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蛾撲火之謎
“飛蛾撲火”的方式五花八門,有的昆蟲從遠方直接飛來,毫不介意地撲向燈火;有的昆蟲飛翔能力較小,經過幾起幾落才到達目的地;有的成群結隊而來;有的七零八落,姍姍來遲。蠓之類的雙翅目昆蟲,在燈火下飛舞得比較平穩(wěn)。它們被燈光誘來后,在燈光四周16厘米的距離圍成一圈,轉來繞去,忽上忽下、時聚時散地飛個不停。天蛾、粘蟲等昆蟲被燈光誘來后,先繞燈轉幾個大圈,再停在較遠的物體上休息一會兒,然后又開始繞燈盤旋。如果是盞油燈,它們便被火光燒毀雙翅,落地而死。金龜子等大型甲蟲向燈光飛來時,往往憑借身上堅硬的盔甲,橫沖直撞,把燈罩或燈泡碰得叮當作響。有時它們被碰痛了,會垂落地上振翅旋轉,直至精疲力竭而身亡。這些昆蟲是要引火燒身嗎?不是的,飛蛾和其他一些昆蟲之所以會撲火,完全是一種趨光性的表現。原來,飛蛾等昆蟲是利用月光“導航”的“飛行家”。它們在夜間飛行的時候,總要讓月光從一定的角度射到自己的眼里,才能摸準前進的方向。飛蛾等昆蟲看到燈光時,常常錯誤地把它當作月光,用來辨別方向了。由于燈光的強度和投射角度與月光大不一樣,結果這些昆蟲便神魂顛倒,變得糊里糊涂起來。只要它們飛得離燈光遠一點,就會發(fā)覺投射方向不對頭了,于是便匆忙轉過身子,重新面對燈光,尋找正確的方向。這樣反來復去,它們就繞著燈光打轉轉了。一旦這些昆蟲飛近燈火,便像陷入了迷魂陣一樣,即使忙得團團轉,也無論如何飛不出來了。最后,它們常因體力不支而雙翅撲火,一命嗚呼。人們從這里得到啟發(fā),制造了一種“誘蟲燈”,在無月的夜晚置于田頭,讓一些農業(yè)害蟲自投羅網,一舉誘殺它們。導彈專家也從飛蛾撲火中得到啟示,研制成一種自動控制的遠程導彈。這種導彈的頭部安裝了由光電儀器和望遠鏡組成的類似飛蛾那樣的“眼睛”,選好航線后,讓這“眼睛”以一定的角度對準一顆明亮的恒星。導彈發(fā)射后,就沿著預定的航線前進,“眼睛”始終與投射過來的星光保持著既定的角度。萬一導彈偏離了航向,星光的投射角度就會隨之而發(fā)生變化,這時“眼睛”中的光電儀器便會把這種偏差立即反映給導彈的“電腦”,由“電腦”計算出精確的角度,然后命令操縱舵修正航向,使導彈回到正確的航行軌道上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