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宋史

 

卷一百八十四 志第一百三十七

◎食貨下六 ○茶下 茶 天圣三年八月,詔翰林侍講學士孫奭等同究利害,奭等言:“十三場茶積而未售者六百一十三萬余斤,蓋許商人貼射,則善者皆入商人,其入官者皆粗惡不時,故人莫肯售。又園戶輸歲課不足者,使如商人入息,而園戶皆細民,貧弱力不能給,煩擾益甚。又奸人倚貼射為名,強市盜販,侵奪官利,其弊不可不革。”十月,遂罷貼射法,官復給本錢市茶。商人入錢以售茶者,奭等又欲優(yōu)之,請凡入錢京師售海州、荊南茶者,損為七萬七千,售真州等四務十三場茶者,又第損之,給茶皆直十萬。自是,河北入中復用三說法,舊給東南緡錢者,以京師榷貨務錢償之。 奭等議既用,益以李諮等變法為非。明年,摭計置司所上天圣二年比視增虧數差謬,詔令嘗典議官張士遜等條析。夷簡言:“天圣初,環(huán)慶等路數奏芻糧不給,京師府藏常闕緡錢,吏兵月奉僅能取足。自變法以來,京師積錢多,邊計不聞告乏,中間蕃部作亂,調發(fā)兵馬,仰給有司,無不足之患。以此推之,頗有成效。三司比視數目差互不同,非執(zhí)政所能親自較計。”然士遜等猶被罰,諮罷三司使。初,園戶負歲課者如商人入息,后不能償。至四年,太湖等九場凡逋息錢十三萬緡,詔悉蠲之。然自奭等改制,而茶法浸壞。 景祐中,三司使孫居中等言:“自天圣三年變法,而河北入中虛估之敝,復類乾興以前,蠹耗縣官,請復行見錢法!睍r諮已執(zhí)政矣。三年,河北轉運使楊偕亦陳三說法十二害,見錢法十二利,以謂止用三說所支一分緡錢,足以贍一歲邊計。遂命諮與參知政事蔡齊等合議,且令詔商人訪其利害。是歲三月,諮等請罷河北入中虛估,以實錢償芻粟,實錢售茶,皆如天圣元年之制。又以北商持券至京師,舊必得交引鋪為之保任,并得三司符驗,然后給錢,以是京師坐賈率多邀求,三司吏稽留為奸,乃悉罷之,命商持券徑趣榷貨務驗實,立償之錢。初,奭等雖增商人入錢之數,而猶以為利薄,故競市虛估之券,以射厚利,而入錢者寡,縣官日以侵削,京師少蓄藏。至是,諮等請視天圣三年入錢數第損一千有奇,入中增直亦視天圣元年數第加三百。詔皆可之。前已用虛估給券者,給茶如舊,仍給景祐二年已前茶。 既而諮等又言:“天圣四年,嘗許陜西入中愿得茶者,每錢十萬,所在給券,徑趣東南受茶十一萬一千。茶商獲利,爭欲售陜西券,故不復入錢京師,請禁止之!辈⒀陨倘怂槐阏撸涫律跸,請為更約束,重私販之禁,聽商人輸錢五分,余為置籍召保,期半年悉償,失期者倍其數。事皆施行。諮等復言:“自奭等變法,歲損財利不可勝計,且以天圣九年至景祐二年較之,五年之間,河北入中虛費緡錢五百六十八萬;今一旦復用舊法,恐豪商不便,依托權貴,以動朝廷,請先期申諭。”于是帝為下詔戒敕,而縣官濫費自此少矣。 久之,上書者復言:“自變法以來,歲輦京師金帛,易芻粟于河北,配擾居民,內虛府庫,外困商旅,非便!睂氃,命御史中丞張觀等與三司議之。觀等復請入錢京師以售真州等四務十三場茶,直十萬者,又視景祐三年數損之,為錢六萬七千,入中河北愿售茶者,又損一千。既而詔又第損二千,于是入錢京師止為錢六萬五千,入中河北為錢六萬四千而已。 康定元年,葉清臣為三司使,是歲河北谷賤,因請內地諸州行三說法,募人入中,且以東南鹽代京師實錢。詔糴止二百萬石。慶歷二年,又請募人入芻粟如康定元年法,數足而止,自是三說稍復用矣。八年,三司鹽鐵判官董沔亦請復三說法,三司以為然,因言:“自見錢法行,京師錢入少出多,慶歷七年,榷貨務緡錢入百十九萬,出二百七十六萬。以此較之,恐無以贍給,請如沔議,以茶、鹽、香藥、緡錢四物如之!庇谑怯兴恼f之法。初,詔止行于并邊諸州,而內地諸州有司蓋未嘗請,即以康定元年詔書從事。自是三說、四說二法并行于河北,不數年間,茶法復壞。芻粟之直,大約虛估居十之八,米斗七百,甚者千錢。券至京師,為南商所抑,茶每直十萬,止售錢三千,富人乘時收蓄,轉取厚利。三司患之,請行貼買之法,每券直十萬,比市估三千,倍為六千,復入錢四萬四千,貼為五萬,給茶直十萬。詔又損錢一萬,然亦不足以平其直。久之,券比售錢三千者,才得二千,往往不售,北商無利,入中者寡,公私大弊。 皇祐二年,知定州韓琦及河北轉運司皆以為言,下三司議。三司奏:“自改法至今,凡得谷二百二十八萬余石,芻五十六萬余圍,而費緡錢一百九十五萬有奇,茶、鹽、香藥又為緡錢一千二百九十五萬有奇。茶、鹽、香藥,民用有限,榷貨務歲課不過五百萬緡,今散于民間者既多,所在積而不售,故券直亦從而賤。茶直十萬,舊錢六萬五千,今止二千;以至香一斤,舊售錢三千八百,今止五六百;公私兩失其利。請復行見錢法,一用景祐三年約束。”乃下詔曰:“比食貨法壞,芻粟價益倍,縣官之費日長,商賈不行,豪富之家,乘時牟利,吏緣為奸。自今有議者,須究厥理,審可施用,若事已上而驗問無狀者,置之重罰! 是時雖改見錢法,而京師積錢少,恐不足以支入中之費,帝又出內藏庫錢帛百萬以賜三司。久之,入中者浸多,京師帑藏益乏,商人持券以俟,動彌歲月,至損其直以售于蓄賈之家。言利者請出內藏庫錢稍增價售之,歲可得遺利五十萬緡。既行,而諫官范鎮(zhèn)謂內藏庫、榷貨務皆領縣官,豈有榷貨務故稽商人,而令內藏乘時射利?傷體壞法,莫斯為甚。詔即罷之,然自此并邊虛估之弊復起。 至和三年,河北提舉糴便糧草薛向建議:“并邊十七州軍,歲計粟百八十萬石,為錢百六十萬緡,豆六十五萬石,芻三百七十萬圍,并邊租賦歲可得粟、豆、芻五十萬,其余皆商人入中。請罷并邊入粟,自京輦錢帛至河北,專以見錢和糴!睍r楊察為三司使,請用其說。因輦絹四十萬匹當緡錢七十萬,又蓄見錢及擇上等茶場八,總為緡錢百五十萬,儲之京師。而募商人入錢并邊,計其道里遠近,優(yōu)增其直,以是償之,且省輦運之費,唯入中芻豆計直償以茶如舊。行未數年,論者謂輦運科折,煩擾居民,且商人入錢者少,芻豆虛估益高,茶益賤。詔翰林學士韓絳等即三司經度。絳等言:“自改法以來,邊儲有備,商旅頗通,未宜輕變。唯輦運之費,悉從官給,而本路舊輸稅絹者,毋得折為見錢,入中芻豆罷勿給茶,所在平其市估,至京償以銀、綢、絹!弊允遣璺ú粡蜑檫吋e所須,而通商之議起矣。 初,官既榷茶,民私蓄盜販皆有禁,臘茶之禁又嚴于他茶,犯者其罪尤重,凡告捕私茶皆有賞。然約束愈密而冒禁愈繁,歲報刑辟,不可勝數。園戶困于征取,官司并緣侵擾,因陷罪戾至破產逃匿者,歲比有之。又茶法屢變,歲課日削。至和中,歲市茶淮南才四百二十二萬余斤,江南三百七十五萬余斤,兩浙二十三萬余斤,荊湖二百六萬余斤,唯福建天圣末增至五十萬斤,詔特損五萬,至是增至七十九萬余斤,歲售錢并本息計之,才百六十七萬二千余緡。官茶所在陳積,縣官獲利無幾,論者皆謂宜弛禁便。 先是,天圣中,有上書者言茶、鹽課虧。帝謂執(zhí)政曰:“茶、鹽,民所食,而強設法以禁之,致犯者眾。顧經費尚廣,未能弛禁爾!”景祐中,葉清臣上疏曰: “山澤有產,天資惠民。兵食不充,財臣兼利,草芽木葉,私不得專,對園置吏,隨處立筦。一切官禁,人犯則刑,既奪其資,又加之罪,黥流日報,逾冒不悛。誠有厚利重貨,能濟國用,圣仁恤隱,矜赦非辜,猶將弛禁緩刑,為民除害。度支費用甚大,榷易所收甚薄,刳剝園戶,資奉商人,使朝廷有聚斂之名,官曹滋虐濫之罰,虛張名數,刻蠹黎元。 建國以來,法敝輒改,載詳改法之由,非有為國之實,皆商吏協(xié)計,倒持利權,幸在更張,倍求奇羨。富人豪族,坐以賈贏,薄販下估,日皆朘削,官私之際,俱非遠策。臣竊嘗校計茶利所入,以景祐元年為率,除本錢外,實收息錢五十九萬余緡,又天下所售食茶,并本息歲課亦只及三十四萬緡,而茶商見通行六十五州軍,所收稅錢已及五十七萬緡。若令天下通商,只收稅錢,自及數倍,即榷務、山場及食茶之利,盡可籠取。又況不費度支之本,不置榷易之官,不興輦運之勞,不濫徒黥之辟。 臣意生民之弊,有時而窮,盛德之事,俟圣不惑。議者謂榷賣有定率,征稅無彝準,通商之后,必虧歲計。臣按管氏鹽鐵法,計口受賦,茶為人用,與鹽鐵均,必令天下通行,以口定賦,民獲善利,又去嚴刑,口數出錢,人不厭取。景祐元年,天下戶千二十九萬六千五百六十五,丁二千六百二十萬五千四百四十一,三分其一為產茶州軍,內外郭鄉(xiāng)又居三分之一,丁賦三十,村鄉(xiāng)丁賦二十,不產茶州軍郭鄉(xiāng)村鄉(xiāng)如前計之,又第損十錢,歲計已及緡錢四十萬。榷茶之利,凡止九十余萬緡,通商收稅,且以三倍舊稅為率,可得一百七十余萬緡,更加口賦之入,乃有二百一十余萬緡,或更于收稅則例,微加增益,即所增至寡,所聚愈厚,比于官自榷易,驅民就刑,利病相須,炳然可察!睍r下三司議,皆以為不可行。 至嘉祐中,著作佐郎何鬲、三班奉職王嘉麟又皆上書請罷給茶本錢,縱園戶貿易,而官收租錢與所在征算,歸榷貨務以償邊糴之費,可以疏利源而寬民力。嘉麟為《登平致頌書》十卷、《隆衍視成策》二卷上之,淮南轉運副使沈立亦集《茶法利害》為十卷,陳通商之利。時富弼、韓琦、曾公亮執(zhí)政,決意向之,力言于帝。三年九月,命韓絳、陳升之、呂景初即三司置局議之。十月,三司言:“茶課緡錢歲當入二百二十四萬八千,嘉祐二年才及一百二十八萬,又募人入錢,皆有虛數,實為八十六萬,而三十九萬有奇是為本錢,才得子錢四十六萬九千,而輦運麋耗喪失,與官吏、兵夫廩給雜費,又不與焉。至于園戶輸納,侵擾日甚,小民趨利犯法,刑辟益繁,獲利至少,為弊甚大。宜約至和以后一歲之數,以所得息錢均賦茶民,恣其買賣,所在收算,請遣官詢察利害以聞。”詔遣官分行六路,還言如三司使議便。 四年二月,詔曰:“古者山澤之利,與民共之,故民足于下,而君裕于上,國家無事,刑罰以清。自唐建中時,始有茶禁,上下規(guī)利,垂二百年。如聞比來為患益甚,民被誅求之困,日惟咨嗟,官受濫惡之入,歲以陳積,私藏盜販,犯者實繁,嚴刑重誅,情所不忍,是于江湖之間幅員數千里,為陷阱以害吾民也。朕心惻然,念此久矣,間遣使者往就問之,而皆歡然愿弛其禁,歲入之課以時上官。一二近臣,條析其狀,朕猶若慊然,又于歲輸裁減其數,使得饒阜,以相為生,俾通商利。歷世之敝,一旦以除,著為經常,弗復更制,損上益下,以休吾民。尚慮喜于立異之人、緣而為奸之黨,妄陳奏議,以惑官司,必置明刑,無或有貸! 初,所遣官既議弛禁,因以三司歲課均賦茶戶,凡為緡錢六十八萬有奇,使歲輸縣官。比輸茶時,其出幾倍,朝廷難之,為損其半,歲輸緡錢三十三萬八千有奇,謂之租錢,與諸路本錢悉儲以待邊糴。自是唯臘茶禁如舊,余茶肆行天下矣。論者猶謂朝廷志于恤人,欲省刑罰,其意良善;然茶戶困于輸錢,而商賈利薄,販鬻者少,州縣征稅日蹙,經費不充,學士劉敞、歐陽修頗論其事。敞疏大要以謂先時百姓之摘山者,受錢于官,而今也顧使之納錢于官,受納之間,利害百倍;先時百姓冒法販茶者被罰耳,今悉均賦于民,賦不時入,刑亦及之,是良民代冒法者受罪;先時大商富賈為國懋遷,而州郡收其稅,今大商富賈不行,則稅額不登,且乏國用。修言新法之行,一利而有五害,大略與敞意同。時朝廷方排眾論而行之,敞等雖言,不聽也。 治平中,歲入臘茶四十八萬九千余斤,散茶二十五萬五千余斤,茶戶租錢三十二萬九千八百五十五緡,又儲本錢四十七萬四千三百二十一緡,而內外總入茶稅錢四十九萬八千六百緡,推是可見茶法得失矣。自天圣以來,茶法屢易,嘉祐始行通商,雖議者或以為不便,而更法之意則主于優(yōu)民。 熙寧四年,神宗與大臣論昔茶法之弊,文彥博、吳充、王安石各論其故,然于茶法未有所變。及王韶建開湟之策,委以經略。七年,始遣三司干當公事李杞入蜀經畫買茶,于秦鳳、熙河博馬。而韶言西人頗以善馬至邊,所嗜唯茶,乏茶與市。即詔趨趣杞據見茶計水陸運致,又以銀十萬兩、帛二萬五千、度僧牒五百付之,假常平及坊場余錢,以著作佐郎蒲宗閔同領其事。初,蜀之茶園,皆民兩稅地,不殖五谷,唯宜種茶。賦稅一例折輸,蓋為錢三百,折輸綢絹皆一匹;若為錢十,則折輸綿一兩;為錢二,則折輸草一圍。役錢亦視其賦。民賣茶資衣食,與農夫業(yè)田無異,而稅額總三十萬。杞被命經度,又詔得調舉官屬,乃即屬諸州創(chuàng)設官場,歲增息為四十萬,而重禁榷之令。其輸受之際,往往厭其斤重,侵其價直,法既加急矣。八年,杞以疾去。 先是,杞等歲增十萬之息,既而運茶積滯,歲課不給,即建畫于彭、漢二州歲買布各十萬匹,以折腳費,實以布息助茶利,然茶亦未免積滯。都官郎中劉佐復議歲易解鹽十萬席,顧運回車船載入蜀,而禁商販,蓋恐布亦難敷也。詔既以佐代杞,未幾,鹽法復難行,遂罷佐。而宗閔乃議川峽路民茶息收什之三,盡賣于官場,更嚴私交易之令,稍重至徒刑,仍沒緣身所有物,以待賞給。于是蜀茶盡榷,民始病焉。 十年,知彭州呂陶言:“川峽四路所出茶,比東南十不及一,諸路既許通商,兩川卻為禁地,虧損治體。如解州有鹽池,民間煎者乃是私鹽,晉州有礬山,民間煉者乃是私礬,今川蜀茶園,皆百姓己物,與解鹽、晉礬不同。又市易司籠制百貨,歲出息錢不過十之二,然必以一年為率;今茶場司務重立法,盡榷民茶,隨買隨賣,取息十之三,或今日買十千之茶,明日即作十三千賣之,變轉不休,比至歲終,豈止三分?”因奏劉佐、李杞、蒲宗閔等茍希進用,必欲出息三分,致茶戶被害。始詔息止收十之一,佐坐措置乖方罷,以國子博士李稷代之,而陶亦得罪。稷依李杞例兼三司判官,仍委權不限員舉劾。 侍御史周尹論蜀中榷茶為民害,罷為提點湖北刑獄。利州路漕臣張宗諤、張升卿議廢茶場司,依舊通商,詔付稷,稷方以茶利要功,言宗諤等所陳皆疏謬,罪當無赦。雖會赦,猶皆坐貶秩二等。于是稷建議賣茶官非材,許對易,如闕員,于前資待闕官差;茶場司事,州郡毋得越職聽治。又以茶價增減或不一,裁立中價,定歲入課額,及設酬賞以待官吏,而三路三十六場大小使臣并不限員。重園戶采造黃花秋葉茶之禁,犯者沒官。蒲宗閔亦援稷比,許舉劾官吏,以重其權,二人皆務浚利刻急。茶場監(jiān)官買茶精良及滿五千馱以及萬馱,第賞有差,而所買粗惡偽濫者,計虧坐贓論。凡茶場州軍知州、通判并兼提舉,經略使所在,即委通判。又禁南入熙河、秦鳳、涇原路,如私販臘茶法。 自熙寧十年冬推行茶法,元豐元年秋,凡一年,通課利及舊界息稅七十六萬七千六十余緡。帝謂稷能推原法意,日就事功,宜速遷擢,以勸在位,遂落權發(fā)遣,以為都大提舉茶場,而用永興軍等路提舉常平范純粹同提舉。久之,用稷言徙司秦州,而錄李杞前勞,以子玨試將作監(jiān)主簿。蒲宗閔更請巴州等處產茶并用榷法。 五年,李稷死永樂城,詔以陸師閔代之。師閔言稷治茶五年,百費外獲凈息四百二十八萬余緡,詔賜田十頃。而師閔榷利,尤刻于前,建言:“文、階州接連,而茶法不同,階為禁地,有博馬、賣茶場,文獨為通商地。乞文、龍二州并禁榷;仍許川路余羨茶貨入陜西變賣,于成都府置博賣都茶場!笔陆允┬小3,群牧判官郭茂恂言,賣茶買馬,事實相須,詔茂恂同提舉茶場。至是,師閔以買馬司兼領茶場,茶法不能自立,詔罷買馬司兼領;令茶場都大提舉視轉運使,同管干視轉運判官,以重其任。賈種民更立茶法,師閔論奏茶場與他場務不同,詔并用舊條。初,李杞增諸州茶場,自熙寧七年至元豐八年,蜀道茶場四十一,京西路金州為場六,陜西賣茶為場三百三十二,稅息至稷加為五十萬,及師閔為百萬。 元祐元年,侍御史劉摯奏疏曰:“蜀茶之出,不過數十州,人賴以為生,茶司盡榷而市之。園戶有茶一本,而官市之,額至數十斤。官所給錢,靡耗于公者,名色不一,給借保任,輸入視驗,皆牙儈主之,故費于牙儈者又不知幾何。是官于園戶名為平市,而實奪之。園戶有逃而免者,有投死以免者,而其害猶及鄰伍。欲伐茶則有禁,欲增植則加市,故其俗論謂地非生茶也,實生禍也。愿遣使者,考茶法之敝,以蘇蜀民。”右司諫蘇轍繼言:“呂陶嘗奏改茶法,止行長引,令民自販,每緡長引錢百,詔從其請,民方有息肩之望。孫迥、李稷入蜀商度,盡力掊取,息錢、長引并行,民間始不易矣。且盜賊贓及二貫,止徒一年,出賞五千,今民有以錢八百私買茶四十斤者,輒徒一年,賞三十千,立法茍以自便,不顧輕重之宜。蓋造立茶法,皆傾險小人,不識事體。”且備陳五害。呂陶亦條上利害,詔付黃廉體量;未至,摯又言陸師閔恣為不法,不宜仍任事。詔即罷之。先是,師閔提舉榷茶,所行職務,他司皆不得預聞,事權震灼,為患深密。及黃廉就領茶事,乃請凡緣茶事有侵損戾法,或措置未當及有訴訟,依元豐令,聽他司關送。十一月,蒲宗孟亦以附會李稷賣茶罷。 明年,熙河、秦鳳、涇原三路茶仍官為計置,永興、鄜延、環(huán)慶許通商,凡以茶易谷者聽仍舊,毋得逾轉運司和糴價,其所博斛斗勿取息。七年,詔成都等路茶事司,以三百萬緡為額本。 紹圣元年,復以陸師閔都大提舉成都等路茶事,而陜西復行禁榷。師閔乃奏龍州仍為禁茶地,凡茶法并用元豐舊條。師閔自復用,以訖哲宗之世,其掊克之跡,不若前日之著,故建明亦罕見焉。 茶之在諸路者,神宗、哲宗朝無大更革。熙寧八年,嘗詔都提舉市易司歲賈商茶,以三百萬斤為額。元祐五年,立六路茶稅租錢諸州通判轉運司月暨歲終比較都數之法。七年,以茶隸提刑司,稅務毋得更易為雜稅收受。紹圣四年,戶部言:“商旅茶稅五分,治平條立輸送之限既寬,復慮課入無準,故定以限約,毋得更展。元祐中,輒展以季,課入漏失。且茶稅歲計七十萬緡,積十年未嘗檢察,請內外委官,期一年驅算以聞!痹t聽其議,展限令出一時,毋承用。 崇寧元年,右仆射蔡京言:“祖宗立禁榷法,歲收凈利凡三百二十余萬貫,而諸州商稅七十五萬貫有奇,食茶之算不在焉,其盛時幾五百余萬緡。慶歷之后,法制浸壞,私販公行,遂罷禁榷,行通商之法。自后商旅所至,與官為市,四十余年,利源浸失。謂宜荊湖、江、淮、兩浙、福建七路所產茶,仍舊禁榷官買,勿復科民,即產茶州郡隨所置場,申商人園戶私易之禁,凡置場地園戶租折稅仍舊。產茶州軍許其民赴場輸息,量限斤數,給短引,于旁近郡縣便鬻;余悉聽商人于榷貨務入納金銀、緡錢或并邊糧草,即本務給鈔,取便算請于場,別給長引,從所指州軍鬻之。商稅自場給長引,沿道登時批發(fā),至所指地,然后計稅盡輸,則在道無苛留。買茶本錢以度牒、末鹽鈔、諸色封樁、坊場常平剩錢通三百萬緡為率,給諸路,諸路措置,各分命官!痹t悉聽焉。 俄定諸路措置茶事官置司:湖南于潭州,湖北于荊南,淮南于揚州,兩浙于蘇州,江東于江寧府,江西于洪州。其置場所在:蘄州即其州及蘄水縣,壽州以霍山、開順,光州以光山、固始,舒州即其州及羅源、太湖,黃州以麻城,廬州以舒城,常州以宜興,湖州即其州及長興、德清、安吉、武康,睦州即其州及青溪、分水、桐廬、遂安,婺州即其州及東陽、永康、浦江,處州即其州及遂昌、青田,蘇、杭、越各即其州,而越之上虞、余姚、諸暨、新昌、剡縣皆置焉,衢、臺各即其州,而溫州以平陽。大法既定,其制置節(jié)目,不可毛舉。四年,京復議更革,遂罷官置場,商旅并即所在州縣或京師給長短引,自買于園戶。茶貯以籠篰,官為抽盤,循第敘輸息訖,批引販賣,茶事益加密矣。 大觀元年,議提舉茶事司須保驗一路所產茶色高下、價直低昂,而請茶短引以地遠近程以三等之期。復慮商旅影挾舊引,冒詐規(guī)利,官吏因得擾動,以御筆申飭之。又以諸路再定茶息,多寡或不等,令后各增錢十。三年,計七路一歲之息一百二十五萬一千九百余緡,榷貨務再歲一百十有八萬五千余緡。京專用是以舞智固權,自是歲以百萬緡輸京師所供私奉,掊息益厚,盜販公行,民滋病矣。 政和二年,大增損茶法。凡請長引再行者,輸錢百緡,即往陜西,加二十,茶以百二十斤;短引輸緡錢二十,茶以二十五斤。私造引者如川錢引法。歲春茶出,集民戶約三歲實直及今價上戶部。茶籠篰并皆官制,聽客買,定大小式,嚴封印之法。長短引輒竄改增減及新舊對帶、繳納申展、住賣轉鬻科條悉具。初,客販茶用舊引者,未嚴斤重之限,影帶者眾。于是又詔凡販長引斤重及三千斤者,須更買新引對賣,不及三千斤者,即用新引以一斤帶二斤鬻之,而合同場之法出矣。場置于產茶州軍,而簿給于都茶場。凡不限斤重茶委官司秤制,毋得止憑批引為定,有贏數即沒官,別定新引限程及重商旅規(guī)避秤制之禁,凡十八條,若避匿抄劄及擅賣,皆坐以徒。復慮茶法猶輕,課入不羨,定園戶私賣及有引而所賣逾數,保內有犯不告,并如煎鹽亭戶法。短引及食茶關子輒出本路,坐以二千里流,賞錢百萬。 重和元年,詔:“客販輸稅,檢括抵保,吏因擾民,其蠲之!蔽磶,復輸稅如舊。大抵茶、鹽之法,主于蔡京,務巧掊利,變改法度,前后相逾,民聽;。初,令茶戶投狀籍于官,非在籍者,禁與商旅貿易,未幾即罷。初,限計斤重,令買新引,茶有贏者,即及一千五百斤,須用新引貼販,或止愿販新茶帶賣者聽;未幾,以帶賣者多,又罷其令。 陜西舊通蜀茶,崇寧二年,始通東南茶。政和中,陜西沒官茶令估賣,繼以妨商旅,下令焚棄。俄令正茶沒官者聽與販,引外剩茶及私茶數以給告者。長引限以一年,短引限以半歲繳納。久之,令已買引而未得于園戶者,期七年,許民間同見緡流轉,長引聽即本路住賣,以二浙鹽香司有言而止。其科條纖悉紛更,不可勝記,慮商旅疑豫,茶貨不通,乃重扇搖之令。于時掊克之吏,爭以贏羨為功,朝廷亦嚴立比較之法。州郡樂賞畏刑,惟恐負課,優(yōu)假商人,陵轢州郡,蓋莫有言者。獨邠州通判張益謙奏:“陜西非產茶地,奉行十年,未經立額,歲歲比較,第務增益,稍或虧少,程督如星。州縣懼殿,多前路招誘豪商,增價以幸其來,故陜西茶價,斤有至五六緡者,或稍裁之,則批改文引,轉之他郡。及配之鋪戶,安能盡售?均及稅農,民實受害,徒令豪商坐享大利!毖跃共恍。 然自茶法更張,至政和六年,收息一千萬緡,茶增一千二百八十一萬五十一百余斤。及方臘竊發(fā),乃詔權罷比較。臘誅,有司議招集園戶,借貸優(yōu)恤,止于文具,奸臣仍用事,蠹國害民,又慮人言,扇搖之令復出矣。靖康元年,詔川茶侵客茶地者,以多寡差定其罪。 初,熙寧五年,以福建茶陳積,乃詔福建茶在京、京東西、淮南、陜西、河東仍禁榷,余路通商。元豐七年,王子京為福建轉運副使,言“建州臘茶,舊立榷法,自熙寧權聽通商,自此茶戶售客人茶甚良,官中所得惟常茶,稅錢極微,南方遺利,無過于此,乞仍舊行榷法。建州歲出茶不下三百萬斤,南劍州亦不下二十余萬斤,欲盡買入官,度逐州軍民戶多少及約鄰路民用之數計置,即官場賣,嚴立告賞禁。建州賣私末茶,借豐國監(jiān)錢十萬緡為本!辈闹;所請均入諸路榷賣,委轉運司官提舉:福建王子京,兩浙許懋,江東杜偉,江西朱彥博,廣東高镈,然子京蓋未免抑配于民。 時遠方若桂州修仁諸縣、夔州路達州有司皆議榷茶,言利者踵相躡,然神宗聞鄂州失催茶稅,輒蠲之。建州園戶等以茶粗濫當剝納,為錢三萬六千余緡,慮其不能償,令準輸茶。初,成都帥司蔡延慶言邛部川蠻主苴克等愿賣馬,即詔延慶以茶招來,后聞邊計蠻情非便,即罷之。哲宗嗣位,御史安惇首劾王子京買臘茶抑民,詔罷子京事任,令福建禁榷州軍視其舊,余并通商。桂州修仁等縣禁榷及陜西碎賣芽茶皆罷。 崇寧二年,尚書有言:“建、劍二州茶額七十余萬斤,近歲增盛,而本錢多不繼!痹t更給度牒四百,仍給以諸色封樁。繼詔商旅販臘茶蠲其稅,私販者治元售之家,如元豐之制。臘茶舊法免稅,大觀三年,措置茶事,始收焉。四年,私販勿治元售之家,如元符令。政和初,復增損為新法。三年,詔免輸短引,許依長引于諸路住賣,后末骨茶每長引增五百斤,短引仿此;諸路監(jiān)司、州郡公使食茶禁私買,聽依商旅買引。六年,詔福建茶園如鹽田,量土地產茶多寡,依等第均稅。重和元年,以改給免稅新引,重定福建末茶斤重,長引以六百斤為率。 元豐中,宋用臣都提舉汴河堤岸,創(chuàng)奏修置水磨。凡在京茶戶擅磨末茶者有禁,并許赴官請買。而茶鋪入米豆雜物揉和者募人告,一兩賞三千,及一斤十千,至五十千止。商賈販茶應往府界及在京師,須令產茶山場州軍給引,并赴京場中賣,犯者依私販臘茶法。諸路末茶入府界者,復嚴為之禁。訖元豐末,歲獲息不過二十萬,商旅病焉。 元祐初,寬茶法,議者欲罷水磨。戶部侍郎李定以失歲課,持不可廢;侍御史劉摯、右司諫蘇轍等相繼論奏,遂罷。紹圣初,章惇等用事,首議修復水磨。乃詔即京、索、大源等河為之,以孫迥提舉,復命兼提舉汴河堤岸。四年,場官錢景逢獲息十六萬余緡,呂安中二十一萬余緡,以差議賞。元符元年,戶部上凡獲私末茶并雜和者,即犯者未獲,估價給賞,并如私臘茶獲犯人法。雜和茶宜棄者,斤特給二十錢,至十緡止。 初,元豐中修置水磨,止于在京及開封府界諸縣,未始行于外路。及紹圣復置,其后遂于京西鄭、滑、潁昌府,河北澶州皆行之,又將即濟州山口營置。崇寧二年,提舉京城茶場所奏:“紹圣初,興復水磨,歲收二十六萬余緡。四年,于長葛等處京、索、潩水河增修磨二百六十余所,自輔郡榷法罷,遂失其利,請復舉行!睆闹ぴt商販臘茶入京城者,本場盡買之,其翻引出外者,收堆垛錢。裁元豐制更立新額,歲買山場草茶以五百萬斤為率?筒柚辆┱,許官場買十之三,即索價故高,驗元引買價量增。三年,詔罷之。 明年,改令磨戶承歲課視酒戶納曲錢法。五年,復罷民戶磨茶,官用水磨仍依元豐法,應緣茶事并隸都提舉汴河堤岸司。大觀元年,改以提舉茶事司為名,尋命茶場、茶事通為一司。三年,復撥隸京城所,一用舊法。政和元年,京城所請商旅販茶起引定入京住賣者,即許借江入汴,如元豐舊制;其借江入汴卻指他路住賣者禁,已請引者并令赴京。二年,以課入不登,商賈留滯,詔以其事歸尚書省。于是尚書省言:“水磨茶自元豐創(chuàng)立,止行于近畿,昨乃分配諸路,以故至弊,欲止行于京城,仍行通客販,余路水磨并罷!睆闹。四年,收息四百萬貫有奇,比舊三倍,遂創(chuàng)月進。 高宗建炎初,于真州印鈔,給賣東南茶鹽。當是時,茶之產于東南者,浙東西、江東西、湖南北、福建、淮南、廣東西,路十,州六十有六,縣二百四十有二。霅川顧渚生石上者謂之紫筍,毗陵之陽羨,紹興之日鑄,婺源之謝源,隆興之黃龍、雙井,皆絕品也。建炎三年,置行在都茶場,罷合同場十有八,惟洪、江、興國、潭、建各置場一,監(jiān)官一。罷食茶小引,捕私茶法視捕私鹽。二十一年,秦檜等始進《茶鹽法》。先是,臣僚或因事建明,朝廷亦因時損益,至是審訂成書,上之。 孝宗隆興二年,淮東宣諭錢端禮言:“商販長引茶,水路不許過高郵,陸路不許過天長。如愿往楚州及盱眙界,引貼輸翻引錢十貫五百文;如又過淮北,貼輸亦如之。”當是時,商販自榷場轉入虜中,其利至博,幾禁雖嚴,而民之犯法者自若也。乾道二年,戶部言:“商販至淮北榷場折博,除輸翻引錢,更輸通貨儈息錢十一緡五百文!卑四辏瑴p輸翻引錢止七緡,通貨儈見錢止八緡。淳熙二年,以長短茶引權以半依原引斤重錢數,分作四緡小引印給,而翻引貼輸錢隨小引輸送。光宗紹熙初,漳州守臣朱熹奏除屬邑科茶七千余緡。臣僚申明長短小引相兼,從人之便。戶部言給賣小引,除金銀、會子分數入輸,余愿專以會子算請者聽。 寧宗嘉泰四年,知隆興府韓邈奏請:“隆興府惟分寧縣產茶,他縣無茶,而豪民武斷者乃請引,窮索一鄉(xiāng),使認茶租,非便!庇谑墙钱a茶縣不許民擅認茶租。 建寧臘茶,北苑為第一,其最佳者曰社前,次曰火前,又曰雨前,所以供玉食,備賜予。太平興國始置,大觀以后制愈精,數愈多,胯式屢變,而品不一,歲貢片茶二十一萬六千斤。建炎以來,葉濃、楊勍等相因為亂,園丁亡散,遂罷之。紹興二年,蠲未起大龍鳳茶一千七百二十八斤。五年,復減大龍鳳及京鋌之半。十二年,興榷場,遂取臘茶為榷場本,凡胯、截、片、鋌,不以高下多少,官盡榷之,申嚴私販入海之禁。議者請鬻建茶于臨安,移茶司事于建州買發(fā)。明年,以失陷引錢,復令通商。自是上供龍鳳、京鋌茶料,凡制作之費、篚笥之式,令漕司專之。 蜀茶之細者,其品視南方已下,惟廣漢之趙坡,合州之水南,峨眉之白牙,雅安之蒙頂,土人亦珍之,但所產甚微,非江、建比也。舊無榷禁,熙寧間,始置提舉司,收歲課三十萬;至元豐中,累增至百萬。建炎元年,成都轉運判官趙開言榷茶、買馬五害,請“用嘉祐故事盡罷榷茶,而令漕司買馬;蛭茨苋,亦當減額以蘇園戶,輕價以惠行商,如此則私販衰而盜賊息!彼煲蚤_同主管川、秦茶馬。二年,開至成都,大更茶法,仿蔡京都茶場法,以引給茶商,即園戶市茶,百斤為一大引,除其十勿算。置合同場以譏其出入,重私商之禁,為茶市以通交易。每斤引錢春七十、夏五十,市利頭子錢不預焉。所過征一錢,所止一錢五分。自后引息錢至一百五萬緡。至十七年,都大茶馬韓球盡取園戶加饒之茶為額,茶司歲收二百萬,而買馬之數不加多。 乾道末年,青羌作亂,茶司增長細馬名色等錢歲三十萬。淳熙六年以后,累減園戶重額錢十六萬,又減引息錢十六萬。至紹熙初,楊輔為使,遂定為法。成都府、利州路二十三場,歲產茶二千一百二萬斤,通博馬物帛歲收錢二百四十九萬三千余緡。朝廷歲以一百一十三萬緡隸總領所贍軍,然茶馬司率多難之;乾道以后,歲撥止一二十萬緡,至淳熙十年,遂以五十萬緡為準。 自熙、豐以來,茶司官權出諸司之上。初,元豐開川、秦茶場,園戶既輸二稅,又輸土產;隆安縣園戶二稅、土產兼輸外,又催理茶課估錢;建炎元年立為額,至寧宗慶元初,始除之。六年,詔四川產茶處歲輸經總制頭子錢五千四十一道有奇,又科租錢三千一百四十道有奇。 宋初,經理蜀茶,置互市于原、渭、德順三郡,以市蕃夷之馬;熙寧間,又置場于熙河。南渡以來,文、黎、珍、敘、南平、長寧、階、和凡八場,其間盧甘蕃馬歲一至焉,洮州蕃馬或一月或兩月一至焉,疊州蕃馬或半年或三月一至焉,皆良馬也。其他諸蕃馬多駑,大率皆以互市為利,宋朝曲示懷遠之恩,亦以是羈縻之。紹興二十四年,復黎州及雅州碉門靈犀砦易馬場。乾道初,川、秦八場馬額九千余匹,淳熙以來,為額萬二千九百九十四匹,自后所市未嘗及焉。

 

宋史

  《宋史》是二十五史之一,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后主持修撰,《宋史》與《遼史》、《金史》同時修撰!端问贰啡珪斜炯o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共計496卷,約500萬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

卷三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卷三百九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三
卷三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十四 卷三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五
卷三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十六 卷三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五十七
卷三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五十八 卷四百 列傳第一百五十九
卷四百一 列傳第一百六十 卷四百二 列傳第一百六十一
卷一 本紀第一 卷二 本紀第二
卷三 本紀第三 卷四 本紀第四
卷五 本紀第五 卷六 本紀第六
卷七 本紀第七 卷八 本紀第八
卷九 本紀第九 卷十 本紀第十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卷十七 本紀第十七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卷二十 本紀第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 本紀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 本紀第二十五 卷二十六 本紀第二十六
卷二十七 本紀第二十七 卷二十八 本紀第二十八
卷二十九 本紀第二十九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卷三十一 本紀第三十一 卷三十二 本紀第三十二
卷三十三 本紀第三十三 卷三十四 本紀第三十四
卷三十五 本紀第三十五 卷三十六 本紀第三十六
卷三十七 本紀第三十七 卷三十八 本紀第三十八
卷三十九 本紀第三十九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卷四十二 本紀第四十二
卷四十三 本紀第四十三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卷四十五 本紀第四十五 卷四十六 本紀第四十六
卷四十七 本紀第四十七 卷四十八 志第一
卷四十九 志第二 卷五十 志第三
卷五十一 志第四 卷五十二 志第五
卷五十三 志第六 卷五十四 志第七
卷五十五 志第八 卷五十六 志第九
卷五十七 志第十 卷五十八 志第十一
卷五十九 志第十二 卷六十 志第十三
卷六十一 志第十四 卷六十二 志第十五
卷六十三 志第十六 卷六十四 志第十七
卷六十五 志第十八 卷六十六 志第十九
卷六十七 志第二十 卷六十八 志第二十一
卷六十九 志第二十二 卷七十 志第二十三
卷七十一 志第二十四 卷七十二 志第二十五
卷七十三 志第二十六 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七
卷七十五 志第二十八 卷七十六 志第二十九
卷七十七 志第三十 卷七十八 志第三十一
卷七十九 志第三十二 卷八十 志第三十三
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四 卷八十二 志第三十五
卷八十三 志第三十六 卷八十四 志第三十七
卷八十五 志第三十八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九
卷八十七 志第四十 卷八十八 志第四十一
卷八十九 志第四十二 卷九十 志第四十三
卷九十一 志第四十四 卷九十二 志第四十五
卷九十三 志第四十六 卷九十四 志第四十七
卷九十五 志第四十八 卷九十六 志第四十九
卷九十七 志第五十 卷九十八 志第五十一
卷九十九 志第五十二 卷一百 志第五十三
卷一百一 志第五十四 卷一百二 志第五十五
卷一百三 志第五十六 卷一百四 志第五十七
卷一百五 志第五十八 卷一百六 志第五十九
卷一百七 志第六十 卷一百八 志第六十一
卷一百九 志第六十二 卷一百一十 志第六十三
卷一百一十一 志第六十四 卷一百一十二 志第六十五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卷一百十四 志第六十七
卷一百一十五 志第六十八 卷一百一十六 志第六十九
卷一百一十七 志第七十 卷一百一十八 志第七十一
卷一百一十九 志第七十二 卷一百二十 志第七十三
卷一百二十一 志第七十四 卷一百二十二 志第七十五
卷一百二十三 志第七十六 卷一百二十四 志第七十七
卷一百二十五 志第七十八 卷一百二十六 志第七十九
卷一百二十七 志第八十 卷一百二十八 志第八十一
卷一百二十九 志第八十二 卷一百三十 志第八十三
卷一百三十一 志第八十四 卷一百三十二 志第八十五
卷一百三十三 志第八十六 卷一百三十四 志第八十七
卷一百三十五 志第八十八 卷一百三十六 志第八十九
卷一百三十七 樂志第九十 卷一百三十八 志第九十一
卷一百三十九 志第九十二 卷一百四十 志第九十三
卷一百四十一 志第九十四 卷一百四十二 志第九十五
卷一百四十三 志第九十六 卷一百四十四 志第九十七
卷一百四十五 志第九十八 卷一百四十六 志第九十九
卷一百四十七 志第一百 卷一百四十八 志第一百一
卷一百四十九 志第一百二 卷一百五十 志第一百三
卷一百五十一 志第一百四 卷一百五十二 志第一百五
卷一百五十三 志第一百六 卷一百五十四 志第一百七
卷一百五十五 志第一百八 卷一百五十六 志第一百九
卷一百五十七 志第一百十 卷一百五十八 志第一百十一
卷一百五十九 志第一百十二 卷一百六十 志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六十一 志第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六十二 志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六十三 志第一百一十六 卷一百六十四 志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六十五 志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六十六 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六十七 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六十八 志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六十九 志第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七十 志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七十一 志第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七十二 志第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七十三 志第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七十四 志第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七十五 志第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七十六 志第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七十七 志第一百三十 卷一百七十八 志第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七十九 志第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八十 志第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八十一 志第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八十二 志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三 志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四 志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五 志第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八十六 志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八十七 志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八十八 志第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八十九 志第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九十 志第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九十一 志第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九十二 志第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九十三 志第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九十四 志第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九十五 志第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九十六 志第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九十七 志第一百五十 卷一百九十八 志第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九十九 志第一百五十二 卷二百 志第一百五十三
卷二百一 志第一百五十四 卷二百二 志第一百五十五
卷二百三 志第一百五十六 卷二百四 志第一百五十七
卷二百五 志第一百五十八 卷二百六 志第一百五十九
卷二百七 志第一百六十 卷二百八 志第一百六十一
卷二百九 志第一百六十二 卷二百一十 表第一
卷二百一十一 表第二 卷二百一十二 表第三
卷二百一十三 表第四 卷二百一十四 表第五
卷二百一十五 表第六 卷二百一十六 表第七
卷二百一十七 表第八 卷二百一十八 表第九
卷二百一十九 表第十 卷二百二十 表第十一
卷二百二十一 表第十二 卷二百二十二 表第十三
卷二百二十三 表第十四 卷二百二十四 表第十五
卷二百二十五 表第十六 卷二百二十六 表第十七
卷二百二十七 表第十八 卷二百二十八 表第十九
卷二百二十九 表第二十 卷二百三十 表第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一 表第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二 表第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三 表第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四 表第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五 表第二十六 卷二百三十六 表第二十七
卷二百三十七 表第二十八 卷二百三十八 表第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九 表第三十 卷二百四十 表第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一 表第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第二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第三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四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六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七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第八 卷二百五十 列傳第九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十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二百五十三 傳第十二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第十三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第十四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第十五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十六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第十七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第十八 卷二百六十 列傳第十九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十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第二十一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二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二十三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十四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第二十五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第二十六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十七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十八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三十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第三十一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第三十二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第三十三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第三十四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第三十五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第三十七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第三十八 卷二百八十 列傳第三十九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第四十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第四十一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第四十二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第四十三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四十四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第四十五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六 卷二百八十八列 傳第四十七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四十八 卷二百九十 列傳第四十九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第五十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五十一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第五十二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第五十三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第五十四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第五十五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第五十六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第五十七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三百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三百一 列傳第六十 卷三百二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三百三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三百四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三百五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三百六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三百七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三百八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三百九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三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三百一十一 列傳第七十 卷三百一十二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三百一十三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三百一十四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三百一十五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三百一十六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三百一十八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三百一十九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三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第八十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三百二十八 列卷第八十七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三百三十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九十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第九十一
卷三百三十三 列傳第九十二 卷三百三十四 列傳第九十三
卷三百三十五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
卷三百三十七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三百三十八 列傳第九十七
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第九十八 卷三百四十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 卷三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 卷三百四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
卷三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 卷三百四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六 卷三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
卷三百四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 卷三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九
卷三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 卷三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三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三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三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三百六十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三百六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三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三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三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三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三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三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三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三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三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三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三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三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三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三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三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三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三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三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三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三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卷三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三百八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三百九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三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三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五十一
卷四百三 列傳第一百六十二 卷四百四 列傳第一百六十三
卷四百五 列傳第一百六十四 卷四百六 列傳第一百六十五
卷四百七 列傳第一百六十六 卷四百八 列傳第一百六十七
卷四百九 列傳第一百六十八 卷四百一十 列傳第一百六十九
卷四百一十一 列傳第一百七十 卷四百一十二 列傳第一百七十一
卷四百一十三 列傳第一百七十二 卷四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卷四百一十五 列傳第一百七十四 卷四百一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卷四百一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十六 卷四百一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卷四百一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十八 卷四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七十九
卷四百二十一 列傳第一百八十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卷四百二十三 列傳第一百八十二 卷四百二十四 列傳第一百八十三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卷四百二十六 列傳第一百八十五
卷四百二十七 列傳第一百八十六 卷四百二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卷四百二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卷四百三十 列傳第一百八十九
卷四百三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十 卷四百三十二 列傳第一百九十一
卷四百三十三 列傳第一百九十二 卷四百三十四 列傳第一百九十三
卷四百三十五 列傳第一百九十四 卷四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九十五
卷四百三十七 列傳第一百九十六 卷四百三十八 列傳第一百九十七
卷四百三十九 列傳第一百九十八 卷四百四十 列傳第一百九十九
卷四百四十一 列傳第二百 卷四百四十二 列傳第二百一
卷四百四十三 列傳第二百二 卷四百四十四 列傳第二百三
卷四百四十五 列傳第二百四 卷四百四十六 列傳第二百五
卷四百四十七 列傳第二百六 卷四百四十八 列傳第二百七
卷四百四十九 列傳第二百八 卷四百五十 列傳第二百九
卷四百五十一 列傳第二百一十 卷四百五十二 列傳第二百一十一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十二 卷四百五十四 列傳第二百一十三
卷四百五十五 列傳第二百一十四 卷四百五十六 列傳第二百一十五
卷四百五十七 列傳第二百一十六 卷四百五十八 列傳第二百一十七
卷四百五十九 列傳第二百一十八 卷四百六十 列傳第二百一十九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百二十 卷四百六十二 列傳第二百二十一
卷四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百二十二 卷四百六十四 列傳第二百二十三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卷四百六十六 列傳第二百二十五
卷四百六十七 列傳第二百二十六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百二十七
卷四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百二十八 卷四百七十 列傳第二百二十九
卷四百七十一 列傳第二百三十 卷四百七十二 列傳第二百三十一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卷四百七十四 列傳第二百三十三
卷四百七十五 列傳第二百三十四 卷四百七十六 列傳第二百三十五
卷四百七十七 列傳第二百三十六 卷四百七十八 列傳第二百三十七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第二百三十八 卷四百八十 列傳第二百三十九
卷四百八十一 列傳第二百四十 卷四百八十二 列傳第二百四十一
卷四百八十三 列傳第二百四十二 卷四百八十四 列傳第二百四十三
卷四百八十五 列傳第二百四十四 卷四百八十六 列傳第二百四十五
卷四百八十七 列傳第二百四十六 卷四百八十八 列傳第二百四十七
卷四百八十九 列傳第二百四十八 卷四百九十 列傳第二百四十九
卷四百九十一 列傳第二百五十 卷四百九十二 列傳第二百五十一
卷四百九十三 列傳第二百五十二 卷四百九十四 列傳第二百五十三
卷四百九十五 列傳第二百五十四 卷四百九十六 列傳第二百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