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jī)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shí)! 宋史

 

卷四百三十五 列傳第一百九十四

◎儒林五 ○范沖 朱震 胡安國(子寅 宏 寧) 范沖,字元長,登紹圣進(jìn)士第。高宗即位,召為虞部員外郎,俄出為兩淮轉(zhuǎn)運(yùn)副使。 紹興中,隆祐皇后誕日,上置酒宮中,從容語及前朝事,后曰:“吾老矣,有所懷為官家言之。吾逮事宣仁圣烈皇后,聰明母儀,古今未見其比。曩因奸臣誣謗,有玷圣德,建炎初雖下詔辨明,而史錄未經(jīng)刪定,無以傳信后世,而慰在天之靈也!鄙香と唬皆t重修神、哲兩朝《實(shí)錄》,召沖為宗正少卿兼直史館。沖父祖禹,元祐中嘗修《神宗實(shí)錄》,盡書王安石之過,以明神宗之圣。其后安石婿蔡卞惡之,祖禹坐謫死嶺表。至是復(fù)以命沖,上謂之曰:“兩朝大典,皆為奸臣所壞,故以屬卿!睕_因論熙寧創(chuàng)置,元祐復(fù)古,紹圣以降弛張不一,本末先后,各有所因。又極言王安石變法度之非,蔡京誤國之罪。上嘉納之,遷起居郎。 俄開講筵,升兼侍讀。上雅好《左氏春秋》,命沖與朱震專講。沖敷衍經(jīng)旨,因以規(guī)諷,上未嘗不稱善。會皇子建國公瑗出就傅,首命沖以徽猷閣待制提舉建隆觀,為資善堂翊善,而朱震兼贊讀。詔曰:“朕為宗廟社稷大計(jì),不敢私于一身,選于屬籍,得藝祖七世孫鞠之宮中。茲擇剛辰,出就外傅,宜有端良之士以充輔導(dǎo)之官,博觀在廷,無以易汝沖,德行文學(xué),為時(shí)正人。乃祖發(fā)議嘉祐之初,乃父納忠元祐之際,敷求是似,尚有典刑。顧資善之開,史館經(jīng)筵,姑仍厥舊。朕方求多聞之益,爾實(shí)兼數(shù)器之長,施及童蒙,綽有余裕。蔽自朕志,宜即安之!睍r(shí)張浚在長沙,亦薦沖、震可備訓(xùn)導(dǎo)。沖、震皆一時(shí)名德老成,極天下之選,上命建國公見翊善、贊讀,皆納拜。俄遷翰林學(xué)士兼侍讀,沖力辭,改翰林侍讀學(xué)士,用其父故事也。尋以龍圖閣直學(xué)士奉祠。卒,年七十五。 沖之修《神宗實(shí)錄》也,為《考異》一書,明示去取,舊文以墨書,刪去者以黃書,新修者以朱書,世號“朱墨史”。及修《哲宗實(shí)錄》,別為一書,名《辨誣錄》。沖性好義樂善,司馬光家屬皆依沖所,沖撫育之。為光編類《記聞》十卷奏御,請以光之族曾孫宗召主光祀。又嘗薦尹焞自代云。 朱震,字子發(fā),荊門軍人。登政和進(jìn)士第,仕州縣以廉稱。胡安國一見大器之,薦于高宗,召為司勛員外郎,震稱疾不至。會江西制置使趙鼎入為參知政事,上諮以當(dāng)世人才,鼎曰:“臣所知朱震,學(xué)術(shù)深博,廉正守道,士之冠冕,使位講讀,必有益于陛下!鄙夏苏僦。既至,上問以《易》、《春秋》之旨,震具以所學(xué)對。上說,擢為祠部員外郎,兼川、陜、荊、襄都督府詳議官。震因言:“荊、襄之間,沿漢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選良將領(lǐng)部曲鎮(zhèn)之,招集流亡,務(wù)農(nóng)種谷,寇來則御,寇去則耕,不過三年,兵食自足。又給茶鹽鈔于軍中,募人中糴,可以下江西之舟,通湘中之粟。觀釁而動,席卷河南,此以逸待勞,萬全計(jì)也! 遷秘書少監(jiān)兼侍經(jīng)筵,轉(zhuǎn)起居郎。建國公出就傅,以震為贊讀,仍賜五品服。遷中書舍人兼翊善。時(shí)郭千里除將作監(jiān)丞,震言:“千里侵奪民田,曾經(jīng)按治,愿寢新命!睆闹。轉(zhuǎn)給事中兼直學(xué)士院,遷翰林學(xué)士。是時(shí),虔州民為盜,天子以為憂,選良太守往慰撫之。將行,震曰:“使居官者廉而不擾,則百姓自安,雖誘之為盜,亦不為矣。愿詔新太守到官之日,條具本郡及屬縣官吏有貪墨無狀者,一切罷去,聽其自擇慈祥仁惠之人,有治效者優(yōu)加獎(jiǎng)勸!鄙蠌钠溲。故事,當(dāng)喪無享廟之禮。時(shí)徽宗未祔廟,太常少卿吳表臣奏行明堂之祭。震因言:“《王制》:‘喪三年不祭,惟天地社稷為越紼而行事!洞呵铩窌奈逶乱矣希,禘于莊公’,《公羊傳》曰:‘譏始不三年也。’國朝景德二年,真宗居明德皇后喪,既易月而除服,明年遂享太廟,合祀天地于圜丘。當(dāng)時(shí)未行三年之喪,專行以日易月之制可也,在今日行之則非也。”詔侍從、臺諫、禮官參議,卒用御史趙渙、禮部侍郎陳公輔言,大饗明堂。七年,震謝病丐祠,旋知禮部貢舉,會疾卒。 震經(jīng)學(xué)深醇,有《漢上易解》云:“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放傳穆修,穆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jiān),許堅(jiān)傳范諤昌,諤昌傳劉牧。穆修以《太極圖》傳周惇頤,惇頤傳程顥、程頤。是時(shí),張載講學(xué)于二程、邵雍之間。故雍著《皇極經(jīng)世書》,牧陳天地五十有五之?dāng)?shù),惇頤作《通書》,程頤著《易傳》,載造《太和》、《參兩》篇。臣今以《易傳》為宗,和會雍、載之論,上采漢、魏、吳、晉,下逮有唐及今,包括異同,庶幾道離而復(fù)合!鄙w其學(xué)以王弼盡去舊說,雜以莊、老,專尚文辭為非是,故其于象數(shù)加詳焉。其論《圖》、《書》授受源委如此,蓋莫知其所自云。 胡安國,字康侯,建寧崇安人。入太學(xué),以程頤之友朱長文及潁川靳裁之為師。裁之與論經(jīng)史大義,深奇重之。三試于禮部,中紹圣四年進(jìn)士第。初,廷試考官定其策第一,宰職以無詆元祐語,遂以何昌言冠,方天若次之,又欲以宰相章惇子次天若。時(shí)發(fā)策大要崇復(fù)熙寧、元豐之制,安國推明《大學(xué)》,以漸復(fù)三代為對。哲宗命再讀之,注聽稱善者數(shù)四,親擢為第三。為太學(xué)博士,足不躡權(quán)門。 提舉湖南學(xué)事,有詔舉遺逸,安國以永州布衣王繪、鄧璋應(yīng)詔。二人老不行,安國請命之官,以勸為學(xué)者。零陵簿稱二人黨人范純?nèi)士,而流人鄒浩所請托也。蔡京素惡安國與己異,得簿言,大喜,命湖南提刑置獄推治,又移湖北再鞫,卒無驗(yàn),安國竟除名。未幾,簿以他罪抵法,臺臣直前事,復(fù)安國元官。 政和元年,張商英相,除提舉成都學(xué)事。二年,丁內(nèi)艱,移江東。父沒終喪,謂子弟曰:“吾昔為親而仕,今雖有祿萬鐘,將何所施?”遂稱疾不仕,筑室墓傍,耕種取給,蓋將終身焉。宣和末,李彌大、吳敏、譚世勣合薦,除屯田郎,辭。 靖康元年,除太常少卿,辭;除起居郎,又辭。朝旨屢趣行,至京師,以疾在告。一日方午,欽宗亟召見,安國奏曰:“明君以務(wù)學(xué)為急,圣學(xué)以正心為要。心者萬事之宗,正心者揆事宰物之權(quán)。愿擢名儒明于治國平天下之本者,虛懷訪問,深發(fā)獨(dú)智!庇盅裕骸盀樘煜聡冶赜幸欢ú豢梢字(jì),謀議既定,君臣固守,故有志必成,治功可立。今南向視朝半年矣,而紀(jì)綱尚紊,風(fēng)俗益衰,施置乖方,舉動煩擾。大臣爭競,而朋黨之患萌;百執(zhí)窺覦,而浸潤之奸作。用人失當(dāng),而名器愈輕;出令數(shù)更,而士民不信。若不掃除舊跡,乘勢更張,竊恐大勢一傾,不可復(fù)正。乞訪大臣,各令展盡底蘊(yùn),畫一具進(jìn)。先宣示臺諫,使隨事疏駁。若大臣議絀,則參用臺諫之言;若疏駁不當(dāng),則專守大臣之策。仍集議于朝,斷自宸衷,按為國論,以次施行。敢有動搖,必罰無赦。庶幾新政有經(jīng),可冀中興!睔J宗曰:“比留詞掖相待,已命召卿試矣!闭Z未竟,日昃暑甚,汗洽上衣,遂退。 時(shí)門下侍郎耿南仲倚攀附恩,凡與己不合者,即指為朋黨。見安國論奏,慍曰:“中興如此,而曰績效未見,是謗圣德也。”乃言安國意窺經(jīng)筵,不宜召試。欽宗不答。安國屢辭,南仲又言安國不臣。欽宗問其狀,南仲曰:“往不事上皇,今又不事陛下!睔J宗曰:“渠自以病辭,初非有向背也!泵砍剂诺菍Γ瑲J宗即問識胡安國否,中丞許翰曰:“自蔡京得政,士大夫無不受其籠絡(luò),超然遠(yuǎn)跡不為所污如安國者實(shí)鮮!睔J宗嘆息,遣中書舍人晁說之宣旨,令勉受命,且曰:“他日欲去,即不強(qiáng)留!奔仍,除中書舍人,賜三品服。南仲諷臺諫論其稽命不恭,宜從黜削。疏奏不下,安國乃就職。 南仲既傾宰相吳敏、樞密使李綱,又謂許景衡、晁說之視大臣升黜為去就,懷奸徇私,并黜之。安國言:“二人為去就,必有陳論。懷奸徇私,必有實(shí)跡。乞降付本省,載諸詞命!辈粓(bào)。 葉夢得知應(yīng)天府,坐為蔡京所知,落職奉祠。安國言:“京罪已正,子孫編置,家財(cái)沒入,已無蔡氏矣。則向?yàn)榫┧撸窠猿⒅,若更指為京黨,則人才見棄者眾,黨論何時(shí)而弭!”乃除夢得小郡。 中書侍郎何建議分天下為四道,置四都總管,各付一面,以衛(wèi)王室、捍強(qiáng)敵。安國言:“內(nèi)外之勢,適平則安,偏重則危。今州郡太輕,理宜通變。一旦以二十三路之廣,分為四道,事得專決,財(cái)?shù)脤S茫俚帽僦,兵得誅賞,權(quán)恐太重。萬一抗衡跋扈,何以待之?乞據(jù)見今二十三路帥府,選擇重臣,付以都總管之權(quán),專治軍旅;蛴芯,即各率所屬守將應(yīng)援,則一舉兩得矣!睂ひ在w野總北道,安國言魏都地重,野必誤委寄。是冬,金人大入,野遁,為群盜所殺,西道王襄擁眾不復(fù)北顧,如安國言。 李綱罷,中書舍人劉玨行詞,謂綱勇于報(bào)國,數(shù)至敗衄。吏部侍郎馮澥言玨為綱游說,玨坐貶。安國封還詞頭,以為“侍從雖當(dāng)獻(xiàn)納,至于彈擊官邪必歸風(fēng)憲。今臺諫未有緘默不言之咎,而澥越職,此路若開,臣恐立于朝者各以好惡脅持傾陷,非所以靖朝著!蹦现俅笈,何從而擠之,詔與郡。以安國素苦足疾,而海門地卑濕,乃除安國右文殿修撰、知通州。 安國在省一月,多在告之日,及出必有所論列;蛟唬骸笆轮≌,盍姑置之?”安國曰:“事之大者無不起于細(xì)微,今以小事為不必言,至于大事又不敢言,是無時(shí)而可言也!” 安國既去逾旬,金人薄都城。子寅為郎,在城中,客或憂之,安國愀然曰:“主上在重圍中,號令不出,卿大夫恨效忠無路,敢念子乎!”敵圍益急,欽宗亟召安國及許景衡,詔竟不達(dá)。 高宗即位,以給事中召。安國言:“昨因繳奏,遍觸權(quán)貴,今陛下將建中興,而政事弛張,人才升黜,尚未合宜,臣若一一行其職守,必以妄發(fā),干犯典刑。”黃潛善諷給事中康執(zhí)權(quán)論其托疾,罷之。三年,樞密張浚薦安國可大用,再除給事中。賜其子起居郎寅手札,令以上意催促。既次池州,聞駕幸吳、越,引疾還。 紹興元年,除中書舍人兼侍講,遣使趣召,安國以《時(shí)政論》二十一篇先獻(xiàn)之。論入,復(fù)除給事中。二年七月入對,高宗曰:“聞卿大名,渴于相見,何為累詔不至?”安國辭謝,乞以所進(jìn)二十一篇者施行。其論之目,曰《定計(jì)》、《建都》、《設(shè)險(xiǎn)》、《制國》、《恤民》、《立政》、《核實(shí)》、《尚志》、《正心》、《養(yǎng)氣》、《宏度》、《寬隱》。論《定計(jì)》略曰:“陛下履極六年,以建都,則未有必守不移之居;以討賊,則未有必操不變之術(shù);以立政,則未有必行不反之令;以任官,則未有必信不疑之臣。舍今不圖,后悔何及!”論《建都》謂:“宜定都建康以比關(guān)中、河內(nèi),為興復(fù)之基!闭摗对O(shè)險(xiǎn)》謂:“欲固上流,必保漢、沔;欲固下流,必守淮、泗;欲固中流,必以重兵鎮(zhèn)安陸!闭摗渡兄尽分^:“當(dāng)必志于恢復(fù)中原,祗奉陵寢;必志于掃平仇敵,迎復(fù)兩宮。”論《正心》謂:“戡定禍亂,雖急于戎務(wù),而裁決戎務(wù),必本于方寸。愿選正臣多聞識、有志慮、敢直言者置諸左右,日夕討論,以宅厥心。”論《養(yǎng)氣》謂:“用兵之勝負(fù),軍旅之強(qiáng)弱,將帥之勇怯,系人君所養(yǎng)之氣曲直何如。愿強(qiáng)于為善,益新厥德,使信于諸夏、聞于夷狄者,無曲可議,則至剛可以塞兩間,一怒可以安天下矣!卑矅鴩L謂:“雖諸葛復(fù)生,為今日計(jì),不能易此論也! 居旬日,再見,以疾懇求去。高宗曰:“聞卿深于《春秋》,方欲講論!彼煲浴蹲笫蟼鳌犯栋矅c(diǎn)句正音。安國奏:“《春秋》經(jīng)世大典,見諸行事,非空言比。今方思濟(jì)艱難,《左氏》繁碎,不宜虛費(fèi)光陰,耽玩文采,莫若潛心圣經(jīng)!备咦诜Q善。尋除安國兼侍讀,專講《春秋》。時(shí)講官四人,援例乞各專一經(jīng)。高宗曰:“他人通經(jīng),豈胡安國比!辈辉S。 會除故相朱勝非同都督江、淮、荊、浙諸軍事,安國奏:“勝非與黃潛善、汪伯彥同在政府,緘默附會,循致渡江。尊用張邦昌結(jié)好金國,淪滅三綱,天下憤郁。及正位冢司,苗、劉肆逆,貪生茍容,辱逮君父。今強(qiáng)敵憑陵,叛臣不忌,用人得失,系國安危,深恐勝非上誤大計(jì)!眲俜歉某套x,安國持錄黃不下,左相呂頤浩特令檢正黃龜年書行。安國言:“‘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臣今待罪無補(bǔ),既失其職,當(dāng)去甚明。況勝非系臣論列之人,今朝廷乃稱勝非處苗、劉之變,能調(diào)護(hù)圣躬。昔公羊氏言祭仲廢君為行權(quán),先儒力排其說。蓋權(quán)宜廢置非所施于君父,《春秋》大法,尤謹(jǐn)于此。建炎之失節(jié)者,今雖特釋而不問,又加選擢,習(xí)俗既成,大非君父之利。臣以《春秋》入侍,而與勝非為列,有違經(jīng)訓(xùn)!彼炫P家不出。 初,頤浩都督江上還朝,欲去異己者,未得其策;蚪讨笧榕簏h,且曰:“黨魁在瑣闈,當(dāng)先去之!鳖U浩大喜,即引勝非為助,而降旨曰:“胡安國屢召,偃蹇不至,今始造朝,又?jǐn)?shù)有請。初言勝非不可同都督,及改命經(jīng)筵,又以為非,豈不以時(shí)艱不肯盡瘁,乃欲求微罪而去,其自為謀則善,如國計(jì)何?”落職,提舉仙都觀。是夕,彗出東南。右相秦檜三上章乞留之,不報(bào),即解相印去。侍御史江躋上疏,極言勝非不可用,安國不當(dāng)責(zé)。右司諫吳表臣亦言安國扶病見君,欲行所學(xué),今無故罪去,恐非所以示天下。不報(bào)。頤浩即黜給事中程瑀、起居舍人張燾及躋等二十余人,云應(yīng)天變除舊布新之象。臺省一空,勝非遂相,安國竟歸。 五年,除徽猷閣待制、知永州,安國辭。詔以經(jīng)筵舊臣,重閔勞之,特從其請,提舉江州太平觀,令纂修所著《春秋傳》。書成,高宗謂深得圣人之旨,除提舉萬壽觀兼侍讀。未行,諫官陳公輔上疏詆假托程頤之學(xué)者。安國奏曰:“孔、孟之道不傳久矣,自頤兄弟始發(fā)明之,然后知其可學(xué)而至。今使學(xué)者師孔、孟,而禁不得從頤學(xué),是入室而不由戶。本朝自嘉祐以來,西都有邵雍、程顥及其弟頤,關(guān)中有張載,皆以道德名世,公卿大夫所欽慕而師尊之。會王安石、蔡京等曲加排抑,故其道不行。望下禮官討論故事,加之封爵,載在祀典,比于荀、楊、韓氏,仍詔館閣裒其遺書,校正頒行,使邪說者不得作!弊嗳,公輔與中丞周秘、侍御史石公揆承望宰相風(fēng)旨,交章論安國學(xué)術(shù)頗僻。除知永州,辭,復(fù)提舉太平觀,進(jìn)寶文閣直學(xué)士,卒,年六十五。詔贈四官,又降詔加賻,賜田十頃恤其孤,謚曰文定,蓋非常格也。 安國強(qiáng)學(xué)力行,以圣人為標(biāo)的,志于康濟(jì)時(shí)艱,見中原淪沒,遺黎涂炭,常若痛切于其身。雖數(shù)以罪去,其愛君憂國之心遠(yuǎn)而彌篤,每有君命,即置家事不問。然風(fēng)度凝遠(yuǎn),蕭然塵表,視天下萬物無一足以嬰其心。自登第迄謝事,四十年在官,實(shí)歷不及六載。 朱震被召,問出處之宜,安國曰:“子發(fā)學(xué)《易》二十年,此事當(dāng)素定矣。世間惟講學(xué)論政,不可不切切詢究,至于行己大致,去就語默之幾,如人飲食,其饑飽寒溫,必自斟酌,不可決諸人,亦非人所能決也。吾平生出處皆內(nèi)斷于心,浮世利名如蠛蠓過前,何足道哉!”故渡江以來,儒者進(jìn)退合義,以安國、尹焞為稱首。侯仲良言必稱二程先生,他無所許可。后見安國,嘆曰:“吾以為志在天下,視不義富貴真如浮云者,二程先生而已,不意復(fù)有斯人也! 安國所與游者,游酢、謝良佐、楊時(shí)皆程門高弟。良佐嘗語人曰:“胡康侯如大冬嚴(yán)雪,百草萎死,而松柏挺然獨(dú)秀者也!卑矅购币,時(shí)方為府教授,良佐為應(yīng)城宰,安國質(zhì)疑訪道,禮之甚恭,每來謁而去,必端笏正立目送之。 自王安石廢《春秋》不列于學(xué)官,安國謂:“先圣手所筆削之書,乃使人主不得聞講說,學(xué)士不得相傳習(xí),亂倫滅理,用夏變夷,殆由乎此。”故潛心是書二十余年,以為天下事物無不備于此。每嘆曰:“此傳心要典也! 安國少欲以文章名世,既學(xué)道,乃不復(fù)措意。有文集十五卷、《資治通鑒舉要補(bǔ)遺》一百卷。三子,寅、宏、寧。 寅字明仲,安國弟之子也。寅將生,弟婦以多男欲不舉,安國妻夢大魚躍盆水中,急往取而子之。少桀黠難制,父閉之空閣,其上有雜木,寅盡刻為人形。安國曰:“當(dāng)有以移其心!眲e置書數(shù)千卷于其上,年余,寅悉成誦,不遺一卷。游辟雍,中宣和進(jìn)士甲科。 靖康初,以御史中丞何薦,召除秘書省校書郎。楊時(shí)為祭酒,寅從之受學(xué)。遷司門員外郎。金人陷京師,議立異姓,寅與張浚、趙鼎逃太學(xué)中,不書議狀。張邦昌偽立,寅棄官歸,言者劾其離次,降一官。 建炎三年,高宗幸金陵,樞密使張浚薦為駕部郎官,尋擢起居郎。金人南侵,詔議移蹕之所,寅上書曰: 昨陛下以親王、介弟出師河北,二圣既遷,則當(dāng)糾合義師,北向迎請。而遽膺翊戴,亟居尊位,斬戮直臣,以杜言路。南巡淮海,偷安歲月,敵入關(guān)陜,漫不捍御。盜賊橫潰,莫敢誰何,元元無辜,百萬涂地。方且制造文物,講行郊報(bào),自謂中興。金人乘虛直搗行在,匹馬南渡,淮甸流血。迨及返正寶位,移蹕建康,不為久圖,一向畏縮遠(yuǎn)避。此皆失人心之大者也。 自古中興之主所以能克復(fù)舊物者,莫不本于憤恥恨怒,不能報(bào)怨,終不茍已。未有乘衰微闕絕之后,固陋以為榮,茍且以為安,而能久長無禍者也。黃潛善與汪伯彥方以乳嫗護(hù)赤子之術(shù)待陛下,曰:“上皇之子三十人,今所存惟圣體,不可不自重愛!痹凰甲趶R則草莽湮之,陵闕則畚鍤驚之,堂堂中華戎馬生之,潛善、伯彥所以誤陛下、陷陵廟、蹙土宇、喪生靈者,可勝罪乎!本初嗣服,既不為迎二圣之策,因循遠(yuǎn)狩,又不為守中國之謀。以致于今德義不孚,號令不行,刑罰不威,爵賞不勸。若不更轍以救垂亡,則陛下永負(fù)孝悌之愆,常有父兄之責(zé)。人心一去,天命難恃,雖欲羈棲山海,恐非為自全之計(jì)。 愿下詔曰:“繼紹大統(tǒng),出于臣庶之諂,而不悟其非;巡狩東南,出于僥幸之心,而不虞其禍。金人逆天亂倫,朕義不共天,志思雪恥。父兄旅泊,陵寢荒殘,罪乃在予,無所逃責(zé)!币源颂栒偎暮#杽尤诵,決意講武,戎衣臨陣。按行淮、襄,收其豪英,誓以戰(zhàn)伐。天下忠義武勇,必云合響應(yīng)。陛下凡所欲為,孰不如志?其與退保吳、越,豈可同年而語哉! 自古中國強(qiáng)盛如漢武帝、唐太宗,其得志四夷,必并吞掃滅,極其兵力而后已。中國禮義所自出也,恃強(qiáng)凌弱且如此。今乃以仁慈之道、君子長者之事,望于兇頑之粘罕,豈有是理哉!今日圖復(fù)中興之策,莫大于罷絕和議,以使命之幣,為養(yǎng)兵之資。不然,則僻處東南,萬事不競。納賂則孰富于京室?納質(zhì)則孰重于二圣?反復(fù)計(jì)之,所謂乞和,決無可成之理。 夫大亂之后,風(fēng)俗靡然,欲丕變之,在于務(wù)實(shí)效,去虛文。治兵擇將,誓戡大憝者,孝弟之實(shí)也;遣使乞和,冀幸萬一者,虛文也。屈己求賢,信用群策者,求賢之實(shí)也;外示禮貌,不用其言者,虛文也。不惟面從,必將心改,茍利于國,即日行之者,納諫之實(shí)也;和顏泛受,內(nèi)惡切直者,虛文也。擢智勇忠直之人,待御以恩威,結(jié)約以誠信者,任將之實(shí)也;親厚庸奴,等威不立者,虛文也。汰疲弱,擇壯勇,足其衣食,申明階級,以變其驕悍之習(xí)者,治軍之實(shí)也;教習(xí)兒戲,紀(jì)律蕩然者,虛文也。遴選守刺,久于其官,痛刈奸贓,廣行寬恤者,愛民之實(shí)也;軍須戎具,征求取辦,蠲租赦令,茍以欺之者,虛文也。若夫保宗廟、陵寢、土地、人民,以此六實(shí)者行乎其間,則為中興之實(shí)政也。陵廟荒圮,土宇日蹙,衣冠黔首,為血為肉,以此六虛者行乎其間,則為今日虛文。陛下戴黃屋,建幄殿,質(zhì)明輦出房,雉扇金爐夾侍兩陛,仗馬衛(wèi)兵儼分儀式,贊者引百官入奉起居,以此度日。彼粘罕者,晝夜厲兵,跨河越岱,電掃中土,遂有吞吸江湖,蹂踐衡霍之意。吾方擁虛器,茫然未知所之。 君子小人,勢不兩立。仁宗皇帝在位,得君子最多。小人亦時(shí)見用,然罪者則斥;君子亦或見廢,然忠顯則收。故其成當(dāng)世之功,貽后人之輔者,皆君子也。至王安石則不然,斥絕君子,一去而不還;崇信小人,一任則不改。故其敗當(dāng)時(shí)之政,為后世之害者,皆小人也。仁宗皇帝所養(yǎng)之君子,既日遠(yuǎn)而銷亡矣。安石所致之小人,方蕃息而未艾也。所以誤國破家,至毒至烈,以致二圣屈辱,羿、莽擅朝,伏節(jié)死難者不過一二人。此浮華輕薄之害,明主之所畏而深戒者也。 古之稱中興者曰:“撥亂世,反之正。”今之亂亦云甚矣,其反正而興之,在陛下;其遂陵遲不振,亦在陛下。昔宗澤一老從官耳,猶能推誠感動群賊,北連懷、衛(wèi),同迎二圣,克期密應(yīng)者,無慮數(shù)十萬人。何況陛下身為子弟,欲北向而有為,將見舉四海為陛下用,期以十年,必能掃除妖沴,遠(yuǎn)迓父兄,稱宋中興。其與惕息遁藏,蹈危負(fù)恥如今日,豈不天地相絕哉! 疏入,宰相呂頤浩惡其切直,除直龍圖閣、主管江州太平觀。 二年五月,詔內(nèi)外官各言省費(fèi)、裕國、強(qiáng)兵、息民之策,寅以十事應(yīng)詔,曰修政事、備邊陲、治軍旅、用人才、除盜賊、信賞罰、理財(cái)用、核名實(shí)、屏諛佞、去奸慝。疏上不報(bào),尋命知永州。 紹興四年十二月,復(fù)召為起居郎,遷中書舍人,賜三品服。時(shí)議遣使入云中,寅上疏言: 女真驚動陵寢,殘毀宗廟,劫質(zhì)二圣,乃吾國之大仇也。頃者,誤國之臣遣使求和,以茍歲月,九年于茲,其效如何?幸陛下灼見邪言,漸圖恢復(fù),忠臣義士聞風(fēng)興起,各思自效。今無故蹈庸臣之轍,忘復(fù)仇之義,陳自辱之辭,臣切為陛下不取也。 若謂不少貶屈,如二圣何?則自丁未以至甲寅,所為卑辭厚禮以問安迎請為名而遣使者,不知幾人矣,知二圣之所在者誰歟?聞二圣之聲音者誰歟?得女真之要領(lǐng)而息兵者誰歟?臣但見丙午而后,通和之使歸未息肩,而黃河、長淮、大江相繼失險(xiǎn)矣。夫女真知中國所重在二圣,所懼在劫質(zhì),所畏在用兵,而中國坐受此餌,既久而不悟也。天下謂自是必改圖矣,何為復(fù)出此謬計(jì)邪? 當(dāng)今之事,莫大于金人之怨。欲報(bào)此怨,必殄此仇。用復(fù)仇之議,而不用講和之政,使天下皆知女真為不共戴天之仇,人人有致死之心,然后二圣之怨可平,陛下人子之職舉矣。茍為不然,彼或愿與陛下歃盟泗水之上,不知何以待之?望圣意直以世仇無可通之義,寢罷使命。 高宗嘉納,云:“胡寅論使事,詞旨剴切,深得獻(xiàn)納論思之體!闭僦炼继弥I旨,仍降詔獎(jiǎng)諭。既而右仆射張浚自江上還,奏遣使為兵家機(jī)權(quán),竟反前旨。寅復(fù)奏疏言:“今日大計(jì),只合明復(fù)仇之義,用賢修德,息兵訓(xùn)民,以圖北向。儻或未可,則堅(jiān)守待時(shí)。若夫二三其德,無一定之論,必不能有所立!币扰c浚異,遂乞便郡就養(yǎng)。 始,寅上言:“近年書命多出詞臣好惡之私,使人主命德討罪之詞,未免玩人喪德之失,乞命詞臣以飾情相悅、含怒相訾為戒!惫室~多誥誡,于是忌嫉者眾。朝廷辨宣仁圣烈之誣,行遣章惇、蔡卞,皆宰臣面授上旨,令寅撰進(jìn)。除徽猷閣待制、知邵州,辭。改集英殿修撰,復(fù)以待制改知嚴(yán)州,又改知永州。 徽宗皇帝、寧德皇后訃至,朝廷用故事以日易月,寅上疏言:“禮:仇不復(fù)則服不除。愿降詔旨,用喪三年,衣墨臨戎,以化天下!睂こY部侍郎、兼侍講兼直學(xué)士院。丁父憂,免喪,時(shí)秦檜當(dāng)國,除徽猷閣直學(xué)士、提舉江州太平觀。俄乞致仕,遂歸衡州。 檜既忌寅,雖告老,猶憤之,坐與李光書譏訕朝政落職。右正言章復(fù)劾寅不持本生母服不孝,諫通鄰好不忠,責(zé)授果州團(tuán)練副使、新州安置。檜死,詔自便,尋復(fù)其官。紹興二十一年卒,年五十九。 寅志節(jié)豪邁,初擢第,中書侍郎張邦昌欲以女妻之,不許。始,安國頗重秦檜之大節(jié),及檜擅國,寅遂與之絕。新州謫命下,即日就道。在謫所著《讀史管見》數(shù)十萬言,及《論語詳說》,皆行于世。其為文根著義理,有《斐然集》三十卷。 宏字仁仲,幼事楊時(shí)、侯仲良,而卒傳其父之學(xué)。優(yōu)游衡山下余二十年,玩心神明,不舍晝夜。張栻師事之。 紹興間上書,其略曰: 治天下有本,仁也。何謂仁?心也。心官茫茫,莫知其鄉(xiāng),若為知其體乎?有所不察則不知矣。有所顧慮,有所畏懼,則雖有能知能察之良心,亦浸消亡而不自知,此臣之所大憂也。夫敵國據(jù)形勝之地,逆臣僣位于中原,牧馬骎骎,欲爭天下。臣不是懼,而以良心為大憂者,蓋良心充于一身,通于天地,宰制萬事,統(tǒng)攝億兆之本也。察天理莫如屏欲,存良心莫如立志。陛下亦有朝廷政事不干于慮,便嬖智巧不陳于前,妃嬪佳麗不幸于左右時(shí)矣。陛下試于此時(shí)沉思靜慮,方今之世,當(dāng)陛下之身,事孰為大乎?孰為急乎?必有歉然而餒,惻然而痛,坐起彷徨不能自安者,則良心可察,而臣言可信矣。 昔舜以匹夫?yàn)樘熳,瞽叟以匹夫(yàn)樘熳痈,受天下之養(yǎng),豈不足于窮約哉?而瞽叟猶不悅。自常情觀之,舜可以免矣,而舜蹙然有憂之,舉天下之大無足以解憂者;兆诨实凵硐硖煜轮顜兹辍J宗皇帝生于深宮,享乘輿之次,以至為帝。一旦劫于仇敵,遠(yuǎn)適窮荒,衣裘失司服之制,飲食失膳夫之味,居處失宮殿之安、妃嬪之好,動無威嚴(yán),辛苦墊隘。其愿陛下加兵敵國,心目睽睽,猶饑渴之于飲食。庶幾一得生還,父子兄弟相持而泣,歡若平生。引領(lǐng)東望,九年于此矣。夫以疏賤,念此痛心,當(dāng)食則嗌,未嘗不投箸而起,思欲有為,況陛下當(dāng)其任乎?而在廷之臣,不能對揚(yáng)天心,充陛下仁孝之志,反以天子之尊,北面仇敵。陛下自念,以此事親,于舜何如也? 且群臣智謀淺短,自度不足以任大事,故欲偷安江左,貪圖寵榮,皆為身謀爾。陛下乃信之,以為必持是可以進(jìn)撫中原,展省陵廟,來歸兩宮,亦何誤耶! 萬世不磨之辱,臣子必報(bào)之仇,子孫之所以寢苫枕戈,弗與共天下者也;而陛下顧慮畏懼,忘之不敢以為仇。臣下僣逆,有明目張膽顯為負(fù)叛者,有協(xié)贊亂賊為之羽翰者,有依隨兩端欲以中立自免者,而陛下顧慮畏懼,寬之不敢以為討。守此不改,是祖宗之靈,終天暴露,無與復(fù)存也;父兄之身,終天困辱,而求歸之望絕也;中原士民,沒身涂炭,無所赴訴也。陛下念亦及此乎? 五安石輕用己私,紛更法令,棄誠而懷詐,興利而忘義,尚功而悖道,人皆知安石廢祖宗法令,不知其并與祖宗之道廢之也。邪說既行,正論屏棄,故奸諛敢挾紹述之義以逞其私,下誣君父,上欺祖宗,誣謗宣仁,廢遷隆祐。使我國家君臣父子之間,頓生疵癘,三綱廢壞,神化之道泯然將滅。遂使敵國外橫,盜賊內(nèi)訌,王師傷敗,中原陷沒,二圣遠(yuǎn)棲于沙漠,皇輿僻寄于東吳,囂囂萬姓,未知攸底,禍至酷也。 若猶習(xí)于因循,憚于更變,亡三綱之本性,昧神化之良能,上以利勢誘下,下以智術(shù)干上。是非由此不公,名實(shí)由此不核,賞罰由此失當(dāng),亂臣賊子由此得志,人紀(jì)由此不修,天下萬事倒行逆施,人欲肆而天理滅矣。將何以異于先朝,求救禍亂而致升平乎? 末言: 陛下即位以來,中正邪佞,更進(jìn)更退,無堅(jiān)定不易之誠。然陳東以直諫死于前,馬伸以正論死于后,而未聞?wù)D一奸邪,黜一諛佞,何摧中正之力,而去奸邪之難也?此雖當(dāng)時(shí)輔相之罪,然中正之士乃陛下腹心耳目,奈何以天子之威,握億兆之命,乃不能保全二三腹心耳目之臣以自輔助,而令奸邪得而殺之,于誰責(zé)而可乎?臣竊痛心,傷陛下威權(quán)之不在己也。 高閌為國子司業(yè),請幸太學(xué),宏見其表,作書責(zé)之曰: 太學(xué),明人倫之所在也。昔楚懷王不返,楚人憐之,如悲親戚。蓋忿秦之以強(qiáng)力詐其君,使不得其死,其慘勝于加之以刃也。太上皇帝劫制于強(qiáng)敵,生往死歸,此臣子痛心切骨,臥薪嘗膽,宜思所以必報(bào)也。而柄臣乃敢欺天罔人,以大仇為大恩乎? 昔宋公為楚所執(zhí),及楚子釋之,孔子筆削《春秋》,乃曰:“許侯盟于薄,釋宋公!辈辉S楚人制中國之命也。太母,天下之母,其縱釋乃在金人,此中華之大辱,臣子所不忍言也。而柄臣乃敢欺天罔人,以大辱為大恩乎? 晉朝廢太后,董養(yǎng)游太學(xué),升堂嘆曰:“天下之理既滅,大亂將作矣!眲t引遠(yuǎn)而去。今閣下自睹忘仇滅理,北面敵國,以茍宴安之事,猶偃然為天下師儒之首。既不能建大論,明天人之理以正君心;乃阿諛柄臣,希合風(fēng)旨,求舉太平之典,又為之詞云云,欺天罔人孰甚焉! 宏初以蔭補(bǔ)右承務(wù)郎,不調(diào)。秦檜當(dāng)國,貽書其兄寅,問二弟何不通書,意欲用之。寧作書止敘契好而已。宏書辭甚厲,人問之,宏曰:“政恐其召,故示之以不可召之端!睓u死,宏被召,竟以疾辭,卒于家。 著書曰《知言》。張栻謂其言約義精,道學(xué)之樞要,制治之蓍龜也。有詩文五卷、《皇王大紀(jì)》八十卷。 寧字和仲,以蔭補(bǔ)官。秦檜當(dāng)國,召試館職,除敕令所刪定官。秦?zé)缰獦忻茉菏拢瑱u問寧曰:“熺近除,外議云何?”寧曰:“外議以為相公必不為蔡京之所為也!边w太常丞、祠部郎官。 初,以寧父兄故召用,及寅與檜忤,乃出寧為夔路安撫司參議官。除知澧州,不赴。主管臺州崇道觀,卒。 安國之傳《春秋》也,修纂檢討盡出寧手。寧又著《春秋通旨》,以羽翼其書云。

 

宋史

  《宋史》是二十五史之一,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后主持修撰,《宋史》與《遼史》、《金史》同時(shí)修撰!端问贰啡珪斜炯o(jì)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共計(jì)496卷,約500萬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

卷三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卷三百九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三
卷三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十四 卷三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五
卷三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十六 卷三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五十七
卷三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五十八 卷四百 列傳第一百五十九
卷四百一 列傳第一百六十 卷四百二 列傳第一百六十一
卷一 本紀(jì)第一 卷二 本紀(jì)第二
卷三 本紀(jì)第三 卷四 本紀(jì)第四
卷五 本紀(jì)第五 卷六 本紀(jì)第六
卷七 本紀(jì)第七 卷八 本紀(jì)第八
卷九 本紀(jì)第九 卷十 本紀(jì)第十
卷十一 本紀(jì)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jì)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jì)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jì)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jì)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jì)第十六
卷十七 本紀(jì)第十七 卷十八 本紀(jì)第十八
卷十九 本紀(jì)第十九 卷二十 本紀(jì)第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jì)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jì)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 本紀(jì)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jì)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 本紀(jì)第二十五 卷二十六 本紀(jì)第二十六
卷二十七 本紀(jì)第二十七 卷二十八 本紀(jì)第二十八
卷二十九 本紀(jì)第二十九 卷三十 本紀(jì)第三十
卷三十一 本紀(jì)第三十一 卷三十二 本紀(jì)第三十二
卷三十三 本紀(jì)第三十三 卷三十四 本紀(jì)第三十四
卷三十五 本紀(jì)第三十五 卷三十六 本紀(jì)第三十六
卷三十七 本紀(jì)第三十七 卷三十八 本紀(jì)第三十八
卷三十九 本紀(jì)第三十九 卷四十 本紀(jì)第四十
卷四十一 本紀(jì)第四十一 卷四十二 本紀(jì)第四十二
卷四十三 本紀(jì)第四十三 卷四十四 本紀(jì)第四十四
卷四十五 本紀(jì)第四十五 卷四十六 本紀(jì)第四十六
卷四十七 本紀(jì)第四十七 卷四十八 志第一
卷四十九 志第二 卷五十 志第三
卷五十一 志第四 卷五十二 志第五
卷五十三 志第六 卷五十四 志第七
卷五十五 志第八 卷五十六 志第九
卷五十七 志第十 卷五十八 志第十一
卷五十九 志第十二 卷六十 志第十三
卷六十一 志第十四 卷六十二 志第十五
卷六十三 志第十六 卷六十四 志第十七
卷六十五 志第十八 卷六十六 志第十九
卷六十七 志第二十 卷六十八 志第二十一
卷六十九 志第二十二 卷七十 志第二十三
卷七十一 志第二十四 卷七十二 志第二十五
卷七十三 志第二十六 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七
卷七十五 志第二十八 卷七十六 志第二十九
卷七十七 志第三十 卷七十八 志第三十一
卷七十九 志第三十二 卷八十 志第三十三
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四 卷八十二 志第三十五
卷八十三 志第三十六 卷八十四 志第三十七
卷八十五 志第三十八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九
卷八十七 志第四十 卷八十八 志第四十一
卷八十九 志第四十二 卷九十 志第四十三
卷九十一 志第四十四 卷九十二 志第四十五
卷九十三 志第四十六 卷九十四 志第四十七
卷九十五 志第四十八 卷九十六 志第四十九
卷九十七 志第五十 卷九十八 志第五十一
卷九十九 志第五十二 卷一百 志第五十三
卷一百一 志第五十四 卷一百二 志第五十五
卷一百三 志第五十六 卷一百四 志第五十七
卷一百五 志第五十八 卷一百六 志第五十九
卷一百七 志第六十 卷一百八 志第六十一
卷一百九 志第六十二 卷一百一十 志第六十三
卷一百一十一 志第六十四 卷一百一十二 志第六十五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卷一百十四 志第六十七
卷一百一十五 志第六十八 卷一百一十六 志第六十九
卷一百一十七 志第七十 卷一百一十八 志第七十一
卷一百一十九 志第七十二 卷一百二十 志第七十三
卷一百二十一 志第七十四 卷一百二十二 志第七十五
卷一百二十三 志第七十六 卷一百二十四 志第七十七
卷一百二十五 志第七十八 卷一百二十六 志第七十九
卷一百二十七 志第八十 卷一百二十八 志第八十一
卷一百二十九 志第八十二 卷一百三十 志第八十三
卷一百三十一 志第八十四 卷一百三十二 志第八十五
卷一百三十三 志第八十六 卷一百三十四 志第八十七
卷一百三十五 志第八十八 卷一百三十六 志第八十九
卷一百三十七 樂志第九十 卷一百三十八 志第九十一
卷一百三十九 志第九十二 卷一百四十 志第九十三
卷一百四十一 志第九十四 卷一百四十二 志第九十五
卷一百四十三 志第九十六 卷一百四十四 志第九十七
卷一百四十五 志第九十八 卷一百四十六 志第九十九
卷一百四十七 志第一百 卷一百四十八 志第一百一
卷一百四十九 志第一百二 卷一百五十 志第一百三
卷一百五十一 志第一百四 卷一百五十二 志第一百五
卷一百五十三 志第一百六 卷一百五十四 志第一百七
卷一百五十五 志第一百八 卷一百五十六 志第一百九
卷一百五十七 志第一百十 卷一百五十八 志第一百十一
卷一百五十九 志第一百十二 卷一百六十 志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六十一 志第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六十二 志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六十三 志第一百一十六 卷一百六十四 志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六十五 志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六十六 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六十七 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六十八 志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六十九 志第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七十 志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七十一 志第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七十二 志第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七十三 志第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七十四 志第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七十五 志第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七十六 志第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七十七 志第一百三十 卷一百七十八 志第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七十九 志第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八十 志第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八十一 志第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八十二 志第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三 志第一百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四 志第一百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五 志第一百三十八 卷一百八十六 志第一百三十九
卷一百八十七 志第一百四十 卷一百八十八 志第一百四十一
卷一百八十九 志第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九十 志第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九十一 志第一百四十四 卷一百九十二 志第一百四十五
卷一百九十三 志第一百四十六 卷一百九十四 志第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九十五 志第一百四十八 卷一百九十六 志第一百四十九
卷一百九十七 志第一百五十 卷一百九十八 志第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九十九 志第一百五十二 卷二百 志第一百五十三
卷二百一 志第一百五十四 卷二百二 志第一百五十五
卷二百三 志第一百五十六 卷二百四 志第一百五十七
卷二百五 志第一百五十八 卷二百六 志第一百五十九
卷二百七 志第一百六十 卷二百八 志第一百六十一
卷二百九 志第一百六十二 卷二百一十 表第一
卷二百一十一 表第二 卷二百一十二 表第三
卷二百一十三 表第四 卷二百一十四 表第五
卷二百一十五 表第六 卷二百一十六 表第七
卷二百一十七 表第八 卷二百一十八 表第九
卷二百一十九 表第十 卷二百二十 表第十一
卷二百二十一 表第十二 卷二百二十二 表第十三
卷二百二十三 表第十四 卷二百二十四 表第十五
卷二百二十五 表第十六 卷二百二十六 表第十七
卷二百二十七 表第十八 卷二百二十八 表第十九
卷二百二十九 表第二十 卷二百三十 表第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一 表第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二 表第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三 表第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四 表第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五 表第二十六 卷二百三十六 表第二十七
卷二百三十七 表第二十八 卷二百三十八 表第二十九
卷二百三十九 表第三十 卷二百四十 表第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一 表第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第二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第三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四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六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七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第八 卷二百五十 列傳第九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十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第十一
卷二百五十三 傳第十二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第十三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第十四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第十五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十六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第十七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第十八 卷二百六十 列傳第十九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十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第二十一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二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二十三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十四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第二十五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第二十六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十七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十八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三十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第三十一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第三十二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第三十三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第三十四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第三十五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第三十七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第三十八 卷二百八十 列傳第三十九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第四十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第四十一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第四十二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第四十三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四十四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第四十五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六 卷二百八十八列 傳第四十七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四十八 卷二百九十 列傳第四十九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第五十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五十一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第五十二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第五十三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第五十四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第五十五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第五十六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第五十七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三百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三百一 列傳第六十 卷三百二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三百三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三百四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三百五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三百六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三百七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三百八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三百九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三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三百一十一 列傳第七十 卷三百一十二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三百一十三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三百一十四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三百一十五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三百一十六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三百一十八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三百一十九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三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第八十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三百二十八 列卷第八十七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三百三十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九十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第九十一
卷三百三十三 列傳第九十二 卷三百三十四 列傳第九十三
卷三百三十五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
卷三百三十七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三百三十八 列傳第九十七
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第九十八 卷三百四十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 卷三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 卷三百四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
卷三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 卷三百四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六 卷三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
卷三百四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 卷三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九
卷三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 卷三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三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三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三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三百六十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三百六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三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三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三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三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三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三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三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三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三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三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三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三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三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三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三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三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三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三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三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三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卷三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三百八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三百九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卷三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三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五十一
卷四百三 列傳第一百六十二 卷四百四 列傳第一百六十三
卷四百五 列傳第一百六十四 卷四百六 列傳第一百六十五
卷四百七 列傳第一百六十六 卷四百八 列傳第一百六十七
卷四百九 列傳第一百六十八 卷四百一十 列傳第一百六十九
卷四百一十一 列傳第一百七十 卷四百一十二 列傳第一百七十一
卷四百一十三 列傳第一百七十二 卷四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卷四百一十五 列傳第一百七十四 卷四百一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卷四百一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十六 卷四百一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卷四百一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十八 卷四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七十九
卷四百二十一 列傳第一百八十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卷四百二十三 列傳第一百八十二 卷四百二十四 列傳第一百八十三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卷四百二十六 列傳第一百八十五
卷四百二十七 列傳第一百八十六 卷四百二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卷四百二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卷四百三十 列傳第一百八十九
卷四百三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十 卷四百三十二 列傳第一百九十一
卷四百三十三 列傳第一百九十二 卷四百三十四 列傳第一百九十三
卷四百三十五 列傳第一百九十四 卷四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九十五
卷四百三十七 列傳第一百九十六 卷四百三十八 列傳第一百九十七
卷四百三十九 列傳第一百九十八 卷四百四十 列傳第一百九十九
卷四百四十一 列傳第二百 卷四百四十二 列傳第二百一
卷四百四十三 列傳第二百二 卷四百四十四 列傳第二百三
卷四百四十五 列傳第二百四 卷四百四十六 列傳第二百五
卷四百四十七 列傳第二百六 卷四百四十八 列傳第二百七
卷四百四十九 列傳第二百八 卷四百五十 列傳第二百九
卷四百五十一 列傳第二百一十 卷四百五十二 列傳第二百一十一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十二 卷四百五十四 列傳第二百一十三
卷四百五十五 列傳第二百一十四 卷四百五十六 列傳第二百一十五
卷四百五十七 列傳第二百一十六 卷四百五十八 列傳第二百一十七
卷四百五十九 列傳第二百一十八 卷四百六十 列傳第二百一十九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百二十 卷四百六十二 列傳第二百二十一
卷四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百二十二 卷四百六十四 列傳第二百二十三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卷四百六十六 列傳第二百二十五
卷四百六十七 列傳第二百二十六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百二十七
卷四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百二十八 卷四百七十 列傳第二百二十九
卷四百七十一 列傳第二百三十 卷四百七十二 列傳第二百三十一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卷四百七十四 列傳第二百三十三
卷四百七十五 列傳第二百三十四 卷四百七十六 列傳第二百三十五
卷四百七十七 列傳第二百三十六 卷四百七十八 列傳第二百三十七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第二百三十八 卷四百八十 列傳第二百三十九
卷四百八十一 列傳第二百四十 卷四百八十二 列傳第二百四十一
卷四百八十三 列傳第二百四十二 卷四百八十四 列傳第二百四十三
卷四百八十五 列傳第二百四十四 卷四百八十六 列傳第二百四十五
卷四百八十七 列傳第二百四十六 卷四百八十八 列傳第二百四十七
卷四百八十九 列傳第二百四十八 卷四百九十 列傳第二百四十九
卷四百九十一 列傳第二百五十 卷四百九十二 列傳第二百五十一
卷四百九十三 列傳第二百五十二 卷四百九十四 列傳第二百五十三
卷四百九十五 列傳第二百五十四 卷四百九十六 列傳第二百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