵常有十萬人!鄙霞沃,除河北義兵都總管。金人破真定,引兵南取慶源,自李固渡渡河,恐澤兵躡其后,遣數(shù)千騎直扣磁州城。澤擐甲登城,令壯士以神臂弓射走之,開門縱擊,斬首數(shù)百級。所獲羊馬金帛,悉以賞軍士。 康王再使金,行至磁,澤迎謁曰:“肅王一去不反,今敵又詭辭以致大王,愿勿行。”王遂回相州。有詔以澤為副元帥,從王起兵入援。澤言宜急會兵李固渡,斷敵歸路,眾不從,乃自將兵趨渡,道遇北兵,遣秦光弼、張德夾擊,大破之。金人既敗,乃留兵分屯。澤遣壯士夜搗其軍,破三十余砦。 時康王開大元帥府,檄兵會大名。澤履冰渡河見王,謂京城受圍日久,入援不可緩。會簽書樞密院事曹輔赍蠟封欽宗手詔,至自京師,言和議可成。澤曰:“金人狡譎,是欲款我?guī)煚。君父之望入援,何啻饑渴,宜急引軍直趨澶淵,次第進壘,以解京城之圍。萬一敵有異謀,則吾兵已在城下!蓖舨畯┑入y之,勸王遣澤先行,自是澤不得預(yù)府中謀議矣。 二年正月,澤至開德,十三戰(zhàn)皆捷,以書勸王檄諸道兵會京城。又移書北道總管趙野、河?xùn)|北路宣撫范訥、知興仁府曾楙合兵入援。三人皆以澤為狂,不答。澤以孤軍進,都統(tǒng)陳淬言敵方熾,未可輕舉。澤怒,欲斬之,諸將乞貸淬,使得效死。澤命淬進兵,遇金人,敗之。金人攻開德,澤遣孔彥威與戰(zhàn),又敗之。澤度金人必犯濮,先遣三千騎往援,金人果至,敗之。金人復(fù)向開德,權(quán)邦彥、孔彥威合兵夾擊,又大敗之。 澤兵進至衛(wèi)南,度將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驅(qū)云前有敵營,澤揮眾直前與戰(zhàn),敗之。轉(zhuǎn)戰(zhàn)而東,敵益生兵至,王孝忠戰(zhàn)死,前后皆敵壘。澤下令曰:“今日進退等死,不可不從死中求生!笔孔渲厮,無不一當百,斬首數(shù)千級。金人大敗,退卻數(shù)十余里。澤計敵眾十倍于我,今一戰(zhàn)而卻,勢必復(fù)來,使悉其鐵騎夜襲吾軍,則危矣。乃暮徙其軍。金人夜至,得空營,大驚,自是憚澤,不敢復(fù)出兵。澤出其不意,遣兵過大河襲擊,敗之。王承制以澤為徽猷閣待制。 時金人逼二帝北行,澤聞,即提軍趨滑,走黎陽,至大名,欲徑渡河,據(jù)金人歸路邀還二帝,而勤王之兵卒無一至者。又聞張邦昌僣位,欲先行誅討。會得大元帥府書,約移師近都,按甲觀變。澤復(fù)書于王曰:“人臣豈有服赭袍、張紅蓋、御正殿者乎?自古奸臣皆外為恭順而中藏禍心,未有竊據(jù)寶位、改元肆赦、惡狀昭著若邦昌者。今二圣、諸王悉渡河而北,惟大王在濟,天意可知,宜亟行天討,興復(fù)社稷!鼻已裕骸鞍畈齻紊猓騿⒓樾壑猓彩狗种I諸路,以定民心!庇稚蠒裕骸敖裉煜滤鶎偻咴谟诖笸酰笸跣兄闷涞,則有心慰天下之心。所謂道者,近剛正而遠柔邪,納諫諍而拒諛佞,尚恭儉而抑驕侈,體憂勤而忘逸樂,進公實而退私偽!币蚶郾韯襁M。王即帝位于南京,澤入見,涕泗交頤,陳興復(fù)大計。時與李綱同入對,相見論國事,慷慨流涕,綱奇之。上欲留澤,潛善等沮之。除龍圖閣學(xué)士、知襄陽府。 時金人有割地之議,澤上疏曰:“天下者,太祖、太宗之天下,陛下當兢兢業(yè)業(yè),思傳之萬世,奈何遽議割河之東、西,又議割陜之蒲、解乎。自金人再至,朝廷未嘗命一將、出一師,但聞奸邪之臣,朝進一言以告和,幕入一說以乞盟,終致二圣北遷,宗社蒙恥。臣意陛下赫然震怒,大明黜陟,以再造王室。今即位四十日矣,未聞有大號令,但見刑部指揮云‘不得<月謄>播赦文于河之東、西,陜之蒲、解’者,是褫天下忠義之氣,而自絕其民也。臣雖駑怯,當躬冒矢石為諸將先,得捐軀報國恩足矣!鄙嫌[其言壯之。改知青州,時年六十九矣。 開封尹闕,李綱言綏復(fù)舊都,非澤不可。尋徙知開封府。時敵騎留屯河上,金鼓之聲,日夕相聞,而京城樓櫓盡廢,兵民雜居,盜賊縱橫,人情忷々。澤威望素著,既至,首捕誅舍賊者數(shù)人。下令曰:“為盜者,贓無輕重,并從軍法!庇墒潜I賊屏息,民賴以安。 王善者,河?xùn)|巨寇也。擁眾七十萬、車萬乘,欲據(jù)京城。澤單騎馳至善營,泣謂之曰:“朝廷當危難之時,使有如公一二輩,豈復(fù)有敵患乎。今日乃汝立功之秋,不可失也!鄙聘衅唬骸案也恍Я!彼旖饧捉。時楊進號沒角牛,兵三十萬,王再興、李貴、王大郎等各擁眾數(shù)萬,往來京西、淮南、河南、北,侵掠為患。澤遣人諭以禍福,悉招降之。上疏請上還京。俄有詔:荊、襄、江、淮悉備巡幸。澤上疏言:“開封物價市肆,漸同平時。將士、農(nóng)民、商旅、士大夫之懷忠義者,莫不愿陛下亟歸京師,以慰人心。其唱為異議者,非為陛下忠謀,不過如張邦昌輩,陰與金人為地爾!背涌档顚W(xué)士、京城留守、兼開封尹。 時金遣人以使偽楚為名,至開封府,澤曰:“此名為使,而實覘我也。”拘其人,乞斬之。有詔所拘金使延置別館,澤曰:“國家承平二百年,不識兵革,以敵國誕謾為可憑信,恬不置疑。不惟不嚴攻討之計,其有實欲賈勇思敵所愾之人,士大夫不以為狂,則以為妄,致有前日之禍。張邦昌、耿南仲輩所為,陛下所親見也。今金人假使偽楚,來覘虛實,臣愚乞斬之,以破其奸。而陛下惑于人言,令遷置別館,優(yōu)加待遇,臣愚不敢奉詔,以彰國弱。”上乃親札諭澤,竟縱遣之。言者附潛善意,皆以澤拘留金使為非。尚書左丞許景衡抗疏力辨,且謂:“澤之為尹,威名政績,卓然過人,今之縉紳,未見其比。乞厚加任使,以成御敵治民之功! 真定、懷、衛(wèi)間,敵兵甚盛,方密修戰(zhàn)具為入攻之計,而將相恬不為慮,不修武備,澤以為憂。乃渡河約諸將共議事宜,以圖收復(fù),而于京城四壁,各置使以領(lǐng)招集之兵。又據(jù)形勢立堅壁二十四所于城外,沿河鱗次為連珠砦,連結(jié)河?xùn)|、河北山水砦忠義民兵,于是陜西、京東西諸路人馬咸愿聽澤節(jié)制。有詔如淮甸。澤上表諫,不報。 秉義郎岳飛犯法將刑,澤一見奇之,曰:“此將材也!睍鹑斯ャ崴瑵梢晕灏衮T授飛,使立功贖罪。飛大敗金人而還,遂升飛為統(tǒng)制,飛由是知名。 澤視師河北還,上疏言:“陛下尚留南都,道路籍籍,咸以為陛下舍宗廟朝廷,使社稷無依,生靈失所仰戴。陛下宜亟回汴京,以慰元元之心!辈粓。復(fù)抗疏言:“國家結(jié)好金人,欲以息民,卒之劫掠侵欺,靡所不至,是守和議果不足以息民也。當時固有阿意順旨以叨富貴者,亦有不相詭隨以獲罪戾者。陛下觀之,昔富貴者為是乎?獲罪戾者為是乎?今之言遷幸者,猶前之言和議為可行者也;今之言不可遷者,猶前日之言和議不可行者也。惟陛下熟思而審用之。且京師二百年積累之基業(yè),陛下奈何輕棄以遺敵國乎! 詔遣官迎奉六宮往金陵,澤上疏曰:“京師,天下腹心也。兩河雖未敉寧,特一手臂之不信爾。今遽欲去之,非惟一臂之弗廖,且并與腹心而棄之矣。昔景德間,契丹寇澶淵,王欽若江南人,即勸幸金陵,陳堯叟蜀人,即勸幸成都,惟寇準毅然請親征,卒用成功。臣何敢望寇準,然不敢不以章圣望陛下!庇謼l上五事,其一言黃潛善、汪伯彥贊南幸之非。澤前后建議,經(jīng)從三省、樞密院,輒為潛善等所抑,每見澤奏疏,皆笑以為狂。 金將兀術(shù)渡河,謀攻汴京。諸將請先斷河梁,嚴兵自固,澤笑曰:“去冬,金騎直來,正坐斷河梁耳!蹦嗣繉⒀苴吇、劉達趨鄭,以分敵勢,戒諸將極力保護河梁,以俟大兵之集。金人聞之,夜斷河梁遁去。二年,金人自鄭抵白沙,去汴京密邇,都人震恐。僚屬入問計,澤方對客圍棋,笑曰:“何事張皇,劉衍等在外必能御敵!蹦诉x精銳數(shù)千,使繞出敵后,伏其歸路。金人方與衍戰(zhàn),伏兵起,前后夾擊之,金人果敗。 金將黏罕據(jù)西京,與澤相持。澤遣部將李景良、閻中立、郭俊民領(lǐng)兵趨鄭,遇敵大戰(zhàn),中立死之,俊民降,景良遁去。澤捕得景良,謂曰:“不勝,罪可恕;私自逃,是無主將也!睌仄涫滓葬摺<榷∶衽c金將史姓者及燕人何仲祖等持書來招澤,澤數(shù)俊民曰:“汝失利死,尚為忠義鬼,今反為金人持書相誘,何面目見我乎!睌刂^史曰:“我受此土,有死而已。汝為人將,不能以死敵我,乃欲以兒女子語誘我乎。”亦斬之。謂仲祖脅從,貸之。劉衍還,金人復(fù)入滑,部將張捴請往救,澤選兵五千付之,戒毋輕戰(zhàn)以需援。捴至滑迎戰(zhàn),敵騎十倍,諸將請少避其鋒,捴曰:“避而偷生,何面目見宗公。”力戰(zhàn)死之。澤聞捴急,遣王宣領(lǐng)騎五千救之。捴死二日,宣始至,與金人大戰(zhàn),破走之。澤迎捴喪歸,恤其家,以宣權(quán)知滑州,金人自是不復(fù)犯東京。 山東盜起,執(zhí)政謂其多以義師為名,請下令止勤王。澤疏曰:“自敵圍京城,忠義之士憤懣爭奮,廣之東西、湖之南北、福建、江、淮,越數(shù)千里,爭先勤王。當時大臣無遠識大略,不能撫而用之,使之饑餓困窮,弱者填溝壑,強者為盜賊。此非勤王者之罪,乃一時措置乖謬所致耳。今河?xùn)|、西不從敵國而保山砦者,不知其幾;諸處節(jié)義之夫,自黥其面而爭先救駕者,復(fù)不知其幾。此詔一出,臣恐草澤之士一旦解體,倉卒有急,誰復(fù)有愿忠效義之心哉! 王策者,本遼酋,為金將,往來河上。澤擒之,解其縛坐堂上,為言:“契丹本宋兄弟之國,今女真辱吾主,又滅而國,義當協(xié)謀雪恥!辈吒衅感。澤因問敵國虛實,盡得其詳,遂決大舉之計,召諸將謂曰:“汝等有忠義心,當協(xié)謀剿敵,期還二圣,以立大功!毖杂櫰拢T將皆泣聽命。金人戰(zhàn)不利,悉引兵去。 澤疏諫南幸,言:“臣為陛下保護京城,自去年秋冬至于今春,又三月矣。陛下不早回京城,則天下之民何所依戴!背Y政殿學(xué)士。又遣子穎詣行闕上疏曰:“天下之事,見幾而為,待時而動,則事無不成。今收復(fù)伊、洛而金酋渡河,捍蔽滑臺而敵國屢敗,河?xùn)|、河北山砦義民,引領(lǐng)舉踵,日望官兵之至。以幾以時而言之,中興之兆可見,而金人滅亡之期可必,在陛下見幾乘時而已!庇盅裕骸拔舫顺芹,史氏鄙之。今聞有旨于儀真教習(xí)水戰(zhàn),是規(guī)規(guī)為偏霸之謀,非可鄙之甚者乎?傳聞四方,必謂中原不守,遂為江寧控扼之計耳。” 先是,澤去磁,以州事付兵馬鈐轄李侃,統(tǒng)制趙世隆殺之。至是,世隆及弟與興以兵三萬來歸,眾懼其變,澤曰:“世隆本吾一校爾,何能為。”世隆至,責(zé)之曰:“河北陷沒,吾宋法令與上下之分亦陷沒邪?”命斬之。時世興佩刀侍側(cè),眾兵露刃庭下,澤徐謂世興曰:“汝兄誅,汝能奮志立功,足以雪恥!笔琅d感泣。金人攻滑州,澤遣世興往救,世興至,掩其不備,敗之。 澤威聲日著,北方聞其名,常尊憚之,對南人言,必曰宗爺爺。 澤疏言:“丁進數(shù)十萬眾愿守護京城,李成愿扈從還闕,即渡河剿敵,楊進等兵百萬,亦愿渡河,同致死力。臣聞‘多助之至,天下順之’。陛下及此時還京,則眾心翕然,何敵國之足憂乎?”又奏言:“圣人愛其親以及人之親,所以教人孝;敬其兄以及人之兄,所以教人弟。陛下當與忠臣義士合謀肆討,迎復(fù)二圣。今上皇所御龍德宮儼然如舊,惟淵圣皇帝未有宮室。望改修寶箓宮以為迎奉之所,使天下知孝于父、弟于兄,是以身教也!鄙夏私翟t擇日還京。 澤前后請上還京二十余奏,每為潛善等所抑,憂憤成疾,疽發(fā)于背。諸將入問疾,澤矍然曰:“吾以二帝蒙塵,積憤至此。汝等能殲敵,則我死無恨!北娊粤魈樵唬骸案也槐M力!”諸將出,澤嘆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币钊,風(fēng)雨晝晦。澤無一語及家事,但連呼“過河”者三而薨。都人號慟。遺表猶贊上還京。贈觀文殿學(xué)士、通議大夫,謚忠簡。 澤質(zhì)直好義,親故貧者多依以為活,而自奉甚薄。常曰:“君父側(cè)身嘗膽,臣子乃安居美食邪!”始,澤詔集群盜,聚兵儲糧,結(jié)諸路義兵,連燕、趙豪杰,自謂渡河克復(fù)可指日冀。有志弗就,識者恨之。 子穎,居戎幕,素得士心。澤薨數(shù)日,將士去者十五,都人請以穎繼父任。會朝廷已命杜充留守,乃以穎為判官。充反澤所為,頗失人心,穎屢爭之,不從,乃請持服歸。自是豪杰不為用,群聚城下者復(fù)去為盜,而中原不守矣。穎官終兵部郎中。 趙鼎,字元鎮(zhèn),解州聞喜人。生四歲而孤,母樊教之,通經(jīng)史百家之書。登崇寧五年進士第,對策斥章惇誤國。累官為河南洛陽令,宰相吳敏和其能,擢為開封士曹。 金人陷太原,朝廷議割三鎮(zhèn)地,鼎曰:“祖宗之地不可以與人,何庸議?”已而京師失守,二帝北行。金人議立張邦昌,鼎與胡寅、張浚逃太學(xué)中,不書議狀。 高宗即位,除權(quán)戶部員外郎。知樞密院張浚薦之,除司勛郎官。上幸建康,詔條具防秋事宜,鼎言:“宜以六宮所止為行宮,車駕所止為行在,擇精兵以備儀衛(wèi),其余兵將分布江、淮,使敵莫測巡幸之定所。”上納之。 久雨,詔求闕政。鼎言:“自熙寧間王安石用事,變祖宗之法,而民始病。假辟國之謀,造生邊患;興理財之政,窮困民力;設(shè)虛無之學(xué),敗壞人才。至崇寧初,蔡京托紹述之名,盡祖安石之政。凡今日之患始于安石,成于蔡京。今安石猶配享廟廷,而京之黨未除,時政之闕無大于此!鄙蠟榱T安石配享。擢右司諫,旋遷殿中侍御史。 劉光世部將王德擅殺韓世忠之將,而世忠亦率部曲奪建康守府廨。鼎言:“德總兵在外,專殺無忌,此而不治,孰不可為?”命鼎鞫德。鼎又請下詔切責(zé)世忠,而指取其將吏付有司治罪,諸將肅然。上曰:“肅宗興靈武得一李勉,朝廷始尊。今朕得卿,無愧昔人矣。”中丞范宗尹言,故事無自司諫遷殿中者,上曰:“鼎在言路極舉職,所言四十事,已施行三十有六!彼爝w侍御史。 北兵至江上,上幸會稽,召臺諫議去留,鼎陳戰(zhàn)、守、避三策,拜御史中丞。請督王<王燮>進軍宣州,周望分軍出廣德,劉光世渡江駐蘄、黃,為邀擊之計。又言:“經(jīng)營中原當自關(guān)中始,經(jīng)營關(guān)中當自蜀始,欲幸蜀當自荊、襄始。吳、越介在一隅,非進取中原之地。荊、襄左顧川、陜,右控湖湘,而下瞰京、洛,三國所必爭,宜以公安為行闕,而屯重兵于襄陽,運江、浙之粟以資川、陜之兵,經(jīng)營大業(yè),計無出此! 韓世忠敗金人于黃天蕩,宰相呂頤浩請上幸浙西,下詔親征,鼎以為不可輕舉。頤浩惡其異己,改鼎翰林學(xué)士,鼎不拜,改吏部尚書,又不拜,言:“陛下有聽納之誠,而宰相陳拒諫之說;陛下有眷待臺臣之意,而宰相挾挫沮言官之威!眻耘P不出,疏頤浩過失凡千言。上罷頤浩,詔鼎復(fù)為中丞,謂鼎曰:“朕每聞前朝忠諫之臣,恨不之識,今于卿見之!背嗣鞯顚W(xué)士、簽書樞密院事。 金人攻楚州,鼎奏遣張俊往援之。俊不行,山陽遂陷,金人留淮上,范宗尹奏敵未必能再渡,鼎曰:“勿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三省常以敵退為陛下援人才、修政事,密院常虞敵至為陛下申軍律、治甲兵,即兩得之。”上曰:“卿等如此,朕復(fù)何憂。”鼎以楚州之失,上章丐去。會辛企宗除節(jié)度使,鼎言企宗非軍功,忤旨,出奉祠,除知平江府,尋改知建康,又移知洪州。 京西招撫使李橫欲用兵復(fù)東京,鼎言:“橫烏合之眾,不能當敵,恐遂失襄陽!币讯鴻M戰(zhàn)不利走,襄陽竟陷。召拜參知政事。宰相朱勝非言:“襄陽國之上流,不可不急取。”上問:“岳飛可使否?”鼎曰:“知上流利害無如飛者!焙灅行旄┎灰詾槿弧ow出師竟復(fù)襄陽。 鼎乞令韓世忠屯泗上,劉光世出陳、蔡。光世請入奏,俯欲許之,鼎不可。偽齊宿遷令來歸,俯欲斬送劉豫,鼎復(fù)爭之。俯積不能平,乃求去。朱勝非兼知樞密院,言者謂當國者不知兵,乞令參政通知。由是為勝非所忌。除鼎知樞密院、川陜宣撫使,鼎辭以非才。上曰:“四川全盛半天下之地,盡以付卿,黜陟專之可也!睍r吳玠為宣撫副使,鼎奏言:“臣與玠同事,或節(jié)制之耶?”上乃改鼎都督川、陜諸軍事。 鼎所條奏,勝非多沮抑之。鼎上疏言:“頃張浚出使川、陜,國勢百倍于今?S醒a天浴日之功,陛下有礪山帶河之誓,君臣相信,古今無二,而終致物議,以被竄逐。今臣無浚之功而當其任,遠去朝廷,其能免于紛紛乎?”又言:“臣所請兵不滿數(shù)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薦舉之人除命甫下,彈墨已行。臣日侍宸衷,所陳已艱難,況在萬里之外乎?”時人士皆惜其去,臺諫有留行者。會邊報沓至,鼎每陳用兵大計,及朝辭,上曰:“卿豈可遠去,當遂相卿!本旁,拜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制下,朝士相慶。 時劉豫子麟與金人合兵大入,舉朝震恐。鼎論戰(zhàn)御之計,諸將各異議,獨張俊以為當進討,鼎是其言。有勸上他幸者,鼎曰:“戰(zhàn)而不捷,去未晚也!鄙弦嘣唬骸半蕻斢H總六師,臨江決戰(zhàn)!倍ο苍唬骸袄勰晖饲,敵志益驕,今圣斷親征,成功可必。”于是詔張俊以所部援韓世忠,而命劉光世移軍建康,且促世忠進兵。世忠至揚州,大破金人于大儀鎮(zhèn)。方警報交馳,劉光世遣人諷鼎曰:“相公自入蜀,何事為他人任患!笔乐乙嘀^人曰:“趙丞相真敢為者!倍β勚稚弦庵凶,乘間言:“陛下養(yǎng)兵十年,用之正在今日。若少加退沮,即人心渙散,長江之險不可復(fù)恃矣!奔敖菀羧罩,車駕至平江,下詔聲逆豫之罪,欲自將渡江決戰(zhàn)。鼎曰:“敵之遠來,利于速戰(zhàn),遽與爭鋒,非策也。且豫猶遣其子,豈可煩至尊耶?”帝為止不行。未幾,簽書樞密院事胡松年自江上還,云北兵大集,然后知鼎之有先見也。 張浚久廢,鼎言?纱笕,乃召除知樞密院,命浚往江上視師。時敵兵久駐淮南,知南兵有備,漸謀北歸。鼎曰:“金人無能為矣!泵T將邀諸淮,連敗之,金人遁去。上謂鼎曰:“近將士致勇爭先,諸路守臣亦翕然自效,乃朕用卿之力也!倍χx曰:“皆出圣斷,臣何力之有焉!被騿柖υ唬骸敖鹑藘A國來攻,眾皆忷懼,公獨言不足畏,何耶?”鼎曰:“敵眾雖盛,然以豫邀而來,非其本心,戰(zhàn)必不力,以是知其不足畏也!鄙蠂L語張浚曰:“趙鼎真宰相,天使佐朕中興,可謂宗社之幸也!倍ψ嘟鹑硕輾w,尤當博采群言,為善后之計。于是詔呂頤浩等議攻戰(zhàn)備御、措置綏懷之方。 五年,上還臨安,制以鼎守左仆射知樞密院事、張浚守右仆射兼知樞密院事,都督諸路軍馬。鼎以政事先后及人才所當召用者,條而置之座右,次第奏行之。制以貴州防御使瑗為保慶軍節(jié)度使,封建國公,于行宮門外建資善堂。鼎薦范沖為翊善、朱震為贊讀,朝論謂二人極天下之選。 建炎初,嘗下詔以奸臣誣蔑宣仁保佑之功,命史院刊修,未及行,朱勝非為相,上諭之曰:“神宗、哲宗兩朝史事多失實,非所以傳信后世,宜召范沖刊定!眲俜茄裕骸啊渡褡谑贰吩龆嗤醢彩度珍洝罚墩茏谑贰方(jīng)京、卞之手,議論多不正,命官刪修,誠足以彰二帝盛美。”會勝非去位,鼎以宰相監(jiān)修二史,是非各得其正。上親書“忠正德文”四字賜鼎,又以御書《尚書》一帙賜之,曰:“《書》所載君臣相戒飭之言,所以賜卿,欲共由斯道!倍ι鲜柚x。 劉豫遣子麟、猊分路入寇,時張浚屯盱眙,楊沂中屯泗,韓世忠屯楚,岳飛駐鄂,劉光世駐廬,沿江上下無兵,上與鼎以為憂。鼎移書浚,欲令俊與沂中合兵剿敵。光世乞舍廬還太平,又乞退保采石,鼎奏曰:“豫逆賊也,官軍與豫戰(zhàn)而不能勝,或更退守,何以立國?今賊已渡淮,當亟遣張俊合光世之軍盡掃淮南之寇,然后議去留。”上善其策,詔二將進兵?≤娭僚禾僚c猊戰(zhàn),大破之。鼎命沂中趨合肥以會光世,光世已棄廬回江北?R詴娑,鼎白上詔浚:有不用命者,聽以軍法從事。光世大駭,復(fù)進至肥河與麟戰(zhàn),破之。麟、猊拔柵遁去。 浚在江上,嘗遣其屬呂祉入奏事,所言夸大,鼎每抑之。上謂鼎曰:“他日張浚與卿不和,必呂祉也。”后浚因論事,語意微侵鼎,鼎言:“臣初與浚如兄弟,因呂祉離間,遂爾睽異。今浚成功,當使展盡底蘊,浚當留,臣當去。”上曰:“俟浚歸議之!笨L奏乞幸建康,而鼎與折彥質(zhì)請回蹕臨安。暨浚還,乞乘勝攻河南,且罷劉光世軍政。鼎言:“擒豫固易耳,然得河南,能保金人不內(nèi)侵乎?光世累世為將,無故而罷之,恐人心不安!笨W滩粣偂6σ杂^文殿大學(xué)士知紹興府。 七年,上幸建康,罷劉光世,以王德為都統(tǒng)制,酈瓊副之,并聽參謀、兵部尚書呂祉節(jié)度制。瓊與德有宿怨,訴于祉,不得直,執(zhí)祉以全軍降偽齊?R倘ノ唬艘匀f壽觀使兼侍讀召鼎,入對,拜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進四官。上言:“淮西之報初至,執(zhí)政奏事皆失措,惟朕不為動。”鼎曰:“今見諸將,尤須靜以待之,不然益增其驕蹇之心。”臺諫交論淮西無備,鼎曰:“行朝擁兵十萬,敵騎直來,自足抗之,設(shè)有他虞,鼎身任其責(zé)!被次髌鶡o驚。 鼎嘗乞降詔安撫淮西,上曰:“俟行遣張浚,朕當下罪己之詔!倍ρ裕骸翱R崖渎殹!鄙显唬骸翱W锂斶h竄!倍ψ啵骸翱D咐,且有勤王功!鄙显唬骸肮^自不相掩!币讯鴥(nèi)批出,浚謫置嶺南,鼎留不下。詰旦,經(jīng)同列救解,上怒殊未釋,鼎力懇曰:“浚罪不過片策耳。凡人計慮,豈不欲萬全,儻因一失,便置之死地,后有奇謀秘計,誰復(fù)敢言者。此事自關(guān)朝廷,非獨私浚也!鄙弦饽私,遂以散官分司,居永州。 鼎既再相,或議其無所施設(shè),鼎聞之曰:“今日之事如人患羸,當靜以養(yǎng)之。若復(fù)加攻砭,必傷元氣矣!苯鹑藦U劉豫,鼎遣間招河南守將,壽、亳、陳、蔡之間,往往舉城或率部曲來歸,得精兵萬余,馬數(shù)千。知廬州劉锜亦奏言:“淮北歸正者不絕,度今歲可得四五萬!鄙舷苍唬骸半蕹]江、池數(shù)百里備御空虛,今得此軍可無患矣。” 金人遣使議和,朝論以為不可信,上怒。鼎曰:“陛下于金人有不共戴天之讎,今屈己請和,不憚為之者,以梓宮及母后耳。群臣憤懣之辭,出于愛君,不可以為罪。陛下宜諭之曰:‘講和非吾意,以親故,不得已為之。但得梓宮及母后還,敵雖渝盟,吾無憾焉!鄙蠌钠溲裕鹤h遂息。 潘良貴以向子諲奏事久,叱之退。上欲抵良貴罪,常同為之辨,欲并逐同。鼎奏:“子諲雖無罪,而同與良貴不宜逐!倍司钩。給事中張致遠謂不應(yīng)以一子諲出二佳士,不書黃,上怒,顧鼎曰:“固知致遠必繳駁!倍枺骸昂我玻俊鄙显唬骸芭c諸人善。”蓋已有先入之言,由是不樂于鼎矣。秦檜繼留身奏事,既出,鼎問:“帝何言?”檜曰:“上無他,恐丞相不樂耳。”御筆和州防御使璩除節(jié)鉞,封國公。鼎奏:“建國雖未正名,天下皆知陛下有子,社謖大計也。在今禮數(shù)不得不異,所以系人心不使之二三而惑也!鄙显唬骸肮眯熘!睓u后留身,不知所云。 鼎嘗辟和議,與檜意不合,及鼎以爭璩封國事拂上意,檜乘間擠鼎,又薦蕭振為侍御史。振本鼎所引,及入臺,劾參知政事劉大中罷之。鼎曰:“振意不在大中也!闭褚嘀^人曰:“趙丞相不待論,當自為去就!睍钪惺逃窂埥湔摻o事中勾濤,濤言:“戒之擊臣,乃趙鼎意!币蛟g鼎結(jié)臺諫及諸將。上聞益疑,鼎引疾求免,言:“大中持正論,為章惇、蔡京之黨所嫉。臣議論出處與大中同,大中去,臣何可留?”乃以忠武節(jié)度使出知紹興府,尋加檢校少傅,改奉國軍節(jié)度使。檜率執(zhí)政往餞其行,鼎不為禮,一揖而去,檜益憾之。 鼎既去,王庶入對,上謂庶曰:“趙鼎兩為相,于國有大功,再贊親征皆能決勝,又鎮(zhèn)撫建康,回鑾無患,他人所不及也。”先是,王倫使金,從鼎受使指。問禮數(shù),則答以君臣之分已定;問地界,則答以大河為界。二者從事之大者,或不從則已。倫受命而行。至是,倫與金使俱來,以撫諭江南為名,上嘆息謂庶曰:“使五日前得此報,趙鼎豈可去耶?” 初,車駕還臨安,內(nèi)侍移竹栽入內(nèi),鼎見,責(zé)之曰:“艮岳花石之擾,皆出汝曹,今欲蹈前轍耶?”因奏其事,上改容謝之。有戶部官進錢入宮者,鼎召至相府切責(zé)之。翌日,問上曰:“某人獻錢耶?”上曰:“朕求之也!倍ψ啵骸澳橙瞬划敨I,陛下不當求!彼斐銎淙伺c郡。 鼎嘗薦胡寅、魏矼、晏敦復(fù)、潘良貴、呂本中、張致遠等數(shù)十人分布朝列。暨再相,奏曰:“今清議所與,如劉大中、胡寅、呂本中、常同、林季仲之流,陛下能用之乎?妒賢長惡,如趙霈、胡世將、周秘、陳公輔之徒,陛下能去之乎?”上為徙世將,而公輔等尋補外。上嘗中批二人付廟堂升擢。鼎奏:“疏遠小臣,陛下何由得其姓名?”上謂:“常同實稱之。”鼎曰:“同知其賢,何不露章薦引?” 始,浚薦秦檜可與共大事,鼎再相亦以為言。然檜機阱深險,外和而中異?3跚笕,有旨召鼎。鼎至越丐祠,檜惡其逼己,徙知泉州,又諷謝祖信論鼎嘗受張邦昌偽命,遂奪節(jié)。御史中丞王次翁論鼎治郡廢馳,命提舉洞霄宮。鼎自泉州歸,復(fù)上書言時政,檜忌其復(fù)用,諷次翁又論其嘗受偽命,乾沒都督府錢十七萬緡,謫官居興化軍。論者猶不已,移漳州,又責(zé)清遠軍節(jié)度副使,潮州安置。 在潮五年,杜門謝客,時事不掛口,有問者,但引咎而已。中丞詹大方誣其受賄,屬潮守放編置人移吉陽軍,鼎謝表曰:“白首何歸,悵余生之無幾,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檜見之曰:“此老倔強猶昔。” 在吉陽三年,潛居深處,門人故吏皆不敢通問,惟廣西帥張宗元時饋醪米。檜知之,令本軍月具存亡申。鼎遣人語其子汾曰:“檜必欲殺我。我死,汝曹無患;不爾,禍及一家矣。”先得疾,自書墓中石,記鄉(xiāng)里及除拜歲月。至是,書銘旌云:“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边z言屬其子乞歸葬,遂不食而死,時紹興十七年也,天下聞而悲之。明年,得旨歸葬。孝宗即位,謚忠簡,贈太傅,追封豐國公。高宗祔廟,以鼎配享廟庭,擢用其孫十有二人。 鼎為文渾然天成,凡高宗處分軍國機事,多其視草,有擬奏表疏、雜詩文二百余篇,號《得全集》,行于世。論中興賢相,以鼎為稱首云。 論曰:夫謀國用兵之道,有及時乘銳而可以立功者,有養(yǎng)威持重而后能有為者,二者之設(shè)施不同,其為忠一而已。方金人逼二帝北行,宗社失主,宗澤一呼,而河北義旅數(shù)十萬眾若響之赴聲,實由澤之忠忱義氣有以風(fēng)動之,抑斯民目睹君父之陷于涂淖,孰無憤激之心哉。使當其時澤得勇往直前,無或齟齬牽制之,則反二帝,復(fù)舊都,特一指顧間耳。黃潛善、汪伯彥嫉能而惎功,使?jié)刹坏眯牌渲,發(fā)憤而薨,豈不悲哉! 及趙鼎為相,則南北之勢成矣。兩敵之相持,非有灼然可乘之釁,則養(yǎng)吾力以俟時,否則,徒取危困之辱。故鼎之為國,專以固本為先,根本固而后敵可圖、讎可復(fù),此鼎之心也。惜乎一見忌于秦檜,斥逐遠徙,卒赍其志而亡,君子所尤痛心也。 竊嘗論澤、鼎之終而益有感焉。澤之易簀也,猶連呼“渡河”者三;而鼎自題其銘旌,有“氣作山河壯本朝”之語。何二臣之愛君憂國,雖處死生禍變之際,而猶不渝若是!而高宗惑于憸邪之口,乍任乍黜,所謂“善善而不能用”,千載而下,忠臣義士猶為之撫卷扼腕,國之不競,有以哉!

 

宋史

  《宋史》是二十五史之一,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后主持修撰,《宋史》與《遼史》、《金史》同時修撰!端问贰啡珪斜炯o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共計496卷,約500萬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

卷三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卷三百九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三
卷三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十四 卷三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五
卷三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十六 卷三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五十七
卷三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五十八 卷四百 列傳第一百五十九
卷四百一 列傳第一百六十 卷四百二 列傳第一百六十一
卷一 本紀第一 卷二 本紀第二
卷三 本紀第三 卷四 本紀第四
卷五 本紀第五 卷六 本紀第六
卷七 本紀第七 卷八 本紀第八
卷九 本紀第九 卷十 本紀第十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卷十七 本紀第十七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卷二十 本紀第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 本紀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 本紀第二十五 卷二十六 本紀第二十六
卷二十七 本紀第二十七 卷二十八 本紀第二十八
卷二十九 本紀第二十九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卷三十一 本紀第三十一 卷三十二 本紀第三十二
卷三十三 本紀第三十三 卷三十四 本紀第三十四
卷三十五 本紀第三十五 卷三十六 本紀第三十六
卷三十七 本紀第三十七 卷三十八 本紀第三十八
卷三十九 本紀第三十九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卷四十二 本紀第四十二
卷四十三 本紀第四十三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卷四十五 本紀第四十五 卷四十六 本紀第四十六
卷四十七 本紀第四十七 卷四十八 志第一
卷四十九 志第二 卷五十 志第三
卷五十一 志第四 卷五十二 志第五
卷五十三 志第六 卷五十四 志第七
卷五十五 志第八 卷五十六 志第九
卷五十七 志第十 卷五十八 志第十一
卷五十九 志第十二 卷六十 志第十三
卷六十一 志第十四 卷六十二 志第十五
卷六十三 志第十六 卷六十四 志第十七
卷六十五 志第十八 卷六十六 志第十九
卷六十七 志第二十 卷六十八 志第二十一
卷六十九 志第二十二 卷七十 志第二十三
卷七十一 志第二十四 卷七十二 志第二十五
卷七十三 志第二十六 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七
卷七十五 志第二十八 卷七十六 志第二十九
卷七十七 志第三十 卷七十八 志第三十一
卷七十九 志第三十二 卷八十 志第三十三
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四 卷八十二 志第三十五
卷八十三 志第三十六 卷八十四 志第三十七
卷八十五 志第三十八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九
卷八十七 志第四十 卷八十八 志第四十一
卷八十九 志第四十二 卷九十 志第四十三
卷九十一 志第四十四 卷九十二 志第四十五
卷九十三 志第四十六 卷九十四 志第四十七
卷九十五 志第四十八 卷九十六 志第四十九
卷九十七 志第五十 卷九十八 志第五十一
卷九十九 志第五十二 卷一百 志第五十三
卷一百一 志第五十四 卷一百二 志第五十五
卷一百三 志第五十六 卷一百四 志第五十七
卷一百五 志第五十八 卷一百六 志第五十九
卷一百七 志第六十 卷一百八 志第六十一
卷一百九 志第六十二 卷一百一十 志第六十三
卷一百一十一 志第六十四 卷一百一十二 志第六十五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卷一百十四 志第六十七
卷一百一十五 志第六十八 卷一百一十六 志第六十九
卷一百一十七 志第七十 卷一百一十八 志第七十一
卷一百一十九 志第七十二 卷一百二十 志第七十三
卷一百二十一 志第七十四 卷一百二十二 志第七十五
卷一百二十三 志第七十六 卷一百二十四 志第七十七
卷一百二十五 志第七十八 卷一百二十六 志第七十九
卷一百二十七 志第八十 卷一百二十八 志第八十一
卷一百二十九 志第八十二 卷一百三十 志第八十三
卷一百三十一 志第八十四 卷一百三十二 志第八十五
卷一百三十三 志第八十六 卷一百三十四 志第八十七
卷一百三十五 志第八十八 卷一百三十六 志第八十九
卷一百三十七 樂志第九十 卷一百三十八 志第九十一
卷一百三十九 志第九十二 卷一百四十 志第九十三
卷一百四十一 志第九十四 卷一百四十二 志第九十五
卷一百四十三 志第九十六 卷一百四十四 志第九十七
卷一百四十五 志第九十八 卷一百四十六 志第九十九
卷一百四十七 志第一百 卷一百四十八 志第一百一
卷一百四十九 志第一百二 卷一百五十 志第一百三
卷一百五十一 志第一百四 卷一百五十二 志第一百五
卷一百五十三 志第一百六 卷一百五十四 志第一百七
卷一百五十五 志第一百八 卷一百五十六 志第一百九
卷一百五十七 志第一百十 卷一百五十八 志第一百十一
卷一百五十九 志第一百十二 卷一百六十 志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六十一 志第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六十二 志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六十三 志第一百一十六 卷一百六十四 志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六十五 志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六十六 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六十七 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六十八 志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六十九 志第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七十 志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七十一 志第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七十二 志第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七十三 志第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七十四 志第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七十五 志第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七十六 志第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七十七 志第一百三十 卷一百七十八 志第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七十九 志第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八十 志第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八十一 志第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八十二 志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三 志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四 志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五 志第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八十六 志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八十七 志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八十八 志第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八十九 志第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九十 志第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九十一 志第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九十二 志第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九十三 志第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九十四 志第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九十五 志第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九十六 志第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九十七 志第一百五十 卷一百九十八 志第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九十九 志第一百五十二 卷二百 志第一百五十三
卷二百一 志第一百五十四 卷二百二 志第一百五十五
卷二百三 志第一百五十六 卷二百四 志第一百五十七
卷二百五 志第一百五十八 卷二百六 志第一百五十九
卷二百七 志第一百六十 卷二百八 志第一百六十一
卷二百九 志第一百六十二 卷二百一十 表第一
卷二百一十一 表第二 卷二百一十二 表第三
卷二百一十三 表第四 卷二百一十四 表第五
卷二百一十五 表第六 卷二百一十六 表第七
卷二百一十七 表第八 卷二百一十八 表第九
卷二百一十九 表第十 卷二百二十 表第十一
卷二百二十一 表第十二 卷二百二十二 表第十三
卷二百二十三 表第十四 卷二百二十四 表第十五
卷二百二十五 表第十六 卷二百二十六 表第十七
卷二百二十七 表第十八 卷二百二十八 表第十九
卷二百二十九 表第二十 卷二百三十 表第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一 表第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二 表第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三 表第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四 表第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五 表第二十六 卷二百三十六 表第二十七
卷二百三十七 表第二十八 卷二百三十八 表第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九 表第三十 卷二百四十 表第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一 表第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第二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第三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四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六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七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第八 卷二百五十 列傳第九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十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二百五十三 傳第十二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第十三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第十四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第十五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十六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第十七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第十八 卷二百六十 列傳第十九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十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第二十一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二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二十三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十四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第二十五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第二十六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十七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十八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三十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第三十一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第三十二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第三十三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第三十四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第三十五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第三十七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第三十八 卷二百八十 列傳第三十九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第四十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第四十一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第四十二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第四十三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四十四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第四十五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六 卷二百八十八列 傳第四十七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四十八 卷二百九十 列傳第四十九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第五十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五十一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第五十二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第五十三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第五十四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第五十五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第五十六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第五十七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三百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三百一 列傳第六十 卷三百二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三百三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三百四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三百五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三百六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三百七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三百八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三百九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三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三百一十一 列傳第七十 卷三百一十二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三百一十三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三百一十四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三百一十五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三百一十六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三百一十八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三百一十九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三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第八十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三百二十八 列卷第八十七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三百三十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九十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第九十一
卷三百三十三 列傳第九十二 卷三百三十四 列傳第九十三
卷三百三十五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
卷三百三十七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三百三十八 列傳第九十七
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第九十八 卷三百四十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 卷三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 卷三百四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
卷三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 卷三百四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六 卷三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
卷三百四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 卷三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九
卷三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 卷三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三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三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三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三百六十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三百六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三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三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三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三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三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三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三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三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三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三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三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三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三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三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三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三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三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三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三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三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卷三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三百八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三百九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三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三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五十一
卷四百三 列傳第一百六十二 卷四百四 列傳第一百六十三
卷四百五 列傳第一百六十四 卷四百六 列傳第一百六十五
卷四百七 列傳第一百六十六 卷四百八 列傳第一百六十七
卷四百九 列傳第一百六十八 卷四百一十 列傳第一百六十九
卷四百一十一 列傳第一百七十 卷四百一十二 列傳第一百七十一
卷四百一十三 列傳第一百七十二 卷四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卷四百一十五 列傳第一百七十四 卷四百一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卷四百一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十六 卷四百一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卷四百一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十八 卷四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七十九
卷四百二十一 列傳第一百八十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卷四百二十三 列傳第一百八十二 卷四百二十四 列傳第一百八十三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卷四百二十六 列傳第一百八十五
卷四百二十七 列傳第一百八十六 卷四百二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卷四百二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卷四百三十 列傳第一百八十九
卷四百三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十 卷四百三十二 列傳第一百九十一
卷四百三十三 列傳第一百九十二 卷四百三十四 列傳第一百九十三
卷四百三十五 列傳第一百九十四 卷四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九十五
卷四百三十七 列傳第一百九十六 卷四百三十八 列傳第一百九十七
卷四百三十九 列傳第一百九十八 卷四百四十 列傳第一百九十九
卷四百四十一 列傳第二百 卷四百四十二 列傳第二百一
卷四百四十三 列傳第二百二 卷四百四十四 列傳第二百三
卷四百四十五 列傳第二百四 卷四百四十六 列傳第二百五
卷四百四十七 列傳第二百六 卷四百四十八 列傳第二百七
卷四百四十九 列傳第二百八 卷四百五十 列傳第二百九
卷四百五十一 列傳第二百一十 卷四百五十二 列傳第二百一十一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十二 卷四百五十四 列傳第二百一十三
卷四百五十五 列傳第二百一十四 卷四百五十六 列傳第二百一十五
卷四百五十七 列傳第二百一十六 卷四百五十八 列傳第二百一十七
卷四百五十九 列傳第二百一十八 卷四百六十 列傳第二百一十九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百二十 卷四百六十二 列傳第二百二十一
卷四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百二十二 卷四百六十四 列傳第二百二十三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卷四百六十六 列傳第二百二十五
卷四百六十七 列傳第二百二十六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百二十七
卷四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百二十八 卷四百七十 列傳第二百二十九
卷四百七十一 列傳第二百三十 卷四百七十二 列傳第二百三十一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卷四百七十四 列傳第二百三十三
卷四百七十五 列傳第二百三十四 卷四百七十六 列傳第二百三十五
卷四百七十七 列傳第二百三十六 卷四百七十八 列傳第二百三十七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第二百三十八 卷四百八十 列傳第二百三十九
卷四百八十一 列傳第二百四十 卷四百八十二 列傳第二百四十一
卷四百八十三 列傳第二百四十二 卷四百八十四 列傳第二百四十三
卷四百八十五 列傳第二百四十四 卷四百八十六 列傳第二百四十五
卷四百八十七 列傳第二百四十六 卷四百八十八 列傳第二百四十七
卷四百八十九 列傳第二百四十八 卷四百九十 列傳第二百四十九
卷四百九十一 列傳第二百五十 卷四百九十二 列傳第二百五十一
卷四百九十三 列傳第二百五十二 卷四百九十四 列傳第二百五十三
卷四百九十五 列傳第二百五十四 卷四百九十六 列傳第二百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