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 宋史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第八十三

○石普 張孜 許懷德 李允則 張亢(兄奎) 劉文質(zhì)(子渙 滬) 趙滋 石普,其先幽州人,自言唐河中節(jié)度雄之后,徙居太原。祖全,事周為鐵騎軍使。父通,事太宗于晉邸。普十歲給事邸中,以謹(jǐn)信見親,補寄班祗候,再遷東頭供奉官。賊邢橐駝、賈禿指數(shù)百人寇掠永興諸縣,命普督兵往捕,悉獲之。遷內(nèi)殿崇班、帶御器械。李順叛,普為西川行營先鋒,與韓守英、馬知節(jié)誅斬之。遷西京作坊使、欽州刺史。順余黨復(fù)寇邛蜀,偽稱邛南王。又為西川都提舉捉賊使。時蜀民疑不自安,多欲為盜者,普因馳入對,面陳:“蜀亂由賦斂苛急,農(nóng)民失業(yè),宜稍蠲減之,使自為生,則不討而自平矣!钡墼S之。普即日還蜀,揭榜諭之,莫不悅服。賊平,賜白金三千兩、襲衣、金帶、鞍勒馬。累遷洛苑使、富州團練使、延州緣邊都巡檢使。羌酋乜羽內(nèi)寇,普追殺之。 從真宗幸大名,會王均叛,以為川峽路招安巡檢使,佐雷有終率諸將進(jìn)討。至天回鎮(zhèn),賊出拒戰(zhàn),普領(lǐng)前陣力擊破之。賊退保益州,王師圍城數(shù)月不下,普繕車炮,又為地道攻城。城破,均夜半突圍,由南門遁,普引兵追擊于富順監(jiān),均自殺,余黨皆平。遷冀州團練使,賜黃金三百兩、白金三千兩。故事,正任不兼帶御器械,帝特以命普。 契丹犯邊,為保州兵馬鈐轄、北面行營押策先鋒,與契丹戰(zhàn)廉良城,又戰(zhàn)長城口,獲俘馘器甲甚眾。徙定州路副都總管。靈州失守,益兵備關(guān)中,徙永興軍副都總管。時軍制疏略,凡號令進(jìn)退,及呼召將佐、會合別屯,皆遣人馳告。普上請曰:“臣嘗將兵,輒破一錢,與別將各持半,用相合為信!钡蹫橹脗餍排疲崮鹃L六寸,闊三寸,腹背刻字而中分之,置鑿枘令可合。又穿二竅,容筆墨,上施紙札,每臨陣則分持,或傳令則書其言,系軍吏之頸,至彼為合契。又獻(xiàn)《御戎圖》,請設(shè)塹以陷敵馬,并上所置戰(zhàn)械甚眾。徙為莫州總管。 初,契丹南侵,敗我兵于望都。既而諜者言復(fù)欲大入寇,帝自畫軍事,以手詔示輔臣曰: 鎮(zhèn)、定、高陽三路兵宜會定州,夾唐河為大陣,立柵以守。量寇遠(yuǎn)近出軍。俟敵疲則先鋒出致師,用騎卒居中,環(huán)以步卒,接短兵而已,無遠(yuǎn)離隊伍。 又分兵出三路:以六千騎屯威虜軍,魏能、白守素、張銳領(lǐng)之;五千騎屯保州,楊延昭、張禧、李懷岊領(lǐng)之;五千騎屯北平塞,田敏、楊凝、石延福領(lǐng)之,以當(dāng)賊鋒。始至勿輕斗,待其氣衰,背城以戰(zhàn)。若南越保州,與大軍遇,則令威虜之師與延昭會,使腹背受敵。若不攻定州,縱軼南侵,則復(fù)會北平田敏,合勢入契丹界,邀其輜重,令雄、霸、破虜已來,互為聲援。 又命孫全照、五德鈞、裴自榮將兵八千屯寧邊軍,李重貴、趙守倫、張繼旻將兵五千屯邢州,扼東西路。契丹將遁,則令定州大軍與三路騎兵會擊之,令普統(tǒng)軍一萬于莫州,盧文壽、王守俊監(jiān)之,敵騎北去,則西趨順安軍襲擊,斷西山之路。如河冰已合,敵由東路,則劉用、劉漢凝、田思明以兵五千會普、全照為掎角,仍命石保吉將萬兵鎮(zhèn)大名,以張軍勢。 繢圖以授諸將。 后數(shù)月,敕輔臣曰:“北邊已屯大兵,而邊奏至,敵未有釁,且聚軍虛費,民力何以給之?”宜有制畫,以為控遏。且靜戎、順安軍界,先開營田、河道,可以扼黑盧口、三臺、小李路,亦可通漕運至邊。宜乘此用眾浚治,使及軍城,彼或撓吾役,即合兵擊之!崩钽斓仍唬骸霸O(shè)險以制敵,守邊之利也!彼煸t內(nèi)侍閻文慶與靜戎、順安知軍事王能、馬濟督其事,而徙普屯順安之西,與威虜魏能、保州楊延昭、北平田敏為掎角。 內(nèi)侍馮仁俊掌御劍于莫州,與普不葉。帝曰:“勿窮治以驕將帥!钡谡偃士∵。又令普率所部屯乾寧軍,復(fù)遷普冀州團練使,徙本州總管。車駕幸澶淵,時王繼忠已陷契丹,契丹欲請和,因繼忠遣人持信箭為書遺普,且通密表。事平,遷容州觀察使。向敏中為鄜延路都總管,以普副之。趙德明納款,詔降制命,普言:“不宜授以押蕃落使,使之總制屬羌,則強橫不可制矣!蹦酥辜婀軆(nèi)蕃落使。 未幾,徙并代路,給公使錢二千五百緡,普援例歲給錢三千緡,樞密院言無此例。又言李漢超守河朔時,歲給以萬計,今并代屯軍多,不足以犒軍,帝不納。改桂州觀察使、鎮(zhèn)州路總管,遷保平軍節(jié)度觀察留后,赴本鎮(zhèn)。帝祀汾陰,還至陜西,普請駐蹕城中。因賜詩,令扈從至西京。拜河西軍節(jié)度使、知河陽,徙許州。筑大流堰,引河通漕京師。上《軍儀條目》二卷、《用將機宜要訣》二圖。時方崇尚符瑞,而普請罷天下醮設(shè),歲可省緡錢七十余萬,以贍國用,繇是忤帝意。 大中祥符九年,上言九月下旬日食者三;又言:“商賈自秦州來,言唃廝啰欲陰報曹瑋,請以臣所獻(xiàn)陣圖付瑋,可使瑋必勝!钡垡云昭杂夥,而樞密使王欽若言普欲以邊事動朝廷,帝怒,命知雜御史呂夷簡劾之。獄具,集百官參驗,九月下旬日不食。坐普私藏天文,下百官雜議,罪當(dāng)死。議以官當(dāng)。詔除名,貶賀州,遣使縶送流所。帝謂輔臣曰:“普出微賤,性輕躁,干求不已。既懵文藝,而假手撰述,以揣摩時事。聞在系所思其幼子,時時泣下,可聽挈家以行!备χ临R州,授太子左清道率府副率、房州安置,增房州屯兵百人護(hù)守。 稍復(fù)為左千牛衛(wèi)將軍,其妻表求普領(lǐng)小郡,遷左領(lǐng)軍衛(wèi)大將軍。仁宗即位徙安州,遷左屯衛(wèi)大將軍,徙蔡州。坐失保任,降本衛(wèi)將軍。歷遷左千牛、左領(lǐng)軍衛(wèi)大將軍,起知信陽軍,徙光州。以私用孔子廟錢,貶太子左監(jiān)門率府副率,滁州安置。以左衛(wèi)將軍分司西京,給官第居蔡州,遷大將軍,卒。 普倜儻有膽略,凡預(yù)討伐,聞敵所在,即馳赴之。兩平蜀盜,大小數(shù)十戰(zhàn),摧鋒與賊角,眾推其勇。頗通兵書、陰陽、六甲、星歷、推步之術(shù)。太宗嘗曰:“普性剛驁,與諸將少合!比唤迤渖茟(zhàn),每厚遇之。后以罪廢,每太宗忌日,必盡室詣佛寺齋薦,率以為常。 張孜,開封人。母微時生孜,后入宮乳悼獻(xiàn)太子。孜方在襁褓,真宗以付內(nèi)侍張景宗曰:“此兒貌厚,汝謹(jǐn)視之。”景宗遂養(yǎng)以為子。蔭補三班奉職、給事春坊司,轉(zhuǎn)殿直。 皇太子即位,遷供奉官、閣門祗候。為陳州兵馬都監(jiān),筑堤袁家曲捍水,陳以無患。五遷至供備庫使,領(lǐng)恩州團練使、真定路兵馬鈐轄,歷知莫、貝、瀛三州。轉(zhuǎn)運使名張昷之奏罷冀、貝驍捷軍士上關(guān)銀、鞵錢,事下孜議,孜言:“此界河策先鋒兵,有戰(zhàn)必先登,故平時賜予異諸軍,不可罷!睍j之猶執(zhí)不已,遂奏罷保州云翼別給錢糧,軍怨果叛。 契丹欲背盟,富弼往使,命孜為副,議論雖出弼,然孜亦安重習(xí)事。以勞遷西上閣門使、知瀛州,拜單州團練使、龍神衛(wèi)四廂都指揮使、并代副總管。河?xùn)|更鐵錢法,人情疑貳,兵相率扣府欲訴,閉門不納。是日幾亂,孜策馬從數(shù)卒往諭之,皆散還營。遷濟州防御使、侍衛(wèi)馬軍都虞候,又遷殿前都虞候,加桂州管內(nèi)觀察使,遷侍衛(wèi)步軍副都指揮使;⒁肀滩恢谐蹋笓]使問狀,屈強不肯對,乘夜,十余人大噪,趣往將害人,孜禽首惡斬之然后聞。遷昭信軍節(jié)度觀察留后、馬軍副都指揮使。 孜長于宮禁中,內(nèi)外頗涉疑似,言者請罷孜兵柄,乃出為寧遠(yuǎn)軍節(jié)度使、知潞州,徙陳州。仁宗以其無他,復(fù)召為馬軍副都指揮使。御史中丞韓絳又言:“孜不當(dāng)?shù)浔,而宰相富弼薦引之,請黜弼!卞鲆糖罅T政事。諫官御史皆言進(jìn)擬不自弼。絳家居待罪,曰:“不敢復(fù)稱御史矣!弊酥喼讨。而孜尋以罪罷,知曹州。卒,贈太尉,謚勤惠。孜初名茂實,避英宗舊名,改“孜”云。 許懷德,字師古,開封祥符人。父均,磁州團練使。懷德長六尺余,善騎射擊刺。少以父任為東西班殿侍,累擢至殿前指揮使、左班都虞候。 元昊寇邊,選為儀州刺史、鄜延路兵馬鈐轄,遷副總管。夏人三萬騎圍承平砦,懷德時在城中,率勁兵千余人突圍,破之。夏人復(fù)陣,有出陣前據(jù)鞍嫚罵者,懷德引弓一發(fā)而踣,敵乃去。屠金明縣,復(fù)進(jìn)圍延州。懷德遽還,夜遣裨將以步騎千余人,出不意擊之,斬首二百級,遂解延州。遷鳳州團練使,專領(lǐng)延州東路茭村一帶公事。 徙秦鳳路,未行,坐夏人破塞門砦不赴援,降寧州刺史。頃之,擢龍神衛(wèi)四廂都指揮使、陵州團練使、本路副都總管。遷康州防御使,又坐當(dāng)出討賊逗留不進(jìn),所部兵夫棄隨軍芻糧,更赦,徙秦鳳路副都總管,改捧日、天武四廂。又以賊侵掠屬羌,亡十余帳,徙永興軍,又徙高陽關(guān)、并代路,歷殿前都虞候、遂州觀察使、侍衛(wèi)親軍馬軍副都指揮使、武信軍節(jié)度觀察留后、殿前副都指揮使、寧遠(yuǎn)軍節(jié)度使。會從妹亡,無子,懷德欲冒有其田,事覺,罷管軍,知亳州,徙徐州。歲余,復(fù)為殿前副都指揮使。祀明堂,進(jìn)都指揮使,更保寧、建雄二節(jié)度。 年八十猶生子,筋力過人。在宿衛(wèi)十四年,數(shù)乞身,帝不許。懷德曰:“臣年過矣,倘為御史所彈,且不得善罷。”即詔為減數(shù)歲。卒,贈侍中,謚榮毅。 懷德自初擢守邊,連以畏懦被謫,已而與功臣并進(jìn)典軍,及坐請托得罪,去而復(fù)還。時遭承平,保寵終祿。故事,節(jié)度使移鎮(zhèn)加恩,皆別上表再辭,每降批答,遣內(nèi)侍赍賜,必有所遺。懷德以祫享加恩,既又移鎮(zhèn),乃共為一表以辭。翰林學(xué)士歐陽修劾其慢朝命,詔以修章示之,懷德謝罪而已,不復(fù)別進(jìn)表。其鄙吝如此。 李允則,字垂范,濟州團練使謙溥子也。少以材略聞,蔭補衙內(nèi)指揮使,改左班殿直。太平興國七年,幽薊還師,始置榷場于靜戎軍,允則典其事。還,使河?xùn)|路決系囚,原治逋欠。又使荊湖察官吏,與轉(zhuǎn)運使檢視錢帛、器甲、刑獄,遂擢閣門祗候?V尉⿴熤T河,創(chuàng)水門,鄭州水硙。西川賊劉旰平,上官正議修城未決,命允則與王承衎、閻承翰往視。還,言西川以無城難守,宜如正議。又言兵分則緩急不為用,請亻并屯要害,以便饋餉。高溪州蠻田彥伊入寇,遣詣辰州,與轉(zhuǎn)運使張素、荊南劉昌言計事。允則以蠻徼不足加兵,悉招輯之。 累遷供備庫副使、知潭州。將行,真宗謂曰:“朕在南衙,畢士安嘗道卿家世,今以湖南屬卿!背,馬氏暴斂,州人出絹,謂之地稅。潘美定湖南,計屋輸絹,謂之屋稅。營田戶給牛,歲輸米四斛,牛死猶輸,謂之枯骨稅。民輸茶,初以九斤為一大斤,后益至三十五斤。允則請除三稅,茶以十三斤半為定制,民皆便之。湖湘多山田,可以藝粟,而民惰不耕。乃下令月所給馬芻,皆輸本色,繇是山田悉墾。湖南饑,欲發(fā)官廩先賑而后奏,轉(zhuǎn)運使執(zhí)不可,允則曰:“須報逾月,則饑者無及矣!泵髂晁]饑,復(fù)欲先賑,轉(zhuǎn)運使又執(zhí)不可,允則請以家資為質(zhì),乃得發(fā)廩賤糶。因募饑民堪役者隸軍籍,得萬人。轉(zhuǎn)運使請發(fā)所募兵御邵州蠻,允則曰:“今蠻不攪,無名益戍,是長邊患也。且兵皆新募,饑瘠未任出戍!蹦俗嗔T之。陳堯叟安撫湖南,民列允則治狀請留,堯叟以聞。召還,連對三日,帝曰:“畢士安不謬知人者! 遷洛苑副使、知滄州。允則巡視州境,浚浮陽湖,葺營壘,官舍間穿井。未幾,契丹來攻,老幼皆入保而水不乏,斫冰代炮,契丹遂解去。真宗復(fù)召謂曰:“頃有言卿浚井葺屋為勞民者,及契丹至,始見善為備也!鞭D(zhuǎn)西上閣門副使、鎮(zhèn)定高陽三路行營兵馬都監(jiān),押大陣東面。請對,自陳武藝非所長,不可以當(dāng)邊劇。帝曰:“卿為我運籌策,不必當(dāng)矢石也!辟n白金二千兩,副以幃幄、什器,凡下諸路宣敕,必先屬允則省而后行。及王超敗,人心震搖,允則勸超衰绖向師哭,以解眾忿。真宗知允則始屢趣超進(jìn)兵,手詔褒厲。 契丹通好,徙知瀛州,上言:“朝廷已許契丹和議,但擇邊將,謹(jǐn)誓約,有言和好非利者,請一切斥去!闭孀谠唬骸捌濍抟庖!边w西上閣門副使。何承矩為河北緣邊安撫、提點榷場,及承矩疾,詔自擇代,乃請允則知雄州。初,禁榷場通異物,而邏者得所易珉玉帶。允則曰:“此以我無用易彼有用也,縱不治。”遷東上閣門使、獎州刺史。河北既罷兵,允則治城壘不輟,契丹主曰;“南朝尚修城備,得無違誓約乎?”其相張儉曰;“李雄州為安撫使,其人長者,不足疑。”既而有詔詰之,允則奏曰:“初通好不即完治,恐他日頹圮因此廢守,邊患不可測也!钡垡詾槿。 城北舊有徹城,允則欲合大城為一。先建東岳祠,出黃金百兩為供器,道以鼓吹,居人爭獻(xiàn)金銀。久之,密自徹去,聲言盜自北至,遂下令捕盜,三移文北界,乃興版筑,揚言以護(hù)祠。而卒就關(guān)城浚壕,起月堤,自此徹城之人,悉內(nèi)城中。始,州民多以草覆屋,允則取材木西山,大為倉廩營舍。始教民陶瓦甓,標(biāo)里闬,置廊市、邸舍、水硙。城上悉累甓,下環(huán)以溝塹,蒔麻植榆柳。廣閻承翰所修屯田,架石橋,構(gòu)亭榭,列堤道,以通安肅、廣信、順安軍。 歲修禊事,召界河戰(zhàn)棹為競渡,縱北人游觀,潛寓水戰(zhàn)。州北舊多設(shè)陷馬坑,城上起樓為斥堠,望十里;自罷兵,人莫敢登。允則曰:“南北既講和矣,安用此為?”命徹樓夷坑,為諸軍蔬圃,浚井疏洫,列畦隴,筑短垣,縱橫其中,植以荊棘,而其地益阻隘。因治坊巷,徙浮圖北原上,州民旦夕登望三十里,下令安撫司,所治境有隙地悉種榆,久之榆滿塞下。顧謂僚佐曰:“此步兵之地,不利騎戰(zhàn),豈獨資屋材耶?” 上元舊不燃燈,允則結(jié)彩山,聚優(yōu)樂,使民夜縱游。明日,偵知北酋欲間入城中觀,允則與同僚伺郊外。果有紫衣人至,遂與俱入傳舍,不交一言,出奴女羅侍左右,劇飲而罷。且置其所乘騾廡下,使遁去,即幽州統(tǒng)軍也。后數(shù)日,為契丹所誅。嘗宴軍中,而甲仗庫火。允則作樂行酒不輟,副使請救,不答。少頃火熄,命悉瘞所焚物,密遣吏持檄瀛州,以茗籠運器甲。不浹旬,兵數(shù)已完,人無知者。樞密院請劾不救火狀,真宗曰:“允則必有謂,姑詰之!睂υ唬骸氨邓,儆火甚嚴(yán),方宴而焚,必奸人所為。舍宴而救,事或不測! 又得諜,釋縛厚遇之,諜言燕京大王遣來,因出所刺緣邊金谷、兵馬之?dāng)?shù)。允則曰:“若所得謬矣!焙糁骼舭醇畷鴮崝(shù)與之。諜請加緘印,因厚賜以金,縱還。未幾,諜遽至,還所與數(shù),緘印如故,反出彼中兵馬、財力、地里委曲以為報。一日,民有訴為契丹民毆傷而遁者。允則不治,與傷者錢二千,眾以為怯。逾月,幽州以其事來詰,答以無有。蓋他諜欲以毆人為質(zhì)驗,比得報,以為妄,乃殺諜。云翼卒亡入契丹,允則移文督還,契丹報以不知所在。允則曰:“在某所!逼醯ゑ,不敢隱,既歸卒,乃斬以徇。歷四方館引進(jìn)使、高州團練使。天禧二年,以客省使知鎮(zhèn)州,徙潞州。仁宗即位,領(lǐng)康州防御使。天圣六年,卒。 允則不事威儀,間或步出,遇民可語者,延坐與語,以是洞知人情。訟至,無大小面訊立斷。善撫士卒,皆得其用。盜發(fā)輒獲,人亦莫知所由。身無兼衣,食無重羞,不畜資財。在河北二十余年,事功最多,其方略設(shè)施,雖寓于游觀、亭傳間,后人亦莫敢隳。至于國信往來,費用儀式,多所裁定。晚年居京師,有自契丹亡歸者,皆命舍允則家。允則死,始寓樞密院大程官營。 張亢,字公壽,自言后唐河南尹全義七世孫。家于臨濮。少豪邁有奇節(jié),事兄奎甚謹(jǐn)。進(jìn)士及第,為廣安軍判官、應(yīng)天府推官。治白沙、石梁二渠,民無水患。改大理寺丞、簽書西京判官事。 通判鎮(zhèn)戎軍,上言:“趙德明死,其子元昊喜誅殺,勢必難制,宜亟防邊。”因論西北攻守之計,章數(shù)十上,仁宗欲用之,會丁母憂。既而契丹聚兵幽、涿間,河北增備,遂起為如京使、知安肅軍。因入對曰:“契丹歲享金帛甚厚,今其主孱而歲歉,懼中國見伐,特張言耳,非其實也。萬一倍約,臣請擐甲為諸軍先! 元昊反,為涇原路兵馬鈐轄、知渭州,累遷右騏驥使、忠州刺史,徙鄜延路、知鄜州。上疏曰: 舊制,諸路總管、鈐轄、都監(jiān)各不過三兩員,余官雖高,止不過一路。總管、鈐轄不預(yù)本路事。今每路多至十四五員,少亦不減十員,皆兼本路分事,不相統(tǒng)制,凡有論議,互報不同。按唐總管,統(tǒng)軍,都統(tǒng),處置、制置使,各有副貳,國朝亦有經(jīng)略、排陣使,請約故事,別置使名,每路軍馬事,止以三兩員領(lǐng)之。 又涇原一路,自總管、鈐轄、都監(jiān)、巡檢及城砦所部六十余所,兵多者數(shù)千人,少者才千人,兵勢既分,不足以當(dāng)大敵。若敵以萬人為二十隊,多張聲勢以綴我軍,后以三五萬人大入奔突,則何以支? 又比來主將與軍伍移易不定,人馬強弱,配屬未均。今涇原正兵五萬,弓箭手二萬,鄜延正兵不減六七萬,若能預(yù)為團結(jié),明定節(jié)制,迭為應(yīng)援,以逸待勞,則烏合饑餒之眾,豈能窺我淺深乎?請下韓琦、范仲淹分按,逐路以馬步軍八千已上至萬人,擇才位兼高者為總領(lǐng)。其下分為三將:一為前鋒,一為策前鋒,一為后陣。每將以使臣、忠佐三兩人,分屯要害之地,敵小入則一將出,大入則大將出。 又量敵數(shù)多少,使鄰路出兵應(yīng)接,此所謂常山蛇勢也。今萬人已上為一大將,一路又有主帥,延州領(lǐng)三大將,鄜州一大將,保安軍及西路巡檢、德靖砦共為一大將,則鄜延路兵五萬人矣。原渭州、鎮(zhèn)戎軍各一大將,渭州山外及瓦亭各一大將,則涇原路五萬人矣。弓箭手、熟戶不在焉。昨延州之?dāng),蓋由諸將自守不相應(yīng)援。請令邊臣預(yù)定其法,敵寇某所,則某將為先鋒,某將出某所為奇兵,某將出某所為聲援,某城砦相近出敢戰(zhàn)死士某所設(shè)覆,都、同巡檢則各扼要害。 又令鄰路取某路出應(yīng),仍潛用旗幟為號。昨劉平救延州,前鋒陷賊者已二千騎,平猶不知。趙瑜部馬軍間道先進(jìn),而趙振與王逵趨塞門,至高頭平路,白馬報敵張青蓋駐山東,振麾兵掩襲,乃瑜也。臣在山外策應(yīng),未嘗用本指揮旗號,自以五行支干別為引旗。若甲子日本軍相遇,則先見者張青旗,后見者以緋旗應(yīng)之,此是干相生,其干相克及支相生克亦如之。蓋兵馬出入,晝則百步之外不能相知,若不預(yù)為之號,必誤軍事。國家承平日久,失于訓(xùn)練,今每指揮藝精者不過百余人,余皆瘦弱不可用。且官軍所恃者,步軍與強弩爾。臣知渭州日,見廣勇軍彍弩者三百五十人,引一石二斗者僅百人,余僅及七八斗,正欲閱習(xí)時易為力爾。臣以跳鐙弩試,皆不能張,閱習(xí)十余日,裁得百余人。又教以小坐法,亦十余日,又教以帶甲小坐法,五十余日始能服熟。若安前弊以應(yīng)新敵,其有必勝之理乎? 又兵官務(wù)張邊事,以媒進(jìn)邀賞,劉平之?dāng),正繇貪功輕進(jìn),鎮(zhèn)戎軍最近賊境,每報賊騎至,不問多寡,凡主兵者皆出,至邊壕則賊已去矣。蓋權(quán)均勢埒,各不相下,若不出,則恐得怯懦之罪。且諸路騎兵不能馳險,計其芻粟,一馬之費,可養(yǎng)步軍五人。馬高不及格,宜悉還坊監(jiān),止留十之三,余以步兵代之。又比來禁衛(wèi)隊長,繇年勞換前班者,或為諸司使副,白丁試武技,亦命以官,而諸路弓箭手生長邊陲,父祖效命,累世捍賊,乃無進(jìn)擢之路,何以激勸邊民? 竊聞大帥議五路進(jìn)師,且有用兵以來,屢出無功,若一旦深入,臣切以為未可也。山界諸州城砦,距邊止二三百里,夏兵器甲雖精利,其斗戰(zhàn)不及山界部族,而財糧又盡出山界。若十月后令諸將分番出界,使夏人不得耕牧。然后出步兵,負(fù)十日糧,人日給米一升,馬日給粟四升、草五分,賊界有草地,以半資放牧,亦可減輓運之半。王師既行,使唃廝啰及九姓回紇分制其后,必蕩覆巢穴。 又言:“陜西民調(diào)發(fā)之苦,數(shù)倍常歲,宜一切權(quán)罷,令安撫司與逐州長吏減省他役,顓應(yīng)邊須。及選殿侍軍將各三十人,以駝、騾各二百,留其半河中,以運鄜、延、保安軍軍須,其半留乾州或永興軍,以運環(huán)、慶、原、渭、鎮(zhèn)戎軍軍須,分一轉(zhuǎn)運使專董其事。又鄜州四路半當(dāng)沖要,嘗以閑慢路遞鋪兵卒之半,貼沖要二路。驛百人,每三人挽小車,載二百五十斤至三百斤,若團亻并輦運,邊計亦未至失備,而民力可以寬矣! 初,亢請乘驛入對,詔令手疏上之,后多施用。進(jìn)西上閣門使,改都鈐轄,屯延州。又奏邊機軍政措置失宜者十事,言: 王師每出不利,豈非節(jié)制不立,號令不明,訓(xùn)練不至,器械不精?或中敵詭計,或自我貪功;或左右前后自不相救,或進(jìn)退出入未知其便;或兵多而不能用,或兵少而不能避;或為持權(quán)者所逼,或因懦將所牽;或人馬困饑而不能奮,或山川險阻而不能通:此皆將不知兵之弊也。未聞深究致敗之由而為之措置,徒益兵馬,未見勝術(shù)。一也。 去春敵至延州,諸路發(fā)援兵,而河?xùn)|、秦鳳各逾千里,涇原、環(huán)慶不減十程。去秋賊出鎮(zhèn)戎,遠(yuǎn)自鄜延發(fā)兵,千里遠(yuǎn)斗,銳氣已衰,如賊已退,乃是空勞師徒,異時更寇別路,必又如此,是謂不戰(zhàn)而自弊。二也。 今鄜延副都總管許懷德兼管勾環(huán)慶軍馬,環(huán)慶副總管王仲寶復(fù)兼鄜延,其涇原、秦鳳總管等亦兼鄰路,雖令互相策應(yīng),然環(huán)州至延州十四五驛,徑赴亦不下十驛;涇原至秦鳳千里,若發(fā)兵互援,而山路險惡,人馬之力已竭。三也。 四路軍馬各不下五六萬,朝廷罄力供億,而邊臣但言兵少,每路欲更增十萬人,亦未見功效。且兵無節(jié)制一弊,無奇正二弊,無應(yīng)援三弊,主將不一四弊,兵分勢弱五弊。有此五弊,如驅(qū)市人而戰(zhàn),雖有百萬,亦無益于事。四也。 古人教習(xí),須三年而后成,今之用兵已三年矣,將帥之材孰賢孰愚,攻守之術(shù)孰得孰失,累年敗衄,而居邊要者未知何謀。使更數(shù)年未罷兵,國用民力,何以克堪。若因之以饑饉,加之以他寇,則安危之策,未知如何。五也。 今言邊事者甚眾,朝廷或即奏可,或再詳究以聞,或付有司。前條方行,后令即變,胥史有鈔錄之勞,官吏無商略之暇,邊防軍政,一無定制。六也。 夏竦、陳執(zhí)中皆朝廷大臣,凡有邊事,當(dāng)付之不疑。今但主文書、守詔令,每有宣命,則翻錄行下;如諸處申稟,則令候朝旨。如是,則何必以大臣主事?七也。 前河北用兵,減冗官以省費,今陜西日以增員,如制置青白鹽使副、招撫蕃部使臣十余員,所占兵士千余人,請給歲約萬緡。復(fù)有都大提舉馬鋪器甲之類,諸州并募克敵、致勝、保捷、廣銳、宣毅等兵,久未曾團結(jié)訓(xùn)練,但費軍廩,無益邊備。八也。 今軍有手藝者,管兵之官,每一指揮,抽占三之一。如延州諸將不出,即有兵二萬,除五千守城之外,其余止一萬五千。若有警急,三日內(nèi)不能團集,況四十里外便是敵境,一有奔突,何以備之?九也。 陜西教集鄉(xiāng)兵,共十余萬人。市井無賴,名掛尺籍,心薄田夫,豈無奸盜雜于其中?茍無措置,他日為患不細(xì)。十也。 既而復(fù)請面陳利害,不報。 會元昊益熾,以兵圍河外?档螺洘o守御才,屬戶豪乜啰叛去,導(dǎo)夏人自后河川襲府州,兵至近道才覺,而蕃漢民被殺掠已眾。攻城不能下,引兵屯琉璃堡,縱游騎鈔麟、府間,二州閉壁不出。民乏飲,黃金一兩易水一杯。時豐州已為夏人所破,麟、府勢孤,朝廷議棄河外守保德軍未果,徙亢為并代都鈐轄、管勾麟府軍馬事。單騎叩城,出所授敕示城上,門啟,既入,即縱民出采薪芻汲澗谷。然夏人猶時出鈔掠,亢以州東焦山有石炭穴,為筑東勝堡;下城旁有蔬畦,為筑金城堡;州北沙坑有水泉,為筑安定堡,置兵守之。募人獲于外,腰鐮與衛(wèi)送者均得。其時禁兵皆敗北,無斗志,乃募役兵敢戰(zhàn)者,夜伏隘道,邀擊夏人游騎。比明,有持首級來獻(xiàn)者,亢以錦袍賜之,禁兵始慚奮曰:“我顧不若彼乎?”又縱使飲博,方窘乏幸利,咸愿一戰(zhàn)?褐捎茫贾\擊琉璃堡,使諜伏敵砦旁草中,見老羌方炙羊髀占吉兇,驚曰:“明當(dāng)有急兵,且趣避之!苯孕υ唬骸皾h兒皆藏頭膝間,何敢!”亢知無備,夜引兵襲擊,大破之。夏人棄堡去,乃筑宣威砦于步駝溝捍寇路。 時麟州饋路猶未通,敕亢自護(hù)賞物送麟州。敵既不得鈔,遂以兵數(shù)萬趨柏子砦來邀。亢所將才三千人,亢激怒之曰:“若等已陷死地,前斗則生,不然,為賊所屠無余也。”士皆感厲。會天大風(fēng),順風(fēng)擊之,斬首六百余級,相蹂踐赴崖谷死者不可勝計,奪馬千余匹。乃修建寧砦。夏人數(shù)出爭,遂戰(zhàn)于兔毛川?鹤钥挂源箨,而使驍將張岊伏短兵強弩數(shù)千于山后?阂匀f勝軍皆京師新募市井無賴子弟,罷軟不能戰(zhàn),敵目曰“東軍”,素易之,而怯虎翼軍勇悍?宏幰灼淦煲哉`敵,敵果趣“東軍”,而值虎翼卒,搏戰(zhàn)良久,伏發(fā),敵大潰,斬首二千級。不逾月,筑清塞、百勝、中候、建寧、鎮(zhèn)川五堡,麟、府之路始通。 亢復(fù)奏:“今所通特一徑爾,請更增并邊諸柵以相維持,則可以廣田牧,壯河外之勢!弊h未下,會契丹欲渝盟,領(lǐng)果州團練使、知瀛州。葛懷敏敗,遷四方館使、涇原路經(jīng)略安撫招討使、知渭州,亢聞詔即行,及至,敵已去。鄭戩統(tǒng)四路,亢與議不合,遷引進(jìn)使,徙并代副都總管。御史梁堅劾亢出庫銀給牙吏往成都市易,以利自入,奪引進(jìn)使,為本路鈐轄。及夏人與契丹戰(zhàn)河外,復(fù)引進(jìn)使、副都總管,知代州兼河?xùn)|沿邊安撫事。范仲淹宣撫河?xùn)|,復(fù)奏亢前所增廣堡砦,宜使就總其事。詔既下,明鎬以為不可,屢牒止之?涸唬骸笆茉t置堡砦,豈可得經(jīng)略牒而止耶?坐違節(jié)度,死所甘心,堡砦必為也!泵康秒海冒干,督役愈急。及堡成,乃發(fā)封自劾,朝廷置不問。蕃漢歸者數(shù)千戶,歲減戍兵萬人,河外遂為并、汾屏蔽。 復(fù)知瀛州,因言:“州小而人眾,緩急無所容,若廣東南關(guān),則民居皆在城中!毕鸟登霸陉兾,惡亢不附己,特沮其役,然卒城之。加領(lǐng)眉州防御使,復(fù)為涇原路總管、知渭州。會給郊賞,州庫物良而估賤,三司所給物下而估高,亢命均其直,以便軍人。轉(zhuǎn)運使奏亢擅減三司所估。會竦為樞密使,奪防御使,降知磁州。御史宋禧繼言亢嘗以庫銀市易,復(fù)奪引進(jìn)使,為右領(lǐng)衛(wèi)大將軍、知壽州。 后陜西轉(zhuǎn)運使言亢所易庫銀非自入者,改將作監(jiān)、知和州。坐失舉,徙筠州。久之,復(fù)為引進(jìn)使、果州團練使,又復(fù)眉州防御使、真定府路副都總管。遷客省使,以足疾知衛(wèi)州,徙懷州。坐與鄰郡守議河事,會境上經(jīng)夕而還,降曹州鈐轄。改河陽總管,以疾辭,為秘書監(jiān)。未幾,復(fù)客省使、眉州防御使、徐州總管,卒。 亢好施輕財,凡燕犒饋遺,類皆過厚,至遣人貿(mào)易助其費,猶不足。以此人樂為之用。同學(xué)生為吏部,亢憐其老,薦為縣令。后既為所累,出筠州,還,所薦者復(fù)求濟,亢又贈金帛,終不以屑意。馭軍嚴(yán)明,所至有風(fēng)跡,民圖像祠之。 奎字仲野,先亢中進(jìn)士。歷并、秀州推官,監(jiān)衢州酒。徐生者毆人至死,系婺州獄,再問輒言冤。轉(zhuǎn)運使命奎復(fù)治。奎視囚籍印窾偽,深探之,乃獄吏竄易,卒釋徐生,抵吏罪,眾驚伏。同時薦者三十九人,改大理寺丞,知合淝縣,徙南充縣。 以殿中丞通判瀘州,罷歸。會秦州鹽課虧緡錢數(shù)十萬,事連十一州。詔奎往按,還奏三司發(fā)鈔稽緩,非諸州罪。因言:“鹽法所以足軍費,非仁政所宜行。若不得已,令商人轉(zhuǎn)貿(mào)流通,獨關(guān)市收其征,上下皆利。孰與設(shè)重禁壅閼之為民?”于是悉除所負(fù)。未幾,知江州,徙楚州,遷太常博士,召為殿中侍御史、知滑州,徙邢州。母病,輒割股肉和藥以進(jìn),母遂愈。其后母卒,廬于墓,自負(fù)土植松柏。 服終,授度支判官,出為京東轉(zhuǎn)運使,以侍御史為河?xùn)|轉(zhuǎn)運使,進(jìn)刑部員外郎、知御史雜事。安撫京東,募民充軍凡十二萬,奏州縣吏能否數(shù)十人。還為戶部副使。及分陜西為四路,擢天章閣待制、環(huán)慶路經(jīng)略安撫招討使、知慶州,以父名余慶辭,不許。歷陜西都轉(zhuǎn)運使、知永興軍、河?xùn)|都轉(zhuǎn)運使,加龍圖閣直學(xué)士,知澶、青、徐、揚等州,再遷吏部郎中。 時李宥知江寧府,府廨盡焚。諫官言金陵始封之地,守臣視火不謹(jǐn),宜擇才臣繕治之。遷右諫議大夫、知江寧府?啿牧瞎,一循舊制,不逾時復(fù)完。還,判吏部流內(nèi)銓,徙審官院、知河南府。河南宮闕歲久頗摧圮,奎大加興葺。又按唐街陌,分榜諸坊。初,全義守洛四十年,洛人德之,有生祠。及見奎偉儀觀,曰:“真齊王孫也!币驈(fù)興齊王祠。歲余,以能政聞,遷給事中,歸朝。京東盜起,加樞密直學(xué)士、知鄆州,數(shù)月,捕諸盜,悉平。 奎治身有法度,風(fēng)力精強,所至有治跡,吏不敢欺,第傷苛細(xì)?汉婪畔补γ,不事小謹(jǐn)。兄弟所為不同如此,然皆知名一時。子燾,龍圖閣直學(xué)士。 劉文質(zhì),字士彬,保州保塞人,簡穆皇后從孫也。父審琦,虎牢關(guān)使,從討李重進(jìn)戰(zhàn)死。文質(zhì)幼從母入禁中,太宗授以左班殿直,遷西頭供奉官、寄班祗侯。帝頗親信之,數(shù)訪以外事。嘗謂內(nèi)侍竇神興曰:“文質(zhì),朕之近親,又忠謹(jǐn),其賜白金百斤!背鰹閮烧阕唏R承受公事,擢西京左藏庫副使、岢嵐軍使,賜金帶、名馬。徙知麟州,改麟府濁輪砦兵馬鈐轄。擊蕃酋萬保移,走之。越河破契丹,拔黃太尉砦,殺獲萬計,賜錦袍、金帶。徙知慶州。 李繼遷入寇,文質(zhì)將出兵,而官吏不敢發(fā)庫錢。乃以私錢二百萬給軍,士皆感奮,遂大破賊。徙涇州,充麟州、清遠(yuǎn)軍都監(jiān),又破敵于枝子平。咸平中,清遠(yuǎn)軍陷,坐逗撓奪官,雷州安置。久之,起為太子率府率、杭州駐泊都監(jiān)。封泰山,以內(nèi)殿崇班為青、齊、淄、濰州巡檢。進(jìn)禮賓副使、石隰緣邊同都巡檢使,徙秦州鈐轄。建小落門砦,親率士版筑。會李浚知秦州,因就賜白金五百兩。 天禧中,知代州。先是,蕃部獲逃卒,給絹二匹、茶五斤,卒皆論死。時捕得百三十九人,文質(zhì)取二十九人,以赦后論如法,余悉配隸他州。再遷內(nèi)園使、知邠州,數(shù)從曹瑋出戰(zhàn),筑堡障。復(fù)徙秦州鈐轄,領(lǐng)連州刺史,再知代州,卒。厚賻其家,官子三人。 文質(zhì)以簡穆親,又父死事,故前后賜予異諸將。真宗嘗問保塞之舊,文質(zhì)上宣祖、太祖賜書五函。仁宗亦以書賜之。然性剛,喜評刺短長,于貴近無所避,故不大顯。子十六人,渙、滬皆知名。 渙字仲章,以父任為將作監(jiān)主簿,監(jiān)并州倉。天圣中,章獻(xiàn)太后臨朝久,渙謂天子年加長,上書請還政。后震怒,將黥隸白州,呂夷簡、薛奎力諫得免。仁宗親政,擢為右正言。郭后廢,渙與孔道輔、范仲淹等伏闕爭之,皆罰金。會河?xùn)|走馬承受奏,渙頃官并州,與營妓游,黜通判磁州,尋知遼州。 夏人叛,朝廷議遣使通河西唃氏,渙請行。間道走青唐,諭以恩信。唃氏大集族帳,誓死捍邊,遣騎護(hù)出境,得其誓書與西州地圖以獻(xiàn)。加直昭文館,遷陜西轉(zhuǎn)運使、由工部郎中知滄州,改吉州刺史,知保州。州自戍卒叛后,兵益驕。渙至,虎翼軍謀舉城叛,民大恐。渙單騎徐叩營,械首惡者歸,斬之,一軍帖服。徙登州,益治刀魚船備?,寇不敢犯,詔嘉獎之。 歷知邢、恩、冀、涇、澶五州。恩承賊蹂踐后,渙經(jīng)理繕葺有敘,兵民犯法,一切用重典,威令大振。治平中,河北地震,民乏粟,率賤賣耕牛以茍朝夕。渙在澶,盡發(fā)公錢買之。明年,民無牛耕,價增十倍,渙復(fù)出所市牛,以元直與民,澶民賴不失業(yè)。歷秦鳳、涇原、真定、定州路總管,四遷至鎮(zhèn)寧軍節(jié)度觀察留后。熙寧中,還,為工部尚書致仕。 渙有才略,尚氣不羈,臨事無所避,然銳于進(jìn)取。方升拓洮、岷,討安南,渙既老,猶露章請自效,不報。卒,年八十一。 滬字子浚,頗知書傳,深沉寡言,有知略。以蔭補三班奉職,累遷右侍禁。康定中,為渭州瓦亭砦監(jiān)押,權(quán)靜邊砦,擊破黨留等族,斬一驍將,獲馬牛橐駝萬計。時任福敗,邊城晝閉,居民畜產(chǎn)多為賊所掠,滬獨開門納之。 遷左侍禁,韓琦、范仲淹薦授閣門祗候。又破穆寧生氐。西南去略陽二百里,中有城曰水洛,川平土沃,又有水輪、銀、銅之利,環(huán)城數(shù)萬帳,漢民之逋逃者歸之,教其百工商賈,自成完國。曹瑋在秦州,嘗經(jīng)營不能得。滬進(jìn)城章川,收善田數(shù)百頃,以益屯兵,密使人說城主鐸廝那令內(nèi)附。會鄭戩行邊,滬遂召鐸廝那及其酋屬來獻(xiàn)結(jié)公、水洛、路羅甘地,愿為屬戶。戩即令滬將兵往受地。既至而氐情中變,聚兵數(shù)萬合圍,夜縱火呼嘯,期盡殺官軍。滬兵才千人,前后數(shù)百里無援,滬堅臥,因令晨炊緩食,坐胡床指揮進(jìn)退,一戰(zhàn)氐潰,追奔至石門,酋皆稽顙請服。因盡驅(qū)其眾隸麾下,以通秦、渭之路。又?jǐn)∨R洮氐于城下。遷內(nèi)殿崇班。 戩以三將兵遣董士廉助筑城,功未半,會戩罷四路招討使,而涇原路尹洙以為不便,令罷筑,且召滬,不聽,日增版趣役。洙怒,使狄青械滬、士廉下獄。氐眾驚,收積聚、殺吏民為亂,朝廷遣魚周詢、程戡往視,氐眾詣周詢,請以牛羊及丁壯助工役,復(fù)以滬權(quán)水洛城砦主。城成,終以違本路安撫使節(jié)制,黜一官,為鎮(zhèn)戎軍西路都巡檢。復(fù)內(nèi)殿崇班,瘍發(fā)首,卒。弟淵將以其柩東歸,居人遮道號泣請留,葬水洛,立祠城隅,歲時祀之。 經(jīng)略司言,得熟戶蕃官牛裝等狀,愿得滬子弟主其城。乃命其弟淳為水洛城兵馬監(jiān)押,城中有碑記滬事。 趙滋,字子深,開封人。父士隆,天圣中,以閣門祗候為邠寧環(huán)慶路都監(jiān),戰(zhàn)沒。錄滋三班奉職。滋少果敢任氣,有智略?刀ǔ,以右侍禁選捕京西叛卒有功,遷左侍禁,后為涇原儀渭、鎮(zhèn)戎軍都巡檢。會渭州得勝砦主姚貴殺監(jiān)押崔絢,劫宣武神騎卒千余人叛,攻羊牧隆城。滋馳至,諭降八百余人,貴窮,走出砦。招討使令滋給賜降卒及遷補將吏,滋以為如是是誘其為亂,藏其牒不用,還,為招討使所怒,故賞弗行。 范仲淹、韓琦經(jīng)略陜西,舉滋可將領(lǐng),得閣門祗候,為鎮(zhèn)戎軍西路都巡檢。時京西軍賊張海久未伏誅,命滋都大提舉陜西、京西路捉賊,數(shù)月賊平。后為京東東路都巡檢。富弼為安撫使,舉再任登州。乳山砦兵叛,殺巡檢,州將誅首惡數(shù)人,不窮按。滋承檄驗治,馳入其壘,次第推問,得黨與百余人付獄,眾莫敢動。 在京東五年,數(shù)獲盜,不自言,弼為言,乃自東頭供奉官超授供備庫副使、定州路駐泊都監(jiān)。嘗因給軍食,同列言粟不善,滋叱之曰:“爾欲以是怒眾耶?使眾有一言,當(dāng)先斬爾以徇!表n琦聞而壯之,以為真將帥材。及琦在河?xùn)|,又奏滋權(quán)并代路鈐轄,改管勾河?xùn)|經(jīng)略司公事。建言:“代州、寧化軍有地萬頃,皆肥美,可募人田作,教戰(zhàn)射,為堡砦。”人以為利。 累遷西上閣門副使,歷知安肅軍、保州。滋強力精悍,有吏能,所至稱治。會契丹民數(shù)違約,乘小舟漁界河中,吏憚生事,累歲莫敢禁。后又遣大舟十余,自?谶\鹽入界河。朝廷患之,以滋可任,徙知雄州。滋戒巡兵,舟至,輒捕其人殺之,輦其舟,移文還涿州,漁者遂絕。契丹因使人以為言,而知瀛州彭思永、河北轉(zhuǎn)運使唐介燕度,皆以滋生事,請罷之。朝廷更以為能,擢龍神衛(wèi)四廂都指揮使、嘉州團練使,遷天武、捧日四廂都指揮使。 英宗即位,領(lǐng)端州防御使、步軍都虞候,賜白金五百兩,留再任。未幾,卒,贈遂州觀察使。 滋在雄州六年,契丹憚之。契丹嘗大饑,舊,米出塞不得過三斗,滋曰:“彼亦吾民也!绷畛雒谉o所禁,邊人德之。馭軍嚴(yán),戰(zhàn)卒舊不服役,滋役之如廂兵,莫敢有言?樦纬潜凇菣,至于簿書、米鹽,皆有條法。性尤廉謹(jǐn),月得公使酒,不以入家。然傲慢自譽,此其短也。 論曰:石普曉暢軍事,習(xí)知民庸,然揣麾時政,終以罪廢。張孜雖稱持重,跡其所長,無足取者。許懷德以懦不任事,數(shù)遭貶斥,其不及普遠(yuǎn)矣。劉文質(zhì)以私錢給軍,且脫人于死,仕雖偃蹇,聲名俱章章矣。渙以小官,能抗疏母后,輯暴弭奸,則其余事也。滬,水洛之戰(zhàn),從容退師,滬之才略,其最優(yōu)者歟?趙滋有吏能,出米塞下以振契丹,亦仁人之用心。李允則在河北二十年,設(shè)施方略,不動聲氣,契丹至以長者稱之。張亢起儒生,曉韜略,琉璃堡、兔毛川之捷,良快人意,區(qū)區(qū)書生,功名如此,何其壯哉!奎以治跡著稱,其視亢蓋所謂難為兄難為弟者歟?

 

宋史

  《宋史》是二十五史之一,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后主持修撰,《宋史》與《遼史》、《金史》同時修撰。《宋史》全書有本紀(jì)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共計496卷,約500萬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

卷三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卷三百九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三
卷三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十四 卷三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五
卷三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十六 卷三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五十七
卷三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五十八 卷四百 列傳第一百五十九
卷四百一 列傳第一百六十 卷四百二 列傳第一百六十一
卷一 本紀(jì)第一 卷二 本紀(jì)第二
卷三 本紀(jì)第三 卷四 本紀(jì)第四
卷五 本紀(jì)第五 卷六 本紀(jì)第六
卷七 本紀(jì)第七 卷八 本紀(jì)第八
卷九 本紀(jì)第九 卷十 本紀(jì)第十
卷十一 本紀(jì)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jì)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jì)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jì)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jì)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jì)第十六
卷十七 本紀(jì)第十七 卷十八 本紀(jì)第十八
卷十九 本紀(jì)第十九 卷二十 本紀(jì)第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jì)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jì)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 本紀(jì)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jì)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 本紀(jì)第二十五 卷二十六 本紀(jì)第二十六
卷二十七 本紀(jì)第二十七 卷二十八 本紀(jì)第二十八
卷二十九 本紀(jì)第二十九 卷三十 本紀(jì)第三十
卷三十一 本紀(jì)第三十一 卷三十二 本紀(jì)第三十二
卷三十三 本紀(jì)第三十三 卷三十四 本紀(jì)第三十四
卷三十五 本紀(jì)第三十五 卷三十六 本紀(jì)第三十六
卷三十七 本紀(jì)第三十七 卷三十八 本紀(jì)第三十八
卷三十九 本紀(jì)第三十九 卷四十 本紀(jì)第四十
卷四十一 本紀(jì)第四十一 卷四十二 本紀(jì)第四十二
卷四十三 本紀(jì)第四十三 卷四十四 本紀(jì)第四十四
卷四十五 本紀(jì)第四十五 卷四十六 本紀(jì)第四十六
卷四十七 本紀(jì)第四十七 卷四十八 志第一
卷四十九 志第二 卷五十 志第三
卷五十一 志第四 卷五十二 志第五
卷五十三 志第六 卷五十四 志第七
卷五十五 志第八 卷五十六 志第九
卷五十七 志第十 卷五十八 志第十一
卷五十九 志第十二 卷六十 志第十三
卷六十一 志第十四 卷六十二 志第十五
卷六十三 志第十六 卷六十四 志第十七
卷六十五 志第十八 卷六十六 志第十九
卷六十七 志第二十 卷六十八 志第二十一
卷六十九 志第二十二 卷七十 志第二十三
卷七十一 志第二十四 卷七十二 志第二十五
卷七十三 志第二十六 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七
卷七十五 志第二十八 卷七十六 志第二十九
卷七十七 志第三十 卷七十八 志第三十一
卷七十九 志第三十二 卷八十 志第三十三
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四 卷八十二 志第三十五
卷八十三 志第三十六 卷八十四 志第三十七
卷八十五 志第三十八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九
卷八十七 志第四十 卷八十八 志第四十一
卷八十九 志第四十二 卷九十 志第四十三
卷九十一 志第四十四 卷九十二 志第四十五
卷九十三 志第四十六 卷九十四 志第四十七
卷九十五 志第四十八 卷九十六 志第四十九
卷九十七 志第五十 卷九十八 志第五十一
卷九十九 志第五十二 卷一百 志第五十三
卷一百一 志第五十四 卷一百二 志第五十五
卷一百三 志第五十六 卷一百四 志第五十七
卷一百五 志第五十八 卷一百六 志第五十九
卷一百七 志第六十 卷一百八 志第六十一
卷一百九 志第六十二 卷一百一十 志第六十三
卷一百一十一 志第六十四 卷一百一十二 志第六十五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卷一百十四 志第六十七
卷一百一十五 志第六十八 卷一百一十六 志第六十九
卷一百一十七 志第七十 卷一百一十八 志第七十一
卷一百一十九 志第七十二 卷一百二十 志第七十三
卷一百二十一 志第七十四 卷一百二十二 志第七十五
卷一百二十三 志第七十六 卷一百二十四 志第七十七
卷一百二十五 志第七十八 卷一百二十六 志第七十九
卷一百二十七 志第八十 卷一百二十八 志第八十一
卷一百二十九 志第八十二 卷一百三十 志第八十三
卷一百三十一 志第八十四 卷一百三十二 志第八十五
卷一百三十三 志第八十六 卷一百三十四 志第八十七
卷一百三十五 志第八十八 卷一百三十六 志第八十九
卷一百三十七 樂志第九十 卷一百三十八 志第九十一
卷一百三十九 志第九十二 卷一百四十 志第九十三
卷一百四十一 志第九十四 卷一百四十二 志第九十五
卷一百四十三 志第九十六 卷一百四十四 志第九十七
卷一百四十五 志第九十八 卷一百四十六 志第九十九
卷一百四十七 志第一百 卷一百四十八 志第一百一
卷一百四十九 志第一百二 卷一百五十 志第一百三
卷一百五十一 志第一百四 卷一百五十二 志第一百五
卷一百五十三 志第一百六 卷一百五十四 志第一百七
卷一百五十五 志第一百八 卷一百五十六 志第一百九
卷一百五十七 志第一百十 卷一百五十八 志第一百十一
卷一百五十九 志第一百十二 卷一百六十 志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六十一 志第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六十二 志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六十三 志第一百一十六 卷一百六十四 志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六十五 志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六十六 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六十七 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六十八 志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六十九 志第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七十 志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七十一 志第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七十二 志第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七十三 志第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七十四 志第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七十五 志第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七十六 志第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七十七 志第一百三十 卷一百七十八 志第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七十九 志第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八十 志第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八十一 志第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八十二 志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三 志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四 志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五 志第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八十六 志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八十七 志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八十八 志第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八十九 志第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九十 志第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九十一 志第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九十二 志第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九十三 志第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九十四 志第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九十五 志第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九十六 志第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九十七 志第一百五十 卷一百九十八 志第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九十九 志第一百五十二 卷二百 志第一百五十三
卷二百一 志第一百五十四 卷二百二 志第一百五十五
卷二百三 志第一百五十六 卷二百四 志第一百五十七
卷二百五 志第一百五十八 卷二百六 志第一百五十九
卷二百七 志第一百六十 卷二百八 志第一百六十一
卷二百九 志第一百六十二 卷二百一十 表第一
卷二百一十一 表第二 卷二百一十二 表第三
卷二百一十三 表第四 卷二百一十四 表第五
卷二百一十五 表第六 卷二百一十六 表第七
卷二百一十七 表第八 卷二百一十八 表第九
卷二百一十九 表第十 卷二百二十 表第十一
卷二百二十一 表第十二 卷二百二十二 表第十三
卷二百二十三 表第十四 卷二百二十四 表第十五
卷二百二十五 表第十六 卷二百二十六 表第十七
卷二百二十七 表第十八 卷二百二十八 表第十九
卷二百二十九 表第二十 卷二百三十 表第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一 表第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二 表第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三 表第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四 表第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五 表第二十六 卷二百三十六 表第二十七
卷二百三十七 表第二十八 卷二百三十八 表第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九 表第三十 卷二百四十 表第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一 表第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第二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第三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四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六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七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第八 卷二百五十 列傳第九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十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二百五十三 傳第十二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第十三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第十四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第十五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十六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第十七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第十八 卷二百六十 列傳第十九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十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第二十一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二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二十三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十四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第二十五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第二十六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十七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十八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三十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第三十一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第三十二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第三十三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第三十四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第三十五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第三十七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第三十八 卷二百八十 列傳第三十九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第四十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第四十一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第四十二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第四十三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四十四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第四十五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六 卷二百八十八列 傳第四十七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四十八 卷二百九十 列傳第四十九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第五十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五十一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第五十二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第五十三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第五十四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第五十五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第五十六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第五十七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三百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三百一 列傳第六十 卷三百二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三百三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三百四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三百五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三百六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三百七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三百八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三百九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三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三百一十一 列傳第七十 卷三百一十二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三百一十三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三百一十四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三百一十五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三百一十六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三百一十八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三百一十九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三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第八十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三百二十八 列卷第八十七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三百三十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九十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第九十一
卷三百三十三 列傳第九十二 卷三百三十四 列傳第九十三
卷三百三十五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
卷三百三十七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三百三十八 列傳第九十七
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第九十八 卷三百四十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 卷三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 卷三百四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
卷三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 卷三百四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六 卷三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
卷三百四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 卷三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九
卷三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 卷三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三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三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三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三百六十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三百六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三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三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三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三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三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三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三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三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三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三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三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三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三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三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三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三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三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三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三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三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卷三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三百八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三百九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三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三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五十一
卷四百三 列傳第一百六十二 卷四百四 列傳第一百六十三
卷四百五 列傳第一百六十四 卷四百六 列傳第一百六十五
卷四百七 列傳第一百六十六 卷四百八 列傳第一百六十七
卷四百九 列傳第一百六十八 卷四百一十 列傳第一百六十九
卷四百一十一 列傳第一百七十 卷四百一十二 列傳第一百七十一
卷四百一十三 列傳第一百七十二 卷四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卷四百一十五 列傳第一百七十四 卷四百一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卷四百一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十六 卷四百一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卷四百一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十八 卷四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七十九
卷四百二十一 列傳第一百八十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卷四百二十三 列傳第一百八十二 卷四百二十四 列傳第一百八十三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卷四百二十六 列傳第一百八十五
卷四百二十七 列傳第一百八十六 卷四百二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卷四百二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卷四百三十 列傳第一百八十九
卷四百三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十 卷四百三十二 列傳第一百九十一
卷四百三十三 列傳第一百九十二 卷四百三十四 列傳第一百九十三
卷四百三十五 列傳第一百九十四 卷四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九十五
卷四百三十七 列傳第一百九十六 卷四百三十八 列傳第一百九十七
卷四百三十九 列傳第一百九十八 卷四百四十 列傳第一百九十九
卷四百四十一 列傳第二百 卷四百四十二 列傳第二百一
卷四百四十三 列傳第二百二 卷四百四十四 列傳第二百三
卷四百四十五 列傳第二百四 卷四百四十六 列傳第二百五
卷四百四十七 列傳第二百六 卷四百四十八 列傳第二百七
卷四百四十九 列傳第二百八 卷四百五十 列傳第二百九
卷四百五十一 列傳第二百一十 卷四百五十二 列傳第二百一十一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十二 卷四百五十四 列傳第二百一十三
卷四百五十五 列傳第二百一十四 卷四百五十六 列傳第二百一十五
卷四百五十七 列傳第二百一十六 卷四百五十八 列傳第二百一十七
卷四百五十九 列傳第二百一十八 卷四百六十 列傳第二百一十九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百二十 卷四百六十二 列傳第二百二十一
卷四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百二十二 卷四百六十四 列傳第二百二十三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卷四百六十六 列傳第二百二十五
卷四百六十七 列傳第二百二十六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百二十七
卷四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百二十八 卷四百七十 列傳第二百二十九
卷四百七十一 列傳第二百三十 卷四百七十二 列傳第二百三十一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卷四百七十四 列傳第二百三十三
卷四百七十五 列傳第二百三十四 卷四百七十六 列傳第二百三十五
卷四百七十七 列傳第二百三十六 卷四百七十八 列傳第二百三十七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第二百三十八 卷四百八十 列傳第二百三十九
卷四百八十一 列傳第二百四十 卷四百八十二 列傳第二百四十一
卷四百八十三 列傳第二百四十二 卷四百八十四 列傳第二百四十三
卷四百八十五 列傳第二百四十四 卷四百八十六 列傳第二百四十五
卷四百八十七 列傳第二百四十六 卷四百八十八 列傳第二百四十七
卷四百八十九 列傳第二百四十八 卷四百九十 列傳第二百四十九
卷四百九十一 列傳第二百五十 卷四百九十二 列傳第二百五十一
卷四百九十三 列傳第二百五十二 卷四百九十四 列傳第二百五十三
卷四百九十五 列傳第二百五十四 卷四百九十六 列傳第二百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