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相貌之謎
為什么人們的相貌各不相同?達爾文認為,自然選擇是塑造人類相貌的主要原因,而性選擇也是許多相貌特征產(chǎn)生的結(jié)果。例如,厚嘴唇、高鼻梁、絡腮胡須等臉部特征,在一些種族、部落中被視為一種美,具有這些特征的人容易找到配偶,有更多的機會留下后代,于是這些相貌特征在人群中逐漸普遍化。近年來,另一種理論正在崛起,這就是“中性突變漂變學說”,又稱“非達爾文主義進化學說”。英國的科學雜志《自然》首先刊登了一位叫木村資生的日本遺傳學家的題為《分子水平上的進化速率》的文章,隨后,美國的兩位科學家雅克·金和托馬斯·朱克斯,在美國的《科學》雜志上也發(fā)表了《非達爾文主義進化》一文,于是,以“中性突變”為基礎(chǔ)的分子進化學說逐漸形成。這個學說認為,從分子水平來看,大部分基因突變對于生命體的生存既不產(chǎn)生有利的效益,也不釀成不利的后果,因此,這類突變在自然選擇中是“中性”的。在億萬年中,生物體內(nèi)的基因不斷產(chǎn)生“中性突變”,它們不受自然選擇的支配,而是通過隨機的偶然過程(即遺傳漂變)在群體中固定下來,或是被淘汰,結(jié)果就造成了基因和蛋白質(zhì)分子的多樣性,實現(xiàn)了分子的進化。美國的R·伯威斯迪教授在機體運動學的研究中,提出了一個驚人的理論,他認為人的相貌是具有“可塑性”的,換句話說,人們的相貌是后天“學來的”,而非天生的模樣。按照伯威斯迪教授的理論,嬰兒連眉毛怎樣“放置”,都是從周圍的人那里“學”來的,嘴的形狀也是如此。伯威斯迪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人嘴的形狀要在恒牙全部長成后才最終定型。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嘴的形狀在青春期才確定下來,在這之前,完全可以受周圍人的影響而改變。伯威斯迪教授的這一理論如果成立,將給一系列學科帶來重大影響。行為遺傳學家認為,如果人的相貌能通過后天的影響而發(fā)生改變,并最終遺傳下去,那將是對經(jīng)典遺傳學的一個有力挑戰(zhàn)。而醫(yī)學界和心理學界也將從中找到他們感興趣的東西。根據(jù)這一理論,所有嬰兒出生后五官的大小、位置、形狀等都是不確定的,它們?nèi)Q于在以后的環(huán)境中“學”的情況。那么,如果一個嬰兒出生后在一個與外界隔離的環(huán)境中,由帶著面罩的人撫養(yǎng)長大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如果嬰兒在成長過程中接觸的都是美貌的人,他會變得美貌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