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族形成之謎
女真族是古代生活在我國東北的一個部族,他們在山谷里用樺樹皮和木棍建成小屋,屋內用泥土壘成炕,炕下可以燒火煮飯。婦女們把頭發(fā)盤成發(fā)髻;男子腦后留發(fā)辮垂在后面。一般認為,女真人的族源應該屬于蒙古種,但也有不同的意見,在《三朝北盟會編》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多黃發(fā),鬢皆黃,目睛綠者,謂之黃頭女真!卑凑者@樣的描述,倒有點像歐洲人。在宋代以前,女真人是原始的、落后的,他們主要從事狩獵、養(yǎng)殖活動,也栽種一些糧食作物。唐貞觀年間,????來朝,太宗問其風俗,言及女真之事,從那時起內地的人們才開始知道了一些關于女真族的事。到北宋時期,女真族以完顏氏為核心迅速發(fā)展,在烏古逞擔任首領時,引進了鐵器,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北宋末,阿骨打統(tǒng)一女真各部,建立了金政權,于公元1125年滅遼。明朝時女真人又一次崛起,分成建成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三部。明末,它們被努爾哈赤統(tǒng)一,成為滿族的主要組成部分。過去,人們常把女真族看作是承襲肅慎、挹婁、勿吉、????等部族的。《新唐書》和《舊唐書》都是這樣說的。新編的《辭海》也承襲這種說法。以上著作之所以都這樣認為,其理由如下:這些民族生活的地域基本一致,都是在從松花江流域到東部大海之間這一廣闊的地區(qū);在語言、種族特征及風俗習慣上也都存在著一致性。與之不同的觀點認為,肅慎、挹婁、勿吉、????、女真等部族不是簡單的一脈相承,他們在語言、地域特征及風俗習慣上雖有某種一致性,但這不能表明他們民族源流的一致性。其理由是,這些部族名稱的出現雖有先后,但從史籍記載的情況看,它們不是交替出現的,有時是同時出現的。如《北齊書》就記有????、肅慎和勿吉同時來貢的情況。而在阿骨打統(tǒng)一女真族以前,前面提到的幾個部族還沒有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民族,而是分散著的計多獨立部落。女真族在形成民族共同體的過程中,經過遷徙、并吞和融合,女真人中,有其它民族的融入,也有融入其它民族的。比如金代他們就曾從中原掠去大批漢人,這些漢人都融入了女真族。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女真人流入中原,被漢人所同化。這就是說,女真族不是簡單的由肅慎、挹婁、勿吉和????發(fā)展而來的。上述說法哪一種更符合女真族的真實面目,還有待于進一步考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