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 宋史

 

卷三百六 列傳第六十五

○謝泌 孫何(弟僅) 朱臺符 戚綸 張去華(子師德) 樂黃目 柴成務(wù) 謝泌,字宗源,歙州歙人。自言晉太保安二十七世孫。少好學(xué),有志操。賈黃中知宣州,一見奇之。太平興國五年進士,解褐大理評事、知清川縣,徙彰明,遷著作佐郎。端拱初,為殿中丞,獻(xiàn)所著文十編、《古今類要》三十卷,召試中書,以直史館賜緋。時言事者眾,詔閣門,非涉僥望乃許受之。繇是言路稍壅。泌抗疏陳其不可,且言:“邊鄙有事,民政未乂,狂夫之言,圣人擇焉。茍詰而拒之,四聰之明,將有所蔽。愿采其可者,拒其不可者,庶颙颙之情,得以上達(dá)!睆(fù)言:“國家圖書,多失次序。唐景龍中,嘗分經(jīng)、史、子、集為四庫,命薛稷、沈佺期、武平一、馬懷素分掌,望遵復(fù)故事。”遂令直館分典四部,以泌知集庫。改左正言,使嶺南采訪。 淳化二年,久旱,復(fù)上言時政得失。時王禹偁上言:“請自今庶官候謁宰相,并須朝罷于政事堂,樞密使預(yù)坐接見,將以杜私請。”詔從之。泌上言曰:“伏睹明詔,不許宰相、樞密使見賓客,是疑大臣以私也!稌吩唬骸钨t勿貳,去邪勿疑!瘡堈f謂姚元崇曰:‘外則疏而接物,內(nèi)則謹(jǐn)以事君。此真大臣之禮!裉煜轮翉V,萬機至繁,陛下以聰明寄于輔臣,自非接下,何以悉知外事?若令都堂候見,則庶官請見咨事,略無解衣之暇。今陛下囊括宇宙,總攬英豪,朝廷無巧言之士,方面無姑息之臣,奈何疑執(zhí)政,為衰世之事乎。王禹偁昧于大體,妄有陳述。”太宗覽奏,即追還前詔,仍以泌所上表送史館。會修正殿,頗施采繪,泌復(fù)上疏。亟命代以丹堊,且嘉其忠藎,拜左司諫,賜金紫、錢三十萬。一日,得對便殿,太宗稱其任直敢言,泌奏曰:“陛下從諫如流,故臣得以竭誠。昔唐季孟昌圖者,朝疏諫而夕去位,鑒于前代,取亂宜矣!碧趧由弥。時,群臣升殿言事者,既可其奏,得專達(dá)于有司,頗容巧妄。泌請自今凡政事送中書,機事送樞密,金谷送三司,覆奏而行,從之。 俄判三司鹽鐵勾院。奉詔解送國學(xué)舉人,黜落既多,群聚喧詬,懷甓以伺泌出。泌知之,潛由他涂入史館,數(shù)宿不敢出,請對自陳。太宗問:“何官騶導(dǎo)嚴(yán)肅,都人畏避?”有以臺雜對者,即授泌虞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上元觀燈,泌特預(yù)召,自是為例。轉(zhuǎn)金部員外郎,充鹽鐵副使。頃之,魏羽為使,即泌之外舅,以親嫌,改度支副使。因郊祀,條上軍士賞給之?dāng)?shù)。太宗曰:“朕惜金帛,止備賞賜爾!泵谝蛟唬骸疤频伦谥鞗佒畞y,后唐莊宗馬射之禍,皆賞軍不豐所致。今陛下薄于躬御,賞賜特優(yōu),實歷代之所難也!倍砼c王沔同磨勘京朝官。太宗孜孜為治,每御長春殿視事罷,復(fù)即崇政殿臨決,日旰未進御膳。泌言:“請自今長春罷政,既膳后御便坐!辈粓蟆6碇、通進銀臺司,出知湖州。再遷主客郎中、知虢州。 真宗初,邊人屢寇,泌上疏曰: 臣竊惟圣心所切者,欲天下朝夕太平爾。雍熙末,趙普錄唐姚崇《太平十事》以獻(xiàn)。未幾,普復(fù)相,時稱致治之策無出于此。尋普病,又遼騎擾邊,因循未行。今北邊謐寧,繼遷請命,則可行于今日矣。臣以為先朝未盡行者,俟陛下爾。陛下自臨大寶,邊不加兵,西北肅然,民安歲登,則太平之象,復(fù)何遠(yuǎn)哉。至于省不急之務(wù),削煩苛之政,抑奔競,來直言,斯皆致太平之術(shù),又豈讓唐開元之治也。議者或謂,方今用兵異于開元,且開元邊戎孔熾,明皇卒與之和。至如漢高祖亦然。此皆屈己以寧天下,豈以輕大國而競小忿乎。請以近事言,往歲討交阯,王師一動,南方幾搖。先皇以為得之無用,棄之實便,及授官為蕃屏,則至今竄伏。石晉之末,恥講和契丹,遂致天下橫流,豈得為強?或者有言,敵所嗜者禽色,所貪者財利,余無他智計。先朝平晉之后,若不舉兵臨之,但與財帛,則幽薊不日納土矣。察此,乃知其情古猶今也、漢祖、明皇所用之計,正可以餌其心矣。 臣伏睹近詔,以不逞之徒所陳述,皆閭閻事。臣聞古先哲王詢于芻蕘,察于邇言者,蓋慮視聽之蔽,故采此以達(dá)物情,亦罕行其事也。先朝有侯莫陳利用、陳廷山、鄭昌嗣、趙贊之徒,喋喋利口,賴先帝圣聰,尋翦除之,然為患已深矣。臣又聞輔時佐主,建萬世之基,立不拔之策者,必倚老成之人。至如成、康刑措,由任周、召;文、景清靜,不易蕭、曹;明皇太平,亦資姚、宋。夫精練國政,斟酌王度,未聞市井之胥,走塵之吏,可當(dāng)其任也。惟陛下察往古用賢致治之道,則賢者亦必盡忠竭力,以輔成太平之治矣。 咸平二年,徙知同州。代還,知鼓司、登聞院。五年,與陳恕同知貢舉,復(fù)知通進、銀臺司,加刑部,出為兩浙轉(zhuǎn)運使。近制,文武官告老皆遷秩,令錄授朝官,并給半俸。泌言:“請自今七十以上求退者,許致仕;因疾及歷任犯贓者,聽從便。”詔可。徙知福州,代還,民懷其愛,刻石以紀(jì)去思。轉(zhuǎn)兵部郎中,復(fù)知審官院,直昭文館。知荊南府,改襄州,遷太常少卿、右諫議大夫、判吏部銓。大中祥符五年卒,年六十三。 泌性端直,然好方外之學(xué),疾革,服道士服,端坐死。帝聞而嘆異,遣使臨問恤賜,錄其子衍為太常寺奉禮郎,衒將作監(jiān)主簿。衍為太子中舍。 孫何,字漢公,蔡州汝陽人。祖鎰,唐末秦宗權(quán)據(jù)州,強以賓佐起之。鎰偽疾不應(yīng),還家,以講授為業(yè)。父庸,字鼎臣,顯德中,獻(xiàn)《贊圣策》九篇,引唐貞觀所行事,以魏元成自況。得對,言曰:“武不可黷,斂不可厚,奢不可放,欲不可極!笔雷谄嫫溲,命中書試,補開封兵曹掾。建隆初,為河南簿。太平興國六年,鴻臚少卿劉章薦其材,改左贊善大夫。歷殿中丞、知龍州而卒。 何十歲識音韻,十五能屬文,篤學(xué)嗜古,為文必本經(jīng)義,在貢籍中甚有聲。與丁謂齊名友善,時輩號為“孫丁”。王禹偁尤雅重之。嘗作《兩晉名臣贊》、《宋詩》二十篇、《春秋意》、《尊儒教儀》,聞于時。淳化三年舉進士,開封府、禮部俱首薦,及第又得甲科,解褐將作監(jiān)丞、通判陜州。召入直史館,賜緋,遷秘書丞、京西轉(zhuǎn)運副使。歷右正言,改右司諫。 真宗初,何獻(xiàn)五議:其一,請擇儒臣有方略者統(tǒng)兵;其二,請世祿之家肄業(yè)太學(xué),寒雋之士州郡推薦,而禁投贄自媒者;其三,請復(fù)制舉;其四,請行鄉(xiāng)飲酒禮;其五,請以能授官,勿以恩慶例遷。上覽而善之。咸平二年,舉入閣故事,何次當(dāng)待制,獻(xiàn)疏曰: 六卿分職,邦家之大柄也。有吏部辨考績而育人材,有兵部簡車徒而治戎備,有戶部正版圖而阜貨財,有刑部謹(jǐn)紀(jì)律而誅暴強,有禮部祀神示而選賢俊,有工部繕宮室而修堤防,六職舉而天下之事備矣。故周之會府,漢之尚書,立庶政之根本,提百司之綱紀(jì)。令、仆率其屬,丞、郎分其行,二十四司粲焉星拱,郎中、員外判其曹,主事、令史承其事。四海九州之大,若網(wǎng)在綱。 唐之盛時,亦不聞別分利權(quán),創(chuàng)使額,而軍須取足。及元宗侈心既萌,召發(fā)既廣,租調(diào)不充,于是蕭景、楊釗始以地官判度支,而宇文融為租調(diào)地稅使,始開利孔,以構(gòu)禍階。至于肅、代,則有司之職盡廢,而言利之臣攘臂于其間矣。于是叛亂相仍,經(jīng)費不充,迫于軍期,切于國計,用救當(dāng)時之急,卒以權(quán)宜裁之。五代短促,曾莫是思。 今國家三圣相承,五兵不試,太平之業(yè),垂統(tǒng)立制,在此時也。所宜三部使額,還之六卿,慎擇戶部尚書一人,專掌鹽鐵使事,俾金部郎中、員外郎判之。又擇本行侍郎二人,分掌度支、戶部使事,各以本曹郎中、員外郎分判之,則三使洎判官,雖省猶不省也。仍命左右司郎中、員外總知帳目,分勾稽違。職守有常,規(guī)程既定,則進無掊克之慮,退有詳練之名,周官唐式,可以復(fù)矣。茲事非艱,在陛下行之爾。 是冬,從幸大名,詔訪邊事。何疏曰: 陛下嗣位以來,訓(xùn)師擇將,可謂至多,以高祖之大度,兼蕭王之赤心,神武冠于百王,精兵倍于前代。分閫仗鉞者,固當(dāng)以身先士卒為心,賊遺君父為恥。而列城相望,堅壁自全,手握強兵,坐違成算,遂使腥膻得計,蛇豕肆行,焚劫我郡縣,系累我黎庶。陛下攄人神之忿怒,憫河朔之生靈,爰御六師,親幸澶、魏,天聲一振,敵騎四逃,雖鎮(zhèn)、定道路已通,而德、棣烽塵未息,此殆將帥或未得人,邊奏或有壅閼,鄰境不相救援,糗糧須俟轉(zhuǎn)輸之所致也。 將帥者何?或恃勇無謀,或忌功玩寇,但全城堡,不恤人民。邊奏者何?護塞之臣,固祿守位,城池焚劫,不以實聞,老幼殺傷,托言他盜。不救援者何?緣邊州縣,城壘參錯,如輔車唇齒之相依,若頭目手足之相衛(wèi),托稱兵少不出,或待奏可乃行。俟輦輸者何?敵騎往還,猋馳鳥逝,贏糧景從,萬兩方行,迨乎我來,寇已遁去。此四者,當(dāng)今急務(wù)。擇將帥,則莫若文武之內(nèi),參用謀臣;防壅閼,則莫若凡奏邊防,陛見庭問;合救援,則莫若督以軍令,聽其便宜;運糗糧,則莫若輕赍疾驅(qū),角彼趫捷。 今大駕既駐鄴下,契丹終不敢萌心南牧,所慮薦食者,惟東北無備之城,繕完周防,不可不慎。且蜂蠆有毒,豺狼無厭。今契丹西畏大兵,北無歸路,獸窮則搏,物不可輕,余孽尚或稽誅,奔突亦宜預(yù)備。大河津濟,處處有之,亦望量屯禁兵,扼其要害,則請和之使,不日可待。 真宗覽而嘉之。及傅潛逗撓無功,何又請斬潛以徇。俄權(quán)戶部判官,出為京東轉(zhuǎn)運副使,又獻(xiàn)疏請擇州縣守宰,省三司冗員,遴選法官,增秩益奉。未幾,徙兩浙轉(zhuǎn)運使,加起居舍人。景德初,代還,判太常禮院。俄與晁迥、陳堯咨并命知制誥,賜金紫,掌三班院。何先已被疾,勉強親職。一日,奏事上前,墜奏牘于地,俯而取之,復(fù)墜笏。有司劾以失儀,詔釋之。何慚,上章求改少卿監(jiān),分司西京養(yǎng)疾,上不許,第賜告,遣醫(yī)診視。醫(yī)勉其然艾,何答曰:“死生有命!弊洳宦牎J嵌,年四十四。上在澶淵,聞之憫惜,錄其子言為大理評事。 何樂名教,勤接士類,后進之有詞藝者,必為稱揚。然性褊急,不能容物。在浙右專務(wù)峻刻,州郡病焉。好學(xué),著《駁史通》十余篇,有集四十卷。弟僅。 僅字鄰幾。少勤學(xué),與何俱有名于時。咸平元年,進士甲科,兄弟連冠貢籍,時人榮之。解褐舒州團練推官,會詔舉賢良方正之士,趙安仁以僅名聞。策入第四等,擢光祿寺丞、直集賢院,俄知浚儀縣。景德初,拜太子中允、開封府推官,賜緋。北邊請盟,遣使交聘,僅首為國母生辰使。改本府判官,遷右正言、知制誥,賜金紫,同知審官院。是冬,永興孫全照求代,真宗思擇循良任之,御書邊肅洎僅二名示宰相;蜓詢H嘗倅京府,諳民政,乃命知永興軍府。僅純厚長者,為政頗寬,嘗詔戒焉。大中祥符元年,加比部員外郎。代還,知審刑院。頃之,拜右諫議大夫、集賢院學(xué)士、權(quán)知開封府。改左諫議大夫,出知河中府。歸朝,復(fù)領(lǐng)審刑院。久次,進給事中。天禧元年正月卒,年四十九。錄其子大理評事和為衛(wèi)尉寺丞。 僅性端愨,中立無競,篤于儒學(xué),士大夫推其履尚,有集五十卷。僅弟侑亦登進士第,至殿中丞。 朱臺符字拱正,眉州眉山人。父賦,舉拔萃,歷度支判官,卒于殿中丞。臺符少聰穎,十歲能屬辭,嘗作《黃山樓記》,士友稱之。及長,善詞賦。時太宗廷試貢士,多擢敏速者,臺符與同輩課試,以尺晷成一賦。淳化三年,進士登甲科,解褐將作監(jiān)丞、通判青州。召入直史館,賜緋魚,再遷秘書丞、知浚儀縣。 咸平元年,與楊礪、李若拙、梁顥同知貢舉,俄以京府舊僚,擢太常博士,出為京西轉(zhuǎn)運副使。時北邊為梗,臺符上言曰: 臣聞蠻夷猾夏,《帝典》所載,商、周而下,數(shù)為邊害。或振旅薄伐,或和親修好,歷代經(jīng)營,斯為良策。至于秦筑長城而黔首叛,漢絕大漠而海內(nèi)虛,逞志一時,貽笑萬代,此商鑒不遠(yuǎn)也。頃者,晉氏失御,中原亂離,太祖深鑒往古,酌取中道,與民休息,遣使往來。二十年間,罕聞入寇,大省戍邊之卒,不興出塞之兵。關(guān)防寧謐,府庫充溢,信深得制御之道也。 幽薊之地,實維我疆,尚隔混同,所宜開拓。太宗平晉之后,因其兵勢,將遂取之。人雖協(xié)謀,天未厭亂,螗斧拒轍,用稽靈誅。重興吊伐之師,又作遷延之役。自茲厥后,大肆兇鋒,殺略軍民,攻拔城砦,長驅(qū)深入,莫可禁止。當(dāng)是時也,以河為塞,而趙、魏之間,幾非國家所有。既阻歡盟,乃為備御,屯士馬,益將帥,芻粟之飛輓,金帛之委輸,贍給賞賜,不可勝數(shù)。繇是國家之食貨,匱于河朔矣。 陛下自天受命,與物更始,繼遷授節(jié),黎桓加爵,咸命使者鎮(zhèn)撫其邦。惟彼契丹,未加渥澤,非所以柔遠(yuǎn)能邇,昭王道之無偏也。今祥禫將終,中外引頸觀聽德音。臣愚以為宜于此時赦契丹罪,擇文武才略習(xí)知邊境辨說之士,為一介使,以嗣位服除,修好鄰國,往告諭之。彼十年以來,不復(fù)犯塞,以臣計之,力有不足,志欲歸向,而未得其間也。今若垂天覆之仁,假來王之便,必歡悅慕義,遣使朝貢。因與之盡捐前惡,復(fù)尋舊盟,利以貨財,許以關(guān)市,如太祖故事,使之懷恩畏威。則兩國既和,無北顧之憂,可以專力西鄙,繼遷自當(dāng)革心而束手矣,是一舉而兩得也。 臺符又自請往使,時論韙之。 咸平二年春,旱,詔求直言。臺符上疏,請重農(nóng)積谷,任將選兵,慎擇守令,考課黜陟,輕徭節(jié)用,均賦慎刑,責(zé)任大臣,與圖治道。奏入,優(yōu)詔褒答。入為鹽鐵判官,改判戶部勾院,拜工部員外郎,換度支判官。景德初,鄭文寶為陜西轉(zhuǎn)運,或言其張皇生事,徙臺符代之,仍賜金紫。 臺符俊爽好謀,然頗以刻碎為舉職。與楊覃聯(lián)事,覃頗欲因仍舊貫,臺符則更革煩擾,議事違戾,交相掎奏,以不協(xié)聞,命御史視其狀。九月,徙臺符知郢州,覃知隨州。三年,召還,會執(zhí)政有不喜者,復(fù)出知洪州,卒于舟次,年四十二。賜其子公佐同學(xué)究出身,赗錢二十萬。 臺符好學(xué),敏于屬辭,喜延譽后進,有集三十卷。公佐及臺符弟昌符,大中祥符中,舉進士,廷試并得第五人。初,昌符登科,宰相言昌符即臺符弟,上因言臺符有文學(xué)及著述可采,甚嗟悼之。公佐卒,又以次子壽隆試將作監(jiān)主簿。昌符為屯田員外郎。 戚綸字仲言,應(yīng)天楚丘人。父同文,字文約,自有傳。綸少與兄維以文行知名,篤于古學(xué),喜談名教。太平興國八年舉進士,解褐沂水主簿。按版籍,得逋戶脫口漏租者甚眾。徙知太和縣。同文卒于隨州,綸徒步奔訃千里余。俄詔起復(fù)蒞職,就加大理評事。江外民險悍多構(gòu)訟,為《諭民詩》五十篇,因時俗耳目之事,以申規(guī)誨,老幼多傳誦之。每歲時必與獄囚約,遣歸祀其先,皆如期而還。遷光祿丞,坐鞫獄陳州失實,免官。著《理道評》十二篇,錢若水、王禹偁深所賞重。久之,復(fù)授大理評事、知永嘉縣。境有陂塘之利,浚治以備水旱。復(fù)為光祿寺丞,轉(zhuǎn)運使又上其政績,連詔褒之。 真宗即位,轉(zhuǎn)著作佐郎、通判泰州。將行,秘書監(jiān)楊徽之薦其文學(xué)純謹(jǐn),宜在館閣,命為秘閣校理。受詔考校司天臺職官,定州縣職田條制。詔館閣官以舊文獻(xiàn),上嘉綸所著,特改太常丞,俄判鼓司、登聞院。出內(nèi)府緡帛市邊糧,詔綸乘傳往均市之。 景德元年,判三司開拆,賜緋魚,改鹽鐵判官。上疏言邊事,甚被嘉獎。十月,拜右正言、龍圖閣待制,賜金紫。時初建是職,與杜鎬并命,人皆榮之。綸久次州縣,留意吏事,每便殿請對,語必移晷,或夜中召見,多所敷啟。俄上奏曰:“夫出納獻(xiàn)替,王臣之任;章疏奏議,諫者之職。臣屢蒙召對,皆延數(shù)刻,屈萬乘之尊,接一介之士,圣德淵深,包納荒穢,體其至愚,不罪觸犯,安敢循嘿不言。謹(jǐn)摭十事該治本者附于章左:一曰王畿關(guān)輔,二曰五等封建,三曰復(fù)制科,四曰崇國學(xué),五曰辟曠土,六曰修貢舉,七曰任大臣,八曰置平糴,九曰益廂軍、減禁兵,十曰修《六典》令式。”詞頗深切,上為嘉獎。 二年,與趙安仁、晁迥、陳充、朱巽同知貢舉,綸上言取士之法,多所規(guī)制,并納用焉。預(yù)修《冊府元龜》,會置官總在京諸司之務(wù),凡百三十司,命綸與劉承珪同領(lǐng)其事。判鴻臚寺。先是,群臣詔葬,公私所費無定式。綸言其事,詔同晁迥、朱巽、劉承珪校品秩之差,定為制度,遂遵行之。綸以三公、尚書、九列之任,唐末以來,有司漸繁,綱目不一,謂宜采《通禮》、《六典》令式,比類沿革,著為大典,時論稱之。進秩右司諫、兵部員外郎。時詔禁群臣匿名上封及非次升殿奏事,綸謂“忠讜之入,當(dāng)開獎言路,若疏遠(yuǎn)之士,尤艱請對”,上頗嘉之。 大中祥符元年,掌吏部選事。上初受靈文,綸上疏曰:“臣遐稽載籍,歷考秘文,驗靈應(yīng)之垂祥,顧天人之相接。陛下紹二圣丕業(yè),啟萬世鴻基,勤行企道,恭默思元,上天降鑒,瑞牒昭錫,聿示臨民之戒,用恢奕葉之祥。乞詔有司,速修大祀,載命侍從,摹寫祥符,勒于嘉玉,藏之太廟,別以副本秘于中禁,傳示萬葉,無敢怠荒。然臣恐流俗幻惑狂謀,以人鬼之妖辭,亂天書之真旨。伏望端守元符,凝神正道,以答天貺,以惠烝黎!笔嵌馓┥,命綸同計度發(fā)運事。禮成,遷戶部郎中、直昭文館,待制如故。被詔,同編《東封祥瑞封禪記》。會峻待制之秩,又兼集賢殿修撰。建議修釋奠儀,頒于天下;立常平倉,隸司農(nóng)寺,以平民糴,皆從之。嘗宴餞種放于龍圖閣,詔近臣為序,上覽綸所作,稱其有史才。 三年,擢樞密直學(xué)士,上作詩寵之。祀汾陰,復(fù)領(lǐng)發(fā)運之職。居無何,出知杭州,就加左司郎中。屬江潮為患,乃立埽岸,以易柱石之制,雖免水患,而眾頗非其變法。胡則時領(lǐng)發(fā)運,嘗居杭州,肆縱不檢,厚結(jié)李溥,綸素惡之。通判吳耀卿,則之黨也,伺綸動靜,密以報則。則時為當(dāng)涂者所昵,因共捃摭綸過,徙知揚州。惟揚亦溥、則巡內(nèi),持之益急,求改僻郡,徙徐州。八年,與劉綜并罷學(xué)士,授左諫議大夫。代還,復(fù)知青州。歲饑,發(fā)公廩以救餓殍,全安甚眾。徙鄆州,王遵誨為勸農(nóng)副使,嘗佐西邊,寓家永興,閨門不肅,事將發(fā),知府寇準(zhǔn)為平之。綸因戲謔語及準(zhǔn),遵誨恚怒,以為污己,遂奏綸謗訕,坐左遷岳州團練副使,易和州。天禧四年,改保靜軍副使。是冬,以疾求歸故里,改太常少卿,分司南京。五年,卒,年六十八。 綸篤于古學(xué),善談名理,喜言民政,頗近迂闊。事兄維友愛甚厚,維卒,訃聞,哀慟不食者數(shù)日。與交游故舊,以信義著稱。士子謁見者,必詢其所業(yè),訪其志尚,隨才誘誨之。嘗云:“歸老后,得十年在鄉(xiāng)閭講習(xí),亦可以恢道濟世!贝笾邢榉,繼修禮文之事,綸悉參其議,與陳彭年并職,屢召對,多建條式,恩寵甚盛。樂于薦士,每一奏十?dāng)?shù)人,皆當(dāng)時知名士。晚節(jié)為權(quán)幸所排,遂不復(fù)振。善訓(xùn)子弟,雖至清顯,不改其純儉。既沒,家無余貲。張知白時知府事,輟奉以助其喪。家人于幾閣間,得《遺戒》一篇,大率皆誘勸為學(xué)。有集二十卷。又前后奏議,有機務(wù)利害、備邊均田之策,別為《論思集》十卷,分上下篇。天圣中,其子舜賓獻(xiàn)之,詔贈左諫議大夫。舜賓,官太子中舍。 張去華,字信臣,開封襄邑人。父誼,字希賈。好學(xué),不事產(chǎn)業(yè)。既孤,諸父使督耕隴上,他日往視之,見閱書于樹下,怒其不親穡事,詬辱之。誼謂其兄曰:“若不就學(xué)于外,素志無成矣!彼鞚撛劼尻桚堥T書院,與宗人沆、鸞、湜結(jié)友,故名聞都下。 長興中,和凝掌貢舉,誼舉進士,調(diào)補耀州團練推官。晉天福初,代還。會凝由內(nèi)署拜端明殿學(xué)士,署門不接賓客,誼聞之,即日致書于凝,以為“切近之職,實當(dāng)顧問,四方利害,所宜詢訪,若不接賓客,聾瞽耳目,坐虧職業(yè),雖為自安計,其可得乎?”凝大奇之,他日,薦于宰相桑維翰曰:“凝門生中有張誼者,性介直,頗涉辭藝,可備諫職!蔽磶,超拜左拾遺。誼以晉室新造,典禮未完,數(shù)上章請復(fù)有唐故事。又言契丹有援立之助,所宜敦信謹(jǐn)備,不可自逸,以啟釁端。改右補闕,充集賢殿修撰,歷禮部員外郎、侍御史。改倉部、知制誥,加禮部郎中。 乾祐初,真拜中書舍人。時蘇逢吉、楊邠、王章輩攀附漢祖,驟得大用,搢紳多附之,誼不為屈,故共嫉之。遣誼為吳越宣諭使,與兵部郎中馬承翰同往賜官告。浙人每迓朝使,必列步騎以自夸詫,誼與承翰竊笑之。又乘酒,言詞有輕發(fā)者,錢俶甚恥之,乃奏誼擅箠防援官。又夜集,與承翰使酒,語相侵,坐貶均州司戶,改房州司馬,歲余卒。 去華幼勵學(xué),敏于屬辭,以蔭補太廟齋郎。周世宗平淮南,去華時年十八,慨然嘆曰:“兵戰(zhàn)未息,民事不修,非馭國持久之術(shù)!币蛑赌险髻x》、《治民論》,獻(xiàn)于行在。召試,授御史臺主簿。屬三院議事,不得預(yù)坐,謂所親曰:“簿領(lǐng)之職,非壯夫所為。”即棄官歸鄭州,杜門不出者三載。 建隆初,始攜文游京師,大為李昉所稱。明年,舉進士甲科,即拜秘書郎、直史館。以歲滿不遷,上章自訴,因言制誥張澹、盧多遜、殿中侍御史師頌文學(xué)膚淺,愿得校其優(yōu)劣。太祖立召澹輩與去華臨軒策試,命陶谷等考之。澹以所對不應(yīng)問,降秩,即擢去華為右補闕,賜襲衣、銀帶、鞍勒馬。朝議薄其躁進,以是不遷秩者十六年。嘗得對便殿,詢及家世,遂訴父始忤權(quán)貴,因罹重貶。宰相薛居正亦為言之,太祖為之動容,且曰:“漢室不道,奸臣擅權(quán),此朕所親見也!鼻G湖平,命通判道州。去華上言:“桂管為五嶺沖要,令劉鋹保境固守,賴之為捍蔽,若大軍先克其城,以趣番禺,如踐無人之境!鼻已怨鹬菘扇≈疇,有詔嘉獎。代還,知磁、乾二州,選為益州通判,遷起居舍人、知鳳翔府。 從太宗征太原,監(jiān)隨駕左藏庫,就命為京東轉(zhuǎn)運使。歷左司員外郎、禮部郎中。太平興國七年,為江南轉(zhuǎn)運使。雍熙中,王師討幽州,去華督宋州饋運至拒馬河,就命掌河北轉(zhuǎn)運事。三年,知陜州,未行,著《大政要錄》三十篇以獻(xiàn),上覽而嘉之,詔書褒美,賜彩五十匹,因留不遣。會許王尹京,命為開封府判官,殿中侍御史陳載為推官,并賜金紫。謂曰:“卿等皆朝之端士,特加選用,其善佐吾子!备髻n錢百萬。逾歲,就拜左諫議大夫,又令樞密使王顯傳旨,諭以輔成之意。未幾,有廬州尼道安訟弟婦不實,府不為治,械系送本州。弟婦即徐鉉妻之甥。道安伐登聞鼓,言鉉以尺牘求請,去華故不為治。上怒,去華坐削一任,貶安州司馬。歲余,召授將作少監(jiān)、知興元府,未行,改晉州。遷秘書少監(jiān)、知許州。 真宗嗣位,復(fù)拜左諫議大夫。未幾,遷給事中、知杭州。兩浙自錢氏賦民丁錢,有死而不免者,去華建議請除之,有司以經(jīng)費所仰,固執(zhí)不許。咸平二年,徙蘇州。頃之,以疾求分司西京。在洛葺園廬,作中隱亭以見志。景德元年,改工部侍郎致仕。三年,卒,年六十九。 去華美姿貌,善談?wù),有蘊藉,頗尚氣節(jié)。在營道得父同門生何氏二子,教其學(xué)問。受代,攜之京師,慰薦館谷,并登仕籍。嘗獻(xiàn)《元元論》,大旨以養(yǎng)民務(wù)穡為急,真宗深所嘉賞,命以縑素寫其論為十八軸,列置龍圖閣之四壁。然不飾邊幅,頗為清議所貶,以是不登顯用。有集十五卷。子師古至國子博士,師錫殿中丞,師顏國子博士。 師德,字尚賢。去華十子,最器師德。嘗欲任以官,辭不就。去華曰:“此兒必繼吾志!闭孀陟敕陉,知河南府薛映薦其學(xué)行,又獻(xiàn)《汾陰大禮頌》于行在。是歲,舉進士亦為第一,時人榮之。除將作監(jiān)丞、通判耀州。遷秘書省著作郎、集賢校理、判三司都理欠憑由司。建言:“有逋負(fù)官物而被系,本非侵盜,若煢獨貧病無以自償,愿特蠲之!钡塾闷溲。嘗奏事殿中,帝訪以時事,而條對甚備。帝喜曰:“朕藩邸知卿父名,今又知卿才。”其后每遣使,帝輒曰:“張師德可用!逼醯、高麗使來,多以師德主之。天禧初,安撫淮南,苦風(fēng)眩,改判司農(nóng)寺。擢右正言、知制誥,判尚書刑部。頃之,出知潁州,遷刑部員外郎、判大理寺,為群牧使、景靈宮判官,再遷吏部郎中。以疾,知鄧州,徙汝州,拜左諫議大夫,罷知制誥。 師德孝謹(jǐn)有家法,不交權(quán)貴,時相頗不悅之。然亦多病,在西掖九年不遷,卒于官。有文集十卷。子景憲,為太中大夫。 樂黃目,字公禮,撫州宜黃人。世仕江左李氏。父史,字子正。齊王景達(dá)鎮(zhèn)臨川,召掌奏箋,授秘書郎。入朝,為平原主簿。太平興國五年,與顏明遠(yuǎn)、劉昌言、張觀并以見任官舉進士。太宗惜科第不與,但授諸道掌書記。史得佐武成軍,既而復(fù)賜及第。上書言事,擢為著作佐郎、知陵州,獻(xiàn)《金明池賦》,召為三館編修。 雍熙三年,獻(xiàn)所著《貢舉事》二十卷,《登科記》三十卷,《題解》二十卷,《唐登科文選》五十卷,《孝弟錄》二十卷,《續(xù)卓異記》三卷。太宗嘉其勤,遷著作郎、直史館。轉(zhuǎn)太常博士、知舒州,遷水部員外郎。淳化四年春,與司封員外郎、直昭文館李蕤同使兩浙巡撫,加都官、知黃州。又獻(xiàn)《廣孝傳》五十卷,《總仙記》一百四十一卷。詔秘閣寫本進內(nèi)。史好著述,然博而寡要,以五帝、三王,皆云仙去,論者嗤其詭誕。 咸平初,遷職方,復(fù)獻(xiàn)《廣孝新書》五十卷,《上清文苑》四十卷。出知商州。史前后臨民,頗以賄聞。俄以老疾為言,聽解職,分司西京。五年,郊祀畢,奉留守司表入賀,因得召對。上見其矍鑠不衰,又知篤學(xué),盡取所著書藏秘府,復(fù)授舊職,與黃目同在文館,人以為榮。出掌西京磨勘司,黃目為京西轉(zhuǎn)運。改判留司御史臺。車駕幸洛,召對,賜金紫。史久在洛,因卜居,有亭榭竹樹之勝,優(yōu)游自得。未幾卒,年七十八。所撰又有《太平寰宇記》二百卷,《總記傳》百三十卷,《坐知天下記》四十卷,《商顏雜錄》、《廣卓異記》各二十卷,《諸仙傳》二十五卷,《宋齊丘文傳》十三卷,《杏園集》、《李白別集》、《神仙宮殿窟宅記》各十卷,《掌上華夷圖》一卷。又編己所著為《仙洞集》百卷。 黃目淳化三年舉進士,補伊闕尉。遷大理寺丞、知壽安縣。咸平中,徙知壁州,未行,上章言邊事,召對,拜殿中丞。久之,直史館、知浚儀縣。俄上言曰:“伏以從政之原,州縣為急;親民之任,牧宰居先。今朝官以數(shù)任除知州,簿尉以兩任入縣令,雖功過易見,而能否難明。伏見唐開元二年選群官,有宏才通識、堪致理化者,授刺史、都督。又引新授縣令于宣政殿,試?yán)砣瞬咭坏,惟鄄城令袁濟及格,擢授醴泉令,余二百人,且令赴任,十余人并放令?xí)學(xué)。臣欲望自今審官院差知州,銓曹注縣令,候各及三二十人,一次引見于御前,試時務(wù)策一道。察言觀行,取其才識明于吏治、達(dá)于教化者充選;其有不分曲直、罔辨是非者,或黜之厘務(wù),或退守舊資。如此,則官得其人,事無不治!鄙项H嘉其好古。歷度支、鹽鐵判官,遷太常博士、京西轉(zhuǎn)運使。丁內(nèi)艱,時真宗將幸洛,以供億務(wù)繁,起令蒞職。史尋卒,上復(fù)詔權(quán)奪。 大中祥符中,使契丹還,改工部員外郎、廣南西路轉(zhuǎn)運使。就拜起居郎,改陜西轉(zhuǎn)運使,賜金紫。陳堯咨知永興,好以氣凌黃目,因表求解職,不許。堯咨多縱恣不法,有密言其事者,詔黃目察之,得實以聞,堯咨坐罷龍圖閣職,徙知鄧州。八年,黃目入判三司三勾院。天禧初,馬元方奏黃目職事不舉,遂分三勾院,以三人掌之。黃目罷任,奉朝請。逾月,拜兵部員外郎、知制誥,充會靈觀判官。黃目屬辭淹緩,朝議以為不稱職。時以盛度知京府,辭不拜,即遷黃目右諫議大夫、權(quán)知開封府,度為會靈觀判官,兩換其任。 仁宗升儲,拜給事中兼左庶子。入內(nèi)副都知張繼能,嘗以公事請托黃目,至是未申謝,事敗,降左諫議大夫、知荊南府。明年,復(fù)為給事中,徙潭州。長沙月給,減于荊渚,特詔增之,又諭以兵賦繁綜寄任之意。五年,代還,知審官院。黃目以風(fēng)疾題品乖當(dāng),改知通進、銀臺司兼門下封駁事。數(shù)月,求外任,得知亳州。俄而幼子死,聞訃慟絕,所疾加甚,卒,年五十六。錄其子理國為衛(wèi)尉寺丞,定國為大理評事。 黃目面柔簡默,為吏處劇,亦無敗事。有集五十卷,又撰《學(xué)海搜奇錄》四十卷,《圣朝郡國志》二十卷。黃目兄黃裳,弟黃庭,黃裳孫滋,并進士及第。黃裳、黃庭皆至太常博士。 柴成務(wù),字寶臣,曹州濟陰人也。父自牧,舉進士,能詩,至兵部員外郎。成務(wù)乾德中京府拔解,太宗素知其名,首薦之,遂中進士甲科,解褐陜州軍事推官。改曹、單觀察推官,遷大理寺丞。太平興國五年,轉(zhuǎn)太常丞,充陜西轉(zhuǎn)運副使,賜緋,再遷殿中侍御史。八年,與供奉官葛彥恭使河南,案行遙堤。歷知果、蘇二州,就為兩浙轉(zhuǎn)運使,改戶部員外郎、直史館,賜金紫。入為戶部判官、遷本曹郎中。太宗選郎官為少卿監(jiān),以成務(wù)為光祿少卿。 俄奉使高麗,遠(yuǎn)俗尚拘忌,以月日未利拜恩,稽留朝使。成務(wù)貽書,往反開諭大體,國人信服,事具《高麗傳》。淳化二年,為京東轉(zhuǎn)運使。會宋州河決,成務(wù)上言:“河水所經(jīng)地肥淀,愿免其租稅,勸民種藝。”從之。召拜司封郎中、知制誥,賜錢三十萬。時呂蒙正為宰相,嘗與之聯(lián)外姻,避嫌辭職,不許。俄與魏庠同知京朝官考課。四年,又與庠同知給事中事,凡制敕有所不便者,許封駁以聞。 蜀寇平,使峽路安撫,改左諫議大夫、知河中府。時銀、夏未寧,蒲津當(dāng)饋輓之沖,事皆辦集,得脫戶八百家以附籍。府城街陌頗隘狹,成務(wù)曰:“國家承平已久,如車駕臨幸,何以駐千乘萬騎邪?”乃奏撤民廬以廣之。其后祀汾陰,果留蹕河中,衢路顯敞,咸以為便。 真宗即位,遷給事中、知梓州。未幾代還,又遣知青州,表求俟永熙陵復(fù)土畢之任。旋受詔與錢若水等同修《太宗實錄》,書成,知揚州。入判尚書刑部,本司小吏倨慢,成務(wù)怒而笞之,吏擊登聞鼓訴冤,有詔問狀。成務(wù)嘆曰:“忝為長官,杖一胥而被劾,何面目據(jù)堂決事邪!”乃求解職。景德初,卒,年七十一。 成務(wù)有詞學(xué),博聞稽古,善談?wù)摚弥C笑,士人重其文雅。然為郡乏廉稱,時論惜之。文集二十卷。成務(wù)年六十六始有子,比卒,裁六歲,授奉禮郎,名貽范,后為國子博士。 論曰:泌述唐、漢之治,臺符陳商、周之鑒,歷布腹心,奏議反覆論當(dāng)世事,盡言無隱。何建五議,綸摭十事,皆切于輔治。何勤接士類,綸樂于薦士,皆足以儀表當(dāng)世者也。去華頗尚氣節(jié),而能作成后進;黃目屬辭淹緩,而著述浩瀚;成務(wù)寡清白之操,而專對不辱,俱有足稱者焉。

 

宋史

  《宋史》是二十五史之一,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后主持修撰,《宋史》與《遼史》、《金史》同時修撰!端问贰啡珪斜炯o(jì)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共計496卷,約500萬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

卷三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卷三百九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三
卷三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十四 卷三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五
卷三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十六 卷三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五十七
卷三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五十八 卷四百 列傳第一百五十九
卷四百一 列傳第一百六十 卷四百二 列傳第一百六十一
卷一 本紀(jì)第一 卷二 本紀(jì)第二
卷三 本紀(jì)第三 卷四 本紀(jì)第四
卷五 本紀(jì)第五 卷六 本紀(jì)第六
卷七 本紀(jì)第七 卷八 本紀(jì)第八
卷九 本紀(jì)第九 卷十 本紀(jì)第十
卷十一 本紀(jì)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jì)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jì)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jì)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jì)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jì)第十六
卷十七 本紀(jì)第十七 卷十八 本紀(jì)第十八
卷十九 本紀(jì)第十九 卷二十 本紀(jì)第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jì)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jì)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 本紀(jì)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jì)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 本紀(jì)第二十五 卷二十六 本紀(jì)第二十六
卷二十七 本紀(jì)第二十七 卷二十八 本紀(jì)第二十八
卷二十九 本紀(jì)第二十九 卷三十 本紀(jì)第三十
卷三十一 本紀(jì)第三十一 卷三十二 本紀(jì)第三十二
卷三十三 本紀(jì)第三十三 卷三十四 本紀(jì)第三十四
卷三十五 本紀(jì)第三十五 卷三十六 本紀(jì)第三十六
卷三十七 本紀(jì)第三十七 卷三十八 本紀(jì)第三十八
卷三十九 本紀(jì)第三十九 卷四十 本紀(jì)第四十
卷四十一 本紀(jì)第四十一 卷四十二 本紀(jì)第四十二
卷四十三 本紀(jì)第四十三 卷四十四 本紀(jì)第四十四
卷四十五 本紀(jì)第四十五 卷四十六 本紀(jì)第四十六
卷四十七 本紀(jì)第四十七 卷四十八 志第一
卷四十九 志第二 卷五十 志第三
卷五十一 志第四 卷五十二 志第五
卷五十三 志第六 卷五十四 志第七
卷五十五 志第八 卷五十六 志第九
卷五十七 志第十 卷五十八 志第十一
卷五十九 志第十二 卷六十 志第十三
卷六十一 志第十四 卷六十二 志第十五
卷六十三 志第十六 卷六十四 志第十七
卷六十五 志第十八 卷六十六 志第十九
卷六十七 志第二十 卷六十八 志第二十一
卷六十九 志第二十二 卷七十 志第二十三
卷七十一 志第二十四 卷七十二 志第二十五
卷七十三 志第二十六 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七
卷七十五 志第二十八 卷七十六 志第二十九
卷七十七 志第三十 卷七十八 志第三十一
卷七十九 志第三十二 卷八十 志第三十三
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四 卷八十二 志第三十五
卷八十三 志第三十六 卷八十四 志第三十七
卷八十五 志第三十八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九
卷八十七 志第四十 卷八十八 志第四十一
卷八十九 志第四十二 卷九十 志第四十三
卷九十一 志第四十四 卷九十二 志第四十五
卷九十三 志第四十六 卷九十四 志第四十七
卷九十五 志第四十八 卷九十六 志第四十九
卷九十七 志第五十 卷九十八 志第五十一
卷九十九 志第五十二 卷一百 志第五十三
卷一百一 志第五十四 卷一百二 志第五十五
卷一百三 志第五十六 卷一百四 志第五十七
卷一百五 志第五十八 卷一百六 志第五十九
卷一百七 志第六十 卷一百八 志第六十一
卷一百九 志第六十二 卷一百一十 志第六十三
卷一百一十一 志第六十四 卷一百一十二 志第六十五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卷一百十四 志第六十七
卷一百一十五 志第六十八 卷一百一十六 志第六十九
卷一百一十七 志第七十 卷一百一十八 志第七十一
卷一百一十九 志第七十二 卷一百二十 志第七十三
卷一百二十一 志第七十四 卷一百二十二 志第七十五
卷一百二十三 志第七十六 卷一百二十四 志第七十七
卷一百二十五 志第七十八 卷一百二十六 志第七十九
卷一百二十七 志第八十 卷一百二十八 志第八十一
卷一百二十九 志第八十二 卷一百三十 志第八十三
卷一百三十一 志第八十四 卷一百三十二 志第八十五
卷一百三十三 志第八十六 卷一百三十四 志第八十七
卷一百三十五 志第八十八 卷一百三十六 志第八十九
卷一百三十七 樂志第九十 卷一百三十八 志第九十一
卷一百三十九 志第九十二 卷一百四十 志第九十三
卷一百四十一 志第九十四 卷一百四十二 志第九十五
卷一百四十三 志第九十六 卷一百四十四 志第九十七
卷一百四十五 志第九十八 卷一百四十六 志第九十九
卷一百四十七 志第一百 卷一百四十八 志第一百一
卷一百四十九 志第一百二 卷一百五十 志第一百三
卷一百五十一 志第一百四 卷一百五十二 志第一百五
卷一百五十三 志第一百六 卷一百五十四 志第一百七
卷一百五十五 志第一百八 卷一百五十六 志第一百九
卷一百五十七 志第一百十 卷一百五十八 志第一百十一
卷一百五十九 志第一百十二 卷一百六十 志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六十一 志第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六十二 志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六十三 志第一百一十六 卷一百六十四 志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六十五 志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六十六 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六十七 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六十八 志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六十九 志第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七十 志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七十一 志第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七十二 志第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七十三 志第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七十四 志第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七十五 志第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七十六 志第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七十七 志第一百三十 卷一百七十八 志第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七十九 志第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八十 志第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八十一 志第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八十二 志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三 志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四 志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五 志第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八十六 志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八十七 志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八十八 志第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八十九 志第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九十 志第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九十一 志第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九十二 志第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九十三 志第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九十四 志第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九十五 志第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九十六 志第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九十七 志第一百五十 卷一百九十八 志第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九十九 志第一百五十二 卷二百 志第一百五十三
卷二百一 志第一百五十四 卷二百二 志第一百五十五
卷二百三 志第一百五十六 卷二百四 志第一百五十七
卷二百五 志第一百五十八 卷二百六 志第一百五十九
卷二百七 志第一百六十 卷二百八 志第一百六十一
卷二百九 志第一百六十二 卷二百一十 表第一
卷二百一十一 表第二 卷二百一十二 表第三
卷二百一十三 表第四 卷二百一十四 表第五
卷二百一十五 表第六 卷二百一十六 表第七
卷二百一十七 表第八 卷二百一十八 表第九
卷二百一十九 表第十 卷二百二十 表第十一
卷二百二十一 表第十二 卷二百二十二 表第十三
卷二百二十三 表第十四 卷二百二十四 表第十五
卷二百二十五 表第十六 卷二百二十六 表第十七
卷二百二十七 表第十八 卷二百二十八 表第十九
卷二百二十九 表第二十 卷二百三十 表第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一 表第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二 表第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三 表第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四 表第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五 表第二十六 卷二百三十六 表第二十七
卷二百三十七 表第二十八 卷二百三十八 表第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九 表第三十 卷二百四十 表第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一 表第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第二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第三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四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六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七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第八 卷二百五十 列傳第九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十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二百五十三 傳第十二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第十三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第十四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第十五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十六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第十七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第十八 卷二百六十 列傳第十九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十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第二十一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二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二十三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十四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第二十五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第二十六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十七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十八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三十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第三十一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第三十二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第三十三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第三十四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第三十五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第三十七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第三十八 卷二百八十 列傳第三十九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第四十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第四十一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第四十二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第四十三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四十四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第四十五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六 卷二百八十八列 傳第四十七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四十八 卷二百九十 列傳第四十九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第五十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五十一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第五十二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第五十三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第五十四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第五十五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第五十六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第五十七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三百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三百一 列傳第六十 卷三百二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三百三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三百四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三百五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三百六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三百七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三百八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三百九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三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三百一十一 列傳第七十 卷三百一十二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三百一十三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三百一十四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三百一十五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三百一十六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三百一十八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三百一十九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三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第八十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三百二十八 列卷第八十七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三百三十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九十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第九十一
卷三百三十三 列傳第九十二 卷三百三十四 列傳第九十三
卷三百三十五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
卷三百三十七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三百三十八 列傳第九十七
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第九十八 卷三百四十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 卷三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 卷三百四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
卷三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 卷三百四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六 卷三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
卷三百四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 卷三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九
卷三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 卷三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三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三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三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三百六十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三百六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三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三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三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三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三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三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三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三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三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三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三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三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三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三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三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三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三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三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三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三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卷三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三百八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三百九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三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三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五十一
卷四百三 列傳第一百六十二 卷四百四 列傳第一百六十三
卷四百五 列傳第一百六十四 卷四百六 列傳第一百六十五
卷四百七 列傳第一百六十六 卷四百八 列傳第一百六十七
卷四百九 列傳第一百六十八 卷四百一十 列傳第一百六十九
卷四百一十一 列傳第一百七十 卷四百一十二 列傳第一百七十一
卷四百一十三 列傳第一百七十二 卷四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卷四百一十五 列傳第一百七十四 卷四百一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卷四百一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十六 卷四百一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卷四百一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十八 卷四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七十九
卷四百二十一 列傳第一百八十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卷四百二十三 列傳第一百八十二 卷四百二十四 列傳第一百八十三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卷四百二十六 列傳第一百八十五
卷四百二十七 列傳第一百八十六 卷四百二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卷四百二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卷四百三十 列傳第一百八十九
卷四百三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十 卷四百三十二 列傳第一百九十一
卷四百三十三 列傳第一百九十二 卷四百三十四 列傳第一百九十三
卷四百三十五 列傳第一百九十四 卷四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九十五
卷四百三十七 列傳第一百九十六 卷四百三十八 列傳第一百九十七
卷四百三十九 列傳第一百九十八 卷四百四十 列傳第一百九十九
卷四百四十一 列傳第二百 卷四百四十二 列傳第二百一
卷四百四十三 列傳第二百二 卷四百四十四 列傳第二百三
卷四百四十五 列傳第二百四 卷四百四十六 列傳第二百五
卷四百四十七 列傳第二百六 卷四百四十八 列傳第二百七
卷四百四十九 列傳第二百八 卷四百五十 列傳第二百九
卷四百五十一 列傳第二百一十 卷四百五十二 列傳第二百一十一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十二 卷四百五十四 列傳第二百一十三
卷四百五十五 列傳第二百一十四 卷四百五十六 列傳第二百一十五
卷四百五十七 列傳第二百一十六 卷四百五十八 列傳第二百一十七
卷四百五十九 列傳第二百一十八 卷四百六十 列傳第二百一十九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百二十 卷四百六十二 列傳第二百二十一
卷四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百二十二 卷四百六十四 列傳第二百二十三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卷四百六十六 列傳第二百二十五
卷四百六十七 列傳第二百二十六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百二十七
卷四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百二十八 卷四百七十 列傳第二百二十九
卷四百七十一 列傳第二百三十 卷四百七十二 列傳第二百三十一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卷四百七十四 列傳第二百三十三
卷四百七十五 列傳第二百三十四 卷四百七十六 列傳第二百三十五
卷四百七十七 列傳第二百三十六 卷四百七十八 列傳第二百三十七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第二百三十八 卷四百八十 列傳第二百三十九
卷四百八十一 列傳第二百四十 卷四百八十二 列傳第二百四十一
卷四百八十三 列傳第二百四十二 卷四百八十四 列傳第二百四十三
卷四百八十五 列傳第二百四十四 卷四百八十六 列傳第二百四十五
卷四百八十七 列傳第二百四十六 卷四百八十八 列傳第二百四十七
卷四百八十九 列傳第二百四十八 卷四百九十 列傳第二百四十九
卷四百九十一 列傳第二百五十 卷四百九十二 列傳第二百五十一
卷四百九十三 列傳第二百五十二 卷四百九十四 列傳第二百五十三
卷四百九十五 列傳第二百五十四 卷四百九十六 列傳第二百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