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jī)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shí)! 資治通鑒

 

第三卷

周紀(jì)三 慎靚王元年(辛丑、前320)

  周紀(jì)三 周慎靚王元年(辛丑,公元前320年)

  [1]衛(wèi)更貶號曰君。

  [1]衛(wèi)國國君再次把自己的爵位由侯降到君。

  二年(壬寅、前319)

  二年(壬寅,公元前319年)

  [1]秦伐韓,取鄢。

  [1]秦國進(jìn)攻韓國,奪取鄢陵。

  [2]魏惠王薨,子襄王立。孟子入見而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肽芤恢俊瘜υ唬骸皇葰⑷苏吣芤恢!肽芘c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勃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2]魏惠王去世,其子即位為魏襄王。孟軻前去拜見他,離開后對別人說:“襄王的樣子就不像一個君主,和他接觸也無法產(chǎn)生敬畏之感。他猛然問我:‘天下怎樣才能安定?’我回答說:‘統(tǒng)一才能安定!謫枺骸l能統(tǒng)一?’回答:‘不濫殺人的人能統(tǒng)一。’‘誰愿意讓他統(tǒng)一呢?’我回答說:‘天下的百姓都愿意。大王您知道禾苗吧,七八月間遇上大旱,禾苗都干枯萎靡。這時天上烏云密布,大雨滂沱,禾苗就生機(jī)勃勃,一片蔥郁。這樣的勢頭,誰能阻擋!’”

  三年(癸卯、前318)

  三年(癸卯,公元前318年)

  [1]楚、趙、魏、韓、燕同伐秦,攻函谷關(guān)。秦人出兵逆之,五國之師皆敗走。

  [1]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聯(lián)合討伐秦國,進(jìn)攻函谷關(guān)。秦國出兵迎敵,五國聯(lián)軍敗退而回。

  [2]宋初稱王。

  [2]宋國國君開始稱王。

  四年(甲辰、前317)

  四年(甲辰,公元前317年)

  [1]秦敗韓師于魚,斬首八萬級,虜其將、申差于濁澤。諸侯振恐。

  [1]秦國在魚大敗韓國軍隊,殺死八萬人,于濁澤俘虜韓軍大將和申差。各國震驚。

  [2]齊大夫與蘇秦爭寵,使人刺秦,殺之。

  [2]齊國大夫與蘇秦爭權(quán),派人刺殺了蘇秦。

  [3]張儀說魏襄王曰:“梁地方不至千里,卒不過三十萬,地四平,無名山大川之限,卒戍楚、韓、齊、趙之境,守亭、障者不過十萬,梁之地勢固戰(zhàn)場也。夫諸侯之約從,盟于洹水之上,結(jié)為兄弟以相堅也。今親兄弟同父母,尚有爭錢財相殺傷,而欲恃反覆蘇秦之馀謀,其不可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據(jù)卷衍、酸棗,劫衛(wèi),取陽晉,則趙不南,趙不南則梁不北,梁不北則從道絕,從道絕則大王之國欲毋危不可得也。故愿大王審定計議,且賜骸骨。”魏王乃倍從約,而因儀以請成于秦。張儀歸,復(fù)相秦。

  [3]張儀勸說魏襄王道:“魏國地方不滿千里,士兵不足三十萬,地勢四下平坦,沒有崇關(guān)大河的險要。防軍分別守衛(wèi)與楚、韓、齊、趙接壤的邊界,用來扼守要塞的不過十萬人,所以,魏國歷來是廝殺的戰(zhàn)場。各國約定聯(lián)合抗秦,在洹水結(jié)盟,作為兄弟之邦互相救援。然而同一父母的親兄弟,有時還為爭奪錢財互相殘殺,各國之間,想靠反復(fù)無常小人蘇秦的一番伎倆,就結(jié)成同盟,明顯是不足恃的。大王您不與秦國結(jié)好,秦國就會發(fā)兵進(jìn)攻河外,占據(jù)卷縣、酸棗等地,襲擊衛(wèi)國,奪取陽晉。那時,趙國不能南下,魏國也不能北上,南北隔絕,就談不上聯(lián)合抗秦,大王您的國家想避免危險也不可能了。所以我希望大王您能深思熟慮,拿定主意,讓我辭去魏國相位,回秦國去籌劃修好!蔽和跤谑潜硹壛寺(lián)合抗秦的盟約,派張儀前往秦國去求和。張儀回到秦國,再次出任國相。

  [4]魯景公薨,子平公旅立。

  [4]魯國魯景公去世,其子姬旅即位為魯平公。

  五年(乙巳、前316)

  五年(乙巳,公元前316年)

  [1]巴、蜀相攻擊,俱告急于秦。秦惠王欲伐蜀,以為道險狹難至,而韓又來侵,猶豫未能決。司馬錯請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蓖踉唬骸罢埪勂湔f。”儀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據(jù)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yè)也。臣聞爭名者于朝,爭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爭焉,顧爭于戎翟,去王業(yè)遠(yuǎn)矣!彼抉R錯曰:“不然。臣聞欲富國者務(wù)廣其地,欲強(qiáng)兵者務(wù)富其民,欲王者務(wù)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今王地小民貧,故臣愿先從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國而戎翟之長也,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焉。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四海而天下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shí)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今攻韓,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請論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齊,韓之與國也。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將二國并力合謀,以因乎齊、趙而求解乎楚、魏,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謂危也。不如伐蜀完。”王從錯計,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貶蜀王,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蜀既屬秦,秦以益強(qiáng),富厚,輕諸侯。

  [1]巴國、蜀國互相攻擊,都來向秦國告急求救,秦惠王想出兵討伐蜀國,但顧慮道路險峻難行,韓國又可能來侵犯,所以猶豫不決。司馬錯建議他仍舊出兵伐蜀,張儀卻說:“不如去征討韓國!鼻鼗萃跽f:“請談?wù)勀愕囊娊。”張儀便陳述道:“我們應(yīng)該與魏國、楚國親善友好,然后出兵黃河、伊水、洛水一帶,攻取新城、宜陽,兵臨東西周王都,控制象征王權(quán)的九鼎和天下版圖,挾持天子以號令天下,各國就不敢不從,這是稱王的大業(yè)。我聽人說,要博取名聲應(yīng)該去朝廷,要賺取金錢應(yīng)該去集市,F(xiàn)在的黃河、伊洛一帶和周朝王室,正好比天下的朝廷和集市,而大王您不去那里爭雄,反倒糾纏于遠(yuǎn)方的戎狄小族爭斗,這可不是帝王的大業(yè)。 彼抉R錯反駁張儀說:“不對。我也聽說有這樣的話:想要使國家富強(qiáng)必須先開拓疆土,想要使軍隊強(qiáng)大必須先讓老百姓富庶,想要成就帝王大業(yè)必須先樹立德望。這三個條件具備,帝王大業(yè)也就水到渠成,F(xiàn)在大王的國家地小民貧,所以我建議先從容易之事做起。蜀國,是西南偏僻之國,又是戎狄之族的首領(lǐng),政治昏亂,如同夏桀、商紂;以秦國大兵攻蜀,就像狼入羊群一樣。攻占它的土地可以擴(kuò)大秦國疆域,奪取它的財富可以贍養(yǎng)百姓,而軍隊不須有大的傷亡就可以使蜀國屈服。這樣,吞并一個國家而天下并不認(rèn)為秦國強(qiáng)暴,獲取廣泛的利益天下也不認(rèn)為秦國貪婪,我們一舉兩得、名利雙收,更享有除暴安良的美譽(yù)。秦國若是攻打韓國、劫持周天子,就會臭名遠(yuǎn)揚(yáng),也不見得有什么實(shí)際利益。蒙受不義之名,攻打天下人所不愿攻占的地方,那可是很危險的!請讓我細(xì)說其中的原因:周朝,是天下尊崇的王室;齊國,是韓國的親睦友邦。周朝自知要失去九鼎,韓國自知要失去伊洛一帶領(lǐng)土,兩國將會齊心合力,共同謀劃,求得齊國、趙國的援助,并與有舊怨的楚國、魏國和解,甚至不惜把鼎送給楚國,把土地割讓給魏國,對此,大王您只能束手無策。這就是我所說的危險所在。所以,攻打蜀國才是十拿九穩(wěn)的上策。”秦惠王聽從了司馬錯的建議,起兵伐蜀,僅用了十個月就攻克全境,把蜀王降為侯,又任命陳莊為蜀國國相。蜀國為秦國吞并以后,秦國更加富庶和強(qiáng)盛而輕視周圍各國。

  [2]蘇秦既死,秦弟代、厲亦以游說顯于諸侯。燕相子之與蘇代婚,欲得燕權(quán)。蘇代使于齊而還,燕王噲問曰:“齊王其霸乎?”對曰:“不能!蓖踉唬骸昂喂?”對曰:“不信其臣!庇谑茄嗤鯇H巫又。鹿毛壽謂燕王曰:“人之謂堯賢者,以其能讓天下也。今王以國讓子之,是王與堯同名也!毖嗤跻?qū)賴谧又,子之大重;蛟唬骸坝硭]益而以啟人為吏,及老而以啟為不足任天下,傳之于益。啟與交黨攻益,奪之,天下謂禹名傳天下于益而實(shí)令啟自取之。今王言屬國于子之而吏無非太子人者,是名屬子之而實(shí)太子用事也!蓖跻蚴沼【R,自三百石吏已上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噲老,不聽政,顧為臣,國事皆決于子之。

  [2]蘇秦死后,他的弟弟蘇代、蘇厲也以游說著稱于各國。燕國相子之便崐與蘇代結(jié)為通姻親家,想謀得燕國大權(quán)。蘇代出使齊國歸來,燕王姬噲問他:“齊王能稱霸嗎?”蘇代回答:“不能!毖嗤跤謫枺骸盀槭裁?”回答說:“他不信任臣僚!庇谑茄嗤醢汛髾(quán)交給子之。鹿毛壽也對燕王說:“人們稱道堯是賢明君主,就是因為他能讓出天下,F(xiàn)在燕王您要是把國家讓給子之,就能與堯有同樣的名聲!毖嗤跤谑前褔覈谕薪o了子之。子之從此大權(quán)集于一身。還有人對燕王說:“上古時禹推薦益為接班人,又任命兒子啟的屬下作益的官吏。到老時,禹說啟不能勝任治理天下的重責(zé),把君位傳給益。然而啟勾結(jié)自己的黨羽攻擊益,很快奪取了君位。因此天下人都說禹明著是傳天下給益,而實(shí)際上是安排兒子啟去自己奪位,F(xiàn)在燕王您雖然說了把國家交給子之,但官員都是太子的人,這同樣是名義屬于子之而實(shí)權(quán)在太子手里啊!”燕王便下令收繳所有官印,把三百石俸祿以上的官職都交給子之任命。從此,子之面南稱王,姬噲年老,不再聽理政事,反而成了臣子,國家大事都由子之來決斷。

  六年(丙午、前315)

  六年(丙午,公元前315年)

  [1]王崩,子赧王延立。

  [1]周慎靚王去世,其子姬延即位為周赧王。

  赧王上元年(丁未、前314)

  周赧王元年(丁未,公元前314年)

  [1]秦入侵義渠,得二十五城。

  [1]秦國入侵義渠,奪取二十五個城鎮(zhèn)。

  [2]魏人叛秦。秦人伐魏,取曲沃而歸其人。又?jǐn)№n于岸門,韓太子倉入質(zhì)于秦以和。

  [2]魏國反叛秦國,于是秦國討伐魏國,攻占曲沃城,卻將城中百姓驅(qū)歸魏國。又在岸門打敗韓國,韓國將太子韓倉送到秦國作為人質(zhì),以求和好。

  [3]燕子之為王三年,國內(nèi)大亂。將軍市被與太子平謀攻子之。齊王令人謂太子曰:“寡人聞太子將飭君臣之義,明父子之位,寡人之國唯太子所以令之。”太子因要黨聚眾,使市被攻子之,不克。市被反攻太子。構(gòu)難數(shù)月,死者數(shù)萬人,百姓恫恐。齊王令章子將五都之兵,因北地之眾以伐燕。燕士卒不戰(zhàn),城門不閉。齊人取子之,醢之,遂殺燕王噲。

  [3]燕國子之作國王三年,國內(nèi)大亂,將軍市被與太子姬平合謀攻打子之。齊王派人對燕太子說:“我聽說您將要整飭君臣大義,申明父子名位,我的國家愿意支持您的號召,做堅強(qiáng)后盾!毖嗵佑谑蔷奂傈h,派將軍市被進(jìn)攻子之,卻沒有得手,市被反倒戈攻打太子。國內(nèi)動亂幾個月,死亡達(dá)幾萬人,人心惶惶。此時,齊王命章子為大將,率領(lǐng)國都周圍五城的軍隊及北方的部隊征伐燕國。燕國士兵毫無戰(zhàn)意,城門大開不守。齊國便捕獲了子之,把他剁成肉醬。燕王姬噲也同時被殺。

  齊王問孟子曰:“或謂寡人勿取燕,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yùn)而已矣!”

  齊王請教孟軻:“有人建議我不要攻占燕國,有人卻建議我乘機(jī)吞并它。我想,以萬乘兵車的大國去進(jìn)攻另一個同樣的大國,五十天就征服,這靠人的力量是作不到的,只能是天意。現(xiàn)在我若不吞并燕國,上天一定會降禍怪罪。我把燕國并入齊國,怎么樣?”孟軻回答說:“吞并后如果燕國人民很高興,那就吞并吧,古代有這樣做的,比如周武王。吞并而使燕國人民氣憤,就不要吞并,古代也有這樣行事的,比如周文王。齊國以萬乘兵車大國征討另一個大國,那里的百姓都捧著食品、茶水來迎接齊軍,沒有別的原因,就是為了跳出水深火熱的戰(zhàn)禍!如果新統(tǒng)治下水更深,火更熱,百姓又將轉(zhuǎn)而投奔別的國家了!

  諸侯將謀救燕。齊王謂孟子曰:“諸侯多謀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對曰:“臣聞七十里為政于天下者,湯是也;未聞以千里畏人者也!稌吩唬骸液,后來其蘇!裱嗯捌涿,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若殺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如崐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齊之強(qiáng)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謀于燕眾,置君而后去之,則猶可及止也!饼R王不聽。

  各國策劃援救燕國。齊王又對孟軻問道:“各國都謀劃來討伐我,怎么辦?”回答說:“我聽說過只占有七十里而能統(tǒng)一號令天下的例子,就是商王湯。沒聽說過擁有千里之廣的國家而總是畏懼別人的。《尚書》說:“盼望我們的君主,他來了我們就可以獲得解救!F(xiàn)在燕國虐待它的百姓,大王前往征服它,燕國人民認(rèn)為是從水深火熱中拯救了他們,都簞食壺漿前來迎接仁義之師。您如果殺了他們的父兄,囚捕他們的子弟,毀壞他們的祖廟,掠奪他們的國寶,那可就不行了。天下本來就畏懼齊國的強(qiáng)大,現(xiàn)在齊國土地又增加了一倍,如果不施行仁政,那么就會招致天下的討伐。大王您應(yīng)該立即下令,釋放被捕的老幼百姓,停止掠奪燕國的財寶,與燕國民眾商議,推舉新的國君,然后離開燕國,這樣做還來得及!饼R王卻沒有采納孟軻的勸告。

  已而燕人叛。王曰:“吾甚慚于孟子!标愘Z曰:“王無患焉!蹦艘娒献,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标愘Z曰:“周公使管叔監(jiān)商,管叔以商畔也。周公知其將畔而使之與?”曰:“不知也!标愘Z曰:“然則圣人亦有過與?”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過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

  不久,燕國人果然紛紛反叛齊國,齊王嘆息道:“我真慚愧沒聽孟軻的話!标愘Z說:“大王不用擔(dān)心!庇谑撬叭ヒ娒陷V,問:“周公是什么樣的人?”回答說:“是古代的圣人!标愘Z又說:“周公派管叔監(jiān)視商朝舊地,管叔卻在商地反叛。難道周公預(yù)先知道管叔會反叛而仍派他去嗎?”回答:“周公預(yù)先不知道!标愘Z便說:“如此說來圣人也會犯錯誤嗎?”孟軻說:“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周公的錯誤是可以理解的。況且古代的君子,有了錯誤就改;現(xiàn)在的所謂君子,有了錯誤聽之任之。古代的君子,他的過失像日食月食,人民都看得到;待到他改正,人民便更加景仰他,F(xiàn)在的君子,不但聽任錯誤不改,反而尋找托辭!

  [4]是歲,齊宣王薨,子王地立。

  [4]同年,齊國齊宣王去世,其子田地即位為齊王。

  二年(戊申、前313)

  二年(戊申,公元前313年)

  [1]秦右更疾伐趙,拔藺,虜其將莊豹。

  [1]秦國派名叫疾的右更官員,率軍討伐趙國。攻占藺地,俘虜趙將莊豹。

  [2]秦王欲伐齊,患齊、楚之從親,乃使張儀至楚,說楚王曰:“大王誠能聽臣,閉關(guān)絕約于齊,臣請獻(xiàn)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婦,長為兄弟之國!背跽f 而許之。群臣皆賀,陳軫獨(dú)吊。王怒曰:“寡人不興師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對曰:“不然。以臣觀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齊、秦合,齊、秦合則患必至矣!蓖踉唬骸坝姓f乎?”對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齊也。今閉關(guān)絕約于齊則楚孤,秦奚貪夫孤國而與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張儀至秦,必負(fù)王。是王北絕齊交,西生患于秦也,兩國之兵必俱至。為王計者,不若陰合而陽絕于齊,使人隨張儀,茍與吾地,絕齊未晚也。”王曰:“愿陳子閉口,毋復(fù)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張儀,厚賜之。遂閉關(guān)絕約于齊,使一將軍隨張儀至秦。

  [2]秦王想征伐齊國,又顧慮齊國與楚國有互助條約,便派張儀前往楚國。張儀對楚王說:“大王如果能聽從我的建議,與齊國廢除盟約,斷絕邦交,我可以向楚國獻(xiàn)上商於地方的六百里土地,讓秦國的美女 來做侍奉您的妾婢。秦、楚兩國互通婚嫁,就能永遠(yuǎn)結(jié)為兄弟之邦!背跏指吲d,允諾張儀的建議。群臣都前來祝賀,只有陳軫表示哀痛。楚王惱怒地問:“我一兵未發(fā)而得到六百里土地,有什么不好?”陳軫回答:“您的想法不對。以我之見,商於的土地不會到手,齊國、秦國卻會聯(lián)合起來,齊、秦一聯(lián)合,楚國即將禍?zhǔn)屡R門了!背鯁枺骸澳阌惺裁唇忉屇兀俊标愝F回答:“秦國之所以重視楚國,就是因為我們有齊國作盟友,F(xiàn)在我們?nèi)绻c齊國毀約斷交,楚國便孤立了,秦國又怎么會偏愛一個孤立無援的國家而白送商於六百里地呢!張儀回到秦國以后,一定會背棄對大王您的許諾。那時大王北與齊國斷交,西與秦國生崐出怨仇,兩國必定聯(lián)合發(fā)兵夾攻。為您算計,不如我們暗中與齊國仍舊修好而只表面上絕交,派人隨張儀回去,如果真的割讓給我們土地,再與齊國絕交也不晚!背醭庳(zé)道:“請你陳先生閉上嘴巴,不要再說廢話了,等著看我去接收大片土地吧!”于是把國相大印授給張儀,又重重賞賜他。隨后下令與齊國毀約斷交,派一名將軍同張儀前往秦國。

  張儀詳墮車,不朝三月。楚王聞之,曰:“儀以寡人絕齊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遺借宋之符,北罵齊王。齊王大怒,折節(jié)以事秦,齊、秦之交合。張儀乃朝,見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從某至某,廣袤六里!笔拐吲,還報楚王。楚王大怒,欲發(fā)兵而攻秦。陳軫曰:“軫可發(fā)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賂之以一名都,與之并力而攻齊,是我亡地于秦,取償于齊也。今王已絕于齊而責(zé)欺于秦,是吾合齊、秦之交而來天下之兵也,國必大傷矣!”楚王不聽,使屈帥師伐秦。秦亦發(fā)兵使庶長章?lián)糁?p>  張儀回國后,假裝從車上跌下,三個月不上朝。楚王聽說后自語道:“張儀是不是覺得我與齊國斷交做得還不夠?”便派勇士宋遺借了宋國的符節(jié),北上到齊國去辱罵齊王。齊王大怒,立即降低身份去討好秦國,齊國、秦國于是和好。這時張儀才上朝,見到楚國使者,故作驚訝地問:“你為何還不去接受割地?從某處到某處,有六里多見方。”使者憤怒地回國報告楚王,楚王勃然大怒,想發(fā)兵攻打秦國。陳軫說:“我可以開口說話嗎?攻秦國還不如用一座大城的代價去收買它,與秦國合力攻齊國。這樣我們從秦國失了地,還可以在齊國得到補(bǔ)償,F(xiàn)在大王您已經(jīng)與齊國斷交,又去質(zhì)問秦國的欺騙行為,是我們促使齊國、秦國和好而招來天下的軍隊了,國家一定會有大損失!”楚王仍是不聽他的勸告,派屈率軍隊征討秦國,秦國也任命魏章為庶長之職,起兵迎擊。

  三年(己酋,前312)

  三年(己酉,公元前312年)

  [1]春,秦師及楚戰(zhàn)于丹陽,楚師大敗;斬甲士八萬,虜屈及列侯、執(zhí)七十余人,遂取漢中郡。楚王悉發(fā)國內(nèi)兵以復(fù)襲秦,戰(zhàn)于藍(lán)田,楚師大敗。韓、魏聞楚之困,南襲楚,至鄧。楚人聞之,乃引兵歸,割兩城以請平于秦。

  [1]春季,秦、楚兩國軍隊在丹陽大戰(zhàn),楚軍大敗,八萬甲士被殺,屈及以下的列侯、執(zhí)圭等七十多名官員被俘。秦軍乘勢奪取了漢中郡。楚王又征發(fā)國內(nèi)全部兵力再次襲擊秦國,在藍(lán)田決戰(zhàn),楚軍再次大敗。韓、魏等國見楚國危困,也向南襲擊楚國,直達(dá)鄧。楚國聽說了,只好率軍回救,割讓兩座城向秦國求和。

  [2]燕人共立太子平,是為昭王。昭王于破燕之后。吊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卑身厚幣以招賢者。謂郭隗曰:“齊因孤之國亂而襲破燕,孤極知燕小力少,不足以報;然誠得賢士與共國,以雪先王之恥,孤之愿也。先生視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古之人君有以千金使涓人求千里馬者,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而返。君大怒,涓人曰‘死馬且買之,況生者乎!馬今至矣!黄谀,千里之馬至者三。今王必欲致士,先從隗始,況賢于隗者,豈遠(yuǎn)千里哉!”于是昭王為隗改筑宮而師事之。于是士爭趣燕:樂毅自魏往,劇辛自趙往。昭王以樂毅為亞卿,任以國政。

  [2]燕國貴族共同推舉太子姬平為燕昭王。昭王是在燕國被齊國攻破后即位的,他憑吊死者,探訪貧孤,與百姓同甘共苦。自己紆尊降貴,用重金來招募人才。他問郭隗:“齊國乘我們的內(nèi)亂而攻破燕國,我深知燕國國小力少,不足以報仇。然而招攬賢士與他們共商國是,以雪先王的恥辱,始終是我的愿望。先生您如果見到合適人才,我一定親自服侍他!惫笳f:“古時候有個君主派一個負(fù)責(zé)灑掃的涓人用千金去購求千里馬,那個人找到一匹已死的千里馬,用五百金買下馬頭帶回。君主大怒,涓人解釋說:‘死馬您還買,何況活的呢!天下人知道了,好馬就會送上來的。’不到一年,果然得到了三匹千里馬。現(xiàn)在大王您打算招致人才,就請先從我郭隗開始,比我賢良的人,都會不遠(yuǎn)千里前來的。”于是燕昭王為郭隗翻建府第,尊他為老師。各地的賢士果然爭相來到燕國:樂毅從魏國來,劇辛從趙國來。昭王奉樂毅為亞卿高位,委托以國家大事。

  [3]韓宣惠王薨,子襄王倉立。

  [3]韓國韓宣惠王去世,其子韓倉即位為韓襄王。

  四年(庚戌、前311)

  四年(庚戌,公元前311年)

  [1]蜀相殺蜀侯。

  [1]蜀國國相殺死封侯的國君。

  [2]秦惠王使人告楚懷王,請以武關(guān)之外易黔中地。楚王曰:“不愿易地,愿得張儀而獻(xiàn)黔中地!睆垉x聞之,請行。王曰:“楚將甘心于子,柰何行?”張儀曰:“秦強(qiáng)楚弱,大王在,楚不宜敢取臣。且臣善其嬖臣靳尚,靳尚得事幸姬鄭袖,袖之言,王無不聽者!彼焱。楚王囚,將殺之。靳尚謂鄭袖曰:“秦王甚愛張儀,將以上庸六縣及美女贖之。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貴而夫人斥矣。”于是鄭袖日夜泣于楚王曰:“臣各為其主耳。今殺張儀,秦必大怒。妾請子母俱遷江南,毋為秦所魚肉也!”王乃赦張儀而厚禮之。張儀因說楚王曰:“夫為從者無以異于驅(qū)群羊而攻猛虎,不格明矣。今王不事秦,秦劫韓驅(qū)梁而攻楚,則楚危矣。秦西有巴、蜀,治船積粟,浮岷江而下,一日行五百余里,不至十日而拒關(guān),關(guān)驚則從境以東盡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秦舉甲出武關(guān),則北地絕。秦兵之攻楚也,危難在三月之內(nèi),而楚待諸侯之救在半歲之外,夫待弱國之救,忘強(qiáng)秦之禍,此臣所為大王患也。大王誠能聽臣,臣請令秦、楚長為兄弟之國,無相攻伐。”楚王已得張儀而重出黔中地,乃許之。

  [2]秦惠王派人通知楚懷王,想用武關(guān)以外的地方換黔中之地。楚王說:“我不愿換地,只想用黔中之地來換張儀。”張儀聽說后,請求秦王同 意。秦王問:“楚國要?dú)⑺滥悴鸥市,你為什么還要去?”張儀說:“秦國強(qiáng),楚國弱,只要大王您在,估計楚國不敢把我怎么樣。而且我和楚王的寵臣靳尚關(guān)系密切,靳尚又侍奉楚王的愛姬鄭袖,鄭袖的話,楚王沒有不聽的!庇谑切廊磺巴䥽3醢阉略讵z中,準(zhǔn)備處死。靳尚對鄭袖說:“秦王十分寵愛張儀,想用上庸等六個縣及美女來贖回他。大王看重土地,又尊重秦國,那樣秦國的美女將被寵幸,您就會遭到冷落。”于是鄭袖日夜在楚王面前哭著哀求:“當(dāng)年的事,不過是臣各為其主。現(xiàn)在要是殺了張儀,秦國必定震怒。我請求讓我們母子兩人先遷居江南,不要成為秦國刀下的魚肉!背跤谑巧饷饬藦垉x,還以厚禮相待。張儀勸說楚王道:“倡導(dǎo)各國聯(lián)合抗秦,簡直是趕著羊群去進(jìn)攻猛虎,明顯無法相斗。現(xiàn)在大王您不肯聽命秦國,秦國如果逼迫韓國、驅(qū)使魏國來聯(lián)合攻楚,楚國可就危險了。秦國西部有巴、蜀兩地,備船積糧,沿岷江而下,一天可行五百余里,不到十天就兵臨關(guān)。關(guān)驚動,則由此以東的各城都要修治守備,黔中、巫郡便不再是大王您的了。秦國如果大舉甲兵攻出武關(guān),那么楚國的北部就成為絕地,秦兵再南攻楚國,楚國的存亡只在三個月以內(nèi),而楚國等待各國來救援要在半年以上。坐等那些弱國來救,而忘記了強(qiáng)秦的威脅,我可要為大王您現(xiàn)在的做法擔(dān)心!大王如果能誠心誠意地聽我的意見,我可以讓楚國、秦國永久結(jié)為兄弟之邦,不再互相攻殺。”楚王雖然已經(jīng)得到了張儀,卻又舍不得拿黔中之地來交換,于是同意了張儀的建議,讓他離開。

  張儀遂之韓,說韓王曰:“韓地險惡山居,五谷所生,非菽而麥,國無二歲之食;見卒不過二十萬。秦被甲百馀萬。山東之士被甲蒙胄以會戰(zhàn),秦人捐甲徒裼以趨敵,左挈人頭,右挾生虜。夫戰(zhàn)孟賁、烏獲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國,無異垂千鈞之重于鳥卵之上,必?zé)o幸矣。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據(jù)宜陽,塞成皋,則王之國分矣,鴻臺之宮,桑林之苑,非王之有也。為大王計,莫如事秦以攻楚,以轉(zhuǎn)禍而悅秦,計無便于此者!”韓王許之。

  張儀便前往韓國,勸說韓王:“韓國地方險惡多山,所產(chǎn)五谷,不是豆子而是雜麥,國家口糧積存不夠兩年,現(xiàn)在軍中的士兵不過二十萬,秦國卻有甲兵一百余萬。崤山以東的人要披上盔甲才可以參戰(zhàn),而秦國人個個赤膊便能上陣迎敵,左手提著人頭,右手夾著俘虜。秦國用孟賁、烏獲那些勇士們來進(jìn)攻不肯臣服的弱國,正像在鳥蛋上壓下千鈞重石,無一可幸免。大王您不肯迎合秦國,若秦國發(fā)下甲兵占踞宜陽,扼守成皋,大王的國家就被分裂,鴻臺的宮殿,桑林的園苑,就不再是您能享有的了。為大王著想,您不如結(jié)好秦國進(jìn)攻楚國,既轉(zhuǎn)嫁了禍災(zāi)又取得秦國歡心,沒有比這更好的主意了!”韓王聽從了張儀的意見。

  張儀歸報,秦王封以六邑,號武信君。復(fù)使東說齊王曰:“從人說大王者崐必曰:‘齊蔽于三晉,地廣民眾,兵強(qiáng)士勇,雖有百秦,將無柰齊何!笸踬t其說而不計其實(shí)。今秦、楚嫁女娶婦,為昆弟之國;韓獻(xiàn)宜陽;梁效河外;趙王入朝,割河間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驅(qū)韓、梁攻齊之南地,悉趙兵,渡清河,指博關(guān),臨、即墨非王之有也!國一日見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齊王許張儀。

  張儀回到秦國報告,秦王封賞給他六個城邑和武信君的爵位。又派他向東游說齊王說:“主張聯(lián)合抗秦的人,必對您說:‘齊國有三晉作屏障,地廣人多,兵強(qiáng)士勇,即使有一百個秦國,也拿齊國無可奈何。’大王您也總是稱贊這種說法而不考慮實(shí)際情況,F(xiàn)在秦、楚兩國互通婚姻,結(jié)為兄弟之國;韓國獻(xiàn)給秦國宜陽;魏國交出河外之地;趙王也去朝見秦王,割讓河間討好秦國。大王若是不迎合秦國,秦國將驅(qū)使韓國、魏國之兵進(jìn)攻齊國南部,再逼迫趙兵傾巢而出,渡過清河,直指博關(guān)。那時臨淄、即墨等齊國心腹地帶可就不屬于您所有了。等到國家遭受攻擊的那天,您再想討好秦國,也來不及了!”齊王同樣采納了張儀的建議。

  張儀去,西說趙王曰:“大王收率天下以擯秦,秦兵不敢出函谷關(guān)十五年。大王之威行于山東,敝邑恐懼,繕甲厲兵,力田積粟,愁居懾處,不敢動搖,唯大王有意督過之也。今以大王之力,舉巴、蜀,并漢中,包兩周,守白馬之津。秦雖僻遠(yuǎn),然而心忿含怒之日久矣。今秦有敝甲凋兵軍于澠池,愿渡河,逾漳,據(jù)番吾,會邯鄲之下,愿以甲子合戰(zhàn),正殷紂之事。謹(jǐn)使使臣先聞左右。今楚與秦為昆弟之國,而韓、梁稱東藩之臣,齊獻(xiàn)魚鹽之地,此斷趙之右肩也。夫斷右肩而與人斗,失其黨而孤居,求欲毋危得乎!今秦發(fā)三將軍,其一軍塞午道,告齊使渡清河,軍于邯鄲之東,一軍軍成皋,驅(qū)韓、梁軍于河外,一軍軍于澠池,約四國為一以攻趙,越服必四分其地。臣竊為大王計,莫如與秦王面相約而口相結(jié),常為兄弟之國也。”趙王許之。

  張儀離開齊國,又向西游說趙王道:“大王帶頭聯(lián)合各國抵抗秦國,使秦兵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guān)侵犯各國。大王的威望在崤山以東傳揚(yáng),我們秦國十分恐懼,繕甲厲兵,積蓄糧草,時刻擔(dān)憂您的威懾,不敢放松警惕,唯恐大王您興兵前來問罪,F(xiàn)在我們秦國托福您大王的神力,一舉攻下巴、蜀,吞并漢中,包圍兩周,兵抵白馬津。我們秦國雖然地處偏遠(yuǎn),然而對趙國心含憤怒已不是一天了。如今秦國有一支不成樣子的敗甲殘兵駐在澠池,愿意渡過黃河,越過漳水,進(jìn)據(jù)番吾,前來邯鄲城下相會。希望用古時甲子會戰(zhàn)形式,重演武王伐紂的故事。為此,特派使臣我來通知您的左右,F(xiàn)在楚國與秦國結(jié)為兄弟之邦,韓國、魏國俯首稱臣,齊國獻(xiàn)出盛產(chǎn)魚鹽的海濱之地,這就像砍斷了趙國的右臂。被砍斷了右臂而與別人爭斗,失去同黨而又孤立無援,想要不滅亡,能辦到嗎!如果秦國派出三支大軍,一支軍隊扼守午道,通知齊國渡過清河,在邯鄲之東駐軍;另一支軍隊駐扎成皋,驅(qū)使韓、魏軍隊進(jìn)軍河外;第三支軍隊駐扎澠池,約定四國聯(lián)合攻趙,征服后必定四分其地。我為大王著想,不如與秦王當(dāng)面親口結(jié)下盟約,使兩國成為長久的兄弟之國!壁w王也接受了張儀的勸說。

  張儀乃北之燕,說燕王曰:“今趙王已入朝,效河間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驅(qū)趙而攻燕,則易水、長城非大王之有也!且今時齊、趙之于秦,猶郡縣也,不敢妄舉師以攻伐。今王事秦,長無齊、趙之患矣!毖嗤跽埆I(xiàn)常山之尾五城以和。

  最后,張儀北上到達(dá)燕國,對燕王說:“如今趙王已經(jīng)去朝見秦王,并獻(xiàn)出河間以迎合秦國。大王您不趕快結(jié)好秦國,秦國就會派甲兵到云中、九原,驅(qū)使趙國進(jìn)攻燕國,易水、長城可就不是大王您的了!況且,現(xiàn)在齊國、趙國就像秦國的郡縣一樣,不敢妄起刀兵相攻伐。大王您服從秦國,就可以長年免除齊國、趙國的威脅了。”燕王于是請張儀獻(xiàn)上恒山腳下的五個城以向秦國求和。

  張儀歸報,未至咸陽,秦惠王薨,子武王立。武王自為太子時,不說張儀;及即位,群臣多毀短之。諸侯聞儀與秦王有隙,皆畔衡,復(fù)合從。

  張儀回國報告,還沒到咸陽,秦惠王就去世了,其子秦武王繼位。武王從做太子時就不喜歡張儀,等到他一即王位,郡臣中很多人便前來誹謗數(shù)說張儀的短處。各國聽說張儀與秦王間發(fā)生矛盾,都放棄了對秦國的許諾,再次聯(lián)合抗秦。

  五年(辛亥、前310)

  五年(辛亥,公元前310年)

  [1]張儀說秦武王曰:“為王計者,東方有變,然后王可以多割得地也。臣聞齊王甚憎臣,臣之所在,齊必伐之。臣愿乞其不肖之身以之梁,齊必伐梁,齊、梁交兵而不能相去,王以其間伐韓,入三川,挾天子,案圖籍,此王業(yè)也!”王許之。齊王果伐梁,梁王恐。張儀曰:“王勿患也!請令齊罷兵!蹦耸蛊渖崛酥枋怪^齊王曰:“甚矣王之托儀于秦也!”齊王曰:“何故?”楚使者曰:“張儀之去秦也固與秦王謀矣,欲齊、梁相攻而令秦取三川也。今王果伐梁,是王內(nèi)罷國而外伐與國,而信儀于秦王也”。齊王乃解兵還。張儀相魏一歲,卒。

  [1]張儀向秦武王建議:“為大王您考慮,東方發(fā)生事變,大王才能乘機(jī)多割得土地。我聽說齊王十分憎恨我,我居留在哪里,齊國必定要去攻打。我請求讓我這個不肖之人到魏國去,齊國必定要討伐魏國,齊國、魏國正打得難解難分的時候,大王便可以乘機(jī)攻打韓國,進(jìn)軍三川,挾持天子,掌握天下的版圖,這是帝王大業(yè)呀!”秦王允許張儀到魏國去。齊國果然出兵攻魏,魏王十分驚恐。張儀安慰說:“大王不要擔(dān)心!讓我來退掉齊兵!庇谑桥伤氖窒氯说匠䥽枋钩贾趯R王說:“大王把張儀托付給秦國的辦法真厲害呀!”齊王問:“怎么講?”楚國使者說:“張儀離開秦國本來就是與秦王定下的計謀,想讓齊、魏兩國互相攻擊而秦國乘機(jī)奪取三川地方,F(xiàn)在大王您果然攻打魏國,正是對內(nèi)勞民傷財,對外結(jié)仇鄰國,而使張儀重新獲得秦王的信任。”齊王聽罷,下令退兵回國。張儀在魏國做了一年的國相,便去世了。

  儀與蘇秦皆以縱橫之術(shù)游諸侯,致位富貴,天下爭慕效之。又有魏人公孫衍者,號曰犀首,亦以談?wù)f顯名。其余蘇代、蘇厲、周最、樓緩之徒,紛紜遍于天下,務(wù)以辯詐相高,不可勝紀(jì);而儀、秦、衍最著。

  張儀與蘇秦都以合縱、連橫的政治權(quán)術(shù)游說各國,達(dá)到富貴的高位,使天下人爭相效法。還有個魏國人公孫衍,名號犀首,也以能說會道著稱。其余的蘇代、蘇厲、周最、樓緩之流,紛紜而起,遍于天下,務(wù)必以詭辯詐術(shù)一爭高下,多得舉不勝舉。然而還要數(shù)張儀、蘇秦、公孫衍當(dāng)時名聲最為顯赫。

  孟子論之曰:或謂:“公孫衍張儀豈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惡足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則與民由之,不得志則獨(dú)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詘,是之謂大丈夫!

  孟軻論之曰:有人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大丈夫嗎?他一怒而使各國恐懼,安居時又能使兵火息滅!泵陷V說:“那豈能稱得上大丈夫!君子處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帶領(lǐng)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潔身自好,獨(dú)行正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才能算得是大丈夫。”

  揚(yáng)子《法言》曰:或問:“儀、秦學(xué)乎鬼谷術(shù)而習(xí)乎縱橫言,安中國者各十馀年,是夫?”曰:“詐人也,圣人惡諸!痹唬骸翱鬃幼x而儀、秦行,何如也?”曰:“甚矣鳳鳴而鷙翰也!”“然則子貢不為歟?”曰:“亂而不解,子貢恥諸。說而不富貴,儀、秦恥諸!被蛟唬骸皟x、秦其才矣乎,跡不蹈已?”曰:“昔在任人,帝而難之。不以才乎?才乎才,非吾徒之才也!”

  揚(yáng)雄《法言》曰:有人問:“張儀、蘇秦學(xué)習(xí)鬼谷子的智術(shù),運(yùn)用合縱、連橫的道理,各自使中國得到十幾年的安定,是這樣嗎?”回答說:“騙人術(shù)。圣人對此十分厭惡!庇謫枺骸白x孔子的書而做張儀、蘇秦那樣的事,怎么樣呢?”回答說:“這好像有鳳凰般的嗓音卻長著兇鳥的羽毛,糟透了!”再問:“然而孔子的弟子子貢不正是這樣干的嗎?”回答說:“子貢為的是排難解紛,張儀、蘇秦為的是謀取富貴,游說的目的不同。”有人問:“張儀、蘇秦能不蹈前人舊轍,也算是卓越的人才吧?”回答說:“上古時舜帝對奸佞之人加以拒斥,能說不考慮才干嗎?那種人才倒是有才,但不是我們所認(rèn)為的才干!”

  [2]秦王使甘茂誅蜀相莊。

  [2]秦王派甘茂誅殺蜀國國相陳莊。

  [3]秦王、魏王會于臨晉。

  [3]秦王、魏王在臨晉相會。

  [4]趙武靈王納吳廣之女孟姚,有寵,是為惠后。生子何。

  [4]趙武靈王娶吳廣的女兒吳孟姚為惠后,十分寵愛她,生下兒子趙何。

  六年(壬子、前309)

  六年(壬子,公元前309年)

  [1]秦初置丞相,以樗里疾為右丞相。

  [1]秦國設(shè)置丞相職務(wù),任命樗里疾為右丞相。

  七年(癸丑、前308)

  七年(癸丑,公元前308年)

  [1]秦、魏會于應(yīng)。

  [1]秦國、魏國在應(yīng)城舉行會議。

  [2]秦王使甘茂約魏以伐韓,而令向壽輔行。甘茂令向壽還,謂王曰:“魏聽臣矣,然愿王勿伐!”王迎甘茂于息壤而問其故。對曰:“宜陽大縣,其實(shí)郡也。今王倍數(shù)險,行千里,攻之難。魯人有與曾參同姓名者殺人,人告其母,其母織自若也。及三人告之,其母投杼下機(jī),逾墻而走。臣之賢不若曾參,王之信臣又不如其母,疑臣者非特三人,臣恐大王之投杼也。魏文侯令樂羊?qū)⒍ブ猩,三年而拔之。反而論功,文侯示之謗書一篋。樂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君之力也!’今臣,羈旅之臣也,樗里子、公孫挾韓而議之,王必聽之,是王欺魏王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蓖踉唬骸肮讶烁ヂ犚,請與子盟!”乃盟于息壤。秋,甘茂、庶長封帥師伐宜陽。

  [2]秦王派甘茂去約定魏國共同進(jìn)攻韓國,又讓向壽作他的助手。甘茂命令向壽回國對秦王說:“魏國倒是聽從了我的安排,不過我希望大王您不要進(jìn)攻韓國!”秦王在息壤迎接甘茂,詢問原因,甘茂回答說:“宜陽是個大縣,其實(shí)應(yīng)屬郡一級,F(xiàn)在大王您下令面對多重險隘,不遠(yuǎn)千里,發(fā)兵進(jìn)攻,是很困難的。魯國有個與曾參同姓名的人殺了人,有人告訴曾參的母親,他的母親仍舊織布,泰然自若。等到先后來了三個人告訴她同樣的事情,曾參母親也扔下機(jī)杼,跳墻逃走了。我的賢良不如曾參,大王您對我的信任又不如曾參的母親,猜疑我的人更不止三個人,所以我怕大王您將來也會有扔下機(jī)杼的舉動。再說當(dāng)年魏文侯任命樂羊為大將進(jìn)攻中山國,三年才攻下;貋碚摴π匈p,魏文侯向樂羊出示別人的指控書,多達(dá)一筐。樂羊一再叩頭行禮說:‘這不是我的功勞,實(shí)在要?dú)w功于您信任。 F(xiàn)在我甘茂,是個寄居秦國的外籍人,樗里子、公孫將來抓住韓國的事情來攻擊我,大王一定會聽信他們。那時攻宜陽前功盡棄,結(jié)果是大王您背棄了與魏王的約定,而我遭受韓國國相公仲侈的怨恨。”秦王說:“我不會聽他們的,可以和你起誓!”于是兩人在息壤立下誓言。秋季,甘茂和名叫封的庶長率領(lǐng)大軍前去攻打宜陽。

  八年(甲寅、前307)

  八年(甲寅,公元前307年)

  [1]甘茂攻宜陽,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孫果爭之。秦王召甘茂,欲罷兵。甘茂曰:“息壤在彼!蓖踉唬骸坝兄 。”因大悉起兵以佐甘茂,斬首六萬,遂拔宜陽。韓公仲侈入謝于秦以請平。

  [1]甘茂率軍進(jìn)攻宜陽,過了五個月還沒有攻克。樗里子、公孫果然爭相指責(zé)他。秦王便派人去召甘茂,想罷兵回國。甘茂只說:“息壤還在原來的地方!鼻赝趸腥淮笪颍f:“有這回事。”于是征發(fā)全部兵力去協(xié)助甘茂,結(jié)果殺死韓軍六萬人,攻陷宜陽。韓國相公仲侈只好來謝罪求和。

  [2]秦武王好以力戲,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皆至大官。八月,王與孟說舉鼎,絕脈而薨;族孟說。武王無子,異母弟稷為質(zhì)于燕,國人逆而立之,是為昭襄王。昭襄王母羋八子,楚女也,實(shí)宣太后。

  [2]秦武王喜好習(xí)武較力,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說都先后做了大官。八月,秦王與孟說舉大銅鼎時,用力過猛,血管破裂而死。孟說及其家族被殺。秦武王沒有兒子,異母弟弟嬴稷在燕國做人質(zhì),國中貴族于是迎回他立為秦昭襄王。秦昭襄王的母親羋八子,是楚國女子,封為宣太后。

  [3]趙武靈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至代,北至無窮,西至河,登黃華之上。與肥義謀胡服騎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賢者察焉。雖驅(qū)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趙武靈王向北進(jìn)攻中山國,大兵經(jīng)房子城,抵達(dá)代地,再向北直至大漠中的無窮,向西攻到黃河,登上黃華山頂,與大臣肥義商議讓百姓穿短衣胡服,崐學(xué)騎馬與射箭。他說:“愚蠢的人會嘲笑我,但聰明的人是可以理解的。即使天下的人都嘲笑我,我也這樣做,一定能把北方胡人的領(lǐng)地和中山國都奪過來!”于是帶頭改穿胡服。

  國人皆不欲,公子成稱疾不朝。王使人請之曰:“家聽于親,國聽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議己也。制國有常,利民為本;從政有經(jīng),令行為上。明德先論于賤,而從政先信于貴,故愿慕公叔之義以成胡服之功也!惫映稍侔莼自唬骸俺悸勚袊,圣賢之所教也,禮樂之所用也,遠(yuǎn)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則效也。今王舍此而襲遠(yuǎn)方之服,變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圖之也!”使者以報。王自往請之,曰:“吾國東有齊、中山,北有燕、東胡,西有樓煩、秦、韓之邊。今無騎射之備,則何以守之哉?先時中山負(fù)齊之強(qiáng)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圍;微社稷之神靈,則幾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變服騎射,欲以備四境之難,報中山之怨。而叔順中國之俗,惡變服之名,以忘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聽命,乃賜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騎射焉。

  國中的士人有不少反對,公子成假稱有病,不來上朝。趙王派人前去說服他:“家事聽從父母,國政服從國君,現(xiàn)在我向人民宣傳改變服裝,而叔父您不穿,我擔(dān)心天下人會議論我徇私情。治理國家有一定章法,總以有利人民為根本;辦理政事有一定常規(guī),執(zhí)行命令是最重要的。宣傳道德要先針對卑賤的下層,而推行法令必須從貴族近臣做起。所以我希望能借助叔父您的榜樣來完成改穿胡服的功業(yè)!惫映砂葜x道:“我聽說,中國是在圣賢之人教化下,用禮樂儀制,使遠(yuǎn)方國家前來游觀,讓四方夷族學(xué)習(xí)效法的地方。現(xiàn)在君王您舍此不顧,去仿效遠(yuǎn)方外國的服裝,是擅改古代習(xí)慣、違背人心的舉動,我希望您慎重考慮。”使者回報趙王。趙王便親自登門解釋說:“我國東面有齊國、中山國;北面有燕國、東胡;西面是樓煩,與秦、韓兩國接壤,如果沒有騎馬射箭的訓(xùn)練,怎么能守得住呢?先前中山國倚仗齊國的強(qiáng)兵,侵犯我們領(lǐng)土,掠奪人民,又引水圍灌城,如果不是老天保佑,城幾乎就失守了。此事先王深以為恥。所以我決心改變服裝,學(xué)習(xí)騎射,想以此抵御四面的災(zāi)難,一報中山 國之仇。而叔父您一味依循中國舊俗,厭惡改變服裝,已經(jīng)忘記了城的奇恥大辱,我對您深感失望!”公子成翻然醒悟,欣然從命,趙王親自賜給他胡服,第二天他便穿戴入朝。于是,趙王正式下達(dá)改穿胡服的法令,提倡學(xué)習(xí)騎馬射箭。

  九年(乙卯、前306)

    [1]秦昭王使向壽平宜陽,而使樗里子、甘茂伐魏。甘茂言于王,以武遂復(fù)歸之韓。向壽、公孫爭之,不能得,由此怨讒甘茂。茂懼,輟伐魏蒲阪,亡去。樗里子與魏講而罷兵。甘茂奔齊。

  [1]秦昭王派向壽去平撫宜陽,又令樗里子、甘茂去攻打魏國。甘茂向秦王建議,把武遂歸還給韓國。向壽、公孫堅決反對,但未能阻止,于是怨恨甘茂。甘茂心中恐懼,便中斷對魏國蒲阪的進(jìn)攻,逃走了。樗里子只好與魏國講和退兵。結(jié)果甘茂投奔到齊國去了。

  [2]趙王略中山地,至寧葭;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獻(xiàn)馬。歸,使樓緩之秦,仇液之韓,王賁之楚,富丁之魏,趙爵之齊;代相趙固主胡,致其 兵。

  [2]趙王進(jìn)攻中山國,兵抵寧葭;又向西攻打胡人,直至榆中。胡人的林胡王獻(xiàn)馬求和。趙王歸來,派樓緩出使秦國,仇液出使韓國,王賁出使楚國,富丁出使魏國,趙爵出使齊國;命代相趙固主持胡人部落事務(wù),召集胡兵。

  [3]楚王與齊、韓合從。

  [3]楚王與齊國、韓國訂立同盟。

  十年(丙辰、前305)

  十年(丙辰,公元前305年)

  [1]彗星見。

  [1]天空出現(xiàn)彗星。

  [2]趙王伐中山,取丹丘、爽陽、鴻之塞,又取、石邑、封龍、東垣。中山獻(xiàn)四邑以和。

  [2]趙王進(jìn)攻中山國,奪取丹丘、爽陽、鴻之塞,又攻占城、石邑、封崐龍、東垣。中山國只好獻(xiàn)出四城求和。

  [3]秦宣太后異父弟曰穰侯魏冉,同父弟曰華陽君羋戎;王之同母弟曰高陵君、涇陽君。魏冉最賢,自惠王、武王時,任職用事。武王薨,諸弟爭立,唯魏冉力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魏冉為將軍,衛(wèi)咸陽。是歲,庶長壯及大臣、諸公子謀作亂,魏冉誅之;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悼武王后出居于魏,王兄弟不善者,魏冉皆滅之。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為政,威震秦國。

  [3]秦國宣太后異父弟為穰侯魏冉,同父弟為華陽君羋戎;秦王的同母弟為高陵君、涇陽君。其中魏冉最賢良,從秦惠王、秦武王時起,就擔(dān)任要職。秦武王死后,各兄弟間爭奪王位,只有魏冉能獨(dú)力扶立秦昭王。秦昭王即位后,任命魏冉為將軍,守衛(wèi)咸陽。當(dāng)年,名叫壯的庶長及大臣、諸公子陰謀作亂,被魏冉鎮(zhèn)壓下去;因受到牽連,惠文后被害死,悼武王后也離開秦國流落到魏國。與秦昭王不和的兄弟,全都被魏冉處死。因秦昭王年幼,宣太后便親自管理國家,任用魏冉執(zhí)政,使他的威勢震懾全國。

  十一年(丁巳、前304)

  十一年(丁巳,公元前304年)

  [1]秦王、楚王盟于黃棘;秦復(fù)與楚上庸。

  [1]秦王、楚王在黃棘會盟,秦國把上庸歸還給楚國。

  十二年(戊午、前303)

  十二年(戊午,公元前303年)

  [1]彗星見。

  [1]天空出現(xiàn)彗星。

  [2]秦取魏蒲阪、晉陽、封陵;又取韓武遂。

  [2]秦國攻取魏國蒲阪、晉陽、封陵;又奪去韓國的武遂。

  [3]齊、韓、魏以楚負(fù)其從親,合兵伐楚。楚王使太子橫為質(zhì)于秦以請救。秦客卿通將兵救楚,三國引兵去。

  [3]齊國、韓國、魏國因為楚國背叛抗秦同盟,聯(lián)合出兵攻打楚國。楚王派太子羋橫作為人質(zhì),向秦國求救。秦國派名叫通的客卿率軍隊援救楚國,三國聯(lián)軍于是退走。

  十三年(己未、前302)

  十三年(己未,公元前302年)

  [1]秦王、魏王、韓太子嬰會于臨晉,韓太子至咸陽而歸;秦復(fù)與魏蒲阪。

  [1]秦王、魏王、韓國太子韓嬰在臨晉舉行會議,韓國太子又前往秦國咸陽后才歸去,秦國把蒲阪歸還給魏國。

  [2]秦大夫有私與楚太子斗者,太子殺之,亡歸。

  [2]秦國有個大夫私下與楚國太子爭斗,楚太子殺了他后,逃回楚國。

  十四年(庚申、前301)

  十四年(庚申,公元前301年)

  [1]日有食之,既。

  [1]出現(xiàn)日全食。

  [2]秦人取韓穰。

  [2]秦國奪取韓國穰城。

  [3]蜀守輝叛秦,秦司馬錯往誅之。

  [3]蜀地郡守嬴輝反叛秦國,秦國派司馬錯前去將他處死。

  [4]秦庶長奐會韓、魏、齊兵伐楚,敗其師于重丘,殺其將唐昧;遂取重丘。

  [4]秦國派名叫奐的庶長聯(lián)合韓、魏、齊三國出兵攻打楚國,在重丘大敗楚軍,殺死楚將唐昧,奪取重丘。

  [5]趙王伐中山,中山君奔齊。

  [5]趙王出兵攻打中山國,中山國君逃奔齊國。

  十五年(辛酉、前300)

  十五年(辛酉,公元前300年)

  [1]秦涇陽君為質(zhì)于齊。

  [1]秦國涇陽君到齊國去充當(dāng)人質(zhì)。

  [2]秦華陽君伐楚,大破楚師,斬首三萬,殺其將景缺,取楚襄城。楚王恐,使太子為質(zhì)于齊以請平。

  [2]秦國派華陽君攻打楚國,大破楚軍,殺死三萬人,包括楚將景缺,奪取了襄城。楚王十分恐懼,把太子送到齊國,請求和解。

  [3]秦樗里疾卒,以趙人樓緩為丞相。

  [3]秦國樗里疾去世,任命趙國人樓緩為丞相。

  [4]趙武靈王愛少子何,欲及其生而立之。

  [4]趙武靈王寵愛幼子趙何,想趁自己在世時立他為國君。

  十六年(壬戌、前299)

  十六年(壬戌,公元前299年)

  [1]五月戊申,大朝東宮,傳國于何。王廟見禮畢,出臨朝,大夫悉為臣。肥義為相國,并傅王。武靈王自號“主父”。主父欲使子治國,身胡服,將士大夫西北略胡地。將自云中、九原南襲咸陽,于是詐自為使者,入秦,欲以觀秦地形及秦王之為人。秦王不知,已而怪其狀甚偉,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主父行已脫關(guān)矣,審問之,乃主父也。秦人大驚。

  [1]五月戊申(二十六日),趙王在東宮舉行盛大儀式,把國君之位傳給趙何。趙何祭祀宗廟之后,登位治理政事,他屬下的大夫都成為朝廷大臣。又任命肥義為相國,并尊稱為國君老師。趙武靈王自稱“主父”。趙主父想讓兒子在國中治事,身穿胡人服裝率領(lǐng)文臣武將去攻打西北胡人領(lǐng)地。他計劃從云中、九原向南襲擊秦都咸陽,便自己扮作使者,前往秦國,想借此來偵察秦國地形及秦王的為人。秦王沒有覺察,事后覺得此人相貌偉岸不凡,不像是臣子能有的風(fēng)度,派人急忙去追趕他;而趙主父一行已經(jīng)出了邊關(guān)。經(jīng)過一番盤問調(diào)查,秦國人才知道他就是趙主父,大驚失色。

  [2]齊王、魏王會于韓。

  [2]齊王、魏王在韓國相會。

  [3]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遺楚王書曰:“始寡人與王約為兄弟,盟于黃棘,太子入質(zhì),至歡也。太子陵殺寡人之重臣,不謝而亡去。寡人誠不勝怒,使兵侵君王之邊。今聞君王乃令太子質(zhì)于齊以求平。寡人與楚接境,婚姻相親;而今秦、楚不歡,則無以令諸侯。寡人愿與君王會武關(guān),面相約,結(jié)盟而去,寡人之愿也!”

  [3]秦國攻打楚國,奪取八座城市。秦王派人給楚王送信,寫道:“起初我與你約定兩國為兄弟之邦,在黃棘盟誓,派楚太子到秦國為人質(zhì),彼此關(guān)系歡洽。不料楚太子辱殺我的重臣,不辭而別,使我無比憤慨,才派兵攻入你的境內(nèi)。現(xiàn)在聽說你又讓太子到齊國充當(dāng)人質(zhì),以求和解。我國與你們楚國互相接壤,結(jié)為婚姻親家,要是秦、楚關(guān)系如此惡化,就無法號令其他國家。我想與你在武關(guān)會面,當(dāng)面約定,結(jié)成友好同盟。這是我真心的愿望!”

  楚王患之,欲往恐見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睢曰:“毋行而發(fā)兵自守耳!秦,虎狼也,有并諸侯之心,不可信也!”懷王之子蘭勸王行,王乃入秦。秦王令一將軍詐為王,伏兵武關(guān),楚王至則閉關(guān)劫之,與俱西,至咸陽,朝章臺,如藩臣禮,要以割巫、黔中郡。楚王欲盟,秦王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詐我,而又強(qiáng)要我以地!”因不復(fù)許。秦人留之。

  楚王十分為難,赴約怕落入圈套,不去又怕秦國更加惱怒。昭睢說:“大王不能去,應(yīng)該趕快調(diào)兵固守。秦是虎狼之國,早有吞并各國的野心,決不可信任!”楚懷王的兒子羋蘭卻勸懷王去,于是懷王前往秦國。秦王讓一位將軍假扮為秦王,在武關(guān)伏下重兵,楚懷王一到便閉上關(guān)門,把他劫持到了西邊的咸陽。又命令懷王朝拜秦國章臺宮,行屬國使臣的禮節(jié),并逼迫懷王割讓巫郡和黔中郡。懷王要求舉行盟誓,秦王卻堅持楚國先交出割地。楚懷王十分憤怒地斥責(zé)說:“秦王欺騙了我,還想用強(qiáng)暴逼迫我割地!”不再答應(yīng)。秦國便把他扣留下來。

  楚大臣患之,乃相與謀曰:“吾王在秦不得還,要以割地,而太子為質(zhì)于齊;齊、秦合謀,則楚無國矣。”欲立王子之在國者。昭睢曰:“王與太子俱困于諸侯,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詐赴于齊。齊王召群臣謀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饼R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質(zhì)而行不義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與其新王市曰:‘予我下東國,吾為王殺太子。不然,將與三國共立之!饼R王卒用其相計而歸楚太子。楚人立之。

  楚國大臣十分震驚,互相商議說:“我們的君王扣在秦國回不來,被要脅崐割地,而太子又在齊國充當(dāng)人質(zhì);如果齊國秦國一起算計我們,那楚國就完了!北愦蛩銚砹⒁晃辉趪鴥(nèi)的王子繼位為王。昭睢反對說:“君王和太子都被困在外國,現(xiàn)在我們違背君王的意旨去立其他兒子,實(shí)在不妥當(dāng)。”于是假稱楚王去世,到齊國去要求迎回太子。齊王召集群臣商議,有人建議:“不如扣下太子要求楚國割讓淮河以北!饼R相說:“不可,如果楚國另立一王,我們就空有人質(zhì)而落個天下指責(zé)的不義名聲!蹦侨擞终f:“不怕,如果楚國新立一王,我們可以和新王作交易:‘給我下東國,我替你殺死太子,不然的話,我們就聯(lián)合三個國家立太子為楚王!钡R王還是聽從了國相的意見,歸還楚太子,楚國便立太子為楚王。

  [4]秦王聞孟嘗君之賢,使涇陽君為質(zhì)于齊以請。孟嘗君來入秦,秦王以為丞相。

  [4]秦王聽說孟嘗君的賢德名望,派涇陽君為齊國人質(zhì),邀請孟嘗君前來。孟嘗君到了秦國,秦王任命他為丞相。

  十七年(癸亥、前298)

  十七年(癸亥,公元前298年)

  [1]或謂秦王曰:“孟嘗君相秦,必先齊而后秦;秦其危哉!”秦王乃以樓緩為相,囚孟嘗君,欲殺之。孟嘗君使人求解于秦王幸姬,姬曰:“愿得君狐白裘!泵蠂L君有狐白裘,已獻(xiàn)之秦王,無以應(yīng)姬求。客有善為狗盜者,入秦藏中,盜狐白裘以獻(xiàn)姬。姬乃為之言于王而遣之。王后悔,使追之。孟嘗君至關(guān),關(guān)法,雞鳴而出客,時尚蚤,追者將至,客有善為雞鳴者,野雞聞之皆鳴。孟嘗君乃得脫歸。

  [1]有人勸告秦王:“孟嘗君做秦國丞相,一定會先照顧齊國而后才考慮秦國,秦國實(shí)在危險!”秦王于是仍任樓緩為丞相,囚禁孟嘗君,想殺掉他。孟嘗君派人向秦王寵愛的姬妾求情,姬妾說:“我希望得到你那件白狐皮袍!泵蠂L君確實(shí)有件白狐皮袍,但已經(jīng)獻(xiàn)給了秦王,無法滿足姬妾的要求。他的幕僚中有個人善于盜竊,便潛入秦宮藏庫,盜出白狐皮袍送給那個姬妾。姬妾于是替孟嘗君說情讓秦王釋放他回國。可是秦王又后悔了,就派人去追。孟嘗君急急逃到邊關(guān),按照守關(guān)制度,要等雞叫才能放行過客,而這時天色還早。秦王派來追的人馬上就到。幸虧孟嘗君幕僚中有人善學(xué)雞叫,四野的雞一聽他的叫聲都引頸長鳴,孟嘗君才得以出關(guān)脫身。

  [2]楚人告于秦曰:“賴社稷神靈,國有王矣!”秦王怒,發(fā)兵出武關(guān)擊楚,斬首五萬,取十六城。

  [2]楚國通知秦國:“蒙上天神靈佑護(hù),我們楚國又有君王了!鼻赝鯋佬叱膳,發(fā)兵出武關(guān)進(jìn)攻楚國,殺五萬人,奪占十六座城。

  [3]趙王封其弟為平原君。平原君好士,食客嘗數(shù)千人。有公孫龍者,善為堅白同異之辯,平原君客之?状┳贼斶m趙,與公孫龍論臧三耳,龍甚辯析。子高弗應(yīng),俄而辭出,明日復(fù)見平原君。平原君曰:“疇昔公孫之言信辯也,先生以為何如?”對曰:“然。幾能令臧三耳矣。雖然,實(shí)難!仆愿得又問于君:今謂三耳甚難而實(shí)非也,謂兩耳甚易而實(shí)是也,不知君將從易而是者乎,其亦從難而非者乎?”平原君無以應(yīng)。明日,謂公孫龍曰:“公無復(fù)與孔子高辯事也!其人理勝于辭;公辭勝于理,終必受詘!

  [3]趙王封弟弟趙勝為平原君。平原君好養(yǎng)士,門下的食客常有幾千人。其中有個公孫龍,善于作“堅白同異”的辯論考證,平原君尊他為座上賓?状⿵聂攪鴣淼节w國,與公孫龍辯論“奴婢有三個耳朵”的觀點(diǎn),公孫龍辯解十分精微,孔穿無以對答,一會兒就告辭了。第二天他再見平原君,平原君問:“昨天公孫龍的一番論述頭頭是道,先生覺得如何?”回答說:“是的,他幾乎能讓奴婢真的長出三只耳朵來。說起來雖然如此,實(shí)際上是困難的。我想再請教您:現(xiàn)在論證三個耳朵十分困難,又非事實(shí);論證兩個耳朵十分容易而確屬事實(shí),不知道您將選擇容易、真實(shí)的,還是選擇困難、虛假的?”平原君也啞口無言。第二天,平原君對公孫龍說:“您不要再和孔穿辯論了,他的道理勝過言辭,而您的言辭勝過道理,最后肯定占不了上風(fēng)!

  鄒衍過趙,平原君使與公孫龍論白馬非馬之說。鄒子曰:“不可。夫辯者,別殊類使不相害,序異端使不相亂。抒意通指,明其所謂,使人與知焉,不務(wù)相迷也。故勝者不失其所守,不勝者得其所求。若是,故辯可為也。及至 煩文以相假,飾辭以相,巧譬以相移,引人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夫崐繳紉爭言而競后息,不能無害君子,衍不為也!弊苑Q善。公孫龍由是遂詘。

  鄒衍路過趙國,平原君讓他和公孫龍辯論“白馬非馬”的觀點(diǎn)。鄒衍說:“不行。所謂辯論,應(yīng)該區(qū)別不同類型,不相侵害;排列不同概念,不相混淆;抒發(fā)自己的意旨和一般概念,表明自己的觀點(diǎn),讓別人理解,而不是困惑迷惘。如此,辯論的勝者能堅持自己的立場,不勝者也能得到他所追求的真理,這樣的辯論是可以進(jìn)行的。如果用繁文縟節(jié)來作為憑據(jù),用巧言飾辭來互相詆毀,用華麗詞藻來從偷換概念,吸引別人使之不得要領(lǐng),就會妨害治學(xué)的根本道理。那種糾纏不休,咄咄逼人,總要別人認(rèn)輸才肯住口的作法,有害君子風(fēng)度,我鄒衍是絕不參加的!痹谧娜寺犃T都齊聲叫好。從此,公孫龍便受到了冷落 。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紀(jì)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紀(jì)元959年)征淮南,計跨16個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記載詳細(xì)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第七卷 第八卷
第九卷 第十卷
第十一卷 第十二卷
第十三卷 第十四卷
第十五卷 第十六卷
第十七卷 第十八卷
第十九卷 第二十卷
第二十一卷 第二十二卷
第二十三卷 第二十四卷
第二十五卷 第二十六卷
第二十七卷 第二十八卷
第二十九卷 第三十卷
第三十一卷 第三十二卷
第三十三卷 第三十四卷
第三十五卷 第三十六卷
第三十七卷 第三十八卷
第三十九卷 第四十卷
第四十一卷 第四十二卷
第四十三卷 第四十四卷
第四十五卷 第四十六卷
第四十七卷 第四十八卷
第四十九卷 第五十卷
第五十一卷 第五十二卷
第五十三卷 第五十四卷
第五十五卷 第五十六卷
第五十七卷 第五十八卷
第五十九卷 第六十卷
第六十一卷 第六十二卷
第六十三卷 第六十四卷
第六十五卷 第六十六卷
第六十七卷 第六十八卷
第六十九卷 第七十卷
第七十一卷 卷七十二卷
第七十三卷 第七十四卷
第七十五卷 第七十六卷
第七十七卷 第七十八卷
第七十九卷 第八十卷
第八十一卷 第八十二卷
第八十三卷 第八十四卷
第八十五卷 第八十六卷
第八十七卷 第八十八卷
第八十九卷 第九十卷
第九十一卷 第九十二卷
第九十三卷 第九十四卷
第九十五卷 第九十六卷
第九十七卷 第九十八卷
第九十九卷 第一百卷
第一百零一卷 第一百零二卷
第一百零三卷 第一百零四卷
第一百零五卷 第一百零六卷
第一百零七卷 第一百零八卷
第一百零九卷 第一百一十卷
第一百一十一卷 第一百一十二卷
第一百一十三卷 第一百一十四卷
第一百一十五卷 第一百一十六卷
第一百一十七卷 第一百一十八卷
第一百一十九卷 第一百二十卷
第一百二十一卷 第一百二十二卷
第一百二十三卷 第一百二十四卷
第一百二十五卷 第一百二十六卷
第一百二十七卷 第一百二十八卷
第一百二十九卷 第一百三十卷
第一百三十一卷 第一百三十二卷
第一百三十三卷 第一百三十四卷
第一百三十五卷 第一百三十六卷
第一百三十七卷 第一百三十八卷
第一百三十九卷 第一百四十卷
第一百四十一卷 第一百四十二卷
第一百四十三卷 第一百四十四卷
第一百四十五卷 第一百四十六卷
第一百四十七卷 第一百四十八卷
第一百四十九卷 第一百五十卷
第一百五十一卷 第一百五十二卷
第一百五十三卷 第一百五十四卷
第一百五十五卷 第一百五十六卷
第一百五十七卷 第一百五十八卷
第一百五十九卷 第一百六十卷
第一百六十一卷 第一百六十二卷
第一百六十三卷 第一百六十四卷
第一百六十五卷 第一百六十六卷
第一百六十七卷 第一百六十八卷
第一百六十九卷 第一百七十卷
第一百七十一卷 第一百七十二卷
第一百七十三卷 第一百七十四卷
第一百七十五卷 第一百七十六卷
第一百七十七卷 第一百七十八卷
第一百七十九卷 第一百八十卷
第一百八十一卷 第一百八十二卷
第一百八十三卷 第一百八十四卷
第一百八十五卷 第一百八十六卷
第一百八十七卷 第一百八十八卷
第一百八十九卷 第一百九十卷
第一百九十一卷 第一百九十二卷
第一百九十三卷 第一百九十四卷
第一百九十五卷 第一百九十六卷
第一百九十七卷 第一百九十八卷
第一百九十九卷 第二百卷
第二百零一卷 第二百零二卷
第二百零三卷 第二百零四卷
第二百零五卷 第二百零六卷
第二百零七卷 第二百零八卷
第二百零九卷 第二百一十卷
第二百一十一卷 第二百一十二卷
第二百一十三卷 第二百一十四卷
第二百一十五卷 第二百一十六卷
第二百一十七卷 第二百一十八卷
第二百一十九卷 第二百二十卷
第二百二十一卷 第二百二十二卷
第二百二十三卷 第二百二十四卷
第二百二十五卷 第二百二十六卷
第二百二十七卷 第二百二十八卷
第二百二十九卷 第二百三十卷
第二百三十一卷 第二百三十二卷
第二百三十三卷 第二百三十四卷
第二百三十五卷 第二百三十六卷
第二百三十七卷 第二百三十八卷
第二百三十九卷 第二百四十卷
第二百四十一卷 第二百四十二卷
第二百四十三卷 第二百四十四卷
第二百四十五卷 第二百四十六卷
第二百四十七卷 第二百四十八卷
第二百四十九卷 第二百五十卷
第二百五十一卷 第二百五十二卷
第二百五十三卷 第二百五十四卷
第二百五十五卷 第二百五十六卷
第二百五十七卷 第二百五十八卷
第二百五十九卷 第二百六十卷
第二百六十一卷 第二百六十二卷
第二百六十三卷 第二百六十四卷
第二百六十五卷 第二百六十六卷
第二百六十七卷 第二百六十八卷
第二百六十九卷 第二百七十卷
第二百七十一卷 第二百七十二卷
第二百七十三卷 第二百七十四卷
第二百七十五卷 第二百七十六卷
第二百七十七卷 第二百七十八卷
第二百七十九卷 第二百八十卷
第二百八十一卷 第二百八十二卷
第二百八十三卷 第二百八十四卷
第二百八十五卷 第二百八十六卷
第二百八十七卷 第二百八十八卷
第二百八十九卷 第二百九十卷
第二百九十一卷 第二百九十二卷
第二百九十三卷 第二百九十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