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jī)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shí)! 資治通鑒

 

第二百卷

【唐紀(jì)十六】 起旃蒙單瘀十月,盡玄勣閹茂七月,凡六年有奇。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上之下永徽六年(乙卯,公元六五五年)

  冬,十月,己酉,下詔稱:“王皇后、蕭淑妃謀行鴆毒,廢為庶人,母及兄弟,并除名,流嶺南!痹S敬宗奏:“故特進(jìn)贈(zèng)司空王仁祐告身尚存,使逆亂馀孽猶得為廕,并請除削!睆闹。

  乙卯,百官上表請立中宮,乃下詔曰:“武氏門著勛庸,地華纓黻,往以才行選入后庭,譽(yù)重椒闈,德光蘭掖。朕昔在儲(chǔ)貳,特荷先慈,常得待從,弗離朝夕,宮壸之內(nèi),恒自飭躬,嬪嬙之間,未嘗迕目,圣情鑒悉,每垂賞嘆,遂以武氏賜朕,事同政君,可立為皇后!

  丁巳,赦天下。是日,皇后上表稱:“陛下前以妾為宸妃,韓瑗、來濟(jì)面折庭爭,此既事之極難,豈非深情為國!乞加褒賞!鄙弦员硎捐サ龋サ葟洃n懼,屢請去位,上不許。

  十一月,丁卯朔,臨軒命司空李勣赍璽綬冊皇后武氏。是日,百官朝皇后于肅義門。

  故后王氏、故淑妃蕭氏,并囚于別院,上嘗念之,間行至其所,見其室封閉極密,惟竅壁以通食器,惻然傷之,呼曰:“皇后、淑妃安在?”王氏泣對曰:“妾等得罪為宮婢,何得更有尊稱!”又曰:“至尊若念疇昔,使妾等再見日月,乞名此院為回心院。”上曰:“朕即有處置!蔽浜舐勚,大怒,遣人杖王氏及蕭氏各一百,斷去手足,捉酒甕中,曰:“令二嫗骨醉!”數(shù)日而死,又?jǐn)刂。王氏初聞宣敕,再拜曰:“愿大家萬歲!昭儀承恩,死自吾分!笔珏R曰:“阿武妖猾,乃至于此!愿他生我為貓,阿武為鼠,生生扼其喉。”由是宮中不畜貓。尋又改王氏姓為蟒氏,蕭氏為梟氏。武后數(shù)見王、蕭為祟,被發(fā)瀝血如死時(shí)狀。后徙居蓬萊宮,復(fù)見之,故多在洛陽,終身不歸長安。

  己巳,許敬宗奏曰:“永徽爰始,國本未生,權(quán)引彗星,越升明兩。近者元妃載誕,正胤降神,重光日融,爝暉宜息。安可反植枝干,久易位于天庭;倒襲裳衣,使違方于震位!又,父子之際,人所難言,事或犯鱗,必嬰嚴(yán)憲,煎膏染鼎,臣亦甘心。”上召見,問之,對曰:“皇太子,國之本也,本猶未正,萬國無所系心。且在東宮者,所出本微,今知國家已有正嫡,必不自安。竊位而懷自疑,恐非宗廟之福,愿陛下熟計(jì)之!鄙显唬骸爸乙炎宰。”對曰:“能為太伯,愿速從之。”

  西突厥頡苾達(dá)度設(shè)數(shù)遣使請兵討沙缽羅可汗。甲戌,遣豐州都督元禮臣冊拜頡苾達(dá)度設(shè)為可汗。禮臣至碎葉城,沙缽羅發(fā)兵拒之,不得前。頡苾達(dá)度設(shè)部落多為沙缽羅所并,馀眾寡弱,不為諸姓所附,禮臣竟不冊拜而歸。

  中書侍郎李義府參知政事。義府容貌溫恭,與人語,必嬉怡微笑,而狡險(xiǎn)忌克,故時(shí)人謂義府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謂之李貓。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上之下顯慶元年(丙辰,公元六五六年)

  春,正月,辛未,以皇太子忠為梁王、梁州刺史,立皇后子代王弘為皇太子,生四年矣。忠既廢,官屬皆懼罪亡匿,無敢見者;右庶子李安仁獨(dú)候忠,泣涕拜辭而去。安仁,綱之孫也。

  壬申,赦天下,改元。

  二月,辛亥,贈(zèng)武士彟司徒,賜爵周國公。

  三月,以度支侍郎杜正倫為黃門侍郎、同三品。

  夏,四月,壬子,矩州人謝無靈舉兵反,黔州都督李子和討平之。

  己未,上謂侍臣曰:“朕思養(yǎng)人之道,未得其要,公等為朕陳之!眮頋(jì)對曰:“昔齊桓公出游,見老而饑寒者,命賜之食,老人曰:‘愿賜一國之饑者。’賜之衣,曰:‘愿賜一國之寒者!唬骸讶酥畯[府安足以周一國之饑寒!’老人曰‘君不奪農(nóng)時(shí),則國人皆有馀食矣;不奪蠶要,則國人皆有馀衣矣!’故人君之養(yǎng)人,在省其征役而已。今山東役丁,歲別數(shù)萬,役之則人大勞,取庸則人大費(fèi)。臣愿陛下量公家所須外,馀悉免之!鄙蠌闹。

  六月,辛亥,禮宮奏停太祖、世祖配祀,以高祖配昊天于圜丘,太宗配五帝于明堂;從之。

  秋,七月,乙丑,西洱蠻酋長楊棟附、顯和蠻酋長王羅祁、郎、昆、梨、盤四州酋長王伽沖等帥眾內(nèi)附。

  癸未,以中書令崔敦禮為太子少師、同中書門下三品。

  八月,丙申,固安昭公崔敦禮薨。

  辛丑,蔥山道行軍總管程知節(jié)擊西突厥,與歌邏、處月二部戰(zhàn)于榆慕谷,大破之,斬首千馀級(jí)。副總管周智度攻突騎施、處木昆等部于咽城,拔之,斬首三萬級(jí)。

  乙巳,龜茲王布失畢入朝。

  李義府恃寵用事。洛州婦人淳于氏,美色,系大理獄,義府屬大理寺丞畢正義枉法出之,將納為妾,大理卿段寶玄疑而奏之。上命給事中劉仁軌等鞫之,義府恐事泄,逼正義自縊于獄中。上知之,原義府罪不問。

  侍御史漣水王義方欲奏彈之,先白其母曰:“義方為御史,視奸臣不糾則不忠,糾之則身危而憂及于親為不孝,二者不能自決,奈何?”母曰:“昔王陵之母,殺身以成子之名。汝能盡忠以事君,吾死不恨!”義方乃奏稱:“義府于輦轂之下,擅殺六品寺丞;就云正義自殺,亦由畏義府威,殺身以滅口。如此,則生殺之威,不由上出,漸不可長,請更加勘當(dāng)!”于是對仗,叱義府令下;義府顧望不退。義方三叱,上既無言,義府始趨出,義方乃讀彈文。上釋義府不問,而謂義方毀辱大臣,言辭不遜,貶萊州司戶。

  九月,括州暴風(fēng),海溢,溺四千馀家。

  冬,十一月,丙寅,生羌酋長浪我利波等帥眾內(nèi)附,以其地置柘、栱二州。

  十二月,程知節(jié)引軍至鷹娑川,遇西突厥二萬騎,別部鼠尼施等二萬馀騎繼至,前軍總管蘇定方帥五百騎馳往擊之,西突厥大敗,追奔二十里,殺獲千五百馀人,獲馬及器械,綿亙山野,不可勝計(jì)。副大總管王文度害其功,言于知節(jié)曰:“今茲雖云破賊,官軍亦有死傷,乘危輕脫,乃成敗之法耳,何急而為此!自今當(dāng)結(jié)方陳,置輜重在內(nèi),遇賊則戰(zhàn),此萬全策也!庇殖C稱別得旨,以知節(jié)恃勇輕敵,委文度為之節(jié)制,遂收軍不許深入。士卒終日跨馬被甲結(jié)陳,不勝疲頓,馬多瘦死。定方言于知節(jié)曰:“出師欲以討賊,今乃自守,坐自困敝,若遇賊必?cái);懦怯如此,何以立功!且主上以公為大將,豈可更遣軍副專其號(hào)令,事必不然。請囚文度,飛表以聞!敝(jié)不從。至恒篤城,有群胡歸附,文度曰“此屬伺我旋師,還復(fù)為賊,不如盡殺之,取其資財(cái)!倍ǚ皆唬骸叭绱四俗詾橘\耳,何名伐叛!”文度竟殺之,分其財(cái),獨(dú)定方不受。師旋,文度坐矯詔當(dāng)死,特除名;知節(jié)亦坐逗遛追賊不及,減死免官。

  是歲,以太常卿駙馬都尉高履行為益州長史。

  韓瑗上疏,為褚遂良訟冤曰:“遂良體國忘家,捐身徇物,風(fēng)霜其操,鐵石其心,社稷之舊臣,陛下之賢佐。無聞罪狀,斥去朝廷,內(nèi)外黎,咸嗟舉措。臣聞晉武弘裕,不貽劉毅之誅;漢祖深仁,無恚周昌之直。而遂良被遷,已經(jīng)寒暑,違忤陛下,其罰塞焉。伏愿緬鑒無辜,稍寬非罪,俯矜微款,以順人情!鄙现^瑗曰:“遂良之情,朕亦知之。然其悖戾好犯上,故以此責(zé)之,卿何言之深也!”對曰:“遂良社稷忠臣,為讒諛?biāo)鶜。昔微子去而殷國以亡,張華存而綱紀(jì)不亂。陛下無故棄逐舊臣,恐非國家之福!”上不納。瑗以言不用,乞歸田里,上不許。

  劉洎之子訟其父冤,稱貞觀之末,為褚遂良所譖而死,李義府復(fù)助之。上以問近臣,眾希義府之旨,皆言其枉。給事中長安樂彥瑋獨(dú)曰:“劉洎大臣,人主暫有不豫,豈得遽自比伊、霍!今雪洎之罪,謂先帝用刑不當(dāng)乎!”上然其言,遂寢其事。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上之下顯慶二年(丁巳,公元六五七年)

  春,正月,癸巳,分哥邏祿部置陰山、大漠二都督府。

  閏月,壬寅,上行幸洛陽。

  庚戌,以右屯衛(wèi)將軍蘇定方為伊麗道行軍總管,帥燕然都護(hù)渭南任雅相、副都護(hù)蕭嗣業(yè)發(fā)回紇等兵,自北道討西突厥沙缽羅可汗。嗣業(yè),鉅之子也。

  初,右衛(wèi)大將軍阿史那彌射及族兄左屯衛(wèi)大將軍步真,皆西突厥酋長,太宗之世,帥眾來降;至是,詔以彌射、步真為流沙安撫大使,自南道招集舊眾。

  二月,辛酉,車駕至洛陽宮。

  庚午,立皇子顯為周王。壬申,徙雍王素節(jié)為郇王。

  三月,甲辰,以潭州都督褚遂良為桂州都督。

  癸丑,以李義府兼中書令。

  夏,五月,丙申,上幸明德宮避暑。上自即位,每日視事;庚子,宰相奏天下無虞,請隔日視事;許之。

  秋,七月,丁亥朔,上還洛陽宮。

  王玄策之破天竺也,得方士那羅邇娑婆寐以歸,自言有長生之術(shù)。太宗頗信之,深加禮敬,使合長生藥。發(fā)使四方求奇藥異石,又發(fā)使詣婆羅門諸國采藥。其言率皆迂誕無實(shí),茍欲以延歲月,藥竟不就,乃放還。上即位,復(fù)詣長安,又遣歸。玄策時(shí)為道王友,辛亥,奏言:“此婆羅門實(shí)能合長年藥,自詭必成,今遣歸,可惜失之!毙咄耍现^侍臣曰:“自古安有神仙!秦始皇、漢武帝求之,疲弊生民,卒無所成。果有不死之人,今皆安在!”李對曰:“誠如圣言。此婆羅門今茲再來,容發(fā)衰白,已改于前,何能長生!陛下遣之,內(nèi)外皆喜!辨镀琶戮顾烙陂L安。

  許敬宗、李義府;屎笾,誣奏侍中韓瑗、中書令來濟(jì)與褚遂良潛謀不軌,以桂州用武之地,授遂良桂州都督,欲以為外援。八月,丁卯,瑗坐貶振州刺史,濟(jì)貶臺(tái)州刺史,終身不聽朝覲。又貶褚遂良為愛州刺史,榮州刺史柳奭為象州刺史。

  遂良至愛州,上表自陳:“往者濮王、承乾交爭之際,臣不顧死亡,歸心陛下。時(shí)岑文本、劉洎奏稱‘承乾惡狀已彰,身在別所,其于東宮,不可少時(shí)虛曠,請且遣濮王往居?xùn)|宮!加挚寡怨虪,皆陛下所見。卒與無忌等四人共定大策。及先朝大漸,獨(dú)臣與無忌同受遺詔。陛下在草土之辰,不勝哀慟,臣以社稷寬譬,陛下手抱臣頸。臣與無忌區(qū)處眾事,咸無廢闕,數(shù)日之間,內(nèi)外寧謐。力小任重,動(dòng)罹愆過,螻蟻馀齒,乞陛下哀憐!北碜,不省。

  己巳,禮官奏:“四郊迎氣,存太微五帝之祀;南郊明堂,廢緯書六天之義。其方丘祭地之外,別有神州,亦請合為一祀!睆闹

  辛未,以禮部尚書許敬宗為侍中,兼度支尚書杜正倫為兼中書令。

  冬,十月,戊戌,上行幸許州。乙巳,畋于滍水之南。壬子,至祀水曲。十二月,乙卯朔,車駕還洛陽宮。

  蘇定方擊西突厥沙缽羅可汗,至金山北,先擊處木昆部,大破之,其俟斤懶獨(dú)祿等帥萬馀帳來降,定方撫之,發(fā)其千騎與俱。

  右領(lǐng)軍郎將薛仁貴上言:“泥孰部素不伏賀魯,為賀魯所破,虜其妻子。今唐兵有破賀魯諸部得泥孰妻子者,宜歸之,仍加賜賚,使彼明知賀魯為賊而大唐為之父母,則人致其死,不遺力矣!鄙蠌闹。泥孰喜,請從軍共擊賀魯。

  定方至曳咥河西,沙缽羅帥十姓兵且十萬來拒戰(zhàn)。定方將唐兵及回紇萬馀人擊之。沙缽羅輕定方兵少,直進(jìn)圍之。定方令步兵據(jù)南原,攢槊外向,自將騎兵陳于北原。沙缽羅先攻步軍,三沖不動(dòng),定方引騎兵擊之,沙缽羅大敗,追奔三十里,斬獲數(shù)萬人;明日,勒兵復(fù)進(jìn)。于是胡祿屋等五弩失畢悉眾來降,沙缽羅獨(dú)與處木昆屈律啜數(shù)百騎西走。時(shí)阿史那步真出南道,五咄陸部落聞沙缽羅敗,皆詣步真降。定方乃命蕭嗣業(yè)、回紇婆閏將胡兵趨邪羅斯川,追沙缽羅,定方與任雅相將新附之眾繼之。會(huì)大雪,平地二尺,軍中咸請俟晴而行,定方曰:“虜恃雪深,謂我不能進(jìn),必休息士馬。亟追之可及,若緩之,彼遁逃浸遠(yuǎn),不可復(fù)追,省日兼功,在此時(shí)矣!”乃蹋雪晝夜兼行,所過收其部眾,至雙河,與彌射、步真兵合,去沙缽羅所居二百里,布陳長驅(qū),徑至其牙帳。沙缽羅與其徒將獵,定方掩其不備,縱兵擊之,斬獲數(shù)萬人,得其鼓纛,沙缽羅與其子咥運(yùn)、婿閻啜等脫走,趣石國。定方于是息兵,諸部各歸所居,通道路,置郵驛,掩骸骨,問疾苦,畫疆場,復(fù)生業(yè),凡為沙缽羅所掠者,悉括還之,十姓安堵如故。乃命蕭嗣業(yè)將兵追沙缽羅,定方引軍還。

  沙缽羅至石國西北蘇咄城,人馬饑乏,遣人赍珍寶入城市馬。城主伊沮達(dá)官詐以酒食出迎,誘之入,閉門執(zhí)之,送于石國。蕭嗣業(yè)至石國,石國人以沙缽羅授之。

  乙丑,分西突厥地置濛池、昆陵二都護(hù)府,以阿史那彌射為左衛(wèi)大將軍、昆陵都護(hù)、興昔亡可汗,押五咄陸部落;阿史那步真為右衛(wèi)大將軍、濛池都護(hù)、繼往絕可汗,押五弩失畢部落。遣光祿卿盧承慶持節(jié)冊命,仍命彌射、步真與承慶據(jù)諸姓降者,準(zhǔn)其部落大小,位望高下,授刺史以下官。

  丁卯,以洛陽宮為東都,洛州官吏員品并如雍州。

  是歲,詔:“自今僧尼不得受父母及尊者禮拜,所司明有法制禁斷!

  以吏部侍郎劉祥道為黃門侍郎,仍知吏部選事。祥道以為:“今選司取士傷濫,每年入流之?dāng)?shù),過一千四百,雜色入流,曾不銓簡。即日內(nèi)外文武官一品至九品,凡萬三千四百六十五員,約準(zhǔn)三十年,則萬三千馀人略盡矣。若年別入流者五百人,足充所須之?dāng)?shù)。望有厘革!奔榷耪齻愐嘌匀肓魅颂。上命正倫與祥道詳議,而大臣憚?dòng)诟淖鳎滤鞂。祥道,杜甫之子也?p>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上之下顯慶三年(戊午,公元六五八年)

  春,正月,戊子,長孫無忌等上所修新禮;詔中外行之。先是,議者謂貞觀禮節(jié)文未備,故命無忌等修之。時(shí)許敬宗、李義府用事,所損益多希旨,學(xué)者非之。太常博士蕭楚材等以為豫備兇事,非臣子所宜言;敬宗、義府深然之,遂焚《國恤》一篇,由是兇禮遂闕。

  初,龜茲王布失畢妻阿史那氏與其相那利私通,布失畢不能禁,由是君臣猜阻,各有黨與,互來告難。上兩召之,既至,囚那利,遣左領(lǐng)軍郎將雷文成送布失畢歸國。至龜茲東境泥師城,龜茲大將羯獵顛發(fā)眾拒之,仍遣使降于西突厥沙缽羅可汗。布失畢據(jù)城自守,不敢進(jìn)。詔左屯衛(wèi)大將軍楊胄發(fā)兵討之。會(huì)布失畢病卒,胄與羯獵顛戰(zhàn),大破之,擒羯獵顛及其黨,盡誅之,乃以其地為龜茲都督府。戊申,立布失畢之子素稽為龜茲王兼都督。

  二月,丁巳,上發(fā)東都;甲戌,至京師。

  夏,五月,癸未,徙安西都護(hù)府于龜茲,以舊安西夏為西州都督府,鎮(zhèn)高昌故地。

  六月,營州都督兼東夷都護(hù)程名振、右領(lǐng)軍中郎將薛仁貴將兵攻高麗之赤烽鎮(zhèn),拔之,斬首四百馀級(jí),捕虜百馀人。高麗遣其大將豆方婁帥眾三萬拒之,名振以契丹逆擊,大破之,斬首二千五百級(jí)。

  秋,八月,甲寅,播羅哀獠酋長多胡桑等帥眾內(nèi)附。

  冬,十月,庚申,吐蕃贊普來請婚。

  中書令李義府有寵于上,諸子孩抱者并列清貴。而義府貪冒無厭,母、妻及諸子、女婿,賣官鬻獄,其門如市,多樹朋黨,傾動(dòng)朝野。中書令杜正倫每以先進(jìn)自處,義府恃恩,不為之下,由是有隙,與義府訟于上前。上以大臣不和,兩責(zé)之。十一月,乙酉,貶正倫橫州刺史,義府普州刺史。正倫尋卒于橫州。

  阿史那賀魯既被擒,謂蕭嗣業(yè)曰:“我本亡虜,為先帝所存,先帝遇我厚而我負(fù)之,今日之?dāng)。焖。吾聞中國刑人必于市,愿刑我于昭陵之前以謝先帝。”上聞而憐之。賀魯至京師,甲午,獻(xiàn)于昭陵。敕免其死,分其種落為六都督府,其所役屬諸國皆置州府,西盡波斯,并隸安西都護(hù)府。賀魯尋死,葬于頡利墓側(cè)。

  戊戌,以許敬宗為中書令,大理卿辛茂將為兼侍中。

  開府儀同三司鄂忠武公尉遲敬德薨。敬德晚年閑居,學(xué)延年術(shù),修飾池臺(tái),奏清商樂以自奉養(yǎng),不交通賓客,凡十六年。年七十四,以病終,朝廷恩禮甚厚。

  是歲,愛州刺史褚遂良卒。

  雍州司士許祎與來濟(jì)善,侍御史張倫與李義府有怨,吏部尚書唐臨奏以祎為江南道巡察使,倫為劍南道巡察使。是時(shí)義府雖在外,皇后常保護(hù)之。以臨為挾私選授。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上之下顯慶四年(己未,公元六五九年)

  春,二月,乙丑,免臨官。

  三月,壬午,西突厥興昔亡可汗與真珠葉護(hù)戰(zhàn)于雙河,斬真珠葉護(hù)。

  夏,四月,丙辰,以于志寧為太子太師、同中書門下三品;乙丑,以黃門侍郎許圉師參知政事。

  武后以太尉趙公長孫無忌受重賜而不助己,深怨之。及議廢王后,燕公于志寧中立不言,武后亦不悅。許敬宗屢以利害說無忌,無忌每面折之,敬宗亦怨。武后既立,無忌內(nèi)不自安,后令敬宗伺其隙而陷之。

  會(huì)洛陽人李奉節(jié)告太子洗馬韋季方、監(jiān)察御史李巢朋黨事,敕敬宗與辛茂將鞫之。敬宗按之急,季方自刺,不死,敬宗因誣奏季方欲與無忌構(gòu)陷忠臣近戚,使權(quán)歸無忌,伺隙謀反,今事覺,故自殺。上驚曰:“豈有此邪!舅為小人所間,小生疑阻則有之,何至于反!”敬宗曰:“臣始末推究,反狀已露,陛下猶以為疑,恐非社稷之福。”上泣曰“我家不幸,親戚間屢有異志,往年高陽公主與房遺愛謀反,今元舅復(fù)然,使朕慚見天下之人。茲事若實(shí),如之何?”對曰:“遺愛乳臭兒,與一女子謀反,勢何所成!無忌與先帝謀取天下,天下服其智;為宰相三十年,天下畏其威;若一旦竊發(fā),陛下遣誰當(dāng)之?今賴宗廟之靈,皇天疾惡,因按小事,乃得大奸,實(shí)天下之慶也。臣竊恐無忌知季方自刺,窘急發(fā)謀,攘袂一呼,同惡云集,必為宗廟之憂。臣昔見宇文化及父述為煬帝所親任,結(jié)以昏煙,委以朝政;述卒,化及復(fù)典禁兵,一夕于江都作亂,先殺不附己者,臣家亦豫其禍,于是大臣蘇威、裴矩之徒,皆舞蹈馬首,唯恐不及,黎明遂傾隋室。前事不遠(yuǎn),愿陛下速?zèng)Q之!”上命敬宗更加審察。明日,敬宗復(fù)奏曰:“去夜季方已承與無忌同反,臣又問季方:‘無忌與國至親,累朝寵任,何恨而反?’季方答云:‘韓瑗嘗語無忌云:“柳奭、褚遂良勸公立梁王為太子,今梁王既廢,上亦疑公,故出高履行于外!弊源藷o忌憂恐,漸為自安之計(jì)。后見長孫祥又出,韓瑗得罪,日夜與季方等謀反。’臣參驗(yàn)辭狀,咸相符合,請收捕準(zhǔn)法!鄙嫌制唬骸熬巳艄麪,朕決不忍殺之;若果殺之,天下將謂朕何!后世將謂朕何!”敬宗對曰:“薄昭,漢文帝之舅也,文帝從代來,昭亦有功,所坐止于殺人,文帝遣百官素服哭而殺之,至今天下以文帝為明主。今無忌忘兩朝之大恩,謀移社稷,其罪與薄昭不可同年而語也。幸而奸狀自發(fā),逆徒引服,陛下何疑,猶不早決!古人有言:‘當(dāng)斷不斷,反受其亂!参V畽C(jī),間不容發(fā)。無忌今之奸雄,王莽、司馬懿之流也;陛下少更遷延,臣恐變生肘腋,悔無及矣!”上以為然,竟不引問無忌。戊辰,下詔削無忌太尉及封邑,以為揚(yáng)州都督,于黔州安置,準(zhǔn)一品供給。祥,無忌之從父兄子也,前此自工部尚書出為荊州長史,故敬宗以此誣之。

  敬宗又奏:“無忌謀逆,由褚遂良、柳奭、韓瑗構(gòu)扇而成;奭仍潛通宮掖,謀行鴆毒,于志寧亦黨附無忌!庇谑窃t追削遂良官爵,除奭、瑗名,免志寧官。遣使發(fā)道次兵援送無忌詣黔州。無忌子秘書監(jiān)駙馬都尉沖等皆除名,流嶺表。遂良子彥甫、彥沖流愛州,于道殺之。益州長史高履行累貶洪州都督。

  五月,丙申,兵部尚書任雅相、度支尚書盧承慶并參知政事。承慶,思道之孫也。

  涼州刺史趙持滿,多力善射,喜任俠,其從母為韓瑗妻,其舅駙馬都尉長孫銓,無忌之族弟也,銓坐無忌,流巂州。許敬宗恐持滿作難,誣云無忌同反,驛召至京師,下獄,訊掠備至,終無異辭,曰:“身可殺也,辭不可更!”吏無如之何,乃代為獄辭結(jié)奏。戊戌,誅之,尸于城西,親戚莫敢視。友人王方翼嘆曰:“欒布哭彭越,義也;文王葬枯骨,仁也。下不失義,上不失仁,不亦可乎!”乃收而葬之。上聞之,不罪也。方翼,廢后之從祖兄也。長孫銓至流所,縣令希旨杖殺之。

  六月,丁卯,詔改《氏族志》為《姓氏錄》。

  初,太宗命高士廉等修《氏族志》,升降去取,時(shí)稱允當(dāng)。至是,許敬宗等以其書不敘武氏本望,奏請改之,乃命禮部郎中禮志約等比類升降,以后族為第一等,其馀悉以仕唐官品高下為準(zhǔn),凡九等。于是士卒以軍功致位五品,豫士流,時(shí)人謂之“勛格”。

  許敬宗議封禪儀,己巳,奏:“請以高祖、太宗俱配昊天上帝,太穆、文德二皇后俱配皇地祇!睆闹

  秋,七月,命御史往高州追長孫恩,象州追柳奭,振州追韓瑗,并枷鎖詣京師,仍命州縣簿錄其家。恩,無忌之族弟也。

  壬寅,命李勣、許敬宗、辛茂將與任雅相、盧承慶更共覆按無忌事。許敬宗又遣中書舍人袁公瑜等詣黔州,再鞫無忌反狀,至則逼無忌令自縊。詔柳奭、韓瑗所至斬決。使者殺柳奭于象州。韓瑗已死,發(fā)驗(yàn)而還。籍沒三家,近親皆流嶺南為奴婢。常州刺史長孫祥坐與無忌通書,處絞。長孫恩流檀州。

  八月,壬子,以普州刺史李義府兼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義府既貴,自言本出趙郡,與諸李敘昭穆;無賴之徒藉其權(quán)勢,拜伏為兄叔者甚眾。給事中李崇德初與同譜,及義府出為普州,即除之。義府聞而銜之,及復(fù)為相,使人誣構(gòu)其罪,下獄,自殺。

  乙卯,長孫氏、柳氏緣無忌、奭貶降者十三人。高履行貶永州刺史。于志寧貶榮州刺史,于氏貶者九人。自是政歸中宮矣。

  九月,詔以石、米、史、大安、小安、曹、拔汗那、北拔汗那、悒怛、疏勒、硃駒半等國置州縣府百二十七。

  冬,十月,丙午,太子加元服,赦天下。初,太宗疾山東士人自矜門地,昏姻多責(zé)資財(cái),命修《氏族志》例降一等;王妃、主婿皆取勛臣家,不議山東之族。而魏征、房玄齡、李勣家皆盛與為昏,常左右之,由是舊望不減,或一姓之中,更分某房某眷,高下懸隔。李義府為其子求昏不獲,恨之,故以先帝之旨,勸上矯其弊。壬戌,詔后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滎陽鄭溫、范陽盧子遷、盧渾、盧輔、清河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等子孫,不得自為昏姻。仍定天下嫁女受財(cái)之?dāng)?shù),毋得受陪門財(cái)。然族望為時(shí)俗所尚,終不能禁,或載女竊送夫家,或女老不嫁,終不與異姓為昏。其衰宗落譜,昭穆所不齒者,往往反自稱禁婚家,益增厚價(jià)。

  閏月,戊寅,上發(fā)京師,令太子監(jiān)國。太子思慕不已,上聞之,遽召赴行在。戊戌,車駕至東都。

  十一月,丙午,以許圉師為散騎常侍、檢校侍中。

  戊午,侍中兼左庶子辛茂將薨。

  思結(jié)俟斤都曼帥疏勒、硃俱波、謁般陀三國反,擊破于闐。癸亥,以左驍衛(wèi)大將軍蘇定方為安撫大使以討之。

  以盧承慶同中書門下三品。

  右領(lǐng)軍中郎將薛仁貴等與高麗將溫沙門戰(zhàn)于橫山,破之。

  蘇定方軍至業(yè)葉水,思結(jié)保馬頭川。定方選精兵萬人、騎三千匹馳往襲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里,詰旦,至城下,都曼大驚。戰(zhàn)于城外,都曼敗,退保其城。及暮,諸軍繼至,遂圍之,都曼懼而出降。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上之下顯慶五年(庚申,公元六六零年)

  春,正月,定方獻(xiàn)俘于乾陽殿。法司請誅都曼,定方請?jiān)唬骸俺荚S以不死,故都曼出降,愿丐其馀生。”上曰:“朕屈法以全卿之信!蹦嗣庵

  甲子,上發(fā)東都;二月,辛巳,至并州。三月,丙午,皇后宴親戚故舊鄰里于朝堂,婦人于內(nèi)殿,班賜有差。詔:“并州婦人年八十以上,綿版授郡君!

  百濟(jì)恃高麗之援,數(shù)侵新羅;新羅王春秋上表求救。辛亥,以左武衛(wèi)大將軍蘇定方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帥左驍衛(wèi)將軍劉伯英等水陸十萬以伐百濟(jì)。以春秋為嵎夷道行軍總管,將新羅之眾,與之合勢。

  夏,四月,戊寅,上發(fā)并州;癸巳,至東都。五月,作合璧宮。壬戌,上幸合璧宮。

  戊辰,以定襄都督阿史德樞賓、左武候?qū)④娧油犹菡妗⒕友又荻级嚼詈现椴槔溽┑佬熊娍偣,各將所部兵以討叛奚,仍命尚書右丞崔馀慶充使總護(hù)三部兵,奚尋遣使降。更以樞賓等為沙磚道行軍總管,以討契丹,擒契丹松漠都督阿卜固送東都。

  六月,庚午朔,日有食之。

  早午,車駕還洛陽宮。

  房州刺史梁王忠,年浸長,頗不自安,或私衣婦人服以備刺客;又?jǐn)?shù)自占吉兇。或告其事,秋,七月,乙巳,廢忠為庶人,徙黔州,囚于承乾故宅。

  丁卯,度支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盧承慶坐科調(diào)失所免官。

  八月,吐蕃祿東贊遣其子起政將兵擊吐谷渾,以吐谷渾內(nèi)附故也。

  蘇定方引軍自成山濟(jì)海,百濟(jì)據(jù)熊津江口以拒之。定方進(jìn)擊破之,百濟(jì)死者數(shù)千人,馀皆潰走。定方水陸齊進(jìn),直趣其都城。未至二十馀里,百濟(jì)傾國來戰(zhàn),大破之,殺萬馀人,追奔,入其郭。百濟(jì)王義慈及太子隆逃于北境,定方進(jìn)圍其城;義慈次子泰自立為王,帥眾固守。隆子文思曰:“王與太子皆在,而叔遽擁兵自王,借使能卻唐兵,我父子必不全矣!彼鞄熥笥矣獬莵斫,百姓皆從之,泰不能止。定方命軍士登城立幟,泰窘迫,開門請命。于是義慈、隆及諸城主皆降。百濟(jì)故有五部,分統(tǒng)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萬戶,詔以其地置熊津等五都督府,以其酋長為都督、刺史。

  壬午,左武衛(wèi)大將軍鄭仁泰將兵討思結(jié)、拔也固、仆骨、同羅四部,三戰(zhàn)皆捷,追奔百馀里,斬其酋長而還。

  冬,十月,上初苦鳳眩頭重,目不能視,百司奏事,上或使皇后決之。后性明敏,涉獵文史,處事皆稱旨。由是始委以政事,權(quán)與人主侔矣。

  十一月,戊戌朔,上御則天門樓,受百濟(jì)俘,自其王義慈以下皆釋之。蘇定方前后滅三國,皆生擒其主。赦天下。

  甲寅,上幸許州。十二月,辛未,畋于長社。己卯,還東都。

  壬午,以左驍衛(wèi)大將軍契苾何力為浿江道行軍大總管,左武衛(wèi)大將軍蘇定方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左驍衛(wèi)將軍劉伯英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蒲州刺史程名振為鏤方道總管,將兵分道擊高麗。青州刺史劉仁軌坐督海運(yùn)覆船,以白衣從軍自效。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上之下龍朔元年(辛酉,公元六六一年)

  春,正月,乙卯,募河南北、淮南六十七州兵,得四萬四千馀人,詣平壤、鏤方行營。戊午,以鴻臚卿蕭嗣業(yè)為夫馀道行軍總管,帥回紇等諸部兵詣平壤。

  二月,乙未晦,改元。

  三月,丙申朔,上與群臣及外夷宴于洛城門,觀屯營新教之舞,謂之《一戎大定樂》。時(shí)上欲親征高麗,以象用武之勢也。

  初,蘇定方即平百濟(jì),留郎將劉仁愿鎮(zhèn)守百濟(jì)府城,又以左衛(wèi)中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撫其馀眾。文度濟(jì)海而卒,百濟(jì)僧道琛、故將福信聚眾據(jù)周留城,迎故王子豐于倭國而立之,引兵圍仁愿于府城。詔起劉仁軌檢校帶方州刺史,將王文度之眾,便道發(fā)新羅兵以救仁愿。仁軌喜曰:“天將富貴此翁矣!”于州司請《唐歷》及廟諱以行,曰:“吾欲掃平東夷,頒大唐正朔于海表!”仁軌御軍嚴(yán)整,轉(zhuǎn)斗而前,所向皆下。百濟(jì)立兩柵于熊津江口,仁軌與新羅兵合擊,破之,殺溺死者萬馀人。道琛等乃釋府城之圍,退保任存城;新羅糧盡,引還。道琛自稱領(lǐng)軍將軍,福信自稱霜岑將軍,招集徒眾,其勢益張。仁軌眾少,與仁愿合軍,休息士卒。上表詔新羅出兵,新羅王春秋奉詔,遣其將金欽將兵救仁軌等,至古泗,福信邀擊,敗之。欽自葛嶺道遁還新羅,不敢復(fù)出。福信尋殺道琛,?倗。

  夏,四月,丁卯,上幸合璧宮。

  庚辰,以任雅相為浿江道行軍總管,契苾何力為遼東道行軍總管,蘇定方為平壤道行軍總管,與蕭嗣業(yè)及諸胡兵凡三十五軍,水陸分道并進(jìn)。上欲自將大軍繼之;癸巳,皇后抗表諫親征高麗;詔從之。

  六月,癸未,以吐火羅、嚈噠、罽賓、波斯等十六國置都督府八,州七十六,縣一百一十,軍府一百二十六,并隸安西都護(hù)府。

  秋,七月,甲戌,蘇定方破高麗于浿江,屢戰(zhàn)皆捷,遂圍平壤城。

  九月,癸巳朔,特進(jìn)新羅王春秋卒;以其子法敏為樂浪郡王、新羅王。

  壬子,徙潞王賢為沛王。賢聞王勃善屬文,召為修撰。勃,通之孫也。時(shí)諸王斗雞,勃戲?yàn)椤断芡蹼u文》。上見之,怒曰:“此乃交構(gòu)之漸。”斥勃出沛府。

  高麗蓋蘇文遣其子男生以精兵數(shù)萬守鴨綠水,諸軍不得渡。契苾何力至,值冰大合,何力引眾乘冰渡水,鼓噪而進(jìn),高麗大潰,追奔數(shù)十里,斬首三萬級(jí),馀眾悉降,男生僅以身免。會(huì)有詔班師,乃還。

  冬,十月,丁卯,上畋于陸渾;戊申,又畋于非山;癸酉,還宮。

  回紇酋長婆閏卒,侄比粟毒代領(lǐng)其眾,與同羅、仆固犯邊,詔左武衛(wèi)大將軍鄭仁泰為鐵勒道行軍大總管,燕然都護(hù)劉審禮、左武衛(wèi)將軍薛仁貴為副,鴻臚卿蕭嗣業(yè)為仙萼道行軍總管,右屯衛(wèi)將軍孫仁師為副,將兵討之。審禮,德威之子也。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上之下龍朔二年(壬戌,公元六六二年)

  春,正月,辛亥,立波斯都督卑路斯為波斯王。二月,甲子,改百官名:以門下省為東臺(tái),中書省為西臺(tái),尚書省為中臺(tái);侍中為左相,中書令為右相,仆射為匡政,左、右丞為肅機(jī),尚書為太常伯,侍郎為少常伯;其馀二十四司、御史臺(tái)、九寺、七監(jiān)、十六衛(wèi),并以義訓(xùn)更其名,而職任如故。

  甲戌,浿江道大總管任雅相薨于軍。雅相為將,未嘗奏親戚故吏從軍,皆移所司補(bǔ)授,謂人曰:“官無大小,皆國家公器,豈可茍便其私!”由是軍中賞罰皆平,人服其公。

  戊寅,左驍衛(wèi)將軍白州刺史沃沮道總管龐孝泰,與高麗戰(zhàn)于蛇水之上,軍敗,與其子十三人皆戰(zhàn)死。蘇定方圍平壤久不下,會(huì)大雪,解圍而還。

  三月,鄭仁泰等敗鐵勒于天山。

  鐵勒九姓聞唐兵將至,合眾十馀萬以拒之,選驍健者數(shù)十人挑戰(zhàn)。薛仁貴發(fā)三矢,殺三人,馀皆下馬請降。仁貴悉坑之,度磧北,擊其馀眾,獲葉護(hù)兄弟三人而還。軍中歌之曰:“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guān)!

  思結(jié)、多濫葛等部落先保天山,聞仁泰等將至,皆迎降;仁泰等縱兵擊之,掠其家以賞軍士。虜相帥遠(yuǎn)遁,將軍楊志追之,為虜所敗。候騎告仁泰:“虜輜重在近,往可取也。”仁泰將輕騎萬四千,倍道赴之,遂逾大磧,至仙萼河,不見虜,糧盡而還。值大雪,士卒饑凍,棄捐甲兵,殺馬食之,馬盡,人自相食,比入塞,馀兵才八百人。

  軍還,司憲大夫楊德裔劾奏:“仁泰等誅殺已降,使虜逃散,不撫士卒,不計(jì)資糧,遂使骸骨蔽野,棄甲資寇。自圣朝開創(chuàng)以來,未有如今日之喪敗者。仁貴于所監(jiān)臨,貪淫自恣,雖矜所得,不補(bǔ)所喪。并請付法司推科!痹t以功贖罪,皆釋之。

  以右驍衛(wèi)大將軍契苾何力為鐵勒道安撫使,左衛(wèi)將軍姜恪副之,以安輯其馀眾。何力簡精騎五百,馳入九姓中,虜大驚,何力乃謂曰:“國家知汝皆脅從,赦汝之罪,罪在酋長,得之則已!逼洳柯浯笙,共執(zhí)其葉護(hù)及設(shè)、特勒等二百馀人以授何力,何力數(shù)其罪而斬之,九姓遂定。

  甲午,車駕發(fā)東都;辛亥,幸蒲州;夏,四月,庚申朔,至京師。

  辛巳,作蓬萊宮。

  五月,丙申,以許圉師為左相。

  六月,乙丑,初令僧、尼、道士、女官致敬父母。

  秋,七月,戊子朔,赦天下。

  丁巳,熊津都督劉仁愿、帶方州刺史劉仁軌大破百濟(jì)于熊津之東,拔真峴城。

  初,仁愿、仁軌等屯熊津城,上與之敕書,以“平壤軍回,一城不可獨(dú)固,宜拔就新羅。若金法敏借卿留鎮(zhèn),宜且停彼;若其不須,即宜泛海還也!睂⑹肯逃鳉w。仁軌曰:“人臣徇公家之利,有死無貳,豈得先念其私!主上欲滅高麗,故先誅百濟(jì),留兵守之,制其心腹;雖馀寇充斥而守備甚嚴(yán),宜厲兵秣馬,擊其不意,理無不克。既捷之后,士卒心安,然后分兵據(jù)險(xiǎn),開張形勢,飛表以聞,更求益兵。朝廷知其有成,必命將出師,聲援才接,兇丑自殲。非直不棄成功,實(shí)亦永清海表。今平壤之軍既還,熊津又拔,則百濟(jì)馀燼,不日更興,高麗逋寇,何時(shí)可滅!且今以一城之地居敵中央,茍或動(dòng)足,即為擒虜,縱入新羅,亦為羈客,脫不如意,悔不可追。況福信兇悖殘虐,君臣猜離,行相屠戮;正宜堅(jiān)守觀變,乘便取之,不可動(dòng)也。”眾從之。時(shí)百濟(jì)王豐與福信等以仁愿等孤城無援,遣使謂之曰:“大使等何時(shí)西還,當(dāng)遣相送!比试浮⑷受壷錈o備,忽出擊之,拔其支羅城及尹城、大山、沙井等柵,殺獲甚眾,分兵守之。福信等以真峴城險(xiǎn)要,加兵守之。仁軌伺其稍懈,引新羅兵夜傅城下,攀草而上,比明,入據(jù)其城,遂通新羅運(yùn)糧之路。仁愿乃奏請益兵,詔發(fā)淄、青、萊、海之兵七千人以赴熊津。

  福信專權(quán),與百濟(jì)王豐浸相猜忌。福信稱疾,臥于窟室,欲俟豐問疾而殺之。豐知之,帥親信襲殺福信,遣使詣高麗、倭國乞師以拒唐兵。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耗時(shí)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紀(jì)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紀(jì)元959年)征淮南,計(jì)跨16個(gè)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記載詳細(xì)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第七卷 第八卷
第九卷 第十卷
第十一卷 第十二卷
第十三卷 第十四卷
第十五卷 第十六卷
第十七卷 第十八卷
第十九卷 第二十卷
第二十一卷 第二十二卷
第二十三卷 第二十四卷
第二十五卷 第二十六卷
第二十七卷 第二十八卷
第二十九卷 第三十卷
第三十一卷 第三十二卷
第三十三卷 第三十四卷
第三十五卷 第三十六卷
第三十七卷 第三十八卷
第三十九卷 第四十卷
第四十一卷 第四十二卷
第四十三卷 第四十四卷
第四十五卷 第四十六卷
第四十七卷 第四十八卷
第四十九卷 第五十卷
第五十一卷 第五十二卷
第五十三卷 第五十四卷
第五十五卷 第五十六卷
第五十七卷 第五十八卷
第五十九卷 第六十卷
第六十一卷 第六十二卷
第六十三卷 第六十四卷
第六十五卷 第六十六卷
第六十七卷 第六十八卷
第六十九卷 第七十卷
第七十一卷 卷七十二卷
第七十三卷 第七十四卷
第七十五卷 第七十六卷
第七十七卷 第七十八卷
第七十九卷 第八十卷
第八十一卷 第八十二卷
第八十三卷 第八十四卷
第八十五卷 第八十六卷
第八十七卷 第八十八卷
第八十九卷 第九十卷
第九十一卷 第九十二卷
第九十三卷 第九十四卷
第九十五卷 第九十六卷
第九十七卷 第九十八卷
第九十九卷 第一百卷
第一百零一卷 第一百零二卷
第一百零三卷 第一百零四卷
第一百零五卷 第一百零六卷
第一百零七卷 第一百零八卷
第一百零九卷 第一百一十卷
第一百一十一卷 第一百一十二卷
第一百一十三卷 第一百一十四卷
第一百一十五卷 第一百一十六卷
第一百一十七卷 第一百一十八卷
第一百一十九卷 第一百二十卷
第一百二十一卷 第一百二十二卷
第一百二十三卷 第一百二十四卷
第一百二十五卷 第一百二十六卷
第一百二十七卷 第一百二十八卷
第一百二十九卷 第一百三十卷
第一百三十一卷 第一百三十二卷
第一百三十三卷 第一百三十四卷
第一百三十五卷 第一百三十六卷
第一百三十七卷 第一百三十八卷
第一百三十九卷 第一百四十卷
第一百四十一卷 第一百四十二卷
第一百四十三卷 第一百四十四卷
第一百四十五卷 第一百四十六卷
第一百四十七卷 第一百四十八卷
第一百四十九卷 第一百五十卷
第一百五十一卷 第一百五十二卷
第一百五十三卷 第一百五十四卷
第一百五十五卷 第一百五十六卷
第一百五十七卷 第一百五十八卷
第一百五十九卷 第一百六十卷
第一百六十一卷 第一百六十二卷
第一百六十三卷 第一百六十四卷
第一百六十五卷 第一百六十六卷
第一百六十七卷 第一百六十八卷
第一百六十九卷 第一百七十卷
第一百七十一卷 第一百七十二卷
第一百七十三卷 第一百七十四卷
第一百七十五卷 第一百七十六卷
第一百七十七卷 第一百七十八卷
第一百七十九卷 第一百八十卷
第一百八十一卷 第一百八十二卷
第一百八十三卷 第一百八十四卷
第一百八十五卷 第一百八十六卷
第一百八十七卷 第一百八十八卷
第一百八十九卷 第一百九十卷
第一百九十一卷 第一百九十二卷
第一百九十三卷 第一百九十四卷
第一百九十五卷 第一百九十六卷
第一百九十七卷 第一百九十八卷
第一百九十九卷 第二百卷
第二百零一卷 第二百零二卷
第二百零三卷 第二百零四卷
第二百零五卷 第二百零六卷
第二百零七卷 第二百零八卷
第二百零九卷 第二百一十卷
第二百一十一卷 第二百一十二卷
第二百一十三卷 第二百一十四卷
第二百一十五卷 第二百一十六卷
第二百一十七卷 第二百一十八卷
第二百一十九卷 第二百二十卷
第二百二十一卷 第二百二十二卷
第二百二十三卷 第二百二十四卷
第二百二十五卷 第二百二十六卷
第二百二十七卷 第二百二十八卷
第二百二十九卷 第二百三十卷
第二百三十一卷 第二百三十二卷
第二百三十三卷 第二百三十四卷
第二百三十五卷 第二百三十六卷
第二百三十七卷 第二百三十八卷
第二百三十九卷 第二百四十卷
第二百四十一卷 第二百四十二卷
第二百四十三卷 第二百四十四卷
第二百四十五卷 第二百四十六卷
第二百四十七卷 第二百四十八卷
第二百四十九卷 第二百五十卷
第二百五十一卷 第二百五十二卷
第二百五十三卷 第二百五十四卷
第二百五十五卷 第二百五十六卷
第二百五十七卷 第二百五十八卷
第二百五十九卷 第二百六十卷
第二百六十一卷 第二百六十二卷
第二百六十三卷 第二百六十四卷
第二百六十五卷 第二百六十六卷
第二百六十七卷 第二百六十八卷
第二百六十九卷 第二百七十卷
第二百七十一卷 第二百七十二卷
第二百七十三卷 第二百七十四卷
第二百七十五卷 第二百七十六卷
第二百七十七卷 第二百七十八卷
第二百七十九卷 第二百八十卷
第二百八十一卷 第二百八十二卷
第二百八十三卷 第二百八十四卷
第二百八十五卷 第二百八十六卷
第二百八十七卷 第二百八十八卷
第二百八十九卷 第二百九十卷
第二百九十一卷 第二百九十二卷
第二百九十三卷 第二百九十四卷