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冬眠之謎
冬眠是許多動物對嚴(yán)酷的自然環(huán)境的一種適應(yīng)。為什么這些動物不吃東西,居然能度過漫長的冬天呢?這是因為在冬眠之前,它們大多都作過一番緊張的準(zhǔn)備工作:一方面是大吃大喝,使體內(nèi)的皮下脂肪大為增加,把自己養(yǎng)得又肥又胖;另一方面是積極籌備“糧草”。東歐有一種田鼠,在冬眠前每只能收藏25千克的干草,中亞細亞沙漠中的大沙土鼠,不僅能大量收集干草而且能巧妙地用嘴咬斷樹枝,插入土中,把干草包圍住,以防被寒風(fēng)吹走。狼獾、北極狐等食肉動物,在越冬前會殺死大量小動物,作為口糧儲藏起來。盡管這些動物的體內(nèi)已積累了大量的營養(yǎng)物質(zhì),也有了食物儲備,可是冬眠期有好幾個月,怎么夠用呢?請不必擔(dān)心。動物在冬眠時,往往處于昏迷或熟睡狀態(tài),它們已把新陳代謝降低到最低的限度:體溫下降,消化停止或十分緩慢,血液循環(huán)減慢,心臟的收縮強度大大減弱,脈博和呼吸次數(shù)顯著降低,這時消耗的營養(yǎng)物質(zhì)也就大為減少了。例如,蝙蝠在冬眠時的呼吸次數(shù)每分鐘只有五六次,旱獺每分鐘僅二三次。刺猬原來每分鐘呼吸50次,熟睡時幾乎不吸入空氣,把它扔進水里,過半小時撈上來也不會淹死。睡鼠在冬眠時身體很硬,呼吸也變得非常微弱,把它當(dāng)作一只球放在地上滾來滾去,也不會輕易醒來。動物冬眠的姿勢是各不相同的。蝙蝠往往在屋梁上或山洞頂部的隱蔽處,把身體倒掛著呼呼熟睡;刺猬、松鼠和狗獾等在洞穴或窩巢中抱頭大睡;蛙和蟾蜍埋在池底的泥里睡覺。石頭下、枯葉堆、樹洞里,都可以成為蜥蜴的冬眠場所。蝸牛則躲藏在石縫或枯葉間,連自己的殼也封閉起來,只留一個小孔供呼吸用。熊在冬眠時呼吸十分正常,因而很容易從冬眠中覺醒。有時醒來的熊還會走到外面去,幾小時、幾天,或更長的時間。北極的白熊,只有雌的才冬眠,它們躺在雪地里,讓雪片覆蓋在自己身上。奇怪的是,一旦雌熊蘇醒,身旁常會出現(xiàn)一二只天真活潑的小熊——顯然,這是冬眠時產(chǎn)的仔。雄的白熊不冬眠,整個冬天都過著流浪的生活。溫帶地區(qū)的許多淡水魚,也有冬眠的習(xí)慣。冬天,鯉魚就像吃了“安眠藥”一樣,游進深水處,進入蟄伏狀態(tài)。據(jù)測定,在未被凍死前,鯉魚的體溫幾乎可以下降到—10攝氏度。這時鯉魚已停止呼吸,宛如死去了一般,可是氣溫一上升,它便很快復(fù)活了。最有趣的要數(shù)愛爾蘭的冰蛇了。入冬時,它把身子全部凍結(jié)在冰里,筆直躺著,就像一根硬梆梆的棍子,當(dāng)?shù)氐睦先吮隳弥?dāng)手杖使用。有的冰蛇盤臥著,猶如一朵潔白的花,居民們把它串編成門簾,用來擋風(fēng)。天氣轉(zhuǎn)暖了,這些“手杖”和“門簾”成了多余之物。然而,這時冰蛇早已知趣地爬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