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 宋史

 

卷一百六十三 志第一百一十六

◎職官三 ○吏部 戶部 禮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六部監(jiān)門 六部架閣 吏部 掌文武官吏選試、擬注、資任、遷敘、蔭補、考課之政令,封爵、策勛、賞罰殿最之法。凡文階官之等三十,武選官之等五十有六,幕職州縣官之等七,散官之等九,皆以左右高下分屬于四選。曰尚書左選,文臣京朝官以上及職任非中書首除授者悉掌之。曰尚書右選,武臣升朝官以上及職任非樞密院除授者悉掌之。自初任至幕職州縣官,侍郎左選掌之。自副尉以上至從義郎,侍郎右選掌之。若文武官雖不隸左右選,而職任系中書省、樞密院除授者,其制命誥敕,皆本部奉行。凡應(yīng)注擬、升移、敘復(fù)、蔭補及酬賞、封贈者,所隸審驗格法上尚書省,法例可否不決應(yīng)取裁者,亦如之。若中散大夫、左右武大夫以上合命詞者,列其遷敘資級、歲月、功過上中書省、樞密院畫旨給告,通書本部長、貳及所隸郎官。其屬有曰司封,曰司勛,曰考功。凡官十有三:尚書一人;侍郎一人;郎中、員外郎,尚書選二人,侍郎選各一人,司封、司勛、考功各一人。 舊制有三司,尚書主其一,侍郎二員各主其一,分銓注擬事。其后,但存尚書銓,馀東西銓印存而事廢。淳化中,又置考課院,磨勘幕府州縣功過,引對黜陟。至道二年,以其事歸流內(nèi)銓。判流內(nèi)銓事二人,以御史知雜以上充。掌節(jié)度判官以下州府判司、諸縣令佐擬注對揚、磨勘功過之事。判部事二人,以帶職京朝官或無職事朝官充。凡文吏班秩品命令一出于中書,而小選院即不復(fù)置,本曹但掌京朝官敘服章、申請攝官、訃吊祠祭,及幕府州縣官格式闕簿、辭謝,拔萃舉人兼南曹甲庫之事。流外銓,掌考試附奉諸司人吏而已。南曹掌考驗選人殿最成狀,而送流內(nèi)銓關(guān)試、勾黃、給歷之事。甲庫掌受制敕黃,關(guān)給簽符優(yōu)牒,選人改名廢置之事。初,淳化三年,置磨勘京朝官院。四年,改。太平興國中,置差遣院,至是并入審官院。置知院二人,以御史知雜以上充。(舊以朝官充。)掌考校京朝官殿最,敘其爵秩而詔于朝,分?jǐn)M內(nèi)外任使而奏之。 元豐官制行,六曹尚書、侍郎為長貳,郎官理郡守以上資任者為郎中,通判以下資序者為員外郎。除授皆視寄祿官,高一品以上者為“行”,下一品者為“守”,下二品以下者為“試”,品同者不用行、守、試,馀職準(zhǔn)此。元祐初,置權(quán)尚書,奉賜依守侍郎,班序在試尚書之下,雜壓在左、右常侍之下。又置權(quán)侍郎,如未歷給事中、中書舍人及待制以上者,并帶“權(quán)”字,祿賜比諫議大夫。郎官雖理知州資序,未曾實歷知州及監(jiān)司、開封府推官者,止除員外郎。又詔,職事官除去“行”字一等。又以六曹職事閑劇不等,減定員數(shù),事簡者他司兼領(lǐng),司封、司勛各減郎官一員。紹圣初,詔元豐法以行、守、試制祿三等。元符元年,吏部言:“元祐法,小使臣只降宣紥,但務(wù)從簡,于理未安,請自借職而上依元豐法給告!睆闹3鐚幵,詔:“大宗正丞,大理正,諸寺監(jiān)丞,太學(xué)、武學(xué)、律學(xué)博士,太學(xué)正、錄,諸宮院、諸州教授,堂除外,其吏部闕不許占差已授未赴及初到任人。”二年,詔:“十年不到部者,依《長定格》與降一官;二十年以上,則除其籍!本缚翟昶咴,詔以吏部四選逐曹條例編集板行。八月,臣僚言:“祖宗時未有宗室參部之法,神宗時,始選擇差注一二。崇寧初,立法大優(yōu),宗室參選之日在本部名次之上,既壓年月深遠(yuǎn)勞效顯著之人,復(fù)著名州大郡優(yōu)便豐厚之處。議者頗欲懲革,不注郡守縣令,與在部人通理名次!睆闹 尚書 掌文武二選之法而奉行其制命。凡序位有品,寓祿有階,列爵有等,賜勛有給,分任有職,選官有格,考其功過,計其歲月,辨其位秩,而以序進(jìn)之。凡文臣自京朝官,武臣自大使臣以上,(舊內(nèi)殿崇班以上。)選授、封爵、功賞、課最之事,所隸官分掌其事,兼總于尚書,驗實而后判成。以天下職事員闕具注于籍,月取其應(yīng)選者揭而書之,集官注擬,考閥閱以定其可否。若有疑不能決,小事則申請,大事則稟議于尚書省,應(yīng)論奏者與郎官同請對。大祭祀則奉玉幣以授左仆射,執(zhí)爵以授左丞。舊,尚書為所遷官名,班左丞上。自厘正百司,吏部以金紫光祿大夫,戶、禮、兵、刑、工部以銀青光祿大夫換授,而任六曹尚書者始實領(lǐng)職事。左選分案八,置吏三十;右選分案六,置吏十有六。曰主事、令史,曰書令史,曰守當(dāng)官。二十四司亦如之。南渡初,諸曹長、貳互置,惟吏部備官。紹興八年,依元祐制,六曹皆置權(quán)尚書,以處未應(yīng)資格之人。其屬有侍郎二人,分左、右選。尚書左、右選各置郎中一人,侍郎左、右選各置郎中一人,司封、司勛、考功各一人。郎官分掌其事,而兼總于尚書。左選,掌考校京朝官以上殿最,敘其爵秩,擬內(nèi)外任使而奏授之。分案十二:曰六品,曰七品,曰八品,曰九品,曰注擬,曰名籍,曰掌闕,曰催驅(qū),曰甲庫,曰檢法,曰知雜,曰奏薦賞功司。吏額,主事一人,令史二人,書令史九人,守當(dāng)官一十一人,正貼司一十六人,私名一十二人,楷書二人,法司一人。官告院六部監(jiān)門隸焉。右選,掌大使臣以上差注,材武人有格二十一,及破格出闕,較量功過,奏薦諸軍賞功。分案十:曰大夫,曰副使,曰修武,曰注擬掌闕,曰奏薦賞功,曰開拆,曰名籍,曰甲庫,曰法司,曰知雜。吏額,主事一人,令史二人,書令史九人,守當(dāng)官一十二人,正貼司八人,私名一十人,法司一人。紹熙三年,左司諫謝源明言:“乾道九年詔旨:‘六部應(yīng)承三省、密院批送勘當(dāng)文字,并令本部郎官、長貳按法裁決可否,申上朝廷施行!床坏贸謨啥恕H缁蚴掠幸呻y,及生創(chuàng)無條例者,令長貳據(jù)所見申明將上取旨。乞明詔六曹遵守。”從之。 侍郎 分左右選:左選,掌文臣之未改官者。凡始命而未應(yīng)參部者,皆試而后選。若應(yīng)格,則具歲月歷任功罪及所舉官員數(shù),同郎官引見于便殿,稟奏改官。右選,掌武臣之未升朝者。(舊自供奉官以上。)其職任自親民官至部隊將、監(jiān)當(dāng)官,皆掌其選授注擬之法。凡初仕而試不中等,及已入官而未應(yīng)選者,皆勿注正闕。官制行,尚書、侍郎通治曹事,奏事則同班,惟吏部分領(lǐng)四選。大祭祀則舉玉幣置諸案,薦饌則進(jìn)搏黍,進(jìn)熟則執(zhí)匏爵以授右丞,飲福則奉爵,視朝則執(zhí)文武班簿對立,以待顧問。左選分案十五,置吏四十有三,右選分案八,置吏四十有七。(紹興四年,吏部侍郎葉祖洽言:“侍郎左選,準(zhǔn)元豐朝旨,類姓置簿。左右選理宜一體,右選亦乞置簿拘轄功過!睆闹。建炎四年五月,詔六曹復(fù)置權(quán)侍郎,如元祐故事,滿二年為真。(補外者除待制,未滿,除修撰。)左選,掌承直郎以下擬注州府判司、諸縣令佐、監(jiān)當(dāng)及磨勘功過之事,分案十三。乾道裁減吏額,共置三十五人。右選,掌校副尉以上較試、擬官、行賞、換官,考其殿最,分案十五。乾道裁減吏額,共置四十八人。舊制,吏部除侍郎二員,分典左、右選,總稱吏部侍郎。間命官兼攝,惟稱左選侍郎或右選而已。紹熙三年,謝深甫、張叔椿兼攝,始有侍左侍郎、侍右侍郎之稱。既而林大中、沈揆擢貳尚書,則“侍左”“侍右”徑入除目。相承不改。 郎中 員外郎(尚左 尚右 侍左 侍右)舊主判二人,以朝官充。元豐官制行,置吏部郎中,主管尚書左、右選及侍郎左、右選各一員,參掌選事而分治之。凡郎官,并用知府資序以上人充,未及者為員外郎。建炎四年,詔權(quán)攝、添差郎官并罷。初進(jìn)擬,第云吏部郎官;及擬告身細(xì)御,始直書尚書吏部郎中或員外郎,主管尚書某選,主管侍郎某選。紹興八年,呂希常以監(jiān)六部門兼權(quán)侍右郎官。紹興三十一年,李端明正除尚右郎官,既而何俌、楊倓、費行之除吏部郎官,皆有侍左、侍右、尚左、尚右之稱。自此相承不改。淳熙十六年,光宗即位,詔四選通差,用尚書顏師魯之請也。先是,乾道元年詔:“今后非曾任監(jiān)司、守臣,不除郎官,著為令!弊允丘^學(xué)、寺監(jiān)臣,拘礙資格,遷除不行。郎曹闕員,但得兼攝,旋即外補;間有不次擢用者,則自二著躐升二史,以至從列。其自外召至為郎,則資級已高,曾不數(shù)月,必序進(jìn)卿、少,而郎有正員者益少矣。 司封郎中 員外郎 掌官封、敘贈、承襲之事。凡三師、三公以下至升朝官褒贈祖考、母妻,親王、郡王、內(nèi)外命婦以下保任宗屬、封爵諸親,皆因其位敘而為之等。凡宗室當(dāng)賜名訓(xùn),具抄擬官。凡庶姓孔氏、柴氏、折氏之后應(yīng)承襲者,辨其嫡庶。列爵九等:曰王,曰郡王,曰國公,曰郡公,曰縣公,曰侯,曰伯,曰子,曰男。分國三等:大國二十七,次國二十,小國二百二十。內(nèi)命婦之品五:曰貴妃、淑妃、德妃、賢妃,曰大儀、貴儀、淑儀、淑容、順儀、順容、婉儀、婉容、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曰婕妤,曰美人,曰才人、貴人。外內(nèi)命婦之號十有四:曰大長公主,曰長公主,曰公主,曰郡主,曰縣主,曰國夫人,曰郡夫人,曰淑人,曰碩人,曰令人,曰恭人,曰宜人,曰安人,曰孺人。敘贈之制:三公、宰臣、執(zhí)政、節(jié)度使三代,金紫、銀青光祿大夫二代,馀官一代,皆辨其位序以進(jìn)之。加食邑實封,則視其品之高下,以為戶數(shù)多寡之節(jié)。凡事之可否,與司勛通決于長貳。分案三,設(shè)吏六。元祐元年,中書后省言:“臣僚封贈父母,仍舊制命詞,太中大夫觀察使以上用專詞,馀用海詞!倍,詔:“父及嫡母存,不得請所生母封贈。所生母未封,亦不許先及其妻!苯B圣元年,詔:“宗室換授文官身亡者,通直郎以上贈三官!保ㄔ,以元祐間封贈紊前制,詔并依元豐法。)二年,詔:“寺監(jiān)官雜壓在通直郎之上者,雖系宣教郎,遇大禮封贈。”政和二年,詔:“封母則隨所封五等,(謂如封南陽縣開國男,則隨其爵稱南陽縣男令人,封魏國公,則稱魏國公夫人之類。)應(yīng)婦人不因夫、子得封號,)(謂命官非升朝而母年九十以上,或士庶人婦女年百歲,并特旨若回授者。)或因子孫得封贈,其夫至升朝或非升朝應(yīng)封贈者,并孺人。”宣和二年,臣僚言:“近年有京官任校書郎、正字者得封贈,今則監(jiān)丞未升朝者亦乞依例,蓋緣監(jiān)丞雜壓在校書郎之上,故引以為請,甚無謂也。不獨此爾,又有小使臣偶因薄勞或磨勘轉(zhuǎn)官,遂乞回授封贈父母,實為太濫。望降旨,今后封贈并依舊法,敢有擅更陳乞紊亂典章者,置之典刑,庶幾僥幸者息而名分正矣。”從之。建炎以后并同。 司勛郎中 員外郎 參掌勛賞之事。凡勛級十有二:曰上柱國,正二品;曰柱國,從二品;曰上護(hù)軍,正三品;曰護(hù)軍,從三品;曰上輕車都尉,正四品;曰輕車都尉,從四品;曰上騎都尉,正五品;曰騎都尉,從五品;曰驍騎尉,正六品;曰飛騎尉,從六品;曰云騎尉,正七品;曰武騎尉,從七品。率三歲一遷,必因其除授以加之。凡賞有格。若事應(yīng)賞,從其所隸之司考實以報,則必審核其狀,以格覆之,謂之“有法酬賞”;非格所載,參酌輕重擬定,以上尚書省,謂之“無法酬賞”。若功賞未醉而賞格改易者,輕從舊格,重從新格。錄用前代帝系及勛臣之后,則考其族系而奉行其制命。分案四,置吏十有九。 元祐元年,吏部言:“諸色人援引徼求,入流太冗。應(yīng)工匠伎藝之屬無法入官者,雖有勞績,并止比類支賜,未經(jīng)酬獎?wù)咭嗳缰。”紹圣二年,戶部言:“元豐官制,司勛覆有法式酬賞,無法式者定之。元祐中,有法式者止令所屬勘驗,自后應(yīng)干錢谷,本部指定關(guān)司勛,則是戶部兼司勛之職,請依舊制!睆闹。四年,應(yīng)川峽人任本路差遣者,酬獎減半。政和四年,詔:“司勛行下所屬,將一司一路條制,參照《酬獎格法》,類集參用!庇衷t以詳定國朝勛德臣僚職位姓名送吏部。用工部尚書鄭允中所編傳也。隆興元年省并,以司封郎官兼領(lǐng)。淳熙元年,復(fù)以司農(nóng)寺丞范仲芭兼司勛,未幾改除,復(fù)省。裁減吏額,主事一人,令史一人,書令史四人,守當(dāng)官三人,正貼司四人,私名三人。 考功郎中 員外郎 掌文武官選敘、磨勘、資任、考課之政令。凡命官,隨所隸遷,以其職事具注于歷,給之于其屬州若司,歲書其功過。應(yīng)升遷授者,驗歷按法而敘進(jìn)之;有負(fù)殿,則正其罪罰。以七事考監(jiān)司:一曰舉官當(dāng)否,二曰勸課農(nóng)桑、增墾田疇,三曰戶口增損,四曰興利除害,五曰事失案察,六曰較正刑獄,七曰盜賊多寡。以四善、三最考守令:德義有聞、清謹(jǐn)明著、公平可稱、恪勤匪懈為四善;獄訟無冤、催科不擾為治事之最,農(nóng)桑墾殖水利興修為勸課之最,屏除奸盜、人獲安處、振恤困窮、不致流移為撫養(yǎng)之最。通善、最分三等:五事為上,二事為中,馀為下。若能否尤著,則別為優(yōu)劣,以詔黜陟。凡內(nèi)外官,計在官之日,滿一歲為一考,三考為一任。 磨勘之法,文選官之等四:銀青光祿大夫至朝議大夫,進(jìn)士理八年,非進(jìn)士理十年;通直郎至太中大夫充諫議大夫、待制以上職任者,理三年;朝散大夫至承務(wù)郎,理四年。武選官之等六:遙郡團練使、刺史、合門舍人轉(zhuǎn)左武、右武郎,理十年;武功大夫以下,理七年;橫行武德大夫以下至校尉,理五年;合門祗候初補從義郎以下至承節(jié)郎、承信郎充隨行指使,理四年;承信郎以功補授及宗室觀察使以下祗應(yīng)校尉,理三年;宗室承宣使以下祗應(yīng)校尉,理二年。幕職州縣官之等三:進(jìn)士第一、第二、第三名及第者,一任回改京官;自留守、府判官至縣令,理六考;自軍巡判官至縣尉,理七考。率以法計其歷任歲月、功過而序遷之。凡改服色者以年勞計之。執(zhí)政官、節(jié)度使、銀青光祿大夫以上應(yīng)縊者,覆太常所定行狀,報尚書省官集議以聞。(紹圣四年,河?xùn)|提刑司徐君平奏:“乞凡將集議,前期三日,持考功狀遍示當(dāng)議之官,使先䌷繹而后集于都堂以詢之,庶幾有所見者得以自申,以稱朝廷博謀盡下之意!睆闹。)凡立碑碣名額之事,掌之。舊制,考課院其定殿最皆有考辭。元豐官制行,悉罷。分案十有七,置吏六十有八。 元祐三年,詔:“知州考課法,吏部上其事于尚書省,送中書省取旨賞罰。劣等應(yīng)罰而已沖降者,仍從沖降法。縣令以下,本部專行!绷辏瑯忻茉貉裕骸霸S末,堂除知州軍三年為任,武任依此。元祐初,以成資為任,武臣未曾立法。”詔武臣任六等差遣,川廣成資馀并三十個月為任。建炎以后并同。應(yīng)文武臣磨勘、關(guān)升、資任、較考,定其殿最,別其優(yōu)劣,以詔黜陟予奪;沒則謚,審覆而參定之。凡特恩賜謚,命詞給告,馀給敕。分案十一:曰六品,曰七品,曰八品,曰曹掾,曰令丞,曰從義,曰成忠,曰資任,曰檢法,曰知雜,曰開拆。裁減吏額,主事二人,令史四人,書令史八人,守當(dāng)官十三人,正貼司三人,私名一十人。(淳熙十三年,再共減三人。) 官告院 主管官一員,以京朝官充。(舊制,提舉一人,以知制誥充;判院一人,以帶職京朝官充。)掌吏、兵、勛、封官告,以給妃嬪、王公、文武品官、內(nèi)外命婦及封贈者,各以本司告身印印之。文臣用吏部,武臣用兵部,王公及命婦用司封,加勛用司勛。官制行,四選皆用吏部印,惟蕃官則用兵部印記。凡綾紙幅數(shù)、褾軸名色,皆視其品之高下,應(yīng)奏鈔畫聞?wù)呓o之。令史十五人。 元豐五年,官制所重定《制授敕授奏授告身式》,從之。紹圣元年,吏部言:“元豐法,凡入品者給告身,無品者給黃牒(。元祐中,以內(nèi)外差遣并職事官本等內(nèi)改易或再任者,并給黃牒,乃與無品人等!痹t:“今后帥臣監(jiān)司待制以上知州,并給告,馀依舊!比辏t:“職事官監(jiān)察御史以上因事罷,并給告!痹,吏部言:“元祐法,小使臣只降宣紥,乞自承信郎而上依舊給告。”宣和元年,詔:“官告院立條,凡制造告身法物,應(yīng)用綾錦,私輒放效織造及貿(mào)販服用者,立賞許告! 大抵官告之制,自乾德四年,詔定告身綾紙褾軸,其制闕略。咸平、景德中,兩加潤澤,至皇祐始備。神宗即位,循用皇祐舊格,逮元豐改制,名號雖異,品秩則同,故亦未遑別定;兆诖笥^初,乃著為新格,凡褾帶綱軸等飾,始加詳矣。 凡文武官綾紙五種,分十二等。 色背銷金花綾紙二等。(一等一十八張,滴粉縷金花大犀軸,八荅暈錦褾韜,色帶。三公、三少、侍中、中書令用之。一等一十七張,滴粉縷金花中犀軸,天下樂錦褾犀軸,色帶。左右仆射、使相、王用之。) 白背五色綾紙二等。(一等一十七張,滴粉縷金花,翠毛獅子錦褾韜,玳瑁軸,色帶。知樞密院,兩省侍郎,尚書左右丞,同知、簽書樞密院事,嗣王,郡王,特進(jìn),觀文殿大學(xué)士,太尉,東宮三少,冀、袞、青、徐、揚、荊、豫、梁、雍州牧,御史大夫,宗室節(jié)度使至率府副率之帶皇字者用之。一等一十七張,暈錦褾韜,玳瑁軸,色帶。觀文殿學(xué)士,資政殿大學(xué)士,六尚書,金紫光祿、銀青光祿、光祿大夫,左、右金吾衛(wèi),左、右衛(wèi)上將軍,節(jié)度、承宣、觀察,并用之。) 大綾紙四等。(一等一十五張,暈錦褾,兩面撥花穗草大牙軸,色帶。宣奉、正奉大夫,翰林學(xué)士,資政、端明殿學(xué)士,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閣學(xué)士,左、右散騎常侍,御史中丞,開封尹,六曹侍郎,樞密直學(xué)士,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閣直學(xué)士,正議、通奉大夫,諸衛(wèi)上將軍,太子賓客,詹事,侯,用之。一等十二張,法錦褾,兩面撥花細(xì)牙軸,色帶。給事中,中書舍人,通議大夫,司成,左、右諫議大夫,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閣待制,太中大夫,秘書、殿中監(jiān),伯,用之。一等一十張,法錦褾,撥花常使大牙軸,色帶。中大夫,七寺卿,京畿、三路轉(zhuǎn)運使,發(fā)運使,中奉、中散大夫,通侍大夫,樞密都承旨,祭酒,太常、宗正少卿,秘書、殿中少監(jiān),正侍、中侍大夫,入內(nèi)內(nèi)侍省內(nèi)侍省、都知,諸州刺史,中亮、中衛(wèi)大夫,防御、團練使,太子左、右庶子,諸衛(wèi)大將軍,附馬都尉,典樂,子,用之。一等八張,盤球錦褾,大牙軸,色帶。七寺少卿,朝議、奉直大夫,左、右司郎中,司業(yè),開封少尹,少府、將作、軍器監(jiān),都水使者,拱衛(wèi)大夫,太子詹事,左、右諭德,左武、右武大夫,入內(nèi)內(nèi)侍省、內(nèi)侍省副都知,樞密承旨、副都承旨,諸房副承旨,起居郎、舍人,侍御史,左、右司員外郎,六曹郎中,朝請、朝散、朝奉大夫,京畿、三路轉(zhuǎn)運副使,諸路轉(zhuǎn)運使、副使,知上州,提舉三路保甲,入內(nèi)內(nèi)侍省、內(nèi)侍省押班,武功至武翼大夫,開封左、右司錄事,蕃官使臣,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諫、正言,監(jiān)察御史,和安大夫至翰林良醫(yī),男,用之。內(nèi)殿中侍御史、監(jiān)察御史用九張,蕃官使臣用大錦褾,背帶,此其小異者也。) 中綾紙二等。(一等七張,中錦褾,中牙軸,青帶。諸司員外郎,朝請朝散、朝奉郎,少府、將作、軍器少監(jiān),諸衛(wèi)將軍,太子侍讀、侍講,中亮、中衛(wèi),左武、右武郎中,知下州,諸路提點刑獄,發(fā)運判官,提點鑄錢,承議郎,武功至武翼郎,太子中允、舍人,親王府翊善、贊讀、侍讀,符寶郎,太常、中正、秘書、殿中丞,六尚奉御,大理正,著作郎,通事舍人,太子諸率府率,直龍圖閣,開封府諸曹事,大晟府樂令,直秘合,崇政殿說書,和安郎至翰林醫(yī)正,用之。一等六張,中錦褾,中牙軸,青帶。奉議郎,七寺丞,秘書郎,太常博士,著作佐郎,國子、少府、將作、軍器、都水監(jiān)承,國子博士,大理司直評事,修武、敦武郎,通直郎,內(nèi)常侍,轉(zhuǎn)運判官,提舉學(xué)士,諸州通判,御史臺檢法官、主簿,九寺主簿,親王記室,閣門祗候,樞密院逐房副承旨,從義、秉義郎,太學(xué)、武學(xué)博士,開封諸曹掾,陵臺令,兩赤縣令,忠訓(xùn)、忠翊郎,節(jié)度、防御、團練副使,行軍司馬,太醫(yī)正,太史局令、正、丞、五官正,翰林醫(yī)官,辟廱博士,太子諸率府副率,用之。) 小綾紙二等。(一等五張,黃花錦褾,角軸,青帶。校書郎,正字,宣教郎,太常寺協(xié)律、奉禮郎,太祝,郊社、太官令,律學(xué)博士,國子、少府、將作、軍器、都水監(jiān)主簿,宣幾郎,保義、成忠郎,太學(xué)正、錄,律學(xué),承事、承奉、承務(wù)、承信、承、節(jié)郎,門下、中書省錄事,尚書省都事,三省、樞密院主事,辟廱正、錄,用之。一等五張,黃花錦褾,次等角軸,青帶。幕職、州縣官,三省樞密院令史、書史,流外官,諸州別駕、長史、司馬、文學(xué)、司士、助教,技術(shù)官,用之。 凡宮掖至外命婦羅紙七種,分十等: 遍地銷金龍五色羅紙二等。(一等一十八張,韜帶,兩面銷金云鳳褾,紅絲綱子,金樣鈒花涂帉錔,滴粉縷金花鳳大犀軸。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用之。一等一十七張,韜帶,兩面銷金云鳳褾,紅絲網(wǎng)子,金樣鈒花涂帉錔,滴粉縷金花鳳子中犀軸。貴儀、淑儀、淑容、順儀、順容、婉儀、婉容、內(nèi)宰用之。 遍地銷金鳳子五色羅紙二等。(一等一十五張,韜帶,銷金鳳子褾,紅絲綱子,金涂銀帉錔,滴粉縷金云鳳玳瑁軸。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副宰用之。一等一十二張,韜帶,銷金盤鳳標(biāo),紅絲網(wǎng)子,金涂銀帉錔,滴粉金云鳳玳瑁軸。婕妤、才人、貴人、美人用之。 銷金團窠花五色羅紙二等。(一等一十張,八荅暈錦逯韜,色帶,紫絲網(wǎng)子,銀帉錔,滴粉縷金葵花玳瑁褾軸。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功,宮正,內(nèi)史,宰相曾祖母、祖母、母、妻,親王妻,用之。一等八張,翠色獅子錦標(biāo)韜,色帶,紫絲網(wǎng)子,銀帉錔,滴粉縷金梔子花玳瑁軸?ぶ鳎h主,國夫人,內(nèi)命婦,郡夫人,執(zhí)政官祖母、母、妻,用之。) 銷金大花五色羅紙一等。(七張,云雁錦褾韜,色帶,紫絲網(wǎng)子,銀帉錔,滴粉縷金玳瑁軸。寶林御女,采女,二十四司典掌,尚書省掌籍、掌樂,主管仙韶,用之。) 金花五色羅紙一等。(七張,法錦褾韜,色帶,紫絲網(wǎng)子,銀帉錔,縷金玳瑁軸?し蛉,郡君,宗室妻,朝奉大夫、遙郡刺史以上母妻,升朝官母,諸班直都虞候、指揮使、禁軍都虞候、軍都虞候、御前忠佐母,蕃官母妻,諸神廟夫人,用之。) 五色素羅紙一等。(七張,錦褾韜,色帶,紫絲綱子,銀帉錔,大牙軸。宗室女,升朝官妻,諸班直都虞候、指揮使、禁軍都虞候、軍都指揮使、忠佐妻,用之。) 凡內(nèi)外軍校封贈綾紙三種,分四等: 大綾紙二等。(一等七張,法錦褾,大牙軸,青帶。遙郡刺史以上用之。一等七張,大錦褾,大牙軸,青帶。藩方指揮使、御前忠佐馬步軍都副都軍頭、馬步軍都軍頭、藩方馬步軍都指揮使用之。內(nèi)帶遙郡者,法錦褾,色帶。) 中陵紙一等。(五張,中錦褾,中牙軸,青帶。都虞候以上諸班指揮使,御前忠佐馬步軍副都軍頭,藩方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都虞候,用之。內(nèi)加至爵邑者,用大綾紙,大牙軸,大錦褾。) 小綾紙一等。(五張,黃花錦褾,次等角軸,青帶。諸軍指揮使以下用之。如加至爵邑者,同上。)凡封蠻夷酋長及蕃長綾紙兩種,各一等: 五色銷金花綾紙一等。(一十八張,翠色獅子錦褾,法錦韜,紫絲網(wǎng)子,銀帉)錔,滴粉縷金牡丹花玳瑁軸,色帶。南平、占城、真臘、阇婆國王用之。 中綾紙一等。(七張,法錦褾,中牙軸,青帶。藩蠻官承襲、轉(zhuǎn)官用之。) 大觀并歸尚書省,政和仍歸吏部。(差主管官。)建炎元年,詔:“文臣太中大夫、武臣正任觀察使及宗室南班官以上給告,以下并給敕!比,詔逐等依舊給告。紹興二年,詔:“四品以下官及職事官監(jiān)察御史以上,官告并用錦褾外,其馀官并封贈權(quán)用纈羅代充!笔哪辏急M用錦。其后,又詔內(nèi)外命婦、郡夫人以上,乃得用網(wǎng)袋及銷金,其馀則否。至二十六年,詔內(nèi)外文武臣僚告敕并依大觀格式制造。裁減吏額,共置二十九人。(淳熙十三年又減五人。) 戶部 國初,以天下財計歸之三司,本部無職掌,止置判部事一人,以兩制以上充,以受天下上貢,元會陳于庭。元豐正官名,始并歸戶部。掌天下人戶、土地、錢谷之政令,貢賦、征役之事。以版籍考戶口之登耗,以稅賦持軍國之歲計,以土貢辨郡縣之物宜,以征榷抑兼并而佐調(diào)度,以孝義婚姻繼嗣之道和人心,以田務(wù)券責(zé)之理直民訟,凡此歸于左曹。以常平之法平豐兇、時斂散,以免役之法通貧富、均財力,以伍保之法聯(lián)比閭、察資賊,以義倉振濟之法救饑饉、恤艱扼,以農(nóng)田水利之政治荒廢、務(wù)稼穡,以坊場河渡之課酬勤勞、省科率,凡此歸于右曹。尚書置都拘轄司,總領(lǐng)內(nèi)外財賦之?dāng)?shù),凡錢谷帳籍,長貳選吏鉤考。其屬三:曰度支,曰金部,曰倉部。 熙寧中,以知樞密院陳升之、參知政事王安石制置條例,建官設(shè)屬,取三司條例看詳,具所行事付之。三年,罷歸中書,以常平、免役、農(nóng)田、水利新法歸司農(nóng),以胄案歸軍器監(jiān),修造歸將作監(jiān),推勘公事歸大理寺,帳司、理欠司歸比部,衙司歸都官,坑冶歸虞部,而三司之權(quán)始分矣。元豐官制行,罷三司歸戶部左、右曹,而三司之名始泯矣。凡官十有三:尚書一人,侍郎二人,郎中、員外郎,左右曹各二人,度支、金部、倉部各二人。 元佑初,門下侍郎司馬光言:“天下錢谷之?dāng)?shù),五曹各得支用,戶部不知出納見在,無以量入為出。乞令尚書兼領(lǐng)左、右曹,錢谷財用事有散在五曹、寺監(jiān)者,并歸戶部,使尚書周知其數(shù),則利權(quán)歸一;若選用得人,則天下之財庶幾可理!痹t尚書省立法。三年,三省言:、大理寺右治獄并罷,依三司舊例,戶部置推勘檢法官,治在京官司凡錢谷事,增置干當(dāng)公事二員!苯B圣元年,罷戶部干當(dāng)公事,置提舉、管干官,復(fù)行免役、義倉,厘正左、右曹職,依元定官制。三年,右曹令侍郎專領(lǐng),尚書不與。建中靖國元年,復(fù)干當(dāng)公事官二員。政和二年五月,詔依神宗官制,委右曹侍郎專主行常平,自今許本部直達(dá)奏裁。又詔依熙、豐舊制,本部置都拘轄司,總領(lǐng)戶、度、金、倉四部財賦。宣和六年,詔戶部辟官依元豐法。 尚書 侍郎 掌軍國用度,以周知其出入盈虛之?dāng)?shù)。凡州縣廢置,戶口登耗,則稽其版籍;若貢賦征稅,斂散移用,則會其數(shù)而頒其政令焉。凡四司所治之事,侍郎為之貳,郎中、員外郎參領(lǐng)之,獨右曹事專隸所掌侍郎。若事屬本曹,郡縣監(jiān)司不能直者,受其訟焉。大饗祀薦饌,則尚書奉俎,飲福則徹之。朝會則奏貢物。左曹分案五,置吏四十;右曹分案五,置吏五十有六。建炎兵興,嘗以知樞密院張愨提領(lǐng)措置戶部財用,后遷中書侍郎,仍兼之。五年,復(fù)以參知政事孟庾提領(lǐng)措置。后罷,專委戶部長貳。左曹分案三:曰戶口,掌凡諸路州縣戶口升降,民間立戶分財,科差人丁,典賣屋業(yè),陳告戶絕,索取妻男之訟。曰農(nóng)田,掌農(nóng)田及田訟務(wù)限,奏豐稔,驗水旱蟲蝗,勸課農(nóng)桑,請佃地土,令佐任滿賞罰,繳奏諸州雨雪,檢按災(zāi)傷逃絕人戶。曰檢法,掌凡本部檢法之事,設(shè)科有三:曰二稅,掌受納、驅(qū)磨、隱匿、支移、折變。曰房地,掌諸州樓店務(wù)房廊課利,僧道免丁錢及土貢獻(xiàn)物。曰課利,掌諸軍酒課,比較增虧,知、通等職位姓名,人戶買撲鹽場酒務(wù)租額酒息,賣田投納牙契。外有開拆、知雜司。右曹分案六:曰常平,掌常平、農(nóng)田水利及義倉振濟,戶絕田產(chǎn),居養(yǎng)鰥、寡、孤、獨之事。曰免役,曰坊場,曰平準(zhǔn),各隨其名而任其事。曰檢法,曰知雜。裁減吏額,左曹四十人,右曹三十人。淳熙十年,詔左藏南庫撥隸戶部。舊制,戶部侍郎二人,中興初,止除長貳、各一員,或止除尚書若侍郎一員。紹興四年七月,詔戶部侍郎二員,通治左、右曹,自此相承不改。 郎中(左曹 右曹) 員外郎 掌分曹治事。建炎三年,詔省并郎曹,惟戶部五司以職事煩劇不并,仍各置一員。紹興中,專置提舉帳司,總天下帳狀,以戶部左曹郎官兼之。右曹歲具常平錢物總數(shù),每秋季具冊以聞。初置主管左、右曹,總稱戶部郎官。紹興七年,閻彥昭以太府寺丞兼左曹郎官。紹興三十二年,徐康正除左曹郎官,自是相承不改。是年,又詔:“戶部事有可疑難裁決者,許長貳與眾郎官聚議,文字皆令連書,有定議,然后付本曹行遣! 度支郎中 員外郎 參掌計度軍國之用,量貢賦稅租之入以為出。凡軍須邊備,會其盈虛而通其有無。若中外祿賜及大禮賞給,皆前期以辨。歲終,則會諸路財用出入之?dāng)?shù)奏于上,而以其副申尚書省。凡小事則擬畫,大事諮其長貳;應(yīng)申請更改舉行勘審者,則先檢詳供具。分案六,置吏五十有一。凡上供有額,封樁有數(shù),科買有期,皆掌之。有所漕運,則計程而給其直。凡內(nèi)外支供及奉給驛券,賞賜衣物錢帛,先期擬度,時而予之。分案五:曰度支,曰發(fā)運,曰支供,曰賞賜,曰知雜。乾道四年,置會稽都籍,度支掌之。裁減吏額,置五十人。淳熙十三年,又減四人。 金部郎中 員外郎 參掌天下給納之泉幣,計其歲之所輸,歸于受藏之府,以待邦國之用。勾考平準(zhǔn)、市舶、榷易、商稅、香茶、鹽礬之?dāng)?shù),以周知其登耗,視歲額增虧而為之賞罰。凡綱運不濡滯及負(fù)折者,計程帳催理。凡造度、量、權(quán)、衡,則頒其法式。合同取索及奉給、時賜,審覆而供給之。分案六:曰左藏,日右藏,曰錢帛,曰榷易,曰請給,曰知雜。裁減吏額,共置六十人。淳熙十三年,又減四人。 倉部郎中 員外郎 參掌國之倉庾儲積及其給受之事。凡諸路收糴折納,以時舉行;漕運上供封樁,以時催理;應(yīng)供輸中都而有登耗,則比較以聞。歲以應(yīng)用芻粟前期報度支,均定支移、折變之?dāng)?shù)。其在河北、陜西、河?xùn)|路者,書其所支歲月,季一會之。若內(nèi)外倉場帳籍供申愆期,則以法究治。分案六,置吏二十有四。元祐元年四月,省郎官一員,十月復(fù)置。分案六:曰倉場,曰上供,曰糶糴,曰給納,曰知雜,曰開拆。建炎三年,罷司農(nóng)寺歸倉部。紹興四年復(fù)舊。裁減吏額,共置二十五人,續(xù)又減二人。 禮部 掌國之禮樂、祭祀、朝會、宴饗、學(xué)校、貢舉之政令。祭之名有三:天神曰祀,地祇曰祭,宗廟曰饗。又有大祀、中祀、小祀之別。幣玉、牲牢、器服,各從其等。凡雅樂,以六律、六同合陰陽之聲為樂律,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為樂器,宮架八佾,特架六佾,分武文先后之序為樂舞,其所歌為樂章。若有事于南北效、明堂,籍田、禘祫太廟,薦享景靈宮,酌獻(xiàn)陵園,及行朝貢、慶賀、宴樂之禮,前期飭有司辨具,閱所定儀注,以舊章參考其當(dāng)否,上尚書省,冊寶及封冊命禮亦如之。凡禮樂制度有所損益,小事則同太常寺,大事則集侍從官、秘書省長貳或百官,議定以聞。凡天下選士,具注于籍,三歲貢舉,與夫?qū)W校試補三舍生。掌后妃、親王以下推恩,公主下嫁,宗室冠、婚、喪、葬之制,及賜旌節(jié)、章服、冠帔、門戟,旌表孝行之法。若印記、圖書、表疏之事皆掌焉。大祥瑞,則朝參官以上詣閣門表賀,馀于歲終條奏。 舊屬禮儀院,判院一人,以樞密院使、參知政事充;知院,以諸司三品以上充。主吏無定數(shù),擇三司京朝百司胥史充。禮部止設(shè)判部一人,掌科舉,補奏太廟郊社齋郎、室長、掌坐,都省集議,百官謝賀章表,諸州申祥瑞,出入內(nèi)外牌印之事。兼領(lǐng)貢院,掌受諸州解發(fā)進(jìn)士諸科名籍及其家保狀、文卷,考驗戶籍、舉數(shù)、年齒而藏之。若朝廷遣官知舉,則主判官罷,事畢,以知舉官卑者一員主判。元豐官制行,悉歸禮部。其屬三:曰祠部,曰主客,曰膳部。設(shè)官十:尚書、侍郎各一人,郎中、員外郎四司各一人。元祐初,省祠部郎官一員,以主客兼膳部。紹圣改元,主客、膳部互置郎官兼領(lǐng)。建炎以后并同。 尚書 掌禮樂、祭祀、朝會、宴享、學(xué)校,貢舉之政令,侍郎為之貳,郎中、員外郎參領(lǐng)之。凡講議制度,損益儀物,則審覆有司所定之式,以次諮決,而質(zhì)于尚書省。大祭祀則省牲,鼎鑊視滌濯,薦腥則奉籩豆、簠簋,及飲福徹之,稞則奉瓚臨鬯。凡天地、宗廟、陵園之祀,后妃、親王、將相封冊之命,皇子加封,公主降嫁,稽其彝章以詔上下而舉行之。朝廷慶會宴樂,宗室冠、婚、喪、祭,蕃使去來宴賜,與夫經(jīng)筵、史館、賜書、修書之禮,例皆同奉常講求參酌,而定其儀節(jié)。三歲貢舉,學(xué)校試補諸生,皆總其政。旌節(jié)章服之頒,祥瑞表奏之進(jìn),凡關(guān)于禮樂者,皆掌之。建炎三年,詔鴻臚、光祿寺并歸于禮部,太常、國子監(jiān)亦隸焉。分案五:曰禮樂,曰貢舉,曰宗正奉使帳,曰封冊表奏,曰檢法。各隨其名而治其事。裁減吏額,四十五人。(續(xù)又減四人。) 侍郎 奏中嚴(yán)外辦,同省牲及視饌腥熟之節(jié)。祼),受瓚奉盤。歲祀昊天上帝,祭皇地祇,與尚書迭為亞獻(xiàn)。祭太社、太稷、神州地祇,則迭為初獻(xiàn)。祀九宮貴神、五帝、感生帝、朝日、夕月、蠟祭東西方亦如之。大朝會,則尚書奏藩國貢物。凡慶賀若謝,則郎中、員外郎分撰表文。祠事,與太常少卿、祠部官迭為終獻(xiàn)或亞獻(xiàn)。親郊,自景靈宮朝獻(xiàn)太廟朝享至望燎禮畢,乘輿還內(nèi),皆奏解嚴(yán)。分案十,置吏三十有五。南渡,諸曹長、貳互置。紹興七年,禮部置侍郎二員。隆興元年,詔:“除尚書不常置外,禮部侍郎置一員! 郎中 員外郎 元豐,郎官、員外郎參領(lǐng)禮樂、祭祀、朝會、宴享、學(xué)校、貢舉之事。有所損益,則審訂以次諮決。凡慶會若謝,掌撰表文。與祠部、主客、膳部并列為四。建炎三年,并省郎曹,禮部領(lǐng)主客,祠部領(lǐng)膳部。隆興元年,復(fù)詔禮部、祠部一員兼領(lǐng),自是并行四司之事矣。通置吏五十四人。 祠部郎中 員外郎 掌天下祀典、道釋、祠廟、醫(yī)藥之政令。月奏祠祭、國忌、休暇之日。每歲大祀忌日,大忌前一日,皆不坐。元日、冬至、寒食假各七日。天慶、先天、降圣節(jié)各五日。誕圣節(jié)、正七月望、夏至、臘各三日。天祺、天貺節(jié)、人日、中和、二社、上巳、端午、三伏、七夕、授衣、重九、四立、春秋分及每旬假各一日。若神祠封進(jìn)爵號,則覆太常所定以上尚書省。凡宮觀、寺院道釋,籍其名額,應(yīng)給度牒,若空名者毋越常數(shù)。初補醫(yī)生,令有司試藝業(yè),歲終校全失而賞罰之。分案五,置吏二十有一。 主客郎中 員外郎 掌以賓禮待四夷之朝貢。凡郊勞、授館、宴設(shè)、賜予,辨其等而以式頒之。至則圖其衣冠,書其山川風(fēng)俗。有封爵禮命,則承詔頒付。掌嵩、慶、懿陵祭享,崇義公承襲之事。分案四,置吏七。(元祐六年七月,兵部言:“《兵部格》,掌蕃夷官授官;《主客令》,蕃國進(jìn)奉人陳乞轉(zhuǎn)授官職者取裁。即舊應(yīng)除轉(zhuǎn)官者,報所屬看詳。舊來無例,創(chuàng)有陳乞,曹部職掌未一,久遠(yuǎn)互失參驗,自今不以曾未貢及例有無,應(yīng)緣進(jìn)奉人陳乞,授官加恩,令主客關(guān)報兵部!睆闹。) 膳部郎中 員外郎 掌牲牢、酒醴、膳羞之事。凡所用物,前期計度,以關(guān)度支。若祭祀、朝會、宴享,則同光祿寺官視其善否,酒成則嘗而后進(jìn)。季冬命藏冰,春分啟之,以待供賜。分案七,置吏九。 兵部 掌兵衛(wèi)、儀仗、鹵簿、武舉、民兵、廂軍、土軍、蕃軍,四夷官封承襲之事,輿馬、器械之政,天下地土之圖。凡儀衛(wèi),大朝會用黃麾大仗;文德殿視朝及冊命王公大臣,用黃麾半仗;紫宸殿受外國使朝,用黃麾角仗;文德殿發(fā)冊,用黃麾細(xì)仗。鹵簿有大駕、法駕、小駕,皆掌其數(shù)及行列先后之儀,為圖以授有司。凡武選之制,仿貢舉之法。凡聯(lián)其什伍而教之以戰(zhàn)為民兵,材不中禁衛(wèi)而足以執(zhí)役為廂軍,就其鄉(xiāng)井募以御盜為土軍,以老疾而裁其功力之半為剩員。團結(jié)以御戎為洞丁,為義軍、弩手;屬羌分隸邊將為蕃兵。籍其名數(shù)而頒其禁令。大將出征,奏捷則告于廟,破賊則露布以聞。凡招置廂、禁軍及州郡屯營,三衙遷補,守戍軍吏轉(zhuǎn)補,文武官白直、宣借,皆掌之。其屬三:曰職方,曰駕部,曰庫部。舊判部事一人,以兩制充。掌三駕儀仗、鹵簿圖、春秋釋奠武成王廟及武舉,歲終以義軍、弓箭手戶數(shù)上于朝。國初,掌千牛備身,殿中省進(jìn)馬籍。元豐設(shè)官十,尚書、侍郎各一,四司郎中、員外郎各一。元祐初,省駕部郎中一員,以職方兼庫部。紹興改元,詔職方、庫部互置郎官一員兼。 尚書 掌兵衛(wèi)、武選、車輦、甲械、廄牧之政令。以天下郡縣之圖而周知其地域。凡陳鹵簿,設(shè)仗衛(wèi),飭官吏整肅,蕃夷除授,奉行其制命。凡軍兵以名籍統(tǒng)隸者,閱習(xí)按試,選募遷捕,及武舉、校試之事,皆總之。侍郎為之貳,郎中、員外郎參掌之。大禮,則尚書充鹵簿使;大祀,奉魚牲及俎;視朝,則侍郎執(zhí)班簿對立;小祀,則郎中、員外郎薦俎并徹。分案九,置吏四十有七。凡蕃夷屬戶授官、封襲之事皆掌之。建炎三年,并衛(wèi)尉寺隸焉。分案十:曰賞功,曰民兵衛(wèi),曰廂兵,曰人從看詳,曰帳籍告身,曰武舉,曰蕃官,曰開拆,曰知雜,曰檢法。乾道裁減吏額,共置三十人。續(xù)詔:“將下班祗應(yīng)并進(jìn)義校尉、守闕進(jìn)義副尉、進(jìn)武校尉、守闕進(jìn)武副尉并隸兵部,許于殿前司抽差下班祗應(yīng),文字人吏六名,赴部行遣! 侍郎 掌貳尚書之事。南渡,長貳互置,續(xù)置侍郎二員,紹興常置一員。 郎中 員外郎 參掌本部長貳之事。建炎三年,詔兵部兼職方,駕部兼庫部。隆興元年,詔駕部、兵部郎官共一員兼領(lǐng),自是四司合為一矣。厥后間或并置,若從軍或?qū)⒚谕,則假以為寵焉。 職方郎中 員外郎 掌天下圖籍,以周知方域之廣袤,及郡邑、鎮(zhèn)砦道里之遠(yuǎn)近。凡土地所產(chǎn),風(fēng)俗所尚,具古今興廢之因,州為之籍,遇閏歲造圖以進(jìn)。四夷歸附,則分隸諸州,度田屋錢糧之?dāng)?shù)以給之。分案三,置吏五。舊判司事一人,以無職事朝官充,掌受閏年圖經(jīng)。國初,令天下每閏年造圖納儀鸞司。淳化四年,令再閏一造;咸平四年,令上職方。轉(zhuǎn)運畫本路諸州圖,十年一上。紹熙三年,職方、駕部吏額通入兵部、庫部,并作四十二人。 駕部郎中 員外郎 掌輿輦、車馬、驛置、廄牧之事。大禮,戒有司具五輅。凡奉使之官赴闕,視其職治給馬如格。官文書則量其遲速以附步馬急遞。總內(nèi)外監(jiān)牧,籍其租入多寡、孳產(chǎn)登耗。凡市馬于四夷者,溢歲額則賞之。分案六,置吏十有三。建炎三年,并太仆寺隸焉。 庫部郎中 員外郎 掌鹵簿、儀仗、戎器、供帳之事,國之武庫隸焉。凡內(nèi)外甲仗器械,造作繕修,皆有法式。若御大慶、文德殿,應(yīng)用鹵簿名數(shù),前期以戒有司。祭祀、喪葬,則給以等差?傂l(wèi)尉寺金吾仗司兵匠之?dāng)?shù),考其功罪、歲月而以法升降之。分案四,置吏九。 刑部 掌刑法、獄訟、奏讞、赦宥、敘復(fù)之事。凡斷獄本于律,律所不該,以敕、令、格式定之。凡律之名十有二:曰名例,曰禁衛(wèi),曰職制,曰戶婚,曰廄庫,曰擅興,曰盜賊,曰斗訟,曰詐偽,曰雜律,曰捕亡,曰斷獄。禁于未然之謂令,施于已然之謂敕,設(shè)于此而使彼至之之謂格,設(shè)于此而使彼效之之謂式。其一司一路海行所不該者,折而為專法。若情可矜憫而法不中情者讞之,皆閱其案狀,傳例擬進(jìn)。應(yīng)詔獄及案劾命官,追命奸盜,以程督之。審覆京都辟囚,在外已論決者,摘案檢察。凡大理、開封、殿前馬步司獄,糾正其當(dāng)否;有辯訴,以情法與奪、赦宥、降放、敘雪。若命官牽復(fù),則以期數(shù)定之。其屬三:曰都官,曰比部,曰司門。設(shè)官十有三:尚書一人,侍郎二人:郎中、員外郎,刑部各二人,都官、比部、司門各一人。 國初,以刑部覆大辟案。淳化二年,增置審刑院,知院事一人,以郎官以上至兩省充,詳議官以京朝官充,掌詳讞大理所斷案牘而奏之。凡獄具上,先經(jīng)大理,斷讞既定,報審刑,然后知院與詳議官定成文草,奏記上中書,中書以奏天子論決。大中祥符二年,置糾察刑獄司,糾察官二人,以兩制以上充。凡在京刑禁,徒以上即時以報;若理有未盡或置淹恤,追覆其案,詳正而駁奏之。凡大辟,皆錄問。熙寧三年,詔:“詳議、詳斷、詳覆官,初入以三年為任,次以三十月為任,欲出者聽前任滿半年指闕注官,滿三任者堂除!卑四辏T詳議、詳斷官親書節(jié)案,止令節(jié)略付吏,仍減議官一、斷官二。元豐二年,知院安燾言:“天下奏案,益多于往時。自熙寧八年減議官、斷官,力既不足,故事多疏謬!痹鲈斪h官一,刑部增詳斷官一。三年八月,詔:“省審刑院歸刑部。以知院官判刑部,掌詳議、詳覆司事。刑部主判官為同判刑部,掌詳斷司事,審刑議官為刑部詳議官!惫僦菩,悉罷歸刑部。 元佑元年,省比部郎官一員,以都官兼司門。五月,三省言:“舊制,糾察在京刑獄以察違慢,自罷歸刑部,無復(fù)申明糾舉之制,請以御史臺刑察兼領(lǐng)。其御史臺刑獄,令尚書省右司糾察!睆闹。刑部舊有詳覆案,自官制行,歸諸路提刑司,至是復(fù)置。四年,并制勘、體量為一案。紹圣元年,詔都官、司門互置郎官一員。崇寧二年十二月,詔:“刑部尚書通治左右曹,侍郎一治左曹,一治右曹,如獨員,即通治,馀并依官制格令! 尚書 掌天下刑獄之政令。凡麗于法者,審其輕重,平其枉直,而侍郎為之貳。應(yīng)定奪、審覆、除雪、敘復(fù)、移放,則尚書專領(lǐng)之;制勘、體量、奏讞、糾察、錄問,則長貳治之;而郎中、員外郎分掌其事。有司更定條法,則覆議其當(dāng)否。凡聽訟獄或輕重失中,有能駁正,詔其賞罰。若頒赦宥,則糾官吏之稽違者;大祀,則尚書涖誓,薦熟則奉牲。大禮肆赦,則侍郎授赦書付有司宣讀,承旨釋囚。分案十二,置吏五十有二。紹興后,分案十三:曰制勘,掌凡根勘諸路公事;曰體量,掌凡體究之事;曰定奪,掌訴雪除落過名;曰舉敘,掌命官敘復(fù);曰糾察,掌審問大辟;曰檢法,掌供檢條法;曰頒降,掌頒條法降赦;曰追毀,掌斷罰追毀宣敕;曰會問,掌批會過犯;曰詳覆,掌諸路大辟帳狀;曰捕盜;曰帳籍,掌行在庫務(wù)、理欠帳籍;曰進(jìn)擬,掌進(jìn)斷案刑名文書。裁減吏額,置三十五人。 侍郎 舊制,應(yīng)定奪、審覆、除雪、敘復(fù)、移放,尚書專領(lǐng)之。若制勘、體量、奏讞、糾察、錄問,長貳通治之。南渡,長貳互置。隆興常置一員。淳熙十六年,依崇寧專法,奏獄及法令事,請大理寺官赴部共議之,用侍郎吳博古之說也。 郎中 員外郎 各二人,分左右廳,掌詳覆、敘雪之事。建炎三年,刑部郎官以二員為額,關(guān)掌職事,初無分異。紹興二十六年,詔依元豐舊法,分廳治事。先是,右司汪應(yīng)辰言:“刑部郎官分為左右,左以詳覆,右以敘雪,同僚異事,祖宗有深意。倘初無分異,則有不當(dāng)于理者,孰為追改?乞遵用舊制,要使官各有守,人各有見,參而用之,以稱欽恤之意!睆闹粤罱窈蠓麓。 都官郎中 員外郎 掌徒流,配隸。凡天下役人與在京百司吏職皆有籍,以考其役放及增損廢置之?dāng)?shù)。若定差副尉,(舊為軍大將。)則計其所歷,而以役之輕重均其勞逸,給印紙書其功過,展減磨勘歲月。元祐八年,以綱運差使關(guān)歸吏部,省副尉員三百。紹圣間,復(fù)其額,及元豐押綱法,歸都官。崇寧二年二月,復(fù)配隸案。先是,元豐中,都官有吏籍、配隸案,元祐中,罷之。因刑部有請,乃詔如舊。六月,侍郎劉賡奏:“副尉差遣有立定優(yōu)重等第,都官條雖特旨亦許執(zhí)奏,乞申嚴(yán)其禁!睆闹。分案四,置吏十有八。建炎三年,詔比部兼司門。隆興元年,詔都官、比部共置一員。自此都官兼比部司門之事。分案五:曰差次,曰磨勘,曰吏籍,曰配隸,曰知雜,各因其名而治其事。裁減吏額,置十二人。(淳熙十三年,減三人。) 比部郎中 員外郎 掌勾覆中外帳籍。凡場務(wù)、倉庫出納在官之物,皆月計、季考、歲會,從所隸監(jiān)司檢察以上比部,至則審覆其多寡登耗之?dāng)?shù),有陷失,則理納。鉤考百司經(jīng)費,有隱昧,則會問同否而理其侵負(fù)。舊帳案隸三司,自治平中至熙寧初,凡四年帳未鉤考者已逾十有二萬,錢帛、芻粟積虧不可勝計。五年十一月,曾布奏以四方財賦當(dāng)有簿書文籍,以鉤考其給納登耗多寡。遂置提舉帳司,選人吏二百人,驅(qū)磨天下帳籍,并選官吏審覆。七年二月,詔帳司每歲具天下財用日出入數(shù)以聞。元豐初年,詔:“諸路財賦出入,自今三年一供,著為令!惫僦菩校迤涫職w比部。元祐元年七月,用司馬光奏,悉總于戶部。三年,厘正倉部,勾覆、理欠、憑由案及印發(fā)鈔引事歸比部。政和六年,詔:“寺監(jiān)先期檢舉,如庫務(wù)監(jiān)官所造文帳委無未備,方許批書,違者御史臺奏劾。”用郎官梅執(zhí)禮之請也。分案五,置吏百有一。建炎以后,或以都官兼比部、司門之事。 司門郎中 員外郎 掌門關(guān)、津梁、道路之禁令,及其廢置移復(fù)之事。應(yīng)官吏、軍民、輦道商販,譏察其冒偽違縱者。凡諸門啟閉之節(jié)及關(guān)梁馀禁,以時舉行。分案二,置吏五。 工部 掌天下城郭、宮室、舟車、器械、符印、錢幣,山澤、苑囿、河渠之政。凡營繕,歲計所用財物,關(guān)度支和市;其工料,則飭少府、將作監(jiān)檢計其所用多寡之?dāng)?shù)。凡百工,其役有程,而善否則有賞罰。兵匠有關(guān),則隨以緩急招募。籍坑冶歲入之?dāng)?shù),若改用錢寶,先具模制進(jìn)御請書。造度、量、權(quán)、衡則關(guān)金部。印記則關(guān)禮部。凡道路、津梁,以時修治。舊制,判部事一人,以兩制以上充。元豐并歸工部。其屬三:曰屯田,曰虞部,曰水部。設(shè)官十。尚書、侍郎各一人,工部、屯田、虞部、水部郎中、員外郎各一人。元祐元年,省水部郎官一員。紹圣元年,詔屯田、虞部互置郎官一員兼領(lǐng)。 尚書 掌百工水土之政令,稽其功緒以詔賞罰?偹乃局拢汤蔀橹E。若制作、營繕、計置、采伐所用財物,按其程式以授有司,郎中、員外郎參掌之。應(yīng)官吏、兵民緣本曹事有功賞罪罰,則審實以上尚書省。大祭祀,則尚書薦俎與徹。若諸監(jiān)鼓鑄錢寶,按年額而課其數(shù),因其登耗以詔賞罰。凡車輦、飭器、印記之造,則少府監(jiān)、文思院隸焉。甲兵器械之制,則軍器所隸焉。有合支物料工價,則申于朝,以屬戶部。建炎并將作、少府、軍器監(jiān)并歸工部。是時營繕未遑,惟戎器方急。紹興二年,詔于行在別置作院造器甲,令工部長貳提點,郎官逐旬點檢。少府監(jiān)既歸工部,文思院上下界監(jiān)官并從本部辟差。又詔御前軍器所隸工部,自是營造稍廣。宰臣議:“戶部以給財為務(wù),工部以辦事為能,誠非一體。”欲令戶、工部兼領(lǐng)其事,卒未能合。隆興以后,宮室、器甲之造浸稀,且各分職掌,部務(wù)益簡,特提其綱要焉。分案六:曰工作,曰營造,曰材料,曰兵匠,曰檢法,曰知雜。又專立一案,以御前軍器案為名。裁減吏額,共置四十二人。 侍郎 掌貳尚書之事。南渡初,長、貳互置,隆興詔各置一員。 郎中 員外郎 舊制,凡制作、營繕、計置、采伐材物,按程式以授有司,則參掌之。建炎三年,詔:“工部郎官兼虞部,屯田郎官兼水部。隆興元年,詔工部、屯田共一員兼領(lǐng),自此四司合為一矣。淳熙九年,以趙公暠為屯田員外郎,自是不復(fù)省。  屯田郎中 員外郎 掌屯田、營田、職田、學(xué)田、官莊之政令,及其租入、種刈、興修、給納之事。凡塘濼以時增減,堤堰以時修葺,并有司修葺種植之事,以賞罰詔其長貳而行之。分案三,置吏八。 虞部郎中 員外郎 掌山澤、苑囿、場冶之事,辨其地產(chǎn)而為之厲禁。凡金、銀、銅、鐵、鉛、錫、鹽、礬,皆計其所入登耗以詔賞罰。分案四,置吏七。 水部郎中 員外郎 掌溝洫、津梁、舟楫、漕連之事。凡堤防決溢,疏導(dǎo)壅底,以時約束而計度其歲用之物。修治不如法者,罰之;規(guī)畫措置為民利者,賞之。分案六,置吏十有三。紹興累減吏額,四司通置三十三人。 軍器所(隸工部。) 提點官二員,(紹興三十二年,詔于邊臣內(nèi)差。)提轄、監(jiān)造官各二員,干辦、受給、監(jiān)門官各一員。掌鳩工聚材、制造戎器之政令。舊就軍器監(jiān)置,別差提舉官,以內(nèi)侍領(lǐng)之。紹興中,改隸工部,罷提舉官,日輪工部郎官、軍器監(jiān)官前去本所點驗監(jiān)視;后復(fù)以中人典領(lǐng)。工部侍郎黃中以為言,請復(fù)隸屬。從之。孝宗即位,有旨增置提點官,以內(nèi)省都知李綽為之,改稱提舉,免隸工部。后以御史張震力爭,復(fù)隸工部。后改隸步軍司,尋復(fù)舊。紹熙元年,減省員額,如上制。 文思院(隸工部。) 提轄官一員,監(jiān)官三員,(內(nèi)置一員文臣,京朝官充。)監(jiān)門官一員。掌金銀、犀玉工巧及采繪、裝鈿之飾。凡儀物、器仗、權(quán)量、輿服所以供上方、給百司者,于是出焉。沿革附見榷貨務(wù)都茶場提轄官。 六部監(jiān)門 六部監(jiān)門官一員,掌司門鑰。紹興二年置。選升朝文臣有才力人充,仍令六部踏逐奏差。序位、請給依寺、監(jiān)丞,郎官有闕得兼之。初從吏部尚書沈與求之請也。 主管架閣庫 掌儲藏帳籍文案以備用。擇選人有時望者為之。舊有管干架閣庫官,宣和罷之,紹興十五年復(fù)置,吏、戶部各差一員,禮、兵部共差一員,刑、工部共差一員,以主管尚書某部架閣庫為名,從大理寺丞周楙請也。喜定八年,又置三省、樞密院架閣官。

 

宋史

  《宋史》是二十五史之一,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后主持修撰,《宋史》與《遼史》、《金史》同時修撰!端问贰啡珪斜炯o(jì)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共計496卷,約500萬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

卷三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卷三百九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三
卷三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十四 卷三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五
卷三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十六 卷三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五十七
卷三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五十八 卷四百 列傳第一百五十九
卷四百一 列傳第一百六十 卷四百二 列傳第一百六十一
卷一 本紀(jì)第一 卷二 本紀(jì)第二
卷三 本紀(jì)第三 卷四 本紀(jì)第四
卷五 本紀(jì)第五 卷六 本紀(jì)第六
卷七 本紀(jì)第七 卷八 本紀(jì)第八
卷九 本紀(jì)第九 卷十 本紀(jì)第十
卷十一 本紀(jì)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jì)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jì)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jì)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jì)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jì)第十六
卷十七 本紀(jì)第十七 卷十八 本紀(jì)第十八
卷十九 本紀(jì)第十九 卷二十 本紀(jì)第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jì)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jì)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 本紀(jì)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jì)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 本紀(jì)第二十五 卷二十六 本紀(jì)第二十六
卷二十七 本紀(jì)第二十七 卷二十八 本紀(jì)第二十八
卷二十九 本紀(jì)第二十九 卷三十 本紀(jì)第三十
卷三十一 本紀(jì)第三十一 卷三十二 本紀(jì)第三十二
卷三十三 本紀(jì)第三十三 卷三十四 本紀(jì)第三十四
卷三十五 本紀(jì)第三十五 卷三十六 本紀(jì)第三十六
卷三十七 本紀(jì)第三十七 卷三十八 本紀(jì)第三十八
卷三十九 本紀(jì)第三十九 卷四十 本紀(jì)第四十
卷四十一 本紀(jì)第四十一 卷四十二 本紀(jì)第四十二
卷四十三 本紀(jì)第四十三 卷四十四 本紀(jì)第四十四
卷四十五 本紀(jì)第四十五 卷四十六 本紀(jì)第四十六
卷四十七 本紀(jì)第四十七 卷四十八 志第一
卷四十九 志第二 卷五十 志第三
卷五十一 志第四 卷五十二 志第五
卷五十三 志第六 卷五十四 志第七
卷五十五 志第八 卷五十六 志第九
卷五十七 志第十 卷五十八 志第十一
卷五十九 志第十二 卷六十 志第十三
卷六十一 志第十四 卷六十二 志第十五
卷六十三 志第十六 卷六十四 志第十七
卷六十五 志第十八 卷六十六 志第十九
卷六十七 志第二十 卷六十八 志第二十一
卷六十九 志第二十二 卷七十 志第二十三
卷七十一 志第二十四 卷七十二 志第二十五
卷七十三 志第二十六 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七
卷七十五 志第二十八 卷七十六 志第二十九
卷七十七 志第三十 卷七十八 志第三十一
卷七十九 志第三十二 卷八十 志第三十三
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四 卷八十二 志第三十五
卷八十三 志第三十六 卷八十四 志第三十七
卷八十五 志第三十八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九
卷八十七 志第四十 卷八十八 志第四十一
卷八十九 志第四十二 卷九十 志第四十三
卷九十一 志第四十四 卷九十二 志第四十五
卷九十三 志第四十六 卷九十四 志第四十七
卷九十五 志第四十八 卷九十六 志第四十九
卷九十七 志第五十 卷九十八 志第五十一
卷九十九 志第五十二 卷一百 志第五十三
卷一百一 志第五十四 卷一百二 志第五十五
卷一百三 志第五十六 卷一百四 志第五十七
卷一百五 志第五十八 卷一百六 志第五十九
卷一百七 志第六十 卷一百八 志第六十一
卷一百九 志第六十二 卷一百一十 志第六十三
卷一百一十一 志第六十四 卷一百一十二 志第六十五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卷一百十四 志第六十七
卷一百一十五 志第六十八 卷一百一十六 志第六十九
卷一百一十七 志第七十 卷一百一十八 志第七十一
卷一百一十九 志第七十二 卷一百二十 志第七十三
卷一百二十一 志第七十四 卷一百二十二 志第七十五
卷一百二十三 志第七十六 卷一百二十四 志第七十七
卷一百二十五 志第七十八 卷一百二十六 志第七十九
卷一百二十七 志第八十 卷一百二十八 志第八十一
卷一百二十九 志第八十二 卷一百三十 志第八十三
卷一百三十一 志第八十四 卷一百三十二 志第八十五
卷一百三十三 志第八十六 卷一百三十四 志第八十七
卷一百三十五 志第八十八 卷一百三十六 志第八十九
卷一百三十七 樂志第九十 卷一百三十八 志第九十一
卷一百三十九 志第九十二 卷一百四十 志第九十三
卷一百四十一 志第九十四 卷一百四十二 志第九十五
卷一百四十三 志第九十六 卷一百四十四 志第九十七
卷一百四十五 志第九十八 卷一百四十六 志第九十九
卷一百四十七 志第一百 卷一百四十八 志第一百一
卷一百四十九 志第一百二 卷一百五十 志第一百三
卷一百五十一 志第一百四 卷一百五十二 志第一百五
卷一百五十三 志第一百六 卷一百五十四 志第一百七
卷一百五十五 志第一百八 卷一百五十六 志第一百九
卷一百五十七 志第一百十 卷一百五十八 志第一百十一
卷一百五十九 志第一百十二 卷一百六十 志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六十一 志第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六十二 志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六十三 志第一百一十六 卷一百六十四 志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六十五 志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六十六 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六十七 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六十八 志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六十九 志第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七十 志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七十一 志第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七十二 志第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七十三 志第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七十四 志第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七十五 志第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七十六 志第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七十七 志第一百三十 卷一百七十八 志第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七十九 志第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八十 志第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八十一 志第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八十二 志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三 志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四 志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五 志第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八十六 志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八十七 志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八十八 志第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八十九 志第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九十 志第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九十一 志第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九十二 志第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九十三 志第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九十四 志第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九十五 志第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九十六 志第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九十七 志第一百五十 卷一百九十八 志第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九十九 志第一百五十二 卷二百 志第一百五十三
卷二百一 志第一百五十四 卷二百二 志第一百五十五
卷二百三 志第一百五十六 卷二百四 志第一百五十七
卷二百五 志第一百五十八 卷二百六 志第一百五十九
卷二百七 志第一百六十 卷二百八 志第一百六十一
卷二百九 志第一百六十二 卷二百一十 表第一
卷二百一十一 表第二 卷二百一十二 表第三
卷二百一十三 表第四 卷二百一十四 表第五
卷二百一十五 表第六 卷二百一十六 表第七
卷二百一十七 表第八 卷二百一十八 表第九
卷二百一十九 表第十 卷二百二十 表第十一
卷二百二十一 表第十二 卷二百二十二 表第十三
卷二百二十三 表第十四 卷二百二十四 表第十五
卷二百二十五 表第十六 卷二百二十六 表第十七
卷二百二十七 表第十八 卷二百二十八 表第十九
卷二百二十九 表第二十 卷二百三十 表第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一 表第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二 表第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三 表第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四 表第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五 表第二十六 卷二百三十六 表第二十七
卷二百三十七 表第二十八 卷二百三十八 表第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九 表第三十 卷二百四十 表第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一 表第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第二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第三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四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六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七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第八 卷二百五十 列傳第九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十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二百五十三 傳第十二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第十三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第十四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第十五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十六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第十七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第十八 卷二百六十 列傳第十九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十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第二十一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二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二十三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十四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第二十五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第二十六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十七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十八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三十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第三十一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第三十二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第三十三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第三十四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第三十五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第三十七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第三十八 卷二百八十 列傳第三十九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第四十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第四十一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第四十二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第四十三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四十四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第四十五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六 卷二百八十八列 傳第四十七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四十八 卷二百九十 列傳第四十九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第五十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五十一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第五十二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第五十三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第五十四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第五十五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第五十六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第五十七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三百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三百一 列傳第六十 卷三百二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三百三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三百四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三百五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三百六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三百七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三百八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三百九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三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三百一十一 列傳第七十 卷三百一十二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三百一十三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三百一十四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三百一十五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三百一十六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三百一十八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三百一十九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三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第八十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三百二十八 列卷第八十七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三百三十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九十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第九十一
卷三百三十三 列傳第九十二 卷三百三十四 列傳第九十三
卷三百三十五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
卷三百三十七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三百三十八 列傳第九十七
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第九十八 卷三百四十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 卷三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 卷三百四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
卷三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 卷三百四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六 卷三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
卷三百四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 卷三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九
卷三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 卷三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三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三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三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三百六十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三百六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三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三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三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三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三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三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三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三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三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三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三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三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三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三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三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三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三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三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三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三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卷三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三百八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三百九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三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三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五十一
卷四百三 列傳第一百六十二 卷四百四 列傳第一百六十三
卷四百五 列傳第一百六十四 卷四百六 列傳第一百六十五
卷四百七 列傳第一百六十六 卷四百八 列傳第一百六十七
卷四百九 列傳第一百六十八 卷四百一十 列傳第一百六十九
卷四百一十一 列傳第一百七十 卷四百一十二 列傳第一百七十一
卷四百一十三 列傳第一百七十二 卷四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卷四百一十五 列傳第一百七十四 卷四百一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卷四百一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十六 卷四百一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卷四百一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十八 卷四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七十九
卷四百二十一 列傳第一百八十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卷四百二十三 列傳第一百八十二 卷四百二十四 列傳第一百八十三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卷四百二十六 列傳第一百八十五
卷四百二十七 列傳第一百八十六 卷四百二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卷四百二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卷四百三十 列傳第一百八十九
卷四百三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十 卷四百三十二 列傳第一百九十一
卷四百三十三 列傳第一百九十二 卷四百三十四 列傳第一百九十三
卷四百三十五 列傳第一百九十四 卷四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九十五
卷四百三十七 列傳第一百九十六 卷四百三十八 列傳第一百九十七
卷四百三十九 列傳第一百九十八 卷四百四十 列傳第一百九十九
卷四百四十一 列傳第二百 卷四百四十二 列傳第二百一
卷四百四十三 列傳第二百二 卷四百四十四 列傳第二百三
卷四百四十五 列傳第二百四 卷四百四十六 列傳第二百五
卷四百四十七 列傳第二百六 卷四百四十八 列傳第二百七
卷四百四十九 列傳第二百八 卷四百五十 列傳第二百九
卷四百五十一 列傳第二百一十 卷四百五十二 列傳第二百一十一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十二 卷四百五十四 列傳第二百一十三
卷四百五十五 列傳第二百一十四 卷四百五十六 列傳第二百一十五
卷四百五十七 列傳第二百一十六 卷四百五十八 列傳第二百一十七
卷四百五十九 列傳第二百一十八 卷四百六十 列傳第二百一十九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百二十 卷四百六十二 列傳第二百二十一
卷四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百二十二 卷四百六十四 列傳第二百二十三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卷四百六十六 列傳第二百二十五
卷四百六十七 列傳第二百二十六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百二十七
卷四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百二十八 卷四百七十 列傳第二百二十九
卷四百七十一 列傳第二百三十 卷四百七十二 列傳第二百三十一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卷四百七十四 列傳第二百三十三
卷四百七十五 列傳第二百三十四 卷四百七十六 列傳第二百三十五
卷四百七十七 列傳第二百三十六 卷四百七十八 列傳第二百三十七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第二百三十八 卷四百八十 列傳第二百三十九
卷四百八十一 列傳第二百四十 卷四百八十二 列傳第二百四十一
卷四百八十三 列傳第二百四十二 卷四百八十四 列傳第二百四十三
卷四百八十五 列傳第二百四十四 卷四百八十六 列傳第二百四十五
卷四百八十七 列傳第二百四十六 卷四百八十八 列傳第二百四十七
卷四百八十九 列傳第二百四十八 卷四百九十 列傳第二百四十九
卷四百九十一 列傳第二百五十 卷四百九十二 列傳第二百五十一
卷四百九十三 列傳第二百五十二 卷四百九十四 列傳第二百五十三
卷四百九十五 列傳第二百五十四 卷四百九十六 列傳第二百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