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宋史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二

○張昭 竇儀(弟儼 偁) 呂余慶 劉熙古(子蒙正 蒙叟)石熙載(子中立) 李穆(弟肅) 張昭,字潛夫,本名昭遠,避漢祖諱,止稱昭。自言漢常山王耳之后,世居濮州范縣。祖楚平,壽張令。楚平生直,即昭父也。初,楚平赴調(diào)長安,值巢寇亂,不知所終。直幼避地河朔,既寇,以父失所在,時盜賊蜂起,道路榛梗,乃自秦抵蜀,徒行丐食,求父所在,積十年不能得。乃發(fā)哀行服,躬耕海濱。青州王師范開學館,延置儒士,再以書幣招直,署賓職。師范降梁,直脫難北歸,以《周易》、《春秋》教授,學者自遠而至,時號逍遙先生。 昭始十歲,能誦古樂府、詠史詩百余篇;未冠,遍讀《九經(jīng)》,盡通其義。處儕類中,緩步闊視,以為馬、鄭不己若也。后至贊皇,遇程生者,專史學,以為專究經(jīng)旨,不通今古,率多拘滯,繁而寡要;若極談王霸,經(jīng)緯治亂,非史不可。因出班、范《漢書》十余義商榷,乃授昭《荀紀》、《國志》等,后又盡得十三史,五七年間,能馳騁上下數(shù)千百年事。又注《十代興亡論》。處亂世,躬耕負米以養(yǎng)親。 后唐莊宗入魏,河朔游士,多自效軍門,昭因至魏,攜文數(shù)十軸謁興唐尹張憲。憲家富文籍,每與昭燕語,講論經(jīng)史要事,恨相見之晚,即署府推官。同光初,奏授真秩,加監(jiān)察御史里行。憲為北京留守,昭亦從至晉陽。莊宗及難,聞鄴中兵士推戴明宗,憲部將符彥超合戍將應之。昭謂憲曰:“得無奉表勸進為自安之計乎?”憲曰:“我本書生,見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極。茍靦顏求生,何面目見主于地下?”昭曰:“此古人之志也,公能行之,死且不朽矣!毕嗥ィ瑧椝焖乐瑫r論重昭能成憲之節(jié)。 時有害昭者,昭曰:“明誠所至,期不再生,主辱臣亡,死而無悔!北妶(zhí)以送彥超,彥超曰:“推官正人,無得害之。”又逼昭為榜安撫軍民。事寧,以昭為北京留守推官,加殿中侍御史、內(nèi)供奉官,賜緋。天成三年,改安義軍節(jié)度掌書記。 時以武皇、莊宗實錄未修,詔正國軍節(jié)度盧質(zhì)、西川節(jié)度副使何瓚、秘書監(jiān)韓彥輝纘錄事跡。瓚上言:“昭有史材,嘗私撰《同光實錄》十二卷,又聞其欲撰《三祖志》,并藏昭宗朝賜武皇制詔九十余篇,請以昭所撰送史館!卑菡褳樽笱a闕、史館修撰,委之撰錄。昭以懿祖、獻祖、太祖并不踐帝位,仍補為《紀年錄》二十卷,又撰《莊宗實錄》三十卷上之。優(yōu)詔褒美,遷都官員外郎。 時皇子競尚奢侈,昭疏諫曰: 帝王之子,長于深宮,安于逸樂,紛華之玩,絲竹之音,日接于耳目,不與驕期而驕自至。儻非天資英敏,識本清明,以此蕩心,焉能無惑。茍不豫為教道,何以置之盤牙?臣見先帝時,皇子、皇弟盡喜無稽玩物之言,厭聞致治經(jīng)邦之論,入則務飾姬姜,出則廣增仆馬;親賓滿坐,食客盈門,箴規(guī)者少,諧謔者多。以此而欲托以主治,不亦難乎?臣請諸皇子各置師傅,陛下令皇子屈身師事之,講論道德。使一日之中,止記一事,一歲之內(nèi),所記漸多。每月終,令師傅具錄聞奏;蚧首由现]之時,陛下更令侍臣面問,十中得五,為益良多,博識安危之理,深知成敗之由。 臣又聞古之人君,即位而封太子、拜諸王,究其所由,蓋有深旨。使庶不亂嫡,疏不間親,禮秩有常,邪慝不作。近代人君,失于此道,以至邦家構(gòu)患,釁隙萌生。昔隋祖聰明,煬帝亦傾楊勇;太宗齊圣,魏王終覆承乾。臣每讀古書,深悲其事。愿于圣代,杜此厲階。其于卜貳封宗,在臣未敢輕議。臣請諸皇子于恩澤賜與之間,婚姻省侍之際,依嫡庶而為禮秩,據(jù)親疏而定節(jié)文,示以等威,絕其徼幸,保宗之道,莫大于斯。 明宗覽疏而不用。 四年,上《武王以來功臣列傳》三十卷,以本官知制誥。明宗好畋獵,昭疏諫曰: 太祖初鎮(zhèn)太原,每年打鹿于北鄙;先帝在位,暇日射雁于近郊。此蓋軍務之余,畋游自適。自先帝因圖啟祚,向明御宇,則宜易彼諸侯之事,肅乎萬乘之儀。而猶因習舊風,失其威重,驅(qū)逐原獸,殆無虛日。 臣愚以為事有可畏者四焉。洛都舊制,宮城與禁苑相連,人君宴游,不離苑囿,御馬來往,輦路坦夷,不涉荒郊,何憂蹶失。今則驅(qū)馳驂服,涉歷榛蕪,此后節(jié)氣嚴凝,徑途凍滑,萬一有銜橛之變,陛下縱自輕,奈宗廟社稷何?所可畏者一也。又陛下新有四海,宜以德服萬邦。今則江、嶺未平,淮夷尚梗,彼初聞陛下革先朝之失政,還太古之淳風,御物以慈,節(jié)財以儉,有典有則,不矜不驕,彼必有三苗率服之心,七旬來格之意。如聞陛下暫游近甸,彼即以為復好畋游。所可畏者二也。臣又聞“作法于涼,其弊猶貪,作法于貪,弊將如何?”且打鹿射雁之事新,敗軌傾辀之轍在,常宜取鑒,不可因循。所可畏者三也。臣又聞“作事可法,貽厥孫謀。”若陛下以齊圣廣淵之機,聰明神武之量,其可以宴游蒐狩之事,少累圣明,所謂“城中好廣眉,城外加半額”,為法之弊,靡不由茲。所可畏者四也。 伏望陛下居高慮遠,慎始圖終,思創(chuàng)業(yè)之艱難,知守成之不易,念老氏馳騁之戒,樹文王忠厚之基,約三驅(qū)之舊章,定四時之游幸。始出有節(jié),后不敢違。 疏奏,明宗嘉納之。 長興二年,丁內(nèi)艱,賻絹布五十匹,米麥五十石。昭性至孝,明宗聞其居喪哀毀,復賜以錢幣。服除,改職方員外郎、知制誥,充史館修撰。上言乞復本朝故事,置觀察使察民疾苦,御史彈事,諫官月給諫紙。并從之。又奏請勸農(nóng)耕及置常平倉等數(shù)事。 明宗方務聽納,昭復上疏曰:“臣聞‘安不忘危,治不忘亂’者,先儒之丕訓;‘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者,前經(jīng)之至戒。究觀列辟,莫不以驕矜怠惰,有虧盛德。恭惟太宗貞觀之初,玄宗開元之際,焦勞庶政,以致太平。及國富兵消,年高志逸,乃忽守約之道,或貽執(zhí)簡之譏。陛下以慈儉化天下,以禮法檢臣鄰,絀奸邪之黨,延正直之論,務遵純儉,以節(jié)浮費,信賞必罰,至公無私。其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之基,如貞觀、開元之始,然陛下有始有終,無荒無怠。臣又伏念保邦之道,有八審焉,愿為陛下陳之:夫委任審于材器,聽受審于忠邪,出令審于煩苛,興師審于德力,賞罰審于喜怒,毀譽審于愛憎,議論審于賢愚,嬖寵審于奸佞。推是八審,以決萬機,庶可以臻至治!泵髯谟[之稱善。 清泰初,改駕部郎中、知制誥,撰皇后冊文,遷中書舍人,賜金紫。二年,加判史館兼點閱三館書籍,校正添補。預修《明宗實錄》,成三十卷以獻。三年,遷禮部侍郎,改御史中丞。 晉天福初,從幸汴州。昭請創(chuàng)宮闕名額及振舉朝綱、條疏百司廨舍。二年,改戶部侍郎,宰相桑維翰薦為翰林學士。內(nèi)署故事,以先后入為次,不系官序。特詔昭立位次承旨崔棁。晉祖嘗幸內(nèi)署,與昭語及并、魏舊事,甚重之,錫賚頗厚。直以昭故,授著作佐郎致仕,至是卒。歸西洛,賻賜加等。五年,服闋,召為戶部侍郎。以唐史未成,詔與呂琦、崔棁等續(xù)成之,別置史院,命昭兼判院事。昭又撰《唐朝君臣正論》二十五卷上之。改兵部侍郎。八年,遷吏部,判東銓,兼史館修撰、判館事。開運二年秋,《唐書》成二百卷,加金紫階,進爵邑。三年,拜尚書右丞,判流內(nèi)銓,權(quán)知貢舉。 漢初,復為吏部侍郎。時追尊六廟,定謚號、樂章、舞曲,命昭權(quán)判太常卿事,月余即真。乾佑二年,加檢校禮部尚書。少帝年十九,猶有童心,昵比群小。昭上言請聽政之暇,數(shù)召儒臣講論經(jīng)義。 周廣順初,拜戶部尚書。子秉陽,為陽翟主簿,抵罪,昭自以失教,奉表引咎,左遷太子賓客。歲余,復舊官。嘗奏請興制舉,設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經(jīng)學優(yōu)深可為師法、詳閑吏治達于教化三科,職官、士流、黃衣、草澤并許應詔。諸州依貢舉體式,量試策論三道,共以三千字以上為準,考其文理俱優(yōu),解送尚書吏部,其登朝之官亦聽自舉。從之。 顯德元年,遷兵部尚書。世宗以昭舊德,甚重焉。二年,表求致仕,優(yōu)詔不允,促其入謁。嘗詔撰《制旨兵法》十卷,又撰《周祖實錄》三十卷,及梁郢王均帝、后唐閔帝廢帝、漢隱帝五朝實錄;梁二主年祀浸遠,事皆遺失,遂不克修,余三帝實錄,皆藏史閣。 世宗好拔奇俊,有自布衣及下位上書言事者,多不次進用。昭疏諫曰:“昔唐初,劉洎、馬周起于徒步,太宗擢用為相;其后,柳璨、朱樸方居下僚,昭宗亦加大用。此四士者,受知于明主;然太宗用之而國興,昭宗用之而國亡,士之難知如此。臣愿陛下存舊法而用人,當以此四士為鑒戒。”世宗善之。詔令詳定《經(jīng)典釋文》、《九經(jīng)文字》、《制科條式》,及問六璽所出,并議《三禮圖》祭玉及鼎釜等。昭援引經(jīng)據(jù),時稱其該博。恭帝即位,封舒國公。 宋初,拜吏部尚書。乾德元年郊祀,昭為鹵簿使,奏復宮闕、廟門、郊壇夜警晨嚴之制。禮畢,進封鄭國公,與翰林承旨陶谷同掌選。谷嘗誣奏事,引昭為證,昭免冠抗論。太祖不說,遂三拜章告老,以本官致仕,改封陳國公。開寶五年,卒,年七十九。 昭博通學術(shù),書無不覽,兼善天文、風角、太一、卜相、兵法、釋老之說,藏書數(shù)萬卷。尤好纂述,自唐、晉至宋,專筆削典章之任。嶺南平,擒劉鋹,將獻俘,莫能知其禮。時昭已致政,太祖遣近臣就其家問之,昭方臥病,口占以授使者。著《嘉善集》五十卷、《名臣事跡》五卷。 子秉圖進士及第,秉謙至尚書郎。 竇儀,字可象。薊州漁陽人。曾祖遜,玉田令。祖思恭,媯州司馬。父禹鈞,與兄禹錫皆以詞學名。禹鈞,唐天佑末起家幽州掾,歷沂、鄧、安、同、鄭、華、宋、澶州支使判官。周初,為戶部郎中,賜金紫。顯德中,遷太常少卿、右諫議大夫致仕。 儀十五能屬文,晉天福中舉進士。侍衛(wèi)軍帥景延廣領夔州節(jié)度,表為記室。延廣后歷滑、陜、孟、鄆四鎮(zhèn),儀并為從事。 開運中,楊光遠以青州叛,時契丹南侵,博州刺史周儒以城降,光遠與儒遣人引契丹輕騎于馬家渡渡河。時延廣掌衛(wèi)兵,顏衎知州事,即遣儀入奏。儀謂執(zhí)政曰:“昨與衎論事勢,有所預慮,所以乘驛晝夜不息而來。國家若不以良將重兵控博州渡,必恐儒引契丹逾東岸與光遠兵合,則河南危矣!倍矶骞麑醯ざ珊,增置壘柵。少帝軍河上,即遣李守貞等率兵萬人,水陸并進,守汶陽,據(jù)要害。契丹果大至,擊走之。漢初,召為左補闕、禮部員外郎。 周廣順初,改倉部員外郎、知制誥。未幾,召為翰林學士。周祖幸南御莊宴射,坐中賜金紫。歷駕部郎中、給事中,并充職。 劉溫叟知貢舉,所取士有覆落者,加儀禮部侍郎,權(quán)知貢舉。儀上言:“請依晉天福五年制,廢明經(jīng)、童子科。進士省卷,令納五軸以上,不得有神道碑志之類;帖經(jīng)對義,有三通為合格;卻復盡試。其落第者,分為五等:以詞理紕繆之甚者為第五等,殿五舉;其次為第四等,殿三舉;以次稍可者為第三、第二、第一等,并許次年赴舉。其學究,請并《周易》、《尚書》為一科,各對墨義三十道;《毛詩》依舊為一科,亦對墨義六十道。及第后,并減為七選集。諸科舉人,第一場十否,殿五舉;第二、第三場十否,殿三舉;二場內(nèi)有九否,殿一舉。解試之官坐其罪。進士請解,加試論一首,以五百言以上為準。”奏可。 俄以父病,上表解官。世宗親加慰撫,手封金丹,俾賜其父。父卒,歸葬洛陽。詔賜錢三十萬,米麥三百斛。終喪,召拜端明殿學士。從征淮南,判行在三司,世宗以其餉饋不繼,將罪之,宰相范質(zhì)救解得免;茨掀,判河南府兼知西京留守事。恭帝即位,遷兵部侍郎,充職。俄使南唐,既至,將宣詔,會雨雪,李景請于廡下拜受,儀曰:“儀獲將國命,不敢失舊禮。儻以沾服失容,請俟他日。”景即拜命于庭。 建隆元年秋,遷工部尚書,罷學士,兼判大理寺。奉詔重定《刑統(tǒng)》,為三十卷。會翰林學士王著以酒失貶官,太祖謂宰相曰:“深嚴之地,當?shù)盟奕逄幹!狈顿|(zhì)等對曰:”竇儀清介重厚,然已自翰林遷端明矣!碧嬖唬骸胺撬谷瞬豢商幗校洚斨I以朕意,勉令就職!奔慈赵偃牒擦譃閷W士。 乾德二年,范質(zhì)等三相并罷。越三日,始命趙普平章事。制書既下,太祖問翰林學士曰:“質(zhì)等已罷,普敕何官當署?”承旨陶谷時任尚書,乃建議相位不可以久虛,今尚書乃南省六官之長,可以署敕。儀曰:“谷所陳非承平之制,皇弟開封尹、同平章事,即宰相之任!碧嬖唬骸皟x言是也!奔疵谑痣焚n之。俄加禮部尚書。 時御史臺議,欲以左右仆射合為表首,太常禮院以東宮三師為表首。儀援典故,以仆射合為表首者六,而謂三師無所據(jù)。朝議是之。四年秋,知貢舉。是冬卒,年五十三,贈右仆射。 儀學問優(yōu)博,風度峻整。弟儼、侃、偁、僖,皆相繼登科。馮道與禹鈞有舊,嘗贈詩,有“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縉紳多諷誦之,當時號為竇氏五龍。 初,周祖平兗州,議將盡誅脅從者。儀白馮道、范質(zhì),同請于周祖,皆得全活。顯德中,太祖克滁州,世宗遣儀籍其府庫。太祖復令親吏取藏中絹給麾下,儀曰:“太尉初下城,雖傾藏以給軍士,誰敢言者。今既著籍,乃公帑物也,非詔不可取!焙筇鎸覍Υ蟪挤Q儀有執(zhí)守,欲相之。趙普忌儀剛直,乃引薛居正參知政事。及儀卒,太祖憫然謂左右曰:“天何奪我竇儀之速耶!”蓋惜其未大用也。 侃,漢乾佑初及第,至起居郎。僖,周廣順初及第,至左補闕。 子絺、䴙、誥,俱登進士第,絺至都官員外郎,䴙至秘書丞。 儼字望之,幼能屬文。既冠,舉晉天福六年進士,辟滑州從事。府罷,授著作佐郎、集賢校理,出為天平軍掌書記,以母憂去職。服除,拜左拾遺。開運中,諸鎮(zhèn)恣用酷刑,儼上疏曰:“案名例律,死刑二,絞、斬之謂也。絞者筋骨相連,斬者頭頸異處,大辟之目,不出兩端。淫刑之興,近聞數(shù)等,蓋緣外地不守通規(guī),或以長釘貫人手足,或以短刀臠人肌膚,遷延信宿,不令就死。冤聲上達,和氣有傷,望加禁止!鄙蠌闹。 儼仕漢為史館修撰。周廣順初,遷右補闕,與賈緯、王伸同修晉高祖少帝、漢祖三朝實錄。改主客員外郎、知制誥。時儀自閣下入翰林,兄弟同日拜命,分居兩制,時人榮之。俄加金部郎中,拜中書舍人。 顯德元年,加集賢殿學士,判院事。父憂去職,服闋,復舊官。時世宗方切于治道,儼上疏曰:“歷代致理,六綱為首:一曰明禮,禮不明則彝倫不敘。二曰崇樂,樂不崇則二儀不和。三曰熙政,政不熙則群務不整。四曰正刑,刑不正則巨奸不懾。五曰勸農(nóng),農(nóng)不勸則資澤不流。六曰經(jīng)武,武不經(jīng)則軍功不盛。故禮有紀,若人之衣冠;樂有章,若人之喉舌;政有統(tǒng),若人之情性;刑有制,若人之呼吸;農(nóng)為本,若人之飲食;武為用,若人之手足。斯六者,不可斯須而去身也。陛下思服帝猷,寤寐獻納,亟下方正之詔,廓開藝能之路。士有一技,必得自效。故小臣不揆,輒陳禮、樂、刑、政、勸農(nóng)、經(jīng)武之言。”世宗多見聽納。 南征還。詔儼考正雅樂,俄權(quán)知貢舉。未幾,拜翰林學士,判太常寺。儼校鐘磬筦龠之數(shù),辨清濁上下之節(jié),復舉律呂旋相為宮之法,迄今遵用。 會詔中外臣僚,有所聞見,并許上章論議。儼疏曰:“設官分職,授政任功,欲為政之有倫,在位官之無曠。今朝廷多士,省寺華資,無事有員,十乃六七,止于計月待奉,計年待遷。其中廉干之人,不無愧恥之意。如非歷試,何展公才。請改兩畿諸縣令及外州府五千戶以上縣令為縣大夫,升為從五品下。畿大夫見府尹如赤令之儀,其諸州府縣大夫見本部長如賓從之禮。郎中、員外郎、起居、補闕、拾遺、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jiān)察御史、光祿少卿以下四品,太常丞以下五品等,并得衣朱紫。滿日,準在朝一任,約舊官遷二等。自拾遺、監(jiān)察除授回日,即為起居、侍御史、中行員外郎。若前官不是三署,即罷后一年方得求仕。如此,則士大夫足以陳力,賢不肖無以駕肩,各系否臧,明行黜陟,利民益國,斯實良規(guī)!庇忠詾椋骸凹覈,守谷帛而已,二者不出國而出于民。其道在天,其利在地,得其理者蕃阜,失其理者耗嗇。民之顓蒙,宜有勸教。請于《齊民要術(shù)》及《四時纂要》、《韋氏月錄》中,采其關于田蠶園囿之事,集為一卷,鏤板頒行,使之流布!笔枳嗖粓。 宋初,就轉(zhuǎn)禮部侍郎,代儀知貢舉。當是時,祀事樂章、宗廟謚號多儼撰定,議者服其該博。車駕征澤、潞,以疾不從。卒,年四十二。 儼性夷曠,好賢樂善,優(yōu)游策府凡十余年。所撰《周正樂》成一百二十卷,詔藏于史閣;其《通禮》未及編纂而卒。有文集七十卷。儼與儀尤為才俊,對景覽古,皆形諷詠,更迭倡和至三百篇,多以道義相敦勵,并著集。 儼顯德中奉使荊南。荊南自唐季以來,高氏據(jù)有其地,雖名藩臣,車服多僣侈逾制,以至司賓賤隸、候館小胥,皆盛服彯纓,與王人亢禮。儼諷以天子在上,諸侯當各守法度,悉令去之,然后宣達君命。 尤善推步星歷,逆知吉兇。盧多遜、楊徽之同任諫官,儼嘗謂之曰:“丁卯歲五星聚奎,自此天下太平,二拾遺見之,儼不與也!庇衷唬骸皟凹依サ芪迦耍缘沁M士第,可謂盛矣,然無及相輔者,唯偁稍近之,亦不久居其位!弊淙缙溲浴坝凶釉缱,以侄說為嗣。 偁字日章,漢乾祐二年舉進士。周廣順初,補單州軍事判官,遷秘書郎,出為絳州防御判官。宋初,歷武寧軍掌書記西京留守判官、天雄歸德軍節(jié)度判官。開寶六年,拜右補闕、知宋州。嘗作《遂命賦》以自悼。太宗領開封尹,選偁判官。時賈琰為推官,偁不樂其為人。太宗嘗宴諸王,偁、琰與會,琰言矯誕,偁叱之曰:“巧言令色,心不獨愧乎!鄙香等唬蛄T會,出偁為彰義軍節(jié)度判官。 太平興國五年,車駕幸大名府,召至行在所,拜比部郎中。時議北征,偁請休兵牧馬,以徐圖之,上從其言。歸,以偁為樞密直學士,賜第一區(qū)。六年,遷左諫議大夫,充職。 七年,參知政事。上謂偁曰:“汝何能臻此?”偁曰:“陛下不忘舊臣!碧谠唬骸胺且玻淠芤怨熧Z琰,朕旌直臣爾。”是秋卒,年五十八。車駕臨哭,贈工部尚書。 初,偁在涇州,與丁顥同官,顥子謂方幼,偁見之曰:“此兒必遠到!币耘拗。后為宰相、三公。太祖嘗謂宰相曰:“近朝卿士,竇儀質(zhì)重嚴整,有家法,閨門敦睦,人無讕語,諸弟不能及。僖亦中人材爾,偁有操尚,可嘉也。 呂余慶,幽州安次人,本名胤,犯太祖偏諱,因以字行。祖兗,橫海軍節(jié)度判官。父琦,晉兵部侍郎。余慶以蔭補千牛備身,歷開封府參軍,遷戶曹掾。晉少帝弟重睿領忠武軍節(jié)度,以余慶為推官。仕漢歷周,遷濮州錄事參軍。太祖領同州節(jié)制,聞余慶有材,奏為從事。世宗問曰:“得非嘗為濮州糾曹者乎?”即以為定國軍掌書記。世宗嘗鎮(zhèn)澶淵,濮為屬郡,故知其為人也。 太祖歷滑、許、宋三鎮(zhèn),余慶并為賓佐。及即位,自宋、亳觀察判官召拜給事中,充端明殿學士。清泰中,琦亦居是職,官秩皆同,時人榮之。未幾,知開封府。太祖征潞及揚,并領上都副留守。建隆三年,遷戶部侍郎。丁母憂。荊湖平,出知潭州,改襄州,遷兵部侍郎、知江陵府。召還,以本官參知政事。 蜀平,命知成都府。時盜賊四起,軍士恃功驕恣,大將王全斌等不能戢下。一日,藥市始集,街吏馳報有軍校被酒持刃奪賈人物。余慶立捕斬之以徇,軍中畏伏,民用按堵。就加吏部侍郎。歸朝,兼劍南、荊南等道都提舉、三司水陸發(fā)運等使。開寶六年,與宰相更知政事印,旋以疾上表求解機務,拜尚書左丞。九年,卒,年五十。贈鎮(zhèn)南軍節(jié)度。 余慶重厚簡易,自太祖繼領藩鎮(zhèn),余慶為元僚。及受禪,趙普、李處耘皆先進用,余慶恬不為意。未幾,處耘黜守淄州,余慶自江陵還,太祖委曲問處耘事,余慶以理辨釋,上以為實,遂命參知政事。會趙普忤旨,左右爭傾普,余慶獨辨明之,太祖意稍解,時稱其長者。至道中,以弟端為宰相,特詔贈侍中。 劉熙古,字義淳,宋州寧陵人,唐左仆射仁軌十一世孫。祖實進,嘗為汝陰令。熙古年十五,通《易》、《詩》、《書》;十九,通《春秋》、子、史。避祖諱,不舉進士。后唐長興中,以《三傳》舉。時翰林學士和凝掌貢舉,熙古獻《春秋極論》二篇、《演論》三篇,凝甚加賞,召與進士試,擢第,遂館于門下。 清泰中,驍將孫鐸以戰(zhàn)功授金州防御使,表熙古為從事。晉天福初,鐸移汝州,又辟以隨。熙古善騎射,一日,有抃集戟門槐樹,高百尺,鐸惡之,投以瓦石不去,熙古引弓一發(fā),貫抃于樹。鐸喜,令勿拔矢,以旌其能。后二歲,鐸卒,調(diào)補下邑令。俄為三司戶部出使巡官,領永興、渭橋、華州諸倉制置發(fā)運。仕漢,為盧氏令。周廣順中,改亳州防御推官,歷澶州支使。秦、鳳平,以為秦州觀察判官。 太祖領宋州,為節(jié)度判官。即位,召為左諫議大夫,知青州。車駕征惟揚,追赴行在。建隆二年,受詔制置晉州榷礬,增課八十余萬緡。乾德初,遷刑部侍郎、知鳳翔府。未幾,移秦州。州境所接多寇患,熙古至,諭以朝廷恩信,取蕃部酋豪子弟為質(zhì),邊鄙以寧。轉(zhuǎn)兵部侍郎,徙知成都府。六年,就拜端明殿學士。丁母憂。開寶五年,詔以本官參知政事,選名馬、銀鞍以賜。歲余,以足疾求解,拜戶部尚書致仕。九年,卒,年七十四。贈右仆射。 熙古兼通陰陽象緯之術(shù),作《續(xù)聿斯歌》一卷、《六壬釋卦序例》一卷。性淳謹,雖顯貴不改寒素。歷官十八,登朝三十余年,未嘗有過。嘗集古今事跡為《歷代紀要》十五卷。頗精小學,作《切韻拾玉》二篇,摹刻以獻,詔付國子監(jiān)頒行之。子蒙正、蒙叟。 蒙正字頤正,善騎射。乾德中,以蔭補殿直,遷供奉官。王師征江南,命乘傳軍中承奉事。盧絳以舟師來援潤州,蒙正白部署丁德裕,請分精甲百人,出與絳戰(zhàn),矢中左肋,戰(zhàn)愈力。及下潤州,獲知州劉澄、監(jiān)軍崔亮,部送闕下。 嶺南陸運香藥入京,詔蒙正往規(guī)畫。蒙正請自廣、韶江溯流至南雄;由大庾嶺步運至南安軍,凡三鋪,鋪給卒三十人;復由水路輸送。 又掌朝服法物庫,會重制繡衣、鹵簿,多其規(guī)式。太平興國四年,轉(zhuǎn)內(nèi)藏庫副使,進崇儀使。自創(chuàng)內(nèi)藏庫,即詔蒙正典領,凡二十余年。 真宗初,改如京使,出知滄、冀、磁三州。戎人犯境,蒙正調(diào)丁男乘城固守,有勞。未幾,以擅乘驛馬,責授亳州團練副使。咸平四年,卒,年七十二。 蒙叟字道民,乾德中,進士甲科。歷岳、宿二州推官,以所知論薦,授太子中允、知乾興,拜監(jiān)察御史,徙知濟州。俄以秦王子德恭判州事,就命為通判,郡事皆決于蒙叟。遷右補闕,轉(zhuǎn)起居舍人、戶部鹽鐵判官。再遷屯田郎中,歷知廬、濠、滁、汝四州,遷都官。 咸平中,上疏曰:“陛下已周諒闇,方勤萬務,望崇儉德、遵守前規(guī),無自矜能,無作奢縱,厚三軍之賜,輕萬姓之徭,使化育被于生靈,聲教加于中外。且萬國已觀其始,惟陛下慎守其終,思鮮克之言,戒性習之漸,則天下幸甚!鄙霞沃员竟僦笔佛^。 車駕北巡,令知中宮名。表獻《宋都賦》,述國家受命建號之地,宜建都,立宗廟。時雖未遑,后卒從之。會詔直史館各獻舊文,以蒙叟所著為嘉,改職方郎中。景德中,以足疾,拜太常少卿致仕。卒,年七十三。 蒙叟好學,善屬辭,著《五運甲子編年歷》三卷。 子宗儒,太子中書;宗弼、宗誨,并進士及第。 石熙載,字凝績,河南洛陽人。周顯德中,進士登第。疏俊有量,居家嚴謹,有禮法。宋初,太宗以殿前都虞候領泰寧軍節(jié)制,辟為掌書記。及尹京邑,表為開封府推官。授右拾遺,遷左補闕。丁外艱,將起復,以讒出為忠武、崇義二軍掌書記。太宗即位,復以左補闕召,同知貢舉。時梅山洞蠻屢為寇,以熙載知潭州。召還,擢為兵部員外郎,領樞密直學士。未幾,簽書樞密院事,詔賜官第一區(qū)。 太平興國四年,親征河東,以給事中充樞密副使從行,還,遷刑部侍郎。五年,拜戶部尚書、樞密使,以病足在告,寢疾久之未愈。八年,上表求解職,詔加慰撫,授尚書右仆射。九年,卒,年五十七。贈侍中,謚元懿。上為悲嘆累日,且謂其事君之心,純正無他,適當委用,而奄忽至此,深為可惜。國朝大臣謝事而卒,車駕臨視者,唯熙載焉。 熙載性忠實,遇事盡言,是非好惡,無所顧避。人有善,即推薦之,時論稱其長者。初,微時,為養(yǎng)負米。嘗行嵩陽道中,遇一叟,熟視熙載曰:“真人將興,子當居輔弼之位!毖杂櫜灰。及居太宗幕下,頗盡誠節(jié)。典樞務日,上眷注甚篤,方將倚以為相,俄遘疾不起。 熙載事繼母牛氏以孝聞。弟熙導,牛氏前夫子,隨母歸石氏。以熙載故,奏補殿直。從弟熙古、幼弟熙政,皆登進士第,熙載撫之如一。熙載卒時,子中孚、中立皆幼,熙政患熙導以異姓居己上,乃詐傳上旨,令己籍熙導家財,由是交訟。有司歸罪熙導,上召問中孚、中立,令有司再鞫得實。熙導還本姓,中孚亦養(yǎng)子勿問,熙政坐除名。上素知熙載以母故育熙導甚厚,雖令還宗,而不奪其官,復以財產(chǎn)量給之。 咸平二年八月,熙載配饗太宗廟庭。熙政后至供備庫副使。中孚至尚書虞部員外郎,子行簡,大中祥符進士。 中立字表臣,年十三而孤。性疏曠,好諧謔,人不以為怒。初補西頭供奉官,后五年,改光祿寺丞。家財悉推與諸父,無所愛。擢直集賢院,與李宗諤、楊億、劉筠、陳越相厚善。校讎秘書,凡更中立者,人皆傳之。判三司理欠、憑由司。 帝幸亳,命修所過國經(jīng)。為鹽鐵判官,累遷尚書禮部侍郎,判吏部南曹。注釋御集,為檢閱官。改判戶部勾院,遷戶部郎中、史館修撰,糾察在京刑獄。以吏部郎中、知制誥領審官院。又同知禮部貢舉,判集賢院。坐舉官不當,落史館修撰,罷審官院。頃之,復糾察刑獄,領三班院。歷右諫議大夫、給事中,入為翰林學士,判秘閣。知制誥并知貢舉,詔中立與張觀兼行外制,遷尚書禮部侍郎,為學士承旨兼龍圖閣學士。景佑四年,拜參知政事。明年,災異數(shù)見,諫官韓琦言:“中立在位,喜詼笑,非大臣體!迸c王隨、陳堯佐、韓億皆罷,以戶部侍郎為資政殿學士,領通進、銀臺司,判尚書都省,進大學士。遷吏部侍郎、提舉祥源觀,以太子少傅致仕,遷少師。卒,贈太子太傅,謚文定。 中立練習臺閣故事,不汲汲近名。喜賓客,客至必與飲酒,醉乃得去。初,家產(chǎn)歲入百萬錢,末年費幾盡。帝聞其病,賜白金三百兩。既死,其家至不能辦喪。子居簡,至太子中允、集賢校理。 李穆,字孟雍,開封府陽武人。父咸秩,陜西大都督府司馬。穆幼能屬文,有至行。行路得遺物,必訪主歸之。從酸棗王昭素受《易》及《莊》、《老》書,盡究其義。昭素謂曰:“子所得皆精理,往往出吾意表!鼻艺Z人曰:“李生異日必為廊廟器!币运兑渍摗啡谥。 周顯德初,以進士為郢、汝二州從事,遷右拾遺。宋初,以殿中侍御史選為洋州通判。既至,剖決滯訟,無留獄焉。移陜州通判,有司調(diào)郡租輸河南,穆以本鎮(zhèn)軍食闕,不即應命,坐免。又坐舉官,削前資。時弟肅為博州從事,穆將母就肅居,雖貧甚,兄弟相與講學,意泊如也。 開寶五年,以太子中允召。明年,拜左拾遺、知制誥。五代以還,詞令尚華靡,至穆而獨用雅正,悉矯其弊。穆與盧多遜為同門生,太祖嘗謂多遜:“李穆性仁善,辭學之外無所豫!睂υ唬骸澳虏傩卸酥保R事不以生死易節(jié),仁而有勇者也!鄙显唬骸罢\如是,吾當用之。”時將有事江南,已部分諸將,而未有發(fā)兵之端。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為使。穆至諭旨,煜辭以疾,且言“事大朝以望全濟,今若此,有死而已!蹦略唬骸俺c否,國主自處之。然朝廷甲兵精銳,物力雄富,恐不易當其鋒,宜熟思之,無自貽后悔!笔惯,具言狀,上以為所諭要切。江南亦謂其言誠實。 太平興國初,轉(zhuǎn)左補闕。三年冬,加史館修撰、判館事,面賜金紫。四年,從征太原還,拜中書舍人。預修《太祖實錄》,賜衣帶、銀器、繒彩。七年,以與盧多遜款狎,又為秦王廷美草朝辭笏記,為言者所劾,責授司封員外郎。 八年春,與宋白等同知貢舉,及侍上御崇政殿親試進士,上憫其顏貌癯瘁,即日復拜中書舍人、史館修撰、判館事。五月,召為翰林學士。六月,知開封府,剖判精敏,奸猾無所假貸,由是豪右屏跡,權(quán)貴無敢干以私,上益知其才。十一月,擢拜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月余,丁母憂,未幾,起復本官。穆三上表乞終制,詔強起之,穆益哀毀盡禮。九年正月,晨起將朝,風眩暴卒,年五十七。 穆自責授員外郎,復中書舍人,入翰林,參知政事,以至于卒,不及周歲。上聞其死,哭謂近臣曰:“穆國之良臣,朕方倚用,遽茲淪沒,非斯人之不幸,乃朕之不幸也!辟浌げ可袝 穆性至孝,母嘗臥疾,每動止轉(zhuǎn)側(cè),皆親自扶掖,乃稱母意。初,穆坐秦王事屬吏,其子惟簡紿祖母以穆奉詔鞫獄臺中。及責授為省郎,還家,亦不以白母。每隔日,陽為入直,即訪親友,或游僧寺。免歸,暨于牽復,母終弗之知。及居喪,思慕以至滅性。 穆善篆隸,又工畫,;奁涫。質(zhì)厚忠恪,謹言慎行,所為純至,無有矯飾。深信釋典,善談名理,接引后進,多所薦達。尤寬厚,家人未嘗見其喜慍。所著文章,隨即毀之,多不留稿。 子惟簡,以父任將作監(jiān)丞,多才藝,性沖澹,不樂仕進。去官家居三十余年,人多稱之。真宗素聞其有履行,景德三年,詔授惟簡子郯將作監(jiān)主簿。大中祥符七年冬,召惟簡入對,特拜太子中允致仕,后加太常丞。天禧四年,卒,賜其家錢十萬,仍給郯月奉終制。郯后為太子中舍。 肅字季雍,七歲誦書知大義,十歲為詩,往往有警語。舉進士,登甲科。性嗜酒。歷濮、博二州從事,遷保靜軍節(jié)度推官。詔方下,一夕與親友會飲,酣寢而卒,年三十三。嘗作《大宋樂章》九首,取九成、九夏之義,以頌國家盛德,其文甚工。又作《代周颙答北山移文》、《吊幽憂子文》、《病雞賦》,意皆有所規(guī)焉。 論曰:張昭居五季之末,專以典章撰述為事,博洽文史,旁通治亂,君違必諫,時君雖嘉尚之而不能從。宋興,敦獎碩儒,多所詢訪,庶幾獲稽古之效矣。竇氏弟昆以儒學進,并馳時望。儀之剛方清介,有應務之才,將試大用而遽淪亡。儼優(yōu)游文藝,修起禮樂。太宗尹京,偁實元僚,沖淡回翔,晚著忠讜。若其門族宦業(yè)之盛,世或以為陰德之報,其亦義方之效也。余慶當太祖居潛,歷任幕府,名亞趙普、李處耘;及二人登用,一不介意,其后相繼為眾所傾,乃能為之辯釋。熙古居大任,自處如寒素。熙載立朝,言無顧避,喜薦善人。穆以文學孝行見稱于時。數(shù)賢雖當創(chuàng)業(yè)之始,而進退之際,藹然承平多士之風焉,宜宋治之日進于盛也。

 

宋史

  《宋史》是二十五史之一,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后主持修撰,《宋史》與《遼史》、《金史》同時修撰。《宋史》全書有本紀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共計496卷,約500萬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

卷三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卷三百九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三
卷三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十四 卷三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五
卷三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十六 卷三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五十七
卷三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五十八 卷四百 列傳第一百五十九
卷四百一 列傳第一百六十 卷四百二 列傳第一百六十一
卷一 本紀第一 卷二 本紀第二
卷三 本紀第三 卷四 本紀第四
卷五 本紀第五 卷六 本紀第六
卷七 本紀第七 卷八 本紀第八
卷九 本紀第九 卷十 本紀第十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卷十七 本紀第十七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卷二十 本紀第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 本紀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 本紀第二十五 卷二十六 本紀第二十六
卷二十七 本紀第二十七 卷二十八 本紀第二十八
卷二十九 本紀第二十九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卷三十一 本紀第三十一 卷三十二 本紀第三十二
卷三十三 本紀第三十三 卷三十四 本紀第三十四
卷三十五 本紀第三十五 卷三十六 本紀第三十六
卷三十七 本紀第三十七 卷三十八 本紀第三十八
卷三十九 本紀第三十九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卷四十二 本紀第四十二
卷四十三 本紀第四十三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卷四十五 本紀第四十五 卷四十六 本紀第四十六
卷四十七 本紀第四十七 卷四十八 志第一
卷四十九 志第二 卷五十 志第三
卷五十一 志第四 卷五十二 志第五
卷五十三 志第六 卷五十四 志第七
卷五十五 志第八 卷五十六 志第九
卷五十七 志第十 卷五十八 志第十一
卷五十九 志第十二 卷六十 志第十三
卷六十一 志第十四 卷六十二 志第十五
卷六十三 志第十六 卷六十四 志第十七
卷六十五 志第十八 卷六十六 志第十九
卷六十七 志第二十 卷六十八 志第二十一
卷六十九 志第二十二 卷七十 志第二十三
卷七十一 志第二十四 卷七十二 志第二十五
卷七十三 志第二十六 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七
卷七十五 志第二十八 卷七十六 志第二十九
卷七十七 志第三十 卷七十八 志第三十一
卷七十九 志第三十二 卷八十 志第三十三
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四 卷八十二 志第三十五
卷八十三 志第三十六 卷八十四 志第三十七
卷八十五 志第三十八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九
卷八十七 志第四十 卷八十八 志第四十一
卷八十九 志第四十二 卷九十 志第四十三
卷九十一 志第四十四 卷九十二 志第四十五
卷九十三 志第四十六 卷九十四 志第四十七
卷九十五 志第四十八 卷九十六 志第四十九
卷九十七 志第五十 卷九十八 志第五十一
卷九十九 志第五十二 卷一百 志第五十三
卷一百一 志第五十四 卷一百二 志第五十五
卷一百三 志第五十六 卷一百四 志第五十七
卷一百五 志第五十八 卷一百六 志第五十九
卷一百七 志第六十 卷一百八 志第六十一
卷一百九 志第六十二 卷一百一十 志第六十三
卷一百一十一 志第六十四 卷一百一十二 志第六十五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卷一百十四 志第六十七
卷一百一十五 志第六十八 卷一百一十六 志第六十九
卷一百一十七 志第七十 卷一百一十八 志第七十一
卷一百一十九 志第七十二 卷一百二十 志第七十三
卷一百二十一 志第七十四 卷一百二十二 志第七十五
卷一百二十三 志第七十六 卷一百二十四 志第七十七
卷一百二十五 志第七十八 卷一百二十六 志第七十九
卷一百二十七 志第八十 卷一百二十八 志第八十一
卷一百二十九 志第八十二 卷一百三十 志第八十三
卷一百三十一 志第八十四 卷一百三十二 志第八十五
卷一百三十三 志第八十六 卷一百三十四 志第八十七
卷一百三十五 志第八十八 卷一百三十六 志第八十九
卷一百三十七 樂志第九十 卷一百三十八 志第九十一
卷一百三十九 志第九十二 卷一百四十 志第九十三
卷一百四十一 志第九十四 卷一百四十二 志第九十五
卷一百四十三 志第九十六 卷一百四十四 志第九十七
卷一百四十五 志第九十八 卷一百四十六 志第九十九
卷一百四十七 志第一百 卷一百四十八 志第一百一
卷一百四十九 志第一百二 卷一百五十 志第一百三
卷一百五十一 志第一百四 卷一百五十二 志第一百五
卷一百五十三 志第一百六 卷一百五十四 志第一百七
卷一百五十五 志第一百八 卷一百五十六 志第一百九
卷一百五十七 志第一百十 卷一百五十八 志第一百十一
卷一百五十九 志第一百十二 卷一百六十 志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六十一 志第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六十二 志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六十三 志第一百一十六 卷一百六十四 志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六十五 志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六十六 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六十七 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六十八 志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六十九 志第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七十 志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七十一 志第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七十二 志第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七十三 志第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七十四 志第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七十五 志第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七十六 志第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七十七 志第一百三十 卷一百七十八 志第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七十九 志第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八十 志第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八十一 志第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八十二 志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三 志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四 志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五 志第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八十六 志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八十七 志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八十八 志第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八十九 志第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九十 志第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九十一 志第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九十二 志第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九十三 志第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九十四 志第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九十五 志第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九十六 志第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九十七 志第一百五十 卷一百九十八 志第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九十九 志第一百五十二 卷二百 志第一百五十三
卷二百一 志第一百五十四 卷二百二 志第一百五十五
卷二百三 志第一百五十六 卷二百四 志第一百五十七
卷二百五 志第一百五十八 卷二百六 志第一百五十九
卷二百七 志第一百六十 卷二百八 志第一百六十一
卷二百九 志第一百六十二 卷二百一十 表第一
卷二百一十一 表第二 卷二百一十二 表第三
卷二百一十三 表第四 卷二百一十四 表第五
卷二百一十五 表第六 卷二百一十六 表第七
卷二百一十七 表第八 卷二百一十八 表第九
卷二百一十九 表第十 卷二百二十 表第十一
卷二百二十一 表第十二 卷二百二十二 表第十三
卷二百二十三 表第十四 卷二百二十四 表第十五
卷二百二十五 表第十六 卷二百二十六 表第十七
卷二百二十七 表第十八 卷二百二十八 表第十九
卷二百二十九 表第二十 卷二百三十 表第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一 表第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二 表第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三 表第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四 表第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五 表第二十六 卷二百三十六 表第二十七
卷二百三十七 表第二十八 卷二百三十八 表第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九 表第三十 卷二百四十 表第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一 表第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第二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第三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四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六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七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第八 卷二百五十 列傳第九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十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二百五十三 傳第十二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第十三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第十四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第十五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十六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第十七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第十八 卷二百六十 列傳第十九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十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第二十一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二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二十三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十四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第二十五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第二十六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十七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十八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三十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第三十一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第三十二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第三十三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第三十四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第三十五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第三十七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第三十八 卷二百八十 列傳第三十九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第四十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第四十一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第四十二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第四十三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四十四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第四十五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六 卷二百八十八列 傳第四十七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四十八 卷二百九十 列傳第四十九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第五十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五十一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第五十二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第五十三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第五十四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第五十五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第五十六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第五十七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三百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三百一 列傳第六十 卷三百二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三百三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三百四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三百五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三百六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三百七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三百八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三百九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三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三百一十一 列傳第七十 卷三百一十二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三百一十三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三百一十四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三百一十五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三百一十六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三百一十八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三百一十九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三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第八十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三百二十八 列卷第八十七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三百三十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九十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第九十一
卷三百三十三 列傳第九十二 卷三百三十四 列傳第九十三
卷三百三十五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
卷三百三十七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三百三十八 列傳第九十七
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第九十八 卷三百四十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 卷三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 卷三百四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
卷三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 卷三百四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六 卷三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
卷三百四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 卷三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九
卷三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 卷三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三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三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三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三百六十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三百六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三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三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三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三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三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三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三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三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三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三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三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三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三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三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三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三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三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三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三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三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卷三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三百八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三百九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三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三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五十一
卷四百三 列傳第一百六十二 卷四百四 列傳第一百六十三
卷四百五 列傳第一百六十四 卷四百六 列傳第一百六十五
卷四百七 列傳第一百六十六 卷四百八 列傳第一百六十七
卷四百九 列傳第一百六十八 卷四百一十 列傳第一百六十九
卷四百一十一 列傳第一百七十 卷四百一十二 列傳第一百七十一
卷四百一十三 列傳第一百七十二 卷四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卷四百一十五 列傳第一百七十四 卷四百一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卷四百一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十六 卷四百一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卷四百一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十八 卷四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七十九
卷四百二十一 列傳第一百八十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卷四百二十三 列傳第一百八十二 卷四百二十四 列傳第一百八十三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卷四百二十六 列傳第一百八十五
卷四百二十七 列傳第一百八十六 卷四百二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卷四百二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卷四百三十 列傳第一百八十九
卷四百三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十 卷四百三十二 列傳第一百九十一
卷四百三十三 列傳第一百九十二 卷四百三十四 列傳第一百九十三
卷四百三十五 列傳第一百九十四 卷四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九十五
卷四百三十七 列傳第一百九十六 卷四百三十八 列傳第一百九十七
卷四百三十九 列傳第一百九十八 卷四百四十 列傳第一百九十九
卷四百四十一 列傳第二百 卷四百四十二 列傳第二百一
卷四百四十三 列傳第二百二 卷四百四十四 列傳第二百三
卷四百四十五 列傳第二百四 卷四百四十六 列傳第二百五
卷四百四十七 列傳第二百六 卷四百四十八 列傳第二百七
卷四百四十九 列傳第二百八 卷四百五十 列傳第二百九
卷四百五十一 列傳第二百一十 卷四百五十二 列傳第二百一十一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十二 卷四百五十四 列傳第二百一十三
卷四百五十五 列傳第二百一十四 卷四百五十六 列傳第二百一十五
卷四百五十七 列傳第二百一十六 卷四百五十八 列傳第二百一十七
卷四百五十九 列傳第二百一十八 卷四百六十 列傳第二百一十九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百二十 卷四百六十二 列傳第二百二十一
卷四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百二十二 卷四百六十四 列傳第二百二十三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卷四百六十六 列傳第二百二十五
卷四百六十七 列傳第二百二十六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百二十七
卷四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百二十八 卷四百七十 列傳第二百二十九
卷四百七十一 列傳第二百三十 卷四百七十二 列傳第二百三十一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卷四百七十四 列傳第二百三十三
卷四百七十五 列傳第二百三十四 卷四百七十六 列傳第二百三十五
卷四百七十七 列傳第二百三十六 卷四百七十八 列傳第二百三十七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第二百三十八 卷四百八十 列傳第二百三十九
卷四百八十一 列傳第二百四十 卷四百八十二 列傳第二百四十一
卷四百八十三 列傳第二百四十二 卷四百八十四 列傳第二百四十三
卷四百八十五 列傳第二百四十四 卷四百八十六 列傳第二百四十五
卷四百八十七 列傳第二百四十六 卷四百八十八 列傳第二百四十七
卷四百八十九 列傳第二百四十八 卷四百九十 列傳第二百四十九
卷四百九十一 列傳第二百五十 卷四百九十二 列傳第二百五十一
卷四百九十三 列傳第二百五十二 卷四百九十四 列傳第二百五十三
卷四百九十五 列傳第二百五十四 卷四百九十六 列傳第二百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