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jī)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shí)! 資治通鑒

 

第一百四十一卷

齊紀(jì)七 高宗明皇帝下建武四年(丁丑、497)

  齊紀(jì)七 齊明帝建武四年(丁丑,公元497年)

  [1]春,正月,大赦。

  [1]春季,正月,大赦天下。

  [2]丙申,魏立皇子恪為太子。魏主宴于清徽堂,語及太子恂,李沖謝曰:“臣忝師傅,不能輔導(dǎo)。”帝曰:“朕尚不能化其惡,師傅何謝也!”

  [2]丙申(初八),北魏立皇子元恪為太子。孝文帝在清徽堂歡宴,說到太子元恂,李沖謝罪說:“我愧為太子師傅,沒有能教導(dǎo)好他,實(shí)在有罪!毙⑽牡壅f:“朕尚且不能教化他的劣惡,你做師傅的何必謝罪呢?”

  [3]乙巳,魏主北巡。

  [3]乙巳(十七日),北魏孝文帝去北方巡視。

  [4]初,尚書令王晏,為世祖所寵任;及上謀廢郁林王,晏即欣然推奉。郁林王已廢,上與晏宴于東府,語及時事,晏抵掌曰:“公常言晏怯,今定何如?”上即位,晏自謂佐命新朝,常非薄世祖故事。既居朝端,事多專決,內(nèi)外要職,并用所親,每與上爭用人。上雖以事際須晏,而心惡之。嘗料簡世祖中詔,得與晏手敕三百余紙,皆論國家事,又得晏啟諫世祖以上領(lǐng)選事,以此愈猜薄之。始安王遙光勸上誅晏,上曰:“晏于我有功;且未有罪。”遙光曰:“晏尚不能為武帝,安能為陛下乎!”上默然。上遣腹心陳世范等出涂巷,采聽異言。晏輕淺無防,意望開府,數(shù)呼相工自視,云當(dāng)大貴,與賓客語,好屏人清閑。上聞之,疑晏欲反,遂有誅晏之意。

  [4]早先,南齊尚書令王晏深得武帝的寵信,到了明帝謀劃廢去郁林王之時,王晏又立即欣然贊同,幫助進(jìn)行。郁林王被廢去之后,明帝與王晏在東府宴飲,談到時事之時,王晏拍著手掌說道:“您經(jīng)常說我王晏膽怯,今天又認(rèn)定我如何呢?”明帝即位,王晏自以為對新朝有佐命之功,經(jīng)常菲薄譏刺武帝在世時候的事情。他擔(dān)任了尚書令,居于朝臣中的最高地位,處理事情非常專橫獨(dú)斷,朝廷內(nèi)外的重要職位,都任用自己的親信之徒,經(jīng)常與明帝在用人方面發(fā)生爭執(zhí)。明帝雖然因舉事之際,不得不依賴、重用王晏,但是內(nèi)心卻十分厭惡他。明帝曾經(jīng)整理檢查武帝的詔書文告等材料,得到武帝寫給王晏的手敕三百多張,都是談?wù)搰业氖虑椋肢@得王晏勸諫武帝不要讓自己主管詮選之事的啟奏,因此越發(fā)猜忌、冷淡王晏了。始安王蕭遙光勸明帝殺掉王晏,明帝說:“王晏于我有功勞,況且沒有罪過,所以不能殺他。”蕭遙光又說:“王晏對武帝都不能忠心耿耿,怎么能忠于陛下呢?”明帝聽了默然無言。明帝派遣心腹陳世范等人到街頭小巷去采聽關(guān)于王晏的傳言異聞。王晏這個人輕率淺薄而沒有防范,他想為自己開辟府署,幾次傳叫方術(shù)之士來查看風(fēng)水,說是會大富大貴。王晏與賓客談話時,總是喜歡把手下的雜人支開,然后與客人在清靜中交談。明帝知道了這些情況之后,懷疑王晏想謀反,于是產(chǎn)生了殺掉王晏的念頭。

  奉朝請鮮于文粲密探上旨,告晏有異志。世范又啟上云:“晏謀因四年南郊,與世祖故主帥于道中竊發(fā)!睍⒎附級,上愈懼。未郊一日,有敕停行,先報晏及徐孝嗣。孝嗣奉旨,而晏陳“郊祀事大,必宜自力”。上益信世范之言。丙辰,召晏于華林省,誅之,并北中郎司馬蕭毅、臺隊主劉明達(dá),及晏子德元、德和。下詔云:“晏與毅、明達(dá)以河?xùn)|王鉉識用微弱,謀奉以為主,使守虛器。”晏弟詡為廣州刺史,上遣南中郎司馬蕭季敞襲殺之。季敞,上之從祖弟也。蕭毅奢豪,好弓馬,為上所忌,故因事陷之。河?xùn)|王鉉先以年少才弱,故未為上所殺。鉉朝見,常鞠躬俯僂,不敢平行直視。至是,年稍長,遂 坐晏事免官,禁不得與外人交通。

  奉朝請鮮于文粲密探到了明帝的心思,就奏告了王晏有異圖。陳世范又啟奏明帝:“王晏密謀借建武四年南郊祭天之機(jī),與武帝過去的主帥在道中起事!闭糜錾侠匣㈥J入南郊祭壇,明帝愈加懼怕了。郊祭前一日,明帝敕令不去南郊祭祀,派人先告訴了王晏和徐孝嗣。徐孝嗣奉旨不言,而王晏則不同意明帝不去,陳述了自己的理由:“郊祀事關(guān)重大,圣上一定要親自前去!边@樣一來,明帝越加相信陳世范所說的了。丙辰(二十八日),明帝在華林省召見王晏,殺了他,一同誅死的還有北中郎司馬蕭毅、臺隊主劉明達(dá),以及王晏的兒子王德元、王德和。明帝發(fā)出詔令:“王晏與蕭毅、劉明達(dá)因?yàn)楹訓(xùn)|王蕭崐鉉識見低下、能力微弱,于是陰謀奉他為君主,讓他守虛位,而他們自己操縱國政。”王晏的弟弟王詡擔(dān)任廣州刺史,明帝派遣南中郎司馬蕭季敞去突然殺掉了他。蕭季敞是明帝的從祖弟。蕭毅奢侈豪華,特別喜好弓箭、駿馬,使明帝忌妒,因此借這件事陷害、殺害了他。河?xùn)|王蕭鉉在早先因年齡小、才力弱,所以沒有被明帝殺掉。蕭鉉在朝見明帝時總是保持鞠躬姿勢,彎腰低頭,不敢平行直視。至此時,年齡稍大了些,于是連坐王晏之事而被免官,并且被禁止與外面的人來往交接。

  郁林王之將廢也,晏從弟御史中丞思遠(yuǎn)謂晏曰:“兄荷世祖厚恩,今一旦贊人如此事;彼或可以權(quán)計相須,未知兄將來何以自立!若及此引決,猶可保全門戶,不失后名!标淘唬骸胺洁⒅啵聪敬耸!奔鞍蒡婒T將軍,集會子弟,謂思遠(yuǎn)兄思徵曰:“隆昌之末,阿戎勸吾自裁;若從其語,豈有今日!”思遠(yuǎn)遽應(yīng)曰:“如阿戎所見,今猶未晚也!彼歼h(yuǎn)知上外待晏厚而內(nèi)已疑異,乘間謂晏曰:“時事稍異,兄亦覺不?凡人多拙于自謀而巧于謀人。”晏不應(yīng)。思遠(yuǎn)退,晏方嘆曰:“世乃有勸人死者!”旬日而晏敗。上聞思遠(yuǎn)言,故不之罪,仍遷侍中。

  郁林王將被廢黜之前,王晏的堂弟御史中丞王思遠(yuǎn)對王晏說:“兄長你承受武帝的厚恩,現(xiàn)在一旦幫助別人進(jìn)行此事,在那個人來說或許可以暫時利用兄長,但不知兄長這樣做了,將來別人何以自立呢?如果在現(xiàn)在能拿起刀子自刎而死,還可以保全門戶,不失后世英名!蓖蹶滩挥枥頃,回答說:“我正在喝粥,無暇顧及此事。”明帝即位之后,拜王晏為驃騎將軍,王晏把弟弟和兒子們召集在一起,對王思遠(yuǎn)的哥哥王思徵說:“隆昌之末,思遠(yuǎn)勸我自裁,如果聽從了他的話語,那里能有今天呢?”王思遠(yuǎn)隨聲應(yīng)道:“如按照小弟所說的那樣去做,現(xiàn)在尚未為晚。”王思遠(yuǎn)知道明帝外表上對待王晏十分優(yōu)厚而內(nèi)心則已經(jīng)開始懷疑他了,就乘機(jī)對王晏說:“眼下事情逐漸有異樣,兄長覺察與否?人們大多拙于自謀而巧于謀算別人!蓖蹶搪牶鬀]有吭聲。王思遠(yuǎn)走了之后,王晏才嘆息著說:“世上竟有勸人死的人!笔罩,王晏被殺。明帝聽說了王思遠(yuǎn)對王晏說過的話,所以沒有定他的罪,并且升任他為侍中。

  晏外弟尉氏阮孝緒亦知晏必敗,晏屢至其門,逃匿不見。嘗食醬美,問知得于晏家,吐而覆之。及晏敗,人為之懼,孝緒曰:“親而不黨,何懼之有!”卒免于罪。

  王晏的表弟尉氏人阮孝緒也知道王晏必定會敗落,所以王晏屢次到他家去,他都躲而不見。一次,他吃醬覺得味道很香,一問才知道是從王晏家得來的,因此立即吐了出來,并且把其余的全部倒掉。到了王晏被殺之后,人們都為阮孝緒擔(dān)心,他卻不以為然,說:“雖然是親戚,但是并不是同黨,有什么害怕的呢?”最后他被免于定罪。

  [5]二月,壬戌,魏主至太原。

  [5]二月壬戌(初五),北魏孝文帝到達(dá)太原。

  [6]甲子,以左仆射徐孝嗣為尚書令,征虜將軍蕭季敞為廣州刺史。

  [6]甲子(初七),齊明帝任命左仆射徐孝嗣為尚書令,任命征虜將軍蕭季敞為廣州刺史,分別代替王晏及其弟生前的職位。

  [7]癸酉,魏主至平城,引見穆泰、陸睿之黨問之,無一人稱枉者;時人皆服任城王澄之明。穆泰及其親黨皆伏誅;賜陸睿死于獄,宥其妻子,徙遼西為民。

  [7]癸酉(十六日),北魏孝文帝到達(dá)平城,提審了穆泰、陸睿之黨,沒有一個人說自己冤枉。當(dāng)時,人們都認(rèn)為任城王元澄公正、明察。穆泰及其親信黨徒都伏法,陸睿被賜死獄中,他的妻子得到寬宥,被流放到遼西,成為平民。

  初,魏主遷都,變易舊俗,并州刺史新興公丕皆所不樂;帝以其宗室耆舊,亦不之逼,但誘示大理,令其不生同異而已。及朝臣皆變衣冠,朱衣滿坐,而丕獨(dú)胡服于其間,晚乃稍加冠帶,而不能修飾容儀,帝亦不強(qiáng)也。

  早先,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改變舊的風(fēng)俗習(xí)慣,但是并州刺史新興公元丕一點(diǎn)也不高興這樣做,孝文帝因?yàn)樗诩易逯心贻呡^長,因此就不強(qiáng)行讓他改換,但是用大道理加以誘導(dǎo)勸說,以便使他不公開反對。到了朝中大臣們都改換了衣服帽子,每天上朝殿內(nèi)朱衣滿坐,但是惟獨(dú)元丕還穿著胡服側(cè)身其間,后來他才慢慢加上了帽子和帶子,可是仍舊不修飾外表儀容,孝文帝也不強(qiáng)崐迫他。

  太子恂自平城將遷洛陽,元隆與穆泰等密謀留恂,因舉兵斷關(guān),規(guī)據(jù)陘北。丕在并州,隆等以其謀告之。丕外慮不成,口雖折難,心頗然之,及事覺,丕從帝至平城,帝每推問泰等,常令丕坐觀。有司奏元業(yè)、元隆、元超罪當(dāng)族,丕應(yīng)從坐。帝以丕嘗受詔許以不死,聽免死為民,留其后妻、二子,與居于太原,殺隆、超、同產(chǎn)乙升,余子徙敦煌。

  太子元恂將從平城遷往洛陽之時,元隆同穆泰等人密謀策劃,要把元恂留在平城,因此出兵堵住雁門東陘、西陘二關(guān),陰謀占據(jù)關(guān)北恒、朔二州。當(dāng)時,元丕在并州,元隆等人把自己的計劃告訴了他,元丕表面上憂慮事情難以成功,口頭上雖然反對,但是心里卻頗為贊同。等到穆泰等人叛亂之事敗露之后,元丕隨從孝文帝到了平城,孝文帝每次審問穆泰等人時,常常讓元丕坐在旁邊觀看。有的官員奏告元業(yè)、元隆、元超罪該滿門誅斬,元丕也應(yīng)該連坐治罪。孝文帝以元丕曾經(jīng)在詔令中被許以不死,就免他一死,黜為平民,讓他的后妻和兩個兒子陪伴他居住在太原,而殺了元隆、元超及其同胞兄弟元乙升,其他的兒子流放敦煌。

  初,丕、睿與仆射李沖、領(lǐng)軍于烈俱受不死之詔。睿既誅,帝賜沖、烈詔曰:“睿反逆之志,自負(fù)幽冥;違誓在彼,不關(guān)朕也。反逆既異余犯,雖欲矜恕,如何可得?然猶不忘前言,聽自死別府,免其拿戮。元丕二子、一弟,首為賊端,連坐應(yīng)死,特恕為民,朕本期始終而彼自棄絕,違心乖念,一何可悲!故此別示,想無致怪。謀反之外,皎如白日耳!睕_、烈皆上表謝。

  原先,元丕、陸睿以及仆射李沖、領(lǐng)軍于烈等人都受過皇帝的不死之詔。陸睿被殺之后,孝文帝在賜給李沖、于烈的詔書中說:“雖然朕曾經(jīng)詔許陸睿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免于一死,可是他叛逆謀反的陰謀,自己有負(fù)于鬼神,是他違背了曾經(jīng)發(fā)過的誓言,所以他的死與朕沒有關(guān)系。他叛亂謀反既不同于其他諸犯,即使想要寬恕他,又怎么可能呢?然而朕猶不忘先前說過的話,所以讓他自己在獄中自盡,并且免去他兒子的死罪。元丕的兩個兒子、一個弟弟,最早策劃叛亂,最先參與叛亂,理應(yīng)連坐處死,朕特加恕免,只是黜為平民而已。朕本來期望與他們和衷共濟(jì),始終相善,但是他們自己棄絕情義,違背良心,產(chǎn)生不軌之念,這是多么令人感到可悲的!所以,特意告訴你們一下,想必不會令你們奇怪吧?除了謀反這件事情之外,朕對他們的一片真心皎如白月,在在可鑒!崩顩_、于烈都上表致謝。

  臣光曰:夫爵祿廢置,殺生予奪,人君所以馭臣之大柄也。是故先王之制,雖有親、故、賢、能、功、貴、勤、賓,茍有其罪,不直赦也;必議于槐棘之下,可赦則赦,可宥則宥,可刑則刑,可殺則殺;輕重視情,寬猛隨時。故君得以施恩而不失其威,臣得以免罪而不敢自恃。及魏則不然,勛貴之臣,往往豫許之以不死;彼驕而觸罪,又從而殺之。是以不信之令誘之使陷于死地也。刑政之失,無此為大焉!

  臣司馬光曰:給予或剝奪爵位、俸祿,掌管生殺予奪之權(quán)力,這是做皇帝的人駕馭臣下們的重要手段,所以先王們裁定的制度,雖然有親、故、賢、能、功、勤、賓等所謂“八議”,但是如果臣下犯有罪行,并不直接赦免,而一定要通過刑法部門來商議,可以赦免則赦免,可以寬大則寬大,可以判刑則判刑,可以誅死則誅死,懲罰的輕與重根據(jù)實(shí)情而定,處理的寬與嚴(yán)隨時機(jī)而有所不同。因此,國君得以施行仁恩而又不失其威嚴(yán),臣子們既可以得到免罪而又不敢以此自恃。到了北魏卻不是這樣了,對于功勛顯貴的大臣,往往預(yù)先許諾以終生不被處死,但是其人因此而自驕,觸法犯罪,則又被處死。這正是以言而無信的允諾誘惑其人,使他陷于死地。刑法政治的失誤過錯,沒有比這更大的了。

  [8]是時,代鄉(xiāng)舊族,多與泰等連謀,唯于烈無所染涉,帝由是益重之。帝以北方酋長及侍子畏暑,聽秋朝洛陽,春還部落,時人謂之“雁臣”。

  [8]在這時候,平城的鮮卑族人,多數(shù)與穆泰等人一起策劃,唯獨(dú)于烈沒有絲毫參涉,因此孝文帝對他更加器重了。孝文帝考慮到北方的酋長以及在身邊侍奉自己的王子們害怕暑熱,所以就任他們秋天來到洛陽,春天再返回各自的部落去,當(dāng)時的人們稱他們?yōu)椤把愠肌薄?p>  [9]三月,己酉,魏主南至離石。叛胡請降,詔宥之。夏,四月,庚申,至龍門,遣使祀夏禹。癸亥,至蒲坂,祀虞舜。辛未,至長安。[9]三月己酉(二十二日),北魏孝文帝到達(dá)離石,反叛的胡人請求投降,孝文帝詔令寬恕了他們。夏季,四月,庚申(初四),孝文帝到達(dá)龍門,派遣使者去祭祀夏禹。癸亥(初七),孝文帝到達(dá)蒲坂,祭祀虞舜。辛未(十五日),孝文帝到達(dá)長安。

  [10]魏太子恂既廢,頗自悔過。御史中尉李彪密表恂復(fù)與左右謀逆,魏主使中書侍郎邢巒與咸陽王禧奉詔赍椒酒詣河陽,賜恂死,斂以粗棺、常服,瘞于河陽。

  [10]北魏太子元恂被廢之后,頗為悔恨自己過去的過失。御史中尉李彪秘密上表孝文帝,告發(fā)說元恂又與手下的人謀劃叛逆,孝文帝派遣中書侍郎邢巒和咸陽王元禧奉著自己的圣旨,帶著用椒子浸制的酒去河陽,賜元恂死,用粗劣的棺材和平常衣服裝斂了他,埋葬在河陽。

  [11]癸未,魏大將軍宋明王劉昶卒于彭城,葬以殊禮。

  [11]癸未(二十七日),北魏的大將軍宋明王劉昶死于彭城,以特別的禮儀安葬。

  [12]五月,己丑,魏主東還,泛渭入河。壬辰,遣使祀周文王于豐,武王于鎬。六月,庚申,還洛陽。

  [12]五月,己丑(初三),北魏孝文帝東行返回,乘船從渭河進(jìn)入黃河。壬辰(初六),孝文帝派遣使者分別在豐、鎬兩處祭祀周文王和周武王。六月,庚申(初五),孝文帝回到洛陽。

  [13]壬戌,魏發(fā)冀、定、瀛、相、濟(jì)五州兵二十萬,將入寇。

  [13]壬戌(初七),北魏發(fā)動冀、定、瀛、相、濟(jì)等五州的二十萬大軍,即將入侵南齊。

  [14]魏穆泰之反也,中書監(jiān)魏郡公穆羆與之通謀,赦后事發(fā),削官爵為民。羆弟司空亮以府事付司馬慕容契,上表自劾,魏主優(yōu)詔不許;亮固請不已,癸亥,聽亮遜位。

  [14]北魏穆泰謀反時,中書監(jiān)魏郡公穆羆曾與他一起策劃,赦免之后事情被發(fā)現(xiàn),從寬被削去官職和爵位,黜為平民。穆羆的弟弟擔(dān)任司空的穆亮把府署中的事務(wù)交付給司馬慕容契,上表孝文帝自行彈劾,孝文帝下詔撫慰,不許他辭職,但是穆亮再三請求,癸亥(初八),孝文帝只好同意穆亮辭去官職。

  [15]丁卯,魏分六師以定行留。

  [15]丁卯(十二日),北魏把軍隊分為六部分,以便決定哪些參加南征,哪些留守。

  [16]秋,七月,魏立昭儀馮氏為皇后,后欲母養(yǎng)太子恪;恪母高氏自代如洛陽,暴卒于共縣。

  [16]秋季,七月,北魏冊立昭儀馮氏為皇后。馮皇后想做太子元恪的母親,親自來撫養(yǎng)他。元恪的生母高氏從代都來洛陽時,突然死于共縣。

  [17]戊辰,魏以穆亮為征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冀州刺史。

  [17]戊辰(十三日),北魏任命穆亮為征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冀州刺史。

  [18]八月,丙辰,魏詔中外戒嚴(yán)。

  [18]八月,丙辰(初一),北魏即將南伐,宣布內(nèi)外戒嚴(yán)。

  [19]壬戌,魏立皇子愉為京兆王,懌為清河王,懷為廣平王。

  [19]壬戌(初七),北魏封立皇子元愉為京兆王,元懌為清河王,元懷為廣平王。

  [20]追尊景皇所生王氏為恭太后。

  [20]明帝追尊景皇生母王氏為恭太后。

  [21]甲戌,魏講武于華林園;庚辰,軍發(fā)洛陽。使吏部尚書任城王澄居守;以御史中丞李彪兼度支尚書,與仆射李沖參治留臺事。假彭城王勰中軍大將軍,勰辭曰:“親疏并用,古之道也。臣獨(dú)何人,頻煩寵授!昔陳思求而不允,愚臣不請而得,何否泰之相遠(yuǎn)也!”魏主大笑,執(zhí)勰手曰:“二曹以才名相忌,吾與汝以道德相親。”

  [21]甲戌(十九日),北魏孝文帝在華林園講習(xí)武事。庚辰(二十五日),北魏從洛陽發(fā)兵,進(jìn)行南征。孝文帝使吏部尚書任城王元澄留守洛陽,讓御史中丞李彪兼任度支尚書,并且讓他與仆射李沖一道參與掌管留守事宜。孝文帝又授與彭城王元勰中軍大將軍的官銜,元勰辭而不受,對孝文帝說:“親疏崐遠(yuǎn)近一并用之,這是古代留下來的治國之道。我是何人呢?頻繁地勞煩圣上施授恩寵,實(shí)在于心不安。過去陳思王曹植上表魏文帝,自請攻打吳、蜀,魏文帝不答應(yīng)。愚臣不請而自得,與陳思王相比較,為何命運(yùn)的順利和不順利相差的如此遠(yuǎn)呢?”孝文帝聽了之后大笑不已,拉著元勰的手說道:“曹丕、曹植兄弟二人以才氣而互相忌妒,我與你則以道德而互相親密。”

  [22]上遣軍主、直閣將軍胡松助北襄城太守成公期戍赭陽,軍主鮑舉助西汝南、北義陽二郡太守黃瑤起戍舞陰。

  [22]齊明帝派遣軍主、直閣將軍胡松幫助北襄城太守成公期戍守赭陽,軍主鮑舉協(xié)助西汝南、北義陽二郡太守黃瑤起防守舞陰。

  [23]魏以氐帥楊靈珍為南梁州刺史。靈珍舉州來降,送其母及子于南鄭以為質(zhì),遣其弟波羅阿卜珍將步騎萬余襲魏武興王楊集始,殺其二弟集同、集眾;集始窘急,請降。九月,丁酉,魏主以河南尹李崇為都督隴右諸軍事,將兵數(shù)萬討之。

  [23]北魏任命氐族首領(lǐng)楊靈珍為南梁州刺史。楊靈珍率全州之部來投降南齊,并且把他的母親以及兒子送到南鄭作為人質(zhì),又派遣他的弟弟楊婆羅阿卜珍帶領(lǐng)步兵、騎兵一萬余眾襲擊北魏武興王楊集始,殺掉了楊集始的兩個弟弟楊集同和楊集眾,楊集始在危急無奈的情況之下請求投降。九月丁酉(十三日),北魏孝文帝任命河南尹李崇為都督隴右諸軍事,命令他統(tǒng)領(lǐng)數(shù)萬兵力討伐楊靈珍。

  [24]初,魏遷洛陽,荊州刺史薛真度勸魏主先取樊、鄧。真度引兵寇南陽,太守房伯玉擊敗之。魏主怒,以南陽小郡,志必滅之,遂引兵向襄陽;彭城王勰等三十六軍前后相繼,眾號百萬,吹唇沸地。辛丑,魏主留諸將攻赭陽,自引兵南下;癸卯,至宛,夜襲其郛,克之。房伯玉嬰內(nèi)城拒守,魏主遣中書舍人孫延景謂伯玉曰:“我今蕩壹六合,非如時冬來春去,不有所克,終不還北。卿此城當(dāng)我六龍之首,無容不先攻取,遠(yuǎn)期一年,近止一月。封侯、梟首,事在俯仰,宜善圖之!且卿有三罪,今令卿知:卿先事武帝,蒙殊常之寵,不能建忠致命而盡節(jié)于其仇,罪一也。頃年薛真度來,卿傷我偏師,罪二也。今鸞輅親臨,不面縛麾下,罪三也!辈袂曹姼睒分扇釋υ唬骸俺杏,期于必克。卑微常人,得抗大威,真可謂獲其死所!外臣蒙武帝采拔,豈敢忘恩!但嗣君失德,主上光紹大宗,非唯副億兆之深望,抑亦兼武皇之遺敕;是以區(qū)區(qū)盡節(jié),不敢失墜。往者北師深入,寇擾邊民,輒厲將士以修職業(yè)。反己而言,不應(yīng)垂責(zé)。”

  [24]當(dāng)初,北魏遷都洛陽,荊州刺史薛真度勸孝文帝首先占取樊、鄧兩地。薛真度率兵攻打南陽,南齊的南陽太守房伯玉擊敗了他。北魏孝文帝見薛真度戰(zhàn)敗,勃然生怒,以為南陽不過區(qū)區(qū)一小郡,所以立志要滅掉它,于是就率兵向襄陽進(jìn)發(fā),彭城王元勰等三十六路軍馬前后相繼,號稱百萬大軍,浩浩蕩蕩,吹氣震動大地。辛丑(十七日),孝文帝留下諸路將帥攻打赭陽,自己領(lǐng)兵南下,于癸卯(十九日),到達(dá)宛城,乘夜攻打宛城外城,一舉而攻克。房伯玉環(huán)守內(nèi)城而頑抗拒守,孝文帝派遣中書舍人孫延景為使者去對房伯玉說:“我如今要蕩平統(tǒng)一天下,不會再象上一次那樣冬天來春天去,這次如果不能克敵取勝,誓死不率師北返。你的這座城正在我的戰(zhàn)車之前,不得不首先攻取,遠(yuǎn)則一年,近則只一月,一定要占領(lǐng)。你是愿意歸順我朝以換得封侯加爵呢?還是執(zhí)意頑抗到底,落個身首異處的下場呢?何去何從,俯仰之間即可決定,你應(yīng)該好好地考慮一下。而且,你有三條罪狀,現(xiàn)在說出來讓你知道:你先前奉事武帝,得到了武帝特別的寵信,然而你卻不能舍命盡忠而喪失節(jié)操,效力于他的仇人,這是罪狀之一。近年薛真度奉我的旨令來討伐,你給他們造成嚴(yán)重創(chuàng)傷,這是罪狀之二。現(xiàn)在,我輿駕親臨,你不自縛投降,反而負(fù)隅頑抗,這是罪狀之三!狈坎褚才汕曹姼睒分扇崛π⑽牡壅f:“承蒙你們來圍攻本城,并且期望一定攻克。我是一個地位卑微的平常之人,能得以與威嚴(yán)的陛下抗衡,真可以說是獲得了一個理想的死亡之所。外臣我承蒙武帝提拔重用,豈敢忘記大恩呢?但是繼位的君主沒有仁德,因而我主上作為高帝第三子而即位,不但符合百姓之厚望,而且也兼合武帝之遺愿。所以,我只能竭力盡忠,不敢有所失誤。上次你們的軍隊深入我邊境,騷擾掠奪我邊民,我只好命令將士們加以抵抗,這也是盡職盡責(zé),如果你能反過來想一想,就不應(yīng)該對我加以指責(zé)!蓖鸪菛|南隅溝上有橋,魏主引兵過之。伯玉使勇士數(shù)人,衣班衣,戴虎頭帽,伏于竇下,突出擊之,魏主人馬俱驚;召善射者原靈度射之,應(yīng)弦而斃,乃得免。

  宛城東南角的河溝上有一座橋,北魏孝文帝率兵從橋上經(jīng)過,房伯玉預(yù)先指使幾個勇士,身穿帶有斑紋的衣服,頭戴虎頭帽,埋伏在橋底下,這時突然襲擊,使得孝文帝的人馬大吃一驚,急忙叫射箭能手原靈度用箭射他們,箭無虛發(fā),無不應(yīng)弦而斃,方才免于一難。

  [25]李崇槎山分道,出氐不意,表里襲之;群氐皆棄楊靈珍散歸,靈珍之從減太半,崇進(jìn)據(jù)赤土。靈珍遣從弟建屯龍門,自帥精勇一萬屯鷲峽;龍門之北數(shù)十里中,伐樹塞路,鷲硤之口,聚石,臨崖下之,以拒魏兵。崇命統(tǒng)軍慕容拒帥眾五千從他路入,夜,襲龍門,破之。崇自攻鷲峽;靈珍戰(zhàn)敗走,俘其妻子,遂克武興,梁州刺史陰廣宗、參軍鄭猷等將兵救靈珍;崇進(jìn)擊,大破之,斬楊婆羅阿卜珍,生擒猷等,靈珍奔還漢中。魏主聞之,喜曰:“使朕無西顧之憂者,李崇也!币猿鐬槎级搅骸で囟葜T軍事、梁州刺史,以安集其地。

  [25]孝文帝派李崇去征討楊靈珍,李崇在山上砍斫樹木,開道而行,里外夾擊,打了個措手不及,使得那些氐人紛紛丟下楊靈珍而潰散逃命,楊靈珍的人馬一下子減去了大半,于是李崇進(jìn)而占領(lǐng)了赤土,楊靈珍派遣堂弟楊靈建駐守龍門,而自己則率領(lǐng)一萬精銳兵力駐守鷲硤。楊靈建命部下砍伐大樹,堵塞在路上,把龍門往北數(shù)十里之內(nèi)的路全堵了,使得李崇的人馬無法行動。而楊靈珍則在鷲硤口兩邊高崖上堆積了許多滾石,以防拒北魏軍隊通過。李崇命令統(tǒng)軍慕容拒帶領(lǐng)五千人馬從另外一條路進(jìn)去,夜襲龍門,破敵成功。李崇自己率眾攻打鷲硤,楊靈珍連戰(zhàn)而敗,逃走活命,李崇俘獲了他的妻兒,于是攻克了武興。南齊梁州刺史陰廣宗、參軍鄭猷等人率兵來援救楊靈珍,李崇迎而擊之,大獲全勝,殺死了楊婆羅阿卜珍,活捉了鄭猷等人,楊靈珍逃回漢中。北魏孝文帝聽到捷報,高興地說:“使朕解除西顧之憂的是李崇!毙⑽牡廴蚊畛鐬槎级搅呵囟葜T軍事、梁州刺史,以便安定這個地方。

  [26]丁未,魏主發(fā)南陽,留太尉咸陽王禧等攻之。己酉,魏主至新野,新野太守劉思忌拒守。冬,十月,丁巳,魏軍攻之不克,筑長圍守之,遣人謂城中曰:“房伯玉已降,汝何為獨(dú)取糜碎!”思忌遣人對曰:“城中兵食猶多,未暇從汝小虜語也!”魏右軍府長史韓顯宗將別軍屯赭陽,成公期遣胡松引蠻兵攻其營,顯宗力戰(zhàn),破之,斬其裨將高法援。顯宗至新野,魏主謂曰:“卿破賊斬將,殊益軍勢。朕方攻堅城,何為不作露布?”對曰:“頃聞鎮(zhèn)南將軍王肅獲賊二、三人,驢馬數(shù)匹,皆為露布;臣在東觀,私常哂之。近雖仰憑威靈,得摧丑虜,兵寡力弱,擒斬不多。脫復(fù)高曳長縑,虛張功烈,尤而效之,其罪彌大。臣所以不敢為之,解上而已!蔽褐饕尜t之。

  [26]丁未(二十三日),北魏孝文帝從南陽出發(fā),留下太尉咸陽王元禧等人繼續(xù)攻打該處。己酉(二十五日),孝文帝到達(dá)新野,南齊新野太守劉思忌據(jù)城抵抗。冬季,十月,丁巳(初三),北魏軍隊攻打新野,但是不能攻克,就修筑工事,加以圍困,并且派人對城中守軍說:“房伯玉已經(jīng)投降了,你們?yōu)槭裁催不獻(xiàn)城出降,欲想落個粉身碎骨的下場呢?”劉思忌派人回答說:“城中的兵力和糧食還很多,現(xiàn)在我們還忙得沒有時間跟你們這些小小的胡虜們說話!北蔽河臆姼L史韓顯宗率領(lǐng)另外一支軍隊駐守在赭陽,南齊北襄城太守成公期派遣胡松帶領(lǐng)蠻兵去攻打韓顯宗的營地,韓顯宗率部力戰(zhàn),擊敗了胡松的進(jìn)攻,殺了胡松的副將高法援。韓顯宗到新野,孝文帝對他說:“你擊敗賊敵,斬其將領(lǐng),大長了我軍的威風(fēng)氣勢。朕正在攻打新野這座堅城,你為什么不把捷報寫于帛布之上,以高竿樹之,以增加我軍的斗志,動搖城中守軍的信心呢?”韓顯宗回答說:“過去聽說鎮(zhèn)南將軍王肅才俘獲敵賊二三人、驢馬幾匹,就書帛高掛,我當(dāng)時正在宮中任著作郎,私下里常常譏笑王肅的這一做法,F(xiàn)在,我雖然憑借圣上的威靈,摧折敵虜,但是由于兵力寡少、力量不足,所以擒捉和斬殺敵賊不多。如果我也象王肅那樣把本來不足道的小捷寫于帛布之上,高竿掛起,以此虛張功勞,效法王肅,其罪則更大。所以,我不能那樣做,只是告捷于圣上就行了。”由此,孝文帝更加認(rèn)為韓顯宗忠賢了。

  上詔徐州刺史裴叔業(yè)引兵救雍州。叔業(yè)啟稱:“北人不樂遠(yuǎn)行,唯樂鈔掠。若侵虜境,則司、雍之寇自然分矣!鄙蠌闹。叔業(yè)引兵攻虹城,獲男女四崐千余人。

  南齊明帝詔令徐州刺史裴叔業(yè)領(lǐng)兵去援救雍州,裴叔業(yè)啟奏齊明帝:“北方人不樂意遠(yuǎn)道而行,而只樂意掠搶,所以如果入侵?jǐn)橙司硟?nèi),則司州、雍州的敵寇自然會撤退!泵鞯勐爮牧诉@一建議。于是,裴叔業(yè)率兵攻打虹城,俘獲男女四千多人。

  甲戌,遣太子中庶子蕭衍、右軍司馬張稷求雍州。十一月,甲午,前軍將軍韓秀方等十五將降于魏。丁酉,魏敗齊兵于沔北,將軍王伏保等為魏所獲。

  甲戌(二十日),明帝派遣太子中庶子蕭衍、右司馬張稷去援救雍州。十一月,甲午(十一日),前軍將軍韓秀方等十五個將領(lǐng)投降北魏。丁酉(十四日),北魏軍隊在沔北打敗了南齊兵,將軍王伏保等人被北魏俘獲。

  [27]丙辰,以楊靈珍為北秦州刺史、仇池公、武都王。

  [27]丙辰(疑誤),南齊任命楊靈珍為北秦州刺史,并封他為仇池公、武都王。

  [28]新野人張帥萬余家據(jù)柵拒魏,十二月,庚申,魏人攻拔之。雍州刺史曹虎與房伯玉不協(xié),故緩救之,頓軍樊城。

  [28]新野人張率領(lǐng)一萬余戶人家據(jù)守柵壘抵拒北魏軍隊,十二月庚申(初七),北魏軍隊攻占柵壘。南齊雍州刺史曹虎與房伯玉不合,所以遲遲不去援救他,駐扎在樊城按兵不動。

  丁丑,詔遣度支尚書崔慧景救雍州,假慧景節(jié),帥眾二萬、騎千匹向襄陽,雍州眾軍并受節(jié)度。

  丁丑(二十四日),明帝詔令度支尚書崔慧景去援救雍州,并且授與符節(jié),雍州諸軍全部受他指揮調(diào)度。于是崔慧景率領(lǐng)兩萬兵眾、一千騎兵,直向襄陽奔去。

  庚午,魏主南臨沔水;戊寅,還新野。

  庚午(十七日),北魏孝文帝南行到達(dá)沔水;戊寅(二十五日),孝文帝回到新野。

  將軍王曇紛以萬余人攻魏南青州黃郭戍,魏戍主崔僧淵破之,舉軍皆沒。將國魯康祚、趙公政將兵萬人侵魏太倉口,魏豫州刺史王肅使長史清河傅永將甲士三千擊之?奠竦溶娪诨茨,永軍于淮北,相去十余里。永曰:“南人好夜斫營,必于渡淮之所置火以記淺!蹦艘狗直鵀槎浚跔I外;又以瓠貯火,密使人過淮南岸,于深處置之,戒曰:“見火起,則亦然之。”是夜,康祚等果引兵斫永營,伏兵夾擊之?奠竦茸呷せ此,火既竟起,不知所從,溺死及斬首數(shù)千級,生擒公政,獲康祚之尸以歸。豫州刺史裴叔業(yè)侵魏楚王戍,肅復(fù)令永擊之。永將心腹一人馳詣楚王戍,令填外塹,夜伏戰(zhàn)士千人于城外,曉而叔業(yè)等至城東,部分將置長圍。永伏兵擊其后軍,破之。叔業(yè)留將佐守營,自將精兵數(shù)千救之。永登門樓,望叔業(yè)南行數(shù)里,即開門奮擊,大破之,獲叔業(yè)傘扇、鼓幕、甲仗萬余。叔業(yè)進(jìn)退失據(jù),遂走;左右欲追之,永曰:“吾弱卒不滿三千,彼精甲猶盛,非力屈而敗,自墮吾計中耳。既不測我之虛實(shí),足使喪膽,俘此足矣,何更追之!”魏主遣謁者就拜永安遠(yuǎn)將軍、汝南太守,封貝丘縣男。永有勇力,好學(xué)能文。魏主常嘆曰:“上馬能擊賊,下馬作露版,唯傅期耳!”

  南齊將軍王曇紛率領(lǐng)一萬多兵眾攻打北魏南青州黃郭戍,北魏的戍軍首領(lǐng)崔僧淵率兵抵抗,大獲全勝,王曇紛全軍覆沒。南齊將軍魯康祚、趙公政率兵一萬人侵北魏太倉口,北魏豫州刺史王肅命令長史清河人傅永率甲兵三千去襲擊。魯康祚、趙公政駐扎在淮水之南,傅永駐扎在淮水之北,彼此相距十多里遠(yuǎn)。傅永對部下說:“南方人喜歡夜間闖營攻擊,他們一定要在渡河的地方放置火把,以便指示何處水淺可以涉渡!庇谑,到了夜間,傅永把手下的兵力分成兩部分,讓他們埋伏在營盤外面,又在大瓢里裝滿易燃物,派人秘密地渡過淮河到達(dá)南岸,把大瓢放置于水深之處,并告訴說:“一見對岸火起,你們就點(diǎn)燃它!边@天夜里,魯康祚等人果然率兵來破傅永的營盤,傅永的伏兵左右夾擊,魯康祚抵擋不住,慌忙回撤到淮河邊上,這時傅永派往南岸的人點(diǎn)起了火,使得魯康祚等不知何處水深、何處水淺,只好胡亂涉水而逃,結(jié)果被淹死和斬首好幾千人。最后,傅永活捉了趙公政,并且獲得了魯康祚的尸體,勝利而歸。南齊豫州刺史裴叔業(yè)入侵北魏楚王戍,王肅再次命令傅永去襲擊。傅永帶領(lǐng)心腹一人騎馬疾奔楚王戍,命令他們填平戍所的外壕,夜里又在城外崐埋伏下戰(zhàn)士千人。天亮之后,裴叔業(yè)率部到了城東邊,安排部署兵力,準(zhǔn)備圍城攻打。傅永的伏兵對裴叔業(yè)的后軍展開了襲擊,敗敵獲勝。裴叔業(yè)留下其他將領(lǐng)守護(hù)營盤,自己率領(lǐng)精兵數(shù)千去援救后軍。這時,傅永登上城門樓,望見裴叔業(yè)已經(jīng)率兵往南走去數(shù)里地了,就命令打開城門,奮力出擊,結(jié)果大敗敵兵,繳獲了裴叔業(yè)的傘扇、鼓幕,以及盔甲兵器一萬余件。裴叔業(yè)進(jìn)退都失去憑借,只好逃跑。傅永手下的人要去追擊,但是傅永不許,他說:“我們的兵力弱,還不足三千,而他們的兵力還很強(qiáng)大,并不是因?yàn)榱α坎蛔愣鴶√,而是落入了我的計謀圈套。他們不知道我們的虛實(shí),經(jīng)這么一擊,就足以使他們聞風(fēng)喪膽了,我們已經(jīng)俘獲了他們這么多的人和物,就相當(dāng)滿足了,何必再追擊呢?”北魏孝文帝派遣謁者去任命傅永為安遠(yuǎn)將軍、汝南太守,并封他為貝丘縣男。傅永勇武有力,并且好學(xué)能文,孝文帝常常贊嘆說:“上馬能擊賊,下馬作文章,只有傅期才能這樣文武雙全。 

  [29]曲江公遙欣好武事,上以諸子尚幼,內(nèi)親則仗遙欣兄弟,外親則倚后弟西中郎長史彭城劉暄、內(nèi)弟太子詹事江;故以始安王遙光為揚(yáng)州刺史,居中用事;遙欣為都督荊·雍等七州諸軍事、荊州刺史,鎮(zhèn)據(jù)西面。而遙欣在江陵,多招材勇,厚自封殖,上甚惡之。遙欣侮南郡太守劉季連,季連密表遙欣有異跡;上乃以季連為益州刺史,使據(jù)遙欣上流以制之。季連,思考之子也。

  [29]南齊曲江公蕭遙欣愛好武事,明帝因?yàn)樽约旱膬鹤由星夷暧,所以在?nèi)親中依靠蕭遙欣兄弟倆,在外戚中則倚仗皇后之弟西中郎彭城人劉暄,以及表弟太子詹事江。于是,明帝任命始安王蕭遙光為揚(yáng)州刺史,讓他在建康主事;任命蕭遙欣為都督荊、雍等七州諸軍事及荊州刺史,讓他坐鎮(zhèn)西面。然 而,蕭遙欣卻在江陵大量招收勇士,聚斂財物,使勁擴(kuò)大自己的勢力,明帝非常不滿。蕭遙欣又侮辱南郡太守劉季連,劉季連秘密上表明帝,說蕭遙欣圖謀不軌,并且有所舉動。于是,明帝就任命劉季連為益州刺史,使劉季連據(jù)于蕭遙欣的上方,以便牽制他。劉季連是劉思考的兒子。

  [30]是歲,高昌王馬儒遣司馬王體玄入貢于魏,請兵迎接,求舉國內(nèi)徙;魏主遣明威將軍韓安保迎之,割伊吾之地五百里以居儒眾。儒遣左長史顧禮、右長史金城嘉將步騎一千五百迎安保,而安保不至;禮、嘉還高昌,安保亦還伊吾。安保遣其屬朝興安等使高昌,儒復(fù)遣顧禮將世子義舒迎安保,至白棘城,去高昌百六十里。高昌舊人戀土,不愿東遷,相與殺儒,立嘉為王,復(fù)臣于柔然。安保獨(dú)與顧禮、馬義舒還洛陽。

  [30]這一年,高昌王馬儒派遣司馬王體玄來向北魏上貢,要求帶領(lǐng)全國人內(nèi)遷,并且請求北魏派兵迎接。孝文帝派遣明威將軍韓安保前去迎接,并且割劃伊吾方圓五百里地,以供馬儒及其部屬居住。馬儒派遣左長史顧禮、右長史金城人嘉率領(lǐng)步、騎兵一千五百人去迎接韓安保,但是韓安保沒有到達(dá),顧禮、嘉只好返回高昌。顧、走后,韓安保才到,見沒有人來接,也返回伊吾。韓安保派遣屬下朝興安等人出使高昌國,馬儒又派遣顧禮率領(lǐng)世子馬義舒到離高昌一百六十里的白棘城去迎接韓安保。高昌國的本地居民留戀故土,不愿意往東遷,就一起商量殺死了馬儒,擁立嘉為國王,仍舊稱臣于柔然國。韓安保只與顧禮、馬義舒回到洛陽。

  永泰元年(戊寅、498)

  永泰元年(戊寅,公元498年)

  [1]春,正月,癸未朔,大赦。

  [1]春季,正月,癸未朔(初一),南齊大赦天下。

  [2]加中軍大將軍徐孝嗣開府儀同三司,孝嗣固辭。

  [2]明帝要授中軍大將軍徐孝嗣開府儀同三司,徐孝嗣再三辭而不受。

  [3]魏統(tǒng)軍李佐攻新野,丁亥,拔之,縛劉思忌,問之曰:“今欲降未?”思忌曰:“寧為南鬼,不為北臣!”乃殺之。于是沔北大震。戊子,湖陽戍主蔡道福、辛卯,赭陽戍主成公期、壬辰,舞陰戍主黃瑤起、南鄉(xiāng)太守席謙相繼南遁,幤馂槲核@,魏主以賜王肅,肅臠而食之。乙巳,命太尉陳顯達(dá)救雍州。

  [3]北魏統(tǒng)軍李佐攻打新野,丁亥(初五),攻破新野城,活捉了劉思忌,李佐問他:“如今你想不想投降?”劉思忌回答:“寧可做南方的鬼,不愿當(dāng)北方的臣子!”于是,李佐就殺了劉思忌。劉思忌被殺之后,沔水之北的南齊守軍大為震驚。戊子(初六),湖陽守軍首領(lǐng)蔡道福,辛卯(初八),赭陽崐守軍首領(lǐng)成公期;壬辰(初九),舞陽守軍首領(lǐng)黃瑤起、南鄉(xiāng)太守席謙等相繼南逃而去。黃瑤起被北魏軍隊抓獲,北魏孝文帝把黃瑤起賞賜王肅,王肅把他割成小片煮熟吃了。乙巳(二十二日),南齊命令太尉陳顯達(dá)去援救雍州。

  [4]上有疾,以近親寡弱,忌高、武子孫。時高、武子孫猶有十王,每朔望入朝,上還后宮,輒嘆息曰:“我及司徒諸子皆不長,高、武子孫日益長大!”上欲盡除高、武之族,以微言問陳顯達(dá),對曰:“此等豈足介慮!”以問揚(yáng)州刺史始安王遙光,遙光以為當(dāng)以次施行。遙光有足疾,上常令乘輿自望賢門入,每與上屏人久語畢,上索香火,嗚咽流涕,明日必有所誅。會上疾暴甚,絕而復(fù)蘇,遙光遂行其策;丁未,殺河?xùn)|王鉉、臨賀王子岳、西陽王子文、永陽王子峻、南康王子琳、衡陽王子珉、湘東王子建、南郡王子夏、桂陽王昭粲、巴陵王昭秀,于是太祖、世祖及世宗諸子皆盡矣。鉉等已死,乃使公卿奏其罪狀,請誅之,下詔不許;再奏,然后許之。南康侍讀濟(jì)陽江泌哭子琳,淚盡,繼之以血,親視殯葬畢,乃去。

  [4]明帝患疾病,由于他自己的親屬人少力弱,所以特別防忌高帝和武帝的子孫。當(dāng)時,高帝、武帝的子孫還有十個藩主,他們每月初一和十五都入朝拜見明帝,明帝見過他們回宮之后,常常嘆息著說:“我和弟弟司徒的幾個兒子都年齡幼小,而高帝和武帝的子孫卻一天天地長大了!泵鞯巯氚迅叩酆臀涞鄣暮蟠砍簦源耸略囂降貑栮愶@達(dá),陳顯達(dá)回答說:“這些人何足以令圣上憂慮呢?”明帝又問揚(yáng)州刺史始安王蕭遙光,蕭遙光認(rèn)為應(yīng)當(dāng)一個一個地逐步除殺。蕭遙光有腳病,明帝經(jīng)常讓他乘車輿從望賢門進(jìn)入華林園,每次進(jìn)園后明帝就和他在無人處長久商談。談話畢,明帝要是焚燒香火,嗚咽流涕,第二天必定有所誅殺。正好明帝病情突然加重,氣絕而后又復(fù)蘇過來,蕭遙光就開始執(zhí)行預(yù)先合謀好的計策,丁未(二十四日),殺害了河?xùn)|王蕭鉉、臨賀王蕭子岳、西陽王蕭子文、永陽王蕭子峻、南康王蕭子琳、衡陽王蕭子珉、湘東王蕭子建、南郡王蕭子夏、桂陽王蕭昭粲、巴陵王蕭昭秀,于是齊高帝、武帝以及文惠太子的兒子們?nèi)粴⒑。蕭鉉等人死后,明帝才讓公卿們奏告他們的罪狀,并請求誅殺他們,齊明帝假意下詔令不允許;公卿再次奏請,然后批準(zhǔn)。南康王的侍讀濟(jì)陽人江泌慟哭蕭子琳,淚水哭干之后,又流出了血,親自看得蕭子琳被殯葬完畢,方才離去。

  [5]庚戌,魏主如南陽。二月,癸丑,詔左衛(wèi)將軍蕭惠休等救壽陽,甲子,魏人拔宛北城,房伯玉面縛出降。伯玉從父弟思安為魏中統(tǒng)軍,數(shù)為伯玉泣請,魏主及赦之。庚午,魏主如新野。辛己,以彭城王勰為使持節(jié)、都督南征諸軍事、中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5]庚戌(二十七日),北魏孝文帝到達(dá)南陽。二月癸丑(初一),齊明帝詔令左衛(wèi)將軍蕭惠休等人去援救壽陽,甲子(十二日),北魏軍隊攻破宛北城,房伯玉自縛出降。房伯玉的堂弟房恩安是北魏的中統(tǒng)軍,房思安數(shù)次哭泣著向孝文帝請求不要?dú)⑺婪坎,于是孝文帝就赦免了房伯玉。庚午(十八日),孝文帝到達(dá)新野。辛巳(二十九日),孝文帝任命彭城王元勰為使持節(jié)、都督南征諸軍事、中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三月,壬午朔,崔慧景、蕭衍大敗于鄧城。時慧景至襄陽,五郡已陷沒,慧景與衍及軍主劉山陽、傅法憲等帥五千余人進(jìn)行鄧城,魏數(shù)萬騎奄至,諸軍登城拒守。時將士蓐食輕行,皆有饑懼之色。衍欲出戰(zhàn),慧景曰:“虜不夜圍人城,待日暮自當(dāng)去!奔榷罕娹D(zhuǎn)至;劬坝谀祥T拔軍去,諸軍不相知,相繼皆遁。魏兵自北門入,劉山陽與部曲數(shù)百人斷后死戰(zhàn),且戰(zhàn)且卻行;劬斑^鬧溝,軍人相蹈藉,橋皆斷壞。魏兵夾路射之,殺傅法憲,士卒赴溝死者相枕,山陽取襖仗填溝乘之,得免。魏主將大兵追之,晡時至沔。山陽據(jù)城苦戰(zhàn),至暮,魏兵乃退。諸軍恐懼,是夕,皆下船還襄陽。庚寅,魏主將十萬眾,羽儀華蓋,以圍樊城,曹虎閉門自守。魏主臨沔水,望襄陽岸,乃去,如湖陽;辛亥,如懸瓠。

  三月,壬午朔(初一),崔慧景和蕭衍在鄧城被北魏軍隊打得大敗。當(dāng)崔慧景到達(dá)襄陽之時,南陽、新野等五郡已經(jīng)陷落,崔慧景與蕭衍以及軍主劉山陽、傅法憲等人就率領(lǐng)五千多人馬來到了鄧城,北魏數(shù)萬騎兵很快就追趕了上來,崔慧景等只好布署兵力,登城防守。其時,南方的將士們由于早晨匆忙吃飯,再加上輕裝快走,人人面呈饑餓、恐懼的神色。蕭衍要出戰(zhàn),崔慧景不同意,說:“北魏軍隊從來不在夜間圍城攻打,所以等天黑之后他們自然就會撤崐走的!币粫䞍,北魏的大批軍隊全部到了,崔慧景在城南門帶著自己的隊伍逃走了,其他的隊伍不知道,也相繼逃遁而去。北魏軍隊從北門入城,劉山陽與部曲數(shù)百人斷后死戰(zhàn),邊戰(zhàn)邊退,以掩護(hù)前頭的隊伍撤逃。崔慧景帶領(lǐng)隊伍過鬧溝,軍士們和人互相擁擠踩踏,把橋都壓斷了。北魏軍隊乘勢在路兩旁發(fā)箭射殺,傅法憲中箭身亡,士卒們相繼赴溝而死,尸體相枕,不計其數(shù),劉山陽用衣襖和甲仗填在溝中乘勢通過,方才得以幸免。北魏孝文帝率領(lǐng)大兵乘勝追擊,午后申時追至沔水。劉山陽依據(jù)樊城拼力苦戰(zhàn),到天黑之時,北魏軍隊才撤退走了。南齊各路隊伍都害怕了,當(dāng)天晚上,全部坐船返回襄陽去了。庚寅(初七),北魏孝文帝率領(lǐng)十萬大軍,羽儀華蓋,浩浩蕩蕩地開來圍攻樊城,樊城守將曹虎閉門自守,不敢迎戰(zhàn)。北魏孝文帝臨近沔水,望了望對岸的襄陽,就離開了,然后到達(dá)湖陽。辛亥(三十日),孝文帝到了懸瓠。

  魏鎮(zhèn)南將軍王肅攻義陽,裴叔業(yè)將兵五萬圍渦陽以救義陽。魏南兗州刺史濟(jì)北孟表守渦陽,糧盡,食草木皮葉。叔業(yè)積所殺魏人高五丈以示城內(nèi);別遣軍主蕭等攻龍亢,魏廣陵王羽救之。叔業(yè)引兵擊羽,大破之,追獲其節(jié)。魏主使安遠(yuǎn)將軍傅永、征虜將軍劉藻、假輔國將軍高聰救渦陽,并受王肅節(jié)度。叔業(yè)進(jìn)擊,大破之,聰奔懸瓠,永收散卒徐還。叔業(yè)再戰(zhàn),凡斬首萬級,俘三千余人,獲器械雜畜財物以千萬計。魏主命鎖三將詣懸瓠;劉藻、高聰免死,徙平州;傅永奪官爵;黜王肅為平南將軍。肅表請更遣軍救渦陽,魏主報曰:“觀卿意,必以藻等新敗,故難于更往。朕今少分兵則不足制敵,多分兵則禁旅有闕,卿審圖之!義陽當(dāng)止則止,當(dāng)下則下;若失渦陽,卿之過也!”肅乃解義陽之圍,與統(tǒng)軍楊大眼、奚康生等步騎十余萬救渦陽。叔業(yè)風(fēng)魏兵盛,夜,引軍退;明日,士眾奔潰,魏人追之,殺傷不可勝數(shù)。叔業(yè)還保渦口。

  北魏鎮(zhèn)南將軍王蕭攻打義陽,裴叔業(yè)率兵五萬圍攻北魏渦陽以便援救義陽。北魏南兗州刺史濟(jì)北人孟表固守渦陽,糧食吃盡之后,拿野草和樹皮、樹葉充饑。裴叔業(yè)把所殺死的北魏人堆積有五丈多高,讓城中人觀看,另外又派遣軍主蕭等人去攻打龍亢。北魏廣陵王元羽前來救援,裴叔業(yè)領(lǐng)兵迎擊,大敗元羽,追擊中繳獲了元羽的符節(jié)。北魏孝文帝又派遣安遠(yuǎn)將軍傅永、征虜將軍劉藻、代理輔國將軍高聰?shù)热嗽葴u陽,并且讓他們接受王肅的指揮調(diào)動。裴叔業(yè)迎頭進(jìn)擊,大敗前來的北魏援軍,高聰撤逃到了懸瓠,傅永收容了失散的兵卒,徐徐而返。裴叔業(yè)再次進(jìn)擊,斬敵一萬人,俘虜三千多名,繳獲器械、雜畜和各種財物以千萬計數(shù)。北魏孝文帝命令把吃了敗仗的三位將領(lǐng)鎖起來押到懸瓠,劉藻、高聰免于處死,流放平州;傅永被奪去官職和爵位;王肅被降為平南將軍。王肅上表孝文帝請求另外派遣軍隊去援救渦陽,孝文帝回答說:“看你的意思,一定認(rèn)為劉藻等人剛剛打敗,所以難以再去援救渦陽。但是,朕如今若分少量兵力前去則不足以制敵取勝,若多分兵力前去則身邊擔(dān)任禁衛(wèi)的兵力就出現(xiàn)了空缺,你仔細(xì)考慮一下。義陽如果能攻下來就攻,如果攻不下來就停止圍攻。如果失掉了渦陽,將是你的罪過!庇谑牵趺C就停止了攻打義陽,與統(tǒng)軍楊大眼、奚康生等率步、騎兵十多萬前去解救渦陽之危。裴叔業(yè)見北魏軍隊來的人多勢眾,就在夜間領(lǐng)兵撤退,到了第二天,裴叔業(yè)手下的士卒們蜂擁逃潰,北魏軍隊追擊而進(jìn),南齊士兵傷亡不可勝數(shù)。裴叔業(yè)返回保衛(wèi)渦口去了。

  [6]初,魏中尉李彪,家世孤微,朝無親援;初游代都,以清淵文穆公李沖好士,傾心附之。沖亦重其材學(xué),禮遇甚厚,薦于魏主,且為之延譽(yù)于朝,公私汲引。及為中尉,彈劾不避貴戚,魏主賢之,以比汲黯,彪自以結(jié)知人主,不復(fù)藉沖,稍稍疏之,唯公坐斂袂而已,無復(fù)宗敬之意,沖浸銜之。

  [6]起先,北魏中尉李彪家世孤寒貧賤,在朝廷之中毫無親援。李彪初次去代都,得知清淵人文穆公李沖喜好才能之士,就一心一意地去投靠他。李沖也十分重視李彪的才學(xué),對他禮遇甚厚,還把他推薦給孝文帝,并且又在朝廷同僚中廣為宣傳,為他樹立聲譽(yù),從公私兩方面引進(jìn)他。李彪擔(dān)任中尉之后,彈劾時毫不避畏貴戚權(quán)臣,孝文帝認(rèn)為他十分忠賢,把他比做汲黯。可是,李彪自以為得到了孝文帝的賞識,無需再憑借李沖了,所以就對李沖漸漸有所疏遠(yuǎn),只是在公開場合遇見李沖時整理一下衣袖,以示禮節(jié),不再有尊從敬服之意了。因此,李沖漸漸地對他產(chǎn)生了怨恨之情。

  及魏主南伐,彪與沖及任城王澄共掌留務(wù)。彪性剛豪,意議多所乖異,數(shù)與沖爭辯,形于聲色;自以身為法官,他人莫能糾劾,事多專恣。沖不勝忿,崐乃積其前后過惡,禁彪于尚書省,上表劾彪“違傲高亢,公行逸,坐輿標(biāo)省,私取官材,輒駕乘黃,無所憚懾。臣輒集尚書已下、令史已上于尚書都座,以彪所犯罪狀告彪,訊其虛實(shí),彪皆伏罪。請以見事免彪所居職,付廷尉治罪。”沖又表稱:“臣與彪相識以來,垂二十載。見其才優(yōu)學(xué)博,義論剛正,愚意誠謂拔萃公清之人。后稍察其人酷急,猶謂益多損少。自大駕南行以來,彪兼尚書,日夕共事,始知其專恣無忌,尊身忽物;聽其言如振古忠恕之賢,校其行實(shí)天下佞暴之賊。臣與任城卑躬曲己,若順弟之奉暴兄,其所欲者,事難非理,無不屈從。依事求實(shí),悉有成驗(yàn)。如臣列得實(shí),宜殛彪于北荒,以除亂政之奸;所引無證,宜投臣于四裔,以息青蠅之。”沖手自作表,家人不知。

  到了孝文帝南伐之時,李彪與李沖以及任城王元澄共同掌管留守事務(wù)。李彪性情剛強(qiáng)豪直,商議事情時所見常常與別人不合,數(shù)次同李沖發(fā)生爭辯,并且發(fā)展到翻臉相爭。李彪自以為身為司法官員,他人不能舉發(fā)、彈劾自己,所以行事非常專橫。李沖不勝其忿,于是總計李彪的前后錯誤、罪惡,把他囚禁在尚書省,上表孝文帝彈劾李彪“傲逆不順,趾高氣揚(yáng),貪圖安逸,敷衍公事,乘坐轎輿而入禁省,私自拿取官家財物,動輒駕用廄中御馬,為所欲為,無有憚懾。我召集尚書以下、令史以上的官員于尚書省,把李彪所犯罪行告訴了他本人,并且審訊其虛實(shí),李彪供認(rèn)不諱,一一認(rèn)罪。所以,請求圣上根據(jù)上述李彪所犯罪狀免去其官職,并且交付廷尉治罪!崩顩_在上表中還說:“我與李彪自相識以來,至今已二十年了。起初,我見他才干出眾,學(xué)識淵博,議論不凡,剛正不阿,一時就認(rèn)為他是一個出類拔萃、公正清廉的人才。后來,漸漸發(fā)現(xiàn)他急躁嚴(yán)酷,但是還認(rèn)為益處多,壞處少。自從圣上大駕南行以來,李彪兼任尚書,我一天早晚與他在一起共事,方才知道他這人專斷強(qiáng)橫,無所忌憚,一昧尊大自己,目中無有他人。如果聽他的言論,好象是古代忠恕之賢士,但是對照一下他的行為,卻實(shí)實(shí)在在是一個佞暴之賊徒。我與任城王卑躬曲己,對他就象溫順的弟弟奉事殘暴的兄長一樣。他所要干的事情,雖然不在理,我們也不敢不屈從。以上所講,事實(shí)確鑿,無不可以得到驗(yàn)證。如果我列舉的事情屬實(shí),就應(yīng)該把李彪殺死于北方荒野之地,以便清除掉他這個亂政之奸人。如果所列舉的事情虛而無證,則可以把我流放于極遠(yuǎn)之地,以便懲處妄進(jìn)讒言之佞人!崩顩_親筆寫了這一上表,家中人絲毫不知。

  帝覽表,嘆悵久之,曰:“不意留臺乃至于此!”既而曰:“道固可謂溢矣,而仆射亦為滿也。”黃門侍郎宋弁素怨沖,而與彪同州相善,陰左右之,有司處彪大辟,帝宥之,除名而己。

  孝文帝看過李沖的上表之后,悵然嘆息了很久,說道:“唉!沒想到留守洛陽的幾個人鬧到如此地步!苯又终f道:“李彪可以說是驕傲了,然而李沖又何嘗沒有自滿哪?”黃門侍郎宋弁素來對李沖有怨氣,而與李彪同是相州人,關(guān)系很好,因此就私下里對如何處分李彪加以操縱。有關(guān)部門建議處李彪以死刑,孝文帝寬宥了他,最后只對他作了除名的處理。

  沖雅性溫厚,及收彪之際,親數(shù)彪前后過失,嗔目大呼,投折幾案,御史皆泥首面縛。沖詈辱肆口,遂發(fā)荒悸,言語錯繆,時扼腕大罵,稱“李彪小人”,醫(yī)藥皆不能療,或以為肝裂,旬余而卒,帝哭之,悲不自勝,贈司空。

  李沖性情雅閑,溫良敦厚,但是在拘押李彪之時,他卻一反常態(tài),親自數(shù)落了李彪前前后后的過失;他怒不可遏,目而視,大喊大叫,扔出小桌子,敲碎大桌子,嚇得御史們個個以泥涂面,反綁自己的雙手,來向李沖謝罪。李沖罵不絕口,神經(jīng)失常,言語錯亂,顛三倒四,時不時地扼腕大罵“李彪小人”,吃藥扎針都不能治療,有人認(rèn)為他是因怨氣太盛而導(dǎo)致肝裂,十多天后就死了。李沖死后,孝文帝落淚痛苦,悲不自勝,并追贈他為司空。

  沖勤敏強(qiáng)力,久處要劇,文案盈積,終日視事,未嘗厭倦,職業(yè)修舉,才四十而發(fā)白。兄弟六人,凡四母,少時每多忿競。及沖貴,祿賜皆與共之,更成敦睦。然多援引族姻,私以官爵,一家歲祿萬匹有余,時人以此少之。

  李沖勤奮聰敏,性要強(qiáng),肯用力。他長期處于重要職位,平時公文案卷總是盈積案頭,只好一天到晚處理公務(wù),然而從來不感到厭倦。他兢兢業(yè)業(yè),克盡職守,才四十歲就白了頭發(fā)。他兄弟六人,系四個母親所生,所以小時候弟兄之間常常發(fā)生爭吵打架。然而,李沖富貴之后,卻能把自己所得的俸祿、賞賜與兄弟們共同享受,從而兄弟和睦,全家安寧。但是,他大量提攜家人和親戚,并不通過公開選拔授以官職、爵位,光他一家一年的食祿就超過了一萬匹崐,當(dāng)時的人們以此看不起他。

  [7]魏主以彭城王勰為宗師,詔使督察宗室,有不帥教者以聞。

  [7]北魏孝文帝任命彭城王元勰為宗師,命令他監(jiān)督檢查皇室成員,如有誰不聽從教導(dǎo),就向自己匯報。

  [8]夏,四月,甲寅,改元。

  [8]夏季,四月,甲寅(初三),南齊明帝改年號為永泰。

  [9]大司馬會稽太守王敬則,自以高、武舊將,心不自安。上雖外禮甚厚,而內(nèi)相疑備,數(shù)訪問敬則飲食,體干堪宜。聞其衰老,且以居內(nèi)地,故得少寬。前二歲,上遣領(lǐng)軍將軍蕭坦之將齋仗五百人行武進(jìn)陵,敬則諸子在都,憂怖無計。上知之,遣敬則世子仲雄入東安尉之。

  [9]大司馬會稽太子守王敬則因?yàn)樽约菏歉叩、武帝的舊將,所以心中非常不安。明帝雖然表面上對王敬則禮遇優(yōu)厚,但是內(nèi)心卻對他十分猜疑、提防,曾經(jīng)數(shù)次打聽詢問他飲食情況如何,身體還能否勝任帶兵打仗。聽說王敬則衰老了,而且又呆在離建康不遠(yuǎn)的地方,這才稍稍覺得心寬了一些。前兩年,明帝派遣領(lǐng)軍將軍蕭坦之率領(lǐng)齋閣侍衛(wèi)武士五百人去武進(jìn)武帝等皇上陵園,當(dāng)時王敬則的兒子們都在京城,王敬則擔(dān)心事情有變,兒子受累,所以心中憂恐萬分,束手無措。明帝知道這一情況之后,立即派遣王敬則的大兒子王仲雄從建康去會稽安慰。

  仲雄善琴,上以蔡邕焦尾琴借之。仲雄于御前鼓琴作《懊歌》,曰:“常嘆負(fù)情儂,郎今果行許!庇衷唬骸熬胁粌粜模堑脨喝祟}!”上愈猜愧。

  王仲雄擅長彈琴,明帝把蔡邕焦尾琴借他一用。于是,王仲雄就當(dāng)著齊明帝的面彈琴唱了一首《懊歌》,歌中唱到:“常悲嘆會辜負(fù)我的多情,如今郎君果然動身!庇殖剑骸澳谕庥们椴粚,哪能厭惡別人嘮叨!”明帝愈加猜疑、羞愧。

  上疾屢危,乃以光祿大夫張為平東將軍、吳郡太守,置兵佐以密防敬則。中外傳言,當(dāng)有異處分。敬則聞之,竊曰:“東今有誰,只是欲平我耳;東亦何易何平!吾終不受金罌!”金罌,謂鴆也。

  明帝屢次病危,于是就任命光祿大夫張為平東將軍、吳郡太守,并且秘密布置兵力,以便提防王敬則。朝廷內(nèi)外傳說紛紛,說明帝一定又有非常的舉動了。王敬則聽了傳言之后,私下里說:“東邊現(xiàn)在還有誰?只不過是要除掉我罷了。但是,我又何嘗可以那么容易地除掉呢?我終究不會接受他的金的!”金,即指鴆酒。

  敬則女為徐州行事謝妻,敬則子太子洗馬幼隆遺正員將軍徐岳以情告:“為計若同者,當(dāng)往報敬則!眻(zhí)岳,馳啟以聞。敬則城局參軍徐庶,家在京口,其子密以報庶,庶以告敬則五官掾王公林。公林,敬則族子也,常所委信。公林勸敬則急送啟賜兒死,單舟星夜還都。敬則令司馬張思祖草啟,既而曰:“若爾,諸郎在都,要應(yīng)有信,且忍一夕”。

  王敬則的女兒是徐州行事謝的妻子,王敬則的兒子太子洗馬王幼隆派遣正員將軍徐岳把情況告訴了謝,邀他一起舉事,并且對謝說:“你如果同意的話,我就去告訴王敬則!敝x非但不愿意,而且把徐岳抓起來,派人速向明帝報告。王敬則手下的城局參軍徐庶家住在京口,徐庶的兒子把王敬則兒子要舉事、徐岳被抓之事秘密告訴了父親,徐庶又馬上轉(zhuǎn)告了王敬則手下的五官掾王公林。王公林是王敬則的族侄,深得王敬則信任,常常委以事務(wù)。王公林去勸說王敬則火速啟奏明帝,讓明帝賜自己的兒子一死。勸說之后,王公林就獨(dú)自乘舟連夜趕回京城去了。王敬則命令司馬張思祖起草對明帝的啟奏,但一會兒又說:“情況如果真的這樣的話,那么我的幾個兒子都在京城,他們一定會來向我報信的,所以先不急,暫且再等一晚上吧!

  其夜,呼僚佐文武樗蒲,謂眾曰:“卿諸人欲令我作何計?”莫敢先答。防閣于興懷曰:“官祗應(yīng)作爾!”敬則不應(yīng)。明旦,召山陰令王詢、臺傳御史離祖愿,敬則橫刀坐,問詢等:“發(fā)丁可得幾人?庫見有幾錢物?”詢稱“縣丁猝不可集”;祖愿稱“庫物多未輸入”。敬則怒,將出斬之,王公林又諫曰:”凡事皆可悔,唯此事不可悔;官詎不更思!”敬則唾其面曰:“我作事,何關(guān)汝小子!”敬則舉兵反,招集,配衣,二三日便發(fā)。

  當(dāng)天夜里,王敬則把手下的文武僚屬召集來一起博戲,對大伙說:“你們大家想讓我作如何打算呢?”眾人誰也不敢先說。這時,防閣丁興懷突然說道崐:“長官您應(yīng)該舉事謀反,除此別無選擇!蓖蹙磩t聽了之后,沒有表態(tài)。次日天剛亮,王敬則就把山陰令王詢、臺傳御史鐘離祖愿兩人叫來,自己手橫握刀,跪坐席上,向王詢、祖愿兩人發(fā)問:“如果要發(fā)兵可以有多少人?庫中還有多少錢物?”王詢言稱“縣里的壯丁一下子不能召集起來”,祖愿則言稱“該入庫的則物大多還沒有輸入庫中”。王敬則一聽,勃然大怒,令人把他們二人推出斬首。這時,王公林又勸諫王敬則說:“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反悔,唯獨(dú)這種事不可以反悔,您為什么不再考慮一下呢?”王敬則聽了非常生氣,唾了王公林一臉口水,并且惡狠狠地對他說:“我作事情,與你小子有什么關(guān)系呢?”于是,王敬則決定舉兵造反,開始召集兵力,配給袍甲兵器,二三日之內(nèi)便出發(fā)了。

  前中書令何胤,棄官隱居若邪山,敬則欲劫以為尚書令。長史王弄璋等諫曰:“何令高蹈,必不從;不從,便應(yīng)殺之。舉大事先殺名賢,事必不濟(jì)!本磩t乃止。胤,尚之之孫也。

  先前的中書令何胤,棄官而隱居在若邪山之中,王敬則想挾持他出任尚書令。長史王弄璋等人勸諫王敬則說:“何大人隱居深山,必定不會依從;他如果不依從的話,就應(yīng)該殺掉他。然而,做大事情先殺害名賢高士,事情一定不會成功。”于是,王敬則就停止了這一想法。何胤是何尚之的孫子。

  [10]庚午,魏發(fā)州郡兵二十萬人,期八月中旬集懸瓠。

  [10]庚午(十九日),北魏征召各州郡之兵二十萬人,時間定于八月中旬,會集懸瓠,準(zhǔn)備再行南伐。

  [11]魏趙郡靈王卒。

  [11]北魏趙郡靈王元去世。

  [12]上聞王敬則反,收王幼隆及其兄員外郎世雄、記室參軍季哲、其弟太子舍人少安等,皆殺之。長子黃門郎元遷將千人在徐州擊魏,敕徐州刺史徐玄慶殺之。前吳郡太守南康侯子恪,嶷之子也,敬則起兵,以奉子恪為名;子恪亡走,未知所在。始安王遙光勸上盡誅高、武子孫,于是悉召諸王侯入宮。晉安王寶義、江陵公寶覽等處中書省,高、武諸孫處西省,敕人各從左右兩人,過此依軍法;孩幼者與乳母俱入。其夜,令太醫(yī)煮椒二斛,都水辦棺材數(shù)十具,須三更,當(dāng)盡殺之。子恪徒跣自歸,二更達(dá)建陽門,刺啟。時刻已至,而上眠不起,中書舍人沈徽孚與上所親左右單景雋共謀少留其事。須臾,上覺,景雋啟子恪已至。上驚問曰:“未邪?未邪?”景雋具以事對。上撫床曰:“遙光幾誤人事!”乃賜王侯供饌,明日,悉遣還第。以子恪為太子中庶子。寶覽,緬之子也。

  [12]明帝知道王敬則謀反了,就把王幼隆以及他的兩個哥哥員外郎王世雄、江室參軍王季哲、弟弟太子舍人王少安等人抓起來,全部殺掉了。王敬則的長子黃門郎王元遷率領(lǐng)一千兵馬在徐州抗擊北魏軍隊,明帝下令徐州刺史徐玄慶殺掉了他。前吳郡太守南康王蕭子恪是蕭嶷的兒子,王敬則以擁立蕭子恪為名義而起兵造反,但是,蕭子恪嚇得逃跑了,不知逃到了什么地方。始安王蕭遙光勸說明帝把高帝、武帝的子孫全部殺掉,于是明帝把諸位王侯全部召入宮中。晉安王蕭寶義、江陵公蕭寶覽等人在中書省,高帝、武帝的孫子們在門下省,明帝命令他們每人只可以帶隨從兩人,超過了以軍法從事。諸位王侯中還是幼小的孩子,齊明帝命令由他們的乳母把他們帶進(jìn)宮來。這天夜里,明帝命令宮中的太醫(yī)煮了兩斛花椒水,又命令都水官備署辦棺材數(shù)十具,準(zhǔn)備到三更之時,就把諸王侯全部毒死。蕭子恪自己一個人赤腳步行趕回來了,二更時分到達(dá)建陽門,他把自己的姓名和所要啟陳的事寫于紙上,讓人轉(zhuǎn)達(dá)于齊明帝。三更時分已到,但明帝還睡眠未起,中書舍人沈徽孚就與明帝所信任的心腹單景雋一起商議,決定先不采取行動,等皇上起來之后再說。一會兒,齊明帝醒來了,單景雋就告訴他蕭子恪已經(jīng)來了。明帝一聽,驚奇地問道:“還沒有動手嗎?還沒有動手嗎?”單景雋就把蕭子恪要向明帝啟陳的王敬則如何想以擁立他為名義而謀反,他如何逃而不見王敬則,以及如何自動前來的情況轉(zhuǎn)述了一遍,明帝聽了之后,明白了事情的真相,邊用手拍床邊說道:“蕭遙光差點(diǎn)壞了大事,讓我濫殺無辜!庇谑牵鞯垴R上改變了主意,設(shè)宴招待諸王侯。第二天,明帝讓他們回到各自的府中去,并且還任命蕭子恪為太子中庶子。蕭寶覽是蕭緬的兒子。

  敬則帥實(shí)甲萬人過浙江。張遣兵三千拒敬則于松江,聞敬則軍鼓聲,一崐時散走,棄郡,逃民間。敬則以舊將舉事,百姓擔(dān)篙荷鍤,隨之者十余萬眾;至?xí)x陵,南沙人范化殺縣令公上延孫以應(yīng)之。敬則至武進(jìn)陵口,慟哭而過。烏程丘仲孚為曲阿令,敬則前鋒奄至,仲孚謂吏民曰:“賊乘勝雖銳,而烏合易離。今若收船艦,鑿長岡埭,瀉瀆水以阻其路;得留數(shù)日,臺軍必至,如此,則大事濟(jì)矣!本磩t軍至,值瀆涸,果頓兵不得進(jìn)。

  王敬則率領(lǐng)一萬甲兵渡過了浙江,張調(diào)遣三千兵力在松江岸上抵擋他,但是這些士兵們一聽到王敬則部隊的軍鼓聲音,馬上四處逃散,張只好棄郡署于不顧,自己逃到民間躲起來了。王敬則以老將的身分起兵謀反,老百姓們紛紛扛著竹竿,拿著鋤頭,前來投奔,追隨的人有十萬多。他們到晉陵時,南沙人范化殺了縣令公上延孫,起來響應(yīng)。經(jīng)過武進(jìn)高帝陵園所在地陵口之時,王敬則懷想起了高帝對自己的恩寵,不禁放聲慟哭。烏程人丘仲孚是曲阿縣令,王敬則的前鋒部隊剛到,丘仲孚就對治下的吏役、民眾說:“反賊們雖然一路乘勝,氣勢囂張,但是畢竟是烏合之眾,一盤散沙。眼下我們?nèi)绻汛炇掌饋,并且把長岡水壩挖開,放出大水擋住他們的去路,如果能讓他們停留幾天的話,朝廷軍隊一定可以到達(dá),這樣的話,大功必定告成!蓖蹙磩t軍隊到達(dá)之后,因河渠干涸,果然停止不能前行。

  五月,詔前軍司馬左興盛、后軍將軍崔恭祖、輔國將軍劉山陽、龍驤將軍·馬軍主胡松筑壘于曲阿長岡;右仆射沈文季為持節(jié)都督,屯湖頭,備京口路。恭祖,慧景之族也。敬則急攻興盛、山陽二壘,臺軍不能敵,欲退,而圍不開,各死戰(zhàn)。胡松引騎兵突其后,白丁無器仗,皆驚散。敬則軍大敗,索馬再上,不能得,崔恭祖刺之仆地,興盛軍客袁文曠斬之,乙酉,傳首建康。

  五月,明帝詔令前軍司馬左興盛、后軍將軍崔恭祖、輔國將軍劉山陽、龍驤將軍馬軍主胡松在曲阿長岡修筑戰(zhàn)壘工事。又委任右仆射沈文季為持節(jié)都督,屯駐湖頭,以守備京口大路。崔恭祖與崔慧景是同族。王敬則對左興盛、劉山陽兩處發(fā)起了猛烈攻擊,朝廷軍隊不能敵擋,準(zhǔn)備撤退,但是不能突圍,只好死戰(zhàn)。胡松帶領(lǐng)騎兵從背后對王敬則軍隊發(fā)起攻擊,那些追隨王敬則的民眾手中無有武器,紛紛驚慌而逃。王敬則的軍隊一敗涂地,但是他還要找一匹馬騎上再戰(zhàn),可是找不到,結(jié)果被崔恭祖一槍刺倒在地,劉興盛部下武士袁文曠立即上前將其斬首。乙酉(初五),王敬則的腦袋被送到了建康。

  是時上疾已篤,敬則倉猝東起,朝廷震懼。太子寶卷使人上屋,望見征虜亭失火,謂敬則至,急裝欲走。敬則聞之,喜曰:“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策,計汝父子唯有走耳!”蓋時人譏檀道濟(jì)避魏之語也。敬則之來,聲勢甚盛,裁少日而敗。

  當(dāng)時,明帝的病情已經(jīng)非常沉重,而王敬則猝然在東邊起兵舉事,因此朝廷內(nèi)部一片震驚,人人恐慌不已。太子蕭寶卷讓人上屋頂,望見征虜亭失火,一片火光,以為是王敬則率領(lǐng)軍隊打過來了,就急忙穿上戎裝,將要逃走。王敬則知道此事之后,高興地說:“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策,我想你們父子也只有逃走這么一條路了。”所謂“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策”,是當(dāng)時人們譏刺檀道濟(jì)見了北魏軍隊只會逃跑的話語。王敬則起兵,其來頭兇猛,聲勢甚大,但是僅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就以失敗而告終。

  臺軍討賊黨,晉陵民以附敬則應(yīng)死者甚眾。太守王瞻上言:“愚民易動,不足窮法!鄙显S之,所全活以萬數(shù)。瞻,弘之從孫也。

  朝廷軍隊討伐王敬則及其同伙,晉陵的百姓因投附王敬則而應(yīng)該被處死者特別多,太守王瞻上奏明帝說:“百姓愚蠢,易被煽動,所以沒有必要嚴(yán)加追究。”明帝準(zhǔn)許了這一建議,使數(shù)萬人得以活命。王瞻是王弘之的侄孫。

  上賞謝之功,遷尚書吏部郎。上表三讓,上不許。中書疑官未及讓,國子祭酒沈約曰:“近世小官不讓,遂成恒俗。謝吏部今授超階,讓別有意。夫讓出人情,豈關(guān)官之大小邪!妻常懷刃欲殺,不敢相見。

  明帝獎賞謝的功勞,升任他為尚書吏部郎。謝三次上表于齊明帝表示辭讓,但是明帝不準(zhǔn)許。中書懷疑謝的官位還夠不上照例辭讓,國子祭酒沈約卻說:“近世以來低級官員不辭讓,這已經(jīng)成為一種常例。但是,如今越級給謝吏部授官。他辭讓是為了避免別人說他告發(fā)岳父而得官。他的辭讓是出于人情世故方面的考慮,豈與官職大小有關(guān)?”謝的妻子經(jīng)常懷中藏著刀子,要?dú)⑺乐x,因此嚇得謝不敢與妻子相見。

  [13]秋,七月,魏彭城王勰表以一歲國秩、職俸、親恤裨軍國之用。魏主崐詔曰:“割身存國,理為遠(yuǎn)矣。職俸便停,親、國聽三分受一!比晌,又詔損皇后私府之半,六宮嬪御、五服男女供恤亦減半,在軍者三分省一,以給軍賞。

  [13]秋季,七月,北魏彭城王元勰上表孝文帝,提出獻(xiàn)出自己一年的藩國食祿、朝職俸祿以及朝廷所給的恤親財物,以助國家開支之用。孝文帝為此而特發(fā)詔令,說:“彭城王能舍棄自身利益而為國家安危著想,其行動之意義是十分重大的。那么,他的朝職俸祿就全部接受,但藩國食祿和恤親財物則只接受三分之一!比晌纾ǔ跞,孝文帝又發(fā)詔令,命令減少皇后私人費(fèi)用一半,六宮嬪妃、五服之內(nèi)的男女的供給也減少一半,如果在軍隊中則減少三分之一,節(jié)約下來的全部用作給軍隊的賞賜。

  [14]癸卯,以太子中庶子蕭衍為雍州刺史。

  [14]癸卯(二十四日),明帝任命太子中庶子蕭衍為雍州刺史。

  [15]己酉,上殂于正福殿。遺詔:“徐令可重申前命。沈文季可左仆射,江可右仆射,江祀可侍中,劉暄可衛(wèi)尉。軍政可委陳太尉;內(nèi)外眾事,無大小委徐孝嗣、遙光、坦之、江,其大事與沈文季、江祀、劉暄參懷。心膂之任可委劉悛、蕭惠休、崔慧景!

  [15]己酉(三十日),明帝死于正福殿。明帝在遺詔中說:“前次曾授以尚書令徐孝嗣開府儀同三司,辭而不受,可以再次授之。沈文季可以擔(dān)任左仆射,江可以擔(dān)任右仆射,江祀可以擔(dān)任侍中,劉暄可以擔(dān)任衛(wèi)尉。軍政大事可以委托于太尉陳顯達(dá),而朝廷內(nèi)外眾多事務(wù),無論大小一并委托于徐孝嗣、蕭遙光、蕭坦之、江,其中重大事情與沈文季、江祀、劉暄三人商量決定。關(guān)鍵要害職務(wù)可以委托于劉悛、蕭惠休、崔慧景三人!

  上性猜多慮,簡于出入,竟不郊天。又深信巫覡,每出先占利害。東出云西,南出云北。初有疾,甚秘之,聽覽不輟。久之,敕臺省文簿中求白魚以為藥,外始知之。太子即位。

  明帝性格猜疑多慮,深居而簡出,竟然沒有去南郊祭祀過上天。他又對筮占深信不疑,每次出外都要先占卜吉兇利害。如果去東邊,則告人說去西邊;如果去南邊,則告人說去北邊,不讓預(yù)先知道其行跡。剛有病之時,特別保密,害怕別人知道,所以照樣聽政、閱覽公文不止。很久以后,他在下達(dá)給臺省的文件中要白魚來做藥,外界這才知道他有病。太子蕭寶卷登皇帝位。

  [16]八月,辛亥,魏太子自洛陽朝于懸瓠。

  [16]八月,辛亥(初二),北魏太子從洛陽到懸瓠朝見孝文帝。

  [17]壬子,奉朝請鄧學(xué)以齊興郡降魏。

  [17]壬子(初三),南齊奉朝請鄧學(xué)投降北魏,獻(xiàn)出齊興郡。

  [18]魏主之入寇也,遣使發(fā)高車兵。高車憚遠(yuǎn)役,奉袁紇樹者為主,相帥北叛。魏主遣征北將軍宇文福討之,大敗而還,福坐黜官。更命平北將軍江陽王繼都督北討諸軍事以討之,自懷朔以東悉稟節(jié)度,仍攝鎮(zhèn)平城。繼,熙之曾孫也。

  [18]北魏孝文帝入侵南齊時,派遣使者去向高車調(diào)兵,但是高車人害怕遠(yuǎn)途勞役,因此奉袁紇樹者為頭領(lǐng),率眾叛變向北。孝文帝派遣征北將軍宇文福去討伐,但是大敗而回,宇文福因此而被黜官。孝文帝又命令平北將軍江陽王元繼為都督北討諸軍事,去討伐高車,自懷朔以東全部歸他掌管調(diào)遣,并攝鎮(zhèn)平城。元繼是拓跋熙的曾孫。

  [19]八月,葬明皇帝于興安陵,廟號高宗。東昏侯惡靈在太極殿,欲速葬,徐孝嗣固爭,得逾月。帝每當(dāng)哭,輒云喉痛。太中大夫羊闡入臨,無發(fā),號慟俯仰,幘遂脫地,帝輟哭大笑,謂左右曰:“禿啼來乎!”

  [19]八月,南齊安葬明帝于興安陵,廟號為高宗。東昏侯蕭寶卷不喜歡明帝的靈柩停放在太極殿里,想快速安葬了事,因徐孝嗣一再堅持,才得以停放超過一月。新登基的皇帝蕭寶卷每當(dāng)該哭靈的時候,他就說自己喉嚨痛。太中大夫羊闡進(jìn)殿哭靈,他沒有頭發(fā),號啕大哭,前仰后合,以致頭巾都掉到了地上,這時蕭寶卷停止哭泣而放聲大笑,對左右的人說:“禿來啼叫了!

  [20]九月,己亥,魏主聞宗殂,下詔稱“禮不伐喪”,引兵還。庚子,詔北伐高車。

  [20]九月己亥(二十一日),北魏孝文帝知道明帝死去,就下詔令說:“按禮,他國有喪,不加討伐!庇谑锹时。庚子(二十二日),孝文帝詔崐令北伐高車。

  [21]魏主得疾甚篤,旬日不見侍臣,左右唯彭城王勰等數(shù)人而已。勰內(nèi)侍醫(yī)藥,外總軍國之務(wù),遠(yuǎn)近肅然,人無異議。右軍將軍丹陽徐謇善醫(yī),時在洛陽,急召之。既至,勰涕泣執(zhí)手謂曰:“君能已至尊之疾,當(dāng)獲意外之賞;不然,有不測之誅;非但榮辱,乃系存亡!臂挠置転閴谌晁疄I,依周公故事,告天地及顯祖,乞以身代魏主。魏主疾有間,丙午,發(fā)懸瓠,舍于汝濱,集百官,坐徐謇于上席,稱揚(yáng)其功,除鴻臚卿,封金鄉(xiāng)縣伯,賜錢萬緡;諸王別餉賚,各不減千匹。冬,十一月,辛巳,魏主如鄴。

  [21]北魏孝文帝得病非常嚴(yán)重,十來天不接見左右侍臣,只有彭城王元勰等幾個人在身邊照料。元勰既侍奉孝文帝看病吃藥,同時又總管國家事務(wù),內(nèi)外用心,處理的非常周全,使得遠(yuǎn)近肅然,人無異議。右軍將軍丹陽人徐謇擅長醫(yī)術(shù),當(dāng)時他正在洛陽,元勰就急忙把他召來。徐謇到了之后,元勰拉著他的手邊哭邊說道:“您如果能醫(yī)治好圣上的病,就可以獲得意外的賞賜;如果醫(yī)治不好,就會有不測之死臨降于你。這不但關(guān)系著你的榮辱,而且關(guān)系到了你的生死存亡。”元勰又秘密地讓人在汝水之濱筑了一座祭壇,依照當(dāng)年周公所行那樣,親自去禱告天地及獻(xiàn)文帝在天之靈,乞請以自己的身體代替孝文帝,讓他快快痊愈。孝文帝的病稍有好轉(zhuǎn),丙午(二十八日),從懸瓠出發(fā),下榻于汝水之濱,并召集百官群臣,使徐謇坐在上席,贊揚(yáng)了他的功勞,任命他為鴻臚卿,并且封為金鄉(xiāng)縣伯,賞錢一萬串。另外,對諸王侯們的賞賜,每個也不少于一千匹帛。冬季,十一月,辛巳(初四),孝文帝到達(dá)鄴城。

  [22]戊子,立妃褚氏為皇后。

  [22]戊子(十一日),南齊東昏侯蕭寶卷立妃子褚氏為皇后。

  [23]魏江陽王繼上言:“高車頑昧,避役遁逃,若悉追戮,恐遂擾亂。請遣使,鎮(zhèn)別推檢,斬魁首一人,自余加以慰撫。若悔悟從役者,即令赴軍。”詔從之。于是叛者往往自歸。繼先遣人慰諭樹者。樹者亡入柔然,尋自悔,相帥出降。魏主善之,曰:“江陽可大任也!笔拢滓,魏主自鄴班師。

  [23]北魏江陽王元繼上書孝文帝說:“高車人冥頑不化,逃避差役,反叛遠(yuǎn)遁,但是如果把他們?nèi)孔肪繗⒙,恐怕要引起大的擾亂。所以,請朝廷為每一鎮(zhèn)派遣一個使者,令其對本鎮(zhèn)加以整頓,只斬罪魁禍?zhǔn)滓蝗,其余的加以撫慰,如果本人后悔而愿意服役,那么就立即令其趕赴南伐之軍。”孝文帝發(fā)下詔令,準(zhǔn)許了元繼的這一做法,于是反叛的高車人許多又自動回來了。元繼先派遣人去撫慰和勸諭樹者,樹者逃往柔然國,但是很快就后悔了,于是率眾出降。孝文帝說:“江陽王可以委以大任呀!笔录滓ǔ跗撸⑽牡蹚泥挸前鄮煼稻。

  [24]林邑王諸農(nóng)入朝,海中值風(fēng),溺死,以其子文款為林邑王。

  [24]南齊林邑王范諸農(nóng)入朝晉見,在海上遇到風(fēng)暴,溺水而死,南齊封其子范文款為林邑王。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紀(jì)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紀(jì)元959年)征淮南,計跨16個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記載詳細(xì)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第七卷 第八卷
第九卷 第十卷
第十一卷 第十二卷
第十三卷 第十四卷
第十五卷 第十六卷
第十七卷 第十八卷
第十九卷 第二十卷
第二十一卷 第二十二卷
第二十三卷 第二十四卷
第二十五卷 第二十六卷
第二十七卷 第二十八卷
第二十九卷 第三十卷
第三十一卷 第三十二卷
第三十三卷 第三十四卷
第三十五卷 第三十六卷
第三十七卷 第三十八卷
第三十九卷 第四十卷
第四十一卷 第四十二卷
第四十三卷 第四十四卷
第四十五卷 第四十六卷
第四十七卷 第四十八卷
第四十九卷 第五十卷
第五十一卷 第五十二卷
第五十三卷 第五十四卷
第五十五卷 第五十六卷
第五十七卷 第五十八卷
第五十九卷 第六十卷
第六十一卷 第六十二卷
第六十三卷 第六十四卷
第六十五卷 第六十六卷
第六十七卷 第六十八卷
第六十九卷 第七十卷
第七十一卷 卷七十二卷
第七十三卷 第七十四卷
第七十五卷 第七十六卷
第七十七卷 第七十八卷
第七十九卷 第八十卷
第八十一卷 第八十二卷
第八十三卷 第八十四卷
第八十五卷 第八十六卷
第八十七卷 第八十八卷
第八十九卷 第九十卷
第九十一卷 第九十二卷
第九十三卷 第九十四卷
第九十五卷 第九十六卷
第九十七卷 第九十八卷
第九十九卷 第一百卷
第一百零一卷 第一百零二卷
第一百零三卷 第一百零四卷
第一百零五卷 第一百零六卷
第一百零七卷 第一百零八卷
第一百零九卷 第一百一十卷
第一百一十一卷 第一百一十二卷
第一百一十三卷 第一百一十四卷
第一百一十五卷 第一百一十六卷
第一百一十七卷 第一百一十八卷
第一百一十九卷 第一百二十卷
第一百二十一卷 第一百二十二卷
第一百二十三卷 第一百二十四卷
第一百二十五卷 第一百二十六卷
第一百二十七卷 第一百二十八卷
第一百二十九卷 第一百三十卷
第一百三十一卷 第一百三十二卷
第一百三十三卷 第一百三十四卷
第一百三十五卷 第一百三十六卷
第一百三十七卷 第一百三十八卷
第一百三十九卷 第一百四十卷
第一百四十一卷 第一百四十二卷
第一百四十三卷 第一百四十四卷
第一百四十五卷 第一百四十六卷
第一百四十七卷 第一百四十八卷
第一百四十九卷 第一百五十卷
第一百五十一卷 第一百五十二卷
第一百五十三卷 第一百五十四卷
第一百五十五卷 第一百五十六卷
第一百五十七卷 第一百五十八卷
第一百五十九卷 第一百六十卷
第一百六十一卷 第一百六十二卷
第一百六十三卷 第一百六十四卷
第一百六十五卷 第一百六十六卷
第一百六十七卷 第一百六十八卷
第一百六十九卷 第一百七十卷
第一百七十一卷 第一百七十二卷
第一百七十三卷 第一百七十四卷
第一百七十五卷 第一百七十六卷
第一百七十七卷 第一百七十八卷
第一百七十九卷 第一百八十卷
第一百八十一卷 第一百八十二卷
第一百八十三卷 第一百八十四卷
第一百八十五卷 第一百八十六卷
第一百八十七卷 第一百八十八卷
第一百八十九卷 第一百九十卷
第一百九十一卷 第一百九十二卷
第一百九十三卷 第一百九十四卷
第一百九十五卷 第一百九十六卷
第一百九十七卷 第一百九十八卷
第一百九十九卷 第二百卷
第二百零一卷 第二百零二卷
第二百零三卷 第二百零四卷
第二百零五卷 第二百零六卷
第二百零七卷 第二百零八卷
第二百零九卷 第二百一十卷
第二百一十一卷 第二百一十二卷
第二百一十三卷 第二百一十四卷
第二百一十五卷 第二百一十六卷
第二百一十七卷 第二百一十八卷
第二百一十九卷 第二百二十卷
第二百二十一卷 第二百二十二卷
第二百二十三卷 第二百二十四卷
第二百二十五卷 第二百二十六卷
第二百二十七卷 第二百二十八卷
第二百二十九卷 第二百三十卷
第二百三十一卷 第二百三十二卷
第二百三十三卷 第二百三十四卷
第二百三十五卷 第二百三十六卷
第二百三十七卷 第二百三十八卷
第二百三十九卷 第二百四十卷
第二百四十一卷 第二百四十二卷
第二百四十三卷 第二百四十四卷
第二百四十五卷 第二百四十六卷
第二百四十七卷 第二百四十八卷
第二百四十九卷 第二百五十卷
第二百五十一卷 第二百五十二卷
第二百五十三卷 第二百五十四卷
第二百五十五卷 第二百五十六卷
第二百五十七卷 第二百五十八卷
第二百五十九卷 第二百六十卷
第二百六十一卷 第二百六十二卷
第二百六十三卷 第二百六十四卷
第二百六十五卷 第二百六十六卷
第二百六十七卷 第二百六十八卷
第二百六十九卷 第二百七十卷
第二百七十一卷 第二百七十二卷
第二百七十三卷 第二百七十四卷
第二百七十五卷 第二百七十六卷
第二百七十七卷 第二百七十八卷
第二百七十九卷 第二百八十卷
第二百八十一卷 第二百八十二卷
第二百八十三卷 第二百八十四卷
第二百八十五卷 第二百八十六卷
第二百八十七卷 第二百八十八卷
第二百八十九卷 第二百九十卷
第二百九十一卷 第二百九十二卷
第二百九十三卷 第二百九十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