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之謎
蝙蝠的頭部和軀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間有皮質(zhì)的膜,夜間外出捕食,白天在陰暗處倒掛休息。圖為一種南美雨林中吸血蝙蝠的頭部特寫,奇怪的是它的鼻子上長了一只扁平的角,這是干什么用的呢?蝙蝠是一種能飛翔的哺乳類動物。每當夜幕降臨,空曠寂靜的山坳間、崖洞內(nèi)、湖塘上,成群的蝙蝠舒展灰黑色的肉翼靈巧翻飛,穿屋越脊覓食蚊蠅飛蟲。蝙蝠捕捉蚊蟲的效率驚人,因為它們從秋天開始冬眠,直到來年春天才蘇醒,因此,它們必須捕食成千上萬的蚊蟲以便使體內(nèi)積蓄足夠的脂肪,才能保證冬眠時的消耗。蝙蝠究竟怎樣在能見度較差的黃昏捕捉到如此多的蚊蟲呢?18世紀意大利生物學家、天主教士斯帕朗扎尼試圖解開這個謎。他抓了一只蝙蝠,用蠟封住它的雙眼,然后把它放走。那只被蠟封住雙眼的蝙蝠居然若無其事地飛上天空捕捉蚊蟲,這證明它根本不借助眼睛捕食。那么,蝙蝠是用嗅覺捕食嗎?斯帕朗扎尼又用蠟封住蝙蝠的鼻子,然后放飛,蝙蝠照舊不受影響。斯帕朗扎尼又假設蝙蝠靠聽覺去捕食,于是又用蠟把蝙蝠的耳朵堵上進行試驗。只見它在空中盲目地飛行,可憐地東碰西撞,最后掉落地面。設想被證實了。斯帕朗扎尼將自己的發(fā)現(xiàn)寫信告訴法國大名鼎鼎的動物學家居維葉。居維葉看了信后朗聲大笑,不無譏諷地說:“這個用耳朵看東西的動物故事到底是怎么 一回事?斯帕朗扎尼教士最好還是去做他的彌撒…”此后幾 十年,再無人提及此事。直到18世紀后期,法國物理學家朗之萬發(fā)現(xiàn)聲納,才又對蝙蝠進行觀察研究,最終才明白,蝙蝠飛行時能發(fā)出一種人耳聽不到的超聲波,超聲波與飛蟲相遇后反射回來經(jīng)耳道傳入大腦,大腦對回聲進行分析對比,迅速判斷出飛蟲位置,隨后蝙蝠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飛蟲吞食。解開這個謎后,人們對蝙蝠的認識還是很有限,它的特殊習性又引起人們的好奇。法國洞穴專家卡斯特雷在西班牙的巖洞中,發(fā)現(xiàn)了一種隨季節(jié)遷徙的巨型蝙蝠———“灰頂飛狐”。這種蝙蝠尋找家鄉(xiāng)的本領也是受其聲納系統(tǒng)指揮的嗎?卡斯特雷從洞中捉了十幾只蝙蝠,系上環(huán)形標志,裝入藤條箱里準備將它們帶到幾百千米外放飛,觀察它們是飛回巖洞還是呆在原地驚慌失措?ㄋ固乩讓⑻贄l箱運到火車上;疖囆煨扉_動了,藤條箱里的蝙蝠一動不動,仿佛死了一般。完全出于偶然,那條鐵路從卡斯特雷捕獲蝙蝠的那個巖洞附近經(jīng)過,當火車行至距巖洞最近的地方時,箱內(nèi)的蝙蝠全醒了過來,它們開始咻咻啼叫,喧鬧不已…蝙蝠如何知道火車正在經(jīng)過自己的家呢?它們是看不到外界景象的,它們的聲納系統(tǒng)在飛速行駛的火車上也無法辨別外界的地形構(gòu)造。那么,是靠嗅覺嗎?可蝙蝠是不靠嗅覺來識別方向的。那又是靠什么呢?各國科學家在苦苦思索,試圖解開這個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